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案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3.理解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宏观经济学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2)通货膨胀与失业(3)总需求与总供给(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4.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2)凯恩斯主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3)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4)供给学派: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等(5)新凯恩斯主义: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5.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2)经济预测与预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3)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

2.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法: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如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等。

四、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计4学时。

2.教学进度:每周2学时,连续两周完成。

五、作业与考核1.课后作业:每周布置一次,共计2次。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导语】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涉及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广泛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等;3.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4. 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和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货币政策等内容。

与之相对的是微观经济学,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从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2.2 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商品和服务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总购买力,它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2.3 总供给总供给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全部经济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3.1 政府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实现稳定增长、低通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3.2 企业经营决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理解经济环境并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调整生产规模、价格策略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3.3 个人理财规划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理财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宏观经济的状况能够帮助个人做出合理的投资和储蓄决策,降低经济风险,实现自身财务目标。

教案大学二年级经济学课教学教案

教案大学二年级经济学课教学教案

教案大学二年级经济学课教学教案【教案】大学二年级经济学课教学教案第一课时:经济学导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理解经济学的价值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经济学的价值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经济学?它研究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5分钟)通过课件或者黑板演示,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

3. 引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5分钟)通过案例、图表或实例,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边际效益等。

4. 小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经济学的应用和价值,以及经济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交流。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将经济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撰写一篇500字的观后感。

第二课时:市场与需求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2. 理解需求的概念和需求的影响因素;3. 掌握需求曲线的绘制方法和解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2. 需求的概念和需求的影响因素;3. 需求曲线的绘制方法和解读。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需求的概念和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曲线的绘制方法和解读;2. 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日常生活中的购买行为为例,向学生引入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讲解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10分钟)讲解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的概念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如自由竞争、价格形成等。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
(7)按照经济学的方式思考:东西跟着钱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一头大象会自己从非洲走到你那里。
1.1.1现代经济学(economy)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现代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需要的科学。
两个基本假设:1)理性人的假设2)完全信息的假设
(1)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这叫做经济人,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经济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以保证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例如,他们会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马路中间是不可能捡到钱的。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旧的观念需要转变:a.你是不是热爱集体?b.是集体利益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
两个基本假设:1)理性人的假设2)完全信息的假设
1.2.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1.2.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个量分析法,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
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法,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分析如何实现充分利用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的分类
1.2.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主要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பைடு நூலகம்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分支: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微观消费经济学等。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
重点
难点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针对本章内容有点抽象,授课中采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方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可采取结合案例讲述,并辅以举例生活中的简单经济现象等方式。无差异曲线可结合图形分析。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案专用页
本单元标题: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课时
4




本章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不必作为重点。
对重点内容可通过提醒、重复、红笔书写的方式讲授,对于难点概念要求同学做笔记,并提问。
在语言上使用贴近同学的语言,在内容上通过举生活事例、探讨问题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
课外作业与要求
见课后习题与补充作业
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应该读点经济学》常青著;《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李宝元等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作者:(美)曼昆 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梁小民 译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含义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成本和收益的有关概念,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有关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授课中采用启发式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
采用举例、说明、图形描述、归纳总结等分析方法。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掌握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3. 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4. 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3. 视听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资源的分配、生产和消费等方面,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 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方式的学科。

2. 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经济制度和经济问题。

经济活动指人们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行为;经济制度指在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分配的基础上,人们彼此之间如何组织和支配经济活动;经济问题指由资源稀缺性和人们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难题。

(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稀缺性:指人们所需的资源相对有限,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2. 机会成本:指进行某项经济活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即为选择某种方案而牺牲的全部机会。

3. 边际效益: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或货币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额外成本。

(四)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1.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

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

2.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决策。

主要关注个体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等微观经济问题。

3.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扶贫等问题。

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4.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问题。

主要关注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全球化的影响。

(五)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政策制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案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案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1.(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熟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够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别实证性和规范性的问题。

3(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掌握学习要点规定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包括:资源稀缺性、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教学难点:1、资源稀缺性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3、讨论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第四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五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主要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要学习经济学的理由很多,我们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点;可以举很多各方面的例子一、学习经济学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要求我们学好经济学。

三、学习经济学是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经济学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五、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一、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以下几个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益问题。

2.如何生产?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率问题。

3.为谁生产?这个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

以上三个是我们所称的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接着它又引出另外三个重要的问题4.全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与否——社会资源充分就业问题?是否存在一些闲置未用的被浪费的资源。

5.货币购买力与储蓄不变还是下降?这是通货膨胀问题。

6.生产能力增长还是不变?是经济增长问题,在长期内,产品与劳务的生产能力是否增长了。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_教案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_教案

教学内容:§1-1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1 需求理论目标和要求:了解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导入: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理论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买房还是买车?超市、服装店?消费者剩余:值或不值?§1-1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 经济学的萌芽“经济”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前430—前355)约于前387—前371年间写了《经济论》一书,在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它的原意是“家庭管理”。

色诺芬强调,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我国古代汉语中原有的“经济”一词,具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

19世纪后半期,日本学者翻译西方著作,借用古代汉语中“经济”这个词。

我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最初是译“富国”“生计”等,后来,逐渐采用了“经济”这一译法.古代经济学只是形成了经济学知识的某些要素,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系统的经济学说开始于重商主义,然后是重农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阶段,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阶段和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阶段。

最早的成系统的经济学说是重商主义学说(15世纪末——17世纪中叶)。

重商主义简单地讲就是重视商业,准确地讲是重视国际贸易,该学说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要增加一国的财富主要依赖对外贸易,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强调多卖少买,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

重商主义在英国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在法国遭遇了挫折,由于重商主义严重损害了农业的发展,法国兴起了重农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魁奈。

他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才能更好的增加国家的财富。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国富论》,它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教案:第1章 导论

教案:第1章 导论
4、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我们说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会考虑成本收益,所以当成本收益改变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这种成本收益的变化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激励。
案例:“蒜你狠”,大蒜的价格这几年波动巨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蒜农来说是一种激励,会改变蒜农的成本收益,进而改变蒜农的行为。
提问: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有?
另外,虽然贸易会带来竞争,我们在寻找工作、购物等等方面都面临着其他家庭的竞争。尽管如此,把你的家庭与其他家庭隔绝起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我们生活所需的大部分资料,都是通过与别人的交易得来的。“贸易使得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老师可以在这里教书,大家毕业后也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基本生活物资都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得。
介绍教材、参考教材。
《西方经济学概论》主编:狄俊峰
《西方经济学》主编:黄亚静
《西方经济学》主编:高鸿业
《经济学原理》格里高利•曼昆著
好,题外的话就说这么多,咱们开始上课。
三、课程导入:提问,经济学是干什么的?(35分钟)
点评学生的回答:大家说的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经济学家们对咱们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这么概括的: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刚才有同学说经济学是研究怎么赚钱的。这本身也没有错。而且赚钱这个事儿也反映了管理稀缺资源的意思。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收入是不一样的。高学历的人收入相对高些,因为高学历的人比较稀缺。或者大家都去市场上卖东西,有句话叫物以稀为贵。你卖的东西比较稀罕,一般价钱就高些。不同稀缺程度的东西有不同的价格,这实际上就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原因:外部性和垄断以及市场带来的贫富分化严重。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但是公共政策不总是有效的。有的时候初衷是好的,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中国前两年的4万亿投资,确实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经济学》PPT课件

方面的需要;②安全需要,即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失
业、免于受伤害等;③社会需要,即感情、爱、归属感的需要
等;④尊重需要,即需要有名誉、威望和地位等;⑤自我实现
的需要,即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等。这些欲望从低到高依次排
列,当前一种比较低层次的欲望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后一
种更高层次的欲望便会产生,因此,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 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 等内容。
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2.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 支学科,经济学之所以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主要是因为研究对象与 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采用个 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问题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 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问题已经解决。
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 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 政策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内容。
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2.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 经济问题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如何。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尤其是市场 体系中人的行为,而市场经济则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 起而产生的,因而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学不是脱 离一般社会思想的独立体系,甚至到了18世纪晚期,经济学的 创造人亚当·斯密还把经济学看作法律学的一个分支。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学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特点,经济学可以 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 学、当代经济学。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理解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400字左右)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并探讨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家庭、企业、政府以及整个社会。

研究内容涉及价格、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方面。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采用观察、假设、实证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理论经济学以数学和逻辑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型和假设,推导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实证经济学则通过收集数据、计量分析等手段,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经济学的主要分支(700字左右)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

它主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稳定。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如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市场等。

它主要关注个体经济主体之间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探讨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如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等。

它主要关注全球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第三部分:经济学的应用领域(900字左右)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个人经济决策:经济学可以帮助个人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通过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个人可以选择最优的消费组合和投资方案。

企业经营决策:经济学可以指导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决策。

通过研究成本、利润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企业可以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定价策略。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经济学基础》PPT课件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经济学基础》PPT课件

二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Economics)通常被认为是研究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的学科,原因是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以 及由此引起的对各种物品和服务的需求,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 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包括用它们生产的产品) 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稀缺性。由于资源相对需求而 言的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 (人类必须用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来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的选 择问题。
五 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正如上文分析的普遍存在的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决定了任何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确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这个表述从某种角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人 类各种需要得以满足的约束条件:
(一)
(二)
一个社会只能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 实现经济增长;
一个人的花费不能超过他的收 入,后者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的 资源禀赋。
项目一 初识经济面纱
—— 经济学导论
知识目标
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熟知: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素质目标
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 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 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 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 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做到学思用 贯通、知信行统一。
四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资源配置
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利用 有限资源,更好地满足人 们的需要,是经济学的主 要问题。如何选择,涉及 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 (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 多少。
• (2)如何生产。 • (3)何时生产。 • (4)为谁生产。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 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 缺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它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1.(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熟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能够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别实证性和规范性的问题。

3(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掌握学习要点规定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包括:资源稀缺性、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教学难点:1、资源稀缺性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3、讨论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第四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五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主要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要学习经济学的理由很多,我们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点;可以举很多各方面的例子一、学习经济学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要求我们学好经济学。

三、学习经济学是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经济学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五、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一、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以下几个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益问题。

2.如何生产?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效率问题。

3.为谁生产?这个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

以上三个是我们所称的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接着它又引出另外三个重要的问题4.全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与否——社会资源充分就业问题?是否存在一些闲置未用的被浪费的资源。

5.货币购买力与储蓄不变还是下降?这是通货膨胀问题。

6.生产能力增长还是不变?是经济增长问题,在长期内,产品与劳务的生产能力是否增长了。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使用的问题。

这里总共六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问题——针对资源有效率配置,后三个问题是宏观经济问题——针对资源充分使用问题。

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在不同时期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的方式不同(计划方式或市场方式)。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基本经济问题决定,经济学家认为什么是基本经济问题,就必然将其作为研究和解决的对象。

基本问题的产生源于资源稀缺。

二、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人类存在就有需要,但满足人的需要所需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里提出了资源稀缺的范畴。

导入案例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

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

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

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

那么现在假如让你选择,你回要哪个?勿容置疑,当然会是钻石了,是不是你的价值体系出现了错误?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不要付出任何代价,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所有资源十分充裕,丝毫不存在“稀缺”那么你还有偏好吗?你还能够作出选择吗?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没有资源的稀缺就不会有经济学,因此经济学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社会和个人都无时不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性问题,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正因为存在稀缺性,满足不了人们所有的欲望,才会产生研究它分析它的意愿以便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决定的。

问题2: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将用来做什么?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如果给你一个小时时间,你可以用来学习,或睡眠、娱乐,或打工赚钱。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在此时间是宝贵的,你必须将你的时间作最合理的安排。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提高,结果企业赚到的利润减少了,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降低了,出售产品的价格提高了,最终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因此,这就面临一个抉择的问题,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稀缺性所引起的选择问题。

1. 资源稀缺与资源稀缺规律资源稀缺:指任何社会在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品上所存在着的自然的限制。

稀缺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性:资源是否稀缺并不取决于资源物品本身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增长的需要而言。

绝对性:资源稀缺的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由于稀缺的存在,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了客观要求,就有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即稀缺规律。

资源稀缺规律是指:资源和物品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合理使用资源和物品(有所选择)的客观要求。

2. 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物品与劳务根据资源稀缺与否和满足需要的程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由物品,另一类是经济物品,这些稀缺的生产资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它们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经济资源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组合起来,生产出人们希望消费的最终物品和服务。

三、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

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其原因是人与社会所支配的资源不可能满足一切欲望。

正因为如此,我们倾向选择这样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任何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确定了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资源的配置都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进行。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

经济学家按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的不同,把他们划分为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混合经济这样三种经济体制。

1.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是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所有重大决策的经济体制。

3.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对经济体制的简单考察使我们认识到;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形成资源的稀缺性矛盾,只有在良好的经济体制下进行最合理的配置,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才能为人类造福。

表1—1第四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微观经济学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四点;(1)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微观经济学学的研究对象。

(2)资源配置是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3)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微观经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4)个量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的二个基本假设1.微观经济学有这样二个基本假设;(1)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又称为‘经济人’。

1)消费者:花费一定的收入进行消费,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

即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为使自己获取利润最大化。

例如:某位华侨捐资兴建一所学校,是否符合“经济人”假设?这种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

因为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同样也有精神利益,他捐资兴建学校,虽然未获经济利益,但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也是合乎理性的。

理性行为的含义可以延伸为:人在经济生活中不会做与己无利(更准确地说是无益)的事。

(2)完全信息。

消费者和厂商可以无偿、迅速、全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2.微观经济学的内容(1)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价格理论。

研究商品如何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相互作用下决定其价格。

这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

(2)消费者行为理论。

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3)生产理论,即生产者行为理论。

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4)厂商均衡理论,或称市场结构理论。

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与市场均衡。

(5)生产要素价格理论。

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

(6)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

(7)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四点;(1)整个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3)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4)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市场失灵。

”(2)政府有能力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先天不足的缺陷。

3.宏观经济学的内容(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研究长期与短期中宏观经济的决定。

在长期中说明潜在GDP、物价水平和自然失业率的变动。

在短期中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即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GDP和物价水平的决定及变动的规律。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普遍的问题。

以及如何制定良策。

(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周期指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指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