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1讲 宋明理学习题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1讲宋明理学习题新人教版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浮图”代指佛教,材料中“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意思就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故选D项。
2.[2016·邢台调研]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答案 D
解析A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A、B、C三项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就世间万事万物而探究天理,符合程朱理学的主张,故D项正确。
3.[2016·南昌月考]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研究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其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即封建伦理道德,故正确答案为B项。
4.[2015·昆明摸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
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可知材料体现内心的自我修行,李翱的“性命之源”思想认为人性来源于天性,而不是内心,故B项错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明理在于格物致知,而不是内心修养,故C项错误;王阳明“致良知”的内心体悟“理”的方法论,强调内心修为,故D项正确。
[提能题组]
5.[2015·黔东南模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 B
解析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理学思想。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故选B项。
6.[2015·保定模拟]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
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知与行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的信息可知朱熹反对只格一物便通万理的思想,强调认识的渐进性,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穷理的目的,故D项错误。
7.[2015·湖北黄冈模拟]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心之所发便是意”“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可知该哲学家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物,B项最符合要求。A项主要描写自然环境清幽,C项主要表达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D项主要表达诗人夜雨候客的闲定心理,都与材料观点不符。
8.[2015·海淀区模拟]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嘉靖以后,程朱理学不再是思想界的主流,陆王心学在明朝中期以后广泛传播,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地位,与统治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受到攻击,不被认可,故C项错误;“西学东渐”思潮在民间影响小,故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0分)
9.[2016·郑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6分)
答案(1)观点:“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