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认识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相交于一个顶点 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 叫做长方体的长、宽、 高。



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
面 (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
棱 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棱长总和=(长+宽+高)×4
顶点 8个顶点
正方体的特征
面 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顶点
A.2
B.4
C.6
D.8
(3)把一根 2 m 长的长方体木料沿横截面锯成两段后,表面积
增加了 100 cm2。原来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 B )。
A.200 cm3
B.10000 cm3
C.1 m3
D.100 m3
(4)如果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 A )长方体的体积。
A.大于
2.选择。
(1)在 3.15m3、 31500cm3、 3150dm3、 3150000cm3 这一组数
据中,数据( B )与其他数据不相等。
A.3.15m3
B.31500cm3
C.3150dm3
D.3150000cm3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 2 倍,它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
( D )倍。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化要(×状)元成才路 进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cm3
m3
是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化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化要(÷)进率
3m3=( 3000)dm3 4.5dm3=( 4500)cm3 700dm3=( 0.7)m3 95cm3=( 0.095)dm3 2300cm3=( 2.3 )dm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通用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通用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篇1一、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

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

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习者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设想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新课伊始,我创设了“纸箱厂要制作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盒和一种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包装盒.哪种包装盒要用的硬纸板少?”这一问题情景,接着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地方要用硬纸板?”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知识点梳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知识点梳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长方体向对面完全相同,正方体所有面都完全相同; 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 从一个角度观察正方体或者长方体,最多可以同时看到3个面;
2、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意义: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字母表达式: S=2(ab+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字母表达式:S=6a2; 单位之间的进率:1m2 = 100dm2,1dm2 = 100cm2; 提示:计算表面积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到底存在几个面,例如做 没有盖子的鱼缸,那么它最后只有5个面,而非6个面;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学情分析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教法选用: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多边活动。

教师主导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把他们真正地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他们主动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

《引探教学法实验研究课题》是引探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核心思想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内心深处点燃希望的火花,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
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V = l * w * h,其中l、w、h分别代表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A = 2lw + 2lh + 2wh,其中lw、lh、wh 分别代表长方体的长宽面、长高面和宽高面。

推导过程:
假设长方体的长为l,宽为w,高为h,体积V表示长方体内部的三维空间大小。

我们可以想象将长方体沿着长度l的方向分成许多小立方体,然
后再将每个小立方体里的的长短和高加起来,就得到了体积的公式V = l * w * h。

长方体的表面积A表示长方体外部所包围的表面大小。

我们可以将长方体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其中有两个长宽面和
两个长高面以及两个宽高面。

所以表面积的公式为A = 2lw + 2lh +
2wh。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V = a^3,其中a代表正方体的边长。

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A = 6a^2,是指正方体的表面总和。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建筑设计等工作。

同时,这些概念也可以拓
展到立方体和其他的多面体,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理解,可以更深入
地认识空间几何学,对科学技术的工作也有帮助。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长方体展开图中每个面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比较、观察、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展开图,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资源: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和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想用彩纸把这两个立体图形包装起来,但是不知道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把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和算出来,就是至少要用的彩纸)2、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1)如果我们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请你闭上眼睛想象。

(2)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展开图是这样的,(课件出法展开图),和你想的一们吗?(3)请同学们用上、下、左、右、前、后,分别标出6个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知识要点知识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解决生活中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精例分析例1 一个正方体棱长和为96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1、一个正方体的木盒,它的棱长之和是180分米,问这个正方体木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例2 一块正方形铁皮,从四个顶点各剪下一个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后,所剩下的部分正好焊成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铁皮盒,这个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一块正方形的铁皮,边长50cm,在它的四角上剪去边长是10cm 的小正方形,再把它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盒。

这个铁皮盒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20分米,宽15分米,从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后,所剩部分正好焊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

这个盒子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例3 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棱长之和是56分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120厘米,已知它的长是12厘米,宽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用6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例4 在一个棱长5分米的正方体上放一个棱长为4分米的小正方体(如下图),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在一个棱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上放一个棱长为3分米的小正方形(如下图),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在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上放一个棱长为4分米的正方体,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例5 光盘为什么这样放秦老师和小多多去买英语光盘,营业员给他们拿来一个大纸盒,里面有两盒光盘是这样放的:为什么呢?1、用两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码放成一个大长方体。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9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 1一、教学构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联想:(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3.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4.教学例2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面面积=棱长×棱长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计算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3 4 6 (6×4+6×3+3×4)×2 =54×2 =108(平方厘米) 4
4
4
4×4×6 =96(平方厘米)
上面 上面 左面 后面 前面 下面 下面 前面 右面
长×宽 长×高 宽×高
上下面:长×宽×2 前面(或后面)面积:
前后面:长×高×2 左面(或右面)面积:
左右面:高×宽×2
高 宽 长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2+长×高× 2 +高×宽× 2
上、下
前、后 左、右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 +高×宽)× 2
上(下) 前(后) 左(右)正方体6个面ຫໍສະໝຸດ 正方形长方体有(6
)个面,每个面都是( 长方形 )
相对面可能是( 正方形 ), 长方体三组对面分别是
( 上、下 )、( 前、后 )、( 左、右 ),相对面的 (
面积 )相等;
上面 后面 下面
前面
长方体6个面就是长方体的表面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上面 后面 前面
下面
长 高 宽
上面(或下面)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