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与老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
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探究二辩证法思想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请大家依据材料说说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生明确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与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重点难点学思想
教师编制内容
生成问题预习提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成人之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备于人。当仁不让于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探究三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段材料表明老子在政治上倡导什么?
教师精选编制内容
针对目标训练(用时10-20分钟)
1、《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A.孔子关注民生B.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C.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D.孔子主张“诚信”
5.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6、2007全国卷: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1)孔子心目中的“礼”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为什么要提出“礼”?
(3)“克己复礼”与“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探究三有教无类
材料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材料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
译文:道产生了混沌一体的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第三种适调的状态,从这种状态中产生了万物。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内涵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之气。
请仔细阅读材料和译文,然后思考老子对“道”作了怎样的论述?
——《老子》第二十五章
译文:有一个混沌未分的东西,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又无形,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它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广大无边就逝去无影,逝去无影就极其遥远,极其遥远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则以自己的自然本性为法则。
……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1)请大家根据材料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有没有不足之处?你如何评价?
探究:老子的思想
探究一关于“道”
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探究二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文:颜渊文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和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比人吗?”颜渊说:“请问仁行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言论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这话去做。”
——《论语·阳货》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有何特点?“仁”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要实现这一基本精神必须怎么做?
(2)孔子提出“仁”这一学说的目的何在?
(3)孔子“仁”的学说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
——《老子》第一章
译文:可以说出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称呼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可以称作天地的开始;有,可以称作万物的母亲。所以,从永恒的无来认识道德微妙,从永恒的有来认识万物的归终。这两者有同一个来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深远的。深远而又深远,它是众多微妙变化的总门户。
材料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探究孔子的思想
探究一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7.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因为()
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盛极一时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
C.其思想经过发扬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D.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学生自主完成
课后小结
派别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地位
孔子思想
老子思想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3、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
4、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探究二辩证法思想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请大家依据材料说说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生明确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与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重点难点学思想
教师编制内容
生成问题预习提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成人之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备于人。当仁不让于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探究三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段材料表明老子在政治上倡导什么?
教师精选编制内容
针对目标训练(用时10-20分钟)
1、《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A.孔子关注民生B.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C.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D.孔子主张“诚信”
5.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6、2007全国卷: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1)孔子心目中的“礼”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为什么要提出“礼”?
(3)“克己复礼”与“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探究三有教无类
材料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材料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
译文:道产生了混沌一体的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第三种适调的状态,从这种状态中产生了万物。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内涵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之气。
请仔细阅读材料和译文,然后思考老子对“道”作了怎样的论述?
——《老子》第二十五章
译文:有一个混沌未分的东西,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又无形,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它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广大无边就逝去无影,逝去无影就极其遥远,极其遥远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则以自己的自然本性为法则。
……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1)请大家根据材料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有没有不足之处?你如何评价?
探究:老子的思想
探究一关于“道”
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探究二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文:颜渊文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和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比人吗?”颜渊说:“请问仁行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言论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这话去做。”
——《论语·阳货》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有何特点?“仁”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要实现这一基本精神必须怎么做?
(2)孔子提出“仁”这一学说的目的何在?
(3)孔子“仁”的学说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
——《老子》第一章
译文:可以说出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称呼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可以称作天地的开始;有,可以称作万物的母亲。所以,从永恒的无来认识道德微妙,从永恒的有来认识万物的归终。这两者有同一个来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深远的。深远而又深远,它是众多微妙变化的总门户。
材料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探究孔子的思想
探究一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7.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因为()
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盛极一时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
C.其思想经过发扬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D.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学生自主完成
课后小结
派别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地位
孔子思想
老子思想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3、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
4、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