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比较
中日两国经济差异
1945年前后(二战前后)
中国:中共内战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 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建设停滞不前。1949年建国后,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改革方面:合理调整工商业, 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生产,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日本:政治制度依然是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方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 革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 第二次全面的改革。
导致的经济差异
画图:横轴是时间
就GNP衡量,日本1955年时仅240亿美元,仅为美国的6%。 1973年日本的实际GNP比1955年增长了4.2倍。1966年,日本 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西德、法国,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 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在1956—1973年的18年间,日本的国民 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7%,其中,1959—1970年的12年中,有10 年的增长率都高达两位数以上(5年在12%以上,最高的1961年 和1967年分别达13.5%和13.1% ),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的中国经济倒退50年。 管理层
内部环境
中国:1945年之后爆发国共内战。1949年之后,以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 孤立,加之后来中国又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决裂, 中国基本上是被迫关起门来搞建设。之后展开一系列的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时局动荡。 日本:战后初期冷战格局的形成和侵朝战争的发生,促 使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将对日政策由打击改为扶持, 使得日本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当今
制度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 放。设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性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和模型选择
选取合适的统计数据,如GDP、各产业 产值等,并选择适当的模型来分析中日两 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 。
VS
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中日两国经济增 长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实际关系,并对 其进行深入分析。
05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演进的比较分析
政策启示
对中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 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 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研究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两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更多细节。例如,可以深 入研究两国在不同产业领域的表现和成就,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全球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的。
政策建议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实现经 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中日产业结构演进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分析
相似性
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从重工业向服务业转型 的过程,这使得两国在产业结构演进方面 有了一定的相似性。
中日两国都注重技术创新对产业结 构的推动作用,这使得两国在产业 结构升级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06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演进的启示与建议
对中国的启示与建议
02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
进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比较两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异同,有助于为政策制定
03
提供参考,促进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趋势,并比较两国在各方面的异同 。
研究方法
中日经济对比
GDP超越日本之后的思考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以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来看,1978年中国的GDP是2159亿美元,美国的GDP是22959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0.6倍。
到了2010年,美国的GDP是146604亿美元,中国是58791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降成了中国的2.5倍。
再来看中日之间的差距,1978年日本的GDP是9713亿美元,我国是2159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5倍,但到了2010年,日本的GDP是54607亿美元,我国的是58791亿美元,已经首次超越了日本。
看了这些数字,人们都会为中国感到自豪。
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对不少渴望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人来说,自是盛事一桩。
有许多人会有疑问,中国韬光养晦的时代似乎应该结束了吧?但是GDP虽然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却并不是唯一指标。
过于强调GDP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方面,就不能对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有准确的认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运用所学内容,通过中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进行探究。
1.从人均来看温家宝总理有一句名言:“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的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问题都会变成富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从而不能以正常的观念去看待它,GDP总量更是这样。
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2009年中国有约13.3亿的人口,日本约为1.3亿,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中国则相反。
中国的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上的,中国虽然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是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42325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为4283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
同期的世界人均GDP为8985美元,中国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日经济法比较研究读后感
中日经济法比较研究读后感
《中日经济法比较研究》这本书通过对中日两国经济法的比较研究,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经济法制度的机会。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日两国经济法的异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日两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和法律体系。
我了解到,中日两国的经济法制度都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法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相比,日本的经济法制度则更早一些,并且在某些领域有着更为成熟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其次,书中对中日两国的经济法领域进行了具体的比较研究。
在企业法律人员翻译中英文翻译工作中,我常常需要了解中日两国的法律制度,这本书对中日两国的公司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让我更加清楚了解了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异同之处。
例如,在公司法方面,中国的公司法更加注重保护少数股东的权益,而日本的公司法则更注重于保护公司整体的利益。
最后,这本书还对中日两国在经济法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中日两国经济法的比较研究,我认识到中日两国在经济法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法制度方面。
但是,我也相信随着中日两国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两国在经济法领域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相互借鉴对方的经验,共同促进经济法制度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日两国经济法的机会,通过对比研究,我对中日两国经济法的异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对于我在企业法律人员翻译工作中的理解和应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对其他对中日两国经济法感兴趣的读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
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
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
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
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
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
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首先,中国和日本在政府的角色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调控,来推动经济发展。
而日本则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中国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产业进行布局和调控,使得经济发展方向更加有针对性和集中性。
而日本政府较少干预市场,更多地采用法规和法规的手段来保护市场的竞争,维护市场的公正和公平性。
其次,中国和日本在市场规模和人口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旺盛。
这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
而日本则是一个发达国家,市场规模较小,人口稳定和老龄化较为严重。
虽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日本有着高消费水平和稳定的购买力,对高品质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仍然较高。
再次,中国和日本在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具有竞争力和优势。
日本则以技术和创新为核心,是世界上的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巨头。
日本企业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两国在产业发展上的重点和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最后,中国和日本在外商投资和贸易开放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自开放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措施,对外商投资放宽了限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合作。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而日本虽然也积极吸引外资,但政策相对保守,对外商投资有一定的限制。
日本在贸易开放上也较为谨慎,比较重视自主和保护国内产业。
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环境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较大,市场规模较大且具有潜力,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
日本政府较少干预市场,市场规模较小但消费需求旺盛,技术和创新领域具有优势,外商投资和贸易开放程度相对保守。
中日经济对比
广场协议大事记事件影响1985年9月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 Hotel )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银行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
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比1美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随后几个月内日元升值67.85%。
1987年1、纽约股市崩盘。
2 、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使得美国股市看起来比日本股市更有吸引力一些,以吸引东京市场的资金流向美国。
很快日元利率跌到仅有2.5%,日本银行系统开始出现流动性泛滥,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
此后,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 。
(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1988年由于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出口大幅下降,日本出口生产商为了弥补由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出口下降的亏空,企业纷纷从银行低息借贷炒股。
日本银行的隔夜拆借市场迅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心,世界前10名规模最大的银行被日本包揽。
东京股票市场在3年内涨300%,房地产仅东京总盘就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总值。
(日本的金融系统接近崩溃)1989年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一批国际投资银行深入日本发行“股指认沽期权”,日本的保险公司认为日本股市不存在暴跌的可能,认购。
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发威。
日经指数顿挫。
日本股市开始下跌。
1990年1月美国交易所突然发行“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劲了,“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3、中国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变量分析
选取的经济指标如下: 1、中国 GDP(万美元)Y1 2、中国 GDP 增长率 Y2 3、人口(万人)X1 4、就业人员(万人)X2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 6、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X4 7、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5 8、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X6 9、外汇储备(亿美元)X7 10、黄金储备(万盎司)X8 11、科研和开发机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9
图 2.1 相关阵的特征值、累计贡献 由图 2.1 可以看出,选取 3 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76.62%。
5
图 2.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因此,得出 3 个因子得分函数: F1 =0.97x3 ∗ +0.97x2 ∗ +0.95x10 ∗ +0.81x1 ∗ -0.02x8 ∗ +0.46x9 ∗ -0.31x4 ∗ -0.04x6 ∗ +0.01x7 ∗ +0.48x5 ∗ F2 =-0.07x3 ∗ -0.07x2 ∗ +0.21x10 ∗ -0.03x1 ∗ 0.78x8 ∗ +0.66x9 ∗ +0.53x4 ∗ -0.72x6 ∗ -0.16x7 ∗ -0.37x5 ∗ F3 =-0.15x3 ∗ -0.15x2 ∗ -0.11x10 ∗ +0.08x1 ∗ -0.10x8 ∗ +0.03x9 ∗ +0.26x4 ∗ +0.55x6 ∗ +0.89x7 ∗ -0.60x5 ∗ 第一综合因子为 GDP 综合指标,第二综合因子为贸易综合指标,第三综合指标为资产能源。
(1) 、标准化变量的典型变量系数------------------------------ 3 (2) 、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3 (3) 、复相关系数平方-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日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两国经济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和清朝末年的开放。
在这之后,两国都经历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政策,通过学习欧美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了一批先进的工业企业。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出口导向型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在清朝末年开始进行开放。
中国政府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第二部分:政策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方面,政策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日两国在政策方面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两国都实施了出口导向型政策。
由于国内市场相对较小,中日两国都将出口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
日本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对外扩张,迅速发展了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产业。
中国也通过外贸政策和外资吸引政策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两国在产业政策上存在差异。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了“外需优先”政策,发展了一批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相反,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内需优先”政策,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部分:产业结构演进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也呈现出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
首先,在工业化进程中,两国都经历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
尤其是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农业人口大幅下降,工业占比逐渐增加。
中国也经历了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工业部门对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
其次,在产业结构中,两国都出现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特别是在近年来,两国都面临了制造业陷入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竞争的问题,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两国都将服务业视为发展的重点。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以2007-2009年为例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
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方面的惊人对比看完之后不得不沉默中国的经济和日本的经济有高度的依存度。
虽说最近两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现在两国经济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日本方面主要是由于国内长期的通货紧缩,日元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日本来说极大的不利于产品的出口,现在日本的老龄化加剧,人口每年都在减少,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小,加之主要出口地欧洲和美国经济不景气,与中国的领土矛盾,导致最近些年出口一直在下降,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现在经济处于一个停滞的状况,现在日本政府负债累累。
中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长期一直处于国际市场的最底端,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需要进口,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是外国企业创造,近些年来人口不断的老龄化,劳动力开始缺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世界各国的工厂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南美洲和东南亚转移。
中国近些年来一直承担着世界各国的加工工厂的角色,产品主要外销各国,由于主要贸易对象经济不景气(和上边的日本一样),出口遇到困难,只能转向国内市场,但是国内贫富差距巨大,上层消费有限,下层不敢消费,房地产吃掉了大量的未来消费力,未来几年可能会迎来一个经济放缓的时期。
对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例如,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城市建设、市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经接近日本,我国在航天技术等领域以及外汇储备方面甚至超过了日本,但我国在更多领域仍落后于日本。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日本现代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法律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等已经相当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尽管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导致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基础并未动摇。
而我国的现代经济制度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尚需时日。
从发展阶段看,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状态。
高速增长中的发展方式——中日经济发展比较
民 间 的 设 备投 资 占实 际
%
前期的食品
后 期的木材
、
纤维等 纸浆
、
转向1 9 7 0 年代
、
4 1 % 下 降~ 1 9 7 5
年的13
.
9%
,
相 应地
,
国 民 总 产值 的 1 0
以上
。
另
一
突 出的
,
、
化工
钢铁
、
有
在 第二
、
三
.
产业 中的 就 业 比 重 从 5 9 %
。
经 济 发 展 的 原 因是 国 外 技 术 的 引进
年
,
总 储 蓄 占G
%左
,
的比 率从 2 5 %
日本 企 业 对 东 南亚
,
平 均 年经 济增 长率 为 1 0
劳动 力在
上 升 到 了4 0
右
,
个 人储蓄率达 到
欧 洲 进 行直 接 投 资
产 业 从 1 9 7 0 年代
,
第
一
产业 部 门的就业 比 重从 1 9 5 5 年的
了1 5 %
一
20 %
年
,
年 均 经 济增长 率 为3
7 %
,
这
一
◆ ’
1 8
的 增 长 ;第二 看 能 否 保持 贸易 规模 的
持续扩大 ,产生适度的贸易顺差 ;第 三看能否保证低成本 的基本生产要素 的充裕供给 。至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增
长 ,在 经济 理 论 中是最 基 本 的 因 素 ,
~1 1 9 1
一
55
故增 加 等等
一
在 经 济增 长 方 式 上
近30年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比
8任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年内, 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生产翻了又翻,由家徒四壁到家家粮满 仓。 1985年之后,人民基本摆脱贫困,农作物生产过剩,很多农 村乡镇开始了商品经营,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发展成为以农 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小城 镇,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1992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农民工涌向城市,加快了 城市化建设,1978年的2000多个城镇发展为2007年的19200个
11
近30年来日本的经济发展情 况
背景:70年的日本已经完成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基 本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从外国几十个国家引进25000 多项优秀的技术,成本60亿,总价值2000多亿
12
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
17
谢谢观赏
18
1992年,日本设备过剩,人员过剩,房地产过剩 到1997年,经济稍微有点回升
整个90年代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是日本经济失去的 10年
14
2001年,日本工厂经济泡沫,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5年经济增长率依然很小 2008年再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 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 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10
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经济成就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了14倍,2008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87年的109亿美元增加到08年 的21838亿,从27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世贸组织的重 要成员 在2010年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1987年GDP 3201.9 2012年GDP 82000.0亿
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
第 三 产 业 却 发育 不 良 ,直 到今 天 还 有 这 很 大 的后遗症现象存在 。从只发展重工业而 忽 视 其 他 发展 到 产 业 结 构开 始 进 行 重 大 转 型 之 间 是 个缓 慢 的 发展 过 程 ,先是 由于 改 革 开 放 ,提 出 r产业 转 型 升 级 的理 念 和 政 策 ,第 三 产 业 才 得 以 发展 ,在 此之 前 ,第 三 产 业 的 发 展 根 本 尢 法 与 第 一 二 产 业 相 比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第■ 产 业才 真 正 的 开 始 稳 定 发甓 ,从 同 内生 产 总 值 的 构 成 来 看 ,第 一 、二 、三 产 业 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从 19 的 2 4 3 变 化 到 2 0 年 9 0年 7: 2: 1 04 的 1 : 9:0 产 业 结 构 才 得 以有 改 观 , l4 4。 但 是 面 临 的很 大 问题 是 ,中 国 的一 二 三 产 业 结 构 虽 然得 到 了优 化 升 级 ,但 是 产 业 结 构 的科 技 化和 质 量 化 优 势 仍 然 有 限 ,首 先 是 地 区 发展 的不 平 衡 ,第 二 是 产 业 现 代 化 程 度 很 低 , 也 就 是 产 业 中 的 科 技 含 量 不 高 ,这 仍 然是 制 约 着 中 国经 济 实 现 彻底 转 型 的一 个很大桎梏 。
生 以来 并 没 有很 大 的 分界 发展 的情 况 ,而 是 在 缓 慢 过 渡 中实 现 了产 业 的 优 化 升 级 , 首 先是 新 中 国成 立 以 重 工业 为主 的大 兴 制 造 阶段 , 忽 视 了 第 三 产 业 和 轻 工 业 的 发 展 ,这与中国历来发展 工业就是一个短板 有 很大 的关系,所 以为了平衡产业 ,才提 出 _大 力加 强重 工 业 建 设 的 口语 ,这 个 阶 r 段 ,重 工 业 发 展 比重 快 速上 升 ,形成 了达 到 国 民生 产 总 值 中 占有 一 半 的 绝 对 优 势 , 在 这 样 的 情 况 下 ,农 业 的 发展 持 续 平 衡 ,
中日经济对比——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
中日经济对比——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引言中日经济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两个国家在经济领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定义现代物流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以合理的成本和时间,通过适当的方式,将物品从生产地点输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
供应链则是将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从供应商送至最终用户手中的过程,包括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
2. 中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状况2.1 日本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日本以其高效的物流系统和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闻名于世。
日本物流企业以其全面性、一体性和高效性而受到国际认可。
日本物流行业在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不断创新。
其使用先进的物流设施和技术,如自动化仓储系统、机器人等,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日本还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优化供应链流程和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2.2 我国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
我国物流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行业也在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
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应用逐渐增加,促进了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3. 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优势3.1 市场潜力和消费需求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重要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流和供应链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为我国物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2 电商和跨境贸易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跨境贸易的不断增长也为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带来了机遇。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着重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差异。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经济状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成功占领中国东北,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继续扩张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这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对中国的控制不断加强,日本开始进行经济上的殖民统治。
然而,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而日本的侵略导致许多重要工厂被摧毁或被日本占领。
这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工业产能,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
二、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差异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
日本继续实行对中国的殖民统治,通过控制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来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工业化的建设,以满足其军事扩张的需要。
同时,日本还在中国其他地区设立了投资企业,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相比之下,中国采取了抵抗措施,积极抵制日本的侵略。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抗战经济政策,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提高自给自足能力,并加强对抗日战争的物资保障。
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工和农业生产,努力提高国内产能,以应对日本的侵略。
三、战后中日两国的经济重建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日本在战后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之一。
而中国则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动荡,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日本经过改革开放和外资引进,快速发展其制造业,并积极向世界市场出口产品。
日本企业实施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而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家计划,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
中日对比
我们的建议
1.在面对外来的政治文化,我们必须吸收外来政治文化的精 华,并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手段来引导来弘扬国粹。 3. 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不是保护我国的本土文化,是让我国 的发展停滞,让我国的文化不能走向全球,鸦片战争就是最 好的例子。只有文化的开放,文化的交流,才能够更好的促 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4.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我国还 应该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保护。
专家解读
中国:“相对粗放型”经济更 易发展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实现GDP 赶超日本,相对要比较容易。“相 对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在数量上 更容易达到和完成赶超日本的目标。 专家提醒,除了数量之外,更 应该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质量。 外放型的投资的确对某一时段的经 济发展影响较大。不过,必需考虑 到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比如,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能源是否绿色等。
专家解读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专家认为,1978年以后,中国在少 数几个年份进行了变革,为经济发 展注入了强心剂,比如1979年十一 届三中全会,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取得长 足发展,GDP总量及其增幅逐年增 加,尤其是1984年沿海城市开放以 后。 1989年到1992年间,中国经济 有些回落,这主要是受经济封锁、 外资撤出等事件的影响。2005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日本的一半 左右。
8区。东西距离约五千二百公里。中国领土南 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南北距离约为五千五 百公里。
中日国体和政体
明仁天皇夫妇
中国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日本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
日本与中国经济比较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认为日本怎么样?也许你们对日本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屑,或者鄙视。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国土窄小,物产资源贫乏。
对比而言,中国地大物博。
在发展经济方面本应占很大优势,但在二战以前,中国却比日本落后更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专心发展经济,使日本成为全球强国之一,而中国仍然在末代封建的残余中生死挣扎。
经受了二次大战的灾难,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几乎完全被战火破坏掉了。
也许我们可以说,中国与日本大体上曾经具有相同的经济起点、相同的物质基础起跑线。
但是,在此之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与惊人能耐迅速崛起,远远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
到了21世纪,我们仍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在经济上与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从奇迹的战后复兴到泡沫经济的崩溃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殖民地丧失了,剩余武器被收缴,正在研制的先进武器,如喷气战斗机、导弹、洲际轰炸机等,连同样机、图纸和实验设备等也被美国拆除运走。
大量的工厂和建筑被摧毁,战后日本满目苍夷。
从明治开始经历了约100年,又回到了原点。
但是大和虽然沉没,但创造大和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来。
那时日本已基本消灭了文盲,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等。
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0年的总收入。
日本将赔款的绝大部分用来办教育。
加上日本是美国的小弟弟,干儿子。
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实行非军事化,是由美国保护的,没有国防负担,所有的钱全部用来发展经济,而且美国战后给了日本很多的投资,另外日本没有支付最重要的对华战争赔款。
所以日本在战后经济奇迹复兴是必然的。
1945年日本解散了财阀,随后又进行了两次土地改革,是日本社会渐渐步入安定,法制也趋于完善。
1946年,吉田茂内阁成立,实施了《金融紧急措施令》,以煤炭为中心的倾斜生产方式,致力于经济复兴,所以1947年起日本就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经济对比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经济对比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战争的事件。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两国经济的对比以及在战争中的表现。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经济对比在这场战争发生之前,中国和日本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经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并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基础。
而中国则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依赖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在农业方面,中国的农产品产量远远超过日本。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相比之下,日本的农业生产规模虽然较小,但其农民的技术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超过中国。
而在工业发展方面,日本远远领先于中国。
日本发展了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纺织业等现代工业部门,拥有大量的先进工厂和技术人才。
而中国的工业则相对薄弱,许多工厂还停留在传统手工业阶段。
二、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石等重要物资,使得中国失去了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权,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军事实力造成了重大影响。
九一八事变还导致了中国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和经济大规模的破坏。
日本侵略军的战争行为破坏了中国东北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工厂和城市建筑等。
这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削弱了中国的工业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
三、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则相对有利。
占领东北地区,日本获得了丰富的资源,确保了其工业发展的持续和强大。
日本利用东北的煤矿、铁矿等资源,支持了他们的工业制造。
这种资源优势使得日本在战争中具备了更高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此外,九一八事变也扩大了日本市场。
通过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日本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不仅能够销售自己生产的商品,还能够剥夺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对日本商品的依赖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日本的实力。
中日经济现代化之比较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中日经济现代化之比较步志昊(首都师范大学)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中日的交流频繁,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随着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历史的开始,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在西方的步步紧逼之下,改革势在必行,中日均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但是结果大相径庭。
本文主要探析中日经济现代化的环境、路径、结果之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为今日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日经济现代化比较启示一、中日两国环境之对比(一)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时期,政治上厉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独裁。
对外政策上,闭关锁国,清廷大小官员,贪污腐败。
整个政治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民众土地流向封建贵族和官员,农民仅仅依靠微薄的收入过活,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教育上,自从隋朝就确立的科举制度仍然是清王朝选拔人才的方式,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八股文才是登上权力宝座的不二法宝。
文字狱的盛行更是将“反动”的知识分子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识时务的知识分子已被文化体制上这个沉重的脚镣控制的不可动弹,更奈何无知的广大民众。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早期的农耕文明,农民世代以耕种为生,基本上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中国自从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有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有好的一方面,如谦卑、忠孝、勤奋,但是坏思想(如封建、传统、保守)的遗毒浸透了每个中国人的每一个细胞。
教育上的专制和思想文化的结果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当新事物刚刚降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时候已经被扼杀了。
这也许也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来得及履行自己的使命就消失殆尽的原因之一吧。
当清廷拖着这样一个古老的躯壳行进的同时,面对的复杂局势不仅仅是以上的种种社会弊病,还有西方的侵略者。
鸦片战争的炮声宣告了天朝迷梦的结束,始终醒不来的确是亿万中国人一颗颗“唯我独尊”夜郎自大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经济比较: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文 /华尔街见闻2015年12月27日 20:21:1283本文作者为华创证券债券分析师吉灵浩,文章来源于微信号屈庆债券论坛从之前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在第四篇专题中,我们将着重对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并探究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一、中日经济的相似点(一)经济增长说到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就不能不提到中日经济十分相似的崛起过程。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80年代的中速增长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低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速由50-60年代的年均10%左右下降到70-80年代的年均5%左右,再下降到90年代以来的年均接近0的水平。
与日本相似,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正如日本在70年代初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一样,中国在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也开始由年均增长1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来看,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投资和出口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经济增长的奇迹。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同样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加入WTO后的出口持续高速增长,造就了连续30年经济增长10%以上的增长奇迹。
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中日两国的工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崛起时期的支柱产业,中日两国分别成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工厂”。
由此可见,同样经历了经济增长的下台阶,经济崛起同样以来投资和出口,中日两国无论在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还是在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人口作为东亚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日两国在二战后均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快速增长的人口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成为中日两国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逐渐老去,日本的劳动力人口从90年代初开始增长逐渐放缓,21世纪后开始逐年下降。
而中国由于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随着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逐渐退休,80-90年代出生的人口又大幅减少,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0年开始出现净减少。
人口老龄化成为困扰中日两国的一个共同问题。
由此可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中日两国都受益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
然而随着时间进入21世纪,两国也相继开始经历劳动力萎缩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拖累。
从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都将成为制约两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汇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汇率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
短期来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可能由市场上对于该货币的供求左右,但从中长期看,一国货币的汇率更多的是由该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增长预期来决定的。
二战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元升值的预期一直十分浓烈,但由于日元实行的是以固定汇率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日元汇率在70年代前基本保持稳定。
随着70年代日元转为浮动汇率制后,日元经历了长达20年的持续升值。
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广场协议后各国合力干预的影响,但日元升值的根本原因依然是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随着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日元汇率也开始逐步趋于稳定。
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12年后,随着日本央行的持续量化宽松,日元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贬值周期。
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与日元如出一辙。
由于2005年以前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即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预期浓厚,人民币汇率也一直保持稳定。
随着2005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后,人民币也经历了长达10年的持续升值。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到中高速增长期,人民币汇率也在“8.11”汇改后经历了一波快速的贬值。
我们认为,中日两国目前均处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货币政策宽松的阶段,日元和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扭转。
(四)资产泡沫中日两国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样也都经历了资产泡沫的累积和破灭。
90年代初,日本由于过剩资本的长期积累、金融自由化的急功近利和两次严重失误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日本股票市场资产泡沫的快速积累和破灭。
金融危机期间,日本证券市场也同样经历了股票价格的暴跌。
而随着2012年以来日本央行持续的QE和QQE带来的大量过剩资本,日本证券市场正经历着新一轮的泡沫积累。
反观中国,2007-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泡沫的产生和快速破灭。
2014-2015年“杠杆牛市”带来的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
而两国土地资产泡沫的积累同样触目惊心。
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中国土地价格则自2001年起开始快速攀升,其间虽有反复,但并未出现显著的降温迹象,泡沫仍在不断的累积中。
由此可见,在经济过热以及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环境下,中日两国都经历过资产泡沫的快速积累和破灭。
(五)政府主导产业转型中日两国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具有相似性。
在经济转型期,中日两国政府都积极通过实施产业政策推动经济转型。
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注重支持经济转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主要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转化为出口和内需并重。
1986年5月,日本政府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
为此推出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刺激国内需求,推进“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二是鼓励对外投资;三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无独有偶,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在内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涉及到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纺织、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出台了上百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力求扩大国内消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在转型战略和举措方面,中日两国也颇为相似。
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面临的外在压力和贸易顺差,强调扩大内需,缩小经常性收支不平衡等。
1986年4月,为解决贸易和经常收支盈余扩大造成的对外摩擦,特别是为解决与美国的经济摩擦,日本政府采纳了著名智囊团提供的“前川报告书”,其基本思想是“制定国家全面的政策目标,缩小经常性收支不平衡(盈余),以求达到与国际及其他国家的协调,并表示实现此目标的决心”,提出并强调了“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导向。
反观中国,中国的内需增长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
经历金融危机后,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扩大内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将扩内需、调结构作为中央政府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政策加以实施。
(六)产能过剩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由于经济增长很快,加之大量过剩资本的存在,日本企业设备投资迅速增加,1990年设备投资额高达88.7万亿日元,比1986年增加了58.6%,占GNP的19.5%。
受泡沫经济虚假繁荣的影响,日本企业利用金融宽松的条件,建厂房和高档设施,大型生产线等项目也纷纷上马。
迅速增加的设备投资虽然推动了平成景气发展,但却导致了严重的设备过剩。
中国在2003-2007年间出现了经济过热的迹象,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在内的大多数传统行业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本应进行过剩产能的出清,但在四万亿投资的刺激下,产能的过剩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了进一步加剧的迹象。
这直接导致了最近几年,在经济增长下台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产业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
当然,中日经济的相似之处远远不止我所列举的这些。
除此之外,中日两国在融资方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污染,文化和传统等等诸多方面同样十分相似。
二、中日经济的不同点(一)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与日本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首先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考量,2014年中国的不变价人均GDP尚不足40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
其次,从城镇化率的角度看,日本的城镇化率已超过90%,中国城镇化率刚刚突破50%。
第三,从最终需求的角度来看,日本已经形成了消费主导型的需求结构,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已超过80%。
而中国到目前为止,经济增长依然十分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从科技水平的角度看,日本无论是在研发投入方面,还是在科研人员的数量方面,都远远超过中国。
第五,从教育水平的角度看,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也远远超过中国,日本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60%,在中国这一比重尚未达到30%。
第六,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日本的社会保障无论是在覆盖面还是在保障水平方面,都大幅领先中国。
由此可见,中日虽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到目前为止,从各个角度来看,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十分明显的差距,中国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中日两国在对待外资的态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日本更加注重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资进入有种种限制,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里,外国直接投资(FDI)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着很低的水平,出口企业中以日本本土品牌为主。
而中国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由于严重缺乏资本,制订了引进外资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在中国经济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引进外资依然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而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尤其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国内市场的萧条进一步刺激了日本资本输出的步伐。
截止2014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已经突破25%。
相对而言,中国的对外投资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但占比依然较为有限。
(三)债务日本政府在经济泡沫破灭后,采取了激进的财政政策,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希望通过财政支出增加拉动经济的增长。
但事与愿违,由于日本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经很高,财政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十分有限,巨额的财政赤字不仅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截止2015年,日本公债余额/GDP的比重已经突破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