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法律

合集下载

法律人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

法律人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

法律⼈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法律⼈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包括拜荣静等⽼师推荐的⼏部经典法律电影。

蓝⾊字体为重点推荐的电影。

1.《罗⽣门》,⽇本导演⿊泽明的作品。

——最简单的场景,最少的⼈物,最迷惑的情节,最复杂的⼈⼼,最⽆结果的案件。

2.《杀死⼀只知更鸟》,美国导演罗伯特·马利根作品,格利⾼⾥·派克主演——当时的美国,诬陷杀死⼀个⿊⼈,就像杀死⼀只知更鸟般的容易。

此⽚中,在美国司法甚⾄美国社会对⿊⼈的倍加歧视的状况下,⼀个⽩⼈律师尽其所能帮助⼀位被诬陷的⿊⼈脱罪。

然⽽尽管律师坚信法律⾯前⼈⼈平等,尽管律师在法庭上的雄辩⼏乎征服了所有在场的⼈包括陪审员,尽管律师推翻了所有指控这位⿊⼈的证据,但是结果仍然是悲剧。

法庭宣判⿊⼈强奸罪成⽴,死刑,那个⽆辜的⿊⼈不等律师给他上诉,⾃尽⽽死。

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有两处:第⼀处,律师对他的两个孩⼦们说:“不要去杀害知更鸟,他们没有做任何伤害⼈类的事,它们只是唱歌。

”第⼆处是律师在庭审过程中的雄辩,⾮常精彩。

3.《七宗罪》,我想这部影⽚⼤家都⽿熟能详,不需要介绍了。

4.《肖申克的救赎》——⼤多数法律⼈都看过这部影⽚并且评价极⾼,很多⼈都喜欢,深谙个中情节以及内涵,不必多⾔,我个⼈也挺喜欢。

只是如果看过《洞》的话,会发现此⽚的许多模仿痕迹。

6.《⼤话王》,⾦·凯瑞的经典之作,导演记不到了。

——这部电影对律师的讽刺体现在⾦凯瑞的每⼀个表情,让我们清楚的看到美国⼈眼中的律师。

喜剧、讽刺、以及⼤团圆的结局虽然表⾯上看起来仅仅是⼀部轻喜剧、幽默⽚、搞笑⽚,但是⽚中表现出的对律师职业道德的质疑和批判,值得我们每⼀个法律⼈深刻的体味和反思。

7.《东京审判》,中国导演⾼群书作品——这次历史性的审判⾸次以完整的电影形式展现在中国⼈的⾯前,我想作为⼀个中国⼈,应该了解,⽽作为⼀个法律⼈,对这次审判的关注,就不仅仅是爱国,可以更加专业的体味这次审判的过程。

法律电影的案例分析(3篇)

法律电影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通过讲述法律事件、法律人物或法律制度,向观众传递法律知识、法律精神以及法律价值。

其中,《十二怒汉》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国法律电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剧情分析、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十二怒汉》进行案例分析。

二、剧情分析《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关于陪审团制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一位名叫丹尼的青少年因涉嫌谋杀自己的父亲而被起诉。

在陪审团审理过程中,12名陪审员需要共同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在讨论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以及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最终通过互相尊重、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达成了共识,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影片以一个法庭审判的场景为背景,将陪审团的讨论过程作为主线,通过紧张的节奏和紧张的气氛,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下是剧情分析的几个关键点:1. 案件背景:影片以一起青少年谋杀案为背景,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和担忧。

2. 陪审团组成: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

3. 案件审理过程: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挑战。

4. 陪审团讨论:影片着重描绘了陪审员们在讨论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妥协,最终达成共识。

三、人物塑造《十二怒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为影片增色不少。

以下是几个关键人物的分析:1. 丹尼:影片的主人公,一个青少年犯罪嫌疑人。

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青少年教育和法律制度的思考。

2. 陪审员们:12名陪审员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他们的性格、背景和价值观各不相同。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了案件的审理。

3. 法官:法官在影片中扮演着监督和引导的角色,他的形象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

四、主题思想《十二怒汉》通过讲述陪审团制度的故事,传递了以下主题思想:1. 法律公正:影片强调法律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要求人们在面对争议时,必须坚持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

电影类法律法规案例(3篇)

电影类法律法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侵权现象也日益严重。

本案例将探讨某电影公司在电影制作、发行过程中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以及法院如何依法审理此案。

二、案情简介某电影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影制作、发行的企业。

2019年,原告投资拍摄了一部名为《梦幻之城》的电影,并由知名导演执导,著名演员主演。

该片于2020年上映,取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

然而,在电影上映后不久,原告发现某影视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未经许可,擅自将《梦幻之城》的电影剧本、导演阐述、演员台词等作品内容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并在电视上播出。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 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2. 如果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提交的证据足以证明其享有《梦幻之城》电影的著作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将《梦幻之城》的电影剧本、导演阐述、演员台词等作品内容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并在电视上播出,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具体分析如下:1. 复制权:被告将《梦幻之城》的电影剧本、导演阐述、演员台词等作品内容进行复制,侵犯了原告的复制权。

2. 发行权:被告将改编后的电视剧在电视上播出,属于发行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发行权。

3. 表演权:被告将电视剧在电视上播出,属于公开表演行为,侵犯了原告的表演权。

4. 放映权:被告将电视剧在电视上播出,属于公开放映行为,侵犯了原告的放映权。

5. 广播权:被告将电视剧在电视上播出,属于广播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广播权。

6. 信息网络传播权:被告将电视剧在电视上播出,涉及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侵犯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法律案例分析电影推荐(3篇)

法律案例分析电影推荐(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日益加深。

一部优秀的法律题材电影,不仅能让人在娱乐中了解法律知识,还能引发人们对正义、道德、人性的思考。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充满思辨与挑战的电影——《十二公民》。

一、电影简介《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经典话剧《十二怒汉》,讲述了在一个虚构的法庭上,12位陪审员围绕一名被控谋杀的青年的案件展开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故事。

影片通过紧张的剧情、精彩的对话、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法律的公正以及正义的伟大。

二、案例分析1. 法律的公正与正义电影中,12位陪审员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情感,试图说服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反思、辩论,最终达成共识。

这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应平等对待,无论贫富贵贱、身份地位。

2. 人性的复杂性电影中,每位陪审员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背景、价值观和情感。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不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有的陪审员偏袒被告,有的则坚持公正;有的陪审员被情感左右,有的则理性思考。

这种复杂的人性,使电影更具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

3.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在电影中,一位陪审员因个人道德观念而坚持公正,与其他陪审员产生分歧。

这引发了关于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当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4.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电影中,12位陪审员在讨论过程中,需要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达成共识,实现正义。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三、电影推荐理由1. 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十二公民》的剧情紧凑,引人入胜。

在短短的120分钟内,观众可以感受到法庭的紧张气氛、陪审员的矛盾心理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电影与法律分析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

电影与法律分析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

电影与法律分析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电影与法律:分析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在电影中,法律与正义被广泛地探讨和反思。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视觉呈现等方式,展现了法律体系和正义观念的多面性。

在许多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法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法律与伦理、正义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典型的电影,来探讨电影中对法律与正义的探讨和反思。

一、《辩护人》《辩护人》是一部韩国法律题材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位律师代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期间与一个不受法律保护的劳动者展开了一段紧张刺激的律师辩护过程。

在这部电影中,法律面临的道德困境和社会问题被深入地探讨。

首先,影片通过展示交通事故的始末,揭示了法律体系中的人性弱点和局限性。

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渣保护伞”现象,主人公律师不仅要与被告、证人等各方进行斗争,还需面对法官的偏见和司法腐败等问题。

这让观众深刻反思了法律体制中的弊端,并对个人与正义的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影片通过主人公律师与被告的互动,探讨了法律与人性、正义的复杂关系。

律师在辩护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利益、家庭关系、伦理道德等问题,使得法律面临了多重考验。

在面对这些复杂问题时,主人公律师秉持着信仰和责任的精神,始终追求真相和正义。

这种对法律文化的反思,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法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二、《无罪之最后的审判》《无罪之最后的审判》是一部讲述法律冤案的法律题材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展示法官的坚持和律师的努力,对法律与正义进行了深入思考。

影片表达了对法律制度和司法过程的批评与反思。

通过真实案件的再现和法庭审判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法律滥用、司法腐败等问题在其中得到曝光。

在这个过程中,律师和法官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正义力量的象征,也引发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广泛关注。

同时,影片还通过法律正义与个人信仰之间的对峙,引发了对法律与道义的思考。

主人公律师在代理案件时,发现被告与自己有着深厚的人情关系,这让律师面临了道德抉择。

法律电影教学大纲

法律电影教学大纲

法律电影教学大纲法律电影教学大纲引言:法律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工具,通过电影的形式将法律问题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提出一份法律电影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电影资源进行法律教学。

第一部分:电影选材1. 选材原则- 电影的主题应与法律相关,能够引发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思考。

- 电影的故事情节应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能够提供多样的法律问题和观点。

- 电影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目标,能够与法律课程内容相结合。

2. 电影分类- 法律题材电影:如《断案追凶》、《审判风云》等,以法庭审判和法律事件为主题,突出法律程序和法律逻辑。

- 人权题材电影:如《逆权游戏》、《12怒汉》等,关注人权和社会正义问题,引发对法律伦理的思考。

- 刑事题材电影:如《无间道》、《谍影重重》等,探讨犯罪与刑事司法,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法律意识- 通过电影中的法律问题,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 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2. 探讨法律伦理- 通过电影中的道德困境和法律冲突,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伦理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 借助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讨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发展。

3. 提升法律思维- 通过电影中的案例和争议,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逻辑,对电影中的情节和冲突进行分析和评判。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观影前准备- 提供电影的背景介绍和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对电影的情节和法律问题有所了解。

- 设计问题和讨论点,引导学生在观影过程中关注和思考特定的法律问题。

2. 观影过程中- 分段观看电影,每段结束后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就观看到的情节和法律问题进行交流和思考。

- 引导学生分析电影中的法律程序、法律逻辑和法律伦理,发表个人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辩论。

有教育意义的法制电影

有教育意义的法制电影

有教育意义的法制电影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媒介,不仅可以带给观众们欢乐和娱乐,更可以通过精彩的剧情和情节,向观众们传递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启示。

在法制教育方面,法制电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电影以法律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引导观众了解和认识法律,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法律意识。

以下是几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制电影。

1.《法官》这部电影是由韩国导演朴赞郁执导,讲述了一位法官为了寻找真相,勇敢应对法律困境的故事。

通过展现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执法原则和道德准则,这部电影深入探讨了法律与正义的关系,使观众意识到法官的重要性和责任。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学习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能明白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2.《无罪之最》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冤案的故事。

故事中,一名无辜的男子被错误判定为杀人犯,最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被洗清了罪名。

这部电影通过展示冤案的严重后果和法官的失职行为,教育观众关于司法公正和执法权威的重要性。

观众可以从中认识到司法系统的局限性,以及不可忽视的证据和程序问题。

3.《十二怒汉》这部经典的法制电影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讲述了一个陪审团在审判一个年轻男子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意见和思考方式。

通过展示陪审员对案件的辩论和思考,电影引导观众了解和思考法律、道德和正义的关系。

这部电影强调了公开审判和证据的重要性,教育观众在作出判断时要客观公正,并重视每个人的权益。

4.《见证人》这部中国电影由冯小刚执导,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在成为目击者后,为了保护证人和公平正义,勇敢面对黑社会的故事。

通过展示普通人与社会问题的交织,电影向观众传递了法制观念和公正的思考。

观众可以从中学习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公共秩序和正义。

总之,法制电影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向观众传递法律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观。

观众通过这些电影可以深入了解法律,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电影法律法规

电影法律法规

电影法律法规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电影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解释和注解。

二、电影产业概述
2.1 电影市场发展及影响因素
2.2 政策支持与监管
三、电影创作与制作
3.1 编剧创作与版权保护
3.2 电影项目立项与备案
3.3 拍摄许可与拍摄地管理
3.4 摄影棚与设施管理
3.5 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
四、电影发行与传媒
4.1 电影发行许可与管理
4.2 院线放映管理
4.3 屏幕配额和票房结算
4.4 影片宣传与营销
4.5 电影禁片与审查制度
五、电影市场监管与维权
5.1 电影市场价格监管
5.2 电影市场竞争与反垄断
5.3 消费者权益保护
5.4 违法行为处理与处罚
六、法律责任与争议解决
6.1 合同法律关系与纠纷解决
6.2 损害赔偿与侵权责任
6.3 行政诉讼与行政责任
6.4 仲裁与调解
附件: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全文
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全文
附件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市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摘要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电影产业促进法:指中国国家法律,旨在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并规定了相关的制度和管理要求。

2、电影发行管理暂行办法:指中国国家法规范文件,对电影发行的许可与监管进行了详细规定。

3、电影市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划文件,包括市场规模、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等内容。

影视与法律知识点

影视与法律知识点

影视与法律知识点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的日益普及,我们对于影视作品中的法律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关注。

影视作品中的法律情节经常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观影体验,同时也能让我们对法律知识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就几个常见的影视与法律知识点展开论述,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首先,谈谈影视中的刑事案件。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有的扣人心弦,有的离奇惊悚。

而对于这些案件,在法律上往往需要一些具体的证据和程序来支撑。

但是在影视作品中,为了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很多时候可能会忽略一些细节。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警方在没有合法搜索令的情况下搜查嫌疑人的住所,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被接受的。

此外,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审讯过程也常常会存在一些夸张和虚构的情节,这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和节奏感。

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影视作品的同时,需要保持对法律的一定了解,以避免被误导。

其次,谈谈影视剧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因为涉嫌侵权而受到诉讼或者民事赔偿的纠纷。

这些纠纷主要集中在版权、肖像权和商标权等方面。

在影视作品中,往往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字幕、画面和角色形象等,这些都属于他人的创作成果,需要得到合法的授权。

而对于一些未经授权使用的情况,可能会面临被追究侵权责任的风险。

我们作为观众,应该主动支持合法的影视作品,崇尚知识产权保护,避免观看和传播非法的盗版作品。

最后,我们来谈谈影视剧中的隐私保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个人隐私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在影视作品中,演员或者角色的隐私往往会成为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师们通过放大镜头或者偷拍等手段,披露了演员的私生活或者某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让我们看到了明星和角色背后的另一面。

然而,尽管这些情节增加了影视作品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的讨论。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影视作品中展示个人隐私时,应该保护好演员和角色的合法权益,避免对其形象和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电影中刑事案例法律分析(3篇)

电影中刑事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电影《烈日灼心》改编自艾米莉·布朗特同名小说,讲述了三个兄弟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正义和救赎,勇敢地揭露和打击犯罪的故事。

本文将以电影中的刑事案例为切入点,从法律角度对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刑事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案件背景及争议焦点1.案件背景电影《烈日灼心》中,三个兄弟分别是刑警队长邓超、刑警队长王千源和刑警队长段奕宏。

他们因追查一桩命案而卷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案件中。

在这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犯罪分子的狡猾,还要承受道德和法律的考验。

2.争议焦点(1)故意杀人罪:电影中,犯罪分子杀害了一名无辜女子,三个兄弟在追查过程中,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2)包庇罪:在追查过程中,三人发现案件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他们是否构成包庇罪?(3)职务犯罪:三个兄弟在追查过程中,是否涉嫌职务犯罪?三、法律分析1.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在电影中,犯罪分子杀害了无辜女子,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然而,三个兄弟在追查过程中,并未实施杀人行为,因此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包庇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在电影中,三个兄弟在追查过程中,发现了案件背后隐藏的更大阴谋,但他们并未为犯罪分子提供隐藏处所、财物或作假证明,因此不构成包庇罪。

3.职务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在电影中,三个兄弟在追查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越权行为,但并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因此不构成职务犯罪。

四、结论电影《烈日灼心》中的刑事案例,通过法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故意杀人罪:犯罪分子构成故意杀人罪,三个兄弟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电影与法律

电影与法律

电影与法律电影与法律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听觉和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信息和体验。

法律是社会规范和制度的总称,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存在的。

电影和法律可能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电影为人们提供了认识法律和法律问题的途径。

根据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电影可以引发观众对法律问题的思考。

例如,一部以真实案件为基础的法律题材电影可以展示法律系统的内部运作和各种法律程序。

观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法律的知识和过程,并深入思考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其次,电影可以通过对法律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很多大片都通过展示社会不公和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传达了社会正义和人权的重要性。

例如,《辩护人》这部电影就通过展示一个律师与法律体系中的不公进行斗争的故事,提醒观众法律的局限性和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同时,电影也可以通过艺术手法来呈现法律问题,增强观众的感受力和参与感。

电影的剧情发展、角色塑造和音乐配乐等元素都可以影响观众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电影可以帮助观众产生共鸣和思考,进而引发社会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此外,电影也可以通过展示法律和司法过程的缺陷和不公,促使社会对法律改革的需求。

电影可以揭示法律的问题和不足,引发观众对法律问题的批评和反思。

这种批评和反思可以促使公众对法律改革的需求,并推动社会对法律和司法体系的改进。

最后,电影可以通过讲述法律人物和法律故事的方式,传递正面的法律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电影中的律师、法官等法律角色可以成为观众的榜样,激发人们对法律职业的兴趣和崇尚正义的价值观。

同时,电影也可以通过展示法律纠纷和冲突的解决方式,教育观众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电影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电影可以通过展示法律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呈现法律艺术和推动法律改革等方式,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电影这个平台,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度,推动社会的法治建设和司法公正。

保护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定

保护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定

保护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大量的创造性和知识性成果,因此保护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了电影作品的保护范围、权利人的权益以及侵权行为的惩罚措施,以确保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电影作品的保护范围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电影作品是指通过电影摄制手段制作的具有创作性的表现形式。

这包括了电影的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对话对白、音乐配乐、视觉效果等方面的创作。

无论是电影的剧本、摄影、音效还是后期制作,都属于电影作品的范畴。

二、电影作品的权利人电影作品的权利人主要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摄影师、音效师等相关创作人员。

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这些创作人员可以享有电影作品的署名权、修改权、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等权利。

同时,电影制片公司作为电影作品的出品方,也享有一定的权益,包括对电影作品的经营权和获利权。

三、侵权行为的惩罚措施为了保护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法律对侵权行为给予了严厉的制裁。

任何未经授权的复制、传播、公开展示电影作品的行为都属于侵权行为。

一旦发生侵权,权利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以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侵权行为者可能面临的惩罚措施包括:停止侵权行为、销毁侵权品、赔偿损失、公开道歉等。

在严重情况下,侵权行为者可能还会面临刑事责任,被判处罚金或者监禁。

四、电影作品的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版权登记和保护工作,确保电影作品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

其次,加强监管力度,打击盗版行为,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同时,提倡观众正版消费,增加对优质电影作品的支持和认可。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保护电影作品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强知识产权的跨境保护,共同打击跨国盗版和侵权行为,促进电影作品的合法交流和传播。

总结起来,保护电影作品的知识产权是维护创作者权益、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法律电影案例分析(3篇)

法律电影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电影背景及概述《辩护人》是一部韩国电影,由李俊益执导,宋康昊、李钟硕、金惠子等人主演。

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韩国律师宋在石(宋康昊饰)在1980年代韩国民主运动时期,为政治犯辩护并逐渐揭开政府真相的故事。

二、电影主题及法律分析1. 主题分析《辩护人》以韩国民主运动为背景,通过律师宋在石的辩护经历,展现了当时韩国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政府对于政治犯的迫害和压制。

影片旨在唤醒人们对民主、正义和自由的追求,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法律分析(1)律师辩护权在《辩护人》中,宋在石作为一名律师,积极行使自己的辩护权,为政治犯提供法律援助。

这体现了律师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捍卫司法公正方面的职责。

在我国《律师法》中,明确规定律师享有独立的辩护权,有权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独立的辩护意见,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2)言论自由权影片中,宋在石为政治犯辩护的过程中,多次受到政府的打压和威胁。

这反映了当时韩国社会言论自由的受限。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政府应当保障公民依法行使言论自由权。

(3)人权保障《辩护人》揭示了政府对于政治犯的迫害,体现了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三、电影中的法律问题及启示1. 法律问题(1)律师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的冲突在《辩护人》中,宋在石在为政治犯辩护的过程中,面临道德与法律责任的冲突。

一方面,他作为一名律师,有义务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另一方面,政府对他的威胁和打压,使他不得不在道德和法律之间作出选择。

(2)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的平衡影片中,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对政治犯进行打压,限制了言论自由。

在我国,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又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 启示(1)加强律师队伍建设,提高律师职业道德《辩护人》提醒我们,律师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捍卫司法公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影方面的法律案例(3篇)

电影方面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电影《后来的我们》是一部由刘若英执导,周冬雨、林更新主演的爱情电影。

该片于2018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票房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电影上映后不久,就引起了法律纠纷。

原告张先生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电影《后来的我们》的制片方、发行方以及主演等告上法庭。

原告张先生称,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的部分情节与他的小说《后来的我们》高度相似,且电影未经过他的授权。

被告则辩称,电影《后来的我们》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且在改编过程中已经对原作进行了合理的修改和创作,不构成侵权。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电影《后来的我们》是否侵犯了原告张先生的著作权?2. 如果构成侵权,被告应承担何种侵权责任?三、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1. 电影《后来的我们》与原告张先生的小说《后来的我们》在情节、人物、背景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之处,且被告在改编过程中未对原作进行实质性修改,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

2. 被告在电影上映前未取得原告的授权,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被告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四、判决结果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决如下:1. 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即停止发行、放映、宣传、销售《后来的我们》电影。

2. 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XX万元。

3. 被告在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道歉,消除影响。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电影侵权案,涉及著作权侵权、侵权责任等法律问题。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关键点:1. 著作权侵权认定: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构成侵权。

本案中,电影《后来的我们》与原告的小说在情节、人物、背景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之处,且被告未取得原告的授权,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

2. 侵权责任承担: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电影法律法规

电影法律法规

电影法律法规电影法律法规一、引言电影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大众娱乐形式,在向观众展示精彩故事的同时,也涉及到与法律相关的各种问题。

为了维护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电影法律法规来指导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播放。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电影法律法规及其内容。

二、电影审查制度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电影审查制度,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电影审查的范围包括剧情、对话、画面和音乐等方面。

审查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免受不适宜或违法内容的影响,同时也保障制片方的权益。

不同国家的电影审查制度有所不同。

例如,美国的电影审查由电影协会(MPAA)负责,他们设立了分级制度(G、PG、PG13、R、NC17)来指导观众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影。

在中国,电影审查则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他们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包括对内容、形式、题材等进行限制。

三、电影制作法律法规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各国都对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

1. 剧本审查剧本是电影制作的基础,因此各国都对电影剧本进行审查。

审查的重点包括剧情是否合法、是否存在侵权行为以及是否有不当内容等。

制片方需要在拍摄前提交剧本,并根据审查结果进行修改。

2. 拍摄许可拍摄电影需要获得拍摄许可证。

申请许可证时,制片方需要提供详细的拍摄计划和场地使用方案,并缴纳相关费用。

3. 劳动合同和版权制片方需要与演员、导演等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

此外,制片方还需确保电影的版权归属清晰,以免侵犯他人的版权。

四、电影发行法律法规电影发行是将电影推向观众的重要环节,也涉及到一系列法律法规。

1. 影院审查电影在上映之前需要通过影院审查。

影院审查主要针对画面、音频和字幕等方面进行检查,以确保观众的体验质量。

2. 出版许可证为了保护电影的发行权益,各国都要求制片方取得出版许可证。

许可证的申请需要提供电影的详细信息和发行计划,并交纳相应费用。

3. 电影广告电影发行过程中进行广告宣传是常见的手段。

电影解说法律案件(3篇)

电影解说法律案件(3篇)

第1篇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经典话剧《十二公民》,讲述了一个关于法律、正义和人性探讨的故事。

影片以一起校园命案为背景,通过12位陪审员的讨论和辩论,揭示了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微妙关系。

以下是本文对电影中法律案件的具体解说。

一、案件背景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命案。

一名女生被杀害,嫌疑人是一位名叫王阳的高中生。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王阳的父母聘请了著名律师陈avel作为辩护律师。

然而,由于证据不足,法院未能对王阳做出有罪判决。

于是,王阳被取保候审,案件进入陪审阶段。

二、陪审团构成在影片中,陪审团由12位来自不同阶层、职业和背景的人组成。

他们分别是:一位中学教师、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医生、一位工人、一位农民、一位退休干部、一位警察、一位商人、一位律师、一位法官、一位记者和一位作家。

三、案件讨论在案件讨论阶段,陪审团成员们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的讨论:1. 证据问题部分陪审员认为,由于证据不足,无法证明王阳的犯罪事实,因此应该宣判无罪。

然而,其他陪审员则认为,即使证据不足,也不能轻易宣判嫌疑人无罪,因为这关系到受害者的权益和社会正义。

2. 犯罪动机在讨论王阳的犯罪动机时,陪审员们产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王阳因家庭矛盾而杀害了受害者;有人则认为,王阳可能因嫉妒或仇恨而犯罪。

这一讨论引发了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

3. 法律适用部分陪审员认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因此,即使王阳犯罪,也应考虑其年龄因素。

然而,其他陪审员则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年龄因素而降低刑罚。

4. 人性探讨在案件讨论过程中,陪审员们逐渐认识到,法律并非万能,它无法完全揭示人性的复杂。

因此,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关注法律条文,还要关注人性的善恶。

四、案件结果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陪审团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认定王阳犯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

这一结果既符合法律规定,也体现了陪审团对正义的追求。

与法律有关的74部经典影片

与法律有关的74部经典影片

与法律有关的74部经典影片1、《死囚168小时》Dead Man Walking (1995) :苏珊·萨兰登奥斯卡奖作品。

西恩·潘演一个死囚,死前获得了宁静。

而凶杀事实是渐渐呈现出来的,也并非重要,重要的是死囚的心理变化。

2、《刺杀肯尼迪》JFK (1991):检察官调查肯尼迪案。

奥利弗·斯通导演,美国有人说他在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而另有一个我国网友曾说那个凯文·科斯特纳最后陈词的长镜头让他激动流泪。

很好的法庭演讲啊,被很多人赞为经典。

3、《伸张正义》And Justice for All (1979) :又名义勇急先锋,阿尔·帕西诺主演。

北大一老师作文举例称此片主角是一个三流律师。

是三流吗?不是,只不过确实是一个在生活中挣扎的律师,为公正与恶法官作鱼死网破式的斗争。

说他是三流,太市井味了。

本片对律师在公正与职业义务之间的挣扎也有很好的表现。

4、《甘地传》Gandhi (1982) :甘地学法律的,也做律师。

本片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5、《丑闻》(1950):日本法律电影,黑泽明重要作品。

“故事以一个无能而又品质恶劣的辩护律师和一位委托他对损坏名誉案件做辩护的年轻画家为中心展开”,“压轴一场法庭戏差不多长达15分钟,镜头沉实,剧力迫人”。

6、《民事诉讼》A Civil Action (1998) :又名“禁止的真相”“公民行动”,获得当年奥斯卡提名,着名律师电影,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是由畅销作家强纳森哈尔的名作《民事诉讼》改编,为一真实故事。

本片也常为国内法学老师提起,比如其中的睡醒后第一句是“我反对”情节。

一部对美国现实法律的有很集中很细腻表现的优秀电影。

《民事诉讼》故事叙述一当红律师,因接手一水污染案件而失去了一切;但与此同时,他才有机会认清法律真义及生命价值。

他在一无所有的窘境下,继续研究该案,上诉时间长达八年,最后终于胜诉。

有关伦理与法律的电影案例

有关伦理与法律的电影案例

有关伦理与法律的电影案例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拍摄,以二战结束后的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罗马为背景,是一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

故事的主人公里奇,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处于失业的状态。

等了两年后,意外地得到了一个张贴海报的工作,但前提是他必须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影片通过里奇买车,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深刻的反应了劫难之后的民生凋散和社会现实,反映了小人物的命运遭遇,是一部社会伦理剧。

一、里奇代表的底层人物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介于感性和理性阶段之间的一种特有的法律观念。

法律意识既包括人们对法律的零散的、偶然的、感性的认识;也包括一些系统的、必然的、理性的认识。

法律意识的内容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态度,法律价值,法律思维等。

里奇具有朴素的法律意识。

他知道偷盗这样的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所以他期望自己既没有被偷,更不想去偷别人。

他期望自己的车没有真丢,说不准在哪里就找回来了。

所以,在他的车找不到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个“巫婆”,—一里奇的妻子玛丽亚非常的信任她。

在拮据的时候还给她50美元算卦,并且天真的以为离奇的工作真的是她带来的一—并且带着儿子到了那,而“巫婆”只说了句“要是眼前找不到就永远也找不到了”。

影片中,我们看到找“巫婆”的人很多,屋外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

不光是里奇父子,很多人都在那里排队等“巫婆”给自己看看“命相”,这就反应了战争后包括罗马等城市中人民在精神上的空虚和价值观的迷茫,人们不得不借助这样的“巫婆”来消除心中的恐怖,惊慌,和无助。

接着里奇就去警察局报案。

但警察是没有心情帮一个海报张贴工去寻找他丢失的自行车的。

里奇又去找自己的朋友,但朋友们在装模作样的找了一阵后也都撒手不管了。

执着的里奇带着布鲁诺在偌大的罗马城不知疲倦的寻找,结果找到自己的车了,可是因为偷车的人也是一个穷鬼,找到贼也无法要回自己的车。

在穷尽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之后,他动了恶念。

他内心里也追求真善美,拒绝道德的瑕疵。

影视中的法律案例(3篇)

影视中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关注法律题材,通过讲述法律案例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其中,《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以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艰辛历程。

本文将从该剧中的几个法律案例出发,探讨反腐败斗争中的法律问题。

一、案例一:李达康案李达康是《人民的名义》中的主人公,曾是汉东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

他原本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却在权力面前失去了自我,走上了一条犯罪道路。

最终,李达康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

1. 法律问题分析(1)受贿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李达康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多次收受企业老板的贿赂,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受贿罪。

(2)滥用职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李达康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滥用职权,为不法企业谋取利益,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滥用职权罪。

2. 反腐败斗争启示李达康案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用得不好则会害人害己。

反腐败斗争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案例二:高育良案高育良是《人民的名义》中的另一位重要角色,曾是汉东省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他因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等罪行被调查。

1. 法律问题分析(1)受贿罪高育良在担任省委副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多次收受企业老板的贿赂,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受贿罪。

(2)滥用职权罪高育良在担任省委党校校长期间,滥用职权,为不法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滥用职权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与电影》课程与法科学生素养的培育陈柏峰*一、导言《法律与电影》课程是一门特别的《法律与文学》课程。

电影是一种阅读、欣赏起来相对低成本的文学作品。

在当前大学生文学素养较为有限,阅读习惯快餐化,对其它文学作品兴趣有限的背景下,电影是一种开展《法律与文学》教学的不错形式。

文学是与法学有着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科,有着独立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而独特的视角,这种视角与法学学科有着很大不同,法科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深刻认识法治问题和法治现象有着巨大的作用。

按照目前的学科专业目录,法律与文学最多属于法学理论这个法学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

甚至还没有在中国成为一个公认的学科,目前全国法学院开设《法律与文学》课程的仅有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不多几所。

当前,人们不断感觉到法学理论甚至整个法学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与现有的法学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相脱节。

而电影作为对现实的文学反映,是一种了解实践的简约方式。

而法科学生中存在着一种依恋和崇尚西方法治模式的思维偏向,这种西方法治模式又是我们所想象的理想型,与中国的国情有很大脱离,对中国人的法律生活缺乏同情,潜在地依照西方模式去想象中国法治的应有状态和未来图景,简单地把西方法治模式当作我国法治的摹本和示范。

而电影可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通过诉诸于最原始的人性,来认知这种法治理想在中国的实践和问题,从而克服法律人的形式思维所造就的冷漠,激发法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从笔者这几年开设《法律与电影》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来看,至少在扩展学生的现实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两个角度上,《法律与电影》教学对法科学生思维方式和基本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二、扩展法科学生的现实关怀优秀的电影作品首先要是反映现实问题的,艺术本身就有关照生活的出发点。

尤其是一些关于法治的电影,大多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比如,在法律与文学领域颇为有名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就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的一个故事。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它围绕着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类似的法制电影不少,比如《被告山杠爷》、《马背上的法庭》、《寻枪》、《三岔口》等。

目前法学院学生的现实感和实践认知素养还比较缺乏,这首先体现在不太了解法律实践,其次体现在缺乏对实践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

显而易见,以概念和原则体系为基础的教材和课堂教学自然会衍生出不太关注实践的考试。

很多学生是靠背书、背笔记来通过一门门考试的。

对于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整个的大学期间,学校、法学院都极少以与实践相关的指标去考核学生、评价学生。

虽然一些律师事务所、检察院、法院、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其他法律实践部门会挂着法学院实践基地的牌子,法学院在进行自我介绍时也会说明与哪些法学实践部门有合作关系,学生常常也会去这些地方实习。

但是这种关系中长期的、制度性的联系其实比较缺乏。

法律实践部门遇到问题经常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去解决,而很少考虑吸取法学教育、研究部门的意见;法律实践部门遇到的具体问题、解决的方式也很少公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直接面对案件,对于实践出现了哪些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理论来分析。

也就是说,既有的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实质,学生常常缺乏实质性的指导,缺乏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

这样教学模式导致了法科学生实践素养的缺乏,欠缺生活感和实践感。

而从电影中讲述的故事出发,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

传统的法学教育中,教师一般先是讲解某一个法学理论,然后介绍具体的法律规定,学生则是记笔记、抄笔记、背笔记。

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在让学生了解学科基本知识体系方面是比较有效的,但难以拓展学生利用理论分析实践的能力。

一些老师用在教学中举例子、分析案例的方法,这固然有一定作用,但仍然比较局限。

在学习某理论时,举一个例子,学生当然知道用这个理论来分析问题。

而电影故事则不同,它非常复杂,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理论,因此对于开发学生用理论分析实践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影叙事,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复杂性,而非单线条性。

一个优秀的法科学生,绝不是成为“守法主义”[①]和法条主义者,而应当是可以面对法律实践的,是作为政治家的法律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

《法律与电影》课程的课堂里,从电影的分析切入,正是这样一个培育过程。

也许有人说,电影本身讲述的是虚假的故事,如何培养法科学生的现实感呢?这存在一种误解,其实,现实感并非一定关注真实的事情,更主要是事物显示出来的逻辑关系和普遍意义,这种逻辑关系是否与生活的逻辑关系相一致。

真实性并不等于真实发生过的某个事件;因为从哲学上看,任何对真实的再现(包括法律认定的事实)都是一种创造了的真实。

人不可能研究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一切事,必定要有选择,要有描述和抽象,而任何选择、描述或抽象同时也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再构建、抽象。

[②]只要抓住了生活的逻辑,这样的电影作品就是优秀的作品,它就具有了放到课堂上进行分析的独特意义。

而且,从方法论上看,电影展示的故事的开放性、可解释性,这与实践是高度一致的。

与传统的法律理性思辨分析方法不同,电影提供了一个人们从不同视角考察问题、自由进入对话的场域,是一个更具包容力的空间。

因此,以电影作为素材来教学,从而提高法科学生的素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有其优势。

三、激发法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法科学生由于专业的缘故,重视形式逻辑,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然而,法律公平正义,原本是一个复杂的认知事务,需要认识主体具有发达的认识能力。

人类提升认识能力,主要通过个体努力实现,外在的命令、规程控制、形式逻辑等,对个体效用有限。

法律人需要个别性地产生具有内化的道德和规范价值。

政治社会对“法律公正”的外在要求,并不能实际提升法律人对公正的个体识别能力。

但是,在机械主义思路之下,仿佛法律人经行政命令就会产出法律公正似的,仿佛官员能指挥出一出法律公正的社会演出大戏似的。

为了实现机械主义操作,我们设计了各种委员会、专门机构,试图控制法律人,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各种委员会、专门机构纷纷被利益主体操作,讲究形式逻辑的法律人时常可以破坏法律的实质精神。

显然,形式主义无法设计出针对纷繁复杂社会的正义程序,我们需要的不是作为机械人的法律人,是大量独立的、有崇高道德的、善于思辨的人,需要的是有人文精神的法律人。

培养有人文精神的法律人,文学素养必不可少,而电影教学则是一条相对的捷径。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电影可以抵法律的不足。

电影作品中对人性的本质和矛盾的追究、探讨,往往展示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它们是法律人执业所必备的知识,也是法学教育所应当培育的素养。

《法律与电影》的教学,可以揭示法律故事的伦理意义,即故事不仅仅呈示法律的比喻,而且还揭示了充斥于法律的,本来被意识形态化的法治话语放逐了的伦理问题、种族冲突和阶级压迫。

[③]对电影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法学院的学生意识到并且思考法律问题的伦理意义和思考者本身的政治立场,从而颠覆据说是科学的公正或先进的资本主义的权利制度。

文学(电影)之所以能抵法律的不足,是因为它讲述的是具体、生动而典型的故事,直接诉诸读者的伦理意识和同情心。

拿大家都熟悉的《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为例。

贾雨村新授应天府,审呆霸王薛蟠等殴杀冯渊案,本来要发签拿人拷问,一经门子点拨“大丈夫相时而动”、君子“趋吉避凶”的道理,便“拘情枉法,胡乱判断”,把个“人命些些小事”草草了之。

毛主席曾说第四回是《红楼梦》的纲,而《红楼梦》乃中国封建社会的总写照,为高级干部的必读书。

言下之意,封建流毒远未清算,仍需不断扫荡。

[④]所以要读懂中国封建社会,光读正史是不够的,读通了文学作品,才能纲举目张。

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故事有个特点,就是法律往往做了助封为虐的工具,司法执法者更鲜有正面的形象。

没有一部法律理论著作可以像深刻的文学作品那样批判现实。

比如,没有具体法律作品能够像电影《芝加哥》那样生动地揭露美国资本主义法律的腐败和罪恶,更没有一部法律理论分析能像电影《马路天使》那样揭露民国时期的法律腐败和阶级倾向。

这样的作品显然能唤醒法科学生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

以三十年代拍摄的电影《马路天使》为例。

从“下之角”的贫民窟到高入“天堂”的法律事务所,展现给观众的是一幅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众生图。

剧中,年轻的吹鼓手小陈,报贩老王、水果小贩、剃头匠和一位失业者互为结拜兄弟,住在同一条弄堂的小阁楼里。

他们誓言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小阁楼的对面,住着小云和小红姐妹俩。

她们是东北人,家乡失陷后,流落上海。

为了生存,姐姐小云被房主琴师夫妇逼为暗娼,小红则跟着琴师到茶楼酒馆卖唱。

小红被流氓头子古成龙看中,琴师和鸨母见钱眼开,决定把小红卖给古成龙。

在这些贫苦人“维权”的过程中,律师的不见钱眼不开,警察的无良,社会秩序的混乱,全都一览无遗。

人只要有一点良心,就会被剧情打动。

就能联想到所谓的“民国法治”是怎么回事,这与今天看来仍然颇为先进的“六法全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法科学生在观摩这个影片的过程中,就会对新中国废除“六法全书”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民国政权为何会垮台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全新的认识。

四、结语综上所述,《法律与电影》教学对法科学生思维方式和基本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它能以文学补法律之不足,可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立场和特色,同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相比,这些立场和方法有着相对独特点作用,对于培养法科大学生的素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能够帮助他们跳出传统法学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用理论分析法律问题。

--------------------------------------------------------------------------------* 陈柏峰,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①] 朱迪丝·施克莱:《守法主义》,彭亚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苏力:“从文学艺术作品来研究法律与社会?”,《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 冯象:“法律与文学”,《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冯象:“法律与文学”,《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