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月朝”的传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合集下载

【节日大全】四大鬼节之一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上坟烧纸的缘由

【节日大全】四大鬼节之一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上坟烧纸的缘由

【节日大全】四大鬼节之一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上坟烧纸的缘由
农历十月初一在古代被人们称为“十月朝”又名曰“祭祖节”,主要是这时正好是秋收完毕时节,用新收获的黍来祭祀祖先用来表示后辈对于祖先的孝敬。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农历十月就要入冬,天气也是一天比一天冷,活着的人都要开始穿上厚衣服,但是那些死去的祖先该怎么办呢?没吃没喝没穿的日子可不好过,于是便统一在这一天用食物、香烛、纸钱和冥衣来祭拜祖先,焚烧冥衣又被叫做送寒衣,如今许多地方仍保留这一习俗,有的地方则干脆把这一天叫做“烧衣节”。

在这一天后代子孙还会烧许多纸钱,人们始终认为阴间和人间一样都可以用钱来买东西,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的之前倒越来越像真钱了,君不见那些个纸钱可都是红通通像极了真RMB,此外也有烧纸车、纸人和纸别墅,或许阴间也在与时俱进的变化吧,不管如何这个节日还是一直流传了下来。

也有记载说农历十月初一这一鬼节的由来与蔡伦造纸有关,蔡伦有个哥哥名叫蔡莫,蔡莫的媳妇慧娘痛恨丈夫不认真学造纸,便恰好在十月初一这一天装死吓唬自己的丈夫,却没想到在无意中卖掉了积压许久的纸张,慧娘借阴间鬼神之说重新解释了丈夫所制作的这种劣质纸张的用途,它们可以用来在阴间使用,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十月初一就有了向过世亲人烧纸钱的习俗。

不过在我国的四大鬼节都与佛道两大宗教有着密切关系,道家场所就是丰都鬼城,而佛教把阴间划分为“十界”,并且为了劝人向善还详细塑造了“十八层地狱”的宗教概念。

总之这一鬼节无关迷信,它们的存在给了人们思念过世亲人的机会,活着的后代通过这些烧纸举动可以慰藉自己的心灵,是一种种族血脉和精神的凝聚和传承,对于鬼节我们要保留下去。

农历十月初一鬼节的来历

农历十月初一鬼节的来历

农历十月初一鬼节的来历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的节日,也有人把它称为鬼节,和清明节、中元节一样,是一年中很重要的祭奠先人的日子,是一年中仅有的两个能在坟地动工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关于寒衣节送寒衣的节日习俗,有以下两个传说:一、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就向全国征调壮丁去修筑万里长城。

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年轻力壮,也被抓去做了壮丁。

范喜良被抓走后,孟姜女的公婆思儿心切,积郁成疾,不久便双双亡故。

孟姜女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就决定去寻找丈夫。

于是,她为丈夫亲手缝制了一套棉衣,抱上棉衣,就一路向北方走去。

连走了几个月后,孟姜女带的干粮吃完了,盘缠也用完了,她就沿街乞讨,终于在农历十月初一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是眼前除了新修的长城,就是草中堆积的累累白骨,孟姜女心想,丈夫十有八九已经死了,于是瘫坐在地,对着长城大哭起来。

她的哭声感天动地,竟然把长城震塌了一大段。

塌下来的城墙中,露出成堆的白骨,她想这里头一定自己丈夫的尸首,于是便把那套棉衣摆在地上,焚烧了祭奠丈夫,并痛哭不已,最后泪尽而逝。

从此以后,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就流传开来,百姓深受感动,便在十月初一这天,焚化寒衣,代替孟姜女祭奠亡夫,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寒衣节。

二、慧娘“还阳”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手段,这个商人就是东汉造纸术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传说这位大嫂名叫慧娘,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习。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寒衣节的来历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也叫“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

据我国古代历法推算,寒衣节是在农历十月初一前后,而祭祀祖先、祭奠先人的日子则是在寒衣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人们通常在这天祭奠祖先,给祖先送去寒衣。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的《岁时杂记》、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都有记载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的内容,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有具体提到“寒衣节”时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

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的风俗1、山东地区山东淄博习俗: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前往墓地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收成之物,意在向祖先报告全面收成完毕。

这天祭祖除了焚烧纸钱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烧于墓前,有“十月一,祭祖烧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

桓台居民多是用“煮馅食”祭祖。

淄川除了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保暖衣”。

2、北京地区老北京的传统:北京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十月一,送寒衣”,这一传统风俗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刘侗详细描述了这一风俗,包括“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天气变冷时,家家户户都会穿上新衣服,同时也应该给已故的亲人寄送一些寒衣。

每年到了十月初一,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寒衣包”和“金银包袱”,在外面写上收件人的地址,然后焚化掉。

在清代,还会颁发历书,各处书局都会刻印出售。

在旧时的北京,人们常常看到有人背着布包,手里拿着一叠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卖皇历。

古代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古代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古代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中国传统节日_古代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阅读参考。

寒衣节的历史由来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寒衣节”由此而来。

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礼记。

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

豳风。

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

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

……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

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

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

”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

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

皆服之以谢。

有关寒衣节的来历

有关寒衣节的来历

有关寒衣节的来历寒衣节的来历简介寒衣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祖的节日,相传它起源于周朝时期,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它是从迎冬礼演变而来,有说它起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在寒衣节这天,人们会准备贡品、祭拜祖先、烧寒衣。

寒衣节是一个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祭祖节日,它又被人们称为十月朝、祭祖节,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节日,相传它起源于周朝时期。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很多中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从先秦时期的迎冬礼演变而来的,还有的认为它起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讲它起源于商人的营销手段,在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的说法。

寒衣节的含义我国民间寒衣节的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祀节日。

相传起源于周代,实际形成不早于宋代。

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我国北方地区民众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都有着祭祖的习俗,但是又稍微略有不同。

寒衣节祭祀注意事项寒衣节到来的哪一天在祭祀时,上坟扫墓会焚化一些阴冥用具。

很多人在过程中只是走一个过场,并未留心所烧的东西是否全部烧尽。

此处要告诉大家,但凡给焚化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

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

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代表了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尊敬孝顺。

寒衣节吃什么习俗食物1、面条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

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2、红豆饭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

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

祭祖节由来简介、传说、意义

祭祖节由来简介、传说、意义
作者:节日网
祭祖节 - 由来简介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祭祖:分春秋两祭,民间有句话,叫“清明时节人找鬼,中元时节鬼找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转载:祭祖节/zho由来简介、传说、意义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十月初一送寒衣

十月初一送寒衣

十月初一送寒衣送上了过冬的寒衣。

想起孝贤孟姜女,奇女子,留下了节日的故事。

这就是遗留在河湟地区汉族人家的习俗,也就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是的寒衣节。

这个节日又称秋祭,民众称为鬼头日。

这一天晚上,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和深思,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彰显了后辈对先祖的孝敬之情。

现在河湟地区仍有人上坟祭祖遗俗。

这个民俗具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民间版本的故事在流传,在述说。

有一首民歌唱道:十月里到了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

十月里到了十月一,麻浮包儿里送寒衣;哭倒长城十万里,不知道范郎在那里?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

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

她愤怒的控诉声伴随着天空中风暴嘶吼,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

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绕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就这样在长城内外广泛流传。

从此,人们每逢这天为先祖烧寒衣祭祖,一则祭祀先祖;一则怀念忠贞不渝的孟姜女。

寒衣节又称祭祖节,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蔡伦刚发明造纸时,买卖很好。

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后来也开了一家造纸厂。

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十分着急。

后来,聪明的慧娘想了一个办法:一天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

蔡莫伤心欲绝,在慧娘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竟把你气死了。

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他烧完了一捆,又抱来一捆,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

这可把人们惊呆了,急忙将把棺材打开,慧娘走出棺材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

今年寒衣节是哪一天2023

今年寒衣节是哪一天2023

今年寒衣节是哪一天2023寒衣节是哪一天11月15日,星期日,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这一天,特殊注意祭祀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怀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各地寒衣节传统风俗有哪些北京“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也许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风俗了,每年天气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当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

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燃烧。

南京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祀一番,然后再燃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

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洛阳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

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

在十月初一这天的黄昏,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燃烧寒衣来祭祀祖先。

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燃烧送去寒衣。

各地寒衣节传统风俗有哪些山东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

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燃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

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黄昏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十月朝”的传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一、什么是“十月朝”?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寒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二、“十月朝”的由来传说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

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

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

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寒衣节”由此而来。

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

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

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

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秦始皇垂涎其美貌,欲纳为妃。

孟姜女不畏强暴,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

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

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

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

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

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

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

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
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

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

”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

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

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看了这些传说故事,小伙伴们对“十月朝”(“寒衣节”)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十月朝”,上坟祭祖,感怀先人,值得传承;但是文明祭祀,克服陋习,杜绝隐患也是势在必行。

希望各位小伙伴坚守自己的防火岗位,将文明祭祀的新风传播到福山区的各个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