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2
5.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1)使得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 米,此时长方 形的长、宽各是多少米呢?面积是多少?
长方形的周长=10米铁丝的长 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解:(1)设长方形的宽为X米,
则它的 长为 (X+1.4) 米,
由题意得: (X+1.4 +X) ×2 =10 解得:X=1.8 长是:1.8+1.4=3.2(米)
七年级 数学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水箱变高了
2(a+b) 长方形的周C=_____ ____;
ab 长方形面积S=_______; abc 长方体体积V=_________.
b a c a
b
4a 正方形的周C=_______;
2 a 正方形面积S=_______; 3 a 正方体体积V=______.
等量关系:2×宽边长+长边长=35
解:根据小王的设计可以设宽为x米,则长为(x+5)米, 根据题意得:2x+(x+5)=35 解得x=10 因此小王设计的长为x+5=10+5=15(米) 而墙的长度只有14米,所以小王的设计是不符合实际的。 根据小赵的设计可以设宽为x米,长为(x+2)米, 根据题意,得 2x+(x+2)=35
4.
5.
解得: x= 6.25 .
检验(1.是否满足方程;2是否符合题意。)
答:水箱的高度将由原来的 4m增高为6.25m. 6. 答。
小试牛刀
把一块长、宽、高分别为5cm、3cm、3cm的长方体铁块, 浸没在半径为4cm的圆柱形玻璃杯中(盛有水),水面将增高 多少?(不外溢)(结果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4 x =10 由题意得: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3.线段长度一定时,不管围成怎样的图形,周长不变.
4.长方形周长不变时,当且仅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巩固练习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墙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梯形形状的装饰物,
小颖将梯形下底的钉子去掉,并将这条彩绳钉成一个
长方形,如下图所示,那么,小颖所钉长方形的长和
宽各为多少厘米? 分析:等量关系是 变形前后周长相等,
3.有一块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铜块,要将它熔化后铸成 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体铜块,铸成后的铜块的高是 ____8_____厘米.(不计损耗) 4.李红用40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比宽多 4cm,求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cm,根 据题意列出方程是__x_+_(_x_+_4_)_=_2_0__,面积是___9_6_c_m_2___.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水箱变高了
导入新知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阿基米德用非常巧妙地 方法测出了皇冠的体积,你知道他是如何测量的吗?
形状改变, 体积不变.
= rh
素养目标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旧水箱
新水箱
底面半径 高
容积
4 2
m
3.2 2
m
4m
xm
= π×
4 2
2
×4
π×
3.2 2
2
x
探究新知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解:设水箱的高变为 x米,
π×
4 2
2
×4=π×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课件(BS)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2)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等积变形问题
1.(3分)要锻造一个半径为5 cm,高为8 cm的圆柱毛坯,应截取半径为4 cm的 圆钢的高度为( A)
A.12.5 cm B.13 cm C.13.5 cm D.14 cm 2.(3分)有一个底面半径长为10 cm,高为30 cm的圆柱形大杯中存满了水,把 它里边的水倒入一个底面直径长为10 cm的圆柱形小杯中,刚好倒满12杯,则小杯 的高为_1_0__cm.
3.(6分)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8 cm,7 cm,5 cm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 为5cm的正方体铁块熔炼成一个直径为10 cm的圆柱体,则熔炼成的圆柱体的高是 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设熔炼成的圆柱体的高是 x cm,根据题意,得 8×7×5+53=(120 )2πx,解得 x=58π1 ≈5.16,所以熔炼成的圆柱体的高约是 5.16 cm
7.(4分)如图所示的是用铁丝围成的一个梯形,将其改成一个长和宽的比为 2∶1的长方形,那么该长方形的长为__1_1_,宽为_5_._5_.
8.(7分)某农场拟建两间长方形饲养室,一面靠现有墙(墙足够长),中间用一道 墙隔开,已知计划中的材料可建墙பைடு நூலகம்的总长为26 m,且AB∶BF=3∶2,求建成 的每间饲养室的面积.
平面图形的变化问题
4.( 3分)某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准备在两幢楼房之间设置一块周长为120 m的长 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 m.设绿地的宽为x m,根据题意,下面列出的方程 正确的是(D )
A.2(x-10)=120 B.2[x+(x-10)]=120 C.2(x+10)=120 D.2[x+(x+10)]=120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定义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定义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直线的数学表达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问题。
水箱变高了定义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
水箱变高了定义问题是指:如果一个正方形底面、高度为H的水箱,如果将水箱的底面变大,那么水箱的高度会如何改变?让我们来看一下水箱变高了定义问题的数学表达式。
假设原来水箱的底面边长为x,底面积即为x*x,高度为H。
那么水箱的容积V=底面积*高度=x*x*H。
现在,如果将水箱的底面变成2x,那么水箱的容积为V'=底面积*高度=2x*2x*H=4x^2*H。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水箱的高度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H 变成了H/4。
根据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得到水箱变高了定义的一元一次方程:H/4 - H = -3H。
也就是说,水箱的高度减去原来的高度等于-3乘以原来的高度。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
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或者说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这个问题。
假设原来水箱的高度为10米,根据上面的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水箱的底面变成原来的4倍,那么水箱的高度会变成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代入原来的高度H=10进行计算,H/4 - H = -3H,得到H=-30。
这就意味着,如果将水箱的底面变成原来的4倍,水箱的高度会变成-30米。
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反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底面积增大,高度减小;底面积减小,高度增大。
这个过程符合数学上的反比例关系,而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所描述的线性关系。
要解决水箱变高了定义的问题,我们需要转而使用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箱的底面变大,高度会相应地变小,并且二者的变化是成反比例关系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5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5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假设有一个水箱,原来的高度为x,突然上升了h,现在的高度为
x+h。
我们知道,水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度。
假设水箱的底面积为A,则原来的体积为V1=A*x,现在的体积为V2=A*(x+h)。
根据题意,水箱的体积变大了。
即V2-V1>0,即A*(x+h)-A*x>0,即
A*h>0。
由于A是一个正数(底面积不会为负),所以我们可以得到h>0。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水箱的高度变大了,即增加了一些高度。
现在,我们来解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出增加的高度h。
根据上面的推导,我们得到了方程A*h>0,我们可以通过将A*h除以
A来消去A,得到h>0。
这说明增加的高度必须大于0。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水箱的高度上升了。
例如,假设水箱原来的高度为2米,突然上升了1米。
那么现在的高
度就变成了2+1=3米。
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增加的高度为1米。
总结一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与高度变化、体
积变化相关的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解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出水箱增
加的高度。
当然,水箱变高了不仅仅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还可以用其他
方法解决,比如直接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但是对于更复杂的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就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化简方程、求解方程等步骤,得到问题的答案。
希望这个例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5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2
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一、学生起点分析本节课涉及到图形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抓住形变过程中的不变量,对于基本图形的体积、面积、周长等公式,学生已在小学系统学习,如果遗忘或混淆,可做适当复习.二、教学任务分析三、教学目标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或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方程意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操作实践,发现规律;第四环节:体验数学模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内容:情境1: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附内容:从前有个叫狙公的人养了一群猴子.每一天他都拿足够的栗子给猴子吃,猴子高兴他也快乐.有一天他发现如果再这样喂猴子的话,等不到下一个栗子的收获季节,他和猴子都会饿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并且把这个办法说给猴子听,当猴子听到只能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栗子的时候很是生气,呲牙咧嘴的.没办法狙公只好说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没想到猴子一听高兴得直打筋斗.)情境2: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了两瓶矿泉水(容量一样,A短而宽,B长而窄).教师拿出两个相同的量杯,让学生把两瓶矿泉水分别倒进两个量杯中,结果全体同学都说一样多,没有说对的同学,不好意思的笑了.教师:不要紧张,现在还有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情境3:先用一块橡皮泥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矮”,变成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请思考下列几个问题:●●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瓶形状不一样的矿泉水体积是一样的,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但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活动内容:(在这个环节中可安排两组同桌分别上黑板合作完成.并把思路分析给大家.可给每个四人小组发一张表格,让学生试着通过填写表格寻找等量关系.)活动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很多学生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 ,由题意的 π×2220)(×9=π×2210)(×x,解之,得 x=36.(1) 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可以约去,无须带具体值;(2) 若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我们知道:学生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会更深刻.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活动的实际效果: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学生:由操作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过程感悟: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成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此处教师可用几何画板来完成)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活动内容:课本例题例1: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2.3.4.活动的实际效果:因为有了环节三的铺垫,有效地分解难点,学生掌握很好.完整的解题过程留成课后作业.环节五:课堂小结1.通过对“我变高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辩证的思想.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六:布置作业1.P184 随堂练习习题5.72.五、教学反思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的引入新颖自然,通过两个实验(情景2为液态物体变化,情景3为固态物体变化),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发现了在物体形状变化时的不变量,从而为列方程找等量关系作了铺垫.环节2中的表格发给每个小组,为增强小组讨论结果的展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环节3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为讨论的得出起到辅助作用.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学生多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确实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内容,探索的过程是没有难度的任何学生都会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有体会的过程,都有感悟的可能,这种形式让学生切身去体验问题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问题,再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3.注意改进的方面本节课由于构题新颖有趣,所以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活跃,讨论问题积极主动.但由于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较多,使得教学时间不能很好把握,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紧张,今后予以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一、学生起点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图形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抓住形变过程中的不变量,对于基本图形的体积、
面积、周长等公式,学生已在小学系统学习,如果遗忘或混淆,可做适当复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其关键还是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经常
会遇到类似本节情境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从而设出未知数,根据等量
关系列出方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等量关系.特别是对例1,应让学生根据
生活经验和原有基础分组独立完成,然后请各小组汇报:四个小问题的解答情况,最后组织
学生展开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从解这道题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体验?因此,本节教
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一一提出问题一一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一一列出方程,解方程一一检验解得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或间接设未
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方程意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
学应用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操作实践,发现规律;第四环节:体验数学模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情境1 :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
(附内容:从前有个叫狙公的人养了一群猴子•每一天他都拿足够的栗子给猴子吃,猴
子高兴他也快乐.有一天他发现如果再这样喂猴子的话,等不到下一个栗子的收获季节,他和猴子都会饿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并且把这个办法说给猴子听,当猴子听到只能早上
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栗子的时候很是生气,毗牙咧嘴的•没办法狙公只好说早上三个,晚上
四个,没想到猴子一听高兴得直打筋斗.)
问题1:猴子为什么高兴了?这其中有什么数学奥秘吗?
情境2: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了两瓶矿泉水(容量一样,A短而宽,B长而窄).
问题2 :请问大家哪瓶矿泉水多?为什么?
教师拿出两个相同的量杯,让学生把两瓶矿泉水分别倒进两个量杯中,结果全体同学都
说一样多,没有说对的同学,不好意思的笑了
教师:不要紧张,现在还有一个机会证明自己
情境3:先用一块橡皮泥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矮”,变成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请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高”变“低”,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
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瓶形状不一样的矿泉水体积是一样的,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
压后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但手压前后体积不变,
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
张师傅将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9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10
厘米的“瘦长”形圆柱.假设在张师傅锻压过程中圆柱的体积保持不变,那么圆柱的高变成了多少?
(在这个环节中可安排两组同桌分别上黑板合作完成.并把思路分析给大家.可给每个
四人小组发一张表格,让学生试着通过填写表格寻找等量关系.)
活动目的:
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实际效果
[来源:学§科§网]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的
n X ( 20)2X 9 = n X ( 10) 2X x,
2 2
解之,得x=36.
黑板上两组学生中有一组学生将n的值取3.14,带入方程,教师应在此给予指导,不
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n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可以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题目中的n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n值取到
什么精确程度•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活动内容:
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
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四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一
活动目的:
我们知道:学生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会更深刻•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
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由操作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
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
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成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此处教师可用几何
画板来完成)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活动内容:课本例题
例1 :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 1.4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
积与(1)中所围成长方形相比,面积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
方形的面积与(2)中相比,又有什么变化?
4.如果把这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请思考:解此例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此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验?你能试着设计表格解决这个问题吗?
活动的实际效果:因为有了环节三的铺垫,有效地分解难点,学生掌握很好.完整的解题过
程留成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高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
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辩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
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
际问题•环节六:布置作业
1.P184随堂练习习题5.7 T
2.思考:地面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将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的一
3 个钉子去掉,并将这条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则所钉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面
C 积是多少?
五、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引入新颖自然,通过两个实验(情景2为液态物体变化,情景3为固态物体变化),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发现了在物体形状变化时的不变量,从而为列方程找等量关系作了铺垫.环节2中的表格发给每个小组,为增强小组
讨论结果的展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环节3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为讨论的得出起到辅
助作用.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学生多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确实是在
旧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内容,探索的过程是没有难度的任何学生都会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
有体会的过程,都有感悟的可能,这种形式让学生切身去体验问题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帮
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问题,再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3.注意改进的方面
本节课由于构题新颖有趣,所以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活跃,讨论
问题积极主动.但由于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较多,使得教学时间不能很好把握,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紧张,今后予以改进.
数学日记月日星期天气
学习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