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下层人物

合集下载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作者:朱耀照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3期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

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浅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李昕奕【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36-37)【作者】李昕奕【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610000【正文语种】中文底层人物是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底层人物形象全景式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展现出了旧社会的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做了深入思考,表达了鲁迅“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思想,更表明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认识与思考。

鲁迅的很多作品都对底层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主要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的,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鲁迅自身没有关联,但是大多数故事都是发生在鲁迅的周围。

“出色的描写”是鲁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的重要体现。

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既起到了烘托气氛和揭露主题的重要作用,又在人物描写中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摒弃了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不能运用的“个性差异”表现手法,借助外国名著精雕细琢的人物表现手法,对底层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鲁迅小说采用了较多的农民题材,展现了鲁迅思想中“怒其不争”的一面,集中表现了鲁迅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的小说在表现农民形象时,主要描写了农民的愚昧、守旧和狭隘的心理特点,展现了农民的不争气、不觉醒和被压迫不敢反抗的人物特征。

他也从正面进行了人物形象的描述,主要有农民的善良、勤劳、勇敢和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但是描述的主要重心就是对农民悲苦命运的描述。

其农民形象的主要代表是闰土和祥林嫂等。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闰土与“我”接触时,在连续的情境中一迭声地叫了四声“老爷”,该段话充分展现出了闰土屈服于等级制度,默默承受剥削和压迫之苦的人物特征。

在向“我”要烛台中,展现出了闰土的封建思想,突出了农民的愚昧,将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于神佛,充分地表现出了农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同时,在鲁迅的小说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落后农民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是典型的农民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形象300字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形象300字

杨二嫂是鲁迅的作品《故乡》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杨二嫂属于下层劳动人民,在当时的背景下,有着悲惨的生活遭遇,她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

俗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作为一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杨二嫂是可怜的,她要为如何生存下去而担忧,在她年轻的时候,她有一个称号“豆腐西施”,在那个时候,杨二嫂每天都要擦粉来维持美丽的形象,因此招揽更多人来光顾她的生意,而也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她的美貌而来照顾她的生意。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1000字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贫苦下层人物——孔乙己。


乙己虽身处卑微,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
精神,至今令人感受到他那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情感。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行踪不定、身无分文的行乞者。

他身体瘦小,脸色黄瘦,眼神深沉,是一个富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

当他拒
绝张大爷踩他裤脚的时候,他那种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他在酒店里喝烧刀子,却被人骗了。

这一幕暴露了酒店的丑陋和欺骗的本质。

孔乙己没有沮丧或失望,
他反而更加不屈不挠,他不仅没有离去,而且还执意歌唱,本着自
己坚守的价值观和生命中的信念,孔乙己表现出了他那种内心强大
的力量。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命运也让我们深感痛惜和无奈。

他原本可
以过得很平静,但却被虚伪社会的压制和铁拳压垮,最终孤立无援
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去似乎象征着对沉重阴影的人生的结束,也
引发了一个良知上的思考。

总的来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在特定社会和历史
条件下,那些卑微与不屈不挠精神的高度肯定和歌颂。

他对孔乙己
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柔情和爱
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现当代社会巨大的缺陷和矛盾,同时
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和缺陷,让我们的社会变
得更加平等、公正、和谐。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毕业论文题目:《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指导教师:张亚君学生姓名:欧孟麟班级: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2004级汉语言文学学号:0410300731内容摘要《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旧知识分子的生活。

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看不起劳动者。

他的行为语言都是封建旧知识分子的典型表现,与他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不协调。

孔乙己一次次受到嘲笑,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地生存,而又不觉悟,最终在肉体的毒打和心灵虐杀中孤独地死去了。

然而他并未醒,还不如临杀头之前想喊救命的阿Q。

本论文浅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一、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身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而麻木不仁——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的生存,但却自欺欺人,执迷不悟。

三、身受双重摧残,至死仍不觉悟——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心,最后将他推向死亡,但他至死仍对这黑暗的社会心存幻想。

2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这自然也暗示了夏四奶奶的处境。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概括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概括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概括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矛盾性: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会赋予他们充满矛盾的性格特点。

例如阿Q,他既质朴愚味又圆滑无赖,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同时又具有敏感禁忌和麻木健忘的特点。

2. 社会底层: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如阿Q、祥林嫂等。

这些人物形象代表着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3. 精神世界: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注重刻画他们的精神世界。

这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表现出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精神风貌,体现了鲁迅对人性、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

4. 讽刺与批判:鲁迅在描写人物时,常常采用讽刺与批判的手法,揭示人物身上的弱点、矛盾和丑恶一面。

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变形的手法,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5. 地域特色: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

总之,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丰富多样,充满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经典之作。

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事例

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事例

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事例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形象。

在鲁迅笔下,这些人物往往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黑暗。

其中,鲁迅笔下的人物最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孔乙己》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喜欢喝酒的小贩,生活在一个底层社会。

孔乙己虽然背负着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但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对待他人永远是真诚和友善的。

在小说中,孔乙己被描绘成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

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鲁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引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

除了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阿Q。

阿Q是鲁迅的另一部作品《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形象。

阿Q虽然在外表上是个狂妄自大的人,但是他内心却充满了自卑和焦虑。

阿Q一直试图通过吹嘘和吹牛来掩饰自己的失败和软弱,但最终却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

在小说中,阿Q被描绘成一个无法逃脱自己命运束缚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命运引发了读者对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孔乙己和阿Q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在笔下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和个性特点。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社会群体的代表。

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纷繁复杂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些人物形象,鲁迅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总之,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度,他们既展现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又代表着一种社会群体的形象。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作品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鲁迅笔下的华老栓作文

鲁迅笔下的华老栓作文

鲁迅笔下的华老栓作文《愚弱的华老栓》在鲁迅先生的《药》中,华老栓这一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典型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愚昧、麻木而又充满了无奈。

华老栓是个勤劳本分的人,经营着一家小小的茶馆,以此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对儿子的爱。

当儿子小栓患上了痨病,他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治病的良方。

这种对子女的关爱,本应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可在华老栓身上,却因为无知和愚昧,走上了一条令人痛心的道路。

他迷信人血馒头能治好儿子的病,于是倾其所有,从刽子手那里买来了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

在他眼中,那不是一个生命的消逝,不是残酷的杀戮,而仅仅是能救儿子命的“药”。

他对于革命者的牺牲毫无知觉,对于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残酷毫无反抗意识,满心满眼只有儿子的病,这种麻木不仁让人感到悲哀。

在去买“药”的路上,华老栓“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他怀揣着希望,却不知这所谓的“希望”是多么的荒诞和可悲。

当他拿到人血馒头时,“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的愚昧和盲目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华老栓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广大民众的悲剧。

他们生活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重压之下,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只能在黑暗中默默承受着命运的折磨。

鲁迅先生通过华老栓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苦,呼吁人们觉醒,摆脱愚昧和麻木,去追求真正的光明和希望。

而华老栓,将永远作为一个警示,提醒着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觉醒与进步。

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简介

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简介

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简介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简介如下:
1、长妈妈:是鲁迅的童年回忆中有着很大篇幅和影响力的人,鲁迅曾多次提到她,作为一个下层劳动者,她能干好很多人不愿干的活,善良真诚并关爱小孩,但除去这些美好的品质以外,她也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物形象。

2、藤野先生: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医学教授,对待他人都是平等的态度,不会因身份年龄而差别对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为人很和蔼可亲。

3、范爱农:是一位正直倔强有着自己想法的一位知识分子。

4、父亲: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父亲对他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而鲁迅也为在父亲临死前叫醒他的行为非常后悔愧疚。

5、衍太太:是一位非常自私自利、内心非常坏的人,她经常教唆鲁迅去干一些不好的事,是鲁迅非常讨厌的一个人。

6、寿镜吾:是鲁迅的老师,为人公正博学,要求严格却不古板,鲁迅十分尊重他。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孔乙己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

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这就是孔乙己处在的小说背景,也是现实世界旧中国的真实投影。

封建社会的毒害了多少人民,阶级产生的悲哀,士农工商的排序,让多少穷苦人民全家省吃俭用都要供出一个读书人,即使最后他并没有考取什么功名,能读书写字就是无上光荣了。

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社会制度的腐朽造就了人民的不幸,也造就了更多的“孔乙己”的出现,环境决定人的价值观的形成。

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他代表着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描写孔乙己的第一句话。

他接受过教育,但连秀才都没有考上,生活贫困潦倒,却依旧以自己是一个读书人的身份而感觉高人一等,不屑于短衣帮为伍,自得的穿着自己那又脏又破的长衫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造就了这样“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独特形象,一句话道尽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面性,他迂腐、好吃懒做,却也有着善良的一面。

他喜欢喝酒,在生活已经如此窘迫、甚至去偷书的情况下,也要时不时的去酒店花九文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可是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咸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的年代,孩子围住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直至所剩无几。

在生活中,他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坚持着自己的尊严,他把自己的感情真诚的对待孩子,但就连孩子都在笑话他,多可悲啊!比他有钱的人,比比皆是,谁又肯花在他们眼中的一点小钱给孩子分茴香豆吃,孔乙己那在藏着落魄外表下的一颗温暖的心,在当时是多难能可贵啊!最后,他因为偷书还是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表明了他的悲剧性,他因封建社会染上的陋习,本不致死,但他却没有明白时代已经变了。

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绘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其中一些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祥子:在《祥子》一文中,鲁迅塑造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形象。

祥子是一个底层社会的贫困男子,他不屈不挠地奋斗着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在社会的边缘摸爬滚打,努力工作,但却一直被压迫和剥削。

这个形象呈现了鲁迅对贫困阶层生活的揭示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阿Q:《阿Q正传》中的阿Q是另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

阿Q是一个懒散、自嘲的小人物,总是心浮气躁,虚伪面目不断浮现。

他没有真正的勇气和自尊,只能通过幻想和自欺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

鲁迅通过阿Q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阶级制度、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虚伪和缺陷。

无名氏: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刻画了一个无名氏的文人形象。

这个人物是一个飘泊的、孤独的艺术家,他在社会中没有任何立足之地。

他以自由的个性、独特的思想和对艺术的热爱为人熟知。

然而,这个人物最终因为社会的嘲笑和冷漠而被逼上绝路。

无名氏形象体现了鲁迅对艺术家处境和社会虚伪的深刻洞察。

这些人物形象都展示了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揭示了社会不公、道德沦丧以及个体在现实中的困境,并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主要人物有鲁迅阿Q孙少安阿长等

主要人物有鲁迅阿Q孙少安阿长等

主要人物有鲁迅阿Q孙少安阿长等鲁迅与他的文学角色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对于20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几个主要的人物深入人心,其中包括阿Q、孙少安和阿长等角色。

这些角色在鲁迅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阶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一、阿Q:被压迫下的小人物阿Q是鲁迅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要人物,也是鲁迅作品中最为知名的角色之一。

阿Q是一个身份卑微、生活困顿的农民,他在作品中被描绘为一个在社会压力下逐渐失去尊严和勇气的小人物。

阿Q缺乏正直和坚定的品格,经常通过狡猾和自我安慰来缓解自己的困境。

他的形象既是对中国传统农民阶级的写照,也是对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挣扎的反映。

二、孙少安: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在鲁迅的小说《孤独》中,孙少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现代知识分子。

孙少安具备着现代教育和理性思维,但同时也深受传统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束缚。

他面临着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冲突,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困惑也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孙少安的形象体现了鲁迅对于旧的封建道德观念和新的现代思潮之间的矛盾与挣扎的关注。

三、阿长:底层人民的翻身与反抗阿长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位工人领袖,他在《狂人日记》和《社戏》中出现。

阿长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意识觉醒的工人代表,他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和参与社会运动,试图为底层人民争取权益和改善生活。

阿长的形象是鲁迅笔下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反映了鲁迅对于民众尊严和斗争意识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剥削制度的批判。

总结:通过鲁迅笔下的主要人物角色,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阿Q代表了底层人民的辛酸和困境,孙少安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迷茫,而阿长则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

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鲁迅作品的世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各个阶层的现状和问题。

鲁迅用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方式,让这些角色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书人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书人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读书人摘要: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沦落在社会底层的旧式读书人。

鲁迅笔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好喝懒做,不善谋生,平时说话满口“之乎者也”,也有善良守信的一面,是一个最后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别人嘲笑他,他仍死要面子,说是“跌断”的经典的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分析《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中的孔乙己形象,清晰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

关键词:孔乙己形象分析性格特点鲁迅《孔乙己》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作家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知识分子群众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在鲁迅先生笔下,我们可心看到孔乙己身上的鲜明的性格特点:一、孔乙己性格特征分析其一,盲目自尊,死要面子。

他的这个特点,最能表现出身下层社会的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他读过书,但没能入仕,完全不能依靠自身所学谋生,使其又穷又酸,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但同时,在旧社会封建教育与劳动完全分离,受这种影响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

不劳动,生活自然潦倒,但孔乙己自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盲目自尊,迂腐不堪,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但讨饭又要抛头露面,总不太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情愿,只好沦落到偷的地步。

鲁迅笔下“阿Q”人物浅析

鲁迅笔下“阿Q”人物浅析

鲁迅笔下“阿Q”人物浅析作者:于红淼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19年第52期摘要:阿Q作为鲁迅笔下一名最底层社会中的一员,像其他芸芸众生一样,为了生计而卑微的活着,虽然想要活出自己的尊严,但却又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

鲁迅在深入描绘出人物性格的同时,活画出了一个个麻木不仁,冷漠自私的“灵魂”,深刻地揭示出了国民的劣根性。

一、阿Q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也导致了此次革命的直接失败。

阿Q也正是生活在這样一个残缺不全的社会,社会地位及其低下、卑微,穷尽一生想要去获得金钱、女人、房子,却最终穷苦半辈子,当了别人的替死鬼。

阿Q虽然只是这个时代中最底层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但他却以点带面揭示出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

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也曾努力抗争过,就像阿Q在桥上高喊“我要造反!我要革命”一样,但他的根本动机却是想通过“造反”而谋求自身的利益。

这种自私、落后、歪曲的“革命观”最终也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鲁迅也正是想通过阿Q的这种悲剧揭示出辛亥革命的悲剧,也是通过对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勾勒出整体国民的灵魂,从而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现状。

二、阿Q的性格特征鲁迅笔下的阿Q具有极其丰富的性格特点。

阿Q生活在下层社会,为了生计给地主家打短工,有欺软怕硬的性格特点,虽然也抗争过,但最终也都以失败告终,唯有以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但最终把自己引向不归路的也正是为了谋求“金钱、女人、房子”的想法,让他有了“造反”的念头,却最终丢了性命。

(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也许是阿Q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依靠。

比如未庄的赵太爷儿子中了秀才,阿Q说自己和赵太爷原来也是本家,于是上门攀亲戚,却被赵太爷打了巴掌,轰了出去,阿Q认为这是儿子打了老子;再如阿Q的钱被别人抢走了,之后他自己又给自己一个巴掌,就把这当做自己把别人打了,以此来自我安慰,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

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

鲁迅笔下的人物故事:被社会摧残的命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在他的笔下,有很多人物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被社会的种种不公所摧残,让人深感同情。

本文将探讨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在丈夫去世后,她被迫卖身为奴,为生计奔波。

然而,社会的残酷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孩子,最后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

二、阿Q阿Q是鲁迅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饱受欺凌的底层小人物。

阿Q的性格中充满了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的元素,他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心理。

阿Q 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命运。

三、闰土闰土是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青年农民。

然而,在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他的命运变得十分悲惨。

闰土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四、社会意义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残暴和压迫。

其次,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本质。

最后,这些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总之,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的命运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同时,这些作品也启示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反对不公不义,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鲁迅手下人物写市侩的作文

鲁迅手下人物写市侩的作文

鲁迅手下人物写市侩的作文
校园里,老师布置了一道写作文的作业,题目是"写一个市侩的一天"。

我想象中,鲁迅笔下那些市侩人物如果写这篇作文,会是什么样的呈现呢?
阿Q说:"小同学们,你们看,我这个伟大的市侩一天是这样过的哟。

早上醒来,先在太阳底下晒晒被窝,把虱子赶走。

然后穿上补丁加补丁的旧棉袄,系上裤腰带,准备出门啦!在街上遇到狗,我就追着狗狂吠,看它怕成啥样。

偶尔被人推搡一把,我也毫不在意,因为我就是不怕事的大人物!中午回家蹭口吃的,下午继续游荡街头巷尾,看看有没有啥有意思的事发生..."
孔乙己捋着络腮胡子说:"俺老孔一天就是打杂、干活、受气,熬到天黑才能回家。

回家了还得伺候那些小姐太太,给她们烫头发、剪指甲,她们骂两句我也得忍着。

可是呢,我偷偷幻想有一天能变成大人物,让那些小姐太太伺候我,看她们能不能受得了我的气!"
祥林嫂则摇摇头:"我一天除了干家务活,就是操心钱从哪儿来。

先生好吃懒做的,我还得伺候他洗脚睡觉。

有时候他把我打一顿,我也得忍气吞声。

我的日子过得太苦了,恨不得摆脱这牢狱般的生活,重新做人。

"
看,鲁迅笔下这些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是如此艰难,他们的"一天"充满了辛酸和无奈。

通过他们的自述,我们更能体会到当年社会的黑暗,以
及这些小人物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不仅是一篇作文,更像是一面透视镜,照见了旧社会阴暗的一面。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鲁迅作品人物的分类
2.鲁迅作品人物的特点
3.鲁迅作品人物的意义
正文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根据其特点和身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底层民众。

这些人物往往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

他们典型的代表有《阿 Q 正传》中的阿 Q,《药》中的康大叔,《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以及底层民众的精神困境。

其次,是追求革命和解放的先进知识分子。

这些人物是鲁迅笔下的进步力量,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封建社会和旧制度持批判态度,积极寻求变革和解放。

典型的代表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彷徨》中的方鸿渐,《热风》中的何凝等。

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的期望和寄托,以及对于民族解放的渴望。

再次,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物。

这些人物往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他们的描绘,鲁迅展示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典型的代表有《故事新编》中的孙悟空,《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等。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底层民众,还是知识分子,亦或是地域特色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们不仅是鲁迅对于人性的深刻挖掘,也是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映。

孔乙己的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形象分析【摘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小说最优秀的典范之一,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从宏观的角度,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具体地反映中国社会乃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士人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了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

小说主人公善良、儒雅,但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

本文力图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和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形象。

关键词】孔乙己形象分析性格特点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怀有很浓厚的神秘感,这种感觉一直跟随我到上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不断加强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丰富我对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做出的种种伟大贡献的了解。

但总的来说,并没有打消我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隔膜,我仍然是敬而远之。

当然,先生的不少作品却带来了我心灵的震撼,其中《孔乙己》为最。

我初读《孔乙己》,已记不清是在中学几年级了,只记得主人公可怜可笑,他那一身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让人听了便发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如今再读《孔乙己》,其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语的。

也许是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我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

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竭力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读书致仕”的思想,这些迷魂汤把多少知识分子灌得神魂颠倒。

同时,为了引诱知识分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从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士”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

他们用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的精神饱尝几十年寒窗之苦,一年又一年地把自己的命运押到科举考试这个巨大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所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文中的下层人物
论文摘要:中学教材中所选取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描写下层社会人物。

他们的命运是那样的不幸,他们的思想精神是那样的愚昧、麻木、迂腐和虚伪,通过对他们的剖析,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论文关键词:下层人物愚昧迂腐麻木
鲁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下层人物的形象。

对于这些下层人物,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他不是因为这些人的贫穷和地位低下而看不起他们,他痛恨的是他们愚昧的思想,麻木的精神。

这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成了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显了先生所有的心绪。

当然,先生痛恨的是所有具有愚昧迂腐思想和麻木精神的国人,但在先生的诸多作品中,批判下层人物迂腐、麻木的文章居多,对下层人物所表现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在于展现鲁迅先生对下层人物命运、思想精神的揭露。

在选入中学课本的许多鲁迅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下层人物的身
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绘了这样一群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这群中国人中当然有部分可能是上层社会人物,但一定不乏大量的社会下层人物,他们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枪毙,竟然无动于衷,就像在看戏一般,很难想象这群围观之中的下层人物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难道就没有想到自己处在一个山河破碎、国运艰危的社会的底层更容易被外国入侵者蹂躏吗?尽然还有心思观看他人之不幸。

当此之时,先生内心悲哀当然是无法形容的。

这一幕最初让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发了鲁迅先生的“疗救”意识,使他认识到“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于是最终促进鲁迅先生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他满肚子封建伦理道德、圣贤文章,却无基本的经营人生的实际能力,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且虚荣,他未能进学,又好喝懒做,这一切都使他的悲剧带有必然性,孔乙己读书而未能“进学”,当不成官,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死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落后观念,死守读书人的“清高”。

他已经很落魄了,但还要穿着读书人标志的长衫喝酒。

他已经很穷了,但在付钱的时候还显出一副高贵的样子。

文中用了“排出九文大钱”来形容他这一形象。

以上两点体现了他的迂腐、穷酸和虚荣。

造成孔乙己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深受封建思想,特别是封建科举制的毒害。

不是他不想
干活、挣钱,而且“读书做官”这一思想已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他是不可能回头去务实的。

接下来是“短衣帮”,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凭借自己的廉价劳动来获取生活的基本保障。

在他们看来,孔乙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他们把他作为取消和玩弄的把柄,因为人物是愚昧的,故他们的视角也是愚昧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昏庸发聩的思想情态;也无视自身辛酸劳累的生活现状,只是以尖酸的话语来竭力奚落、嘲弄落魄的孔乙己,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意识支配着他们愚妄的价值评判。

同样是读书人,有权有势的何家,专横嚣张的丁举人,令他们崇拜、敬畏,文中“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的言谈中真切地显露出发自内心的谦态和仰慕。

而被科举考试剔除门外的孔乙己,则成为他们打发时光,喝酒解闷的一道大餐。

这足见他们的势力与趋炎附势。

文中的小伙子,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众人对孔乙己的嘲弄,但也是每每附和众人的哄笑,冷眼旁观,小伙子与孔乙己的近距离接触是孔乙己试图教其回子写法而遭拒绝的情景。

这一情景折射出小伙子冷漠淡然的内心。

小伙子的存在似乎更印证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连孩子们都耳濡目染,带上了有色的眼睛,身上疑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侩。

《祝福》中的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都和祥林嫂有着相同的身份——鲁四老爷家的帮工,但可悲的是,她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对祥林嫂也没有丝毫的同情心,而且
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成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正是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上了地域之门”。

当祥林嫂再进鲁镇时我们从“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已然看出祥林嫂从精神到肉体所受到的摧残。

而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无疑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背上了更重的精神包袱。

当柳妈以一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者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祥林嫂时,她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和祥林嫂其实有着同样的命运。

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

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却是更加可悲的。

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想象不仅高度概况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作为看客之一的阿Q,在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的支配下,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观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而当革命党的风潮传到未庄的时候,看到举人老爷和未庄男女害怕的神情,便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的要求革命是一种自发的反抗,一方面我们看到了阿Q企图改变境遇的思想,另一方面他的革命思想中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等
错误观念。

同时阿Q永远也不能抛弃他的精神胜利法,即便是在决定他生死的画押时,还以“孙子才画得很圆”来自譬自解,阿Q最终死得冤枉,更死得糊涂,直到最后看见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清醒的认识,可他的生命已到了尽头。

又如《故乡》中的润土,在与“我”的交往中,他显示出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是我心中的偶像。

但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致使中年闰土憔悴、迟钝、麻木,以至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求神降福。

本文中的另一个人物,她20多年前文静俊秀,人称“豆腐西施”,可20多年后,一见面便大惊小怪,看形象如“细脚伶仃的圆规”话一说出便咄咄逼人,冷嘲热讽,临走时明索暗偷,卑微鄙琐,足见经济萧条、世风日下的环境已经使她变得尖刻、贫困、放荡、自私,甚至不惜损人以图小利,成了一个“辛苦恣雎”的利己者。

润土的辛苦麻木、安贫知命,无力也不敢与命运抗争,杨二嫂的辛苦恣雎,贪小爱财,以畸形的形式进行盲目的抗争,让先生深感悲哀。

鲁迅先生是怀抱文学救国的理想投身创作的,作品中的下层人物们,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被扭曲、被虐杀的血泪人生,控诉着封建社会的黑暗、残忍和冷酷,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颤栗的封建主义吃人的图画,这让我们对时代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先生哀与怒的情感的抒发。

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观看杀人的那些下层人物,还是迂腐、虚伪、穷酸的孔乙己和嘲讽、奚落他人的短衣帮和咸享酒店
里冷漠的伙计,抑或是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等,都是一群思想极度愚昧、麻木、自私、迂腐的人。

他们或者视杀人为看戏,从中找乐子;或者被嘲笑还无觉醒的意识;或者嘲笑别人,把别人的痛苦当作笑料。

先生笔下的下层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些人。

这怎能不让人悲哀和愤怒呢?
悲哀之下,不禁让人深思:是谁造就了这“悲哀”?无疑,这一切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在鲁迅先生的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孔乙己、阿Q、润土、杨二嫂等受害者,他们只能是走向悲剧和灭亡,因为他们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

当祖国被外来入侵者肆虐践踏,千疮百孔之时,儿女们或愚昧,或麻木,或迂腐。

悲哀之余,先生愤怒了。

于是他拍案而起,写下了这一篇篇不朽之作。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伦理道德,造就了国民的愚昧落后。

我们在阅读之时,仿佛听到了先生喊出“改变国民精神,建设强大国家”的呼声,同时也感受到了先生真挚的爱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