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源流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__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__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儒家知识分子有着非 常浓郁的入世精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即所谓“忧患意识”
(返回)
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
中国文化在中世纪非常繁荣,但是随 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中国文化就相形 见绌了。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早在利玛窦
等传教士来华传教时就已经开始,但是大
规模的和正面的中西文化碰撞是在鸦片战
争以后。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全盘西化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全盘苏俄化 既反“美帝”,又反“苏修” 改革开放
(返回)
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一种深刻的自我批判方
式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开创出现代化的精神根基, 并且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借鉴、吸收西方和世界各
种文化的精华因素,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互
补和融合更新,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源远
地位的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或者再往
前推,自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就像儒 家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脉一样。
中国文化、西 方 文化有哪些 渊源或者传统?
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面对不同的源流传统,有一个基本的
鬼神,他们谈鬼神无非是为了道德教化
(“神道以设教”)。
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上是一种 无神论的文化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 无神论者
中国人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
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无暇去顾及
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比起西方中世纪文 化,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更加辉煌、繁盛, 同时它也缺乏一种向前追求的强烈愿望。

中西文明起源之比较篇

中西文明起源之比较篇

思维方式差异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整体思维和辩 证思维,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 学思想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思维, 强调理性主义。
社会功能差异
中国宗教与哲学思想注重社会伦 理和道德教化,强调集体主义; 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想注重个人信 仰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人主义。
05
中西文明交流与影响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背景
古代丝绸之路
中西城市与国家起源的比较
中西城市与国家的起源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中国城市的起源要早于西方, 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西方城市的起源则要晚得多,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8世纪左右。
中西城市与国家的起源在原因上也有所不同。中国城市的起源主要与农 业生产、水利建设和宗法制有关,而西方城市的起源则主要与工商业发
海洋文明
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其经济形态以贸易和航海为主。 随着贸易的繁荣,城邦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日益加强,地理环境
中国文明起源于大河平原,而西方文明则起源于海洋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明在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03
增进国际了解
中西文明交流有助于增进国际了解和友谊。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世界的和
平与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经济形态
中国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而西方文明则以贸易和航海为主。这种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明在价值观念、社会 结构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社会结构
中国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而西方文明则以城邦为单位,注重个人和契 约关系。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对中西文明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 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海上丝 绸之路,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中东等 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往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报告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

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

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

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

人类世界是由多民族复合组成的。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生活在不同地理背景的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

环境的差异构成民族文化差异的最初动因。

在漫长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诞生于东亚大陆,东濒茫茫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险峻的青藏高原。

这种对外交通不便和内部回旋余地相当开阔的环境,造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

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获得了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加之适宜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决定了中国人之能以农耕为主。

农业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而农业的生产方式又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征。

在形成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心了结构也逐步发育成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西方民族文化的特质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具有鲜明的特质。

西方民族文化同样具有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古代西方的生存自然环境和西方民族富有的探索精神。

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Comparing Origins of Cultures
Origins of Cultures
River vs Sea Agricultural vs trading Family-country vs city-state

Pair work

Where wer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originated?
东临沧海,西北横亘广大的荒漠,西南耸立着“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人迹罕至的横断山脉,南 部是茫茫印度洋;地处大河流域,有肥沃的冲积 谷地,内陆多山,宽阔的高原和崇山峻岭交错, 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中华文化南北跨热带和温带两大气候带,温带区 域最广,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以亚热带和暖 温带所占面积最大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Unitary vs pluralistic
中国-重视一统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 西方-重视多元 各国政治富有差异,古代斯巴达是贵族、寡头政治;希腊 是民主政治;当代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联邦制 即使一国内部政治结构也可多元,如美国,各州有自己的 法律制度

Based on blood relationship Patriarch system (宗法制度)

Chinese family-country
嫡长子继承制 lineal primogeniture system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殷道亲亲,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文化源比较

中西文化源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以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比较和剖析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精神为轴心,将以汉民族传统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希腊、罗马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化作为比较对象,分别从自然背景、文化精神与社会结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模式、宗教、法律、伦理,以及文学艺术等不同视角和层面展开分析与比较,考察两种文化的现象与根源,发现二者在文化基本精神和特征上的同异与短长,并通过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省,引起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学习本书,将促使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和平等对话的姿态面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中西文化渊源比较中国以老子、孔子代表,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

西方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他们是西方文化的奠基者。

比较的三个共识前提:第一、文化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和信念,所谓价值,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价值偏好,所谓信念是这个民族坚信和坚守的有关自然界的认识和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等的观念。

同时呢,文化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文化是后天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地适应环境,获得并调整自己的知识、价值和信念。

第二、关于人类起源地。

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非洲起源说。

我们采纳这种学术观点。

第三、分析的逻辑。

这个逻辑最核心的是三段:人靠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人的文化。

解释一下:逻辑起点是人依靠什么活着。

例如靠打猎为生,还是采集为生;靠农业为生,还是靠商业为生。

再是,假如靠农业活着的话,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如何?假如靠商业活着,他们的商业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如何?最后是,不同的生产方式需要的知识的领域是怎样的,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的价值和信念是怎样的?人类从非洲走向世界各地,他们最初的生物基因相同。

走向世界各地后,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他们必须适应各自的环境,这样,他们的进化路径不同,所以生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

中国人生活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五大河流: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长江和黄河。

中西文化源

中西文化源

“世俗世界的巨大成就,往往是圣城工作的 意外收获”
康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 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来的。”
宗教改革四个重大的作用 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铁板一块的专制统治, 导致南北欧洲的分化。 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宗教改革推进了民主政治和宽容精神。 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教培养了 一种天职精神。
2、文化方面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 南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知识分子 运动
文艺复兴主要的意义,用人性来取代神性, 由人道主义来取代神道主义,用人世间的幸 福来取代天国的理想。
3、宗教改革
北部:宗教改革,平民运动,宗教改革对后 来西方现代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内容:三大主流教派
(四) “以夏变夷”同化模式和融合更新模式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夏变夷”的模式,导致文化自身的稳定性, 所以最后走向了一种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现 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 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融合更新的模式,其基本特点是 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 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其结果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不断 地飞跃,不断地相互否定。那么就导致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和 哲学的怀疑精神。
三、中西文化的现代化
(一)西方文化的现代化
现代化进程首先由西方发起。 1、西方文化现代化的背景
由于中世纪欧洲世俗王权的分崩离析,为罗马天主 教会凌驾于王权之上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早期基 督教(天主教)统治整个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高高在上地凌驾于王权之上导致罗马教会的腐 败。同时也导致中世纪的虚伪道德体系,教会倡导 对天国的理想追求的禁欲主义和教会本身实际作为 的腐化堕落之间形成了一种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 践之间的二元分离。 马克思恩格斯:中世纪欧洲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教 会导致的,欧洲的变革不经过一场宗教改革是不可 能成功的。

《中西文化比较》word版

《中西文化比较》word版

中西文化比较那么今天我们就讲中西文化比较了,这就是一个更大的题目了,就仅仅是西方文化,我们用了两个晚上,也只能算是浮光掠影.好在我们通过两个晚上,对西方文化已有一个粗略的印象,那么今天我将重点讲中国文化,之后反观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下面,我打算比较系统地从四个方面来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中国源流呢,我们知道中国这个概念就是"中间"的意思,正宗的中国实际上是指华夏.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夏"的概念,而与之对应的一个概念叫"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明显的夏夷之分,夏就是中央、华夏.那么"夷"呢,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指市民.我们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在华夏文明圈的四周就是广义的夷,它分为南蛮、北狄、东夷和西戎.大家看,这些字不是犬字旁就是虫字底,因此,在以华夏自居的中原人看来,四方的夷人和野兽生番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四周人都还是游牧民族,或者是过着原始的、落后的生活,还没有进入文明.大家知道,一直到了近代的鸦片战争以后,那一批比较保守的士大夫仍然还把西方人称为"洋夷",只有中国是泱泱大国,之外的人都是野蛮人.也就是说,在我们能够追溯到的历史上限——商代的文献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四夷"怎样不断地威胁到华夏的政权,以及和华夏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些记载.可以说,一直到明朝,威胁到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都是来自于西北.东南不能构成对中原的威胁,而西北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直可以连接到罗马帝国,在这广袤的森林草场之上,野蛮的游牧民族,骑着快马,一日千里地奔驰在大草原上.他们都过惯了马背上的生活,来如迅雷、去如狂飙啊,基本靠抢掠为生.抢劫完之后,迅速离开.所以啊,中原的定居的华夏农耕文明基本处于弱势.商周两代的史书,称呼这些时常来侵犯和骚扰他们的民族都含有明显的贬义.比如:鬼方、鬼戎、昆夷、犬戎、猃狁等.诗经小雅里描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也就是说,至少从商代开始,西北民族就开始侵犯中原,一直到西周,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博得褒姒的千金一笑的故事.那么,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烽火台,而烽火台就是为了防御戎狄民族的侵扰而修建的.而周幽王失信于民,后来果然在西北戎狄的侵犯之下,被杀死在密山脚下,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列国时代.而当时入侵周王室,杀死周幽王的人是谁呢?就是这支犬戎.而到了秦朝呢,我们发现对戎狄的称呼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匈奴人.当然在这一千多年里,戎狄本身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游牧民族嘛,他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分分合合.唐朝时代的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陆游啊、王维啊写了大量的边塞诗,描写的就是西北征战的艰辛.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做了一件彪炳史册的事情,那就是修筑万里长城.而事实上,这个长城只是秦始皇将六朝时代各个北边国家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已.那么,这些北方的国家纷纷修筑长城,为的就是防止匈奴人的来犯.那么秦始皇统一六朝以后,他就把这些北长城连接起来了.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我们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汉朝历来重武轻文,喜欢打仗,而不喜欢读书. 汉朝建都的时候,汉高祖X邦在山西平城的白登山被匈奴的单于围困,本无生还的希望,后来因吕后用重金收买了单于的妃子,才买得汉高祖一条性命.从此开始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之路.经过"文景之治"的修养身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力强大之后,中原开始主动攻击匈奴了.一直到东汉的汉献帝,这期间出了很多讨伐匈奴的著名将军,李广、霍去病等等,所向披靡,打得匈奴往西跑.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进行了4百年左右.我们说汉代本来就穷兵黩武,中国人喜欢打仗,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也就是汉武帝接受董仲书的劝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的那种旷世雄风就逐渐被柔化了,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并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仁义的礼仪之邦.正是由于汉朝的逼迫,大量的匈奴人因为打不过汉朝啊,又过不了长城,所以就只好向西边跑.在这个过程之中,匈奴人就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就抵达了莱因河、多瑙河一带,这就压倒了那一带的日耳曼蛮族身上.而日耳曼人又打不过更为野蛮的匈奴人,所以日耳曼人也只好往西边跑,于是灾难最后就落到了日薄西山的罗马帝国头上,罗马帝国由此毁灭.因此,我认为,在当时的亚欧大陆两边有两个强大的帝国,东边是秦汉帝国,西边是罗马帝国,两个帝国都喜欢打仗,喜欢征服,但是由于地理原因,他们没有正面交锋,但是他们就仿佛高手过招一样,用气来压到对方.〔笑〕所谓的"气"就是两国之间的广袤的森林草场以及那里的游牧民族.所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是秦汉帝国占了上风.当然这是从长久的历史阶段来看,实际上,在罗马帝国毁灭之前那,秦汉却自己先灭亡了.汉朝灭亡固然是因为内忧,当然也有外患.内忧是指黄巾起义、宦官当政、董卓弄权,最后就出现了三国.三国归晋,最后魏导致南北朝.那么导致南北朝的原因就是外患,一些残余的匈奴人依然逗留在西北边境,一旦你自己国力开始渐衰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卷土重来.因此他们又落到了中国已经衰落的政权之上,这样的话,汉王朝就不堪一击,分裂为南北朝,划江而治:黄河以北的地方全部都是游牧民族,在当时被称为"五胡乱华",就是匈奴、鲜卑、羌人、羯人、氐人这五个游牧民族把中国汉人建立的政权赶到了黄河以南,他们自己那么在黄河以北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建立了胡人政权.再往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内乱,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开始崛起,也是二世而亡的短暂辉煌.紧接着就进入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繁盛时代.即便是在这种繁盛的时候,西北边陲并不是就没有边患了,只不过唐朝和他们保持了一种良好的通商关系,双方相安无事.但是到了宋代,就又恢复了以前的交恶关系,西夏、辽、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一直一直地威胁你的政权.以至于后来已经把宋朝打倒长江以南了,然后蒙古人索性把偏安一隅的南宋也全部给灭掉了,建立了蒙古人的政权——元朝.元朝也很短暂,因为它拒不接受中国文化,仍然想要"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尽管元太祖忽必烈本身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他手下的王公贵族仍然歧视汉人、蔑视汉文化.他们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即广义的西域人,三等是金人统治下的汉人,末等是南人即南宋人的后裔.而事实上南宋人的文化水平是极高的,他们是延续并完整地保持了正宗儒家文化,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二、轴心时代的变革轴心时代是二十年代带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里提出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6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600年时间以内,在旧大陆的三个文明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三大文明就是指西方、印度和中国.而这些伟大的人物对自己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比如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我认为,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来说,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有两个问题他没有阐述清楚.第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近乎奇迹的情况?第二是在这个时代中西方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在一本书里谈到: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轴心时代来临之前的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 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尊神祀鬼"是殷商人的特点.帝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帝在甲骨文里是代表一种花蕊,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本根,也就是对生殖的崇拜.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的变化.周人不再相信自然神,天成为至高神,天和周人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神.那么他根据什么来保佑人们呢?是根据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周代呢就把德看作是取得天命的一个核心.而周代的"德"还不是指内心的道德,而是指外在的礼仪."遵礼守法"是为德,"非礼枉法那么无德",所以周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朝代."遵礼敬德"是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内核的变化.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变革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礼仪规X转化成为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仁.这个变化是中国轴心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所以孔子一生当中都在谈一个字"仁",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人首先要有内在之仁,才会有外在之礼.所以"礼蹦乐坏"的实质是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所以,表面上看孔子好像是一个守旧派,面对"礼蹦乐坏"感到很悲哀,而事实上他是一个革新派,他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把周礼的外在之礼建立在内心之仁的基础上.尽管对"仁"有很多种理解,我们认为最为经典的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人之心.后来,我们又把它进一步理解为"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欲欲人,己欲达达人"啊!说到底也就是仁爱之心.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他认为"仁"就是"亲亲"嘛.就是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推出一个社会的泛爱关系,然后,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这就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笑〕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由内向外.所以,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发生的根本变化.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完成了由外向内的收敛的过程以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内心的道德上下工夫了.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逐渐淡漠起来,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但是,中国人对六合之外的东西是不太谈的,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推崇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孝,君主在世的时候尽忠,讲究的是现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标准,而不讲究彼岸的那些东西.其实这个思想在周公旦的时候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归",也就是说,说的是鬼神,其实是用鬼神来推行道德教化,是劝告你此生此世好好的做善事.孔子也始终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的很多话语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次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人死后,有知也?无知也?",孔子的回答可谓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吾欲言有知,又恐孝子贤孙妨生送死;吾欲言无知,又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至于死后有知无知,死后自知之".〔大笑〕也就是说,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无论多么高深玄奥的东西,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准那么为落脚点,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在西方,学术界称它是一种伦理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事情更为关注.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在此只是做一个总结.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中西方文化的进程与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进程与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进程与差异从中西方文化起源方面来看,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分别是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文明,为近代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

而最后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而中国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主要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还有来源于其他的文明比如长江文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等等,这些文明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最终产生了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又在后面的几千年里与北方游牧文明不断地摩擦与融合,而游牧文明最终也会被安定的中华文明所吸纳和同化。

虽然中西方文明发源不同,但是在发展过程都是靠着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变革,不断地改善才变成今天的中西方文化。

从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来看,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和直接得多,西方文化的内容变化是从哲学到神学,最后到科学。

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最后还是成为了中国政府管理民众的一个工具。

不仅如此,中西方文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差异。

在思维方式方面上,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辩论;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价值取向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在伦理道德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在行为规范方面上,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

这一切差异几乎都来自于西方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所带来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 民法大权》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 中最伟大的成就。

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 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 帝赎罪 。

中国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 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 华夏自居。 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 的,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中国人变 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
中西文化差异

一出的是 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 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 他的老母亲。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 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 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 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古希腊文明主要是其民主制度和人文精神与 理性。 雅典民主制强调主权在民;轮流执政;权 力的制约;法律之上。 雅典的民主制可以说是人类民主制度的源 头。但其也存在缺陷,表现在民主的范围有限 (奴隶与妇女不是公民);采用的是直接民主 (易造成多数人的专制)。


人文精神以人作为中心来观察、思考问题。 理性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归纳、推理、演 艺等方法对事物的本源等的探究,往往是对事 物深层次的认识。 而古罗马对现代的贡献表现在法律和基督 教上。
二、中西文化的变革


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 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 儒家思想的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 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从学科上看 从国别上看 从成份上看 从效果上看
3、中学西传
文明西传:如道德文化、科举文化、文学艺术等。 思想西进:如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中国禅宗等。 方法论西渐:如整体思维、古代兵法、阴阳思想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 文化选择及启示
文化选择是指文化交流中采借不同文化因子的过程。
1、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趋势 (1)文化传播全球化趋势
(1)历程
启蒙时期: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 探索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文化影响 曲折时期:封闭与半封闭——几乎中断与悬搁 开放时期:复苏与传播——冲突与重构
——借鉴与创新
(2)内容
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 科学文化被普遍接受 人文文化有选择接纳
(3)特点
——江泽民
2、文化选择的原则和模式 主要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几种模式:
“全盘西化论” “复兴儒学论” “中西互补论” “以我为主论”
3、推进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 (1)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对未来社会的贡献
文化整合: 文化母体+文化异体+文化主体
谢谢大家!
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三代模式
第一代是语音文化传播:属于农业文化的“井圈型” 第二代是文字文化传播:属于工业文化的“河流型” 第三代是电磁波文化传播:属于信息文化的“海洋型”
责。 图片访问出处: (欧洲
(接)
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
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样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 定空间特征。
(3)主要特征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执两用中,以和为贵 德能统观,以德为重 诸家兼容,以儒为主 多神并敬,无神为常

中西文化对比------中国的血亲情理与西方的契约理念

中西文化对比------中国的血亲情理与西方的契约理念

中国的血亲情理
• 所谓“血亲情理”精神,是指把建立在血 缘关系基础上的血亲情感看成是人们从事 各种行为活动的本原根据,并且由此出发 论证人的行为活动的正当合理。
血亲情理精神的先导----儒家
• 儒家伦理以人的特殊性血缘亲情作为道德 规范体系的至上性为根本基础,主张伦理 原则内存于情感活动之中,因而是一种特 殊主义的血亲情理。 • 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血缘亲情是支配 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 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 存在于血 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 理之“理”。
西方的契约理念
• 西方的契约文化蕴含着平等,独立,自由, 人权诚信等一系列人文精神。西方的人际 关系,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的。这里的 契约,并不是狭义上法律的契约,而更类 似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
• 在西方各种艺术形式中,随处可见这种契约的精 神。比如各类神话故事里的被封印在瓶子里的妖 怪,出来后明明可以无法无天的反悔,却心甘情 愿的做凡人的奴仆。
• 在现代社会,这种契约精神的表现,也比比皆是。 比如和西方国家的人做生意,只要签订好纸面契 约(合同),或口头契约(承诺),基本上就是 板上钉钉的事了。哪怕之前再尔虞我诈,讨价还 价的再激烈,只要做了契约,即使是亏本生意也 认了。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看似绕口令 的八个字,就是中国的人际关系的灵魂。意思 是说: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 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衍生了三纲五常,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 信。
希伯莱的宗教
• 深远的希伯来文化:在这一阶段,中东作 为人类文明的中心,还产生了一个公元后 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犹太教。犹 太教的基础是希伯莱文化。关于希伯莱早 期的历史,我们唯一的凭籍是《旧约全书》 在这部犹太人的经典中,许多未经证实的 传说和史实交织混杂,其体裁带有神话和 寓言的色彩。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

中国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

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

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

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

(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

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

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中西伦理文化源头比较(一)

中西伦理文化源头比较(一)

中西伦理文化源头比较(一)周秦伦理文化是中国伦理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伦理是西方伦理文化的源头。

由于中国周秦伦理文化与古希腊伦理文化各自生长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因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与风格。

这些特点与风格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国和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和西方各民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周秦和古希腊伦理哲学的比较,对于研究东西方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周秦伦理文化和古希腊伦理文化产生和发展于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探索其主要观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逻格斯”信念与“以德配天”理念———法制与德治周秦伦理是中国伦理文化的源头,西周德性伦理是以周公旦“以德配天”的天命信念为基础的;古希腊伦理是西方伦理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的德性伦理则是以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信念为根据的。

“逻格斯”(希腊语为logos)首先是一个希腊哲学的概念。

斯多亚学派是逻格斯的提倡者和发扬者。

他们认为,逻格斯是宇宙事物的理性和规则,它充塞于天地之间,弥漫无形。

因为“逻各斯”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可违背的,世界万物都要受到它的支配;进入社会生活,“逻各斯”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个人德性和社会德性的基础。

从在哲学意义上看,“逻各斯”是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一个以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为基本含义的理性范畴,充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法制理念。

西周统治者通过总结商纣王暴政亡国的教训,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并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导思想。

“以德配天”即修养君主道德,适应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

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上天选择人间君主的标准,是“为政以德”。

人间君主要想获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条件是修养道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私欲。

惟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与天道的要求,才能获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统治的长治久远。

中西文明起源之比较篇

中西文明起源之比较篇
其次,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区域文化的冲突,(游牧文化与农业) 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原文化、岭南文化 区、江南文化、鲁文化等。
整理课件
中国地图
整理课件
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第三,气候温暖湿润。(黄河中下游地区年 平均温度现在高2度,1月份温度比现在高3~5 度)
历史的真正舞台——温带(黑格尔)
整理课件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整理课件
游牧文化
• 地域:西北和北部 • 居民:羌、鬼方、匈奴、鲜卑、突厥、契
丹、蒙古、女真等 • 文化特点:游牧文化——畜牧游猎,随畜
逐水草往来,与中原比较为落后;人民骁 勇尚武,长于征战掠夺,与农耕文化长期 冲突和对抗,多次入主中原。不能改变中 华文化的主导特色和基本性质。
整理课件
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第四,半封闭的地缘地形。
整理课件
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1、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 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 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 2、带来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 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在一 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整理课件

——
杜威《自由与文化》
• 文化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制约。
整理课件
黄河长江流域图
整理课件
黄河九曲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多源头、多方向、多民族的融合)
首先,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自足的生存条件,发展的潜能,进退裕如。 比如古代的民族战争与冲突,近代的外
族入侵。
整理课件
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君尊臣恭,尊卑大小, 截然不犯。官本位。
整理课件
中国的国家组织机构和政治制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赵赫132062141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2014-12-12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赵赫(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一、引言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

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源流比较
兰良民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

在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它们的文化起源是怎样的?都有怎样的历史嬗变?
从文化起源和历史演变即发展来看,中西是不同的,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西方文化是多元化的。

需要说明,文化的多元化与一元化其实说的是主流文化,即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

文化的一元化特质,指在文化领域,有一个集中统一的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的存在。

文化多元共存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平等共处、和谐发展。

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这么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所谓文化多元的很好的表述,讲得简单一点,也可用中国古代先贤的一句话,就是“和而不同”。

(一)一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源流
从文化资源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是一元的,是大一统的。

中国文化具有独创性,是中国人所独创,是自本自根的,其源头为一元。

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产生于黄河中下游一代的中原地区,即华夏,又称中华、中国。

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它的产生几乎没有融入其他文明,是单一的。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聚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能够不受外部的影响,独立地发展。

春秋战国时,产生了所谓的百家争鸣现象,产生了儒、道、法、墨、农、医等各家学说。

秦汉时期开始实行思想文化大一统,从西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发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被放在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并且影响到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文化开始进入了以儒家思想一统天下或者说为主流的时代,其他各家如道家、法家等思想只能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物而获得存在的价值。

后代虽有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但均无法撼动儒家一统天下的地位。

我们现在虽然讲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但实际上主流是儒家。

对于外来文化,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循着一个所谓“以中变夷”的模式,即以中国文化来改变、同化蛮夷(外域)的文化。

无论是较落后的游牧民族文化还是较高级的异域文化,都必须经过被中国文化改造和同化后方能被吸纳。

如佛教自东汉初进入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大约600多年从抗拒和排斥到适应的过程,最后经过儒家思想改造而成为“中国化的佛教”,所谓援儒入佛,就是把儒家的思想援引到佛教的教理之中,到隋唐才开始与中国文化和平共处。

印度佛教本来是否定现实人生以超越为本的,但经儒家思想改造的佛教,变成了“人间佛教”,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

例如,中国佛教中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主要是满足人的现实的要求,保佑人现实生活平安和幸福。

观音菩萨化作送子娘娘使求子的人生下儿子,地藏菩萨化作财神保佑人发财。

佛教本来是不讲忠孝的,但把中国佛教是很讲忠孝的。

所以说,几千年来虽然也吸纳了不少外来文化,但都是通过逐步使其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自创的文化的主体地位始终不曾改变。

关于中国文化的来源,亦有人认为其多元。

如梁启超先生曾有中国南北二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思想之论,蒙文通先生有齐鲁、秦晋、荆楚三支文化之说,然而这仅是华夏民族内部各地文化思想之差别,纯粹是地理之影响或各地民
族气质之不同所形成之差别,不足成为中国文化之来源为多元之证。

华夏民族用以表达学术文化思想之文字之统一,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

从殷代的甲骨文开始,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无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无论是齐鲁、秦晋、荆楚,都使用统一的文字系统汉字,绵延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

至于中国之中原民族,对夷狄之文化,虽时有所取,然皆无损于文化之大本大原之不变。

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从源头到演化发展过程都是一元的。

(二)多元化的西方文化源流
西方文化是显著的多点源流,这些源流的汇合本身不是共时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整个西方文化系统就处在各种源文化的互相碰撞、磨合、组合的进程中,是一种融合更新或整合的模式。

作为一个系统的西方文化,实际上是由几个差异性较大的源流系统组成,其差异大到可以成为不同的文明。

从源头上看,它至少包含三种传统:一种是古希腊的,一种是古罗马的,一种是希伯来或者说是基督教的。

希伯来即现今的以色列地区,希伯来人创立了犹太教,基督教从犹太教中脱胎而出。

所以说基督教的源头在希伯来。

古希腊的哲学及其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古罗马的律法及其法治精神,希伯来的宗教,这三种文明和文化汇聚在一起,组成西方文化的源头。

从发展上看,西方文化在后来的中世纪中又汇聚了日耳曼文化传统,日耳曼文化的质朴、力量、野蛮、原始,及其尚武精神和渴望荣誉等,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成分。

粗略来说至少是这几种文化汇聚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一直到今天,发展成了现代发达的西方文明。

一元化和多元化从历史的角度看,各有其优缺点。

从现实的角度看,文化多元更好一些。

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毛泽东提出的科学文化工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习总书记也提出要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对文化多元化的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