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摘要:毫无疑问,“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任何从事课程或教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构成了我们认识本领域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里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然而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定义却众说纷纭。本文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的定义

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1895年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课程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字典中很普遍。

美国的蔡斯也曾归纳出“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等几种不同的课程定义。

在我国,据课程论专家陈侠考证,“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弃》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时,最早引用了“课程”这一称谓,但这里的含义与现在通常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意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施良方先生曾给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创造”等6种定义。

顾明远教授在《教育大辞典》中认为,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从学校的教育计划这个侧面出发,也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定义: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是学校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计划和进程.

2、教学的含义

凯洛夫的“教学”定义: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中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故而,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培养和教育,学生主动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双方各尽所能,共同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有用人才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由于学者们在课程观上的不同,导致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这实际上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这在国内外教育界也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教学包含课程。

在吴也显教授主编的《教学论新编》一书中,“课程"是作为“教学构成论”中一部分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物质条件并列介绍的.在谈到为什么课程是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时,吴也显说:“课程是教学的方案,而教学则是课程的实施。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课程之所以是教学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是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中介,但

它又是独立于教师与学生个体之外的复杂系统.一般说各门课程都是以教材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各科教材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要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它的再加工才能实现。”

可见,课程是包含于教学之中的,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就应完成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而教学只是具体的实施过程。

2、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将教学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等都包括在内了,使得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模糊不清。它把课程的主要特征视为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学生的实际体验上。如:每上一节课之前要对课程进行设计,要考虑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等,教学就是师生为学习这节课进行的一切活动.

如教育部2001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共九部分,其中把“教学过程"作为第四部分,《纲要》索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论",但代表了撰写者的课程论思想。在这九部分当中,除了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八部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第九部分“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这三部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工作要求,其他六部分:“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可以看作是新的课程论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这里,“教学过程”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的,教学被包含在课程之中。

美国现代课程论的奠基人泰勒(Tyler,R.W.)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lustrction)中,提出课程原理要研究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学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其中,教学就是被囊括在课程之中的,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3、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学科,因为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课程主要涉及课程决策权、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等方面,教学主要涉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等方面,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独立又互不相干的概念.

4、课程与教学的关联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连续性。教材总是方法化教材,“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组织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已经经过理性的学科化,它已经方法化了”。方法总是一定教材的方法,而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方法不过是为了某种目的的运用某种材料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以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总是特定的内容(学科、教材)的教学,它内在地包含着内容,当教学脱离内容的时候,它就成为方法的教学,就不会成为经验生长的具体情境;学科也必须还原为其由以产生的具体过程的方法,而且要还原为与学科交互作用的特定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与方法,当学科知识与其赖以产生的过程和方法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时候,它就不再是真正的学科,而是死板的信息的教条,这种教条非但不会促进人的发展,反而会束缚人的经验的生长。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把课程单纯地视为目标或计划,把教学单纯视为现实目标或完成计划的手段,就人为地割裂了目标与手段间的内在连续性,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不复存在。杜威说:“一个目标产生于一项活动之中,作为该项活动方向的规划,它总是既为目标,又为手段".就是说,在一项活动中,不存在纯粹的、剥离手段的目标,也不存在纯粹的、剥离目标的手段.目标既产生于当下活动的过程之中、手段之中,有成为后继活动目标的手段,它始终引导着活动过程的进行,手段既指向活动目标和方向,又内在地蕴含着将要达成的目标,是“期望中的目标”,“任何把目标从手段中剔除出去的做法都会消弭活动的许多意义”。如此说来,课程与教学也是具有内在关联性:课程即经验,它既产生于当下的教学过程之中,又始终引导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指向经验的产生,又是经验得以产生的情境,它内在地孕育着经验的生长.

因此,课程是教学的蓝图和目标,教学不能无视课程的具体要求;而教学影响课程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