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案冀教版 精品

合集下载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昼与夜》教案精选4篇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昼与夜》教案精选4篇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昼与夜》教案精选4篇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二、提出探究问题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

(经线、纬线、赤道、地轴)3、学生制作地球仪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四、拓展: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1、谈话: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1.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2.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5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昼夜的形成》是“昼与夜”单元教学中的第三课,在本课前学生已经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信息,探究了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材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确凿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

“科学在线”扼要介绍了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

在学生充分讨论及阅读“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博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三)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和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知道太阳与影子方向形状变化的规律,感受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活动1的讨论会与活动2的模拟实验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猜想并初步通过模拟实验为自己的猜想查找证据。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的形成 1教案 冀教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的形成 1教案 冀教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 1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人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3.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小纸人、窗帘等。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课时安排:用2课时,其中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开个学术讨论会活动目标: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实施过程:1.以四人为一组。

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从教材的引入开始。

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做准备。

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的引导。

二、模拟昼夜的形成活动目标: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过程:1.这项活动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前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新版】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昼夜的形成》【创新教案】

【新版】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昼夜的形成》【创新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的形成”是“昼与夜”单元的第三课,也是本单元的重要课程。

本课首先从“昼夜变化”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猜测昼夜形成的原因,进而通过资料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昼夜现象,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巩固本课知识点。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昼夜的变换交替现象很熟悉,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学习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评价任务1.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进而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2.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手电筒、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3.学生讨论交流。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学生讨论并交流。

3.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

5.交流各自的发现。

三、模拟昼夜的形成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昼夜的形成

昼夜的形成

昼夜的形成《昼夜的形成》教案一、教案背景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地度过白天和黑夜,却很少思考昼夜的形成是如何产生的。

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之一,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本教案将以《昼夜的形成》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昼夜的产生原理和意义,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和认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昼夜的基本概念,掌握昼夜的产生原理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昼夜的概念及特点;(2)昼夜的形成原理;(3)昼夜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昼夜的地理分布差异。

2.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昼夜的形成是如何产生的。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的影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激发他们对昼夜的思考和探索。

(4)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昼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四、教学过程1. 了解昼夜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引导他们回答什么是昼夜,昼夜的特点有哪些。

2. 学习昼夜的形成原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让他们探究昼夜是如何形成的。

3. 探讨昼夜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思考昼夜对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人类的作息和生活有何影响,引导他们意识到昼夜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4. 深入了解昼夜的地理分布差异通过研究北极圈、赤道和南极洲等地区的昼夜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昼夜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拓展他们的地理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昼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有了初步了解,开拓了他们的科学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的形成 2教案 冀教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 昼夜的形成 2教案 冀教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 2教案冀教版一、教学设计思路从影子过渡到黑夜,孩子们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所以说活动1 是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同时,对学生来说,影子是直观的。

而黑夜却是较为抽象的,活动2通过活动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问,也要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设计出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2.要敢于质疑别人的结论。

小3.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复杂的。

只有对事物进行广泛地研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三、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五、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贴纸等。

六、教学方法讨论、演示、教师引导分析。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组成,在我们的生活中,白天和黑夜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在学习了影子和太阳的关系之后,你能不能解释昼夜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明确:太阳光被物体挡住之后就会在物体的背面形成影子。

(板书)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1.教师首先让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认为的昼夜形成原因。

2.总结学生的说法,主要分为几大类。

3.教师将这几种观点写在黑板上。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觉得哪一方正确,就加入那一方。

5.由学生自己加入的几个大组组成讨论会的主体,进行讨论。

教师要明确讨论是要得出一个大家都认为较为合理的说法。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其实,历史上的人们也在研究到底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教师播放哥白尼“日心说”的图片,然后指导学生来阅读资料《哥白尼的“日心说”》。

(总结)(板书)1.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地球绕着太阳转。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昼夜的形成》教案——第2课时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昼夜的形成》教案——第2课时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昼夜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鱼人合作并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1)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教学难点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观察法课前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活动1:开个学术研讨会,明确了昼夜形成的原因。

那么,谁能说说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二、新授(一)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活动目标: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的形成本课概述本课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术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正确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

“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况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本课的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

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

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好奇点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学科关联语文:阅读研究资料,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

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2. 观察和记录昼夜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昼夜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

2. 日记本或记录卡片。

3. 手表或计时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提问:什么是昼夜?昼夜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或地球图片。

2.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球图片,讨论并记录昼夜的分布情况。

3.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共同总结昼夜的分布规律。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解释地球自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四、观察和记录昼夜变化(10分钟)1. 学生领取日记本或记录卡片,开始记录昼夜变化。

2. 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变化,记录下来。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共同总结昼夜变化的特点。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对昼夜现象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探究昼夜现象的?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观察并记录昼夜变化,思考并解答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导致昼夜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昼夜现象。

六、实验探究:地球的自转(10分钟)【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冀教版科学四上第15课《昼夜的形成》word教学设计

冀教版科学四上第15课《昼夜的形成》word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复备)秦皇岛开发区第二中学主备人:窦玉君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探究目标1.能够设计出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2.要敢于质疑别人的结论。

3.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复杂的。

只有对事物进行广泛地研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2、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贴纸等。

教学方法讨论、演示、教师引导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太阳东升西落),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发生了什么现象?(我们地球经历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同学们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以常见的科学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开个学术讨论会学生讨论。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

教师板书:昼夜的形成教师小结:其实,关于昼夜的形成有很长的科学发展史,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时一只金鸟,白天巡逻,晚上休息。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绕地球转动。

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自西向东地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24小时。

在自转过程中,地球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的时候,就是白昼;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黑夜,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教师出示大屏幕(昼夜的形成。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昼夜形成的视频。

教师:通过我的述说和观看视频,谁能说说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述说。

教师板书: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周24小时(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整理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了解昼夜形成的发展史。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昼夜的形成冀教版(0001)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昼夜的形成冀教版(0001)

昼夜的形成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在合作中讨论昼夜的成因及设计验证成因的模拟实验。

2. 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黑板中间贴着一个圆)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猜测并说明缘由。

教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科学研究上也一样。

这是我们课前进行的一个小活动,现在我们准备上课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动画引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普通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动画,想一想,画面中表现的是我们生活中什么时间的的情景?2.谈话:白天阳光明媚,夜晚群星闪耀,白昼和黑夜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变化,但不知道同学们对于这么熟悉的自然现象想没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白昼和黑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昼夜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易于接受,引起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讨论1.谈话:请你大胆地猜测一下,你认为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古今中外的人们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研究历程吧。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搜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对昼夜形成都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现在,我们就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每组推荐两份最好的材料在全班汇报。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听取意见。

3.全班交流讨论意见。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1)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1)
设计理念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以互动为平台,以自主为核心”,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查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五、课堂总结,鼓励评价。
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棒。同学们,有关地球的奥秘还有许多,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勇于探索,利用现代的高科技去解决那些不解的自然奥秘!下课。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设计
15昼夜的形成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日(约24小时)
原因:地球自转
白天:朝向太阳
黑夜:背向太阳
出示:谁先看到日出
在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还是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谁先看到日出?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两个地区,确定它们的地理位置关系,再进行预测
学生回答;
师评价。看来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许多的新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一看53页到54页的内容,想一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学生交流。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引起学生探究欲望。
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合作交流阶段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设计实验方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 昼夜的形成丨冀教版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推算出某地的大概时间。

过程与方法:1、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2、会用地球仪、手电筒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2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对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有所了解,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谈话、参与式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开课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而后学习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实验、汇报展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将学生的好奇心善加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一、观图导入,激发兴趣。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1出示鸟巢的白天黑夜两幅图,介绍白天称为昼,黑夜称为夜。

2介绍昼夜交替现象,出示课题。

3提出问题,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师提问: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太阳光在同一时间能把整个地球都照亮,会有昼夜之分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演示试验。

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

3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

二、提出问题,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1远古时候,人类是怎样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呢?生阅读资料,了解古人对于昼夜交替的各种解释。

(1)古中国人观点(2)古希腊人观点(3)托勒密的观点(4)哥白尼的观点2做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昼夜的形成 优质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昼夜的形成 优质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
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评:学生此时的猜想,并不是凭白无故的,他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刚才的观察,作出了合理的推论,这就是科学的假想。

科学的假想是做科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将会围绕验证这一假想而进行。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1、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

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②将地球仪转动180度,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例外?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⑤教材图l.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
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教师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例外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xx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xx为黑夜,朝着xx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课堂小结: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板书设计:
昼夜的形成
自转运动
绕转轴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
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课外实践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展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明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观察时间竿影长度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边,中午,竿影在边,
下午,竿影在边。

时,竿影最短。

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课后小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个别不知从何处思考的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怎样介绍,也学到了知识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