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分析,认识到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2.时空观念:通过了解各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通过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新变化的描述,培养学生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新变化,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教学难点】社会的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
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
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那么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到底怎么样呢?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此前我们也学习过社会经济,请同学回顾一下,古代经济一般分为哪些部门?[学生回答]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引入] 非常好,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农业的发展状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进行归类,从农作物结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边疆开发四方面进行总结,并思考各方面的内在逻辑联系。
[讲] 首先,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这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粮食产量提高可以使更多的人从粮食作物的耕作中脱离出来,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于是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出现,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经济作物中尤其是棉花得到大力推广,它始于宋朝,推广于元朝,南方逐渐普遍,这大力带动棉纺织业发展,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课标要求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第三单元展现了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辽宋夏金元时期。
共包含三课(9课、10课、11课)内容,共同体现的时代特征为:民族大交融、政权大交流、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化、思想大繁荣。
2、本课地位分析首先,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方面,本课上承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下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辽宋夏金元这一特定时段”方面,本课内容对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本课主题分析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方面,而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文化的发展。
根据单元引言以及课标要求,本课教学主旨是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4、本课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从内容上看,本课上承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的政治与民族状况,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讲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概况,从而认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特征。
本课每一子目内容包含一个学习聚焦,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每一子目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内容的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关于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的能力,能从教材和史料中大致了解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但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系统思考。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经济:经济迅速发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文化:程朱理学兴起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三大发明成熟并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出现高峰
社会:市民阶层扩大
自主思考一
1.学生自主思考,对前边知识进行回顾,教师引导之后得出(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变化产生的影响
【时空观念】认识辽宋夏金元所处的特定的时空幻境,理解其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变化与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的原理,说明宋代社会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原因。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松弛
四、文化与科技的繁荣
1、理学的兴盛(背景/原因;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影响·积极消极)
自主思考一:
1、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思路:通过前几课的学习,经济发展的表现有所了解。教师通过展示学习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的表现所要分析的方面。
合作探究一
1、阅读【社会的变化】这一子目,总结社会变化的一些具体表现。
课 题
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 型
新授习题复习
重难点
本课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和社会变化的新表现
本课难点:理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课堂内容
问题设置
活动安排
课前
候课任务
检查上节课的识记情况(朝代歌的识记)
学生背诵,教师抽查
新课导入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景象
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梳理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纸币使用、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元代漕运、海运发展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习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等内容,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使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3.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并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和影响。
4.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领先世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创造;国内外贸易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重点难点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2.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法学法讲解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学案、PPT课件、学生预习教材◈◈◈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8页“学思之窗”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的一段评论。
教师讲解:他提出自己的历史分期论,把到明朝为止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远古到战国为第一阶段,秦汉到五代为第二阶段,北宋至明为第三阶段。
很显然,作者既强调了宋朝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又表示出明朝有很多方面与宋朝接近。
宋朝开创了哪些“新”呢?第一新就是第9课学习过的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了解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新变化。
【讲授新课】一、经济繁荣的时代多媒体展示:唐与北宋疆域图及文字材料。
材料盛唐人口总数应该接近近7000万。
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
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教师讲解:在传统农业社会,人口的增长直接反映出经济的繁荣和农业的发展。
反过来说,人口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又会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唐宋时期,耕地面积有很大的增加,大约在5亿至6.6亿亩之间,北宋版图虽小于唐朝,但耕地面积继续增长。
其最高数字,据学者推算约合今7亿至7.5亿亩,这个数字直到明朝中叶才被超过。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主体部分: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如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陶瓷业和纺织业的繁荣、纸币的出现、市井文化的兴盛等。
3.拓展部分: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如与唐朝相比,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进步。
4.总结性问题: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一些总结性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小组划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
2.小组合作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
3.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和任务,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4.教学总结: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兴趣。例如,讲述北宋时期市井生活中的有趣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图片导入:展示一些与辽宋夏金元时期相关的图片,如古代市场、农业场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引导学生根据讲授内容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进行总结归纳。
2.重点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概念。
3.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如调查了解我国现存的古代市场遗址,分析其历史价值。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 11 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社会的变化。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情况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着重讲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运用史料,如文献、遗址、文物等,来证明和解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3. 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时空背景,培养学生正确的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使其能够解释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社会的变化。
2. 教学难点:经济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教师运用史料,如文献、遗址、文物等,来证明和解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难点】1.重点:宋代商业和社会的变化;理解两宋新儒学是学术上的交流与融合。
2.难点:社会的变化、对宋代流动性原因的分析与认识;理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新变化是在学术、文艺、科技、文字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经济发展【史料】材料:1: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了东南地区。
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
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利灌溉面积。
据估计,11世纪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2:宋代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
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3:材料五: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漆俠《宋代经济史》【租佃关系】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形成原因:①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严重(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②人多地少的矛盾。
3.宋代表现:“主户”(占有常产,承担赋税的人家,分五等,约占20%)“客户”(宋多指无地佃客,约占35%)4.过程:(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
课标要求:1.了解两宋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发展,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了解宋代理学和科技等史实,认识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通过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路线,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从时空观念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新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其文化产生的时代特征;【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盛;【家国情怀】分析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钱穆在《国史大纲》的一段话“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代内部之积贫难疗。
”再结合之前第9课所学内容,宋代确实给我们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
但是当翻开第11课,宋代又给我们带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它可能“弱”,但一点也不“贫”,甚至还很繁荣、发达、开放、包容,完全称的上是中国古代最文明的时代。
下面我们将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个方面来领略一下不一样的宋朝。
一、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自主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1.表现:(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2)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茶树、甘蔗和棉花)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3)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小组讨论话题:“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及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共识。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简短论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简短论文。要求如下:
2.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辽宋夏金元பைடு நூலகம்期的各自发展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将分散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洞察力。
-学生能够比较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差异,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学习如何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运用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2.时空观念:认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盛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5.家国情怀:认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
重点: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难点: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探学新知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①一年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②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③棉花的种植始于____,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棉纺织业快速发展。
(2)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1)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以五大名窑为代表。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治业:普遍用煤作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不仅官方设置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增多,并开始出现纸币。
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泉州、明州等。
(1)北宋东京和南宋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讨论,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此外,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历史知识,还能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借鉴。
c.民族融合:阐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习俗互鉴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有哪些特点?
b.这些经济发展特点是如何影响社会变迁的?
c.你认为民族融合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2.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如辽国的建立、北宋的繁荣、南宋的抗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当时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历史场景,如市井、农田、官府等,让学生在场景中感受历史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时期的历史奥秘。”
(二)讲授新知
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a.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建立、地理位置、主要统治者等。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3.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潜能,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属于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通过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及时解答疑问,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同时,我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五、案例亮点
1.结合学生实际:本案例以学生的视角为主线,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小明的探寻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每个小组都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特点。
(五)作业小结
最后,我会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作业包括编写一篇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特点的短文,或者绘制一张时期经济发展的时间轴。通过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课时)(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课时)教材分析《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主要要求掌握辽宋夏金元时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变化,重点是宋代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是这阶段政治、文化与社会各方面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
掌握了这本课内容,理解两宋时期的“新”(即这些变化是以前没有过的,或者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就能更深刻理解史学界里的“唐宋变革论”。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的能力,能从教材和史料中大致了解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表现,但对材料归纳概括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另外,学生在理解该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上也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梳理清楚才能理解到位。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文本,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变化。
2.通过分析相关史料,探讨宋朝社会的变化。
3.能够运用图表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辽宋夏金元经济的新变化教学过程情景材料导入课题:〖展示情景材料〗情景材料一:华夏民族之历史,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赵宋之世也。
——陈寅恪《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情景材料二:中国现代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情景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提问学生: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从中直接能够获取的共同信息是什么?教师:对,这三句话都提到了一个朝代:宋朝。
宋朝是个很有魅力的朝代。
那么究竟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和前代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才让中外名人如此向往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整节课的有效组织进行铺垫。
【新知探究】(知识呈现过程)一、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探究:〖展示材料1〗两宋时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上同步优质教案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材分析】《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是《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3课。
本课有四个子目:《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的变化》。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发展阶段。
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核心素养培育】唯物史观:探究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初步树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准确掌握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时空信息,培育学生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纸币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等史料,得出结论;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解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家国情怀: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领先世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创造,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史实;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概况,理解这一阶段社会的变化原因及表现。
难点:分析辽宋夏金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呈现这些特点的深层原因。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史料研读法;互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视频《清明上河图》,试从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角度解读。
由此导入新课。
学案引领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学案一、经济概况:1、农业:一年两熟稻麦普遍,还可一年三熟,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
种植经济作物,自然经济结构突破。
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大力推广,南方逐渐普遍种植。
2、手工业:制餈业: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元朝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东京居民普通用煤作燃料,燃料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在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时,我们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进行分析。”
3.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课后,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c)课堂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d)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e)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作业与评价:
a)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2.组织学生就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的意义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
(五)课后作业
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法、史料分析法、图表法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 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社会(公元960——1368年)【课标要求】:了解辽宋夏金元统治时期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1、多角度分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步。
运用联系、比较的观点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了解宋元时期商业兴盛和城市繁荣的史实,理解边境榷场贸易、民间贸易与宋元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情况的关系。
3、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程,了解其对科举制度的影响。
4、分析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了解市民阶层的崛起。
【学习重难点】:重点:分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了解宋元时期商业兴盛和城市繁荣的史实;分析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难点: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师:列举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新发展。
有学者把这一发展变化称之为农业革命。
之所以能称之为革命,说明它的变化之大,影响之深远。
宋朝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1.农业的发展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推广,产量提高②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的出现; 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③户口增长,人口激增④边疆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材料宋史学者评估,北宋的粮食商品率约为17%。
在江南,每个农户可以养活2.35个五口之家,粮食商品率达40%。
换言之,宋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大量粮食得以成为商品粮,流入市场;大批农业人口得以脱离土地束缚,进入城市生活,推动城市化进程。
生:影响推动商品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手工业的进步A、制瓷业中国瓷器是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其流传之久远,使用之广泛,真正做到了中国智慧的全球共享。
中国瓷器对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生活品味、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制瓷技术有新发展;江南成为制瓷业的中心,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元朝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案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标要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知识梳理】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商业:(1)贸易: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③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2)货币:①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剧增;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4)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2、城市:(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过百万,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4)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3、从两汉到宋元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陆路;唐——海陆并举;宋元——海路。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眼于加强友好往来。
(3)海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西方商人给中国带来宗教;中国四大发明等科技也相继西传。
(东学西传)(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
三、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1)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3)北宋灭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2、影响(1)经济上: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2)交通上: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3)文化上: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四、社会的变化1、表现:(1)门第观念淡化:①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②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③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➊教学目标一、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各领域的新发展,体会这一时期经济领域的不同以往的新变化二、通过史料分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认识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等领域产生的影响三、知道宋元时期儒学发展、艺术、科技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史实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程朱理学➌教学过程设计一、辽宋夏金元的社会经济(以宋朝为主)1、农业(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现象普遍。
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并较少受到契约关系外的人身束缚(2)耕种技术: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已在南方普及(也有某地一年三熟)(3)灌溉工具:出现水转翻车、戽斗2、手工业(1)棉纺织业①宋元时期棉花种植推广到全国②宋元时期形成麻、棉、丝三足鼎立局面③元朝黄道婆发明新式织布机(2)矿冶业:北宋大量开采煤矿(取暖与冶炼)(3)制瓷业①宋朝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②元朝景德镇烧制成青花瓷;出现釉里红3、商业(1)宋与辽夏金各政权经济密切,官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茶马互市(2)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重要港口:明州、泉州、广州)注:中国(瓷器、丝绸、茶叶)海外(香料、珠宝)(3)北宋益州出现最早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4)宋代“市”彻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晓市、夜市、庙会繁荣4、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表现①自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格局③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彻底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仓④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将南方财赋北运,开京杭大运河,并开辟长途海运航线(2)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大量劳动力南迁并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工具②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更加快了南方的开发③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对外贸易条件也比北方优越(3)影响:使南方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教育文化发达;促进了民族融合注: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导致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南宋时期,江浙一带成为全国人才集中地5、宋朝社会(1)人口快速增长(过亿)①宋朝实际人口已经超过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②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2)社会更加宽松自由①宋朝时门第观念发生根本改变:科举制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婚姻择偶也以当下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仅作了解②宋朝贱民阶层显著减少(人身不完全自由并受到歧视的群体):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来自雇佣(仅作了解)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了较明显的松动: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政府限制也较少;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并较少受到契约关系外的人身束缚(仅作了解)二、辽宋夏金元的思想文化(以宋朝为主)1、思想:程朱理学(重点)(1)背景/原因①从东汉末年以来,儒学发展受到道教、佛教的强烈冲击②唐代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儒学复兴运动(2)含义:以儒为主吸收道教、佛教思想,把儒学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种即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3)创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4)成熟:南宋朱熹(客观唯心主义)①主张A、理是世界本源B、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体验天理)C、存天理、灭人欲(灭私欲);三纲五常②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四书》③影响: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孟(5)发展:南宋陆九渊心学(主观唯心主义)①心是世界本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发明本心(反对埋首苦读;主张内省以求理)2、文学艺术(1)宋词①出现于唐后期:白居易;花间派词人韦庄;南唐后主李煜②辉煌于宋朝: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2)元曲①元散曲:语言具有灵活性和通俗性②元杂剧:将成套元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关汉卿、王实甫)(3)说书:宋元城市中说书盛行,底本称话本(4)书法①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②元朝:赵孟頫(楷书),与颜真卿并称“颜骨赵姿”(5)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写意3、科技(1)印刷术①宋朝雕版印刷已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塑)②印刷业成为新兴手工业,推动了文化普及和造纸业发展(2)火药:被大量用于军事,发展为爆炸型和射击型火器(3)指南针:北宋出现真正意义的指南针,并广泛应用于航海(4)著作①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总结当时科技成果②元朝郭守敬制造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并编定新历法《授时历》③元朝农学家王祯著《农书》,重点记载农业工具4、少数民族文字:辽夏金元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1)辽朝:契丹大字、小字(2)金朝:女真文字(3)西夏:西夏文字(4)元朝①畏兀体蒙古文(《蒙古秘史》)②改制藏文字母,创制八思巴蒙古文(汉语拼音最早尝试)➍板书设计一、辽宋夏金元的社会经济(以宋朝为主)1、农业:土地兼并现象普遍、人身束缚较轻、一年两熟2、手工业:麻棉丝三足鼎立、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3、商业:茶马互市、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纸币交子、宋代市彻底突破时空限制4、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宋朝社会:人口快速增长(过亿)、社会更加宽松自由二、辽宋夏金元的思想文化(以宋朝为主)1、思想·程朱理学:以儒为主吸收佛道思想、南宋朱熹、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2、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说书、书法、绘画3、科技: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梦溪笔谈》、《授时历》、《农书》4、少数民族文字:辽夏金元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➎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场景,如农业丰收、商业贸易、城市繁华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农民、商人、科技工作者等,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
3.故事引导:以历史故事为线索,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如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民族交融等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为什么经济重心南移?”“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针对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情境性问题:结合历史事件,设计具有情境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当时的科技工作者,你会如何推动科技发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国家并存与交融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意识。
4.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信念。
本节课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金版微点拨]【思考探究1】复种制有何意义?金版点拨:复种制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大大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名词解释】榷场是宋辽夏金政权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
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
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名词解释】城市在古时候,城和市是各自独立的概念,“城”的本义是城墙;市,《说文解字》说:“买卖所之也”,即市是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宋代以前,城市的政治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甚至出现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知识拓展】商业发展的几大要素研究商业发展离不开五大要素,即商人、商品、市场、货币、交通等。
【思考探究2】 教材P63思考点金版点拨:利:可从适应文化重心南移,笼络北方知识分子,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等角度分析。
弊:可从造成区域不公平,压抑南方知识分子等角度分析。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1)历史原因:魏晋以来,江南地区的开发;□01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
(2)政治原因:□02北宋灭亡,政治中心南移。
(3)社会原因:两宋时期,大批□03中原人口南渡,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2.表现(1)北宋时,户口分布□04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2)南宋时,□05长江下游和□06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3)元朝时,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07江南。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元朝□08大运河开凿: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大大缩短航程。
(2)开辟海运路线:元朝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主要任务是运输□09江南的粮食。
(3)□10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促使北宋朝廷科举采取□11南北分卷制度。
南宋起,□12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四、社会的变化 1.宋朝时期(1)门第观念更加淡化,□01科举制更加开放、公平,出现“□02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情形。
(2)人身更加自由,贱民和世袭奴婢大量减少,家内服役更多来自□03雇佣。
农民很少受租地契约关系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明显松懈。
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干涉,仅要求办□04法律手续,缴纳□05交易税。
“□06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对百姓的生活限制更加松弛。
2.金元时期:出现一定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改变。
【易混易错】 元朝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的区别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不经过山东,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在山东段修直,称会通河。
【思考探究3】教材P64学思之窗金版点拨:可从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领域的变化、经济领域的变化等角度理解并作答。
【思考探究4】教材P64~65问题探究金版点拨:从唐朝科举的形式及其弊端及宋的“糊名”“誉录”的结果及其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研重难·籍史料实证宋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变化主题一ZHUTI一这场革命(指商业领域)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
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二日本学者桑原认为北宋派遣使者泛海招引是为了扩大海外贸易,也是为了掌握海上贸易的主动权以增加经济收益。
南宋承继北宋开放之策,南宋统治者认识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远人,阜通货贿。
”两宋政府扩大海外互市,视开放海外贸易为有利于国的重要政策,是一个很突出的转变。
——摘编自高绵《略论宋代海外贸易政策》三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故而文化娱乐场所并不普遍。
入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小巷。
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教你读史] 史料一主要从农业、手工业角度叙述“革命”的根源以及“革命”对贸易的影响。
史料二从“是为了……也是为了……”可知宋代外贸的目的;从“北宋派遣使者泛海招引”“市舶之利”“海外互市”等信息概括表现。
史料三“古代社会早期……主要是特权阶层……不普遍。
入宋以后……遍布大小巷。
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相当普遍、繁盛”能够看出特点。
“随着……”阐述的是原因。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朝发生“革命”的根源和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及与“革命”的关系。
金版参考:根源:中国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影响: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表现及关系:农业方面,引进早稻品种,实现一季两熟;开始种植棉花。
手工业方面,制瓷业技术进步,出现五大名窑;冶铁使用煤作燃料,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印刷业新兴。
这一切都为“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商品。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开放的目的和表现。
金版参考:目的:增加政府税收,开拓财源。
表现:派遣使者泛海招引外商前来贸易,设市舶司,扩大海外互市,视开放海外贸易为有利于国家的重要政策。
(3)根据史料三,概括宋代城市娱乐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谈谈你的认识。
金版参考:特点:享受娱乐活动的主体扩大到市民阶层;文化娱乐场所普遍;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史论总结] 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1)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对外开放政策等。
(3)农业、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外国水稻、棉花等先进技术的引入等),丰富了商品的种类与数量。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5)农村租佃制盛行,城市雇佣关系的出现,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商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的人身自由,给宋朝科技文教的繁荣创造了契机。
(2)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抑商思想、门第观念等),推动了科举制的改革。
(3)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宋代政策的调整。
如税收、对外政策、不抑兼并等。
(4)促进各族交往,有利于国家走向大统一。
(5)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等。
(6)商业发展反作用于农业和手工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题二ZHUTI一楚越之地,①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②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③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三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
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关注①②。
史料二中关注③。
史料三中主要反映了北民南迁如何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问题探究] (1)史料一反映出南方状况如何?金版参考:史料一反映了汉代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金版参考:史料二说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3)史料三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金版参考:史料三说明由于北民南迁,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史料总结]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1)原因①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
②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影响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小结史苑窥斑元朝货币制度的独特性忽必烈采用兼容并包的一体化经济政策,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以恢复经济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政策便是“币同制”。
忽必烈认为,若出产铜铁的地区都有权自行采矿铸铜、铁钱,可能造成割据,所以应当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
元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非常接近现代货币制度。
政府颁布了《银钞相权法》《整治钞法条画》《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等多部法律,详细地规定了纸币的制作、发行、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方法,要求将金银都集中于国库,禁止民间买卖。
——唐犀:《元代二元民族法律观念初探》,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课堂跟踪训练1.“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生产原料结构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