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年8月,二十岁的汪静之以一本薄薄的诗集《蕙的风》飙入文坛,短期内加印四次,销量两万余(仅次于《尝试集》、《女神》),令他人惊羡。确实,在五四新文学那么多风云人物中,还真就数汪静之成名年龄最轻、成名经历最易,来得最不可思议。
不熟悉那一段文学史的年轻人,认为《蕙的风》风格老式,直白发露,无藏无掖,何美之有?几乎所有现代文学教师都曾面临学生这样的诘问:“老师,这样的作品到底有啥好?好在啥地方?”就像胡适的《终身人事》,如今一个喜爱文学的高中生都能写的作品,何以就能进入文学史呢?湖畔诗社研究专家贺圣谟先生在他的《论湖畔诗社》后记中,就记录了这样的学生提问。当然,如不完整地了解那一段文学史,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第一”的魅力,就不可能理解汪诗“创新”的价值。今天几乎人人会写的新诗,在当时却是创新;今天无奇无鲜的自由恋爱,在当时却是风险甚大的“冲破封建礼教”,甚至被斥为“轻薄堕落”、“兽性冲动”的行为。言前人所未言或不敢言,又采用了朝气新颖的白话形式,心想手写,又带着古典诗歌的功底,如此这般,从思想价值内涵到艺术表现形式,汪静之的情诗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内核,才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车站,成为今天仍然值得回眸凝视的一个坐标。
《过伊家门外》是湖畔诗人汪静之创作的一首短诗,写于1922年1月8日,收录在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蕙的风》中。在诗中,诗人既为自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向意中人表达自己的爱恋感情而感到欣慰,又为社会上还有旧思想、旧势力存在而感到胆寒。这就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进步青年追求自由恋爱被扭曲了的矛盾心态。
过伊家门外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谪,
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1]
1920年至1923年间,汪静之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精神的鼓舞下,他感到思想解放的喜悦,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地歌唱爱情。这首《过伊家门外》就是诗人当时创作的爱情诗篇之一。[1]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既抒写了诗人敢于向封建礼教宣战的英勇气概,又抒发了诗人对意中人的脉脉深情。“一步一回头”,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动作神态,反映了他对意中人恋恋不舍的恋爱心态。在封建社会,男女青年不能自由社交。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冲破封建礼教对青年的束缚,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还是会受到旧派人物的指摘。一个“瞟”字,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社会氛围,青年男女之间自由社交还常常受到指摘,不能自由地表达互相爱慕的衷情。诗的结句中的“欣慰”,“胆寒”,就反映了诗人的双重心理。
《蕙的风》扉页上有诗人挚友符菉漪的题词:“放情地唱呵”。这首诗正体现了集子放情歌唱的特色,它的语言大胆、直率、天真、纯朴;在表现手法上,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因而感情的浓缩量特别大。这些特点,使诗篇呈现出毫无矫饰的美。
朱自清、胡适、刘延陵等在为《蕙的风》初版作的序中,肯定了汪静之歌唱爱情的诗篇。但是,诗集出版两个月后,就有人撰文,认为集子中“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等诗句“做的
有多么轻薄,多么堕落!”“有故意公布自己兽性冲动和挑拨人们不道德行为之嫌疑。”(1922年10月24日《时事新报》副刊《学灯》)这种观点,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鲁迅指出这种将“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的诗句科以《金瓶梅》一样的罪,那只不过是道学家的“神经过敏”(《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据汪静之回忆,鲁迅还曾陆续看过《蕙的风》的原稿,有不少诗曾由他修改过二、三字。1921年,鲁迅在寄回诗集原稿的信中,曾指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出来的。然而颇幼稚,宜读拜伦、雪莱、海涅之诗,以助成长。”(《回忆湖畔诗社》,《诗刊》1979年第7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