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初探
浅论汉语言说中的一语双关
![浅论汉语言说中的一语双关](https://img.taocdn.com/s3/m/1404884633687e21af45a948.png)
浅论汉语言说中的一语双关半年的时间过得这么快,还记得第一次上课,被老师震撼了一把。
不得不说老师是我遇到很有个性的老师之一,说话很有文艺特征,并不是单纯的白话,总是感觉若把老师的话语写在纸上的话,就是一篇文章。
正如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才不一定口才好,但口才好的人必是人才。
虽然单靠话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个优秀的人是片面的,但良好的口才的确对一个人的成功十分重要。
说实话我本人语文很是不好,话语中,能出个高深点的成语就不错了。
显然我本人是个并不怎么会说话的人,因此选了这堂课。
经过半年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
说到言说的艺术,是一项大工程,虽说并不像数学、物理这类学科被单独分类出来,却时时刻刻围绕这人们。
言说需要技巧,在我看来,首先是清晰地吐字,只有别人听清楚你说的话,才能讲求言说的技巧。
其次便是言说的技巧了,如我们写作文,句子修饰,分段等,说话的时候也需要讲求层次分明,修饰恰当。
下面我就针对一语双关这一点来具体论述一下。
先来看一个例子:小王给乔局长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
乔局长:“你这位是什么意思?”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
”乔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
”乔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王:“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乔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
”这个例子的确颇有“意思”,单看“意思”这个词语,在这段对话中就有着7种解释,若你是外国人,肯定傻眼了,完全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来解释一下,首先局长问的“你这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及是问的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没什么,意思意思”,这个‘意思’则可以解释为贿赂贿赂;“小意思,小意思”则可以翻译为小小一个红包不成敬意;“你这个人真有意思”中的意思则是有趣的意思;“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则可以理解为那我就收下了,很显然看出,小王拜托局长做的事情局长答应了。
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小王用意思这个词来消除走后门的尴尬,局长同时也用意思这个词来回应,当然我们不提倡走后门这一行为。
论中国文化中的双关传统
![论中国文化中的双关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72795308de80d4d8d15a4f31.png)
关” 佐证是《 , 全唐诗 》 六五。卷方千的有诗歌 “ 袁明府以
家醯寄余 , 余以山梅答赠 , 唯四韵 , 双关 。 …( “ 非 兼亦 ” ) 双
关”称名是否还可 以再 向前溯源 , 至今 不得而知 , 但作 为世 界 多种语 言中历史悠久 的语言 现象 , 为资格 老 、 子硬 、 作 牌 经久不衰的修 辞手段 , 由于特定文化 中不同的历史传统 、 哲 学传统 、 修辞学传统 以及 文学传统 , 双关语在不 同文化 中有
化 中的繁荣程度。 谜语春秋时 叫 “ 言隐”、 隐语”、 度辞 ”; “ “ 汉代 叫 “ 覆”、 离合”、 字谜”;唐代叫 “ 射 “ “ 反语 ”、 歇 “ 后”; 五代时称为 “ 覆射 ”; 宋代称 为 “ 地谜 ”、“ 谜”、 社 诗 “ 谜”、 戾谜 ”、 藏 头”、 市语 ”;元代为 “ “ “ “ 独脚虎”、 谜 .“ 韵”; 明朝称为 “ 反切 ”、“ 商谜 ”、 猜灯 ”、 弹壁”、“ “ “ 弹壁 灯”、 灯谜”、 春灯谜”;清朝称为 “ “ “ 谜子”、“ 谜谜子”、 “ 口”、 缩脚韵 ”、 文虎”、 灯 虎”、 春谜”、 灯谜 ”。 切 “ “ “ “ “
谜语 。谜也者 , 回互其辞 , 昏迷也 。或体 I文字 , 使 l f 或图像物 品, 纤巧以弄思 , 浅察以炫辞 。义 欲婉 而正 , 辞欲隐而显 。”
酒文 化中谐音双关语更是突 出。LP S1 l2 ( 第三 、中国文化中的双关传统 与中华 民族的整体直觉 思维方式 和含 蓄的民族心理也 有一定 的关 系。有专家总结 说, 与西方 文化思维模式表 现 出的认知 型、 分析性 、 对象性 、
“ 双关 ” 称名的由来 , 词源 》 《 《 、 汉语 大词典 》 《 、 修辞
如何在中文写作中运用双关语
![如何在中文写作中运用双关语](https://img.taocdn.com/s3/m/e10acc1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f.png)
双关语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常在文学作品、广告宣传和幽默演讲中使用。
它具有双关意味,即一个语句中含有两种或多种意思。
双关语的使用可以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幽默性和智慧性。
那么,如何在中文写作中巧妙运用双关语呢?下面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双关语可以通过同音字或近音字造成歧义,使写作更有趣。
比如,“酷”字既可以表示“炫酷”、“酷炫”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冷酷”的意思。
在描述一个人时,可以使用这个字来显示人物形象的两面性。
另外,音近的字还可以通过谐音来制造双关。
比如,“粥”字可以用来指代“饭粥”,也可以引申为“有些”或“一些”的意思。
在句子中使用这个字可以造成一种双关的意味,增加了趣味性。
其次,双关语还可以通过意象的转换来实现。
比如,可以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产生出新的意义。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将“海”和“海绵”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表达出“吸尽眼泪”的意思。
通过这种意象转换,双关语在中文写作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修辞效果。
此外,借助名词的多义性,也可以制造出双关语。
中文中的词汇丰富多样,一个词可能有多个含义。
通过对这些多义词的巧妙运用,可以在句子中制造双关的效果。
例如,“钉子”既可以指代铁钉,也可以指代棋子。
当出现“他缺了几颗钉子”这样的句子时,读者对于具体指代的是铁钉还是棋子就产生了疑惑。
这种疑惑增加了句子的趣味性和思考性。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双关语还可以通过对成语及俗语的变换来实现。
成语和俗语在中文写作中非常常见,因其固定的语法和句式,很容易产生双关的效果。
通过改变成语或俗语中的一个字,可以表达出新的意思,从而产生出双关的效果。
例如,“千篇一律”可以变为“千篇一了律”,这样一来就表达了懒散的意思,同时又保留了原成语的意思。
总的来说,双关语是一种非常有趣和巧妙的修辞手法,它在中文写作中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幽默性和智慧性。
通过运用同音字、意象转换、多义性和成语变换等方法,可以在写作中使用双关语。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6d3987fddccda38366baf15.png)
中国诗词在很多时候要表达双重含义时而字面上却只表达了一种含义,更重要的含义需要推导才能获得,从而获得委婉,含蓄的效果。这种现象就是一语双关。它一般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
(一)谐音双关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汉字是单音字,每一字一音,有些字还是多音字,而汉语的一个音又海纳了数以千计的字,这就是谐音双关的基础。
再如: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烛-嘱,围棋-违期”,诗人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
总之语义双关可由借景传情,也可由一字一词或一句揭示其中的双关精髓。
巩固练习:(一)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鹈,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么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丝”与“思”谐音,此双关语比喻极为巧妙。“千千结”比喻解不开心中的纠缠烦恼,如乱麻有千万个结子,用得绝妙,可见忧郁之深,相思之苦。正所谓:言有尽,意无穷!
(二)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汉语双关传统述评
![汉语双关传统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57a9c3dee06eff9aef807c2.png)
两种形式得 以延续 , 运用领域主要 涉及古体诗歌 、 文字游戏、 谜语、 歇后语 、 相声小品 、 网络 文学、 手
机短 信 等。 中国传 统 的修 辞哲 学思 想使得 汉语 双 关地 位 不如 西 方 显 赫 , 关研 究 也 因此 处 于 边缘 双
化 的地 位。
关键词: 汉语 双关 ; 文化 基础 ; 文传 础
、 弹壁 ” “ 、 弹壁 灯 ” “ 谜” “ 、灯 、 春灯 谜 ” 清朝 时 称 为 “ ; 谜 中国文化 中历史悠久 的文字游 戏 、 谐音 文化 、 含蓄的 民族 灯” “ 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构成 了汉语 双关语 的文化基础 。 第一 , 文字 游 戏 。人类 是游 戏 的动 物 , 戏是 创 造 的 准 “ 谜 ” 游 灯 。
一
代称为“ 地谜” “ 、诗谜 ” “ 、社谜 ” “ 谜” “ 、戾 、 藏头 ” “ 、 市语 ” 元代 ; 时称 为 “ 独脚 虎 ” “ 韵 ” 明朝 时 称 为 “ 切” “ 谜” “ 、谜 ; 反 、商 、 猜
子 ”“ 、谜谜子” “ 口” “ 脚 韵 ” “ 虎 ” “ 虎” “ 谜 ” 、切 、缩 、文 、灯 、春 、
关》 _ 。2 关” 名 是 否还可 以再往 前溯 源 , 双 称 至今 不得 而 知。 在中国 自西周至 今 已有 3 0 0 0多年 的历 史 。再从谜 语从不 同
不过 , 双关语作为世界文 明中一种最为喜闻乐见 的创作 手段 , 时期 的名称也 可 大致 了解 文 字游 戏 在 中国 文化 中 的 繁荣 程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4 2 期
20 年 8 月 06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HANGQI TEACHERS C EGE OF S U OIL
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初探
![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314209269eae009581beceb.png)
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初探双关是一个传统辞格,是指“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让同一话语兼有两种意义。
” ①双关的存在基础是语言材料的多义现象和表层虚假信息与深层真正的信息之间的某种相关性。
汉字是世界上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具有许多和其它民族文字不同的特点,是汉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本身就可以形成独特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回文等,在运用中能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汉字又叫“方块字”,是由笔画、部件和整字三级形体结构②密集组合而成的。
笔画是成字的要素,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加上变体共有几十个。
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包括成字和不成字部件)。
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构成成分都要均衡地、向心地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构成成千上万的整字。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是纵横双向展开的二维的平面文字。
因此在修辞方式上,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
我们就沿着这一思路,看看汉字的字形变化所产生的双关的修辞效果。
析字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用字手法,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它与经典文字学的字形分析不同,是“便辞巧说,以析破文字之体形也。
”(颜师古)所谓“便辞巧说”,自然语含双关。
“析字,就是为了适应交际的某种特殊需要,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关系,加以变化、分解、离合、增损,重新组合,使之产生出新的意义来。
”③析字最初用来预言吉凶,后又发展为酒席间的文字游戏,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如隐语、字谜、拆字联等,意味十足。
笔者暂借析字方法来分析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分为合法、离法、加法、减法、改法、字貌法六种。
一、合法合法是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又可分为两种:1. 合成汉字系统中本来就有的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
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
浅析汉语习语的双关翻译
![浅析汉语习语的双关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05c184ba8956bec0975e3aa.png)
一
、
英汉 双 关 的定 义 以及 汉 语 习语 的 双 关
特定 的文 化 , 一 种语 言 都 有 其 独 特 的语 法 。但 随 每
着 研 究 的发 展 , 来 越 多 的译 者 相信 双 关语 是 可 以 越
翻 译 的 。 他 们 指 出 : 言 之 间 的 差 异 是 存 在 的 , 相 语 但
华字 典 》 双关 的定 义 是 : 汉 语 双 关语 是 一 种修 辞 对 “ 方法 , 是指 操纵 语言 单位 之 间 的多义 和 同音关 系 , 它 表达 一个 句子 的双层 意思 , 句 子字 面 或 表 面意 义 即 和深 刻 的寓 意 。 而英 语 中关 于双关 的定 义 为 :用 一 ” “
通 过 对 比汉 语 双 关 和 英 语 双 关 , 们 不 难 发 现 它 我
择 分 配两 种 词法 单位 意思 或牺 牲 两种 含义 中的其 中
一
种 。 比 利 时 学 者 De b si l at a研 究 并 发 展 十 种 双 a t
关 语 翻译 的方 法 , : 目标 语 中相 同的 双关语 类 即 用 型 翻译源 语 言 的双关 , 留源语 言 的双重 含义 ; 目 保 用 标 语 中一 个 不 同 的双 关 语 类 型 翻译 源 语 言 的双 关 , 保 留源语 言 的双 重 含 义 ; 目标 语 中的 双关 语 翻译 用
双 关在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都 被 广 泛使 用 , 指用 一 个词 或 者多个 词 语表 达 双层 意思 。但 汉语 和英 语 对
双 关 的 定 义 不 同 。 在 汉 语 里 , 双 关 , 词 造 句 时 表 “ 用 面上 看 一个 意思 , 暗 中隐藏 着另 一个 意思 。。《 而 ”。 新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新语)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新语)](https://img.taocdn.com/s3/m/39a5f09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c.png)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新语)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谐音双关。
这种新型语言以其幽默、简洁和富有创意的特点,逐渐成为了年轻人和互联网用户之间交流的一种新方式。
在当下的语文生活中,谐音双关已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它不仅是一门语言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体现。
谐音双关作为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司空见惯。
无论是社交媒体评台上的表情包、段子,还是街头巷尾的口头表达,谐音双关似乎随处可见。
这种语言以其幽默风趣,通过谐音和双关的形式,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
比如“不殊不聊”、“从小没钱”等,这些句子通过音近字迸发出的新意,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乐趣,也让人感受到了智慧的闪现。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具有趣味性,更是一种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让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达方式,而是通过新语言技巧,构建出更富有张力和创意的表达方式。
谐音双关作为一种新型语言技能,已经在年轻人之间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
网络语言的普及让谐音双关迅速传播开来,不仅成为了年轻人表达个性和情感的工具,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人士沟通的一种方式。
比如在文化领域,许多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了谐音双关,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在商业领域,不少公司的广告语和口号也常常使用了谐音双关,使得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谐音双关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沟通利器,让人们在交流中更富有表现力和幽默感。
在当下的语文生活中,谐音双关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必备的语言技能,它让语言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创意和生机。
不仅如此,谐音双关作为一种新型语言技能,也反映出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取向。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简约、生动和有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谐音双关作为一种简洁而生动的表达方式,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
它优雅地表达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所想、所感和所爱,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细解双关正反思
![细解双关正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06d43e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f.png)
细解双关正反思常用对联修辞方法中有一种“双关”技法。
即在某些语言环境中,借助词的多义和同音,用一个词语同时关联两种事物,使语句具有双重涵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或深化,给人以思索的空间。
双关的方式大概有三种。
1、寓意双关。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寓意于竹,借咏物而言志,非常巧妙。
2、借形双关。
清风此世难偕我;明月何时再照人。
此联表达了抗清义士与朝廷不共戴天的决心。
“清”既指风又指清朝,“明”既指月又指明朝。
同字借义称作借形。
3、借音双关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 何、藕/ 偶、杏/ 幸、梅/ 媒”四对同音字转为第二种意思: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利用借音,使联语双关,达到求婚的目的。
双关技法还经常运用不同的词性或结构。
金石含金,试金石,试金石(笔者对句);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网上出句)。
复用“救火车/试金石(古仄)”。
前面一对都是专用名词,后面都变成了“一二结构”的动宾词组。
救…火车/试…金石。
不久前,在北京楹联学会主办的“柳荫杯”征联中,我拟了个出句:送卯龍鬚木,柳下惠嘉蔭。
因个中要点较多、难度较大,故应征稿中没有妥贴的对句。
有网友说:俗话讲“世间无不可对之对”,但拟制高难出句的人最好自己能对得上来。
其实我是有对句的,只是身为评委,不能自己博取奖金罢了。
在下对句是:觀魚虎尾禾,穌中成暖坐;注①送卯(兔)→观鱼(唐代是36生肖,有兔、鱼、龙、虎等。
)②龙须木→虎尾禾(“虎尾”虽为草名,但植物学分类属于禾本植物;“龙须”是树名,分类属木本。
)③卯+木=柳→鱼+禾=稣 (通“蘇”,见《集韵》;苏是一种草)④柳下惠→苏中成(泰国驻我方旅游办主任。
寄意引外宾来游);柳下→苏中(苏草丛中);惠→成(皆转动词)。
⑤嘉荫→暖坐(同“座”;典出《宋史·舆服志》。
喻苏草为座。
)⑥嵌字:柳荫→苏坐(起坐无拘。
见《辞源》)。
上下联合嵌“苏坐柳荫”,喻行坐园中无拘无束。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14661b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b.png)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谐音双关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构成双重语义。
具体实现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字叫谐音字,如“万‘柿’如意”形成谐音双关,“柿”是谐音字,意思为“事”。
谐音双关能让词句的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联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
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维持了近体诗的对仗。
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杨,借音为“羊”,与“鸡”对仗。
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比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当前,在网络空间,网民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头语言。
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
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谐音双关的使用客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
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看,明显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的谐音字要杜绝使用,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天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传为“面对面,宁距离”,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公共场合宣传广告中过多使用谐音字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如市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令人费解。
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语言学习,丰富语言表达,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让人们掌握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传递有效、语义生动有趣、语言格调高雅。
从谐音双关应用来看,我们认为,使用谐音字来构成谐音双关,还应遵循以下一些规范原则:一是要坚持分类施治、场景适宜。
汉语双关认知语用解读机制福大学报
![汉语双关认知语用解读机制福大学报](https://img.taocdn.com/s3/m/f807d5112cc58bd63086bd46.png)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双关解读机制摘要:文章结合关联理论,对汉语双关的认知语用解读机制展开讨论。
讨论指出,汉语双关的理解由第一(显性)解读和第二(隐性)解读共同完成。
释话人的语境假设引导和制约了汉语双关的话语理解。
而语境可及直接决定了释话人语境假设的调用,从而引发了汉语双关的序列解读。
汉语双关解读所获取的认知效果既包含命题性质的认知效果,也包括非命题性质的认知效果。
汉语双关最佳关联期待的满足并非通过单一解读完成,而是来自双重解读所取得的不同性质认知效果的叠加。
关键词:汉语双关;认知语用解读;语境可及;认知效果;最佳关联On Interpretation Mechanism for Chinese Shuangguan from aCognitive-pragmatic Perspective①Abstract: Drawing on relevance theory, this paper aims to probe into the cognitive-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mechanism for Chinese shuanggua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 first (overt) interpretation and a second (covert) interpretation are expected to coexist for successful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shuangguan. Interpreters’contextual assumptions place guidance and constraints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shuangguan, while context accessibility is a decisive factor for interpreters’ selection of contextual assumptions, which contributes to its sequential interpretations. Cognitive effects achieved from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shuangguan consist of propositional effects and non-propositional effects. The optimal relevance for Chinese shuangguan is not identified with a single interpretation. Instead, it should be achieved from the joint cognitive effects from dual interpretations.Key words: Chinese shuangguan; cognitive-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context accessibility; cognitive effects; optimal relevance1. 引言汉语双关是一种双重意义修辞。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之双关介绍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之双关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fed64d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c.png)
【导语】双关:在⼀定的语⾔环境中,利⽤词的多义或同⾳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在此⽽意在彼,这⼀种修辞⼿法叫做双关。
下⾯就详细给⼤家介绍下语⽂常见修辞⼿法之双关资讯,欢迎阅读! 引证解释 1.指两扇门。
唐⽪⽇休《初夏即事寄鲁望》诗:“归来闭双关,亦忘枯与荣。
” 2.⽐喻⼼中疑团。
《⼉⼥英雄传》第⼗九回:“却说⼗三妹……忽然听得那先⽣说了这等⼀番⾔词,字字打到⾃⼰⼼坎⼉⾥,且是打了⼀个双关⼉透,不觉长叹⼀声。
” 3.两⼿围拢。
《⾦瓶梅词话》第⼆⼀回:“⽉娘恰烧毕了⾹……就往屋⾥⾛。
被西门庆双关抱住。
” 《⼉⼥英雄传》第九回:“张⾦凤双关紧抱,把脸⼉靠住了那姑娘的腿,赖住不动。
” 4.修辞格之⼀。
⽤词造句时表⾯上是⼀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个意思。
宋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物者,谓之双关。
”清梁绍壬《两般秋⾬盦随笔·科场对》:“谢⾦圃(墉)、吴⽟纶、德定圃(保)、沉云椒(初)典试,颇不满于众⼝,作对云:‘谢⾦圃抽⾝便讨,吴⽟纶倒⼝就吞,德定圃⼈傍呆⽴,沉云椒⾐⾥藏⼑。
’双关拆字,巧不可阶。
”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了⼀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式。
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飘摇⽇,予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眼看鸡⾍。
’鸡和⾍都不值得重视,⽤来⽐争权夺利的可鄙⼈物。
当时⾃由党主持⼈何⼏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眼看鸡⾍。
鸡⾍是‘⼏仲’的谐⾳,这⾥是⼀语双关。
” 巴⾦《家》⼆⼀:“这句话的语意虽是双关,她却是⽆⼼说出来的。
” 5.围棋术语。
唐王绩《围棋长篇》:“双关防易断,只眼畏难全。
” 常⽤⽤法 1.意义双关 利⽤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的境遇。
2.谐⾳双关 利⽤词的同⾳,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双关。
汉语修辞格“双关”漫谈
![汉语修辞格“双关”漫谈](https://img.taocdn.com/s3/m/d34b28e69e3143323968934f.png)
、
物 的修 辞 方 式 。 ” ( 陈望道 《 修 辞 学 发 凡》 ) 通 俗 一 点 分 为下列三种 : ①音类 同; ②音 、 形类 同; ③音 、 形、 义 讲, 就 是在特 定 的语 言环 境 中 , 利 用 语 音 和语 义 的条 类同。其 中①② 多见于歌谣 ; ③ 多见于平话 小说戏 件, 有 意使语 句 同时关 涉 表 面 和 内里 两 重 意 思 , 表 面 上说 的是一种 意 思 , 实 际上 指 另一 种 意 义 , 这 就 是 双 关 。双 关表示 的双重 意义 , 明 的 只是 表 面 意 思 , 暗 藏 的意义 才是作 者 本义所 在 。
加 以说 明 。 ( 一) 谐 音 双关
汉 语 同音词 、 近 音 词较 多 , 利 用 词 语 之 间 音 同或 音 近 的条件 , 使词 语 或 句子 构 成 双 关 , 即陈 望 道 所 说
的“ 单单 谐音 的” 。例 如 : ( 3 ) 这 就是 文入 学士 究 竟 比不 识 字 的奴 才 聪 明, 党 国 究竟 比贾府高 明 , 现 在 究竟 比乾 隆 时候 光 明 : 三 明主义 。( 鲁迅 《 言论 自由的界 限》 ) ( 4 ) 鲁侍 萍( 大 哭) 这 真是 一群 强盗 !( 走 至 周 萍 面前 ) 你是 萍 , … … 凭 …… 凭 什 么打 我 的 儿 子 ? ( 曹 禺《 雷雨》 ) 例( 3 ) 在 国民党专 制统 治 的黑 暗年 代 , 是 不 允 许
人 感 到痛快 , 印 象 深刻 。例 ( 4) 侍 萍 看见 周 萍 ( 她 与 陈 望道在 《 修 辞 学 发 凡》中对 双 关 进 行 了分 类 。 周 朴 园的儿 子 ) 打 了鲁 大 海 的耳 光 后 气 愤填 膺 , 脱口 他说 : “ 至 于字 形 字 义 是 否 同类 , 原 本 可 以不 论 。 假 说 出 “ 你是萍” , 但 又 马上 意 识 到 , 在当时的环境下 ,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双关解读机制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双关解读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fc0d85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1.png)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双关解读机制摘要:汉语双关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具有语言幽默、言语巧妙等特点。
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包括双关的本质、双关的认知加工等方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汉语双关的认知语用特点,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汉语双关;认知语用;解读机制一、引言汉语双关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幽默或诙谐的。
汉语双关是汉语语言的一种特色,也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难点。
汉语双关的解读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也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
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汉语双关的概念和特点;第二部分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第三部分对汉语双关的认知语用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汉语双关的概念和特点汉语双关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幽默或诙谐的。
汉语双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语言幽默汉语双关通常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通过巧妙的语言组合和双关的效果,使得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2. 言语巧妙汉语双关通常需要通过巧妙的语言组合和语言运用来实现,具有一定的言语巧妙性。
3. 需要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支持汉语双关的解读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才能理解其中的双关含义。
三、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
本节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
1. 双关的本质汉语双关的本质是在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中,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含义。
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幽默或诙谐的。
双关的本质是通过巧妙的语言组合和语言运用,实现语言幽默和言语巧妙。
2. 双关的认知加工汉语双关的解读需要读者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包括语音加工、语义加工和语用加工等。
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声化”现象初探
![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声化”现象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bb5ba39ea26925c52dc5bfcd.png)
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声化”现象初探作者:李聪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8期李聪(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 汉字是形音义三要素合一的符号系统,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动改变文字形体加强汉字表音功能的“声化”趋势,分析总结汉字“声化”的动因、类型及意义对于研究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声化;形声字;表音[中图分类号] H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 8610( 2015) 08 - 0010 - 02[作者简介]李聪,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学。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语言有音、义两方面,因此汉字造字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以形表义和借形表音两种趋向,汉字的借形表音始于假借字的产生,最终催生了形声字的出现。
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汉字的“形声化”过程。
汉字“声化”正是在“形声化”趋势影响下,文字的使用者通过替换或改变汉字的构字部件的方式,使原本的象形字、会意字在不增加构字部件的情况下而具有表音的构字部件而变为形声字的过程。
一、声化与形声字的形成相比较于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量,形声字通过形符表示意义归属,通过音符表音,有的音符也承担了表意功能,文字形体清晰地显示了文字与其所记录的词之间的语音与意义的联系。
此外,形声字还能有效地分别了表意字和假借字中形近相混与同音相混的现象,增加了文字系统的区别。
形声字具有如此多的优势,因形声字的数量得以不断增多,文字系统也产生了一种改造文字形体,变象形会意为形声字的“声化”趋势。
“形声化”的影响产生了汉字“声化”,但同时汉字的“声化”又成为产生形声字的新的途径。
但有一个我们应关注的问题是“声化”现象究竟处于形声字形成过程中的哪一阶段?在形声字产生之前,汉字系统内常存在着一字表多词和多字表一词的现象,“字形自身的混淆,假借引起的字形混乱,词组繁衍引起的分化要求,所有这一切都向文字提出了一个同一要求:区别!求区别的要求催促这形声字的产生,形声字满足了汉字求区别的要求”。
拆字与双关两种修辞格的语言兼用现象
![拆字与双关两种修辞格的语言兼用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149eac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0.png)
拆字与双关两种修辞格的语言兼用现象陈晓平【摘要】该文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了拆字与双关两种修辞格可以兼用语言现象的存在,还具体探讨了拆字与双关兼用现象应该如何辨析.【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10【总页数】3页(P184-185,191)【关键词】拆字;双关;修辞格;兼用现象【作者】陈晓平【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1一引言曹石珠先生在《汉字修辞学》中专门归纳和讨论了汉字修辞的九种辞格,把它们作为非语言要素修辞格与语言要素修辞格相提并论地列于汉语修辞格这个大家庭里。
由此可见,汉字修辞格和语言要素修辞格虽然属于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他们都是汉语修辞格的一部分,应该属于同一层面。
那么,它们中的某些辞格有没有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语言片段之中呢?也就是说汉字修辞格与语言要素修辞格有兼用的可能性吗?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兼用现象是可能存在的。
因为汉字修辞格和语言要素修辞格不是根据同一个标准划分出来的辞格类型,所以两者之间就客观存在产生交叉现象的可能性。
可是从修辞实践的角度看,并不是每一个汉字修辞格都可以与任何语言要素修辞格形成兼用现象。
只有当一个语言片段同时具有某种汉字修辞格的特征和语言要素修辞格的特征时,这种交叉现象才能成为事实。
下面我们就专门来讨论作为一种运用较多的汉字修辞格——拆字和语言要素修辞格双关兼用现象。
谭永祥在讨论析字(包括拆字、并字)时说:“‘右边是一大瓜,左边是一小犬’是‘狐’字分离出的两个部件(即偏旁),这里只离不合,意思双关:明的是说‘狐’的写法,暗的是骂坐在万福左右的‘孙与二客’。
”[1]这是比较早的关于析字(即拆字)可以构成双关的论述。
后来,著名的修辞学家王希杰在他的重要著作《修辞学导论》第九章用了1000多字的篇幅专门讨论汉字修辞与双关的问题。
他认为:“汉字的形体也是双关的一种重要手段。
汉语双关辞格的建构与应用研究
![汉语双关辞格的建构与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364a76a32d7375a417805d.png)
汉语双关辞格的建构与应用研究
双关辞格在汉语中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辞格,在汉民族中经常被使用,所以在汉语修辞史上常常作为研究对象被许多修辞学者研究。
本论文主要运用汉语修辞学、修辞心理学、语用学等理论知识结合双关例句,从双关辞格的建构和应用两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从汉语双关辞格建构的心理机制、建构的条件和建构的原则三方面分析汉语双关辞格的建构;从汉语双关辞格在媒体、诗文、风俗礼仪、歇后语和相声、小品、戏剧等中的应用入手,结合相关的语用学、语言学等理论知识,分别从应用的特点和心理因素对双关辞格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巧妙的双关能给语言增添神奇的力量,恰当的运用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巧妙、生动、幽默,让我们在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下顺利的完成表达任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a2424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1.png)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图片发自简书App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浅谈汉语双关语
![浅谈汉语双关语](https://img.taocdn.com/s3/m/058b95c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5.png)
浅谈汉语双关语
杨慕文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双关即"一语双关",是世界文明共有的语言现象,是汉语中运用最早、经久不衰的修辞格之一,与人类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本文拟从汉语双关的内涵、文化基础、结构模式及功用等角度入手,对汉语双关传统进行简要探讨.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杨慕文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4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语修辞格Pun与汉语双关语的互译研究
2.英汉语言求同探异四景观--双关语、身势语、缩略语和称呼语
3.汉语谐音与语义双关语的认知神经加工差异——ERP
证据4.汉语广告双关语佳译赏析5.汉语双关语理解中可供性提取对双关语双重语
义提取的促进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联知识双关联
![对联知识双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9778277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9.png)
对联知识双关联双关法是利用汉字的特点,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形成言此而及彼的语言效果,两者在形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次之分。
双关的形式主要有谐音、借义两种。
用好双关,可增加对联的趣味和深度。
1.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的特点,使联语语意双关,一联多意,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又可以联想出更深层的意思。
用谐音法制作的楹联,联谜兼备,别具情趣。
如: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以“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使人在吟诵之时,有如身临锣鼓喧天的欢乐气氛之中。
欣赏这样的楹联,谐趣无穷。
再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
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
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
又如: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
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2.借义双关借义双关,是指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多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联语,一般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一词二意,启人联想,发人深思。
如: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这是在竹器店中常见到的一副联语。
联中的“虚心”、“劲节”既言竹器,也喻人的品格德行,联语简洁却富于哲理。
又如: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这是一副茶叶店联,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描绘了龙井、武夷两地的特点,又指明了店中名茶,使人见而思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初探
双关是一个传统辞格,是指“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让同一话语兼有两种意义。
” ①双关的存在基础是语言材料的多义现象和表层虚假信息与深层真正的信息之间的某种相关性。
汉字是世界上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具有许多和其它民族文字不同的特点,是汉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本身就可以形成独特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回文等,在运用中能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汉字又叫“方块字”,是由笔画、部件和整字三级形体结构②密集组合而成的。
笔画是成字的要素,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加上变体共有几十个。
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包括成字和不成字部件)。
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构成成分都要均衡地、向心地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构成成千上万的整字。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是纵横双向展开的二维的平面文字。
因此在修辞方式上,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
我们就沿着这一思路,看看汉字的字形变化所产生的双关的修辞效果。
析字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用字手法,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它与经典文字学的字形分析不同,是“便辞巧说,以析破文字之体形也。
”(颜师古)所谓“便辞巧说”,自然语含双关。
“析字,就是为了适应交际的某种特殊需要,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关系,加以变化、分解、离合、增损,重新组合,使之产生出新的意义来。
”③析字最初用来预言吉凶,后又发展为酒席间的文字游戏,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如隐语、字谜、拆字联等,意味十足。
笔者暂借析字方法来分析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分为合法、离法、加法、减法、改法、字貌法六种。
一、合法
合法是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又可分为两种:
1. 合成汉字系统中本来就有的字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
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
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门口阔耳。
’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往观之,操大喜。
“门”中加“活”是“阔”字,曹操巧设哑谜,杨修用合字法理解其意,解决了园门不足之处,令曹操很高兴。
董卓掌权时民间传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谣。
“千里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了“卓”字。
意思是“董卓不得生”,反映了人民对作乱弄权者的憎恨。
风流才子唐伯虎点秋香也用了合字双关: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巧妙之处在于把“十口心”合成“思”字,“八目尚”合成“赏”字,而又串成一气,文义通畅。
2. 合成汉字系统中没有的字
是指由两个或多个通行字组成,表达一个合成词、词组的意义。
最典型的是武则天合“日月空”为“曌”字,表示自己日月般至高无上的地位,影射自己的统治将万古流芳。
还有一些秘密社会用字,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地会,他们有秘密的语言和文字符号,这些自造字使用了合、加、减、替代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即使外人见到也不理解。
举合字两例,如“”即“天”字,“”即“地”字。
在今天的民间常以一个合成字表达欢庆的气氛,是数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有趣的民俗。
最常见的“招财进宝”(合写)即是一例。
二、离法
又叫拆字法,是将一个固定的汉字拆成几个独立表意的汉字。
与隐语的关系密切,可以表达不便明说的意思,又有汉字独特的乐趣,符合汉民族含蓄优雅的交际心理特点,所以自古以来应用极广泛。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
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鳯”字而去。
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
鳯字,凡鸟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
清高名士嵇康以汉字调侃不欲与之交往的吕喜,而后者浑然不觉,是因为该双关的表层义和深层义恰恰相反,从而产生了幽默讽刺的语言效果。
再看某财政局门上的春联: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
十分巧妙地利用了汉字字形的特点,将“财政”两字分别拆出了“才、正”,用活泼贴切的方式道出了“资财”是由有才气的人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得来、“政治”应
从“正气、正理”中生出的道理。
语言简洁且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其实此联综合运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特点,“正”和“政”,“财”和“才”音同,并且在语义表达上也明确、自然,效果很好。
三、拆、合字的综合运用
人们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把拆字和合字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以求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的现象也很多。
拆酒令在古代非常盛行,如:
黄鲁直在众会作一酒令,云:“‘虱’去‘’为‘’,添‘几’却是風(风)。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坐客莫能答。
他日人以告东坡,坡应声曰:“‘江’去‘水’为‘工’,添‘糸’即是‘红’。
红旗向开日,白马骤迎风。
”虽创意为妙,而敏捷过之。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
在拆合的乐趣中,体现出文人高度的文学素养。
再看一副拆字联:
或入園中,推出老袁还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里就是综合运用了拆、合字的方法,将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祸国殃民的痛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加法与减法
是从固定汉字中加上或减去一些笔画,使之具有特殊含义。
安徽省黟县西递村的古民居是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充满了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
有一幅用繁体书写的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如果不是主人的讲解,很多人发现不了其中的奥妙。
原来“辛”字中间多了一横,而“多”字上边的“夕”又少了一点。
书写者意在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不要怕吃亏,但聪明人要明吃亏暗获益,少吃愚蠢的亏。
前者是加,后者是减,都充满了汉字的智慧和乐趣。
生活中减法比加法常见。
最初人们是由缺笔避讳受到启发,把缺笔字的范围扩大到寄托某些含义上去。
泰山万仙楼北的盘路西侧石壁上,刻有“”两个大字,这两个字属缺笔神智体,“風月”二字去掉外框,真正是“风月无边”,景致无限了。
神智体,原是拆字的一个分支,是根据形体结构、笔画形态发掘文字内涵的一种体式,后用来指宋代以来形成的一种以文字字形变化融入诗歌的杂体诗,又称作诗谜,它根据观察各种颠倒、欹侧、反书、缺笔、大小等等怪字,来领悟诗意。
这在改法里也要谈到。
五、改法
是通过改动字的笔画或形体来表达意思的方法。
也分为两种:
1.改动前后都是汉字系统中存在的字
吴中人士好为滑稽。
向有一年少庠士,吻流也。
一日遇所善僧,戏曰:“秃子之‘秃’若为写。
”僧应声曰:“即秀才‘秀’字掉转尾去。
”士为屈服。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嗤鄙·侮人自侮》)
庠士以“秃”讥笑光头僧人,不料僧人改“秀”字下部“乃”为“几”,巧妙地回击了刁难侮辱者。
2.改动后的字是汉字系统中没有的字
举最有名的神智体诗——苏轼的《晚眺》为例:字面只有十二个字,“亭”字瘦长;“景”字扁矮;“畫”字下部“田”内空变为“口”;“老”字端正,但字形特大;“拖”字横放;“筇”字上部“竹”显瘦长;“首”字向右180度;“雲”字上下断开;“暮”字的“日”歪斜;“江”之“工”短竖生了一个折;“蘸”字倒写;“峯”上的“山”歪落一边。
以意写图,令人自悟。
原来是这样一首诗: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雲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这里面“亭、景、老、筇、雲、拖、蘸”还能算是第一种改笔,即还像汉字本来的样子,只是形体大小方向不同,而“畫、首、江、峯”改动后,只能靠意会来理解了。
六、字貌法
即象形法。
是根据字形相似物来引申发挥,使具有双关意味的方法。
杨南峰为人聪刻,邻居有一铁匠,得财暴富,里中为之庆号,因请于杨。
杨题之云“酉斋”。
人咸不解,或问何出,答曰:“横看是个风箱,竖看是个铁墩。
”([清]褚人获《坚瓠七集·酉斋》),
其人聪明刻薄至此不过读来饶有趣味,以“酉”字字形与风箱和铁墩的相似处,调侃得财暴富的铁匠,令人忍俊不禁。
通过上述简析可以看到,双关现象同样存在于汉字的字形变化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汉民族独有的文化风景,本文只是做一个初步探索,
其深层理论还有待于对此感兴趣的学者继续研究。
附注:
①王希杰.《修辞学新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164.
②沈孟璎.《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9.
③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43.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陆锡兴.汉字的隐秘世界:汉字民俗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钟玖英.修辞学:理论新探与现象分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4]禇和.浅析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从“羊大为美”说起[J].中国论文中心,2005.
(张韶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