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越王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 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案章节:一、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使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长期互相争斗。
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后来越国逐渐恢复实力,最终灭掉吴国。
2. 主要人物:勾践、夫差、文种、范蠡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吴越两国的纷争。
2. 讲述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的过程,强调勾践的忍辱负重。
3. 介绍勾践在越国恢复实力的过程中,如何重用贤才、发展经济、壮大军队。
4. 分析勾践灭吴的决策过程,让学生了解勾践的智勇双全。
5. 讲述勾践灭吴后的成果,以及勾践的治国理念。
教案章节:二、重点词汇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
【教学内容】1. 重点词汇:投降、忍辱负重、重用、发展、壮大、决策、智勇双全、治国等。
2. 词义解析:结合故事情节,解释重点词汇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列出故事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词义。
2. 针对难理解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体会重点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词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构建。
教案章节:三、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勾践灭吴的过程。
2. 分析角度:勾践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勾践灭吴的过程。
2. 从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方面,分析勾践在故事中的表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勾践的优点和不足。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交流。
教案章节:四、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PPT。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勾践灭吴?为什么勾践要灭吴?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学生标记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师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历史调研,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背景和过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勾践能成功灭掉吴国?”“勾践灭吴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分享答案。
3.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对勾践灭吴的背景和过程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七、对比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对比分析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灭吴与其它历史事件有何不同之处?”“勾践灭吴的意义和影响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分享答案。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学会通过历史故事,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不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3)对勾践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
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5. 案例分析: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的掌握程度。
4. 价值观体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方面的提升。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诵读一、导入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二、背景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或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
简直是老虎将自己半身虎皮相许于人,来表现他对人才的渴求。
2. 大夫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手法;(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重要性;(2)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汉语的理解;(2)文章表达手法的分析;(3)历史背景的联系与拓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教学法:以勾践灭吴为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2.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 相关资料准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5. 案例分析:以勾践灭吴为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4. 写一篇关于勾践灭吴的故事心得,内容包括:故事的主题、自己的感悟、对人生的启示等。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课内外拓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3)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和珍惜,明白“饮水思源”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章中古代历史背景的了解;3. 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成语典故等;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参考;3.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文章背景及作者;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4.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5.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6.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境,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2.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文中人物勾践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推荐与本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描绘文章主要情节的思维导图;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成语典故的运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等知识,以及众多有名的历史事件。
而勾践灭吴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值得推荐和鼓励。
下面阐述一下教学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勾践灭吴学案的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勾践灭吴学案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背景: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东周时期,吴越两族大战,吴越两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国。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爆发,勾践奋起反抗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2)相关人物:学生应该知道勾践、夫差、范蠡、苏秦、张仪等有关人物的地位、姓名、经历和作用等。
3)相关文化: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物、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式:1)了解并回答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教授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和答案。
2)观察、熏陶和体验:教师通过文化、文物、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熏陶和体验,深入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具体历史流程和文化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际历史事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化沉浸体验,完成相关的研究和功课。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文字讲解等在课中展示。
2)对于相关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交流。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勾践灭吴》。
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新课。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历史事件分析:(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和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和经过。
4. 文学手法与表现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勾践与其他英雄人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与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史记》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初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是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98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四、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生字:栖(qī)絺(chī)譬(pǐ)雠(chóu)嚭(pǐ)赦(shè)鄞(yín)蕃(fān)饩(xì)(2)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疹(chè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3)通假字:“餔” 通“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4)异体字:“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
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
“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
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
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
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
(齐读一、二自然段)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
《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4.遂使之行成..于吴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学生回答:大夫种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种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
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1.学习三、四自然段(学生齐读)诵读指导(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
“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中的“将”读jiāng,当“将要”讲。
(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层意思,以分号为界,分号处要略作停顿。
重音应放在加点的词语下面。
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应有短暂的停顿。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顿。
应译为:一定哭泣着埋葬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顿。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顿的准确。
(5)第三、四自然段看称锤炼语言的典范,字约义丰,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应,读时注意其节奏和抑扬顿挫。
提问: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明确:关心百姓,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卑事夫差。
“十年不收于民,民俱有三年之食。
”说明十年的养精蓄锐,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勾践复仇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齐读第五、六自然段)诵读指导:(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句要注意句中停顿,“耻”字要重读。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读出忠诚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问句的语气。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动词,当作“穿”讲,应读yì。
“有”通“又要读准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顿。
(4)第五自然段记述的是君民的对话,越国父兄再三请战,情绪激昂,越王勾践谦逊、果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
读时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达。
语速适中,语调要激昂、高涨。
尤其是“请报之”“请复战!”句要读出“国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虽为反问句,却表达了越国百姓对勾践的一片忠心。
因此,既要读出反问语气,又要读得诚信可见。
(指名一位学生读,齐读,教师再加以指导)提问:第五、六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
明确:①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②越国君臣的精诚团结;③越王勾践在国内外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④吴王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齐读五、六自然段)教师小结:最后两段,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表现了越国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地情景。
“国之父兄请曰……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再次齐读五、六自然段,尝试背诵)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与文种执手相谋十年图强勾践派文种求和于吴医治创伤(栖于会稽之后)实施富国强兵之策举灭吴国结果三、全文小结《勾践灭吴》一文一波三折,简练精彩,朴实无华而又余味无穷。
先写君臣执手相谋,再写大夫钟使吴求和,又写勾践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最后写越国终灭吴国。
再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深沉而丰满,他有胆有识,他胸怀大志,他处世不惊,他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他关心百姓。
大夫文种忠于越国,机智过人。
而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又是通过巧妙传神的辞令表现出来的。
(再次齐读课文,欣赏本文的人物形象描写于表现技巧)★第三课时[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嚭(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