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镇乡村的划分标准

合集下载

市、县级市、县、镇、镇级市的概念、设立标准和异同

市、县级市、县、镇、镇级市的概念、设立标准和异同

市以下各级政府的概念、设立标准和异同我国《宪法》第九十五条、第一百零五条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一、概念1、市。

一是指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即商品交易的市场。

二是指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或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一般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三是行政区划单位,分直辖市和市。

行政意义的市又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根据人口规模,又将市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巨型城市。

《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提出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是: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型城市。

2、县。

在中国,“县”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时期,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是县制正式设置的开端。

现代中国,县与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矿区、林区、特区一道,作为“县级行政区”。

3、县级市。

即《宪法》中所称的“不设区的市”,属于县级行政区,地位与县、区(市辖区)相同。

不考虑工业产值,从人口规模要求,设立县级市有以下3种情况的标准:①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十二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十五万。

②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至四百人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七万。

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并不少于十二万。

③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六万。

四川村庄单元划分原则

四川村庄单元划分原则

四川村庄单元划分原则
四川村庄单元划分原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特征:根据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

2. 行政边界:考虑现有行政区域和管辖范围,保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经济联系:结合产业发展、经济活动等因素,将具有相似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地区划分为同一单元,促进经济交流和合作。

4. 社会结构:考虑人口分布、民族构成、文化习俗等因素,尽可能保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5. 发展潜力:评估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将具有相似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地区划分为同一单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具体划分过程中,会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综合衡量,以确定最合适的村庄单元划分方案。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群: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乡和镇、县和县级市的区别

乡和镇、县和县级市的区别

乡和镇、县和县级市的区别乡和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主要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中工农业的比重以及居民数量等指标来设立的,一般来说镇比乡发达,但是两种的行政级别是相同的。

县级市和县有什么区别:县级市政府是在符合国家设市标准的较小地域内设立的城市政府。

县级市一般是由县属镇发展设立或撤县建市设立的,一般有较强的农业地区行政管理的色彩。

县级市政府在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在没有设立地区行政公署地方的县级市政府,受省、自治区政府的直接领导,并受地区行政公署的监督指导;2、在没有设立或不再设立地区行政公署的地方的县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的直接领导;3、在实行地级市管理县、县级市体制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县级市政府,受地级市、自治州政府的领导。

县级市政府下辖乡、民族乡、镇政府,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

县政府是设立于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

县政府在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在没有设立地区行政公署地方的县政府,受省、自治区政府的直接领导,并受地区行政公署的监督指导;2、在没有设立或不再设立地区行政公署的地方的县政府,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下辖的县政府,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直接领导;3、在实行地级市管理县、县级市体制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县政府,受地级市、自治州政府的领导。

县政府下辖乡、民族乡、镇政府,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

县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简单的说,县的经济一般是指农村经济,县级市的经济成分包括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由县到县级市有一定的标准,就是城市经济分量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具体标准如下:(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十二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

城乡规划法规

城乡规划法规

30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内容
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主要依据 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
10/14/2024
31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核发程序
选址申请 参加选址 选址审查 核发选址意见书
10/14/2024
32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制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和个人提出 建设用地申请,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 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确定建设用地 位置、面积、界限的法定凭证。
D.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的内容不包括( )。 A.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B.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C.重点城镇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D.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B:C
10/14/2024
29
选址意见书
10/14/2024
9
城乡规划的原则
城乡统筹的原则 合理布局的原则 节约土地的原则 集约发展的原则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10/14/2024
10
1.城乡规划管理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所谓集中统一是 指( )。 A.城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B.规划的管理权集中统一于城市人民政府 C.规划的编制权可下放,但审批权必须统一 D.规划由人民政府集中统一管理,但审批权可下放
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在立项过程中,上报的设计任务书 必须附有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关于建设项 目选在哪个方位的意见。
规定: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 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 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统计城乡的划分标准

统计城乡的划分标准

统计城乡的划分标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第五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城市和镇。

第六条本规定所称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

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

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二)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三)前款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

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

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二)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

不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

第七条本规定所称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

包括:县及县以上(不含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的建制镇的镇区和其他建制镇的镇区。

镇区是指:(一)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二)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区域。

第八条乡村是指本规定第六、七条款划定的城镇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乡村包括集镇和农村。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农村指集镇以外的地区。

第九条凡地处本规定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按镇划定;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按乡村划定。

城市的概念

城市的概念
二、行政地域概念 有资格设置城镇的地方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的建制并划 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把设有市和镇建制的地方叫做城镇,把设有市和镇建制以外 的地方叫做乡村。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城镇的行政地域范围和城镇的实体地域范 围大体相当。
四、城镇地域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大多采取“切块设市”的模式,即将 某一行政区域内城镇人口集中的一块社区划出来设市,城市的行 政范围和城市的实体范围可以看作是相当接近的。但是自从80年 代以后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1.6城市的功能
二、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①乡村人口以从事农业为主,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 密度,在规模和密度上区别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工业、商 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三、城镇设置的标准



(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为标准 如荷兰以2000 人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2000 人但男子从业人 口中从事农业不超过20%的市为城镇。 南斯拉夫规定得更具体: 15 000 人以上的居民点以及 人口在5000~14999 人,但至少30%不从事农业的居民点; 人口在3000~4999 人,但至少70%不从事农业的居民点和 人口在2000~2999 人,但至少80%不从事农业的居民点 为城镇。
四、城镇地域概念
中国行政上的城镇有两点区别于大多数国家。
(1)我国的市镇有严格的行政等级。在国外,市镇一 般不过是地方的自治组织。 (2)我国城镇的行政地域范围一般都远远大于城镇的 实体地域范围。

人文地理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人文地理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或城乡边缘区,城市前进、乡村 后退,城市平面扩张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城市的“触角”,为城市外围扩展提供动力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部分工业项目的外移,带动城市化规模的扩大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促使住宅外围扩展,带动其 他城市职能部门的外移
分内外城。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①随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输入
或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的或新兴的城市,如青岛、重庆、武汉等;②原 来封建社会兴起的城市,由于受帝国主义影响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 生变化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石家庄等 ;③交通的发展与工矿的建立 出现新兴城市,河北的唐山、湖北的大冶等;④原来的城市,由于交通 路线变化与工商业的竞争而逐渐衰落,如扬州、嘉定等。
3.城市网络化(城市二三产业及住宅、基础设施的向外扩展)
【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为载体, 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 流、信息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四)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
人文地理
§7.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二、城市化进程
(三)郊区的城市化 ——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
1.土地利用集约化 (城市对生产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满足)
(1)作物的商品化;(2)劳动的商品化;(3)土地的商品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
接受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工业-商业-服务业
第7章 聚落与城市

城乡划分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三个产业划分标准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划分标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的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各类统计及与统计有关的业务核算,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主要以国务院关于我国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将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第四条城乡分类与代码代码分类100城镇110 城市111设区市的市区112 不设区市的市区120镇121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建制镇的镇区122其他建制镇的镇区200乡村210 集镇220农村第五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城市和镇。

第六条本规定所称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

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

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二)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三)前款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

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

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二)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全部行政区域。

不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

第七条本规定所称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

包括:县及县以上(不含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的建制镇的镇区和其他建制的镇区。

镇区是指:(一)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二)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区域。

村镇规划

村镇规划
耕作半径,是指村镇中心至其耕地边缘的最远距离。 一般以它作为村镇与耕地之间是否相适应的数据指标。 耕作半径大,村镇分布就比较集中;反之,耕作半径 小,村镇规模也小,村镇分布就比较分散。从农业生 产角度考虑,耕作半径不能太大,太大了下地作业往 返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耕作半径又不能过小, 过小了不仅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会由于村镇规 模小不易配置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给农民的生活 带来不便。一般认为,耕作半径的大小,以农民到耕 地时间不超过30分钟的距离为宜。
2.曲:指道路与水系随坡就势
3.小:指各类建、构筑物尺度不宜过大
4.土:指乡村的乡土性
5.新:指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村庄的分类
一、城乡区位关系分类 1.乡村型 2.城镇型 3.城郊型 二、生产活动特点分类 1.种植业型2.水产业型3.畜牧业型 4.林果花木业型5.旅游型 三、地形地貌特征分类 1.平原地区2.水网地区3.丘陵地区4.高原地区
村庄保护措施
1.保护与自 然和谐的 村落外部 空间形态, 山体河流, 池塘
村庄保护措施
2.保护本地区 的传统建筑 风格,如苏 州的粉墙黛 瓦,闽南的 土楼等
村庄保护措施
3.保护具有历史、 艺术和科学价值 的文物,古树, 还有族谱,家谱 等,民间音乐的 器具,传统的生 产工具。
村庄规划的基本要素
村庄规划概述
1. 村庄规划的定义:是指为实现一定时期内 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法律规定, 运用经济技术手段,合理规划村庄经济和 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以及各项 建设的部署和具体安排 2.村庄规划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产业 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空间因素,技术因 素
村庄规划的构成
一、村庄布点规划 二.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包括村域规划和居民点规划 村域规划主要是居民点分布,产业布局配 套设施布局,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 居民点规划主要是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 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文化保护 等方面。

第二章_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二章_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1
第11页,共42页。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
“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 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
限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 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 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 概念。 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 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局部组成 ,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
城乡划分有多方面的意义,最根本的目的是用于城乡人口的划 分。而城乡人口构造情况是极为重要的国情状况
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主要原因是: 我国一直以市镇的行政界限作为城乡划分的根底,没有建立
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而我国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都大于其 景观上的实体范围,包括了相当一局部的乡村地域和农业人 口。
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限绝非易事 。古代筑有城墙的城市,城圈以内尽管也常常有大片农田,但城墙 毕竟还可以作为城乡的明显界限。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突破城圈膨胀起来,城墙一类的明显界限不复存 在,但每个城市毕竟还是相对集中,象大饼似的一块。
进入现代,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城市郊区化的结果,城市变成了中 心城市和包括外围假设干城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城市到乡村 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织,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场 的明显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
(1)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 000人(相当于每平 方千米386人)以上的普查小区。这些普查小区与其它符合条件的地 域必须相连;假设不相连,那么与城市化地区主体之间的公路距离 不得超过1.5英里(2.4km),且与隔断它们的这一不符合条件的地 域一起,其总体人口密度必须在每平方英里500人以上;假设隔离局 部是水体或其它难开发地域,那么公路距离可放宽到5英里;

城市级别的划分标准

城市级别的划分标准

城市级别的划分标准
城市级别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规模:通常情况下,城市级别的划分与其人口规模有关。

根据我国的标准,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的被称为大城市,10-50万的为中等城市,5-10万的为小城市,1-5万的为小城镇,而人口在1万以下的则被称为乡村。

2. 经济实力: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是划分城市级别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达的城市被归为大城市,而经济落后的城市则被归为小城市或乡村。

3. 行政级别:城市的行政级别也是划分城市级别的重要标准之一。

根据我国的行政级别划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属于大城市,地级市属于中等城市,县级市和县城则属于小城市或小城镇。

4. 建筑密度:城市的建筑密度也是划分城市级别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常情况下,建筑密度高的城市被归为大城市,而建筑密度低的城市则被归为小城市或乡村。

总之,城市级别的划分是根据多个方面的标准来进行的,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权重,这也使得城市的级别划分变得复杂而多样化。

- 1 -。

四类村庄分类标准

四类村庄分类标准

四类村庄分类标准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根据村庄的区位、发展现状和资源条件,将村庄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

以下为四类村庄的分类标准:
1. 集聚提升类村庄
这类村庄主要位于现有镇村体系中,是未来农村人口的主要承载空间。

它们通常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具备进一步集聚提升的条件。

这类村庄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 城郊融合类村庄
这类村庄位于城镇周边,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

它们通常已经受到城市发展的一定影响,具备与城市融合的条件。

这类村庄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融入城市生活圈。

3. 特色保护类村庄
这类村庄拥有较为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等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它们的发展目标是保护这些特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搬迁撤并类村庄
这类村庄主要位于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者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区、采矿区等不利于居住的地区。

它们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实现搬迁撤并,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上是四类村庄的分类标准。

不同类型的村庄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目标,因此在制定农村发展战略时,应根据村庄的类型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

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

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一、中国城镇人口数据的统计口径由于市镇设置与市镇统计相脱节,市镇设置单兵突进,没有与有关部门共同解决城乡划分等统计问题,所以我国市镇统计极为多变、混乱。

仅《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城乡分类口径就有七八种之多。

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统计工作。

(一)人口普查资料分城镇人口、市人口、镇人口。

其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而且有丰富的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规模分布的统计数据,有利于分析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城市化规模结构变化。

但应注意五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有差别的,某些指标并不具有衔接性。

(二)城市规划统计主要按建成区、边缘区、郊区、农村将人口从地域上分成几部分,它主要是为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人口基础数据,由城市建设部门进行统计,目前还缺乏通行的划定标准,尤其是城市边缘区的范围还处于理论界的探讨阶段,而且镇一般都没有城市规划统计数据,大中城市的统计资料多见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缺乏全国的统一资料。

(三)行政管理统计主要以行政区划的城市建制为依据对城镇人口进行统计,分市镇总人口、市区人口、镇人口。

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将行政区域的城镇人口称作城市地区人口。

建国初期,因统计资料的缺失,多用这一指标表示城镇人口,后随着城镇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一指标逐渐偏离了城镇人口的本质含义,尤其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乡改镇、县改市(区)、市管县”的推行,使1982年以后的建制城镇人口已完全失去了人口城市化的指示意义。

二、影响城镇人口数据统计准确性的几个因素(一)城镇建制标准的变化不论人口普查,还是行政管理,城镇人口的统计都是以建制城镇作为基本统计单元,因此城镇行政建制的变化对城镇人口统计数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一共颁布过五次城镇建制标准,每一次都对城镇人口统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户籍政策1958年以前由于没有严格的人口流动调控措施,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户籍对城镇人口的统计影响不大。

1958年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城乡人口自由迁移,自此户籍统计成为获取城镇非农业人口的重要渠道。

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正文:---------------------------------------------------------------------------------------------------------------------------------------------------- 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1955年11月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55年11月7日发布)由于城市人民同乡村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同,政府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城乡人口也需要分别计算。

为了让各部门在区别城乡的不同性质来进行计划、统计和其它业务工作的时候有统一的依据,现在规定城乡划分标准如下:(一)凡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地区,都是城镇:甲、设置市人民委员会的地区和县(旗)以上人民委员会所在地(游牧区行政领导机关流动的除外)。

乙、常住人口在二千人以上,居民50%以上是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

(二)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然不足二千,但是在一千以上,而且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列为城镇型居民区。

具有疗养条件,而且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的疗养区,也可以列为城镇型居民区。

(三)上列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列为乡村。

(四)为了适应某些业务部门工作上的需要,城镇可以再区分为城市和集镇。

凡中央直辖市、省辖市都列为城市,常佳人口在二万人以上的县以上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和工商业地区也可以列为城市,其它地区都列为集镇。

个别部门因为工作需要有另订城市和集镇区分标准的必要的时候,应当报告本院批准。

(五)市的郊区中,凡和市区毗邻的近郊居民区,无论它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的大小,一律列为城镇区,郊区的其它地区可按第(一)、(二)、(三)三条标准,分别列为城镇、城镇型居民区或乡村。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GB/T 50280—98)一、总则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都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2、本标准适用于都市规划的设计、治理、教学、科研及其他有关领域。

3、都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都市和都市化1、居民点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都市和乡村两大类。

2、都市(城镇)city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集合为要紧特点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置的市和镇。

3、市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town.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都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都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以及都市持续进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都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衡量都市化进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样用一定地域内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都市群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都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进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都市群体。

在大都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紧密联系的都市。

三、都市规划概述1、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进展规划。

2、都市规划urban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都市的经济和社会进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治理。

3、都市设计urban design对都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都市规划的全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镇乡村的划分标准
城市、镇、乡、村是按照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划分的不同类别。

一般情况下,以常住人口数作为区分标准,可将城乡划分为以下几类:
城市:常住人口在50,000人或以上,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文化体育水平较高,工业、商业、服务业相对发达。

镇:常住人口在2,000人到50,000人之间,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较为完善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

乡:常住人口在500人到2,000人之间,以农业人口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基础设施不如城市和镇完善。

村:以农业人口为主,人口聚集相对较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基础设施比乡镇要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