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3 苏教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3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c1e218aaea998fcc220e52.png)
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老师:现在“甲流”猖獗,我市已经有五十多所学校出现“甲流”病例了。
与疾病斗争,始终是我们人类的一大主题。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篇跟疾病有关的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页。
(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老师:请大家想一想,标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学生:“最后”“常春藤叶”“藤叶”。
老师:什么叫中心词?看看标题是什么短语。
学生:偏正短语。
老师:对了,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在什么位置?学生:后面。
老师:是的,在后面。
那么课题的中心词就是“藤叶”。
我们这个标题是一个中心词两个修饰语。
学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老师:呵呵,不错!你这个联想很好!在心理学上,这叫做“知识的迁移”;用一个成语,可以叫做“举一反三”。
不错,不错,知识迁移,效率加倍。
但我要问,把两个修饰语去掉,标题不更简洁吗?学生:……老师:“藤叶”前面如果没有任何修饰语,我们想想看,会是什么样的叶子,可以确定吗?学生:不可以确定。
老师:那么将有可能是葡萄藤叶,也可能是紫藤的藤叶,还可能是葛藤的藤叶……,情况是种,茫无边际,叫人摸不着头脑,这就是我在作文评语中批的“不具体”,或“大而空”。
这样的标题叫人一看就没有读文章的兴趣了。
学生:那么我写“紫藤藤叶”。
老师:你说的正好是我准备问的问题了。
为什么作者不写别的藤叶,偏偏要写“常春藤叶”呢?我们写文章有个原则——写什么,要根据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什么事物能够最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选择写什么,这就是“因情为文”的原则,而不是“为文造情”。
大家看看,“常春藤”跟“紫藤”“葛藤”之类比较,有什么特别的吗?学生:有温暖感有生命力有春意在。
老师:对了,选择什么藤叶,就是表现什么思想情感。
刚才大家说的“温暖感”“生命力”就是跟本文的主题相关。
我就联想到“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
但是话说回来,标题单单是“常春藤叶”,你们会很快就想读这篇文章吗?学生:不想不是很想。
老师:在“常春藤叶”前面加上“最后的”限制一下呢?学生:露出笑容。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12fe23203d8ce2f006623d3.png)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导入]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法”,播放幻灯:韦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点亮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欲知详情,请大家快速阅读,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小说情节梗概。
[教法]A通过图表的方式:着力挖掘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格,展示人们向往的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拟以围绕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最后一片叶子”与小说人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来展开文章的讨论和讲述。
B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位欧.亨利小说的特点:第一遍:整理故事情节;第二遍:注意小说人物形象;第三遍:思考小说的思想内涵;最后,由学生通过三遍的阅读,思考小说的独特风格:“欧·亨利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欧·亨利式的结尾”:短篇小说大师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徒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法]A做好预习:通过图书馆或上网了解欧.亨利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小说的风格,尤其可以通过他的其他短篇小说的比较阅读来加深对文章风格及其主旨的理解。
B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力求把握人物心理,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
可以进行评比,推荐出朗诵好的小组进行示范性的朗诵,由老师读旁白。
C小组探究:在弄清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基础上,进一步思考:1、本文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2、最后一片叶子与琼西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它可以挽救她的生命?3、贝而曼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一篇叶子是他的杰作?[探究]A本文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欧·亨利式结尾;苏联作家“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B叶子与琼西是怎样的关系?“最后一片叶子”为什么能挽救琼西的生命?(她把最后一片叶子作为了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生命将随着藤叶的飘零而流逝,而藤叶顽强依附在茎上,给人以绝处逢生的惊喜);(我真是一个怀姑娘……)C为什么说“最后的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的杰作?(想象那夜他作画的情景)(罗丹: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在二十五年的画布上描绘了真善美的青丹)[拓展]A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项链》B讨论:对贝而曼先生的评价:1、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赞美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看到人间真善美的人性的光辉;2、如果没有琼西生病、如果没有对叶子的关注,没有最后的偶然,也许他真得就要成为一个可怜虫了。
到底谁成就了谁——《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 教学实录共3篇
![到底谁成就了谁——《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 教学实录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126e7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5.png)
到底谁成就了谁——《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教学实录共3篇到底谁成就了谁——《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教学实录1《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它的歌词是关于人们在不同的岁月中所发生的事情。
最近,我在一次教学中使用了这首歌曲,并且通过教学镜头实现了教学实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尤其喜欢这首歌,他们认为它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生和人际关系。
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故事。
我告诉他们这首歌是由美国的作曲家杰克·劳伦斯(Jack Lawrence)和伍迪·赖特(Woody Wright)联合创作的。
然后,我让学生们听这首歌,并让他们自己思考这首歌中的意义和表达。
接着,我用教学镜头播放了这首歌曲的MV,并引导学生们认真观看。
在观看过程中,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带着学生们一起分析MV中各个场景的含义和暗示。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的意义,并思考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本质和真相。
在这个环节之后,我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都需要通过MV中所展示的场景,来探究其中隐藏的故事和含义,并且用自己的理解来对MV进行解释。
通过小组的讨论,学生们可以在与同学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人生中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然后,我又通过教学镜头演示了这首歌曲的钢琴谱,并且开始教授有关歌曲节奏和音调的知识。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们一起来弹奏这首美妙的歌曲,并结合歌词去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感觉。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在音乐的世界中尝试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的内涵和精髓。
最后,我结合MV中所展示的场景和对应的歌词及音乐来进行总结。
通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们再次深入理解了这首歌曲的意义,并且感受到了这首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感觉。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加,并且在互动和探究中更好地理解了人生和人际关系。
到底谁成就了谁,这是这首歌曲中的一句歌词,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286f35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4.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说⼤师欧·亨利的作品,那么这篇⽂章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个故事呢?下⾯是由店铺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起来看看吧。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第⼀课时 师:《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外国⼩说,翻译成中⽂时有好⼏个版本,因⽽就有了不同的标题。
(PPT显⽰:《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叶⼦》《两个病⼈》《绝处逢⽣的琼珊》,你觉得哪个标题最好? 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这四个标题中去掉最差的⼀个,先把哪个去掉? ⽣:我先把《两个病⼈》去掉,这个标题没有韵味,没有诗意。
⽣:我想删去《绝处逢⽣的琼珊》,因为⼩说除了写琼珊活下来,还写了贝尔曼去世,⽽琼珊能够活下来,是贝尔曼⽤⽣命换来的,这个标题没有写出两者的联系点。
师:同学们⼀下⼦就去掉了两个,⾮常有眼⼒,那我们看最后剩下的两个标题,如果再划去⼀个,哪个要划去?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常春”不仅指琼珊在经历了⼀场⼤病后奇迹般地活下来,告诉我们⽣命之树常青,⽽且贝尔曼挽救别⼈的精神也是永恒的,因此我保留这个标题。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我要保留《最后⼀⽚叶⼦》,因为贝尔曼画上去的不是很多叶⼦,⽽是⼀⽚叶⼦,“叶⼦”指的就是常春藤叶,⽽“⼀⽚”还突出了数量。
师:看来最后剩下的两个标题各有千秋,我们可以保留⾃⼰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是在做减法,现在我们再做加法。
请填出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个词语,可以是⼀个短语。
请同学们根据⼩说的情节,将你的思考内容写在草稿纸上。
(PPT显⽰:最后⼀⽚叶⼦是的叶⼦) 师:请同学们发表⾃⼰的看法。
⽣:最后⼀⽚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叶⼦。
⽣:最后⼀⽚叶⼦是挽救⽣命的叶⼦。
⽣:最后⼀⽚叶⼦是体现贝尔曼爱⼼的叶⼦。
⽣:最后⼀⽚叶⼦是顽强⽽⼜沧桑的叶⼦。
⽣:最后⼀⽚叶⼦是给予⼈希望的叶⼦。
⽣:最后⼀⽚叶⼦是艺术家通⼒合作的叶⼦。
⽣:最后⼀⽚叶⼦是凸显⼈类⾼尚灵魂的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d5b83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a.png)
《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运用讨论、分享等方式,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从作品中汲取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1)概述《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介绍主要人物。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常春藤、落叶等。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生命、关爱、艺术等。
2. 鉴赏方法:(1)关注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文本细读。
(2)从象征角度分析作品,挖掘深层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作品的价值所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将作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汲取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尔科特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感知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文本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作品主题角度进行思考,联系生活实际。
(2)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2)鼓励学生将作品中的启示运用到生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五、课后作业1. 复述《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7ead0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e.png)
《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2)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生命价值。
(3)学会珍惜生活,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作者奥尔科特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作品发表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
2. 故事情节梳理:(1)简要介绍故事情节,明确主要人物和事件。
(2)分析作品中的冲突和悬念,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发展。
3. 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主人公贝尔曼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2)探讨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4. 象征手法解读:(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画家等。
(2)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揭示主题方面的作用。
5. 主题思想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2)组织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2)作品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作品,感知故事情节和氛围。
2. 讨论分享: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人物分析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两则 苏教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两则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78ace3ad51f01dc281f15c.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两则一叶一世界——《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浙江奉化奉港高级中学张义志)[课前准备]①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
②要求同学深入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③在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问题。
(要求问题源自课文,有探讨价值,能体现思维含量,能激发同学兴趣。
)形式上可以独立进行,也可多人合作商讨。
收齐后通过分类整理,制成课件。
[过程实录][课前播放音乐,《正大综艺》主题曲《爱》]师:同学们,我们和这个世界,最需要什么?生:爱!(齐声)师:是啊,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我们在爱心中孕育成长!可有这么一片小小的叶子,却也闪耀着爱的光芒,并给人希望。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片神奇的叶子……大家看哪一篇课文呀?生:《最后的常春藤叶》(齐声)[师板书课题]师:课前叫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
到我们班来收集问题时发现,几乎每位同学都有问题提出,说明我们班确实很优秀。
其实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知道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齐声)师:很好!我将同学们发现的问题整理综合了一下,正好有四个,大家请看。
[课件展示问题].文章前几段好象与整篇文章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贝尔曼是一个失意的画家,为何能创作出杰作?.叶子有何深层含义,为什么要用《最后的常春藤叶》做题目?.前面很少提到贝尔曼,结尾突然出现他画叶子的结局,合理吗?全班同学正好是四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为了方便交流,每组可四人一小组,小组同学相互切磋。
(师生商量了一下,学生觉得这个活动需要—分钟)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注意:.探讨解决问题时,必须结合文本,必须从文本中找证据,所以大家在讨论时必须圈点勾画,同时要随时记下思想碰撞的火花。
.如果讨论中有什么疑问解决不了,可以由上台的同学向我提问。
我是大家共有的财产。
(生笑,要求老师到自己一组。
老师巡视,不一会儿学生就进入了热烈地讨论。
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380fca7960590c69ec376c2.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
2. 结合欧·亨利其他作品,体味探讨“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懂得欧·亨利小说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主题对精心建构美好人性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一、播放韦唯《爱的奉献》,伴随着音乐导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才挽回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
请同学们观赏文本小品《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六名学生登台表演(有简单道具,演员化淡妆,表演结束,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主持下,大家结合文本,就刚才的表演纷纷发言,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令听课老师也为之兴奋。
)三、文本研习师:大家预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也观赏了几位同学根据文本改写的小品,你认为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生: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苏艾揭示谜底: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师:最后的藤叶与琼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生:琼珊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藤叶,叶在人在,叶落人亡。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师:这个情节安排得非常好,但妥当吗?(生讨论)生1:我认为这个情节安排是妥当的。
因为叶子距离琼珊太远,她又卧病在床,看不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
生2:天气恶劣,再加上琼珊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琼珊看不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生3:为了信念去活去死都能让人理解,而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片秋叶,就让人难以相信了。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文章这样安排是欠妥当的。
师:大家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独到之处,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了信念生或死都能让人理解”,谁能就这句话列举些事例啊?生1:钻戒是爱情信物,有人就因为不小心丢掉了钻戒而寻死觅活。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89460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0.png)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阅读,探讨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关注他人的生命体验;(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3)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2)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作品的了解和阅读体会。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 鉴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学生分享对小说优美语句的感悟和欣赏;(3)教师点评,总结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举例说明;3. 预习下一课《麦琪的礼物》。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等,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课堂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f3465981d15abe23492f4d1a.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曹勇军师:前后四天的时间,三个底层的穷艺术家,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窗外寒风中,一片常春藤叶在抖动,窗内年轻女画家在死亡线上挣扎。
顺着小说打开的审美窗口,我们看到了老贝尔曼冒着夜雨画的那永不褪色的常春藤叶……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我们姜堰二中高一(21)班的同学一起来学习美国小说巨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课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两个预习题。
第一个预习题要求划出小说第一、二、三天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琼珊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PPT 展示预习题1)生:一开始,琼珊是绝望的,因为她想摆脱一切,像藤叶一样地往下飘。
后来琼珊越来越灰心了,她将生命寄托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作为自己放弃生命的理由,但最后一片藤叶顽强地依附在茎上,琼珊因此感到惭愧,感觉自己的想法很邪恶。
师:可能是我刚才复述不太清楚。
我们的题目是这样的,圈出小说中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描述叶子的句子,你先告诉曹老师是哪一个句子,把它读一读,然后你说说琼珊此刻是什么心情,第一天是什么心情,第二天是什么心情,第三天是什么心情。
生:在第18 段,“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师:你说说第一天琼珊是什么样的心情?生:琼珊认为当叶子脱落时她也要走了,她的生命快结束了。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她的心情,用哪个词比较合适?生:绝望。
师:如果第一天就绝望了,第二天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生:第二天她就孤注一掷了。
(师生齐笑)师:这个时候用个什么词比较合适?生:很失望。
师:应该比失望要重。
生:消沉。
(师板书:消沉)师:还请刚才的那位同学来回答,第二天?生:第二天写叶子的语句在第40 段,“仍然有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434f488d15abe23492f4d01.png)
三大哲学问题:生、活、死——《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课前花絮】一进教室,一个女孩子就向我招手,示意我过去。
我好奇地走近她,她夸张地说:“老师,你好漂亮!”呵呵,大庭广众,这表白也太大胆了J首先关掉孩子们已经为我打开的多媒体设备:这次我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张嘴,体验一下反璞归真的感觉。
看见许多陌生的面孔,还有一些无关的面孔:本校的一些英语老师、生物老师、心理学老师、历史老师、数学老师都串科来听我的课了,坐在后面冲我笑。
还有一个校长和几个主任。
我心想:第四节课啊,同志们,你们应该去食堂的。
跑这儿来给我加压干嘛?我一向不习惯看后面的老师。
但这一次去早了几分钟,正好碰上学生做眼保操,我在音乐声中在走廊中行走,看到一个陌生的女老师对着我可爱地笑,我也回她一个笑,但转而又觉得尴尬,赶忙扭头。
一般情况下,我比较怯场。
但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我就眼里只有学生,心里只有文本了。
在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我将课题用红、绿两种粉笔分两行板书在黑板上: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眼保操结束,课前三分钟的主持人上场。
今天是张琦。
她上来之后,不紧不慢地在黑板上书写了一些成语填空:()业有成()心一笑()屋及乌()出心裁()杰地灵()貌双全()言善辩()胜一筹()事多磨()大物博()莫能助()怨自艾()所不欲勿施于人她一边写,我心里一边急,心想:这娃娃,写那么多简单的成语干嘛?早知道你要写那么多,我应该提醒你课前就写好的。
这样,我讲课的时间就不够用啦!当她叫了两位同学上去用红色粉笔填好空,我才豁然开朗,并感到强烈震撼!所有成语的首字联起来就是一句话:“学会爱别人,才能更好地爱自己!”张琦说:“我们常常觉得这世界不公平,觉得别人不够爱我们。
事实上,除了我们的父母外,没有人能够完全无私地爱我们。
我们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索取和期待,不要觉得我们爱了别人就一定要得到回报。
爱不是等价交换。
有时候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
希望大家牢记这句话:‘学会爱别人,才能更好地爱自己!’”(生齐鼓掌)师:好,她真是别出心裁!她写的时候我还诧异:这孩子写那么多成语干嘛?接着我开始后悔:早知道你要写那么多,我应该提醒你们课前三分钟如果有书写内容就应该在课前写好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96ca7b016fc700aba68fc0c.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通过探究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卑微与伟大,从中得到生命的启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卑微与伟大,感悟到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分钟)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初中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今天我们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整体感知:复述故事(过渡性语句:选择一:课前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下主要情节。
)(4分钟)参考: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苏艾细心照顾,但琼珊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一片常春藤叶上;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让琼珊重燃生命的欲望;琼珊获生,老画家因感染肺炎而死去。
三、人物探究:(过渡性语句: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了故事情节,说得很好。
在小说中,情节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哪个人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25分钟)合作交流:(讨论5分钟、每2排一个人物)预设:生:我觉得苏艾让我感动。
因为在琼珊患病时她热心地照顾她,一直陪伴她;或者在琼珊患病时一直不离不弃……师:原文中的语句能读一读么?师:这些内容能说明什么?生:说明她很善良、珍视友情师:很好,苏艾的善良、对友情的珍视让你印象深刻!对苏艾印象最深刻的同学有没有补充?循环……最后:师:我们归纳一下同学们认为苏艾让人感动的理由:……以此类推……注:如果有学生说到医生,言之成理的话要肯定他。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回答本身就是最好的启示:考虑问题要多角度,思维要拓开,不能定势。
苏艾:琼珊贝尔曼:附: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苏艾:1、第3段:“苏艾和琼珊在……画室”——贫穷2、第10段:“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有理想追求(对男人不屑一顾,和艺术相比……)3、第12段:“跑到工作室里……昂首阔步走进琼珊的房间”——担心苏艾,侧面表现友情深厚或重视友情4、第13段:“以为她睡着了,赶紧补吹口哨”——关心爱护朋友5、第18段“关切”6、第23段:“装出满不在乎”、“遇到意外的时候很少”——安慰朋友,实则是一种关爱7、第25段:“你能不能答应我窗帘拉下来了”——无可奈何(也是一种爱护)8、第25段:“我要呆在这儿,和你在一起”——不放心(关爱呵护)9、第29、31、34、42……——对朋友的担心,无奈(友情)苏艾的形象: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b4382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5.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如下是作者编辑帮大家整理的7篇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有名短篇小说《较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01908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5.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优秀课堂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优秀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8b1e98977232f60dccca1b5.png)
最后的常春藤优秀课堂实录师: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生命有时脆弱的,有时候一片小小的叶子就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死。
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叶子呢?就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板书或者出示多媒体大家对欧亨利了解多少呢?出示多媒体学生齐读有关欧亨利的介绍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医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多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代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欧亨利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师: 了解了欧亨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叙述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读之前先问大家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包含这三个要素,你在概括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生:在纽约华盛顿广场西部的格林尼治村,居住着一群贫苦的艺术家。
青年画家琼珊不幸感染了肺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她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叶上,认为最后一片叶子凋落之时,就是他的生命结束之刻,虽然还有苏艾在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抚慰。
但是他仍然意志消沉。
老画家贝尔曼为了挽救琼珊的生命,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在墙上画了一片叶子,从而给了琼珊活下去的信念,最终得以康复。
而贝尔曼却因此感染了肺炎死去。
师: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推动情节发展,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同时也寄寓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
那么对于这篇小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学生自由回答: “贝尔曼”师: 为什么你对贝尔曼的印象深刻?生: 贝尔曼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下了一片叶子,挽救了琼珊的生命.他非常伟大.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贝尔曼,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要认识一个人往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0ee316a0b1c59eef8c7b4c8.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含蓄而深刻的批判和精心建构的美好人性2、把握欧亨利是的小说结尾3、体会欧亨利小说戏剧形式与悲剧内涵的巧妙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翘起整个地球;给我一米阳光,我将照亮整个宇宙;给我一片绿叶,我将挽救一个生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的长春藤叶》,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叶子能够有如此的力量?(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1、开端(1-11)琼珊染病2、发展(12-36)放弃求生3、高潮(37-50)重拾希望4、结局(51-55)苏艾揭秘(三)诵读赏析文本1、[教师提问]:在预习的基础上,挑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并大声朗诵,边读边思考: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究竟是“一片……样的叶子呢”(板书问题)(要求把省略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来概括这篇叶子的内涵。
)生1:一片让人感动的叶子生2:画在墙上的、永不凋落的叶子生3:救了琼珊的生命,却带走老贝尔曼生命的叶子生4:一片充满了爱的叶子生5:在暴风雨之夜创作出来的杰作,是贝尔曼的绝笔生6:一片体现了贝尔曼舍己救人高尚品德的叶子[教师总结]:正如大家所说,这片常春藤叶是老贝尔曼的绝笔之作。
它原本就不是一片叶子,也算不上一副画,可它却超越了叶子和画的含义,它像一位神医,治好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它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反射出他伟大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光芒,成为老贝尔曼崇高人格的化身。
这是一片多么不平凡的叶子啊!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这是贝尔曼苦苦追求了一生的杰作!2、[教师提问]:那么,贝尔曼老人是如何完成这幅杰作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老人画叶子的情景。
(如果没有,看看文种有没有情节上的暗示。
)[明确]:小说没有老人画叶子的实写镜头,是在文章的最后一节通过苏艾的话转述出来的。
那么,请大家根据最后一节苏艾的叙述,发挥想象,用感人的情,描述小说省略的贝尔曼创作的情节。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7db09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5.png)
《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生命、友情、艺术等价值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作者欧·亨利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作品发表的时间和背景。
2. 故事情节梳理:(1)概括介绍故事的情节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3. 作品主题分析:(1)探讨作品中的生命、友情、艺术等主题。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作品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对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作品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感知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感悟。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5. 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心得,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笔记的完成情况。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讨论成果。
3. 写作练习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的常春藤叶》文本。
【最后的常春藤优秀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优秀课堂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优秀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优秀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492c51919e8b8f67d1cb902.png)
《【最后的常春藤优秀课堂实录】小学语文优秀课堂实录》摘要:生命是宝贵,每人只能拥有次;生命有脆弱,有候片叶子就能影响人生死,说《常春藤叶》,贝尔曼以己生命代价画下了片叶子,挽救了琼珊生命他非常伟常春藤是怎样课?这里到底讲述了怎样故事?学们从可以学习到什么道理?下面是由编整理常春藤优秀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常春藤优秀课堂实录课师生命是宝贵,每人只能拥有次;生命有脆弱,有候片叶子就能影响人生死这是怎样片神奇叶子呢?就让我们学习美国作欧亨利说《常春藤叶》(板或者出示多媒体)对欧亨利了多少呢?(出示多媒体)学生齐有关欧亨利介绍欧亨利美国短说医生穷困潦倒接触各种各样人物掌握了丰富素材十余年创作生涯写下了三多说他说多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代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礼物》和法国莫泊桑、俄国欧亨利并成世界三短说巨匠师了了欧亨利我们就欣赏下他代表作品说《常春藤叶》快速浏览课,用己语言概括叙述这说讲了怎样故事前先问说三要素是什么? 说包含这三要素你概括这故事候,定要是什么样人什么样环境,发生了什么样故事生纽约华盛顿广场西部格林尼治村,居住着群贫苦艺术青年画琼珊不幸感染了肺炎对生活失了信心她把生存希望寄托窗外常春藤叶上认片叶子凋落就是他生命结束刻虽然还有苏艾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抚慰但是他仍然志消沉老画贝尔曼了挽救琼珊生命凄风苦雨夜里墙上画了片叶子从而给了琼珊活下信念终得以康复而贝尔曼却因感染了肺炎死师说以塑造人物核心通对人物形象塑造推动情节发展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也寄寓着作者理想和情感那么对这说你印象深刻人物是谁?学生由回答贝尔曼师什么你对贝尔曼印象深刻?生贝尔曼以己生命代价画下了片叶子,挽救了琼珊生命他非常伟师接下我们就起走进贝尔曼看看他是怎样人?现实生活要认识人往往要历由浅入深程初次见面留下印象;然通他言行举止加深印象;看他人处事这样才能得出全面而客观评价那么学们由朗课三十段看贝尔曼出场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生失师你从什么地方开出了他失,能不能从课上到依据?生贝尔曼艺术界是失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还是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长袍边缘都没有摸到生暴躁依据是极端瞧不起别人温情却认己是看恶狗生3穷依据是他老是说就要画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些商业画或广告画外几年没有画什么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青年艺术充当模特儿挣几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杰作师贝尔曼穷还能从课其他地方体现出课上贝尔曼居住环境是什么样?生贫穷艺术聚集区师从他生活环境也能说明他济上捉襟见肘生有理想但是比较懒他老是说就要画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师你认他是懒这地方作者没有给我们明确释所以我们可以由推测谁还能有己看法?生5没有灵感师我们也可不可以这样推测下贝尔曼没有足够济条件画幅杰作他疲生计无心也无力完成杰作师很明确说他是暴躁老头贝尔曼什么会暴躁?生他很穷而且他事业很失生他理想很远师生活穷困职场失理想和现实巨反差导致了他暴躁以至酗酒成性师从初步印象看贝尔曼是穷困潦倒事业失性格暴躁酗酒成性而又事无成人如这人生活我们身边会不会喜欢他?生回答不会。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cd051179b89680202d8253c.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导入]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法”,播放幻灯:韦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点亮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欲知详情,请大家快速阅读,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小说情节梗概。
[教法]A通过图表的方式:着力挖掘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格,展示人们向往的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拟以围绕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最后一片叶子”与小说人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来展开文章的讨论和讲述。
B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位欧.亨利小说的特点:第一遍:整理故事情节;第二遍:注意小说人物形象;第三遍:思考小说的思想内涵;最后,由学生通过三遍的阅读,思考小说的独特风格:“欧·亨利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欧·亨利式的结尾”:短篇小说大师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徒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法]A做好预习:通过图书馆或上网了解欧.亨利创作的时和信念,赞美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看到人间真善美的人性的光辉;2、如果没有琼西生病、如果没有对叶子的关注,没有最后的偶然,也许他真得就要成为一个可怜虫了。
C读后感:整体思路:默读(概括)【理清故事情节】——朗读(再现情景)【分析人物形象】——疑读(探究问题)——研读(人生启迪)【思考小说内涵】教学后记:1、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如小品表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师课堂语言的锤炼:语文教师如何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思考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作品,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下面是由WTT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外国小说,翻译成中文时有好几个版本,因而就有了不同的标题。
(PPT显示:《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你觉得哪个标题最好? 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这四个标题中去掉最差的一个,先把哪个去掉?
生:我先把《两个病人》去掉,这个标题没有韵味,没有诗意。
生:我想删去《绝处逢生的琼珊》,因为小说除了写琼珊活下来,还写了贝尔曼去世,而琼珊能够活下来,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这个标题没有写出两者的联系点。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去掉了两个,非常有眼力,那我们看最后剩下的两个标题,如果再划去一个,哪个要划去?
生:《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常春”不仅指琼珊在经历了一场大病后奇迹般地活下来,告诉我们生命之树常青,而且贝尔曼挽救别人的精神也是永恒的,因此我保留这个标题。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要保留《最后一片叶子》,因为贝尔曼画上去的不是很多叶子,而是一片叶子,“叶子”指的就是常春藤叶,而“一片”还突出了数量。
师:看来最后剩下的两个标题各有千秋,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是在做减法,现在我们再做加法。
请填出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一个短语。
请同学们根据小说的情节,将你的思考内容写在草稿纸上。
(PPT显示:最后一片叶子是的叶子)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叶子。
生:最后一片叶子是挽救生命的叶子。
生:最后一片叶子是体现贝尔曼爱心的叶子。
生:最后一片叶子是顽强而又沧桑的叶子。
生:最后一片叶子是给予人希望的叶子。
生:最后一片叶子是艺术家通力合作的叶子。
生:最后一片叶子是凸显人类高尚灵魂的叶子。
师:可是,作者却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的杰作。
请齐读小说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师:请问“杰作”是什么意思?
生:“杰作”就是杰出的作品。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比《现代汉语词典》还要生动,让人想到一个成语顾名思义。
(PPT显示: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现代汉语词典》)
杰作”;一词在文中一共出现过五次,请同学们快速搜索,在文中圈出来。
(生寻找)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请同学们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生:第30自然段,“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
这个句子告诉我们:贝尔曼绘画“杰作”的雄心未曾泯灭,他心中的“杰作”是很有分量的。
生:第30自然段,“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
”
“喝酒过量”折射了他在事业上失意,“唠唠叨叨” 体现了他对未来仍有期待。
生:第31自然段,“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二十五年了。
”
这个句子反映了贝尔曼要画的杰作只有一幅,而且不会轻易下笔。
生:第35自然段,“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只要“我”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离开这个“艺术区”,表现了贝尔曼乐于助人的品质。
师:同学们都讲得很好。
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生:我认为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因为这片叶子能给琼珊以生命。
生:我觉得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琼珊带来了“生”的希望和信念。
生:这最后一片叶子虽然很普通,但是却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的情意,符合贝尔曼心目中的“杰作”标准,那就是作品不在于表面的好坏,更在于产生的价值,这才是“杰作”,才是艺术。
师:经典!就本文而言,还有哪些人也成就了“杰作”?为什么?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承接性问题,实际上隐含着“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但是他一个人能画得起吗”这样一个转折性问题)
生:苏艾也成就了“杰作”,如果苏艾没有把琼珊的想法告诉贝尔曼,贝尔曼就不可能画最后一片叶子。
生:医生也成就了“杰作”,医生说琼珊活下去的希望只有一成,后面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一点上展开。
生:剩下的人物都成就了“杰作”。
(生笑)
生:是的,琼珊也成就了自己生命的“杰作”。
师:难道琼珊也成就了“杰作”?
上帝也成就了“杰作”。
(生笑)
师:何以见得?
生:冥冥之中,好像有一种外力在左右着“杰作”。
师:在生命的流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必然,也会遭遇许多偶然。
这位同学从偶然的角度提出了己的看法,难能可贵。
余:“肺炎先生”也促成了“杰作”。
(生笑)
师:为什么?
余:没有“肺炎先生”的光顾,后面所有的故事都难以展开。
师:我们追本溯源,找到了很多因素。
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既有主体因素,也有背景因素。
而且,有很多因素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后生可畏啊! 那么,能不能深入文本,想一想作品是表现苏艾、医生、贝尔曼、琼珊的“杰作”的?
我们分一下工,第一大组思考苏艾,第二大组思考医生,第三大组思考贝尔曼,第四大组思考琼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一位同学将组内的意见汇总起来。
当然喽,朱鹏程同学思考上帝,余璐恒同学思考“肺炎先生”,时间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