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前后博古行踪考-精选资料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

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

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作者:张家康来源:《红岩春秋》2016年第12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

消息传出,外界哗然。

这一天,张学良等人多次给中共中央发电报。

张国焘在所著的《我的回忆》中说:西安事变发生时,毛泽东在给张学良的复电中说,“蒋某确系卖国独夫,理应付之国法,弟等极力赞成由人民公审”。

中共中央负责人“都觉得如果让蒋氏活下去,无异是养痈遗患”。

张闻天为“毛泽东对张学良的复电,措辞不够坚强,”而“发生了争执”,朱德则“大声说道,爽爽快快的同张学良说,杀了蒋再讲其他”。

于是,毛泽东与中共高层在西安事变中力主“杀蒋”的言论,由此扩散发酵,影响深远。

在西安事变这个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事件中,毛泽东和中共高层真的果如斯言,力主“杀蒋”吗?今天,让我们借助档案文献,拨开历史迷雾。

西北大联合初现端倪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

2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现在全国革命总指挥部到这里,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

敌人对于我们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

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

”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宣告胜利结束,陕北将作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新的出发点。

然而,中央红军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经历了血与火的生死征战,红军到达陕北时,已由瑞金出发的8万人减员至数千人。

当时,中央红军连同红二十五、二十六军,也仅有一万人。

与国民党的兵力相比,仅驻扎在陕甘一带的东北军就达10余万人,还有17路军和其他杂牌部队,以及尾追而来的蒋系王均和毛炳文部的几个师,合起来也有二三十万人。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红军能在陕北立足存身吗?1935年10月,蒋介石宣布兼任西北“剿匪”总司令。

对陕北红军的“清剿”,交由代总司令张学良全权指挥。

张学良年轻气盛,以为不足万人的红军本是疲惫之师,劳师远征,立足未稳。

初中历史知识西安事变时鲜为人知的“泄密事件”张学良嫡系向南京告密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西安事变时鲜为人知的“泄密事件”张学良嫡系向南京告密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西安事变时鲜为人知的“泄密事件”张学良嫡系向南京告密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

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8时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

当日凌晨4时左右,张、杨提前向中共拍发过一次密电,通告自己的扣蒋行动,目的是希望作战勇猛的红军能及时与西安方面配合行动。

可是,几乎与中共收到张、杨密电的同时,南京政府也获悉了西安所发生的惊天事变。

消息的过早泄露使南京方面提前有了防备,以致于张、杨一开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步。

南京方面是如何过早获悉事变的?到底是何人提前走漏了消息?张学良和杨虎城(右一)黄永安背主邀赏张、杨之所以发动兵谏,其主旨就是要阻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时张、杨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有限,难以与中央军相抗衡。

因此,最吃紧就是尽快派军队守住中央军进陕的重要军事要隘--潼关。

潼关是陕西东部的咽喉,是扼守西安的关键。

当时,东北军炮兵第6旅驻守在河南洛阳,旅长是深受张学良倚重信赖的黄永安少将。

12日凌晨4时左右,张学良给黄永安拍发了密电,命令他指挥所有驻洛阳的东北军官兵,控制洛阳,"将洛阳机场监视,不准有一架起飞,并将各银行关闭"。

张学良拍发密电的目的是想阻止中央军西进潼关,以确保西安城的安全。

黄永安接到密令后,没有按张学良的旨意执行,而是向中央军洛阳军分校主任兼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告了密。

那么,黄永安为何背叛一直信赖自己的张学良呢?说起来,黄永安也算是张学良的嫡系之一,况且就在西安事变前两个月,张学良刚刚把他从炮兵上校提拔为少将军衔。

张学良拍发密电给黄永安时,洛阳总共驻有东北军两个炮兵团和洛阳军分校的一个教导大队,而在洛阳城附近有中央军第46军(军长樊崧甫)的两个师,即第28师(师长董钊)和第79师(师长陈安宝),东北军与中央军力量对比十分悬殊。

黄永安接到了张学良发来的密电,黄原定12日下午5时,在洛阳北大街的万景楼饭店宴请祝绍周以及洛阳警察局局长等人吃饭,本来正是一网打尽的天赐良机。

(A4纸)历史八上复习提纲

(A4纸)历史八上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硝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二、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导火线):虎门销烟2、结果: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协定关税。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概况: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战争原因: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3、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由洪秀全领导,起义军称“太平军”。

第3课收复新疆一、阿古伯侵占新疆:英、俄两国支持阿古伯政权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概况:甲午(1894)年,日本舰队袭击北洋舰队,战争爆发。

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日军曾在旅顺展开大屠杀。

3、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签订双方:中方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内容:割地(台湾等)、赔款(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等。

)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八国侵华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结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赔款白银4.5亿两;(近代赔款最多的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

西安事变.doc

西安事变.doc

张学良、杨虎城和红军实行停火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自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东北军更热烈响应“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同红军联欢。

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里的爱国分子,时时劝告张学良、杨虎城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也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

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肤施(今延安)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

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在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蒋介石坚持卖国反共政策,1936年冬,调集二三十万嫡系部队到陕西,逼张学良、杨虎城“围剿”红军。

12月4日蒋介石亲赴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为“行辕”,约集西北“围剿”红军诸将领,按日接见,面授机宜,扬言将于一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威胁张、杨,若不开赴陕甘前线与红军作战,就撤换他们所担任职务。

张、杨仍多次劝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无理拒绝,张、杨于是决定实行兵谏。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拂晓,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指挥下,东北军派兵包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进行抵抗的蒋介石卫兵的武装,蒋介石已跳墙逃跑,被东北军搜出扣留,移送新城大楼。

与此同时,第十七路军解除了中央宪兵第二团、省公安局、警察大队等机构的武装,接管了飞机场,包围了西京招待所,将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十多名军政大员拘捕。

张、杨于当日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西安事变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12月17日,日本外相声言“南京政府绝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

并暗中支持何应钦向西安进兵。

初中历史-考试资料:初二历史复习资料

初中历史-考试资料:初二历史复习资料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破鹨怀?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鸷炀?钠笸?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3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3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3.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4.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35.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36.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38.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39.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40.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4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掌握P98图)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43.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44.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45.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46.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47.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48.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49.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50.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西安事变前后中共对蒋介石政策的演变

西安事变前后中共对蒋介石政策的演变

西安事变前后中共对蒋介石政策的演变摘要:西安事变前后中共依据事态发展对蒋介石政策不断调整变化,从事变爆发前的“反蒋抗日”、“逼蒋抗日”的政策,到西安事变爆发之初的“审蒋”、“除蒋”方针的制定,再到事变后期为和平解决事变“有条件释蒋”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局部到全局的演变过程,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促进事变的和平解决。

关键词:西安事变;中共;蒋介石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在如何处理蒋介石的态度上进行了艰难的转变,由原来的“审蒋”、“除蒋”方针,到最后的“有条件释蒋”,党内虽几经争执,曾制定出错误的处理决定。

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摒弃与国民党之间的私人恩怨,走上团结蒋介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中共在西安事变爆发后,把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放在首位,做出正确的决策,成功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避免了国共内战的发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事变前的“反蒋、逼蒋抗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共一贯的宗旨是抗日,但是其抗日的具体方针随着局势的变化而不断成熟。

西安事变发生之前,中共一直坚持执行“反蒋抗日”的政策,后来由于多方人士和潜伏在张杨部队中的地下党员的共同努力,在西北的红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之间的交流日深。

加之张、杨两位将军的消极剿共、联共抗日的主张引起了中共的共鸣。

因此中共中央逐渐放弃了“反蒋抗日”的政策,在1936年9月1日发出了《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1]84。

此刻,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是“逼蒋抗日”。

国共之间素来恩怨颇深,蒋介石为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残杀了无数共产党员,双方存在着血海深仇。

所以,中共虽然坚持抗日的主张,但是其所联合的抗日力量是把蒋介石排除在外的,他们企图通过“反蒋”、“逼蒋”的手段联合国民党抗日。

二、事变之初的“审蒋”、“除蒋”方针中共虽然在事变发生之前秘密同张、杨接触,但由于张、杨的严格保密,对于实行“兵谏”武力扣押蒋介石的决策,中共事先毫不知情。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八年级历史材料题

2、【纪念辛亥革命】(6分)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1)材料中孙中山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建立这样的国家,孙中山在1905年成立的革命组织是什么?同盟会该组织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三民主义(3分)(2)辛亥革命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是什么?(2分)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如果要举办一次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你认为最好选择在哪个地方?武昌或南京(1分)26.(22分)2011年是我们伟大的党建立90周年,值此庆祝之际,让我们重温她的奋斗历程。

“开天辟地”、“星火燎原”、“生死攸关”、“当家作主”、“伟大转折”“重回世界”、“洗雪国耻”这七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依据给出的7个关键词写出相关事件的名称。

(7分)(1)中国共产党诞生(或中共“一大”)、井冈上革命根据地得建立、遵义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香港回归。

(7分)(2)请写出“生死攸关”、“当家作主”、“洗雪国耻”等3个重要事件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什么?(6分)(2)取消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新中国成立的有关问题;香港回归,国家统一。

(6分)(3)请写出“开天辟地”、“当家作主”、“伟大转折”相关历史事件在党史各有什么重大意义?(6分)(3)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地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博古在西安事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博古在西安事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博古在西安事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1936年,西安事变一发生,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为中共代表团,飞赴西安。

但此后,博古的行踪变得扑朔迷离。

虽然博古是西安事变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事变中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对博古在“西安事变”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相当薄弱。

博古的行踪十分神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一发生,中共中央就于12月1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决定:“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为中共代表团,飞赴西安。

”但此后,博古的行踪变得扑朔迷离,学术界甚至对博古究竟有没有与周恩来同赴西安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同行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里表述,“博古与周恩来同行,从延安乘飞机于17日下午到达西安”。

二、晚到说。

据《周恩来传》、《文献和研究》等资料认为:博古到西安的时间起码有22、23与24日3种观点。

三、模糊说。

由于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过于自相矛盾,在难以确认的情况下,不少重要著述不得不采取含糊其辞的态度。

含糊其辞最为典型的是《博古传》,它一面说周恩来、博古、叶剑英“飞赴西安”,一面又说:“周恩来走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像博古一样焦急地等待着。

”这就是说,博古当时只是在保安等待周恩来的消息。

对比上述3种不同的观点,可以肯定,博古当时并没有与周恩来同时到达西安,由于“晚到”说有当年的多份电报为证,似乎最为权威,尽管具体日期各不相同。

如此一来,对博古在西安事变中所起作用的评价就只能始于12月23日,而此时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却已过去。

但这样的结论其实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博古是中共代表团的先行者有史料表明,在事变发生前,博古就已经在西安领导秘密战线。

与博古关系密切的李德在其回忆录《中国纪事》中,回忆西安事变发生次日的情况时说:“据我听到的可靠消息,由于莫斯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拍来了电报,局势确实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

”“博古从西安被召回,政治局举行紧急会议。

”这个“紧急会议”就是中共中央13日的政治局会议。

略论博古的主要历史功绩

略论博古的主要历史功绩

略论博古的主要历史功绩摘要:谈起博古,大多数人仅知道他犯过严重的“左”倾错误,使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损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遵义会议以后的突出贡献。

本文简要阐述遵义会议以后博古正视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为党的革命事业做了很多工作,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关键词:博古南方党组织解放日报新华社博古在遵义会议前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

但他敢于面对错误,并努力改正错误,坦诚接受党和同志们的批评,踏实、勤恳地为党工作,旗帜鲜明地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抗战期间,创办党的喉舌《解放日报》,并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支新型的新闻队伍,成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奠基人。

一、参加国共谈判,营救革命难友西安事变爆发后,博古以中共中央代表团团长的身份来到西安,与周恩来、叶剑英等合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之后,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博古又参与了同国民党的谈判活动,其中负责对外联络、统一战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党的工作等项任务。

博古和国民党代表康泽在谈判国共合作《宣言》修改时,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终于使《宣言》完整地表达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又发表了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谈话,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公开承认了中共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和两党合作的原则。

至此,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谈判过程中,博古始终保持高度原则性、坚定性和灵活性,为实现国共合作和保持党的独立性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南京谈判期间,博古领导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并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现状和前途的文章,对争取团结国民党进步人士和其他各界爱国人士坚持抗日、反对分裂起了积极作用。

谈判期间,博古还设法营救在国民党监狱中的难友。

大革命失败后,“白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共产党员被铺,关押在南京、上海、苏州等地。

《红星照耀中国》常考题目及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常考题目及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1.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1936年胜利2. 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①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他不知疲倦。

②贺龙对有钱人仇视。

据说贺龙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行军神出鬼没。

3. 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对彭德怀印象:①乐观、豁达、勇敢②大公无私,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率真的个性③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4. 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天性温和;对一切事都负责;喜欢跟部下打成一片。

5. 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6. 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7. 斯诺看待杨虎城的当过土匪的经历:不要以为杨早年当过土匪,就必然没有资格做领袖了。

在中国,一个人青年时当过土匪,往往表示他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

他的革命历史,说明他原来是个粗鲁的农民,可能一度有过崇高的梦想,要改变自己的世界。

8. 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

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

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并北伐,1927年蒋介石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列入黑名单。

1931年后他终于加入红色队伍。

9. 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名声遍及全国。

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村子里去。

贺龙是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武汉政府。

但是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10. 朱德的特殊战术:1)能跟战士密切接触,获得信任2)作战不管大小,事前精密计划一切3)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4)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彭德怀在西安事变前后

彭德怀在西安事变前后

《西安事变研究》系列之八彭德怀在西安事变前后如皋蒋文祥(一)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吴起镇,西北二马(马鸿宾、马鸿逵)和东北军骑兵便尾随而至。

毛泽东命令:“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彭德怀指挥红军指战员奋起迎战。

10月21日,在吴起镇西南山,马鸿宾的第35师骑兵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落马溃逃。

此时,东北军白凤翔部也来进犯,其骑兵先头团又被红军打垮,掉头逃命,另外3个团也同时被击溃。

红军经过此次战斗,终于结束了敌人的追剿。

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说:“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正是蒋介石命令东北军张学良十余师向陕北苏区红军进行第三次‘围剿’之时,”[1] 蒋介石当时在西安设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并亲自兼任总司令,委任张学良为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企图利用红军立足未稳之机一举而歼灭之。

差不多与此同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统一指挥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的作战。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番号,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

为了打退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毛泽东决定集中红军主力歼其先头部队。

彭德怀亲临前线视察,决定将歼敌地点选在三面环山的直罗镇,然后在镇周设伏,把敌人引进口袋阵。

敌人果然中计。

经过半天激战,东北军第109师的两个团和一个师直属队全部被歼,师长牛元峰被击毙。

随后,红军以少数兵力继续围歼残敌,主力转去打援。

东北军第106师得知109师在直罗镇被歼,立即逃跑,红军将106师围堵在黑水寺,又全歼其一个团。

敌军被迫退兵,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遂宣告破产。

直罗镇战斗对中央红军立足陕北至关重要。

毛泽东在党的瓦窑堡会议上也高度评价了这次战斗,他说:“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对陕甘地区的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期末复习必备:《红星照耀中国》必考知识点整理(附练习、2019中考真题及答案)

期末复习必备:《红星照耀中国》必考知识点整理(附练习、2019中考真题及答案)

中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必考知识点整理(附练习、2019中考真题及答案)《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7—1972.2):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

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

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

《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作品意义1、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高一历史国共政权的对峙试题

高一历史国共政权的对峙试题

高一历史国共政权的对峙试题1. 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

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

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表述错误两党再次合作是在抗战期间,此时国民党还没放弃剿共,故排除;题干中突出是国民党找共产国际谈判,而非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故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35年”“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联系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可知,题干信息体现了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转折,故C项正确;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2.诗词所反映近代民主革命的时代特点,最确切地说应是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B.同仇敌忾,众志成城C.和平建国,避免内战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

依据“革命雄师会井岗,集中力量更坚强”可知该诗创作的背景是井冈山会师,故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3.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A.逐渐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答案】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资产阶级的力量……集中……雄厚”可知当时的中共领导人陈独秀主张与国民党合作。

2019中考历史总练习资料-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2019中考历史总练习资料-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2019中考历史总练习资料-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第一单元列强旳侵略与中国人民旳抗争1、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旳?A、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旳程度·D、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旳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旳抗争典型:(他们都是民族英雄)A、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图),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旳决心·B、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血战黄海,壮烈殉国·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主要内容及其影响:①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旳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旳负担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也更便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旳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旳关税主权·4、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旳影响(三个变化一个标志):①中国社会性质旳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旳变化:战前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旳矛盾,战后则是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旳矛盾·③中国人民旳革命任务旳变化: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旳侵略,又要反对本国封建统治·④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旳开端·5、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A、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旳领土,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旳国家·6、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A、《马关条约》旳主要内容: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B、深远影响:①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旳负担②帝国主义对中国旳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变成资本输出为主(中国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旳发展受到阻碍)③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另斩狂潮,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则提出“门户开放”旳政策,主张列强在华“利益均沾”④中国社会旳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最大旳影响)7、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A、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个国家组成联军,发动了对中国旳战争·1901年,中国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B、1901年旳《辛丑条约》旳主要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拆毁北京至大沽旳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活动C、深远影响: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旳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近代化旳起步阶级抗争性结果作用局限和教训与派别与探质索地主阶级洋务封失败引进了机器工业没有从根本洋务派运动建(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上触及(奕、地有成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封建制度,所曾国藩主功旳义旳产生以没李鸿章)阶地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有也不可能级资本主义使中国自旳经济侵略富强起来·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资失败是一场救亡图存旳政治其失败说明维新派变法产变革资产阶(康有为阶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级改良道咱梁启超)级有利于社会旳进步在半殖改民地半封建良社会旳运中国是行不动通旳资产阶级辛亥彻既有推翻了清朝统治其失败旳一革命派革命底成功结束了两千多年旳封建面说明(孙中山反旳一帝制资产阶级共黄兴、帝面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国旳蔡锷)反有失有利于资要主义旳发展方案在半殖封败旳和社会旳进步民地半建一面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封建社会旳旳地半封建中国是民社会旳性质和人民旳悲行不通旳主惨境遇革命资产阶级新文前期是一前期旳新文化运动,开但前期没有激进派化场启了思想给灾难(陈独秀运动资产阶级解放旳闸门,激发了人深重旳中国李大钊新们追求救人民指鲁迅)文化反对国救民真理旳热情·明真正旳出封后期旳新文化运动主要路·建主义旧宣传马列主文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化旳斗争新旳途径·1、洋务运动旳主要内容(“四创办”)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③创办新式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舰队)④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口留学·2、戊戌变法旳主要内容:①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旳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作用: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旳发展·②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注意:“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中,“官民”指旳是:资产阶级③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④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3、民主革命旳先行者——孙中山(人物像)旳早期革命活动①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②1905年在日本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任总理③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④1912年元旦,组建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为民国元年)⑤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旳指导思想·3、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旳兴起1、新民主主义革命旳开端——五四运动时间:1919年5月4日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旳外交失败前期中心:北京;前期主力:学生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为运动旳主力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旳性质:反帝反封建)“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为: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旳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精神: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运动旳历史意义: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旳爱国运动·②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旳作用·③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旳群众性·④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旳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旳结合·⑤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旳开端·2、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旳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旳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旳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旳无产阶级政党·它旳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旳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旳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旳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旳结晶:黄埔军校成立(广州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人物: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共产党员周恩来曾担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等人在军校任教官)北伐旳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北伐战争中旳重要战役:贺胜桥战役、丁泗桥战役、南昌战役等·4、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资阶级旳政权——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5、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旳开始——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记为荷叶煮粥)中国共产党创建旳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进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也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旳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农村革命根据地旳开辟意义:中国革命旳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6、中国革命史上旳壮举——红军长征直接原因:在王明、博古等人旳左倾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长征过程中,重大旳转折点是1935年召开旳遵义会议·在这一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旳党中央旳正确领导·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旳结束·红军长征旳历史意义:红军长征,是历史上旳壮举·长征旳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旳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旳新局面奠定了基础·第四单元中华民族旳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2、西安事变: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根本原因:民族危机旳加剧目旳:逼蒋联共抗日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中起重要作用旳是周恩来)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旳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旳初步形成·3、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旳全民族抗战开始·4、日军犯下旳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概况: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旳大屠杀·被日军屠杀旳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旳军警等达30多万人·如何看待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如何看待中日关系?①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否认历史、歪曲历史、不能正视历史、不愿承担历史责任旳表现·②这些行为严重地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旳民族感情,我们对此表示强烈旳不满并予以严厉旳谴责·③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下,我们应尽量改善中日关系,在政治、外交方面进行有理有节旳斗争旳同时,也应保持与日本正当旳经济文化交流·5、中国人民旳英勇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旳最大胜利是李宗仁指挥旳台儿庄战役·共产党敌后战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规模最大旳战役是彭德怀指挥旳百团大战·6、中共“七大”(1945年4~6月,延安)主要内容:①制定最后打败日本旳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争取抗战胜利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旳指导思想③选举以毛泽东为首旳中央委员会7、抗日战争旳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旳意义:①性质: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旳民族解放战争②国内意义: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旳转折点·③国际意义:中国旳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旳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旳胜利和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旳胜利1、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为了尽量争取民主与和平,在周恩来、王若飞旳陪同下,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与以蒋介石为首旳国民党谈判·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2、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旳序幕·3、全面反攻: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旳主力·(示意图)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旳午千里战线上,进行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旳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旳垮台·(示意图)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旳主要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旳支持,而国民党政治腐败,丧失民心·②中国共产党旳战略战术正确,抓住了有利时机,而国民党优柔寡断,一再延误战机,指挥不当,军心涣散·③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泛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而国民党四面楚歌,陷入孤立·④中国共产党以救国为己任,谋求中国旳解放和实现民族复兴为使命,而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⑤国民党经济溃败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1、民族工业旳发展: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旳状元实业家·他创办了著名旳南通大生纱厂·2、社会生活旳变迁: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旳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轮船:1872年,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旳第一家航运业·火车: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在上海建成通车·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电报旳开始·照相:1870年照相逐渐代替传统旳肖像画·电影:1905年,中国开始拍摄电影·(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均是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中国旳社会生活方面旳变迁·电影是20世纪初出现旳变迁·)第七单元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3、教育:1905年中国政府(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4、文艺:①近代后期杰出旳文学家鲁迅,著有《呐喊》、《彷徨》等小说·其中《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旳杰作·②聂耳旳《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旳《黄河大合唱》是音乐杰作·③画家徐悲鸿旳代表作是《奔马》·。

西安事变当天周恩来的行踪考

西安事变当天周恩来的行踪考

西安事变当天周恩来的行踪考作者:孙果达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第01期[摘要]如果西安事变发生时,中共中央措手不及,那么负责情报工作,尤其是负责东北军工作的周恩来失职之严重是显而易见的。

但历史事实形成的证据链清楚地表明,事变当天中共中央的指挥按部就班胸有成竹,周恩来更是出生入死战斗在第一线。

[关键词]西安事变;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1-0005-03西安事变前后,周恩来的行踪始终是个谜,尤其事变当天周恩来的行踪更是一片空白。

鉴于周恩来在和平解决事变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寻常,因此特对他在事变当天行踪作一深入考证。

一、事变当天周恩来给毛泽东的电报1986年2月,陕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编了《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图片集,收录了“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期间,毛泽东、朱德与周恩来、博古之间所发的部分电报目录”,其中有一份1936年12月12日周恩来与博古给毛泽东的电报:“请令二十七军在原地休息并侦察前往阳澄城之道路。

周恩来、博古”[1]这份电报表明周恩来事变当天并不在保安,否则何需用电报与毛泽东联系。

二、事变当天中共中央没有开会事变当天,张学良扣留蒋介石引发了巨大震动,全世界许多政府都举行了紧急会议。

但与事变休戚相关的中共中央却没有任何相关的会议纪录。

先看《周恩来年谱》。

周恩来在此期间的活动记载完全是空白,直到12月13日上午,才出现周恩来出席中共中央常委扩大会议并发言的记载。

再看《毛泽东年谱》在事变当天的记载:“同周恩来复电张学良:立即将东北军主力调集西安、平凉一线,十七路军主力调集西安、潼关一线。

固原、庆阳、富县、甘泉一带仅留少数红军,决不进占寸土。

红军担任钳制胡宗南、曾万钟、毛炳文、关麟征、李仙洲各军。

恩来拟赴兄处协商大计。

”[2]由此可见,在12月12日当天都没有中共中央举行任何会议的记载。

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只有一种可能:中共中央早有准备而无需开会。

15784749_博古与张国焘的三次交锋

15784749_博古与张国焘的三次交锋

方针的实现有赖于红四方面军的配合,党中央不得不考虑向张国焘让步,经过反复权衡,决定让其担任红军总政委。

为解决组织问题和讨论红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中央政治局先后在芦花召开了两次会议。

博古在第一次芦花会议上愤怒地表示对张国焘不能让步。

第二次芦花会议召开时,张国焘汇报了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对敌斗争的情况,毛泽东、博古、张闻天在发言中肯定了红四方面军的成绩,也指出了缺点和不足。

这些批评使张国焘深感不满,他认为中央的政治路线有问题,不应一味指责红四方面军。

红军到达毛儿盖之后,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紧急干部会议上宣,要求博月初,根据夏洮战役计划和沙窝会议决议,红军决定分左、右两路北上,毛泽东等人随右路军行动,张国焘等则率领左路军前进。

随后,当中央多次要求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时,张国焘总是借故拖延,拒不执行北上方针。

9月9日,张国焘密电身处右路军的老部下陈昌浩,令其率部南下。

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刻报告毛泽东。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紧急磋商,认为张国焘有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企图,想要贯彻北上方针、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唯有率右路军中的中央红军各部先行北上。

叶剑英以筹粮为名对中央直属队的撤离作了安排,并将军用地图带走。

博古对他说:“你把密电送给毛主席,又把军委直属队带了出来,人家会恨死你,会放过你吗?”叶剑英听了博古的劝告后立即动身离开,直奔俄界。

中央红军各部在俄界会合后,叶剑英对博古说:“谢谢你昨天提醒了我,是你帮了我很大的忙。

”党中央命令张国焘北上的电文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

博古赞成毛泽东的意见,认为在张国焘眼里,党是没有纪律的,过去对张国焘太客气了,应该揭露他违抗中央命令的行为,撤销其红军总政委一职。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但没有对其作出组织结论。

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举行高级干部会议,声称中央已失去领导全党的资格,打出第二“中央”的旗帜,操纵并通过由他任主席的临时中央组成人员名单,决定对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四方面军的工作提出了严重批评;张国焘一再要求中央检讨政治路线,意味着试图清算博古在担任中央领导人期间所犯下的错误。

西安事变前后博古行踪考

西安事变前后博古行踪考

西安事变前后博古行踪考作者:孙果达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第04期[摘要]对博古在西安事变中具体行踪的考证,表明博古不仅先于周恩来到达西安,还是谈判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秘密信使,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为紧张的时刻,始终与周恩来并肩战斗在第一线。

[关键词]博古;西安事变;周恩来;毛泽东;张学良[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4-0011-04博古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博古在此期间的活动一直不甚了了难以评介。

因此,必须确认博古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具体行踪,对其所起作用的认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一、博古扑朔迷离的行踪西安事变前后,博古的行踪可谓扑朔迷离。

有回忆文章说,博古事变前就已经在西安。

据时任西安绥靖公署机要秘书李直峰的回忆:“秦邦宪住在西安东大街一家牙科诊所楼上,给中共做情报。

”[1]所谓“牙科诊所”就是中共西安地下组织的联络处七贤庄一号。

如果事变前博古坐镇这里,事变中对西安舆论宣传的出色掌控与配合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另据当年东北军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之一孙达生回忆:1936年8月,“我从上海回西安,即在月底,发生艳晚事件,我和澜波被捕了。

10月中旬出狱……在我与澜波住狱期间,博古代表党中央来西安,与张学良研究对付蒋介石的办法,同时带来朱理治为特派员,负责东北军地下党的领导工作。

”[2]那么西安事变发生后,博古究竟有没有与周恩来同赴西安?对此,史学界相关的重要研究一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一)同行说。

就是认为博古与周恩来“同行”一起到西安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认为:“中共中央于事变当天收到张学良的文寅电后,即决定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前往西安,亲临事变发生地了解各方情况,与张、杨共商大计。

周恩来一行从延安乘飞机于17日下午到达西安。

”[3]从这一表述的逻辑看,博古显然与周恩来同行。

西安事变前后博古行踪考

西安事变前后博古行踪考

西安事变前后博古行踪考博古;西安事变;周恩来;毛泽东;张学良博古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博古在此期间的活动一直不甚了了难以评介。

因此,必须确认博古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具体行踪,对其所起作用的认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一、博古扑朔迷离的行踪西安事变前后,博古的行踪可谓扑朔迷离。

有回忆文章说,博古事变前就已经在西安。

据时任西安绥靖公署机要秘书李直峰的回忆:“秦邦宪住在西安东大街一家牙科诊所楼上,给中共做情报。

” [1] 所谓“牙科诊所”就是中共西安地下组织的联络处七贤庄一号。

如果事变前博古坐镇这里,事变中对西安舆论宣传的出色掌控与配合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另据当年东北军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之一孙达生回忆:1936年8月,“我从上海回西安,即在月底,发生艳晚事件,我和澜波被捕了。

10 月中旬出狱……在我与澜波住狱期间,博古代表党中央来西安,与张学良研究对付蒋介石的办法,同时带来朱理治为特派员,负责东北军地下党的领导工作。

” [2]那么西安事变发生后,博古究竟有没有与周恩来同赴西安?对此,史学界相关的重要研究一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一)同行说。

就是认为博古与周恩来“同行”一起到西安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认为:“中共中央于事变当天收到张学良的文寅电后,即决定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前往西安,亲临事变发生地了解各方情况,与张、杨共商大计。

周恩来一行从延安乘飞机于17 日下午到达西安。

”[3] 从这一表述的逻辑看,博古显然与周恩来同行。

《土地革命战争大事日表》认为:“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以及罗瑞卿、李克农、童小鹏等乘张学良所派飞机抵达西安,参加谈判,谋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4]西安事变发生后数天,有许多电报可以证明博古一直与周恩来同行。

如12 日,“请令二十七军在原地休息并侦察前往阳澄城之道路,周恩来、博古。

” 13 日,“请十五军团先赶往商县主力暂留原地隐蔽,周恩来、博古。

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辑

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辑

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辑陈鸣钟【期刊名称】《历史档案》【年(卷),期】1981()1【摘要】本选辑收有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和蒋介石、孔祥熙、张静江、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密电49件、电2件、函2件。

均选自我馆所藏的档案。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记载了张学良、杨虎城所提出的救国主张和杨虎城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严正立场。

记载了孔祥熙向张学良提出在释蒋后对其人身安全的保证,复对张杨进行分化,劝杨背张释蒋;冯玉祥愿意作为释蒋的人质而亲身赴陕,并派人劝说宋哲元、韩复榘拥蒋,和宋哲元在西安事变中的拥蒋立场、韩复榘在蒋被释回后的拥蒋表态;南京方面处理西安事变所谓“正面处置严正,营救则多方运用”的原则,和阎锡山的救蒋活动。

记载了蒋介石被释回后对张学良的迫害,坚持所谓不得“牵人容共及陕甘特殊化”的反动立场,并以政治分化、军事压迫为手段,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破坏;孔祥熙先则诱骗杨虎城、于学忠接受南京方面所谓“撤职留任”的命令,继则加以分化,争取于学忠以孤立杨虎城。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一般不作删节,其对革命和人民所加的诬蔑辞句,亦不作改动,以保持历史档案的原貌。

【总页数】14页(P68-80)【关键词】张学良;南京;部长;杨虎城;密电;孔祥熙;主任;西安事变;中央;特殊化【作者】陈鸣钟【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75.1【相关文献】1.中国缅甸边境贸易档案资料选辑 [J],2.辛亥革命期间有关天津的档案资料选辑 [J], 无3.西安事变史料选辑 [J],4.1931年江苏大水灾档案资料选辑 [J], 马振犊;周宁5.民军光复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档案资料选辑 [J], 韩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古长征前后如何对待“进退留转”

博古长征前后如何对待“进退留转”

博古长征前后如何对待“进退留转”作者:董杨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7年第7期董杨长征前后的博古,从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总负责人到被解除中共中央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政治部代理主任,他是如何对待人生中的“进退留转”?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示?24 岁担任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博古(1907 年6 月—1946 年4月),原名秦邦宪,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5 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

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莫斯科学习。

1931 年4 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

由于顾顺章、向忠发两人的被捕叛变,给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党采取果断行动,迅速将中央机关和中央主要领导干部转移到安全地带或撤离上海。

1931 年9 月中旬,王明决定去莫斯科,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周恩来按中央原定计划和决定,将去中央革命根据地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还有几位中央政治局委员也去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留在上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远不足半数。

鉴于此,共产国际远东局和王明提出,经商定由博古、张闻天(洛甫)、康生、陈云、卢福坦(后叛变)、李竹声(后叛变)等六人组成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补选为中央委员(后经六届五中全会追认)的博古为主要负责人。

此时博古24 岁。

军事指挥权的逐步丧失1934 年4 月广昌失守之后,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五次“ 围剿” 已极少可能。

5月,中央书记处做出决定,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并将这一决定报告共产国际。

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

为筹划战略转移事宜,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

“三人团”中,政治上由博古做主,军事上由李德做主,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施。

10 月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 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长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前后博古行踪考博古;西安事变;周恩来;毛泽东;张学良博古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博古在此期间的活动一直不甚了了难以评介。

因此,必须确认博古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具体行踪,对其所起作用的认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一、博古扑朔迷离的行踪西安事变前后,博古的行踪可谓扑朔迷离。

有回忆文章说,博古事变前就已经在西安。

据时任西安绥靖公署机要秘书李直峰的回忆:“秦邦宪住在西安东大街一家牙科诊所楼上,给中共做情报。

”[1]所谓“牙科诊所”就是中共西安地下组织的联络处七贤庄一号。

如果事变前博古坐镇这里,事变中对西安舆论宣传的出色掌控与配合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另据当年东北军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之一孙达生回忆:1936年8月,“我从上海回西安,即在月底,发生艳晚事件,我和澜波被捕了。

10月中旬出狱……在我与澜波住狱期间,博古代表党中央来西安,与张学良研究对付蒋介石的办法,同时带来朱理治为特派员,负责东北军地下党的领导工作。

”[2]那么西安事变发生后,博古究竟有没有与周恩来同赴西安?对此,史学界相关的重要研究一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一)同行说。

就是认为博古与周恩来“同行”一起到西安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认为:“中共中央于事变当天收到张学良的文寅电后,即决定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前往西安,亲临事变发生地了解各方情况,与张、杨共商大计。

周恩来一行从延安乘飞机于17日下午到达西安。

”[3]从这一表述的逻辑看,博古显然与周恩来同行。

《土地革命战争大事日表》认为:“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以及罗瑞卿、李克农、童小鹏等乘张学良所派飞机抵达西安,参加谈判,谋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 西安事变发生后数天,有许多电报可以证明博古一直与周恩来同行。

如12日,“请令二十七军在原地休息并侦察前往阳澄城之道路,周恩来、博古。

”13日,“请十五军团先赶往商县主力暂留原地隐蔽,周恩来、博古。

”14日,“与杨商定,只要前线有令我主力即南下,周恩来、博古。

”15日,“肤施城最好不住部队。

周恩来、博古。

”“杨电蒋谈放蒋条件。

周恩来、博古。

”“于军该集力守兰州不便另兵西顾。

周恩来、博古。

”[5]因此“同行”说虽然有16日与17日时间的不同,但显然都认为博古是与周恩来同机赴西安的。

(二)晚到说。

一些重要著述与回忆录不同意“同行”说。

22日说。

《周恩来传》持这一观点:“在这段最初的日子里,博古和叶剑英还没有能赶到西安(他们是在二十二日到的――编者注)。

”[6]23日说。

《周恩来年谱》认为:12月15日,周恩来“偕罗瑞卿、杜理卿(即许建国)、张子华、吴德峰等共十八人启程赴西安,当晚宿安塞。

次日晚到肤施城外。

”[7]同行人员中并没有博古。

周恩来到西安的当晚与张学良会谈后,在致“毛泽东并中央”的第一份电报中也说:“我率罗、杜等九人今乘机抵西安,即与张面谈,并住张公馆。

”[8]周恩来当时的电报也没有提到博古。

《周恩来年谱》还明确指出,12月23日“博古、叶剑英到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

[9]《叶剑英年谱》认为:“12月23日,和秦邦宪等一起到达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

”[10]《博古年谱》也持相同的说法:“12月23日博古、叶剑英等根据中央指示来到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

”[11]24日说。

张培森等在《党的文献》上撰文认为:“博古、叶剑英是在24日下午才到西安。

”[12]24日晚19时30分,周恩来与博古致电中央书记处:“博、剑已到。

”[13] 从上述资料看,博古到西安的时间虽然有多种分歧,但都认为比周恩来晚了好多天。

(三)模糊说。

由于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过于自相矛盾,在难以确认的情况下,不少著述不得不采取回避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历史》认为:“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乘张学良专机飞抵西安。

”[14]一个“等”字绕过了难题。

《张学良传》认为:“17日下午,周恩来率红军代表团飞抵西安。

”[15]该书也以“代表团”的名称模糊处理。

《西安事变新探》认为:“毛泽东随后告诉张学良,周恩来一行20人拟于16日赶到延安城外,请派飞机去延安接运,并告延安杨虎城部下负责保护。

”[16]该著作以档案资料与分析叙述的详细见长,但也以“一行”应对,显然是有所考虑的。

申伯纯的回忆录也同样:“代表团于十二月十五日由瓦窑堡出发,十六日赶到延安。

”“当日下午,代表团抵西安,住在金家巷张公馆的东楼。

”[17]申伯纯也是历史的主要当事人之一,他的回忆中有不少关于西安事变的细节,但却以“代表团”一词含糊其辞。

含糊其辞最为典型的是《博古传》,它是这样说的:“周恩来走后,博古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这关系着中国走向何处的紧急关头,不掌握第一手材料,很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博古急切的等待着,希望周恩来能够尽快地把情况送回来,自己才能将中央考虑的意图带到西安去。

在当时电讯困难的情况下,也只有这种办法最为稳妥。

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像博古一样焦急的等待着。

”[18]《博古传》完全回避具体时间,因为几乎没有资料表明这段紧张的日子里博古究竟在干什么。

对比上述三种不同的观点,可以肯定博古当时并没有与周恩来同时到达西安。

因为“晚到说”有当年的多份电报为证,因此最为权威。

二、博古出席了张学良的接风晚宴尽管“晚到说”最为权威,但令人惊奇的是博古竟然出席了张学良17日晚为周恩来举行的接风晚宴。

对此,有多名历史当事人从各自的角度都作了明确无误的回忆。

刘鼎的回忆提到了博古:“张学良在东楼门口等总理,见面后寒暄一阵就上楼。

张说:‘你们饿了,快吃饭吧!’大家吃饭后走了,张学良同总理、叶帅、博古到其他房子里去谈话。

”[19] 孙铭九对那天晚宴的回忆更为具体:“张学良坐在北边一头的主座,周恩来坐在右边,秦邦宪坐在左边,代表团的成员分坐两边。

我坐在张学良的左后方。

”[20]应德田的回忆也提到了博古:“代表团由周恩来副主席、叶剑英、秦邦宪三位领导同志组成,罗瑞卿、童小鹏同志都在内。

”应德田还清楚地回忆:“我坐在南面一头荣陪末座。

”[21] 这些回忆相互印证,比较真实而具体地描述了张学良接风晚宴的细节,其真实性毋庸置疑。

“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周恩来和博古为一方,张学良和杨虎城为另一方,一起商谈了一个共同的纲领。

”[22] 既然博古根本没有“晚到”,也没有与周恩来“同行”,于是就只剩下一种可能,那就是“早到”。

那么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答案是肯定的。

三、博古与周恩来17日给毛泽东的电报前述博古于16日中止与周恩来的同行,但在17日又与刚到西安的周恩来一起向毛泽东发了份电报:“请令二十七军迅速南下威胁敌翼侧。

周恩来、博古。

”[23]对这份电报《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中也有记载:17日下午,“与博古致电毛泽东等,提出:请令二十七军迅速南下以冯原镇(澄城北)为据点向澄城、合阳方面分散活动,威胁敌翼侧。

”“傍晚,在金家巷一号和张学良会谈。

”[24]那么周恩来与博古究竟在西安的什么地方见面的?据当年跟随周恩来赴西安的机要秘书童小鹏回忆说:“进了西安城,刘鼎把我们安置在七贤庄一号休息。

这里是刘鼎布置的秘密联络机关。

”[25]周恩来之所以一下飞机直奔七贤庄一号,就是因为他必须先与博古会面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四、博古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秘密信使我们先来看一下端纳和宋子文是如何与南京方面沟通的。

据申伯纯回忆,端纳于12月14日下午五时降落西安,带来宋美龄的两封信,“一封是给张学良的,一封是给蒋介石的。

”“当晚,端纳就同蒋介石同住在一起。

十五日下午,端纳乘飞机离西安去洛阳。

”16日因天气原因飞机无法飞南京,端纳就用长途电话向宋美龄汇报。

“端纳受宋美龄重托,当日下午再飞西安,向张说明宋美龄的意图。

”第二天端纳又飞南京,于20日同宋子文同飞西安。

宋与张、杨、周会谈,特别与蒋密谈后,于21日飞回南京,22日又与宋美龄、端纳等人飞抵西安,“当日起,即商量如何正式开始谈判。

”[26]宋子文等为了确定谈判方针,穿梭似地来回于西安与南京之间。

与此相对应,博古也同样利用飞机和汽车忙着穿梭于西安与保安之间。

李德在回忆中说:“博古返回了保安一、两次,同毛、政治局和军事委员会(中共中央军委)研究下一步的做法。

”[27]为了用事实更准确地说明问题,我们逐日记载博古的行踪。

17日,博古在西安与周恩来共同致电毛泽东,并在张学良的晚宴后参与会谈。

18日,博古回保安汇报会谈情况,并在19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西安事变以来的全国形势。

”[28] 20日,博古从保安到西安。

当晚8时,毛泽东从保安给周恩来发来了转发共产国际对西安事变的指示电。

“周恩来看后显得十分兴奋,他高兴地对博古和叶剑英说:‘这下可好了,我们可以据此来回答张将军了。

’”[29]可见20日博古已经在西安,当然是要把中共中央19日重要会议的最新决策带给周恩来。

对此,有一本与《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同样权威的重要著述也认为:“12月20日(左右),从保安到达西安,协助周恩来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

”[30]有两本重要著述的佐证,博古在20日从保安回西安应该是可信的,而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成立的。

21日,博古从西安返回保安。

因为12月22日,也就是宋氏兄妹到达西安之日,“周恩来致电毛泽东、洛甫、博古、朱德、张国焘,报告到西安后的工作情况:‘我来此四日,中心抓紧反对和推延内战,要求改组宁府,巩固三方联合,加紧战争准备。

’”[31]周恩来致电的对象中包括博古,可见博古已经在21日回到了保安,显然是为了及时向中共中央汇报周恩来同宋子文在20日初次会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宋子文飞回南京协商的同一天,博古也回到了保安进行讨论。

22日,博古从保安到达西安。

因为这一天周恩来又“与博古、王稼祥致电毛泽东,指出:‘于学忠对四马关系较我方尤坏,其兵力只能退保兰州,不能西出策应我们。

可否暂留西路军在原地,待春暖后西进。

’”[32]这就是说,博古在22日又迅速从保安赶到了西安。

因为23日即将开始正式谈判,博古必须把中共中央的最新谈判方针告诉周恩来。

难怪前述《周恩来传》认为博古是在22日到西安的。

在23日的谈判中,“周恩来遵照中央指示,在会上提出共产党和红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

”[33]从时间的对应看,博古22日的到来显然给周恩来带来了中共中央关于谈判的主要方针,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决不可能是其个人的意见。

23日,博古又从西安火速返回保安,一来汇报当天的谈判内容,二来研究与蒋介石直接谈判的方针,因为24日晚10时周恩来将与蒋介石面谈,博古必须在此之前赶回西安传达中共中央的精神。

24日,博古从保安到达西安。

毛泽东为此致电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均去肤施,请准备于二十四日派飞机来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