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三大学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智能三大学派综述1

***

摘要:论述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主要学派及其特点,给出了它们的主要观点、方法和成果,对比了三大学派的优缺点,最后论述了人工智能三大学派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

Summarizes of The Three Schools in AI Research

ZHAO Hong-wei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

Abstract:Summarizes the three school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AI research,their main viewpoints,methods and achievement are expounded. C 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hree major schools.T 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chools are given at last.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mbolism; connectionism; actionism

1 引言

通过机器实现模仿人类的行为,使之具有人类的智能,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若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不同学科或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人工智能做出了各自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期间对人工智能研究影响较大的的主要有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三大学派[1]。

2 人工智能三大学派及其成就

2.1符号主义学派

符号主义(Symbolism)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智能模拟方法,又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心理学派(Psychlogism)或计算机学派(Computerism),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长期以来,一直在人工智能中处于主导地位。

2.1.1 基本内容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学逻辑。数学逻辑从19世纪末起就获得迅速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于描述智能行为。计算机出现后,又在计算机上实现了逻1Logical Found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赵宏伟11120511

辑演绎系统。该学派认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本单元是符号,而认知过程就是在符号表示上的一种运算。符号主义致力于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其,实质就是模拟人的左脑抽象逻辑思维,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的功能机理,用某种符号来描述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这种符号输入到能处理符号的计算机中,从而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实现人工智能。

2.1.2 代表成果

符号主义学派的代表性成果是启发式程序LT逻辑理论家,证明了38条数学定理,表明我们可以应用计算机研究人的思维过程,模拟人类智能活动。1956年,符号主义者首先采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后来又发展了启发式算法——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理论与技术,并在80年代取得很大发展。尤其是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为人工智能走向工程应用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在其它的学派出现以后,符号主义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主流派。这个学派的代表有纽厄尔、肖·西蒙和尼尔逊等。

2.2联结主义学派

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又称为仿生学派(Bionicsism)或生理学派(Physiologism)。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及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的智能模拟方法。其原理主要为神经网络和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和学习算法。这一学派认为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研究[2]。

2.2.1 基本内容

联结主义学派从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出发,把人的智能归结为人脑的高层活动的结果,强调智能活动是由大量简单的单元通过复杂的相互连接后并行运行的结果。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典型结构图见图1)就是其典型代表性技术。

图 1 典型神经网络的结构图

连接主义认为神经元不仅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而且是行为反应的基本单元。思维过程是神经元的连接活动过程,而不是符号运算过程,对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持

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任何思维和认知功能都不是少数神经元决定的,而是通过大量突触相互动态联系着的众多神经元协同作用来完成的。

实质上,这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模拟方法就是以工程技术手段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特征,通过大量的非线性并行处理器来模拟人脑中众多的神经元,用处理器的复杂连接关系来模拟人脑中众多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行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实现了人脑形象思维的功能,即实现了人的右脑形象抽象思维功能的模拟。

2.2.2 代表成果

连接主义的代表性成果是1943年由麦克洛奇和皮兹提出的形式化神经元模型,即M-P模型。他们总结了神经元的一些基本生理特性,提出神经元形式化的数学描述和网络的结构方法,从此开创了神经计算的时代,为人工智能创造了一条用电子装置模仿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新途径。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霍普菲尔特提出了离散的神经网络模型,1984年他又提出了连续的神经网络模型,使神经网络可以用电子线路来仿真,开拓了神经网络用于计算机的新途径。1986年,鲁梅尔哈特等人提出了多层网络中的反向传播(BP)算法,使多层感知机的理论模型有所突破。同时,由于许多科学家加入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使这一技术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实现连接主义的智能模拟创造了条件。

2.3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又称进化主义(Evolutionism)或控制论学派(Cyberneticsism),是一种基于“感知——行动”的行为智能模拟方法。

2.3.1 基本内容

行为主义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3]。维纳和麦洛克等人提出的控制论和自组织系统以及钱学森等人提出的工程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影响了许多领域。控制论把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信息理论、控制理论、逻辑以及计算机联系起来。早期的研究工作重点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行为和作用,对自寻优、自适应、自校正、自镇定、自组织和自学习等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并进行“控制动物”的研制。到60、70年代,上述这些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并在80年代诞生了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系统。

2.3.2 代表成果

目前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