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 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 阴为地者也。”(《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按摩。
他认根为病据凡由能《邪增内生凡加经上,五》行攻者脏关邪,者于已皆,五吐病均味。可入谓五胸凡之脏膈风或痰补的上宿。传脘食促统的,使理,病可在病论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能使邪
进食攻吐,法邪才之是法真,补法行也之汗。道吐。下。 用吐法。
气拥而出之的方法。
凡寒湿固冷,热克
强调脾气升发的作用!
学术思想
1、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
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七情所伤
(2)病理
气火失调、脾胃升降失常
(3)治疗特点
补中升阳泻火,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朱震亨(1281-1358),字 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 省义乌县)人。世居丹溪之边, 故以丹溪为号。
朱氏早年习举子业,三十 岁时,有志于医,三十六岁时, 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习, 成为理学家,这对他后来的医 学形成很有影响。
用寒凉药不过六分之一与,火其热中有广关泛;使六用气的之都中是火附热子也、居干其姜二、。官桂、
➢ 倡肉的蔻多导等发“温性热与火药普热物遍。性论可这见个”“角寒度《凉加风湿素派以与与问”强火火玄讲调热热机“,原火而病热实式论质》”上:,仍“只然五是是脏从注之火重志热辨者病证,怒、
金元四大家(朱震亨)
白云书院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4岁,已有医名,为寻找医学真谛,外
出千里求师,渡钱塘江,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
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闻某处 有医,便往哪问之。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
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
朱氏元至正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祖父环,父元。
朱氏十岁时台州杨镇龙在台州、东阳交界处起兵,兵乱中,其家族屡 遭洗劫,房屋烧毁,家境十分贫困。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十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
都尚年幼,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 “众工束手”,因而立志学医。 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决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经过5年 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乌丹溪大桥
朱丹溪陵园
一年半后,丹溪四十七岁,罗知悌去世。
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数年后,“声誉顿著”,广泛授徒,
传授医术,传人中医术精湛、学养深厚者辈出。其学术思想对明代乃 至以后的中医学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丹溪以七十八岁高龄逝世。
二、代表著作
丹溪一生著作颇多,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记载,具名丹溪所
饮食不节
引动 耗伤
衰老
色欲过度
生活失常
心动
(君火)
相火
阴精 疾病
【慎用温燥】 阴亏之体,本应滋阴以和阳,但当时流行的《局方》采用辛香刚燥之 剂,非豆蔻、干姜,即丁香、肉桂。这些药物“积温成热,渐至郁 火”,不但不能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反而“阳亢于上,阴微于下”。 朱丹溪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语:“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 而久,夭之由也。”明确指出了滥用温燥之剂的害处,而且从阴阳学 说角度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养护之法】 正心收心,养心修身;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节饮食、戒色欲。—— 心君不动,相火自然守位,才能保护阴精。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
之中。
1、运气学说 2、虚实寒热
基础 纲要 病症
3、本病标病 4、是动所生病
5、苦欲补泻论治
治法
6、标本寒热虚实论治 7、重视胃气
特点
1.以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阐释脏象 《医学启源•天地六位脏象之图》以五运六气、天地人作理论框架概括脏象。
心肺居于上焦,象天。肺,五运属金,金火合德,燥金主清,下络大肠;心
思 考 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要针对的是什么疾病? 从历史的角度看,哪一个更为重要?对于今天来说,哪一个更为重要? 历史和现实的中医疾病谱有否变化? 张元素和李东垣主要治的是哪类疾病?
中医如何能夺回外感病和危急重症的诊疗权?
SARS后遗症。
SARS后遗症人群: 他们不是历史,他们不能被遗忘
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 “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 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 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
熟悉:脏腑辨证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 了解:六气用药理论
一、医家生平 张元素,宋金时人,居河北易州,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刘完素同时 而年辈略晚。据《金史•张元素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 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
庙讳:皇帝父祖的名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都须避讳,叫做避“庙讳”。 ——“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 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卷十《职制篇》)
及包络,五运属火,君火主热,下络小肠。 肝胆居于中焦,象人。肝,五运属木,木火合德,风木主温,下络胆经;胆,
金元四大家.优秀精选PPT
实践上,又较亲前手人治好认母识亲有和许了谦较的大病,的最扩后充得出。“三古法方治均今有病具焉能体吻用合法“的、结注论意,是事彼项时、敢于禁创忌新证的医,家应之用一。范围广泛,内
容丰富,所用药物遵崇完素,偏于寒凉,颇有心得。
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每卷含数篇论述,有说、辨、记、解、诫、笺、诠、
式、断、论、疏、述、衍、诀等体裁。包括:“事亲”本书。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
他具有民族九气门节,,终撮生要不图仕,,行百医法于民心间要,,受到三民法众六的欢门迎,,“至今三河消间论一带”尚(刘有纪完念素他的),遗扁迹。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 他相对反当 矣时”盛;世行传的神“五效运方六等气”几学部说分非常内重容视。,一方面强调“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 药把物疾通 病便分外属,风他、该如热催、书生伤注、寒重下、乳积阐、聚发磨、邪积杂、病实逐等为水各病、门破,的经每理、门论泄均气先,等引倡下《导行素作问攻用》下的医三方论法,法。再治加疗引申诸,病并。制定书处中方以。 六邪归纳诸病之因, 补三中法升 均阳有泻具以火体三,用法代法表、治方注之补意,中事益项名气、之汤禁为忌证“,六应门用范三围法广”泛,,内此容即丰富为,该所书用药创物立遵的崇完“素攻,邪偏于论寒”凉的,颇主有要心思得。想。 ”(《脾胃论·天在地具阴阳体生应杀用之理汗在吐升下降浮三沉法之时间论,》作)者从治法范围,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刘完素(1120-1200),字史守书记真载:,“号金时通玄处士。金代河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具体治法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金 元四大家在郁证治疗中常采用针灸疗法。例如,朱丹溪常采用“从肝论治”的针 灸方法,选用太冲、气海等穴位进行针灸;张从正则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气机;刘完素则选用尺泽、委中等穴位进行针 灸,以清肺泻肝、调理脾胃;李东垣则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以健 脾开胃、补中益气。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郁证的主要原则包括疏导气机、调理脾胃和滋阴养血。首先,疏导 气机是治疗郁证的关键,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达到疏 通气机的目的。其次,调理脾胃也是治疗郁证的重要措施,可通过饮食调理、中 药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脾胃功能,从而缓解气机郁滞。此外,滋阴养血也是治疗郁 证的必要手段,可通过服用滋阴养血的中药材来改善机体气血不足的状况,从而 缓解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
刘完素认为,郁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肺、肝、脾三脏,临床以心 情不畅、咳嗽胸闷、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李东垣则认为,郁证多由脾胃气机 失调引起,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身体乏力等。
治法概述
治法概述
金元四大家治疗郁证的思路各异,但均注重调理脏腑气机。朱丹溪主张从肝 论治,用逍遥散类方剂调肝解郁;张从正主张祛除体内邪气,用汗、吐、下三法 疏通脏腑气机;刘完素则倡导调理肺、肝、脾三脏,用凉药清肺泻肝,温药健脾 开胃;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法治疗。
病因病机
此外,身体虚弱也是郁证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气血不 足等,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易受情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气机郁滞。
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中医郁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忧愁、抑郁、烦躁、易怒等,且常伴有兴趣缺乏、意志消沉等症状。 思维迟缓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 眠、多梦、易醒等。此外,中医郁证还常伴有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异常、自杀倾向等。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前言辽宋金元四大家是指北宋晚期至南宋、金、元时期活跃的四位杰出文人,分别为辽宁著名诗人苏轼、宋代著名画家文同、金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和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
他们各自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文学巨匠艺术风格苏轼以豪放之气和才情横溢而闻名于世。
他以清新婉约的诗歌、雄浑豪放的散文以及刚健有力的画作而广为人知。
苏轼独特的感受力使其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同时充满了个人主张和社会观察。
影响评析苏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抒情即拓展”,提倡表达真实感情与思想,深受后来诗人的追随。
其次,他的散文风格雄浑豪放,对宋代以至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苏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观察为基础,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并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
文同:笔墨精妙艺术风格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以他的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擅长以简练明快的笔墨勾勒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
他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将自然美与内心感悟相结合。
影响评析文同在中国山水画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倡导“似写非写”和“神韵和体”,强调作品中应有灵动之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后世山水画家学习与借鉴的对象。
赵孟頫:书法宗师艺术风格赵孟頫是金代著名书法家,也是南宋年间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瘦劲有力的笔画和工整流畅的布局为特点。
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字体,并以其深沉内敛又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而成就卓越。
影响评析赵孟頫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将楷、行、草三种字体相结合,并注重字体间的变化和连贯性,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其次,在气势与细节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使得后世书法家在学习中可以借鉴他的技艺。
同时,赵孟頫注重笔墨与心情相结合,强调自我表达,对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汉卿:曲艺宗师艺术风格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杂剧为主。
金元四大家的养生保健观
金元四大家的养生保健观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1期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许多养生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丹溪,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养生重在养精气刘完素总结前代长寿者的经验,提出“省约俭育”是“却老全形,身安无疾”重要措施的论述。
所谓“省约俭育”即现在所说的节制生育,因为多生多育耗伤人体精气,精气亏损是人衰老的主要原因,要抗老健体就得爱护精气。
所以他说:“体者精之元也,精不欲竭……精之处无得而夺也。
”可见,刘完素是从惜精保精可以健身防老来谈节制生育的。
刘完素在汉代王充提出人之寿夭在于“先天禀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人自为”的思想。
这种“人主性命”说摒弃了神赐寿命天注定的伪说,说明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摄养,就能延年益寿。
刘完素还从精与气的角度阐述养生的机理,证明各种养生术能健体延寿的物质基础就在于精和气。
因此,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尤其强调气的保养。
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畅阴阳、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
张从正:提倡祛邪扶正张从正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之所以能扶正,是因为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儒门事亲》)的主张。
他的养生保健思想的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认为人的身体、气血都要活动,瘀滞则会成疾,并总结了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养生方法。
在防病保健中,他还特别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丰富了中医学中有关心身医学、医学社会学的内容。
李杲:注重调理脾胃李杲认为,促使人早夭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气耗损,而且不能在后天得到补养。
因此,调养脾胃之气,维护后天之本,弥补元气的耗损,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
金元四大家教学文稿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张元素)、李东垣、刘完素河北人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即刘完素的火热说《河间学派》[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易水学派》[补土派]和朱震亨(朱丹溪)[ 养阴派”]的养阴说。
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
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
”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其实什么派别无所谓,在百姓眼里,能治好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元素金代医学家。
撰《脏腑标本药式》、《医学启源》等。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张元素,字洁古,金朝(北方被金占领之后)的之易州(河北省易县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
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
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脏腑辨证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
金元四大家..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朱丹溪
元(蒙古) 1271-1368
十二世纪,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实践的创新,出现 了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即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其中影 响较大者则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世称为 “金元四大家”。
刘 完 素
1、刘完素生平
他研究《内经》, 完全是以《素问》为 主,故其名曰“完 素”。
河南中医学院徐振国:在 兰考县采访的时候,感受最 大的是中医学的落寞,除了 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少有人 知道这里曾出过一位旷世名 医张从正。由于不能确证张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 氏故里,兰考县把张从正的 故里放在了城关镇的张医王 洲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 村,并在这里立了十几通碑。 但如今的张医王村的张从正 故里碑处,一片荒凉,除了 年轻时从军,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医; 61岁被召为太 四周的数棵柏树还挺立着, 石碑都已被扳倒、砸断,似 医,后辞归,行医于民间。 乎没有人以他为荣。
六气皆能化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对五运六气的研究
他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非常重视,一方面强 调“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 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另一方面则不认为人体发病完 全受五运六气的格式所支配,反对机械的搬用运气学说于医 学实践上。
亢害承制
1、生平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 史书记载:“金时
三聘不起,赐号高尚先 间(今河北河间)人,世称刘河间,赐号高尚先生。 生。”
他具有民族气节,终生不仕,行医于民间,受到民众的
金元四大家名词解释
金元四大家名词解释
嘿,咱来说说“金元四大家”是啥。
有一次我去看中医,听老中医提到了金元四大家。
我就好奇啊,这金元四大家到底是啥呢?
“金元四大家”呢,就是金元时期的四位著名医学家。
他们分别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
这四位大佬在医学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厉害的本事。
比如说刘完素,他主张“火热论”,觉得很多病都是因为火热引起的。
张从正则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来治病。
李杲呢,重视脾胃,认为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疗上很有一套。
咱可以想象一下,在金元那个时候,这四位医学家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拯救病人。
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对后来的中医发展影响可大了。
就像我去看中医,老中医可能就会借鉴金元四大家的一些理念来给我看病。
总之呢,金元四大家就是金元时期很牛的四位医学家。
他们的贡献让中医更加丰富多彩。
以后咱要是对中医感兴趣,也可以多了解了解金元四大家哦。
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
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宋辽金元四大家是指北宋时期的苏轼、黄庭坚,辽金时期的辛弃疾,以及元朝时期的王安石。
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是文学界的巨擘,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在形式上也独具特色。
他们的文化背景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多以文学才华著称,他们注重修身养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北宋时期的代表性文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豪放洒脱的气息。
他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而独到,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心态。
辽金时期,由于辽金帝国的强盛,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交流频繁。
辛弃疾是辽金时期的代表性文人,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的诗歌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时局的关注为主题,形象生动,语言直接。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帝国的统治,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文化交流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王安石是元朝时期的代表性文人,他的作品以议论文为主,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与个人经历紧密相连。
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北宋时期的进士出身,他们在仕途上屡遭挫折,被贬谪到地方任职。
这种经历使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也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辛弃疾是辽金时期的将领,他在战乱中亲身经历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这种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担忧,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豪情。
王安石是元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得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改革的热情。
最后,宋辽金元四大家的文化背景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
北宋时期,儒家思想盛行,士人多以儒学为主要学问,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苏轼和黄庭坚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儒家的价值观念。
中医药概论复习重点
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
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六、何谓中药?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
七、何谓中药学?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八、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
九、《新修本草》又叫何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何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是谁?全书载药多少种?答:叫《唐本草》,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
作者为苏敬、李季,共载药850种。
十、代表明朝药学成就最高的药学书籍叫何名?作者是谁?载药多少种?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十一、《本草纲目拾遗》是何人所著?问世于何朝代?全书共载药多少种?答:赵学敏所著,问世于清朝,共载药921种》十二、当今我国最大的药学著作叫何名?何年问世?全书共多少卷?载药多少种?答:《中华本草》,问世于当代(1999年9月)。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
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
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
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
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
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
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四大经典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李东恒—补脾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丹溪—滋阴派“阳长有余,阴常不足”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统一的整体(2)人与坏境的统一;2.辩证论治3.恒动观念阴阳: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基本内容:1.相互对立2.相互依存3.相互消长4.相互转化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的特点:1.木曰曲直2.火曰炎上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五行的生克乘侮:1.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4.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藏象:揭示了体内脏腑与外部形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脏腑的组成: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心:1主血脉2主神志连属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2在志为喜,在液为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连属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2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脾: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连属1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2在志为思,在液为延肝:主疏血、主藏血连属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2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连属1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2在志为恐,在液为唾气的功能:1推动2温煦3防御4固摄5气化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营气4卫气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学(3)气能摄学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经络: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十二经脉命名:根据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下肢以及脏腑的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走向:手三阴经,胸—手;手三阳经,手—头;足三阳经,头—足;足三阴经,足—腹(胸)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手足阳经在头面交接;足阴经与手阴经在胸中交接奇经八脉概念: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桡脉,阳桡脉的统称特点:1与脏腑无直接联系,与奇恒之腑联系密切2无表里关系3循行分布不似十二经脉4任、督二脉有专属腧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风:1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2风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湿: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邪粘滞燥: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火: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易耗气伤津3火易生风动血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情志的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痰饮: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淤血:全身血液运行不畅,血行受阻,存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舌的顺序:1望舌质(1)舌色(2)舌形2望舌苔(1)苔色(2)苔质舌体分候脏腑的理论: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病变三部九候:轻指力—举:浮取(轻取)稍用力—按:中取用重力—寻:沉取(重取)寸、关、尺三部脉,每部有浮、中、沉三种取法八纲辩证:辨别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类证候四气: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还有淡味和涩味,以淡附甘、涩附酸,以合五行配属关系中药的配伍七情: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方剂的组成原则:以君臣佐使来说明方剂中药配伍的主次关系服药时间: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对肠胃有刺激饭后服用,补益剂、泻下剂空腹服用,安神剂睡前服用,驱虫剂晨起空腹服用,止吐剂饭后服腧穴的定位方法:1体表解剖2骨度折量3指寸4简便取穴法得气:将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经气感应及操作者针下的沈紧感晕针原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体位不适,以及实施过重现象:患者突然头晕、面色惨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血压下降,脉细沉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预防:初次接受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
1.何谓“金元四大家”?各自的主要学术观点和治疗特点有何本同?答案:金元时期,出现了以刘完素、张从正、李皋、朱丹溪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攻病去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攻下派;李皋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出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
题型:论述题难度:47.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案:)症,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疾病,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总过程。
三考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是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症组成;病也是由症组成,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又有不同的证,它是一种病理过程。
题型:论述题难度:42.何谓辨证论治?辩证与论治有何关系?答案: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两者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题型:论述题难度:33.五行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有哪些?答案:五行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采取“虑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虚则补其母”.即是在一脏不足时,可用补其“母”脏的方法以增强其生我的作用。
如肺金不足,可用补脾土的方法。
“实则泻其子”,即是在—脏有余时,可用泻其“子”脏的方法,以减弱其有余!如肝木过旺时.可用消心火的方法。
金元四大家
编辑/李宇杰****************金元四大家□郑波补脾派:李东垣李东垣(公元1180-1251年),元代河北定县人,提出“胃气为本说”,主张脾胃健全则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易于治好,发明了“补中益气”即补脾益胃的治疗方法。
因此后人称李氏为“补脾派”。
其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李东垣是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他精通医术,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但并不行医,只是常给亲朋好友看病开方。
李东垣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常食膏粱厚味(编者注:指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
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滋阴派:朱丹溪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四大家中数他出道最晚,但成就却最高。
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朱丹溪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发现大家都没注意滋阴之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声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创始人。
他治疗疾病效果奇佳,很多患者服药即愈,来复诊的病例少之又少,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朱丹溪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寒凉派:刘完素刘完素(公元1110-1200年),金代河北河间人。
他提出“降火益水说”,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提倡降心火,益肾水。
他用药多属寒凉,被称为“寒凉派”创始人,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而不辨证处方,效果很差。
刘完素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然后提出用寒凉药物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疗效非常好。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后世称为“ 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约生于公元1156~1228年间)睢州考城人。
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
著有《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
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
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丹溪“相火论”,是在师承了寒凉派刘完素火热病机的基础上.又参之以“太极”之理,进一步加以阐发和补充而发展起来的。
首先,他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恒动的,而“凡动皆属火”。
”三十因母病始学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
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
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
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
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
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
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
世称“滋阴派”。
同时强调节制食欲、“色欲”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丰富了祖国医学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
被誉为“集医之大成者”。
在国外日本于十五世纪曾成立过“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
百家讲坛:大国医之钱乙一、传奇身世钱乙(北宋山东郓州人,父颢,善针医嗜酒喜游)被父亲抛弃时,虽然年仅三岁并不记事,但是他曾经感受到的那种弱小无助的痛苦感觉,却一直深深存留在内心深处。
也许那种潜意识中的痛苦,使钱乙对小孩子更加关注。
后来他被姑姑一家收养,乡村医生姑父带他出诊并发现他的医学天赋,建议他看《颅囟经》--一本中古时期的儿科专著。
继而,他刻苦钻研大量医书,在二十几岁时就已成名。
姑姑早亡,姑父临终告知他的身世后,他东渡寻找曾在自己三岁时就抛弃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
历时数年迎父还乡,为他养老送终,乡人皆敬其孝。
二、望诊传奇北宋时小儿早夭甚多,宫中亦如此。
长公主女儿泻痢病重,宫中御医久治不愈,府中有人进谏钱乙之二科疾病有异能。
于是他在很突然的情况下被带入宫,治好了长公主之女,名起一时,并被封为翰林医士。
后由长公主举荐治疗宋神宗的儿子仪国公,开方黄土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专治脾阳不足引起的出血,黄土即灶中黄土,又名伏龙肝,补脾胃阳气)。
御医认为仪国公抽风属肝经(管筋),不对症。
然而事实证明钱乙是正确的。
钱利用了五行相克,仪国公湿气重,土克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使得湿气减弱,生发肝木。
治愈仪国公后,帝封太医院院丞,赐紫衣金鱼(三品以上)。
广亲宅二大王的儿子七太尉病(七岁),潮热(定时发热)。
钱乙诊,无事将好,而一望发现八太尉目直腮赤(心经肺经皆热)将有暴病,并预症。
二大王以为欺。
翌日,果然,请钱乙,抽搐,用药清热,三日而愈果如前日所说。
此为望诊,钱乙曾精心研究。
三、御医生涯四大王儿子五太尉病,同僚开温热药姜汁送服(上焦),钱开石膏汤三剂一副,寒凉。
四大王信众,服温热的丁香散(中下焦)。
与四大王口角。
三日后一如钱乙所言。
后复请钱开白虎汤(主要是石膏),(3221),四日后,热退而安。
万物相参,顺应年节律,冬至阴气最重,一阳始生,阴虚之人易病,夏至阳气最重,一阴始生,阳虚之人易病;顺应季节律,春日肝木生发,夏日心火始盛,秋天肺金蓄,冬天肾水收;顺应日节律,早晨肝木生发,中午心火始盛,下午肺金蓄,晚上肾水收。
四、传世奇方--六味地黄丸小儿惊风分为急惊风(属阳属实)和慢惊风(体虚),西医称小儿惊觉,症状:抽搐,昏迷。
前医以外邪入,开寒药,下泻,疾笃。
钱开挂楼汤。
又有医泻大便小便,是脾肾虚,钱开热药并补脾肾。
补肾即开地黄丸,后称六味地黄丸,补五脏之阴,三补三泄,滋阴清热。
主治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1、药成六味:熟地8、茯苓3、山萸肉4、丹皮3、山药4、泽泻3。
2、王晋三称此六味药占齐:哭酸甘咸辛淡(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黄帝内经》)3、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故补肾水。
此方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后世称金匮肾气丸,补肾阳(八味:熟地、茯苓、山萸肉、丹皮、山药、泽泻、附子、桂枝/肉桂)。
小儿体内气与日俱增,不需补气的附子、桂枝。
钱故改之。
六味药分君臣佐使,熟地为君,鲜地黄(滋阴凉血)炮制而来,变为温药(滞腻),滋阴养血、益精添髓;山萸肉为臣,山茱萸的果实,味酸涩,色赤入心,味酸入肝;山药为臣,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此二臣固涩肾精;加牡丹皮清肝火;加茯苓泻脾湿;加泽泻泻肾经水湿。
五、妙手仁心钱乙离开太医院,会民间山东老家,为平民治病。
神宗崩,哲宗(十岁)继,召钱乙顾,帝成,归乡。
传阎季忠,后传《小儿药证直诀》,有刘跂《钱仲阳传》,享年八十二岁。
大国医朱丹溪朱丹溪,元代中医大家,是“滋阴派”的创始人。
在他少年时代,家人被庸医误治,不治早丧,朱丹溪作为家中的顶梁柱而渐渐成了行侠乡里,打抱不平的年轻人,甚至当上了家乡的里正。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积劳成疾,开始脾疼,药石无效。
朱丹溪找来《黄帝内经》研读自学,整整看了5年才开始给母亲开方子,并且药到病除。
35岁时,朱丹溪赴八华山向许文懿先生求学,请教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科举失利之后,许文懿老师点播朱丹溪从医,朱丹溪正式走上学医之路,刻苦钻研,由于受过程朱理学的训练,他的进步神速。
随后踏上了千里寻师之路。
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
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千字。
稍微长大跟从辞官居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攻读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公得到朱熹四传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学,又前去拜他为师。
逐渐知道道德性命的学说,广博深奥专精严密,于是成为理学家。
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久,如果不是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使我病愈。
你是聪明非凡的人,大概肯从事医学技艺吧?”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果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用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
”于是全部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
当时正在盛行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说:“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完全符合。
如果要设立医学法度,确定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本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素问》、《难经》的。
”于是整理行装外出游访,寻求别的老师请教。
他渡过浙河,奔走吴县,穿越宛陵,到过南徐,最后抵达建业,都没有遇到良师。
等他返回武林,忽然有个来相告的人。
罗先生名叫知悌罗,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
然而他心胸狭小得很,凭借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
丹溪翁去拜访他,共多次往返,不能跟他接交。
后来丹溪翁求见更加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问道:“你不是朱彦修吗?”当时丹溪翁已经具有医学声名,罗知悌所以知道他。
丹溪翁见到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两次叩拜进谒,接受他传授的医术。
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宣扬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依据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学习的内容,因为那不是正确的。
”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问题都解决消散,在心里没有一点聚积的疑问。
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说而返回家乡。
乡里的拘泥陈师文、裴宗元学说的各位医生,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地又是排斥是讥笑,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得四肢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年有余了,丹溪翁按照他自己的疗法医治,的确有效验。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都在心里佩服在口上赞誉。
几年之,丹溪翁的声誉大震。
丹溪翁不自我满足,更把刘、张、李三位医家的学说推广发展。
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他们论述脏腑感受致病之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导致疾病最多,于是用推陈致新泻火的方法治疗,这固然是超过了前代医家。
然而有阴虚火动,或是阴阳两虚而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地使用。
又认为李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连及心肺之气,都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剂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没有阐述的。
然而西北地区天不足,,东南地区地不满,天就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
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东南地区的人们,阴火容易亢盛。
如果不了解这点,而只是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么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当然能够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也沿用这种治法,我怕反而增加病人的疾病。
于是把三位医家的学说,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根据太极之理检验,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更把《内经》的理论贯穿始终,来探寻其学说的主旨。
他认为《内经》中论述的火,大概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五行中火性恒动理论相符合;他又认为《内经》中论的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述的,又跟《礼记》中谈到的养育阴气的意思正好相同。
丹溪翁于是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两条理论易动,来阐发他的观点百家讲坛(大国医之李东垣)李东垣,就是中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到晚年的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垣老人。
所以后来留下的中医医案,都以李东垣称之。
他独创补养脾胃学说,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不仅在当时救活了许多人,而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千古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