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仲阳传钱乙学易先生
钱乙
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州人。
著作:《小儿药证直诀》3卷一.学术思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 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对小儿疾患的治疗,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蛮补”。
补法: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口唇属脾,脾为肺母,母虚及子,脾肺两虚,“不能相营”,则唇色晄白少华又“肺主喘,虚则哽气,长出气”,制阿胶散专补肺阴,而用牛蒡、兜铃等升宣肺气,使之补而不滞,不致壅塞。
粳米、甘草益脾胃,使生化有源。
(二)五脏辨证1.心主惊: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喜仰卧。
虚则卧而悸动不安主方:实:泻心汤导赤散利惊圆虚:生犀散安神圆2.肝主风: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
虚则咬牙,多欠气,目内浅淡。
主方:实:泻青圆导赤散泻白散虚:地黄圆3.脾主困: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主方:实:泻黄散玉露散虚:益黄散4.肺主喘: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主方:实:泻白散甘桔汤葶苈圆虚:补肺阿胶散泻白散益黄散5.肾主虚: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主方:虚:地黄圆《面上证》:右腮为肺,左腮为肝,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三)遣方用药特点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一)伤寒病见解(二)脾胃病特色:调理胃气,注重甘润清灵:常用人参、白扁豆、山药、莲肉、橘红、茯苓、炙甘草、大枣或枣仁,石斛、沙参、麦冬、白芍、砂仁、麦芽等。
脾胃虚而挟有湿热者,用资生丸,于调理中兼清湿热脾胃虚而肾气亦虚者,用脾肾双补丸,调理中焦,兼以温肾(三)吐血三要法:是“见血休治血”的典型方法。
钱乙
(一)辞官回乡
原因 1、与众不和 2、屡遭责难 3、壮志难酬
(二)传递医德
感染董及之,使董及之成为一代名医。 “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有惬素 所愿以授人者。”
(三)再次回朝并辞官
宋哲宗继位,仅十岁,为保宋朝皇帝安康,钱 乙应诏回朝,直至皇帝长大,才真正告老还乡。 回乡后,病者日造门,从百十里外来,络绎不绝。
(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三)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一)明析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不能简单的把小儿看成是大人的缩影。 其易为六淫所侵,饮食所伤,易发病且传变
迅速,发病过程中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病理特点。
在治疗上,钱乙以妄攻误下为禁约。认为“小儿脏
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即有 非下不可之症,亦必“量其大小而下之”,在使用下 药后,宜用和胃之剂善后。
小结
钱乙,字仲阳,为人正直、博爱、医术高超。 在他童年的时光里,他没有享受到家人对他的爱, 但是他却把这种缺失转化为一种博爱,并把这种博 爱给了天下无数个病痛中的儿童,他一生救人无数, 写下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首部中医儿科专著,奠定 了中医儿科的专科地位。他所创立的六味地黄丸等 方剂,今天我们仍然在广泛的使用。
TEXT 1 TEXT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 潮热、手足心热。都是阴虚有热的表现。 六味地黄丸有明显的适应症,千万不要当成保健品
什么样的人不能服用六味地黄丸 TEXT TEXT
1
1、体内有湿热的人 2、阳虚的人 3、脾胃虚弱的人
四、妙手仁心
(一)辞官回乡
(二)传递医德 (三)再次回朝并辞官 (四)广寻弟子
(四)广寻弟子
1、刘跂 寻刘跂,笑谢弗能,钱伤心。而后刘著《钱仲阳传》。 2、阎季忠 儿时常有病,被钱乙治好,心存感激,发誓在儿科上下功 夫,广泛搜集钱乙的药方。钱乙收阎季忠为徒,细心讲解。 阎将钱乙老年的药方,并收集钱乙去世后的儿科方子,写成 了《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1学术渊源《钱仲阳传》云:“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2]又云:“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2]以上传文说明,钱乙医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姑父的传授,一是他自己勤读医书。
我国传统医学,早期是以《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为基础的。
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至唐宋中医典籍不断丰富,《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都列为医家必读书。
“于书无不窥”,虽未能告诉钱乙从哪些医书中获得的知识最多,但却不难从钱乙的学术思想与古代医书的联系上推知,他是以《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为依据,以《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为指导,受《中藏经》以脏腑虚实寒热议病的启发,吸收了《备急千金要方》中脏腑脉论的部分内容,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模仿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形式,而提出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这一学作者简介:余惠平(1962-),女,主治医师。
术主张。
2核心内容钱氏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实质是以五脏为提纲,根据五脏所主五脏病建立起小儿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体系。
周水金老师讲名医励志故事汇1讲之钱乙
名医励志故事汇——钱乙的故事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开始讲这个名医励志故事汇,今天晚上进行第一讲——钱乙的故事。
刚才我发了一本书的照片叫做《小儿药证直诀》,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晚上的主人公钱乙。
钱乙这个人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很多人都不知道,特别是没有真正从事中医工作的人员,可能并不知道这医家的名称,他不像华佗、张仲景这些人那么知名。
钱乙,虽然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如果说一个药方大家肯定知道,那就是“六味地黄丸”。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
但因为他的曾祖父迁到山东,所以我们说钱乙的祖籍是山东。
我们来看一看钱乙的故事:在北宋仁宗年间,在山东东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孩子降生了,这孩子的父亲钱颖是个针灸医生,在当地小有名气。
钱颖有一些非常大的嗜好,什么嗜好呢?喜欢喝酒,喜欢游学(旅游)。
在钱乙三岁的时候,父亲突然不辞而别,隐姓埋名,出去旅游了,把钱乙丢在了一边。
这时可怜的钱乙才三岁,他的母亲又过早的去世,父亲的不辞而别,使他成了孤儿。
幸运的是他的姑母对他非常好,收养了他,他的姑父也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医生。
钱乙在姑姑一家的照顾下,慢慢地成长了,姑父姑母对钱乙视如己出。
从表面上看钱乙似乎是个很幸福的小孩,但因母亲早逝,父亲无故离开,对他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和同龄人相比,他比较早熟。
钱乙在姑父的安排下到私塾读书,因为姑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空闲的时候他就和姑父一起去出诊,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和姑父学习医术。
在一次随姑父出诊的过程中有一件特别的事情发生了,给幼小的钱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及影响。
这是个什么样的事情呢?村里面有一位姓张的铁匠,他们家有一个两岁的孩子生了病,当时也不能确诊是什么病,有发高烧又有抽搐的症状,吃了很多药都没有什么效果,钱乙在旁边看到这孩子因吃药没有任何效果,眼中出现无助的目光,钱乙在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
最终这孩子因为治疗无效死亡了。
姑父看到钱乙因这小孩的死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非常的心疼,就告诉他:“如果你对小儿科的疾病真的放不下,真的有心去帮助别人,那么你就看一看我们家传的这本《颅囟经》这本书吧。
钱乙传
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 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 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自是戚里贵室,逮士庶 之家,愿致之,无虚日。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 难。俄以病免。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 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 钱乙回答说:“以土去抑制水,这样木才能平复,那么风 自然就被控制住了。况且前几位太医的治疗已使皇子的 病症接近痊愈,我(只是)恰好赶上皇子将要病愈。” 皇帝很满意他的回答,提拔他担任了太医丞的官职,又赐 给紫色官服和金质鱼符佩戴。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 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都希望请到钱乙治病,钱乙 没有一点空闲的日子。钱乙谈论医道,那些有名望的老 医家没有人能够问倒难住钱乙。不久,钱乙因为患病免 官。哲宗皇帝又召钱乙在宫中值夜。过了好久,钱乙又 以生病为由请求皇帝恩准他告老还乡,于是不再起复。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 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 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 渐渐地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这时钱乙已经三 十多岁了,乡亲们惊叹不已,感慨激动,为此流下眼泪, 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后来又过了七年,他 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钱乙侍奉养 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 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 奠供奉吕君,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 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子 仪国公,病瘈瘲①,国医未能治。长公 主朝所以愈疾状。
• 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有了病,召钱乙让他为女儿看病, 立了功,长公主上奏皇上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赐 给他红色的六品官服。第二年,皇帝的儿子仪国公得了 手足抽筋的病,太医院里的医生没能治愈。长公主上朝 , 于是禀报说钱乙出身于民间,有特异才能,皇帝立即宣 召,钱乙入宫后进献了“黄土汤”,皇子得以病愈。神 宗皇帝召见并褒奖钱乙,并且问用“黄土汤”治愈皇子 疾病的医理。
儿科鼻祖钱乙传
钱乙传钱乙,字仲阳。
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他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氏专业儿科四十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1114年,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钱乙是北宋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代表方,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的父亲钱颖精于医道,但特别爱喝酒,又喜欢外出旅游。
有一天他东游海上,便没有再回来。
那时钱乙才三岁,他的母亲在那以前已经去世了。
钱乙的姑妈出嫁到姓吕的医生家里,因为可怜他是孤儿,就把他收为义子,并且长期教他学习医术,又将他父母亲的事情告诉了他。
他哭了一场,请求出门去寻找他的父亲,前后一共往返了八九次,总共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把父亲接回家来,但那离父亲出走已经三十年了。
乡亲们对此感慨万千,写诗赞颂此事。
他对待吕医生就象对待亲生父亲一样。
吕医生没有儿子,死后钱乙为他装殓埋葬,并穿孝服为他守丧。
钱乙原来就有羸弱的老毛病,他经常按自己的意念来治疗。
后来病情加剧,他叹息着说:“这种病就是‘周痹’啊,如果侵入内脏,就会死人的。
我大概是要死了吧”。
不久他又说:“我可以把病转移到手、脚上去。
”于是自己制作药剂,日夜饮用。
他的左手和左脚便突然间卷曲不能伸展了。
他高兴地说:“可以了!”他的亲朋好友到东山去采到了比斗还大的茯苓,他就按医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
这样他虽然半边手足偏废不能用,但却骨节坚强和健康人一样。
后来他以有病为理由,辞官回家,再也没有出过门。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中国最早的儿科医生钱乙,他看儿科的方法值得我们家长学习
中国最早的儿科医生钱乙,他看儿科的方法值得我们家长学习最近新闻报道很多医院出现儿科医生紧缺,儿科看病难的问题。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代一些叹为观止的儿科针对方法,也介绍一位古代有名的儿科医生钱乙钱乙写过一本书叫《小儿药证直诀》他也是六味地黄丸的创立者我们常说求医不如求己,对孩子最了解的,莫过于孩子父母,假如家长们能够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不仅可以在孩子生病时提供给大夫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可以自己分析出孩子体质特点,从日常生活方式上加以调整,这不就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吗?钱乙的诊断方法严格来说不属于望闻问切,而是观察孩子的一些特殊的举动,甚至是癖好,然后从这些行为中分析出背后的原因,达到诊断的目的。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
这个动作我们会时而在孩子身上发现,钱乙说,“主肝热,泻青圆主之。
”肝者,厥阴风木,风主动,当孩子有肝热时,会不由自主想动,手里有个衣领衣角捻着玩,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更何况,孩子在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不但用手在把玩,同时眼睛也在观察,但是“手寻衣领及乱捻物”通常是不需要眼观的,这也是这个动作的特殊之处。
延伸一步去想,我们成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也许是从幼儿时期一个身体原因引发,未经正确调理,最后随着年龄增长,病自愈了,习惯却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癖好了。
风寒专打下虚人。
很多病看似急病,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较长阶段的积累,因为某个情况使量变产生质变。
而在这个较长的积累阶段,身体会不断发出各种信号,如果能够及时觉察,也许用很轻柔的调理方法就可以改变,根本无须名医猛药,窃以为,这才是所谓养生。
再比如,合面睡,及上窜咬牙。
这个更有意思,孩子睡觉喜欢趴着,而且往床头方向顶。
钱乙说,此为心热,导赤散主之。
睡觉时的状态,完全是身体状态的自然反应,非常值得大家认真观察。
比如,孩子睡觉是不是很深?老实不老实?有没有惊悸?呼吸急促还是绵长?喜欢什么姿势?有没有吧唧嘴?有没有磨牙?有没有流口水?这些都有医学意义。
中国名人故事--钱乙
,
,
,,
,
,
,
,
,
,
,
医史佳话
他创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在给小 儿治病的时候,多以面上五官结合其他为依据,看病下药。 他说从眼睛看:“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虛热。青者,肝热。 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虛。”
医史佳话
受问召医后愈广
百“翁一
矣郁者乙人又
,
, ,
:
;
,
,
,
,
,:
: ! :
:
!
医史佳话
而大生乃饮曰所意乙 钱钱地乙乙总,哲是结字宗中了仲皇国对阳帝医小。复学儿生召史的于宿上辨公直第证元禁一施1中个治0。3著法2久名,年之儿使,,科儿卒复专科于辞家自公钱疾钱此元乙赐乙发1为尊1告撰展1东称3,写成年平为遂的为,郓“儿不独《他州科复立小本(今之起的儿来山圣。一药和东”门证,吴东学直“越幼平科诀王科县。》钱之)人后,俶鼻气骨坚悍,如无疾者。。人是有祖视中宗”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国《属现小关,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挖之,果得茯苓,其存儿系的药,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第证祖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一直籍部诀浙“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儿》江科为钱谓周痹也,周痹入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专儿塘著科,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的后它经祖,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第典父一著北次作迁系,,统把遂
中
儿医
科 鼻
名
祖家
钱 医
者
乙 童
心
名人简介
钱乙,字仲阳。 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享年82岁。与吴越王 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 钱乙,字仲阳。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他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 为东平郓郓州州(今(今山山东东东东平平县县)人)人。。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钱的乙《是小中儿国药医证学直史诀上》第,一是个中著国名现儿存科的专第家一,部钱儿乙科留专传著的。它第一次系统 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 钱乙尊称为《“小儿儿科药之证圣直”,诀“幼》科,之是鼻中祖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后人 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 “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教学课件
(三)临证用药特色【创制新方
】
2.创制新方 钱乙根据治疗小儿疾病的需要,创制了泻 肺清热的泻白散、滋阴宣肺的阿胶散、温肺散邪之百部 丸、健脾养胃升清止泻白术散、泻肺下气之葶苈丸等新 方剂。 还对宋以前很多名方古方灵活增损,化裁为适合小儿应 用方剂;如从张机五泻心汤(大黄黄连、附子、生姜、 半夏、甘草泻心汤)中化裁出只用一味黄连的泻心汤苦 寒直折心火;四君子汤加陈皮,则命名为健脾和中的异 功散;将理中丸中甘草用量减半后易名为调中丸;去肾 气丸之肉桂、附子刚燥为地黄丸,补益肾阴,突出了其 用药注重柔润的特色。
一、概说
钱乙(1035~1117),字仲阳,山东郓城(今山东省东平县)人。 钱氏祖籍浙江钱塘,至曾祖父北上定居郓城。父亲钱颢,擅长针 灸医术,但嗜好饮酒,喜欢出游。在钱乙3岁时,突然隐姓埋名, 浪游海上不返。后其母亡,姑母及姑父怜悯其孤苦,将其抚养成 人,并跟随姑父学医; 精通儿科及内科、外科等,临证擅用丸散,喜用药引,善补肾阴, 重视升降,反对呆补峻攻与妄攻误下,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成为北宋名医。30多岁时,姑父将殁,告其家世,钱乙大声哭泣, 并往返五、六次之多,才找到父亲下落,几年后终将父亲接回家 中。钱氏在元丰年间因治好长公主女儿之疾,被授翰林医学士。 其门人阎季忠在《小儿药证直诀· 序》赞扬说:“其治小儿,该括 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刘岐 《钱仲阳传》说:“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 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小儿五脏病预后及诊法】
3.判断预后 钱氏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辨别五脏 相兼病证的虚实,以判断其预后。如肺病又见肝证, 咬牙,多呵欠者,为肝虚不能胜肺,肺金尚能制肝木, 故易治;肺病又见肝证,目直视、大叫哭、项急、顿 闷,为肺久病渐成虚冷不能制木,肝木反实侮金,故 难治。 另外,在诊断方面,钱氏非常重视六脉、面上、 目内之诊。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将小儿脉法分为脉乱、 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六种情况。重视面上证 与目内证。
文言文《钱乙传宋史》
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第二天,幼儿果然突发羊角风十分危急,请钱乙给他诊治,三天就病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 吾其已夫。钱乙本就有瘦弱的毛病,常用心治疗,后来病重,他叹道:这
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有关医书无不阅读,不固执地死守古法。特别精 通《本草》等书,辨别纠正它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地方。
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晚年时,痉挛麻痹的病症逐渐严重,他知道不能治疗,就召来亲戚诀别, 换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 王克明,字彦昭,是绍兴、乾道年间的名医。
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
他刚出生时,母亲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 后更加严重,医生认为治不好了。 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 王克明自学《难经》《素问》,寻找治疗办法,用心施药,他病才好。 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 之后他用学来的医术在江淮、苏州、湖州行医,尤其擅长针灸。
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 随后又说: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喝它。
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 左手左脚突然蜷曲不能活动,他高兴地说:可以啦!
以病免归,不复出。他因病辞职回家,不再出来为官。
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02钱乙
止。何以然?利本脾虚伤食,初不与大下。 置十日,
上实下虚,脾气弱,引肺亦虚,补脾肺,病退即温,
不哽气是也。有所伤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后补?
曰∶便青为下脏冷,先下必大虚,先实脾肺,下之则
不虚,而后更补之也。(《小儿药证直诀·记尝所治病
二十三证》)
(三)临证用药特色
2.创制新方
创制了泻肺清热的泻白散、滋阴宣肺的阿胶散、温肺散邪之 百部丸、健脾养胃升清止泻白术散、泻肺下气之葶苈丸等新 方剂。
止泻;
◎胃阴伤而气逆呕吐者,可用藿香散养胃阴,止胃逆。
(2二、治)疗创方立药小儿五脏辨证
◎若感受外邪,或肺热内盛,则见胸闷气促而喘、口
渴(或不渴),这是肺实证,治当散邪清肺。
◎若短气喘息,吸少呼多,这是肺经虚证,治当补气
益肺。
◎泻白散泻肺清热,治壮热饮水喘闷而无表证之肺实
肺
证;甘桔汤开泄肺热,治小儿用手掐眉目鼻面之肺
“肺脏怯”。 “五脏六腑,全而未壮”,精血化源不足,势必造成肾中
精气亏乏,故“肾主虚,无实也”。 发病容易,传遍迅速,发病过程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强调说,“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 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 用药反对妄施攻伐 ,强调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的 治疗原则。
(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首先将五脏病机与临床表现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金匮要略》首论脏腑病脉证辨治; 《中藏经》论述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临床症状与脉象,
虚实寒热、生死逆顺; 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根据肝、心、脾、
运气杂说▏六气大司天与医家学术特点浅述
运气杂说▏六气大司天与医家学术特点浅述“六气大司天”理论缘于运气七篇之经旨,明代汪机、王肯堂已有发明,至清代王丙、陆懋修而得完善。
汪机按“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见北宋邵雍《皇极经世》),称“自开辟来,五气秉承元会运世,自有气数,天地万物所不能逃”,并举梅疮之作与小儿痘症之治,强调气运变化对病症及其治法的影响规律。
王肯堂作《医学穷源集》,称见《内经》运气之说“始得拨云雾而见青天”,“得元会运世及三元运气之说”而后恍然而悟,以为“圣经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
清代陆懋修《世补斋医书》做“六气大司天”专论,明确“大司天”之名,指明上、中、下三元的起止时限,强调“古人用寒、用温各随其所值大司天为治”,完善“六气大司天”之说。
“六气大司天”是在《素问》运气七篇所述自然与生命时间周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推演而丰富和完善了自然、生命、病疴变化规律的时间层次离合模式及其调谐方法,从而成为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
大司天理论以60年为时间单元,前30年为司天之气所主,后30年为在泉之气所主,类似一年的上下半年分别为司天之气、在泉之气所主。
大司天理论以 360 年或 3600 年为时间周期,也类似一年的司天、在泉之客气按十二地支的推演。
一年的司天在泉能够描述一年的气候特点,“六气大司天”则是对60年的总的气候变化的描述。
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特点必然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小到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的整体性,再到人与地域的整体性,大到某一段时间内人与气候特点的整体性,大到六十年间人与气候的整体性,事实上中医的整体观念小到个体,大到群体,追求个性,但也重视共性,由此衍生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我们生存气候环境存在着寒温的变化规律,竺可祯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提出,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呈现出寒暖交替的变化规律,包括4个温暖期、4 个寒冷期,而中医学术流派的“寒温”倾向变迁与气候环境的寒温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契合。
8、儿科奠基人—钱乙
8、儿科奠基人—钱乙展开全文8、儿科奠基人—钱乙钱乙 1032~1113宋代儿科学家儿科奠基人,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大家“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成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著《小儿药证直决》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
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
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他专攻儿科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儿科理论和临证经验。
对其它各科,亦有所成就。
钱乙的著作很多,但惟有《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保存和流传下来,此书最能代表他的学术水平。
在儿科方面,学有渊源,又富有独到经验,且“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他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得十分清楚,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并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小儿的五脏辨证论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推动了后世儿科理论的发展。
尤其对小儿惊痫发搐、慢惊、吐泻、疳症、肿胀等病症,钱乙的造诣颇深,疗效甚佳:如宋神宗甥女患泄痢将殆,众医无策,请钱乙诊治而愈,乃授以翰林医。
又如皇子仪国公病瘛苁,国医未能治,再召钱乙诊治而愈,神宗又擢为太医丞。
钱乙根据小儿特点,调剂制方,善用成药,书中丸散膏方甚多,反映出儿科特色。
他常常自制药品,自创新方,以组方严谨、药味少、剂量小、服法方便、疗效显著而闻名于世。
浅谈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后世影响
浅谈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后世影响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医家,从事小儿疾病治疗几十年,学术造诣精湛,继承《内经》,《伤寒论》等典籍中的学术观点,指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确立五脏辩证纲领,化裁创制诸多方剂,不仅为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不少新学派、新学说的形成。
钱乙对儿科生理、病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首先,明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颅囟经》率先提出“纯阳”之概念,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属阳主升易散的生理特点。
钱乙继承《颅囟经》之成就,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补充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的纯阳之说。
“脏腑柔弱,全而未壮”,系指小儿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时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出现病情多变而传变迅速的特点,当疾病一旦形成,或因医治延误,极易伤及正气。
在病理上就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今早之实,可成傍晚之虚,今日之虚,又可转为明日之实。
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
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
而寒热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证候属性。
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
小儿的易寒易热常常与易实易虚交错出现,形成寒证与热证迅速转化或兼挟。
钱氏还认为,小儿急性外感疾病之初,多为实证、热证,故阳热亢盛、津液耗伤是儿科常见病机。
但也不尽然,热邪伤阴也能耗气,久治不愈之外感咳嗽、哮喘等,也常见有阳气不足之证,而应采用益气解表等法。
其次,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钱乙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和主要证候特点,区分五脏的寒热虚实证候,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如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九,脾虚用益黄散等,大大提高了儿科的辨证论治水诊断方面,钱乙高度重视小儿望诊,总结出了面部望诊的经验,尤以“面上证”“目内证”为要,其经验仍为现今儿科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确是十分重要的。钱乙也因此书名留医史。
钱乙跟随姑父学医,勤奋刻苦,精通经典,博览诸家,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闻名遐迩。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去汴梁(今开封)行医,誉满京城,那时正好长公主生病,召钱乙就诊,他诊病非常准确,皇帝便授予他“翰林医学”的称号。后来皇子仪国公病瘛疭(手足抽搐),国医未能治愈,皇帝听了长公主的建议,召钱乙诊治,进黄土汤而愈。皇帝非常高兴,夸奖其医术,并晓谕众臣,然后问道:黄土汤为什么能治瘛疭呢?钱乙答道:瘛疭是肝木失养引起的,黄土汤能温补脾土,土能胜肾水,肝木得肾水滋养,则风自止,而且诸医都快治好了,到我这正好赶上治愈。皇帝赞赏他说的对,任命他为太医丞。从这件事例也可以看出钱乙高尚的医德医风,不矜持己名,诋毁他医,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此后,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愿到他那里看病。钱乙不分长幼妍媸、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皆认真诊治,授之于药,均满意致谢而归。
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儿科方面更有创新和收获,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后经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核校编辑,删去重复,正其谬误,才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正式刊行问世。除《小儿药证直诀》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孩论》百篇等,可惜均已失传。
钱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钱仲阳传》)除医书外,史书杂说无所不读,天文地理、社会人事无所不晓,别人读书拘泥守古,而他能超越框框,融于己见,且大都与理法相合。他精通本草,多识物理,因而能辩认错误,别人得到一种特殊的药,或有什么疑难的事,求教于他,都能有问必答,充分显示其博学多识的才能和甘为大众服务的情操。
大国医钱乙传下篇
大国医钱乙传下篇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大国医钱乙下>这一年,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这里注意了,长公主并不是皇帝女儿中最大的,而是皇帝的姊妹,古代的规范称呼中,皇帝的姑姑叫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女儿叫公主。
这位长公主是宋英宗的女儿,这位宋英宗一共四个女儿,早死了一个,剩下的三个中,只有小公主祁国长公主活的年龄比较大,剩下的二位分别于元丰三年和元丰八年去世,所以根据我的分析估计是这位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这可是大事,我先把当时宋朝皇室里面的生育情况做个总结,总的评价是:是生的速度比较快,但成活率非常之不高。
就拿那位宋神宗说事儿吧,他一口气狂生了儿子十四个,女儿十个,结果有六个儿子很早就挂了,女儿有七个很早就挂了,这种成活率低得从哪方面都说不过去的,所以他们对太医院的工作很不满意(估计这事儿搁谁都得不满意),在后来见到钱乙这个儿科医生的时候,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这位祁国长公主的姐姐蜀国公主的孩子就是三岁的时候病死的。
所以这个孩子病了,这可把长公主的家里上下急坏了,大家都惶惶不安,担心厄运再次降临。
这时有人提到了钱乙,说民间可是传了,说这位钱乙治疗小儿病那可是真有功夫。
长公主急了:还等什么呐,那就把他给请来吧!反正太医们都没了办法了。
好吧,那就这么定吧。
于是,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钱乙就被糊里糊涂的带到了驸马府。
我说钱乙是糊里糊涂被带来是有根据的,文献记载钱乙进府时还醉着呢,这绝对是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就来了,否则借他三个胆子也不至于敢在给驸马家看病前喝酒啊。
钱仲阳传
黄土汤 金匮要略》卷中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金匮要略》卷中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甘草、 甘草、干地黄 、 白术 、附子 、阿胶 、 黄芩 、灶中黄土
天子悅其對, 天子悅其對,擢太 醫丞, 紫衣金 醫丞,賜紫衣金魚。 自是戚里貴室 戚里貴室, 自是戚里貴室,逮 士庶之家,願致之, 士庶之家,願致之, 無虛日。 無虛日。
•
•
•
•
•
擢:提拔,提升官职。太医丞:医学教 提拔,提升官职。太医丞: 官名称。据宋代医事制度, 官名称。据宋代医事制度,中央掌握医 学教育的机构有太医局,下设太医丞、 学教育的机构有太医局,下设太医丞、 教授等官职。 教授等官职。 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按《左传》 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 左传》 杜预注: 紫衣,君服。 及唐, 杜预注:“紫衣,君服。”及唐,亲王 及三品服用紫,五品以上服用朱。宋制: 及三品服用紫,五品以上服用朱。宋制: 官至四品,乃服紫衣。 官至四品,乃服紫衣。 即鱼符, 鱼:即鱼符,本是唐朝皇帝授予臣属而 制造鱼形的信物。符分左右两半, 制造鱼形的信物。符分左右两半,字刻 于符阴,上端有一“同”字,侧刻“合 于符阴,上端有一“ 侧刻“ 两半字,首有孔,可以系佩。 同”两半字,首有孔,可以系佩。除发 兵用的兵符外, 兵用的兵符外,五品以上的官都有随身 佩戴的随身符,分金、 铜等质。 佩戴的随身符,分金、银、铜等质。此 外尚有通过宫殿门、城门用的开门符等, 外尚有通过宫殿门、城门用的开门符等, 且有鱼袋盛装鱼符,三品以上的饰以金, 且有鱼袋盛装鱼符,三品以上的饰以金, 五品以上饰银,以明贵贱,应召命。 五品以上饰银,以明贵贱,应召命。宋 朝无鱼符,只有鱼袋, 朝无鱼符,只有鱼袋,公服则系于带而 垂于后。宋朝四品以上服紫衣佩金鱼。 垂于后。宋朝四品以上服紫衣佩金鱼。 戚里:封建帝王之姻戚。 戚里:封建帝王之姻戚。本指汉代长安 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 汉书·石奋 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汉书 石奋 高祖召其姊为美人, 传》:“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 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 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 长安志注》 《长安志注》曰:“高祖娶石奋姊为美 移家于长安城中,号之曰戚里, 人,移家于长安城中,号之曰戚里,帝 王之姻戚也。 王之姻戚也。”故后称帝王之姻戚曰戚 贵室:贵族之家。 里。 贵室:贵族之家。 愿致之:希望邀致他。 愿致之:希望邀致他。
钱乙儿科常用诊法研究_卢红蓉
钱乙儿科常用诊法研究卢红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摘要:钱乙在儿科临床中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因小儿难配合,言不足信,因此,尤重四诊中的望诊,包括望精明、观体态、望二便、审苗窍、辨斑疹、察面色等。
关键词:钱乙;诊法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2)08-1517-02收稿日期:2012-02-30基金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2009FY120300-2)作者简介:卢红蓉(1977-),女,湖北钟祥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研究。
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
古谚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
此言诊治小儿病之难,钱乙对此也深有体会,在《小儿斑疮备急方论》序文中,钱乙曰:“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以言语取,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
阎孝忠整理钱乙书稿时,对小儿辨证五难进行了总结:其一,自六岁以下,《黄帝内经》不载其说,无经可据;其二,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哭闹,影响气息脉象而难于审定;其三,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其四,小儿尚不能言,言也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其五,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易使病情变化。
总之,诊治小儿疾病难,口不能言,或言之不确,脉象难凭,望诊提供的信息有限。
鉴于小儿辨证难,钱乙在临床中非常注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力求临床信息的全面准确。
但因小儿难配合,言不足信,因此,钱乙在小儿疾病诊察中尤重四诊中的望诊,包括望精明、观体态、望二便、审苗窍、辨斑疹、察面色等等。
1望诊1.1目内诊望目是钱乙诊察小儿疾病很重要的诊法之一,运用很广泛。
《小儿药证直诀》中论目者有50多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望目之神、色、形态等多方面[1]。
1.1.1目神望目神就是望目中有无精光。
“小儿王”——钱仲阳
“小儿王”——钱仲阳
韩三州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1996(000)005
【摘要】北宋年间,山东郓城出了一位名医。
他不慕功名,鄙夷利禄,不当朝廷的太医丞,甘心情愿在民间为小儿治病达60年,此人就是中医史上著名的小儿科专家钱仲阳。
钱仲阳出生在1033年,本名叫钱乙,仲阳是他的字。
他父亲名叫钱颢,在当地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针灸医生,但是身上沾染了一些坏习惯,每天非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韩三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2
【相关文献】
1.钱仲阳儿科五脏辨证初探 [J], 孙华士
2.双重孝行钱仲阳 [J], 陈德春
3.钱仲阳学术思想研析 [J], 傅毅;谭邦华;王松山
4.儿科医圣钱仲阳 [J], 王雪之
5.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诀》 [J], 相鲁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廣親宗室子病, 診之曰:“此可無藥 而愈。”顧其幼,曰: “此兒旦夕暴病驚人, 後三日過午無恙。” 其家恚曰:“幼何疾? 醫貪利動人乃如此!” 明日果發癇甚急,復 召乙治之,三日愈。 問何以無疾而知。曰: “火急直視,心與肝 俱受邪;過午者,心 與肝所用時當更也。”
•
•
•
•
•
广亲:宅名。 宗室:皇族。据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广亲宅二大 王的儿子七太尉,七岁时潮热数日,曾 召钱乙诊治;即指这一病例。 此儿旦夕暴病惊人:这小儿将要突然发 病,很骇人。 痫(xián):病名。即癫痫。是一种突 然发作的暂时性大脑功能紊乱的病证。 俗名羊痫风。中医多认为痰涎郁于经络, 故现昏仆抽搐等症状。 火急直视,心与肝俱受邪:面部所现赤 色甚重,眼睛直瞪瞪地看视,这是心脏 与肝脏都受感病邪的证候。《小儿药证 直诀》云:“目直视而腮赤,必肝心俱 热也。”腮赤是火急的外部症状,心属 火,火急则为心脏受邪;肝主目,目直 视是肝脏受邪的症状。 过午者,心与肝所用时当更也:言过午 后就无恙的原因,是因为肝、心用事之 时应当被更替,肝心旺盛之时已推移, 病势就衰减而无恙了。《小儿药证直诀》 云:“所言午时者,自寅至午,皆肝心 所用事时。治之,泻心肝补肾自安矣。” 按:寅卯属木,巳午属火,故自寅至午, 皆心肝所用事之时。过午以后,心肝旺 盛之时已被更替,故病势衰减自安了。 更:替换。
• •
• •
• •
• •
皇子仪国公:宋神宗第九子吴王(bì )封仪 国公。 瘈疭:亦称疭瘈。手足痉挛之疾。《素 问· 玉机真藏论》:“病筋脉抽引而急, 病名曰瘈。”筋急引缩为瘈,筋脉纵伸为 疭;手足时伸时缩,抽动不止者,称为瘈 疭。与抽搐同义。俗名抽风。 草野:乡里,民间。 黄土汤:《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名,由甘 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 黄芩、灶中黄土七味药物组成。有温阳健 脾、坚阴止血等功效。 褒谕:褒奖勉励并告谕众人。 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因为脾 (土)温健,能制胜肾水生肝(木)的力 量,而使肝木制脾土的力量得到平缓,那 么产生瘈瘲病的风邪也就停止了。意为瘈 瘲病多属于风,在治疗上须平肝木(风), 因为肝木犯脾而患瘈瘲,故须平肝木 (风)。黄土汤的作用主要是温阳健脾, 脾属土,土旺即能制肾水,肾水受制,则 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 自已。 垂愈:接近痊愈。 适当:恰逢。
• 因家于郓:于是就安家在 郓城县。即今山东省东平 县。家,名词作动词。 • 一旦匿姓名:忽然有一天 钱颢隐姓埋名。
乙時三歲,母前亡, 父同産嫁醫呂氏,哀 其孤,收養爲子。稍 長讀書,從呂君問醫。 呂將歿,乃告以家世。 乙號泣,請往跡父, 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數歲,乃迎以歸。 是時乙年三十餘。鄉 人驚歎,感慨爲泣下, 多賦詩詠其事。後七 年,父以壽終,喪葬 如禮。
繇此雖偏廢,而氣骨 堅悍,如無疾者。退 居里舍,杜門不冠屨, 坐臥一榻上,時時閱 史書雜說,客至,酌 酒劇談。意欲之適, 則使二僕夫舆之,出 沒閭巷,人或邀致之, 不肯往也。病者日造 門,或扶攜襁負,纍 纍滿前。近自鄰井, 遠或百數十里,皆授 之藥,致謝而去。
• 繇:通“由”。从;自。 • 退居里舍:辞官隐居在乡里屋 舍中。 • 杜门:闭门,谢绝宾客。不冠 屦:不戴帽子,不穿鞋。冠、 屦:皆用作动词。 • 剧谈:畅谈。 • 意欲之适:心里想要去到什么 地方。之、适,皆动词,意为 “到……去”。 • 舆之:用轿子抬着他。舆,轿 子。此用作动词。 • 扶携:指搀扶而来的老弱病人。 襁负:用襁褓包着背来的小儿。 • 纍纍:“累累”的异体字。连 续不断。 • 邻井:犹言邻里。五家为邻, 十家为里,二十五家为闾,方 里为井。
乙本有羸疾,性簡 易,嗜酒,疾屢攻, 自以意治之,輒愈。 最後得疾,憊甚,乃 歎曰:“此所謂周痹 也,周痹入藏者死, 吾其已夫!”已而曰: “吾能移之,使病在 末。”因自製藥,日 夜飲之,人莫見其方。 居亡何,左手足攣, 乃喜曰:“可矣!” 又使所親登東山,視 菟絲所生,秉火燭其 下,火滅處斸之,果 得茯苓,其大如斗, 因以法噉之,閱月而 盡。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 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 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 “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 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 补服上分别品级。
明年,皇子儀國公病瘈 瘲,國醫未能治。長 公主朝,因言錢乙起 草野,有異能,立召 入,進黃土湯而愈。 神宗皇帝召見褒諭, 且問黃土所以愈疾狀。 乙對曰:“以土勝水, 木得其平,則風自止。 且諸醫所治垂愈,小 臣適當其愈。”
其論醫,諸老宿莫能 持難。俄以病免。哲 宗皇帝復召宿直禁中。 久之,復辭疾賜告, 遂不復起。
• 老宿:此指老成积学有名 望的医家。宿即宿学,亦 作“夙学”,谓积学之士。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 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 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பைடு நூலகம் 持难:自持己见问难钱乙。 难:问难。 • 哲宗皇帝:赵煦,神宗之 子,1086~1101年在位。 • 宿值禁中:在禁宫中侍奉。 宿值:轮流值宿。 • 赐告:准许带着印绶归家 治病。
• •
羸疾:身体瘦弱之疾。 性简易:性格直率。简易:坦率和 易,不拘于礼节。《汉书·刘向 传》:“向为人简易,无威仪。” • 周痹:病名。风寒湿三气杂合客于 分肉之间而形成的痹证,其疼痛是 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以周遍全 身。 • 吾其已夫:我恐怕要完了吧!其: 揣测语气副词,有“恐怕、大概” 之义。 • 末:四肢。 • 居亡何:过了不久。亡,通“无”。 • 挛:筋肉拘急。 • 菟丝:中药名,能滋养肾阴。其枝 叶如丝状若烟雾,故名。《淮南 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 茯苓,上有菟丝。” • 秉:拿。 • 烛:照察。用如动词。 • 斸(zhú):挖掘。 • 噉(dàn):“啖”的异体字。吃。 此谓服食。 • 阅月:经过一个月。阅:经历。
钱 仲 阳 传
刘跂
刘跂,字斯立,时称学易先生,东光(今属 河北)人。挚子。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 士,释褐亳州教授。哲宗元祜初,移曹州教授。 历雄州防御推官,知彭泽、管城、蕲水县。以其 父为御史中丞,不得仕朝官。绍圣初,又因其父 入党籍,牵连免官。徽宗立始复官,卒於政和末, 官终朝奉郎。有《学易集》二十卷(《直斋书录 解题》卷一七),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 典》辑为八卷,其中诗四卷。事见《宋史》卷三 四○《刘挚传》。刘跂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 库全书·学易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鱼符与身份证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在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 一种类似身份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 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 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至明 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 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 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儿药 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3卷。 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 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 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
不幸煅良品 孝子结善根
錢乙,字仲陽,上 • 俶(chù):钱俶,钱镠 之孙,为吴越国第五个国 世錢塘人,與吳越王 王。初名弘俶,字文德。 有屬。俶納土,曾祖 • 纳土:指宋太宗太平兴国 贇隨以北,因家於鄆。 三年(978)平定江南, 父顥,善針醫,然嗜 吴越王钱俶出兵策应,将 酒喜遊。一旦匿姓名, 所据十三州献于宋朝。纳 土,即献国土于宋朝。 東遊海上,不復返。
• 父同产:与钱乙父亲 同父母所生的同胞兄 弟或姊妹。此指钱乙 父亲的同胞姊妹,即 钱乙的姑母。 • 从吕君问医:钱乙跟 姑父吕氏学医。 • 吕将殁:据《聚珍本》 当为“姑将殁”。 • 迹父:追踪寻找父亲。 迹:追寻踪迹。
其事呂君,猶事父。 呂君歿,無嗣,爲之 收葬行服,嫁其孤女, 歲時祭享,皆與親等。
钱乙
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 后祖父北迁,遂 为东平郓州(今 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 年(公元一O三二 年),卒于政和 三年(公元一一 一三年)。
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儿 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 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 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 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 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 “幼科之鼻祖”。
黄土汤 《金匮要略》卷中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甘草、干地黄 、 白术 、附子 、阿胶 、 黄芩 、灶中黄土
天子悅其對,擢太 醫丞,賜紫衣金魚。 自是戚里貴室,逮 士庶之家,願致之, 無虛日。
•
•
•
•
•
擢:提拔,提升官职。太医丞:医学教 官名称。据宋代医事制度,中央掌握医 学教育的机构有太医局,下设太医丞、 教授等官职。 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按《左传》 杜预注:“紫衣,君服。”及唐,亲王 及三品服用紫,五品以上服用朱。宋制: 官至四品,乃服紫衣。 鱼:即鱼符,本是唐朝皇帝授予臣属而 制造鱼形的信物。符分左右两半,字刻 于符阴,上端有一“同”字,侧刻“合 同”两半字,首有孔,可以系佩。除发 兵用的兵符外,五品以上的官都有随身 佩戴的随身符,分金、银、铜等质。此 外尚有通过宫殿门、城门用的开门符等, 且有鱼袋盛装鱼符,三品以上的饰以金, 五品以上饰银,以明贵贱,应召命。宋 朝无鱼符,只有鱼袋,公服则系于带而 垂于后。宋朝四品以上服紫衣佩金鱼。 戚里:封建帝王之姻戚。本指汉代长安 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汉书· 石奋 传》:“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 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 《长安志注》曰:“高祖娶石奋姊为美 人,移家于长安城中,号之曰戚里,帝 王之姻戚也。”故后称帝王之姻戚曰戚 里。 贵室:贵族之家。 愿致之:希望邀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