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下层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文中的下层人物

论文摘要:中学教材中所选取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描写下层社会人物。他们的命运是那样的不幸,他们的思想精神是那样的愚昧、麻木、迂腐和虚伪,通过对他们的剖析,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论文关键词:下层人物愚昧迂腐麻木

鲁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下层人物的形象。对于这些下层人物,先生是深恶痛绝的。他不是因为这些人的贫穷和地位低下而看不起他们,他痛恨的是他们愚昧的思想,麻木的精神。

这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成了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显了先生所有的心绪。

当然,先生痛恨的是所有具有愚昧迂腐思想和麻木精神的国人,但在先生的诸多作品中,批判下层人物迂腐、麻木的文章居多,对下层人物所表现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在于展现鲁迅先生对下层人物命运、思想精神的揭露。

在选入中学课本的许多鲁迅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下层人物的身

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绘了这样一群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群中国人中当然有部分可能是上层社会人物,但一定不乏大量的社会下层人物,他们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枪毙,竟然无动于衷,就像在看戏一般,很难想象这群围观之中的下层人物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难道就没有想到自己处在一个山河破碎、国运艰危的社会的底层更容易被外国入侵者蹂躏吗?尽然还有心思观看他人之不幸。当此之时,先生内心悲哀当然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幕最初让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发了鲁迅先生的“疗救”意识,使他认识到“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最终促进鲁迅先生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他满肚子封建伦理道德、圣贤文章,却无基本的经营人生的实际能力,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且虚荣,他未能进学,又好喝懒做,这一切都使他的悲剧带有必然性,孔乙己读书而未能“进学”,当不成官,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死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落后观念,死守读书人的“清高”。他已经很落魄了,但还要穿着读书人标志的长衫喝酒。他已经很穷了,但在付钱的时候还显出一副高贵的样子。文中用了“排出九文大钱”来形容他这一形象。以上两点体现了他的迂腐、穷酸和虚荣。造成孔乙己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深受封建思想,特别是封建科举制的毒害。不是他不想

干活、挣钱,而且“读书做官”这一思想已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他是不可能回头去务实的。

接下来是“短衣帮”,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凭借自己的廉价劳动来获取生活的基本保障。在他们看来,孔乙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他们把他作为取消和玩弄的把柄,因为人物是愚昧的,故他们的视角也是愚昧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昏庸发聩的思想情态;也无视自身辛酸劳累的生活现状,只是以尖酸的话语来竭力奚落、嘲弄落魄的孔乙己,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意识支配着他们愚妄的价值评判。同样是读书人,有权有势的何家,专横嚣张的丁举人,令他们崇拜、敬畏,文中“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的言谈中真切地显露出发自内心的谦态和仰慕。而被科举考试剔除门外的孔乙己,则成为他们打发时光,喝酒解闷的一道大餐。这足见他们的势力与趋炎附势。

文中的小伙子,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众人对孔乙己的嘲弄,但也是每每附和众人的哄笑,冷眼旁观,小伙子与孔乙己的近距离接触是孔乙己试图教其回子写法而遭拒绝的情景。这一情景折射出小伙子冷漠淡然的内心。小伙子的存在似乎更印证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连孩子们都耳濡目染,带上了有色的眼睛,身上疑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侩。

《祝福》中的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都和祥林嫂有着相同的身份——鲁四老爷家的帮工,但可悲的是,她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对祥林嫂也没有丝毫的同情心,而且

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成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正是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上了地域之门”。当祥林嫂再进鲁镇时我们从“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已然看出祥林嫂从精神到肉体所受到的摧残。而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无疑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背上了更重的精神包袱。当柳妈以一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者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祥林嫂时,她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和祥林嫂其实有着同样的命运。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却是更加可悲的。

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想象不仅高度概况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作为看客之一的阿Q,在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的支配下,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观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而当革命党的风潮传到未庄的时候,看到举人老爷和未庄男女害怕的神情,便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的要求革命是一种自发的反抗,一方面我们看到了阿Q企图改变境遇的思想,另一方面他的革命思想中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等

错误观念。同时阿Q永远也不能抛弃他的精神胜利法,即便是在决定他生死的画押时,还以“孙子才画得很圆”来自譬自解,阿Q最终死得冤枉,更死得糊涂,直到最后看见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清醒的认识,可他的生命已到了尽头。

又如《故乡》中的润土,在与“我”的交往中,他显示出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是我心中的偶像。但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致使中年闰土憔悴、迟钝、麻木,以至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求神降福。本文中的另一个人物,她20多年前文静俊秀,人称“豆腐西施”,可20多年后,一见面便大惊小怪,看形象如“细脚伶仃的圆规”话一说出便咄咄逼人,冷嘲热讽,临走时明索暗偷,卑微鄙琐,足见经济萧条、世风日下的环境已经使她变得尖刻、贫困、放荡、自私,甚至不惜损人以图小利,成了一个“辛苦恣雎”的利己者。润土的辛苦麻木、安贫知命,无力也不敢与命运抗争,杨二嫂的辛苦恣雎,贪小爱财,以畸形的形式进行盲目的抗争,让先生深感悲哀。

鲁迅先生是怀抱文学救国的理想投身创作的,作品中的下层人物们,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被扭曲、被虐杀的血泪人生,控诉着封建社会的黑暗、残忍和冷酷,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颤栗的封建主义吃人的图画,这让我们对时代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先生哀与怒的情感的抒发。

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观看杀人的那些下层人物,还是迂腐、虚伪、穷酸的孔乙己和嘲讽、奚落他人的短衣帮和咸享酒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