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课件PPT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PPT课件
• (2)、听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叶、枕叶、颞叶交汇处的颞上回, 此部位主管言语听觉。若此部位受到损伤,患者听觉器官正常,能听 到声音,但不能分辨声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这种言语缺 陷叫接受性失语症。
• (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叶、枕叶交汇处的角回,主管阅读。 若此处受到损伤,则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这种 言语缺陷叫失读症。
为五叶,分别是:
中央沟
• 额叶:位于半球背外侧面的
额叶
前部(运动区)
外侧沟
• 枕叶:位于后部(视觉区)
• 颞叶:位于外侧部(听觉区)
• 顶叶:位于背侧部(一般感 觉区)
• 边缘叶
顶叶 颞叶
a
顶枕沟
枕叶
11
边缘叶和边缘系统
海马
边缘叶:在半球内侧面下 部。由隔区、扣带回、海 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共 同构成。围绕在胼胝体背 侧,叫扣带回。边缘叶是 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5、爱因斯坦的右侧运动皮层里有一个特殊球状的 结构,这在其他音乐家的大脑中也有发 现,很可能与爱因斯坦从小接受的小 提琴训练有关。
a
24
a
25
感谢下 载
a
26
a
23
1、他的大脑比正常人要宽15%。而他的两个大脑半球远比普 通人要发达得多。
2、他的大脑结构中含有许多不对称的成分 。
3、爱因斯坦的大脑的细胞比正常人的要多73%。
4、爱因斯坦的大脑外侧裂在进入顶叶下部区域之前就与另一 条脑沟合并,缘上回也显得更为完整。而一般人的大脑里有 一条叫做“外侧裂”的脑沟穿过这里,沟的尾稍劈入一块名 为“缘上回”区域 。
神经系统—脑
制作人:
2011-12-1
a
• (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叶、枕叶交汇处的角回,主管阅读。 若此处受到损伤,则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这种 言语缺陷叫失读症。
为五叶,分别是:
中央沟
• 额叶:位于半球背外侧面的
额叶
前部(运动区)
外侧沟
• 枕叶:位于后部(视觉区)
• 颞叶:位于外侧部(听觉区)
• 顶叶:位于背侧部(一般感 觉区)
• 边缘叶
顶叶 颞叶
a
顶枕沟
枕叶
11
边缘叶和边缘系统
海马
边缘叶:在半球内侧面下 部。由隔区、扣带回、海 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共 同构成。围绕在胼胝体背 侧,叫扣带回。边缘叶是 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5、爱因斯坦的右侧运动皮层里有一个特殊球状的 结构,这在其他音乐家的大脑中也有发 现,很可能与爱因斯坦从小接受的小 提琴训练有关。
a
24
a
25
感谢下 载
a
26
a
23
1、他的大脑比正常人要宽15%。而他的两个大脑半球远比普 通人要发达得多。
2、他的大脑结构中含有许多不对称的成分 。
3、爱因斯坦的大脑的细胞比正常人的要多73%。
4、爱因斯坦的大脑外侧裂在进入顶叶下部区域之前就与另一 条脑沟合并,缘上回也显得更为完整。而一般人的大脑里有 一条叫做“外侧裂”的脑沟穿过这里,沟的尾稍劈入一块名 为“缘上回”区域 。
神经系统—脑
制作人:
2011-12-1
a
《神经系统介绍》PPT课件
精品医学
27
二、臂丛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
C5根 C6根
上干
前股
外侧束
C7根
中干 后股 后束
C8根 T1根
下干
位置:
斜角肌间隙
前股 内侧束 锁骨后方
中干 前股 上干
腋腔
后股 下干
精品医学
28
(二)分支
1、腋神经
臂丛后束
腋神经
三角肌
肌支: 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 肩和臂外侧皮肤
四边孔
损伤: 肩不能外展(肩部骨突起,三 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精品医学
14
(二)白质
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前索
精品医学
15
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传导同侧 躯干核四肢的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或辨别性触觉。
楔束
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 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 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出现站立 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 丧失。
对第1腰椎
精品医学
9
马尾: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 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 尾 马 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精品医学
1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
的
后
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神经系统总论ppt课件
(七种) 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肌(肌腱)和大部分口、鼻腔粘膜。 ⑵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位听器和视器等特殊感觉器官。 ⑶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⑷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味蕾和嗅器。 ⑸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眼球外肌、舌肌。 ⑹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面肌和咽喉肌等。
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高级中枢:中央前回,
中枢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低级中枢: 脊髓前角
脑干躯体运动核
躯体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躯体神经 周围部
神经 系统
躯体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系统
中枢部 高级中枢: 边缘叶
较高级中枢: 下丘脑
低级中枢: 脑干内脏运动核
内脏神经 周围部 系统
神第 经六 系章 统
第一节 总论
分类(分部); 组成; 位置; 形态; 内部构造; 功能(机能)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分类
脑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 (中枢部) 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周围部)
脊神经(31对) 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神经 (传入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四类) ⑴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传导浅(痛、温觉等)、 深感觉冲动。 (2)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感觉冲动。 (3)躯体运动纤维
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 (4)内脏运动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控 制腺体分泌。
分布于皮肤、肌(肌腱)和大部分口、鼻腔粘膜。 ⑵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位听器和视器等特殊感觉器官。 ⑶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⑷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味蕾和嗅器。 ⑸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眼球外肌、舌肌。 ⑹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面肌和咽喉肌等。
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高级中枢:中央前回,
中枢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低级中枢: 脊髓前角
脑干躯体运动核
躯体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躯体神经 周围部
神经 系统
躯体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系统
中枢部 高级中枢: 边缘叶
较高级中枢: 下丘脑
低级中枢: 脑干内脏运动核
内脏神经 周围部 系统
神第 经六 系章 统
第一节 总论
分类(分部); 组成; 位置; 形态; 内部构造; 功能(机能)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分类
脑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 (中枢部) 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周围部)
脊神经(31对) 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神经 (传入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四类) ⑴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传导浅(痛、温觉等)、 深感觉冲动。 (2)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感觉冲动。 (3)躯体运动纤维
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 (4)内脏运动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控 制腺体分泌。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完整版
器、压力感受器等。
感受器的分类
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接受刺激 的性质,可分为外感受器、内感
受器和本体感受器。
传出神经纤维及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
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 令传导至效应器,包括运 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髓鞘 。
效应器
接受传出神经纤维传来的 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等生理效应的 结构,如肌肉、腺体等。
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外界刺激,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以适应 外界环境的变化。它具有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运动等多种功能。
神经系统结构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 分,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神经元
是神息 的能力。
等,后者如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
02 03
神经再生过程
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发生华勒氏变性,近端神经轴突开始再生。再生 过程中,神经细胞需要克服多种抑制因素,如瘢痕组织、神经生长抑制 因子等。
神经修复策略
为了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细胞治疗等。其中,细胞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使用干细胞或 神经细胞移植来促进神经再生。
神经元结构
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其中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轴突则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类型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类型。感觉神经元负责接收外 界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运动神经元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中间神经元则负责在感觉和 运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突触传递机制
• 突触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感受器的分类
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接受刺激 的性质,可分为外感受器、内感
受器和本体感受器。
传出神经纤维及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
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 令传导至效应器,包括运 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髓鞘 。
效应器
接受传出神经纤维传来的 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等生理效应的 结构,如肌肉、腺体等。
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外界刺激,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以适应 外界环境的变化。它具有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运动等多种功能。
神经系统结构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 分,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神经元
是神息 的能力。
等,后者如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
02 03
神经再生过程
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发生华勒氏变性,近端神经轴突开始再生。再生 过程中,神经细胞需要克服多种抑制因素,如瘢痕组织、神经生长抑制 因子等。
神经修复策略
为了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细胞治疗等。其中,细胞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使用干细胞或 神经细胞移植来促进神经再生。
神经元结构
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其中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轴突则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类型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类型。感觉神经元负责接收外 界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运动神经元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中间神经元则负责在感觉和 运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突触传递机制
• 突触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
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白质 灰质
脊神经
反射:有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对外界或体
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
传导: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思考
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上皮细胞
红细胞
脂肪细胞
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如何区分树突和轴突?
细胞体 突起
髓鞘
树突
数量多 较短 无髓鞘包裹 接受信息
轴突 一般只有一个 较长
有髓鞘包裹
传出信息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神经元 / 神经纤维 / 神经
脊髓
脊神经 肌肉 皮肤
结缔组织膜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 (包括轴突和包裹的髓鞘)
神经元 / 神经纤维 / 神经
3、记忆需要及时巩固
4、劳逸结合,文理科交叉 5、勤用脑
将一只实验大鼠放人一个充满玩具和有很多同伴(其 他鼠)的复杂环境中,结果显示其枕叶皮层单个神经元 和其他神经元的连接增加了25%。
中枢 神经 神 经 系 统
周围 神经
大脑 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脑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和动作的协调性及准确性
感觉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 小脑 脑干来自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狗被切除小脑后的运动姿势
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 小脑 脑干
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 (心跳、呼吸、血压)
脑的结构和功能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 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小脑、脑干和大脑 B.大脑、小脑和脑干 C.脑干、小脑和大脑 D.大脑、脑干和小脑
神经系统okPPT课件
神经中枢的信息处理
信息整合
神经中枢(如大脑皮层、丘脑、下丘脑等)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 和运动系统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复杂的感知和行为反应。
学习与记忆
神经中枢通过突触可塑性等机制,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 形成学习与记忆能力。
情绪与认知
神经中枢还参与情绪和认知过程,如情感体验、意识、思维等,对 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周围神经病
诊断依据临床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 康复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可以降低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康复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 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如物理治疗、 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帮助患者 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03
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
感觉信息的传递
感觉信息的接收
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 耳朵、鼻子、皮肤等)接收外界 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刺激,并将
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神经信号的传递
感觉信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连接,以电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到大脑皮层,进而被感知和理解。
感觉信息的整合
大脑皮层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 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感知 体验,指导人们的感知和行为。
04
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 森病等,这些疾病会导 致神经元死亡和功能丧
失。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脑部血 液循环,导致脑组织损
伤。
神经感染性疾病
如脑膜炎、脑炎等,这 些疾病是由病毒、细菌 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
神经系统课件PPT
1 2
神经干细胞
研究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和移植治疗神经系 统疾病。
神经营养因子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再生与修复中的作 用。
3
细胞治疗
利用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06
神经系统案例分析
帕金森病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 、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总结词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详细描述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以控制和调节机体的行为和生理 过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总结词:神经元
详细描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 的功能。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至大脑 皮层,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最 终形成感知和认识。
感觉信息的整合
大脑皮层将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信 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感知,并 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
运动信息的处理
运动计划的制定
运动反馈和调节
大脑的运动皮层根据目标和意图制定 运动计划,并通过神经信号传递给肌 肉。
运动过程中,大脑通过感觉反馈调节 肌肉的活动,确保运动的准确性和协 调性。
息。
03
功能
神经中枢负责整合、分析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外周神经系统则
将各种感觉刺激和运动指令传递到相应的器官和组织,以维持机体的内
环境平衡。
03
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
感觉信息的处理
感觉信息的接收
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收外界 的物理、化学刺激,如光、声、 气味等,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神经系统》PPT课件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6
1、脊髓的外形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7
2、脊髓横断面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8
3、马尾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9
4、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20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 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 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 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 脑,脑细胞死亡越多)。 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 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
❖ 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它虽只占人体 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 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 液为2000升。大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 约相当于25瓦。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44
三、少年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 老师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歧视有缺陷少 年儿童,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少年儿童,以保 证少年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愉快。
21
脊髓的功能
❖ 【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 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 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 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 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 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如果脊髓白质损伤,将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 动和感觉的功能障碍。
2024版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9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通讯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网络
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与通讯,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大量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网络, 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传递。
电突触
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 的连接与通讯,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2024/1/26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解剖学神经系统 ppt课件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
2024/1/26
01
CATALOGUE
神经系统概述
3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6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 循环药物等)、物理治疗(如针灸、 按摩等)、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 或移植等)。
14
2024/1/26
04
CATALOGUE
运动神经系统
15
运动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01
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
行为学实验
设计和实施行为学实验,研究神 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物筛选技术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能够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通讯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网络
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与通讯,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大量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网络, 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传递。
电突触
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 的连接与通讯,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2024/1/26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解剖学神经系统 ppt课件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
2024/1/26
01
CATALOGUE
神经系统概述
3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6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 循环药物等)、物理治疗(如针灸、 按摩等)、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 或移植等)。
14
2024/1/26
04
CATALOGUE
运动神经系统
15
运动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01
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
行为学实验
设计和实施行为学实验,研究神 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物筛选技术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能够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
11神经系统PPT课件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
学习目标:
• 掌握:脊髓的形态、位置、内部结构;脑的位置、 分部及各部的组成及形态;各脑室的位置、名称 和交通关系;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关系及脑脊 液循环。
• 熟悉:脊髓节段;脑神经的连接部位、出入颅的 位置及分布;脊神经前支组成神经丛的部位、名 称及主要分支的支配范围。
• 了解: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脑和脊髓的血液供 应;内脏神经的分布、作用。
45
2.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一)脑干
脊髓丘系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 传导路
后角固有核
46
(一)脑干
2.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丘系
头面部浅感觉. 传导路
47
(一)脑干
2.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上斜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疑核
咀嚼肌 外直肌 面部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4
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脑干内部核团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
泪腺、 下颌下腺.舌下腺 腮腺
支配颈、胸、腹腔 脏器平滑肌、心肌 运动和腺体分泌。
35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1)脑神经核
黑质
2)非脑神经核
中脑上丘水平面
.
43
(一)脑干
2.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2)白质
上行传导束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 外侧丘系
下行传导束
学习目标:
• 掌握:脊髓的形态、位置、内部结构;脑的位置、 分部及各部的组成及形态;各脑室的位置、名称 和交通关系;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关系及脑脊 液循环。
• 熟悉:脊髓节段;脑神经的连接部位、出入颅的 位置及分布;脊神经前支组成神经丛的部位、名 称及主要分支的支配范围。
• 了解: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脑和脊髓的血液供 应;内脏神经的分布、作用。
45
2.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一)脑干
脊髓丘系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 传导路
后角固有核
46
(一)脑干
2.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丘系
头面部浅感觉. 传导路
47
(一)脑干
2.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上斜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疑核
咀嚼肌 外直肌 面部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4
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脑干内部核团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
泪腺、 下颌下腺.舌下腺 腮腺
支配颈、胸、腹腔 脏器平滑肌、心肌 运动和腺体分泌。
35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1)脑神经核
黑质
2)非脑神经核
中脑上丘水平面
.
43
(一)脑干
2.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2)白质
上行传导束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 外侧丘系
下行传导束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课件ppt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的反馈机制,协调各肌肉群的 活动,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运动信息的受损
神经系统受损时,运动功能会受到影响,如肢体 瘫痪、肌肉萎缩等。
认知与情感信息的处理
认知信息处理
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区负责复杂的认知活动 ,如学习、记忆、判断、推理等。
情感信息处理
情感反应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关系密切,涉及 情绪的触发、表达和调节。
神经科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模式识别
利用神经网络对图像、声音和文本等信息 进行识别和处理,以提高人工智能的感知
和理解能力。
神经网络
借鉴人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机器学
习和深度学习等领域。
A
B
C
D
情感计算
研究情感感知和情感表达的机制,构建能 够理解和表达情感的智能系统,用于人机 交互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02
神经系统的结构
脑神经
脑神经概述
脑神经是与大脑直接相连的12 对神经,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
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脑神经的功能
脑神经主要负责感觉、运动、 语言、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功 能。
脑神经的分类
脑神经根据其功能和分布可以 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 合神经等。
脑神经的损伤与疾病
脑神经损伤或疾病可能导致相 应的功能障碍,如面瘫、失语
等症状。
癫痫
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 抽搐和/或精神症状。
帕金森病
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 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
周围神经病
由于周围神经受损导致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 征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运动信息的受损
神经系统受损时,运动功能会受到影响,如肢体 瘫痪、肌肉萎缩等。
认知与情感信息的处理
认知信息处理
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区负责复杂的认知活动 ,如学习、记忆、判断、推理等。
情感信息处理
情感反应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关系密切,涉及 情绪的触发、表达和调节。
神经科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模式识别
利用神经网络对图像、声音和文本等信息 进行识别和处理,以提高人工智能的感知
和理解能力。
神经网络
借鉴人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机器学
习和深度学习等领域。
A
B
C
D
情感计算
研究情感感知和情感表达的机制,构建能 够理解和表达情感的智能系统,用于人机 交互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02
神经系统的结构
脑神经
脑神经概述
脑神经是与大脑直接相连的12 对神经,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
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脑神经的功能
脑神经主要负责感觉、运动、 语言、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功 能。
脑神经的分类
脑神经根据其功能和分布可以 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 合神经等。
脑神经的损伤与疾病
脑神经损伤或疾病可能导致相 应的功能障碍,如面瘫、失语
等症状。
癫痫
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 抽搐和/或精神症状。
帕金森病
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 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
周围神经病
由于周围神经受损导致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 征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对切割、烧灼等不敏感,但对牵拉、缺血、痉 挛等刺激激敏感;
③ 常伴有牵涉痛。
●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
敏的现象称牵涉痛。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目标测试
丘脑
A、是所有感觉传入纤维的换元站 B、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 C、与大脑皮质的联系称为丘脑皮质投射 D、感觉接替核属于非特异投射系统 E、特异投射系统可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发放冲动
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叙述, 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B、经中间神经元的中介而产生 C、由突触后膜对K+电导增加而产生 D、由突触后膜对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 E、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多而增大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 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提高了通透性?
对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 哪项是错误的?
A、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主要终止于皮层第四层 C、阈下兴奋易于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 D、引起特定感觉 ★ E、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 ★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皮层
EPSP IPSP
3、突触后电位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Na+、K+(尤其是对Na+)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
神经系统课件PPT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 双向传导 • 绝缘性 • 生理完整性 • 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运 动 神 经 元 结 构 与 功 能 示 意 图
二、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突触的类型和结构
• 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 突触的分类
A、Na+、Cl-、K+,尤其是对K+ B、Ca2+、Cl-、K+,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 D、K+、Cl-,尤其是对ClE、K+、Ca2+、Na+,尤其是对Ca2+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
A、突触前膜的受体改变 B、突触后膜的特性改变 ★ C、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后膜上产生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突触前膜的超极化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中枢兴奋传布特征
• 单向传递 • 中枢延搁 • 总和 • 兴奋节律改变 • 后发放 •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 辐散式 • 聚合式 • 环式 • 链锁式
3、中枢抑制
• 突触后抑制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 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 抑制,称突触后抑制。
按接触部位
• 轴—体突触 • 轴—树突触 • 轴—轴突触
按功能
• 兴奋性突触 • 抑制性突触
按信息传递 媒介物
• 化学性突触 • 电突触
突触类型示意图
• 突触的基本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传递的过程
Step
1) 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 2) 突触前膜去极化 3) Ca2+内流入前膜 4) 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 5) 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6) 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 7) 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EPSP、IPSP)
简述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说出牵涉痛的概念和常 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躯体感觉
浅感觉 深感觉
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本体感觉 深部压觉
脊髓的感觉传导特点
• 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后上行 • 深感觉传导路径:先上行后在延髓交叉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的核团分类
● 感觉接替核 ● 联络核 ● 非特异投射核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超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K+ 、Cl- (尤其是对Cl- )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 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 制的现象 ,称突触后抑制。
结构基础:轴-轴突触 主生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突触后膜产生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使突触后神经元呈 现抑制效应
传入侧支性抑制示意图
返回性抑制示意图
突触前抑制示意图
目标测试
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 D、突触后膜对Na+、K+,特别是对K+的通透性提高 E、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
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 体表感觉区
第一体感区投射规律 ① 交叉投射,但头部是双侧的。 ② 空间安排倒置,但头部内部正立。 ③ 投射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 灵敏度有关。
● 视觉区和听觉区 ● 嗅觉区和味觉区
人大脑皮层感觉区示意图
4、痛觉
●内脏痛特点
① 慢痛; (缓慢、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辩力差)
2、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
特异投射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神经元接替 传导途径 投射特点 投射部位 主要功能
经较少神经元接替 有专一的传导途径
点对点 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引起特定感觉,并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传出神经冲动
经多个神经元接替 无专一的传导途径
弥散投射 皮层广泛区域 维持与改变大脑皮 层的兴奋状态
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Cl-内流 C、突触后膜超极化 ★ D、产生EPSP E、产生IPSP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学习目标
说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比较二 种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 。
说出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投射区的部位,描述体表感 觉在第一体感区的投射规律 。
③ 常伴有牵涉痛。
●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
敏的现象称牵涉痛。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目标测试
丘脑
A、是所有感觉传入纤维的换元站 B、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 C、与大脑皮质的联系称为丘脑皮质投射 D、感觉接替核属于非特异投射系统 E、特异投射系统可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发放冲动
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叙述, 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B、经中间神经元的中介而产生 C、由突触后膜对K+电导增加而产生 D、由突触后膜对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 E、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多而增大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 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提高了通透性?
对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 哪项是错误的?
A、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主要终止于皮层第四层 C、阈下兴奋易于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 D、引起特定感觉 ★ E、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 ★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皮层
EPSP IPSP
3、突触后电位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Na+、K+(尤其是对Na+)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
神经系统课件PPT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 双向传导 • 绝缘性 • 生理完整性 • 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运 动 神 经 元 结 构 与 功 能 示 意 图
二、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突触的类型和结构
• 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 突触的分类
A、Na+、Cl-、K+,尤其是对K+ B、Ca2+、Cl-、K+,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 D、K+、Cl-,尤其是对ClE、K+、Ca2+、Na+,尤其是对Ca2+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
A、突触前膜的受体改变 B、突触后膜的特性改变 ★ C、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后膜上产生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突触前膜的超极化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中枢兴奋传布特征
• 单向传递 • 中枢延搁 • 总和 • 兴奋节律改变 • 后发放 •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 辐散式 • 聚合式 • 环式 • 链锁式
3、中枢抑制
• 突触后抑制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 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 抑制,称突触后抑制。
按接触部位
• 轴—体突触 • 轴—树突触 • 轴—轴突触
按功能
• 兴奋性突触 • 抑制性突触
按信息传递 媒介物
• 化学性突触 • 电突触
突触类型示意图
• 突触的基本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传递的过程
Step
1) 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 2) 突触前膜去极化 3) Ca2+内流入前膜 4) 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 5) 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6) 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 7) 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EPSP、IPSP)
简述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说出牵涉痛的概念和常 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躯体感觉
浅感觉 深感觉
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本体感觉 深部压觉
脊髓的感觉传导特点
• 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后上行 • 深感觉传导路径:先上行后在延髓交叉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的核团分类
● 感觉接替核 ● 联络核 ● 非特异投射核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超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K+ 、Cl- (尤其是对Cl- )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 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 制的现象 ,称突触后抑制。
结构基础:轴-轴突触 主生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突触后膜产生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使突触后神经元呈 现抑制效应
传入侧支性抑制示意图
返回性抑制示意图
突触前抑制示意图
目标测试
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 D、突触后膜对Na+、K+,特别是对K+的通透性提高 E、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
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 体表感觉区
第一体感区投射规律 ① 交叉投射,但头部是双侧的。 ② 空间安排倒置,但头部内部正立。 ③ 投射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 灵敏度有关。
● 视觉区和听觉区 ● 嗅觉区和味觉区
人大脑皮层感觉区示意图
4、痛觉
●内脏痛特点
① 慢痛; (缓慢、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辩力差)
2、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
特异投射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神经元接替 传导途径 投射特点 投射部位 主要功能
经较少神经元接替 有专一的传导途径
点对点 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引起特定感觉,并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传出神经冲动
经多个神经元接替 无专一的传导途径
弥散投射 皮层广泛区域 维持与改变大脑皮 层的兴奋状态
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Cl-内流 C、突触后膜超极化 ★ D、产生EPSP E、产生IPSP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学习目标
说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比较二 种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 。
说出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投射区的部位,描述体表感 觉在第一体感区的投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