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配位聚合的发展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
乙烯聚合低活性
E/MA共聚合低活性 共聚合低活性Ph PhFra bibliotek17电子
N Cu Cl
N Cl Ph
N Cu Cl
N Cl Ph
乙烯聚合低活性
乙烯聚合中等活性
Gibson et al.,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2002, 2261-2262.
Group 12 烯烃聚合催化剂
Group 13 烯烃聚合催化剂
R N Al N R Ar N Me N Al Me N Ar OPh N Al R O E Me Me E N N Ar Me Al R O Me Me Me
3×3E (ethylene) × High MW
N Al N
Me Me
3×3E (ethylene) × High MW
催化乙烯聚合时, 催化乙烯聚合时 仅需少量有机铝化合物 作为湿汽等杂质的吹扫剂, 作为湿汽等杂质的吹扫剂 催化活性为 1.2×5E. (Bochman JACS,1998, 120, 6816) ×
MAO存在下 存在下, 在MAO存在下, 催化乙烯聚合 活性7.5× 活性 ×4E
B
N(i-Pr)2
Cl Zr Cl B N(i-Pr)2
1.2×5E (ethylene) × Low MW
Very low (Ethylene)
=
N
Very low (Ethylene)
NMe2 N
活化剂: 活化剂:B(C6F5)3 or [CPh3][B(C6F5)4]
Group 11 烯烃聚合催化剂
Si N Cu N Si N N Cl N Cu Cl Cl NH SiMe3 R N Y R N
配位聚合
25
4)茂金属引发剂 即环戊二烯基(简称茂,Cp)过渡金属化合物
Cl Ti Cl Cl
化学组成(三部分)
Ⅳ 族过渡金属,如锆(Zr)、钛(Ti)、铪(Hf) + 茂型配体:至少一个茂基(Cp)、茚基(Ind)、芴基(Flu) 或其的衍生物(环上氢被烷基取代) + 非茂配体,如氯、甲基、苯基等。
26
24
80年代中:第四代(化学组分与第三代相同,但采用 球形载体),不但具有第三代引发剂高活性、高等规 度的特点,而且球形大颗粒流动性好,无需造粒(可 直接进行加工);采用多孔性球形引发剂还可通过分 段聚合方法制备聚烯烃合金。
第五代
Ziegler-Natta
Single-Site
单活性中心引发剂:茂后引发剂(尚在研发中) 茂金属催化剂(已工业应用)
δ+ δ
CH2 CH R
Mt
+
CH2 CH R
δ+ δ
CH2 CH CH2 CH R R
Mt
丙烯的间同聚合为二级 插入,得到间同聚丙烯。
7
几种聚合名称在含义上的区别: 配位聚合、络合聚合:在含义上是一样的,可互用。 均指采用具有配位能力的引发剂、链增长都是单体 先在活性种的空位上配位并活化,然后插入烷基金属键 中。可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也可以是无规聚合物。 一般认为,配位聚合比络合聚合意义更明确。 Ziegler-Natta聚合: 采用Ziegler-Natta引发剂的任何单体的聚合或共聚合。 所得的产物可以是立构规整的,也可以是无规的。
(E)反式
反-1,4-聚异戊二烯
CH3 CH3
|
CH2
|H
CH3 CH2 CH2 CH2
|
烯烃的聚合反应和共聚合反应
A 提高机械性能
通过优化共聚物组成和序列结构, 提高其机械性能,如强度、韧性和
耐磨性等。
B
C
D
实现功能化
在共聚反应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单体或 官能团,赋予共聚物新的功能,如导电性、 磁性和生物相容性等。
增强耐候性
通过引入具有耐候性的单体或官能团,提 高共聚物的耐候性,如耐紫外线、耐氧化 和耐化学腐蚀等。
烯烃的聚合反应和共聚合反应
目录
• 烯烃聚合反应基本概念 • 烯烃均聚反应过程分析 • 烯烃共聚合反应过程分析 • 催化剂体系在烯烃聚合中应用 • 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 • 工业应用及市场前景展望
01 烯烃聚合反应基本概念
烯烃定义与性质
01
烯烃是一类不饱和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烯烃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容易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
共聚物分类
根据共聚物中单体单元的排列方式, 可分为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 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等。
共聚物组成与序列结构
共聚物组成
共聚物的组成受单体投料比、反应条 件和催化剂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调整 这些因素来控制共聚物的组成。
序列结构
共聚物中单体单元的序列结构对其性 能有重要影响,如嵌段共聚物中不同 单体单元的嵌段长度和分布等。
不同烯烃的物理性质(如沸点、熔点、密度等)和化学性质
03
(如反应速率、产物分布等)存在差异。
聚合反应原理简介
聚合反应是指由低分子量的单体通过化学键连接 成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的过程。
聚合反应通常包括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三个 步骤。
聚合反应速率受到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的 影响。
聚合反应类型及特点
第七章配位聚合《配位聚合》
第七章配位聚合《配位聚合》
* CH2 CH CH3
S
R / S= 50 / 50
Ziegler催化剂马上受到意大利科学家Natta的重视, 并在此基础上1954年发展成为可使α-烯烃聚合得到立 构规整聚合物的通用催化剂(TiCl3/AlEt3)。主要是合 成等规聚丙烯,后来又扩展到环状烯烃。
第七章配位聚合《配位聚合》
这类催化剂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实现了丙 烯的定向聚合,得到高分子量立构规整性 聚丙烯。这类聚合反应的链增长机理与前 述自由基、正、负离子均不同。在高分子 科学领域起着里程碑的作用,于1963年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
14CH3OH 14CH3O- + H+
第七章配位聚合《配位聚合》
得到的聚合物无14C放射性,表明加上的是H+,而 链端是阴离子。
烯烃在金属-碳键上配位,然后发生重排和插入, 实现链增长,增长链与金属连接。这种金属-碳键 是极化的,链末端碳呈负电性,金属呈正电性, 因此,配位聚合属于配位阴离子聚合。
增长反应是经过四元环的插入过程
δ-
δ+
增长链端阴离
CH CH2 Mt 过 渡 金 属 阳 离
子对烯烃双键 β碳原子的亲 核进攻
δ+CH R
子 Mt+ 对 烯 烃 CH2δ- 双键α碳原子的
亲电进攻
插入反应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化学过程
第七章配位聚合《配位聚合》
单体的插入反应有两种可能的途径 一级插入
高分子化学-配位聚合
)
乙烯、丙烯在热力学上均具聚合倾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未年用TiCl Al(C组成的体系引发
乙烯聚合,首次在低温低压的温和条件下
K. Ziegler
非均相体系
G. Natta
1954年意大利科学家
引发剂引发丙烯聚合,首次获得
的聚合物
配位聚合
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互相连接次序相同、但空
顺式-1,4-聚丁二烯反式-1,4-聚丁二烯
对映体异构、手性异构)
顺式-1,4-聚异戊二烯反式-1,4-聚异戊二烯
实际上很难合成完全规整的高分子链,所以产生分子链
高分辨核磁共振谱是测定立构规整度的最有力手段,目前不仅可以测定三单元组,还可以测定四单元组、五单元组甚至更高单元组的分布情况。
聚氯乙烯的
13C NMR谱图
聚丙烯的等规度:工业上和实验室中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
X X X X X
M M M M
M
氢键、静电键合、电子X X X X X
转移相互作用、疏水键。
《材化高分子化学》第7章 配位聚合
(1)α-烯烃
H C* R
由于连接C*两端的分子链不等长,或端基不同, C*应当是手性碳原子,但这种手性碳原子并不 显示旋光性,原因是紧邻C*的原子差别极小, 故称为“ 假手性中心”。
根据手性C*的构型不同,聚合物分为三种结构:
RR R R HHHH
全同立构 Isotactic
RH RH HRHR
C O OCH2CH3
聚丙烯酸乙酯
[NH( CH2 )6NHOC ( CH2 )4CO ]n
尼龙-66
结构单元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又会产生序列异构。
例如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的异构现象。其首尾相接、 首首相接和无规序列相接的聚合物,其化学组成相 同,连接方式不同,性能也是不一样的。
(2)聚合物的立体异构体
什么是同分异构? 化学组成相同,聚合物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相互连接
的次序不同而引起的异构叫做同分异构,又称结构 异构。
例如:通过相同单体和不同单体可以合成化学组 成相同、结构不同的聚合物。
如结构单元为-[ C2H4O-] n的聚合物可 以是聚乙烯醇、聚环氧乙烷等。
[ CH2 CH ] n OH
聚乙烯醇
7.1 引言
乙烯、丙烯在热力学上均具有聚合倾 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上述聚合方 法,却无法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为什么?
乙烯的自由基聚合必须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由 于较易向高分子的链转移,得到支化高分子,即 LDPE。
丙烯利用自由基聚合或离子聚合,由于其自阻聚 作用,都不能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
插入反应是配位阴离子机理 由于单体电子的作用,使原来的Ti-C键活化,极化 的Ti+-C -键断裂,完成单体的插入反应。
立构规整性成因 单体如果在空位(5)和空位(1)交替增长,所得聚合物 将是间同立构,实际上得到的是全同立构。
配位聚合
19
7.2 聚合物的立构规整性
立构规整性与性能的关系
有规立构与非立构规整性聚合物间的性质差别很大。 性能的差异主要起源于分子链的立构规整性对聚合物结晶 的影响。 有规聚合物的有序链结构容易结晶,无规聚合物的无 序链结构则不易形成结晶,而结晶导致聚合物具有高的物 理强度和良好的耐热性和抗溶剂性,因此有规立构聚合物 更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高 分 子 化 学
23
7.3 引发剂
Zieglar-Natta引发剂
广义 Ziegler-Natta 引发剂指的是由 IV~VIII 族过渡金 属化合物与I~III族金属元素的金属烷基化合物所组成的一 类引发剂。其通式可写为:
MtIV-VIIIX + MtI-IIIR 主引发剂 助引发剂 常用过渡金属化合物 :Ti、V、Cr、Co、Ni 的卤化 物(MtXn),氧卤化合物(MtOXn),乙酰丙酮基化合 物[Mt(acac)n],环戊二烯基卤化物(Cp2MtX2)。
高 分 子 化 学
22
7.3 引发剂
引发剂的类型和作用
类型: Zieglar-Natta 型。用于α-烯烃、二烯烃、环烯 烃的定向聚合; 烷基锂。在均相溶液体系中引发二烯烃和极性 单体,形成立构规整聚合物 π-烯丙基镍(π-C3H5NiX)。专供引发丁二烯的 顺式-1,4和反式-1,4聚合 茂金属引发剂。 作用: 提供活性中心; 引发剂残余部分(金属反离子)紧邻引发剂中 心,使单体分子按照一定的构型进入增长链, 使单体定位,起连续定向的模板作用。
目前,聚乙烯和聚丙烯已经成为生产量最大、用途最广 的合成材料。
高 分 子 化 学
3
7.1 配位聚合概述
配位聚合:烯类单体的碳-碳双键首先在过渡金属
配位聚合-第2章-α-烯烃的定向聚合
第二章
2.1 催化剂 对IIP/Rp及Mn的影响
助催化剂中金属的影响(体系:α-TiCl3-M(Et)n-P) MEtn BeEt2 AlEt3 MgEt2 ZnEt2 IPP% 94 85 81 35 M的半径 0.35 0.51 0.66 0.74
(1) 金属半径越小,IIP越高; (2) 这对单金属机理无疑是一最大困难,它解释不了共催化 剂中 金 属性质对体系定向能力的影响
TiCl3 α-TiCl3 α-TiCl3 α-TiCl3 α-TiCl3 α-TiCl3
MM 1.1 1.1
相对速度 1.68
IPP% 80 92 93 80 96 91
5.0
γ-TiCl3
卤素取代助催化剂上的乙基后,一般引起聚合速度下降
第二章
2.1 催化剂 对IIP/Rp及Mn的影响
主催化剂与助化剂的配比也是影响催化体系定向能力、 聚合度和聚合物分子量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一、问题的提出
2.2 第三组分的提出
研究AlEtCl2-α-TiCl3+P体系的聚合行时发现: ①它根本不聚合 ②丙烯常规聚合体系α-TiCl3-AlEt2Cl中加入AlEtCl2后 聚合速率大大下降,AlEtCl2是一种催化剂毒物
实际上,即使不外加AlEtCl2它也会在聚合的过程中 逐步产生,使聚合速率下降,其来源有二:
2.1 催化剂 对IIP/Rp及Mn的影响
表2-1 不同Ti化合物对聚丙烯IIP的影响(体系:TiXN-AlEt3-P) TiXn α,γ,δ β TiCl3 TiCl3 TiBr3 TiI3 TiCl3 TiCl4 *R=C4H9 TiBr4 TiI4 TiCl2(OR)2* IIP 85 40~50 44 10 75 48 42 46 35
烯烃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烯烃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烯烃聚合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反应,也是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反应之一。
烯烃聚合反应的机理研究是化学反应机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介绍烯烃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包括反应动力学、催化剂、反应路径等方面。
一、反应动力学烯烃聚合反应的反应动力学是指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烯烃聚合反应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速率常数、聚合活性中心浓度以及反应机理等方面。
聚合速率常数是描述聚合反应速率的重要参数。
烯烃聚合反应的聚合速率常数通常由环境条件和催化剂类型等因素决定。
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聚合速率常数与聚合活性中心浓度成正比,与反应物浓度有关,而与反应温度成指数关系。
聚合活性中心是产生聚合反应的关键中间体,在聚合反应过程中,聚合活性中心的生成和消失直接影响聚合反应的速率和效率。
大量研究表明,烯烃聚合反应的活性中心浓度是影响聚合速率常数和反应机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催化剂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是影响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常见的烯烃聚合反应催化剂主要有Mo/W多价金属催化剂、Ziegler催化剂和铁催化剂等。
Mo/W多价金属催化剂是一种常用的烯烃聚合反应催化剂,其聚合活性中心是溴化物、碘化物和氯化物等卤化物络合物。
研究发现,改变Mo/W的浓度和添加助催化剂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Ziegler催化剂是烯烃聚合反应中另一种常用的催化剂。
它是由AlEt3和TiCl4等配合物组成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Ziegler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都受到配体的影响。
在Ziegler催化剂的体系中,配体的结构和种类对聚合反应的产物结构和分子量分布等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铁催化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催化剂。
相比于传统的Mo/W和Ziegler 催化剂,铁催化剂具有成本低、环保等优点。
铁催化剂的聚合活性中心是铁本身,研究表明,改变铁配位体的结构和种类可以调控铁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α-烯烃配位聚合.
TiCl4 TiCl3 TiBr3 VCl4 VCl3 Ti(C5H5)2Cl2 V(CH3COCHCOCH3)3 Ti(OC4H9)4
Al(C2H5)3 Al(C2H5)2 Cl Al(C2H5)2 Br Al(C2H5)3 Cl2 Al(i-C4H9)3 Be(C2H5)2 Mg(C2H5)5 LiC4H9
Ti
CH3
〆链终止 瞬时裂解终止(自终止) Et ~ CH-CH3 CH2 Ti 向单体转移终止 Et ~ CH-CH3 CH3 CH2 CH Ti CH2 H Ti + CH2=C~Et CH3
稳定聚丙烯链
CH2-CH3 CH2 Ti + CH2=C~Et CH3
稳定聚丙烯链
向助催化剂AlR3转移终止
α CH2 β CH-CH3
Al
再生
Ti
+
Cl
Al CH2
-
重排
Ti
+
Cl- Al
- +
CH2-CH3
CH-CH3
Et
CH2-CH | CH3
Et
新活性中心
过渡六元环配位结构
② 双金属催化机理
烷基处在双 金属中间的 桥键上
(a)
(b)
双金属的缺电子四元环
配位过渡态
接上:
单体插入钛碳弱键中间,烷基R从钛金 属移位到烯烃的另一个碳原子上
(3)α-烯烃配位聚合的反应机理
链终止或链转移反应: ① 自发的β 氢负离子链转移反应
[Cat] CH2 CH CH3 ks [Cat] H + CH2 CH CH3
② 向单体转移反应
[Cat] CH2 CH CH3 + CH2 CH CH3 ktrM [Cat] CH2 CH2 + CH2 C CH3 CH3
双烯类单体配位聚合.
四、双烯烃的配位聚合
●主要应用 用于生产橡胶制品的原料,如顺丁橡胶、异戊橡胶等。 ●单体:丁二烯、异戊二烯、1,3-戊二烯 ●催化剂:Zieger-Natta催化剂(两组分、三组分) 特点:各类多、组成多变、相态多。 Ti系和V系:多为非均相体系,选择合适配位体,可生产高 顺式1,4聚戊二烯和聚丁二烯。其中V系常为反1,4特性。 Cr系和Mo系:多用于1均相,多用于生产顺式1,4-聚丁二 烯。 〆π -烯丙基过渡金属催化剂 共性:产物微观结构取决于过渡金属种类和吸电子配位体的 性质,加入受电子体后,聚合活性和产物立构规整性明显提高。 常用:Ni、U、Rh等π -烯丙基卤化物
Al Cl C2 H 5 CH2C=CHCH2C2H5 CH3 Cl C2 H 5 Cl Ti Al Cl C2 H 5
CH2 ( CH2C=CHCH2 )nC2H5 CH3 Cl Ti Cl C2 H 5 Cl Al C 2 H5 CH2 ( CH2C=CHCH2 )nC2H5 CH3 C2 H 5
〆锂系催化剂 特点:均相、机理属于阴离子聚合。 应用:高顺式1,4聚异戊二烯、低顺聚1,4丁二烯、高 1,2聚丁二烯等。 ●聚合机理 以TiCl3(β )为主催化剂,利用TiCl3(β )两个空位引 ~ H CH2 发丁二烯聚合的过程如下:
C C H CH2 ~ CH2 H C C
δ
-
~ CH2 H C CH2 CH + CH C
C= CH CH3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组成和组分不同,双烯 烃配位聚合的微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 由此可得到很多结构品种的聚丁二烯和聚异戊 二烯产物。 例如: 高顺式1,4加成聚合物或高反式 1,4加成聚合物,也可以获得高含量的1,2或 3,4加成的聚合物等等。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及聚烯烃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及聚烯烃
烯烃是一类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用于化工、塑料、橡胶等领域。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是一种催化剂,能够促进烯烃分子之间的结合,形成聚烯烃。
在聚合反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通常是由一些过渡金属化合物组成的。
这些金属化合物能够与烯烃分子发生配位作用,形成活性种。
这些活性种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能够与其他烯烃分子发生加成反应,从而形成长链聚合物。
在聚合反应中,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选择对于聚烯烃的性能和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催化剂会导致不同的聚合产物,从而影响聚烯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的催化剂对于生产高性能的聚烯烃材料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和催化剂设计的不断进步,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些新型的催化剂能够实现对聚烯烃
分子结构的精确控制,从而生产出具有特定性能和用途的聚烯烃材料。
这为聚烯烃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除了影响聚烯烃的结构和性能外,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还对于聚合反应的效率和环保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高效的催化剂能够提高聚合反应的产率和速率,减少反应废物的生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在聚烯烃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催化剂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环保的催化剂问世,为聚烯烃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开辟新的可能性。
烯烃配位聚合原理
n(AlEt3)/n(TiCl4)=60-100, 催化效率60-100kg/g
为了适合于催化丙烯的等规聚合, 需在研磨时添加苯甲酸酯.
强Lewis 酸
MgCl2
+
Cl Mg Cl O
Cl OEt TiCl 4 Cl Cl Mg Cl Cl Ti Cl O
OEt
EB
催化活性: 5-8 kg/gh PP等规度: 90-95.5%
Br Br Ni N N MAO
N Ni N
R
支化聚乙烯, Tm=90°C, 催化活性 5105 gPE/molTihatm
三、Ziegler-Natta 催化剂
1953年,Ziegler发现用TiCl4/AlEt3能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 合, 获高密度聚乙烯HDPE.
1954年,Natta用TiCl3/Et2AlCl成功地催化丙烯聚合, 获得了等 规度为30-40%的聚丙烯PP.
工业催化剂均为负载型, 且添加电子给予体(弱Lewis碱), 例如: SiO2/MgCl2/EB/TiCl4……AlEt3/DiBP 内电子给予体 外电子给予体
Ziegler-Natta 催化剂必须进行负载化, 负载化可提高催化活性、提 高PP等规度、改善聚烯烃形态结构.
常用载体:MgCl2、Mg(OH)Cl、Mg(OR)2、SiO2、Al2O3等
O
OMe
1500-3000 atm 150-330 C
o
O2
OH
CO2Me
+
O
CO2H
+
O
O
O
EVA
O AIBN O n O
OAc
EVOH
OH
+
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讨论
在反应机理方面,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关键因素如催化剂的电子性质、配位 基团的性质和数量等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指导新型催 化剂的设计和优化现有的催化剂。
结果与讨论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现有的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仍存在一些不 足之处。例如,一些新型的络合物催化剂在高温下仍存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此 外,虽然研究者们在提高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际生 产过程中,这些成果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决这 些问题。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材料包括甲醇、催化剂、去离子水等。实验所用的设备包括反 应容器、温度计、搅拌器等。
实验方法
1、催化剂的制备
1、催化剂的制备
本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首先,将金属盐溶液和沉淀剂溶液加入到 反应容器中,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液进行滴定,控制溶液的pH值,使金属离 子完全沉淀。最后,经过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催化剂。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催化剂 筛选、反应机理探讨等。实验设计方面,研究者们通过设计新型的催化剂结构, 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同时,采用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溶 剂等,以优化聚合反应的条件。
研究方法
催化剂筛选也是研究者们的焦点之一。通过筛选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 化剂,可以有效地提高聚合反应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此外,针对现有催化剂稳 定性不足的问题,研究者们还研究了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以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
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的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包括络合物催 化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等。这些新型催化剂相较于传统的双金 属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并实现了聚烯烃材料的工业化生产。
以可逆基团转移配位聚合法进一步扩展聚烯烃品种
L/ xn /Li i ( eigR sac stt o hmia Id sy, I P C, e ig10 1 C ia B in eerhI tue fC e cl n ut SNO E B in 0 0 3, hn ) j n i r j
[ src T eit t ft srve rvd y o s fav n e e t eit d c o Abta t J h n n i e i i t po ieasn pi o d acsrl e t t r ut n e o h w so s adoh no i
( oy rl ru r h mi l ru u h a me y ru ,ra m u ha ho n )t s r ew e p lmey go po e c o p sc s t l o p o t sc sclr e r f t en c ag h g o i n a eb
[ 摘要]介绍 了在用单活性 中心催化剂进行 乙烯 、 丙烯和 1 一烯烃配位 聚合 时 , 双分 子间的可逆基团转移配 位聚合新工 艺 , 包括配 位链转移聚合 、 链穿梭聚合和配位再生基团转移聚合。在此类聚合 反应 中, 分子链 、 大 化学 基团 ( 甲基 ) 元 素( 如 、 如氯 ) 过渡金 在 属活性中心与主族金属烷基化合物之间进行快速 、 可逆的转移。其中 , 主族金属烷基化合物作为链穿梭剂或增 长大分子链 的暂时 寄存场所( 代存 物) 。这些新工艺 的引入不仅促进 了聚烯烃新 品种 ( 特别是嵌段共聚物 ) 的发展 , 而且使原先 只能通过活性聚合才 能制备出的聚烯烃材料 , 现在有可能在工业生产 中实现 。 [ 关键词] 可逆基 团转移聚合 ; 配位聚合 ; 链转移 聚合 ; 嵌段共 聚物 ; 聚烯烃 [ 文章编号] 10 00—84 ( 0 9 1 —14 14 20 ) 1 11—1 0 [ 中图分类号 ]T 3 5 1 Q 2 . [ 文献标 识码]A
烯烃配位聚合的发展
烯烃配位聚合的发展烯烃配位聚合的发展及特征摘要:配位聚合应用最广的是烯烃配位聚合,烯烃配位聚合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催化剂、聚合方法、聚合工艺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本文主要从烯烃聚合催化剂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等方面介绍催化剂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新聚合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配位聚合,催化剂,烯烃1 引言配位聚合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一种应用最广的合成方法之一[1],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配位聚合应用最广的是烯烃配位聚合,烯烃配位聚合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3]。
聚烯烃是消费量最大的合成树脂种类之一,全球年消费量已经超过1亿吨,世界各国对聚烯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它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良好的机械性能、热性能、抗腐蚀性能、加工性能、医用卫生性能和低密度等,这些性能使聚烯烃材料能在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广泛应用;其次是成本很低,聚烯烃的主要原料乙烯和丙烯来源于石油裂解,成本较低,使聚烯烃材料具有高的性价比;最重要的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自Ziegler在1953年发现配位聚合催化剂以来,烯烃配位聚合技术就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从催化剂、聚合方法到聚合工艺,每隔几年技术方面都会有大的突破,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在生产成本或者新性能方面总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应用。
聚烯烃材料由于巨大的商业应用,以及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发展对基础科学技术的急切需求,多年来,烯烃配位聚合吸引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为之奋斗,包括有机金属化学、聚合物化学和物理、分析化学等,他们在促进烯烃配位聚合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学科本身的进步[4]。
1 催化剂的发展烯烃配位聚合的核心是催化剂。
从结构性能的关系讲,催化剂结构决定聚合物微结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共聚单体含量和分布以及规整性等),聚合物微结构决定聚合物宏观性能,进而影响聚合物的应用领域。
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发展概况
Cl
R
Cl Cl
Ti
Mg
Cl
Cl
R
Cl
Cl
Ti
Cl
B
Mg
Cl
Cl Mg
R
Cl
Ti
B
Cl Cl
2021/4/12
络合型(第二代)催化剂
热处理晶型转变(低温下实现晶型转变) 催化剂活性为10-15 Kg PP/g cat 聚丙烯的等规度为94-97% 聚合物形态和表观密度明显改善 不需要脱无规物程序 还需要脱灰程序
络合型(第二代)催化剂
1960年代发展 添加给电子体(Lewis碱) Solvay型催化剂
烷基铝还原 烷基铝的作用: 还原TiCl4、Ti化合物的烷基化 TiCl4 + AlR3 TiCl3 + AlR2Cl + R-R TiCl3 + AlR3TiRCl2 + AlR2Cl TiCl4 + AlR3TiRCl3 + AlR2Cl 生成的TiRCl2和AlR2Cl之间配位, 生成催化活性中心。
聚合活性高 兼有两者优点 复合载体催化剂的制备
Phillips催化剂
在30-50 atm催化乙烯聚合,得HDPE(密度大于 0.96g/cm3)
1956年phillips公司实现工业化
SiO2
H2O CrO3
焙烧 O2
SiO2/Cr(VI)
SiO2/Cr(III)
Ethylene
or CO
SiO2/Cr(III) (Phillips Catalyst)
Z-N.Cat
+
茂金属催化剂
茂金属是指双环茂二烯基金属配合物或其衍生物 Cp*2MXn
烯烃配位聚合工艺
烯烃配位聚合摘要:本文介绍了烯烃配位聚合的起始发展情况,包括-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发现及发展情况及它们的组成与特点。
作者以聚丙烯为例总结了控制聚合物规整度的方法。
最后文章简单介绍了几种聚合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
关键字: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规整度1.烯烃配位聚合的起始发展1.1.高压聚乙烯从聚合热力学上分析,乙烯、丙烯是很有聚合倾向的单体,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将该单体聚合成聚乙烯和聚丙烯,这主要是动力学上的原因。
1938~1939年,英国I.C.I.公司在高温下,以氧作引发剂,使乙烯经自由基聚合制得聚乙烯。
反应式如下:图11.2. -催化剂的发现1953年德国K. e r等以四氯化钛-三乙基铝(-)作为引发剂,在较低的温度(50~70℃)和较低的压力下,聚合得无支链、高结晶度、高熔点的高密度聚乙烯。
1954年,意大利G.以四氯化钛-三乙基铝(-)作引发剂,使丙烯聚合得等规聚丙烯(熔点℃)。
-所用的引发剂是金属有机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络合体系,单体配位而后聚合,聚合产物呈定向立构。
过渡金属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一系列络合体系可以统称为-引发剂,目前已用来生产多种塑料和橡胶,例如高密度聚乙烯、等规聚丙烯、全同聚1-丁烯、全同聚4-甲基-1-戊烯、反式l,4-聚异戊二烯等可用作塑料,顺式1,4-聚丁二烯、顺式1,4-聚异戊二烯、乙丙共聚物、反式聚环戊烯等可用作橡胶。
其总年产量高达几千万吨。
因此,研究配位聚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3. 茂金属催化剂的发现1951年r等发现环戊二烯的蒸气与新鲜被还原的金属铁在℃下反应生成一种橘黄色的晶体,其化学成分为10Fe。
同年s on等采用环戊二烯基格式试剂C5H5Mg Br,在3催化下得到了与l ler相同的化合物。
1952年e r和o n测定了这个化合物的结构(如图2),称这个化合物为二茂铁(c ene)[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烯烃配位聚合的发展及特征摘要:配位聚合应用最广的是烯烃配位聚合,烯烃配位聚合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催化剂、聚合方法、聚合工艺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本文主要从烯烃聚合催化剂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等方面介绍催化剂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新聚合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配位聚合,催化剂,烯烃1 引言配位聚合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一种应用最广的合成方法之一[1],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配位聚合应用最广的是烯烃配位聚合,烯烃配位聚合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3]。
聚烯烃是消费量最大的合成树脂种类之一,全球年消费量已经超过1亿吨,世界各国对聚烯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它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良好的机械性能、热性能、抗腐蚀性能、加工性能、医用卫生性能和低密度等,这些性能使聚烯烃材料能在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广泛应用;其次是成本很低,聚烯烃的主要原料乙烯和丙烯来源于石油裂解,成本较低,使聚烯烃材料具有高的性价比;最重要的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自Ziegler在1953年发现配位聚合催化剂以来,烯烃配位聚合技术就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从催化剂、聚合方法到聚合工艺,每隔几年技术方面都会有大的突破,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在生产成本或者新性能方面总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应用。
聚烯烃材料由于巨大的商业应用,以及催化剂和聚合工艺发展对基础科学技术的急切需求,多年来,烯烃配位聚合吸引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为之奋斗,包括有机金属化学、聚合物化学和物理、分析化学等,他们在促进烯烃配位聚合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学科本身的进步[4]。
1 催化剂的发展烯烃配位聚合的核心是催化剂。
从结构性能的关系讲,催化剂结构决定聚合物微结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共聚单体含量和分布以及规整性等),聚合物微结构决定聚合物宏观性能,进而影响聚合物的应用领域。
因此,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技术革新一直是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5]。
1.1 Ziegle-Natta催化剂Ziegle和Natta开创了烯烃配位聚合的工业应用,从1954年Natta发现采用TiCl3/AlR3或AlR2Cl可制备立构规整的PP以来,研发活性更高、性能更好的PP催化剂的工作就一直为科研工作者所研究[6-9]。
经过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PP催化剂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催化剂的活性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催化效果增加达上万倍,若按过渡金属计已达到数百万倍,PP的等规度已达98%以上,生产工艺也得到了简化,成本得到了显著降低[10]。
第一代催化剂:以Ziegler-Natta催化剂δ-TiCl30.33A1Cl3—A1(C2H5)2C1为代表,经研磨热处理,表面积可达16~40 m2/g,催化活性为5×103 g PP/g Ti,聚合物等规度在90%左右。
助催化剂多用AlEt2Cl(或AtEt3)。
典型的有1957年Montedison,Hercules和1958年Hoechst 丙烯聚合技术所用的Ziegler-Natta催化剂。
第二代催化剂:在第一代催化剂的基础上添加了给电子体(Lewis碱),并控制催化剂的形状,使得TiCl3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得到了很大改进,聚合活性比第一代催化剂提高4~5倍。
Solvay型丙烯聚合催化剂δ-TiCl3-醚-Et2AlCl是此类催化剂的一个典型代表。
该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催化活性提高到2×l04 g PP/g Ti,PP等规度大于95%,所得PP为球形粉料,粒径分布窄。
第三代催化剂又称高效催化剂,是以MgCl2为载体的催化剂。
20世纪60年代末,Montedison公司开发出了以活化的MgC12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用于乙烯和丙烯的聚合都有很高的活性。
但对丙烯聚合MgC12/TiCl3载体催化剂立体定向性很低。
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合成载体催化剂时加入内给电子体,聚合时加入外给电子体,得到高活性和高立体定向性的MgCl2载体催化剂。
第四代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邻苯二酸酯类作为内给电子体,烷氧基硅烷作为外给电子,这种组合用于丙烯聚合能得到比芳香单酯类给电子体更好的产率和等规度。
其中以1980年三井油化和Himont开发的MgCl2/TiCl4/Ph(COOi-Bu)2-AlEt3/Ph2Si(OMe)2催化剂为代表,催化效率达1×106g PP/g Ti(浆液法),PP等规度为98%,完全可以不脱灰和脱无规物,PP的粒形和表观密度都有很大改进。
第五代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末,Montell公司发现了一种新型内给电子体1,3-二醚类化合物,用作丙烯聚合的内给电子体,能表现出很高的聚合活性和等规度,且不需要加入任何外给电子体,从而突破了前两代催化剂必须有内、外给电子体协同作用的限制[2,4,10]。
1.2茂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也是研究较多的一种催化剂[11-13]。
茂金属催化剂是指以ⅣB 族过渡金属(如Ti、Zr、Hf)元素配合物作为主催化剂,而以烷基铝氧烷(如MAO)或有机硼化物(如B(C6F5)3)作为助催化剂所组成的催化体系。
对于过渡金属元素的配体至少含有一个Cp或Cp衍生物。
烯烃催化聚合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突破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Sinn和Kaminsky 发现微量水对二氯二茂锆AlMe3催化体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后他们确定甲基铝氧烷是茂金属化合物有效的活化剂。
由此,二茂锆发展成为高效的乙烯聚合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在乙烯共聚合反应中显示出很高的共单体插入能力。
现在,茂金属催化剂已成为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一大类。
茂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和催化聚合反应研究研究已经成熟,但茂金属在聚烯烃的工业化应用方面仍旧有很大的问题[16]。
与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相比,茂金属催化剂有许多优点优点:例如茂金属化合物结构可控,可以对聚烯烃分子链进行剪裁,制备出各种微结构的聚烯烃,茂金属催化剂利于催化聚合机理研究,茂金属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共聚性能,尤其是适用于高碳α-烯烃作共聚单体,茂金属催化剂制备的聚烯烃的分子量分布窄,茂金属催化剂制备的共聚物中化学组成更加均一且活性高。
当然茂金属催化剂有许多不足和缺点,这也是其不能实现工业应用的最大障碍,由于合成茂金属化合物成本高,助催化剂MAO的价格也较高;在茂金属催化剂乙烯聚合中,向乙烯单体的链转移反应比较明显,无法制备出高分子量的丙烯-乙烯共聚物;由于均相茂金属催化剂直接制备出来的聚烯烃形态差,均相茂金属催化剂必须进行负载才能在现阶段合成装置上应用。
总的来说其最大的缺点在于负载茂金属催化剂的形态控制不能达到传统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水平,茂金属催化剂还很难与非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相抗衡。
当然在一些特殊场合,茂金属催化剂比Ziegler-Natta催化剂有更好的效果,也可以说茂金属催化剂与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剂是互补的[17]。
在应用上,茂金属催化剂制备的乙烯高碳α-烯烃(如乙烯1-辛烯共聚物,PEO)弹性体已被广泛使用。
但由于Ziegler-Natta催化剂在迅猛发展和茂金属催化剂本身的制约及发展速度下,茂金属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较慢。
茂金属催化剂的负载化、聚合工艺的改进、茂金属聚烯烃结构性能关系与加工工艺、以及茂金属聚烯烃产品定位和应用开发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8-19]。
1.3非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单中心烯烃聚合催化剂(简称非茂催化剂)是指不含环戊二烯基,金属中心是过渡金属元素或部分主族金属元素的有机金属配合物。
由于非茂催化剂时间上出现在茂金属催化剂之后,因此又被称为“茂后”烯烃聚合催化剂。
与茂金属催化剂一样,它也属于单活性中心催化剂。
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蓬勃发展的开端是在1990年代后期报道了以双亚胺为配体的Pd、Ni催化剂和以吡啶二亚胺为配体的Fe、Co催化剂。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茂体系化合物,另一类是后过渡金属类化合物[20]。
这类催化剂具有与茂金属催化剂相似的特点,可以根据需要定制聚合物,而且成本较低,专利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在含有后过渡金属卡宾键的易位聚合催化剂,以水杨醛亚胺为配体的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等等都属于其发展的产物。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心金属原子亲电性弱,耐杂原子的能力强,使烯烃和极性单体的共聚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在乳液中催化烯烃聚合。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还能催化环烯烃开环聚合、非环双烯烃易位聚合以及乙烯和一氧化碳的共聚合。
亚胺配位的Pd、Ni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往往具有很高的支化度,产物呈现弹性体性质;吡啶二亚胺配位的Fe齐聚催化剂能制备出C4-C28分布的乙烯齐聚物;吡啶二亚胺配位的Fe聚合催化剂制备的聚乙烯有非常宽的分布。
这三类产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和非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同时代出现,最先报道的是以二齿N为配体的Ti催化剂,陆续还报道了以二齿酚(O)为配体和三齿[NON]为配体的Ti催化剂。
这些催化剂都具有很大的配位空间,其中一些对高碳数α-烯烃具有很高的活性,但是对乙烯的活性却很低。
Dow化学公司采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研究了一类胺醚(N,O)配位的Hf催化剂,发现它对乙烯和1-辛烯共聚有很好的活性。
β-二酮配位的Ti催化剂对乙烯聚合以及乙烯齐聚都表现出良好的活性。
负载的β-二酮Ti催化剂对丙烯聚合还表现出高的全同立够定向性能。
有关其它一些非茂前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信息可参阅文献。
1999年Fujita及其合作者报道了水杨醛亚胺配位的Ti、Zr催化剂,该催化剂对乙烯显示出超高活性,比一般的茂金属催化剂活性更高。
该催化剂一经报道,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类催化剂也被称为FI催化剂。
随后他们又提出,吲哚亚胺配位的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同样具有很高的活性。
目前已有较全面的综述介绍这类催化剂[21-22]。
近几年,有学者研究了发展了烯胺酮配位的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它对乙烯表现出相当好的活性。
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也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缺陷,一是制备iPP的能力还不能和茂金属催化剂以及传统Z-N催化剂相比;另一个是催化剂的耐温性差,它的聚合活性往往随着聚合物温度升高而降低。
因此,克服这些缺陷是实现该类催化剂工业化必须解决的问题[2,4]。
2.新聚合方法的研究随着Ziegler-Natta催化剂以及各种茂金属、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发展,配位聚合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将许多精力致力于新聚合方法的研究,利用设计、合成的各种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通过烯烃的共聚合反应,在非极性的聚烯烃中引入极性功能基团,提高聚烯烃树脂的极性、印染性及与金属、陶瓷、功能聚合物等的相容性,将成为聚烯烃改性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之一[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