第六章 误差理论基础与最小二乘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2 f 2 f 2 m x m1 x m2 x mn 1 2 n
2 z 2 2 2
使用误差传播定律的注意事项:
1、正确列出函数式 例:用长30 m的钢尺丈量了10个尺段,若每尺段的中误差 为ml =±5 mm,求全长D及其中误差mD。 2、在函数式中各个观测值必须相互独立,即互不相关。 例:设有函数z=3x+2y,且y=3x,已知x的中误差为为 mx,求z的中误差mz
最或然值:最可靠值 观测条件:观测者、观测仪器和外界环境

精密度:测量结果中的偶然误差大小的程度 正确度:测量结果中的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 准确度:测量结果中的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综合, 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例如: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一平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重复进 行普通角度测量358次,每次测得一个高差闭合差,现取 误差区间的间隔3〃,现分析闭合差的误差规律。
误差 钢尺尺长误差Dk 钢尺温度误差Dt 水准仪视准轴误差i 经纬仪视准轴误差C
消除或削弱的方法: 测量系统误差的大小,并对观测值进行改正 采用对称测量法 检校仪器
误差
钢尺尺长误差Dk 钢尺温度误差Dt 水准仪视准轴误差i 经纬仪视准轴误差C
处理方法
计算改正 计算改正 操作时抵消(前后视等距) 操作时抵消(盘左盘右取平均)

观测时所处的外界环境
由于测量时所处的外界环境中的空气温度、压力、风力、日光照射、 大气折光、烟尘等客观因素的不断变化,必将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三、观测误差的分类 1、按照误差产生的规律分 (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条件下作多次观测,如 果误差值在大小和符号上表现出一致性或者按照一 定的函数规律变化。
则函数中误差为:
m m m
2 Z 2 x
2 y
例题: 在ΔABC中,∠C=180°-∠A-∠B,∠A和∠B的 观测中误差分别为3″和4″,则∠C的中误差为多少?
三、一般线形函数的中误差 一般的线性函数为 Z=k1x1±k2x2±……±knxn 则函数中误差为:
mz k m k m k m
(3)权只有相对意义 (4)权始终是正值 (5)在同一问题中只能选定一个C值
设对某角作了三次不等精度观测,已知观测值L1的中 误差m1=±3〃,L2的中误差m2=±4〃,L3的中误差 m3=±5〃,求观测值的权。
L1 L2 Ln [ L] X n n
2、等精度观测值的改正数及其数学特性 (1)等精度观测值改正数的代数和为零,即[v]=0 (2)等精度观测值改正数平方和最小,即[vv]=最小
3、精度评定 用真误差求中误差
m

n
用改正数求观测值中误差公式
m
[vv] n 1
次数
1 2 3 4 5 6
观测值
75°32’13〃 75°32’18〃 75°32’15〃 75°32’16〃 75°32’14〃 75°32’17〃
观测值
75°32’13〃 75°32’18〃 75°32’15〃 75°32’16〃 75°32’14〃 75°32’17〃
x [ L ] / n 7 5 3 2 '1 5 . 5 "
负的误差
正的误差 个数k 相对个数 k/n
误差区间 0~3〃 3~6 6~9 9~12 12~15 15~18 18~21 21~24 24以上 ∑
个数k
相对个数 k/n
备注 等于区间 左端值的 误差计入 该区间
45 40 33 23 17 13 6 4 0 181
0.126 0.112 0.092 0.064 0.047 0.036 0.017 0.011 0 0.505
(2)偶然误差:在相同的条件下作多次观测,其 误差值在大小和符号上都不相同,表面看不出明显 的规律性。 例:估读数、气泡居中判断、瞄准、对中等误差, 导致观测值产生误差 。 (3)粗差亦称错误,是由于观测者使用的仪器不 合格、观测者的疏忽大意或外界条件发生意外变动 引起的错误。



系统误差——找出规律,加以改正 偶然误差——多余观测,制定限差 粗 差——细心,多余观测
最或然值的中误差
1 1 1 1 L (l1 l2 L ln ) l1 l2 ln n n n n
1 M m n
m n n
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是观测值中误差的 倍,这说 明算术平均值的精度比观测值的精度要高,且观测 次数愈多,精度愈高。 所以多次观测取其平均值,是减小偶然误差的影 响、提高成果精度的有效方法。
一、测量误差的定义
观测误差 X为观测量的真值 L为该量的观测值 Δ为该量的真观测误差:Δi= Li- X
二、测量误差来源 仪器工具的质量
由于受到测量仪器精确度、仪器结构不完善的限制,使得测量误差 受到一定的影响。

观测者感觉器官鉴别能力的局限性
由于受观测者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的影响,使得在对仪器进行对 中、整平、照准、读数、观测者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均会产生误差。
二、极限误差 在测量规范中,为了确保成果质量,根据测量的精 度要求,通常取3倍或2倍中误差作为测量中偶然误 差的极限值,成为极限误差,简称限差。 ∆ 限= 3m
三、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 之比。 比值,无量纲
误差传播:直接观测值不可避免地含有偶然误差, 使得由直接观测值求得的函数值,也必定受到影 响而产生误差,这种现象称为误差传播。 误差传播定律:在测量上用以描述直接观测值中误 差同函数中误差之间的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 播定律。
改正数
2.5 ″ -2.5 ″ 0.5 ″ -0.5 ″ 1.5 ″ -1.5 ″
vv
6.25 6.25 0.25 0.25 2.25 2.25
[vv ] 17 . 5
[v ] 0
解: 观测值的最或然值: x=75°32′15.5″ 观测值的中误差:
[vv ] m 1.98" n 1
一、倍乘函数的中误差 设有函数 z=Kx 则函数中误差为:
2 2 2 mz K mx
m z km x
例题: 在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上,量得两点的长度 为 d=23.4 mm,其中误差 md=±0.2 mm,求该 两点的实际距离D及其中误差 mD 。
二、和差函数的中误差 设有函数Z=X±Y
m

n
例题:有甲、乙两人在相似条件下,观测同样10个 三角形 之所有内角,得两列三角形的闭合差,结果如表所示:
闭合差 甲 乙 1 3 0 2 -2 1 3 -4 -7 4 2 -2 5 1 1 6 0 -1 7 4 8 8 -3 0 9 -2 -3 10 3 1
由公式可以求得:
72 m甲 2.7 10 130 m乙 3.6 10
2 1 2 1 2 2 2 2 2 n
2 n
例题: 有一函数 Z 2x1 x 2 3x 3 ,其中x1、x2及x3的 中误差分别为±3mm、±2mm和±1mm,则Z的 中误差是多少?
四、非线性函数的中误差 设有一般函数 式中x1、x2、…、xn为独立观测值,已知其中误 差为mi (i=1,2, …,n),则中误差为:
一、水准测量的精度分析
M h n mh
二、水平角的精度分析 三、距离测量的误差及精度分析
一、最小二乘法原理
改正数:若某量的观测值与某量的最或然值的差值即 为改正数(v)
在[vv]最小的条件下求该量的最或然值的方法为最小 二乘法。
二、等精度平差 1、最或然值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了n 次观测,其 观测值分别为 L1,L2……Ln,则
1 n
当观测的中误差m一定时,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与观 测次数n的平方根成反比。
观测次数 算数平均值的中误差M
2 4 6 10 20
0.71m 0.50m 0.41m 0.32m 0.22m
例题: 对某角等精度观测6次,其观 测值见表。试求观测值的最或 然值、观测值的中误差以及最 或然值的中误差。
M m n
1.98" 6 0.8"
最或然值中误差为:
一、权的概念 1、定义 在一组非等精度观测值中,权是表示观测结果质 量相对可靠程度的一种权衡值。
C Pi 2 mi
2、特点
(1)权与中误差均是用来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权是相对性数值,表示观测值的相对精度。 (2)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中误差越小,其 权就越大。表示观测值越可靠,即精度越高
lim
n
1 2 ...... n lim 0 n n n
观测误差 X为观测量的真值 L为该量的观测值 Δ为该量的真观测误差:Δ= L- X
一、中误差 设对未知量X进行了多次观测,其结果为 L1, L2……Ln,每个观测结果相应的真误差为Δ1, Δ2 …… Δn ,我们取各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 数,在开平方根作为衡量标准。
46 41 33 21 16 13 5 2 0 177
0.126 0.115 0.092 0.059 0.045 0.036 0.014 0.006 0 0.495
(1)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出 一定的限值(误差有界性) (2)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小误差的密集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大致相等 (正负误差的对称性) (4) 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多,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趋向于零。
2、按误差产生的来源分 (1)人差 (2)仪器误差 (3)外界环境误差
四、多余观测
多余观测:测量工作往往都要进行多余必要次数的观测。 闭合差:多余观测后,观测结果之间的矛盾。 测量平差:处理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结果的工作。
五、研究误差理论的目的 (1)从带有误差的观测值中获得最或然值 (2)评定观测值的最或然值的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