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实验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明确光学实验室规则,训练相应的实验规范行为; 2.认识光学实验平台,学会调节光学系统使之共轴; 2.掌握薄透镜焦距的3种常用测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光学平台

2.凸透镜(f70 ) ;凸透镜(f190)(待测物) 凹透镜(f-100)(待测物) 3.光源、物屏、像屏、平面镜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中仅考虑透镜厚度比球面曲率半径小得多的透镜,此时,透镜的两个主平面与透镜中心面可看作是重合的。因此,物距u 、像距v 、焦距f 可视为是物、像、焦点与透镜中心的距离。

1.由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2.用物距像距法测透镜焦距

设薄透镜的焦距f ,物距为u ,对应的像距为v ,则透镜成像的公式:

f

v u 111=+ 即 v

u uv

f +=

'-------------------(1) 通过物距、像距的测定,求薄透镜的焦距。

3.用两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在下图中,取物、屏之距L > 4f ,且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置凸透镜于物、屏之间,移动透镜的座驾观察二次成像的图案,则凸透镜有两个位置Ⅰ与Ⅱ (二者相距为 d )可使物成像于屏上,其中一个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另一个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L

d L f 42

2-='-------------------------(2)

分别测量L 和d ,代入上式即可求得凸透镜焦距。

4.测定凹透镜的焦距

薄凹透镜是一种发散透镜。实物经过凹透镜的折射无法形成实像,因此测量焦距的方法一般要加一块凸透镜。先将实物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会聚光束,然后利用会聚光束来测定凹透镜的焦距。光路图如下图。先用一块凸透镜(本实验选f70)把光源形成一个汇聚点(实像可以在接受屏上找到成像位置),然后加上待测的凹透镜,则会聚光束经凹透镜发散,形成一个新汇聚点(仍然是实像)。测出两个汇聚点(实像)到凹透镜中心的距离,就可以知道物距u (负号)和像距v 。代入公式(1)即可求出凹透镜的焦距。

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1.将照射光源、物屏、待测透镜和像屏依次放在光学平台上,然后调节各光学元件的光轴,使之共轴,并平行于基线。

① 粗调:将所有的光学元件放在光具座上,并将它们尽量靠拢,用眼睛粗调进行观察,使各元件的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使物平面、像平面、透镜平面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光轴。 ② 细调:依靠成像规律进行细调。若物中心、透镜中心、像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则再固定物、像屏,而移动透镜时所成的像中心应不变。此时可通过调节光屏和透镜高低来实现,即成小像时,调节光屏,使其中心与像中心重合,成大像时,调透镜的高低、左右,使物的中心与屏中心重合,反复调节,便可调好。

2.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只做不记录数据)

把一被光源照明的物屏和平面镜放在待测透镜的二测,然后移动透镜的位置,直到在物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倒立的与物一样大小的实像。这时物屏到透镜的距离就是待测透镜的焦距。

3.用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的焦距。(记录数据)

用具有梅花形孔的金属屏为物,用准单色光照明,使物体与像屏间隔一定距离,移动待测透镜,直至像屏上呈现出物体的清晰像。记录物、像及透镜的位置,计算f 。改变屏的位置,重复三次,求其平均值。

4.两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记录数据)

将物屏与像屏固定在大于4f 的位置,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d ,移动透镜,使屏上得到清晰的物像,记录透镜的位置。移动透镜至另一位置,使屏上又得到清晰的物像,再记录

透镜的位置,由公式L

d L f 42

2-=计算出f . 改变屏的位置,重复三次,求其平均值。

5.测定凹透镜的焦距(记录数据)

先用f70的凸透镜成一清晰的实像(显示在接收屏上,这个像就是待测凹透镜的虚物),将待测凹透镜置于凸透镜与像屏之间,记录凹透镜与像屏的位置(这个距离就是物距),移动像屏可找到通过凹透镜的实像,记录这个像的位置,它与凹透镜的距离就是像矩。

五、[注意事项](不需要写在实验报告) 1. 光源距物不能太远。

2. 为了减少误差,可由近向远和由远向近移动像屏去探测像的位置,并取用两位置的平均

值为像的位置。 3. 计算f 时,u 与v 为代数量,注意正负号的选取。 4. 测凹透镜时用70 的凸透镜会聚光束。

六、[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1

测量结果报告:凸透镜焦距f=()mm ,相对误差= %

测量结果报告:,

七.实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