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介之推不言禄

合集下载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赏析介子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注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1.解释文中划线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6.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1.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A3.①之(介子推)②其(他们)③此(这个)4.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5.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晋侯①赏从亡者。

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文公食。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B.盍.亦求之盍:何不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答案】D【解析】“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答案】B【解析】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这句话描述了晋侯奖赏跟随他逃离危险时的随从,而介之推这个人却没有提及俸禄,最终也没有得到俸禄。

这句话运用了特殊句式,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首先,晋侯赏赐跟随他逃离的人。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晋侯在经历了一场危机之后,对那些忠诚的随从充满感激之情。

奖赏这些人,既是对他们忠诚的肯定,也是激励更多人为国家效力。

这种赏赐行为体现了晋侯的领导智慧和驭人之术。

其次,介之推不言禄。

这句话揭示了介之推与众不同的心态。

他不在乎俸禄,不追求物质回报,而更看重道义和忠诚。

这种品质使他在众人中显得高尚和独特。

然而,正是这种特殊性格,使他最终与俸禄无缘。

最后,禄亦弗及。

这句话表达了介之推没有得到俸禄的命运。

尽管他具备高尚品质,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这反映了社会现实有时不尽如人意,好人未必有好报。

同时,这句话也强调了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这句话通过特殊句式巧妙地展现了晋侯赏赐随从、介之推不言禄以及最终未能得到俸禄的命运。

它既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残酷。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一、文本背景与解读《介之推不言禄》是一篇先秦时期的故事性经典,被收录于《左传》第三十三年的《襄公》篇中。

该篇讲述襄公高兴地赠送韩愈以一匹宝马,但对方没有接受,却拿出一匹丑陋的驴子送给了襄公。

接下来,韩愈就开始了他的一番话:“有君贤臣,则国宝之;有父慈子孝,则家道之;有兄友弟恭,则长幼之;有夫爱妻敬,则夫妻之。

”等等,最后,韩愈说:“介之推不言禄,费之夙夜不图报。

”这句话意味深长,广为传诵。

在文本中,介之推的故事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珍视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强调只有真心为他人着想,才能有真正的价值。

二、文本分析1. 文言精华文言文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哲理,高深莫测的文言精华使得这篇文章马上提升了一个档次。

文本中的“有君贤臣,则国宝之;有父慈子孝,则家道之;有兄友弟恭,则长幼之;有夫爱妻敬,则夫妻之。

”等句,深入人心、入木三分。

2. 介之推的形象介之推是这篇文言文中透露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

介之推忠诚坚定、不显能、不图功劳、对主人忠实耿直。

他身上代表着忠诚、正直、真心等等美德,可以看做是文本中道德标杆的代表人物。

3. 韩愈的态度在故事情节中,韩愈拒绝了襄公赠送的宝马,而赠送一匹丑陋的驴子,让人们不理解,但韩愈在文章中的大力赞扬为一种为了体现其忠诚和有真心为主的特定表现。

他对主人和自己对事情的态度,透露了他内心的强烈珍视道德、真挚和忠诚的特定素质。

4. 文本意义文本中的“介之推不言禄,费之夙夜不图报”,对人们共同生活体现出了一种道德,并道示人们为了道德做出的非凡尝试、投身所作所为的道义之处。

从文本中得出的启示是,人们应该重视道德、珍惜真心,并且认识到真心的价值所在,推广这种价值和美德,也让我们更好的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别人的道义所值,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为社会文明化进程做出贡献。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详细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详细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详细
1. 介之推不言禄: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介之推,晋国的大臣。

禄,俸禄,古代官员的薪水。

2. 惠公、怀公:晋国的两个国君。

3. 上下相蒙:上下互相欺瞒。

4. 不吊:不善,这里指上天不善。

5. 遗嗣:留下后代。

这里指晋文公的九个哥哥都死了,只有晋文公一人还活着。

6. 禄:俸禄。

这里指赏赐。

7. 以为道义:以之为道义,把罪当做道义。

8. 上之化也:上面的人(指国君)所教化(的结果)。

9. 子: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10. 不言禄:不求赏赐。

11. 不易体:不愿做官,不愿求取功名富贵。

12. 志与体违:心志和身体(都)不能做官。

13. 难与处:难以相处。

14. 吾子:您,表示尊敬的称呼。

15. 志之:记住这个道理。

16. 以死为息:一直到死为止。

17. 以死矢之:誓死坚守这个道理。

18. 以绵上为田:绵上,地名。

用它作为你的祭田。

这是晋文公对介之推的补偿。

19. 记过示贤:记下我的过错,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古文观止 学习笔记——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 学习笔记——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学习笔记——介之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jīng)善人。

”【现代文翻译】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提赏赐的事,赏赐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国运,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而那几个随从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窃,何况是贪取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把罪过归咎于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又赏赐他们的奸佞,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跟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呢?这样死了又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又效仿它,罪就更大了!况且说出埋怨的话,就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一下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访他们不到,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说:“用这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一、介之推的行为给我们以下启示:(一)不追求功名利禄:介之推不贪图赏赐,他更注重道德和正义,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

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一国之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习题1. 解释文中的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 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 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答案1. 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 A3. ①之(介子推)②其③此(这个)4.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5.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 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2介之推不言禄ppt课件

2介之推不言禄ppt课件
9
• 【辨析】亡,奔。 • “亡赵”& “奔赵” • 【辨析】“遗,亡,失”。 • “荆人有遗弓者。” • “杨子之邻人亡羊”, • “人又亡铁者,意其邻之子”。 • “失道寡助”。
10
• 2、介之推:重耳的微臣。姓介名推,之 是助词。古人在姓名中往往加“之”字, 如《论语》中孟之反,《左传》中宫之 奇。
2
注释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3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4
•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 6、衡从其亩。 •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文 选
介之推不言禄
制作:翁春
文学与传媒学院
1
标点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 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 为己力乎?下议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以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 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 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 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 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 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 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为义。
•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

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介之推不言禄先秦: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2介之推不言禄

2介之推不言禄


二者都有缺乏钱财的意思,区别是: 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资曰“绝”。

• • • • •
7、而:连词,连接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是选择关系。“而”可以不译。 8、实:副词,真正、实在。 置:立。 之:指代晋文公。 9、而:表转折关系。 二三子:指从亡者。


10、不亦· · · 乎?: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 用委婉的反问语气,表示肯定的意思。 相当于现汉的“不也· · · · 吗?”或“难道 不是· · · 吗?” 诬:欺骗。
• •

• • •
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唯:仅、只。 5、惠:晋惠公夷吾。怀:晋怀公子圉 外:指诸侯国。内:指臣民。 弃:厌弃、丢弃。 6、绝:灭亡。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注释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文章
• •
1、“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2、“文章尔稚,训辞深厚。”
Hale Waihona Puke • ••23、偕:共同。 24、绵上:晋国地名。为之田:双宾结 构。给他作为祭田。之:指代介之推。 25、志:记载。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特殊句式
摘要:
一、介之推不言禄的背景
二、晋侯赏从亡者的情况
三、介之推的待遇与禄的关系
四、结论与评价
正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品质与禄的关系的故事,通过特殊句式表达了深刻的道理。

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一场政治变革,国君被杀,国家陷入混乱。

在这场危机中,介之推一直陪伴着晋侯,不离不弃。

当晋侯重新掌握政权后,为了奖励忠诚的臣子,他决定赏赐从亡者。

然而,介之推却没有向晋侯提及自己的禄位。

尽管他有着显赫的功勋,却并未因此而要求封赏。

晋侯赏从亡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中君主对功臣的奖励。

然而,介之推却没有被禄位所动,他心中的道义高于一切。

介之推的这种品质,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

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即使没有禄位,也无法掩盖他的光辉。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介之推的品德与禄位之间的关系。

他并不看重禄位,而是把忠诚、道义放在首位。

这种品质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

尽管他没有得到禄位,但他却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和怀念。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往往比
禄位和金钱更为重要。

只有具备高尚品质的人,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介之推的例子,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特殊句式
【原创版】
目录
1.晋侯赏从亡者
2.介之推不言禄
3.禄亦弗及
正文
一、晋侯赏从亡者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忠诚事迹。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晋侯因为一场战争的胜利,决定赏赐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

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离不弃,陪伴在晋侯左右,他们的忠诚值得褒奖。

二、介之推不言禄
然而,在这些忠诚的人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就是介之推。

介之推在晋侯流亡期间,一直担任他的贴身侍卫,保护他的安全。

他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却没有向晋侯要求任何赏赐。

三、禄亦弗及
晋侯听说介之推没有要求赏赐,十分感动,决定亲自去拜访他。

然而,无论晋侯如何劝说,介之推都坚决不接受任何禄赏。

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应该因此而接受赏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精神,不应该用物质来衡量。

第1页共1页。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故事简介介子推不言禄写的是重耳在封赏时,介子推和介子推的母亲之间的对话,全是一些不贪图功名利禄的言行举止。

晋国的公子因为内战,在外逃窜十九年,后来成了晋国的帝王,晋文公复位后加封进爵于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人,谄媚的人太多导致重耳忘记了封赏介子推淡泊名利,几次三番的劝解君王清明持正,但是君王重耳根本就没有听见去。

就在重耳想起介子推时,介子推高风亮节,早已经归隐山林和老母亲过上了舒适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

由此可以看出介子推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介子推不言禄,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忠于君主忠于国家的爱国思想,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贪图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介子推不言禄暗藏了精神营养中的精华,人人都应该学习介子推的那种礼贤下士、两袖清风,淡泊名利、除恶荐贤的高尚情操。

做人应该保持一颗公正的心态,做一个正气凛然的中华人。

介子推不言禄也告诉了我们要有一颗无心奉献的心。

介子推的不言禄完完全全的体现了古代文人曾写过的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介子推不言禄之所以流传了下来,就是希望我们继承他的优良的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发扬光大。

现在的社会上确实有许多的不良风尚,甚至还有一些人道德败坏。

贪图荣华富贵先不说,有些人连尊严都不要了。

实在是不善之举啊。

人物介绍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出生年月日不详细,死于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

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什么的也没有,不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

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格外的铭记。

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

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有钱人家里做事糊口,也就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家里。

《议介子推不言禄》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议介子推不言禄》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议介子推不言禄》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议介子推不言禄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

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

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

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

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

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

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

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

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

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

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

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

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

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

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

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

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

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

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⒅【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⒁尤(yóu):罪过,过错。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即位,并赏赐流亡时一直追随着他、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其间,别人都居功邀赏,唯介之推“不言禄”,晋文公也就没有想到他。

因此,介之推曾一度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后通过与其母的交谈,坚定了自己的思想,最终隐居山林,直至生命终结。

晋文公为弥补自己的过错,并抚慰心地善良的人,特封绵上为介之推的祭田。

【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晋文公赏赐曾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提爵禄的事,爵禄也就没有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这实在是上天安排哪,而那几个随从他逃亡的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决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自己了。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导语】《介之推不⾔禄》是春秋时期⽂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篇散⽂。

此⽂讲介之推跟着晋⽂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公酬劳功⾂,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和⽼母隐居绵上深⼭终⽼的故事,记叙了介之推在决定归隐时与母亲的对话,深刻批判了争功请赏、猎取名利的不齿⾏径,颂扬了介之推母⼦不贪求名利福禄的⾼洁品⾏。

下⾯是©⽆忧考⽹分享的⽂⾔⽂《介之推不⾔禄》原⽂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介之推不⾔禄》 先秦:左丘明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禄,禄亦弗及。

推⽈:“献公之⼦九⼈,唯君在矣。

惠、怀⽆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君⽽谁?天实置之,⽽⼆三⼦以为⼰⼒,不亦诬乎?窃⼈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乎?下义其罪,上赏其*。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 其母⽈:“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尤⽽效之,罪⼜甚焉!且出怨⾔,不⾷其⾷。

” 其母⽈:“亦使知之,若何?” 对⽈:“⾔,⾝之⽂也。

⾝将隐,焉⽤⽂之?是求显也。

” 其母⽈:“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

⽈:“以志吾过,且旌善⼈。

” 【⽩话译⽂】 晋⽂公赏赐跟从他流亡的⼈,介之推不谈爵禄,因此爵禄也没有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之⼦九⼈,只有君侯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近之⼈,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天不断绝晋国的后嗣,⼀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不是国君⼜是谁呢?实在是上天⽴的他,⽽那⼏个⼈以为是⾃⼰的⼒量,不是骗⼈吗?偷别⼈的财物,还被称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的功劳呢?下⾯的⼈赞同他们的罪过,上⾯的⼈奖赏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说:“明知是错误⽽效法它,罪过更⼤。

并且我发出过怨⾔,不可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答道:“⾔语,是⾝上的装饰品。

⾝⼦将要隐藏,哪⾥还要⽤⾔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史记· 滑稽列传》:“淳于髡仰天大笑, 冠缨索绝。” 《荀子· 修身》:“折骨绝筋,终身不可 以相及也。” 《吕氏春秋· 知度》:“绝江有托于船。” 《诗经· 小雅· 正月》:“终逾绝险,曾是 不意。”
• •
断丝


(泛指)断绝 横渡、穿过 尽、极 (诗歌体裁)绝句
【辨析】绝,乏。
典故:足下。

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 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 “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 这一典故的出处。
注释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6、衡从其亩。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矣。’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辨析】从,纵。

“从”指“南北方向”、“合纵”及“放 纵”,后来写作“纵”,“纵”是“从” 的区别字。“从”作“随行,侍从”讲, 读“纵”,意思是“使· · · 从”。

• •
21、若何:固定结构,问情状、商可否。 做谓语。 22、言,身之文也:判断句。 是:指事代词。作主语。

• •

• • • •
1、“物相杂故曰文。” 2、“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 3、“故文,反‘正’为‘乏’”。 4、“未尝不临文嗟悼。” 5、“皆衣文衣而武康乐”。 6、 “文身断发。” 7、“小人之过也必文。”

• •

1、盗名不如盗货。 2、“季康子患盗。” “大盗移国。”

• •

1、贼夫人之子。 2、使鉏麑贼之。 3、反不讨贼。

• • • •


1、“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明主。” 2、“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3、“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4、“使百吏免(勉)尽(尽力)而众庶 不偷。” 5、、“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 偷也。” 6、“楚有善为偷者。”
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中国历史上以人命铭 纪念传统节日,介之推为第一人。

跟随晋文公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 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 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 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 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 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 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 晋文公耳中。
【辨析】盗、贼、窃、偷。


用做动词时,“盗”指偷窃,“贼”指 毁害。《荀子· 修身》:“害良曰 贼,· · · 窃货曰盗。”用作名词时,“盗” 指偷东西或窃取声誉的人,而“贼”则 引申为乱臣或攻杀抢劫的人。 “盗”与“窃”比较,“盗”通常指偷 东西的人,“窃”通常指偷东西的行为。


“偷”,先秦同“盗”不是同义词。汉代 以后才有偷窃的意思,并可通“盗”构 成同义联合式的复音词:《论衡· 答佞》: “偷盗与田、商同知,偷盗以欲自劾 也。” “盗”字又作动词的修饰语,表示私自 或偷着干某种事情。《论衡· 骨相》: “通有盗铸钱之罪。”
本文艺术手法赏析:


介之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 现的。 介之推认为晋文公能够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 的体现,“二三子”据天功为己有,是贪的表 现,无异于犯罪。而晋文公不以此为“奸”, 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这就成了上下蒙蔽, 他是不屑于效仿的。

母亲和介之推有两次对话。第一次是试探性的 建议:“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赏赐呢?否则,就 这样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谁?”遭到介之推的拒 绝,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 确还去效仿,罪过更大。而且已经说了晋文公 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母亲再问说: 就算不要赏赐,那么让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样呢? 介之推又拒绝说,既然都要隐居了,又何必还 要这样的名声呢?母亲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 坚定的,就表示要和儿子一起隐居。这一段对 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 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 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 跃然纸上。



1、《韩非子· 显学》:“非愚则诬 也。”----欺骗,言语不真实。 2、《宋史· 秦桧传》:“其顽钝无耻者, 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 ----捏造罪状陷害人。




1、“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 窃其二。”(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 君。” 3、“窃载与之齐。


(5)“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6)“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7)“河曲智叟亡以应。”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 •Leabharlann •• • • •【辨析】亡,奔。 “亡赵”& “奔赵” 【辨析】“遗,亡,失”。 “荆人有遗弓者。” “杨子之邻人亡羊”, “人又亡铁者,意其邻之子”。 “失道寡助”。
介之推割肉的故事:

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 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 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 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 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 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 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 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 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 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 •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 好吗?”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 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 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 •


• •
• •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我) 和你一起隐居。” 遂隐而死。 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晋文公寻找他找不到,用绵上之地作为他的 祭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说:“用它来牢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 的人。”



2、介之推:重耳的微臣。姓介名推,之 是助词。古人在姓名中往往加“之”字, 如《论语》中孟之反,《左传》中宫之 奇。 不言禄:不谈论禄赏。 3、及:达到、涉及。
• •

• • •
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唯:仅、只。 5、惠:晋惠公夷吾。怀:晋怀公子圉 外:指诸侯国。内:指臣民。 弃:厌弃、丢弃。 6、绝:灭亡。
【辨析】奸、姦


“奸”的本义是干扰,“姦”的本义是邪 恶。 后来“姦”也可以写作“奸”。现在 “姦”简化为“奸”。
• •

• •
16、盍:何不的合音词。 17、怼:怨恨。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8、尤:动词,指责、责怪。 19、焉:兼词,于是、于之。

• •

1、“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2 、“人,动物之尤物。” 3、“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 力乎? 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 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贡献呢? 下议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以处 矣。” 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 (国君)对(这)奸诈(的行为)给予赏 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 •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 赐呢?(像)这样(贫穷地)死去(又 能)埋怨谁呢?”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 言,不食其食。”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 罪孽更重啊!况且说出了埋怨的话,就 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文章
• •
1、“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2、“文章尔稚,训辞深厚。”
• •

23、偕:共同。 24、绵上:晋国地名。为之田:双宾结 构。给他作为祭田。之:指代介之推。 25、志:记载。
主题

文中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求俸禄,不图 功名的品德。在晋文公流亡的过程中, 介之推伴随多年,当晋文公返国为君之 时,随从的群臣居功邀赏,唯独介之推 超脱于纷争之外,并在其母的赞赏支持 下,偕隐于绵山。介母的三番设问,意 在考验其子,并非指使其子去追逐名利, 作者笔法新奇,值得玩味。


• •
12、况:连词,何况,况且。表示更进 一层。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 · · 为义。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 •

• • •
1、“奸王之位,祸孰大焉?” “又奸先王之理。” 2、“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 周西伯。” 3、“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4、“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5、“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课后练习:


• • • •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天实置之( ) (2)以死谁怼( ) (3)尤而效之( ) (4)且旌善人( ) (1)安排(2)怨恨(3)过失(4)表扬, 表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