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我的母亲教案
初中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学会尊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提问学生对母亲的认识,引导学生说出母亲的付出与关爱。
b.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2. 朗读感悟a.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描述。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理解课文a.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感悟。
4. 品词析句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表现母亲品质的词句。
b.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尊敬父母的。
5. 情感体验a.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6. 拓展延伸a. 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孝敬父母。
b. 教师总结,强调尊敬父母的重要性。
7. 课堂小结a.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b. 教师强调尊敬父母、热爱家庭的传统美德。
8. 作业布置a. 写一篇关于父母的感恩日记。
b. 为父母做一件贴心的事情。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学会尊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活动中,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024《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2024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特点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选择目录•教学过程设计•课堂互动与练习安排•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学会珍惜和回报母亲的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等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01教学难点02注03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030201《我的母亲》内容概述文本特点与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文本风格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联系针对性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设计通过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和总结反思等环节,有序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距离。
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播放与母爱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做铺垫。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组织学生开展以“母爱”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交流,引导思考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对母亲的印象是什么?”“母亲在你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介绍。
2. 分析文章中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
2. 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如慈爱、勤劳、善良等。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如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等。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评价学生对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的理解,是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提出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等。
2.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
3.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文章,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 举办孝敬父母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母爱主题。
(2)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互动讨论:(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推荐一篇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其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通过默写、造句等方式进行检验。
3. 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作者表达技巧的理解。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家庭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感情。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家庭亲情。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ir parents and长辈,培养感恩之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人的作文,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家人的特点和感情。
2. 预习下节课文,掌握生字词,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和睦相处的家庭观念;(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 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文中句子或段落表达情感;3. 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2. 相关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歌曲《母亲》,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2)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与母亲的美好回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课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表达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尊敬母亲。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我的母亲》;(2)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篇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作品。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3)学会通过事例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意识。
(2)学会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胡适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提问:“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和意义?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2)每组挑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我的母亲教案老舍
我的母亲教案老舍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背景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母爱主题的作品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亲情,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赞美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的细节,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2 学情分析学生对母爱主题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老舍及其作品背景不太熟悉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应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对散文文学鉴赏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2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探讨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母爱主题的兴趣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探讨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4.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五、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作业,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2 作业要求作业要结合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母亲形象的特点和意义作业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鉴赏作业要求语言表达清晰,论述有理有据,体现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点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文章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母爱主题的感悟和思考6.2 评估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课后作业:通过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6.3 评估内容学生对文章中母亲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对文章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鉴赏学生对母爱主题的思考和感悟七、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教学评估的有效性:是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7.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方法,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八、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或诗歌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妈妈》、《背影》等举办一次关于母爱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和经历8.2 拓展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培养感恩情怀九、教学资源9.1 资源类型教学课件:展示文章内容、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等参考资料:提供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影像资料:播放与母爱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如《妈妈》9.2 资源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母爱主题的感悟和思考十、教学计划10.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1-2课时: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第3-4课时: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第5-6课时:讨论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第7-8课时:鉴赏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第9-10课时:总结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文学创作和拓展活动10.2 教学计划实施按照课时安排,逐步实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十一、教学策略11.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要点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1.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信息十二、教学评价12.1 评价标准理解能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分析能力:学生对文章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学生的作业、讨论和创作等方面的语言表达清晰度和准确性12.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十三、教学难点突破13.1 难点分析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母亲形象的深层含义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解读这些手法背后的意义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一主题13.2 突破措施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引导学生识别和解读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揭示其背后的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母爱主题的思考和探讨十四、教学参考资料14.1 文献资料老舍的作品集、传记等,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与母爱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评论,深入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14.2 网络资源老舍纪念馆官网、老舍文学馆等,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相关的文学论坛和博客,分享和交流关于母爱主题的思考和感悟十五、教学总结15.1 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1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持续关注老舍及其作品的研究动态,丰富教学资源和素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的重点在于理解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中所表达的母亲形象、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深入探讨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学会尊敬母亲,关爱家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经验教训。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
2.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课件PPT。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母亲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和故事。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
2.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三、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情感体验1.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爱。
二、深入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 学生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
2.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前两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母亲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母亲、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我的母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母亲”一词的含义,认识到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描述自己的母亲。
4.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母亲的付出与奉献,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亲的角色和作用。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
4. 举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母亲的付出。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母亲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2. 学生准备:提前思考并准备描述自己母亲的词语或句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有关母亲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母亲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学习新课教师通过讲述有关母亲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付出,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伟大。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4. 举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母亲的付出,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回报。
5. 口语练习教师鼓励学生用词语或句子描述自己的母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回报。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母亲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母亲角色的理解、感恩之心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评价标准:能够准确描述母亲的特点,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句子通顺,语言生动。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识记有关老舍文学常识B、了解记叙文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阅读目标: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再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我们在过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老舍先生的文章,那位同学能够将你所了解的关于老舍的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两名同学相互补充完成,教师最后整理,帮助学生记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
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幼年家庭贫困。
19一三年近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我们曾经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创作于老舍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
老舍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写出了他的英伦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著名长篇小说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著名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老舍先生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第二部分,讲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
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B热情好客——10自然段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E乐于助人——11自然段F坚强——一三自然段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内容、主题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
2.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
4.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我的父母”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表现。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十、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孝敬父母,并付诸实践。
十一、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表现。
3. 学生在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十二、家长沟通1. 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 鼓励学生在家多与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爱。
十三、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精选)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所传递的家庭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庭价值观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价值观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4.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10分钟3. 内容分析:15分钟4. 小组讨论:10分钟5. 总结与反思: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估。
3. 学生对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的反馈。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和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会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关爱。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内容:1. 母亲的形象描述:勤劳、善良、慈爱、无私奉献等。
2. 母亲的付出:孕育、养育、教育、关爱等。
3. 学生自身对母亲的感悟和体会。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母亲的付出和关爱。
2.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回报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母亲的付出,从而产生感恩之情。
2.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母亲的形象和付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关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和体会。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母亲的形象和付出。
2. 分析实例,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关爱。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和体会。
4.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回报母亲。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回报母亲。
八、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2. 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母亲的付出,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回报。
十、课后拓展:组织一次关于母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母亲的付出和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文和家务实践,评估他们对于感恩和回报母亲的实际行动。
3. 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参与。
2.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母亲的付出。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如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品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运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如“慈祥”、“挚爱”、“坚韧”等,并能正确运用。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母亲的形象,学习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拟人等,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4.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提高朗读技巧。
2.各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母爱事例进行分析,探讨作者描绘母亲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3.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回顾文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
2.对文章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归纳,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如速读、细读、批注等,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2.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使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明白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实例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实例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对象:初中生单元:家庭生活教学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母亲的特点、生活、为人处事等情况,感恩母亲。
2.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认识到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自己与家庭的关系,增强家庭意识。
3.让学生理解家庭中的合作共赢思想,与家人相互关心、支持和扶持,真正做到家庭和谐。
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让学生描述母亲的特点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2.配合家庭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中的合作共赢思想,真正做到家庭和谐。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与展示2.实践操作3.案例分析教学素材:1.教材:《我的母亲》2.视频素材:《舌尖上的中国》太仓版3.家庭故事:母亲养育自己的经历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请学生们拿出手机,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太仓版中的关于母亲的内容。
2.讨论视频中呈现的母亲形象,并引导学生们从中获取灵感,提取有用素材,帮助学生们构想属于自己的母亲描述文章。
第二步:阅读文章,描述母亲1.将《我的母亲》整体阅读一遍。
2.小组内讨论母亲的形象与主题表达,然后让学生们撰写一份关于母亲的文章,同时可以配合小短诗或文言文。
3.在结束之时,指导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文章,在磨砺中互相学习。
第三步:分享家庭故事,增进家庭意识1.请学生们分享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经历,鼓励学生们把满怀感激的情感倾诉出来,给予自己的母亲最深的赞许与回报。
2.可以请一些着名母亲代表,或是学生的家长代表来到教室,分享他们的母亲故事,这样可以更贴切地给学生们带来亲身体验。
第四步:案例分析,悟出合作共赢思想1.从学生们分享的内容中,引导他们讨论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并且通过共同思考的方式,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案。
2.学生们可以采用教材或者网络上的案例,帮助他们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共赢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想到的家庭合作方案,同时鼓励他们回家实践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我的母亲》教案指导
《我的母亲》教案指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感受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能够运用现代汉语语言技能陈述自己对母亲的感慨和思考。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深刻领会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懂得珍惜母亲的爱,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孝心,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方法:1、归纳教学法2、演示教学法3、情境教学法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母亲对我们的爱及对我们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1、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认真阅读《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主旨。
2、让学生自己把作文中的优美语言摘抄下来,分析一下它们的文体、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再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尝试写出一篇自己的作文;或者带领学生编写一首感恩母亲的诗歌、演唱一与母爱相关的歌曲等等。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思想,参与课堂讨论,表达感想和情感,这样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母亲的理解和尊敬。
五、板书设计:《我的母亲》母亲的爱;我们的感恩六、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是否能够清晰地用现代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能够考察他们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是否有所提高。
如果家长也能够积极关注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学习进展,那么评价的结果也会更加准确和全面,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提高。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会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母亲的伟大。
3. 亲情作文的写作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培养感恩之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关注母亲,关爱家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氛围中学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形象。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课文《我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
3.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母亲形象有哪些特点?她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母亲?4.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母亲的特点和伟大之处。
5. 教师总结: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为我们付出太多,我们要学会感恩和关爱母亲。
6. 布置作业:以“我的母亲”为主题,写一篇亲情作文。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亲情作文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母亲的认识和感悟,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关爱母亲的具体行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以“母爱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母亲的故事,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
2. 开展“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为母亲准备礼物,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3.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母爱的书籍,如《妈妈我爱你》、《母亲的力量》等,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鼓励他们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课题案例一、学情分析中专学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
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专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专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
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时常要先对学生进行一番纪律教育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造成了教学心理的不良循环。
二、教材分析《我的母亲》是中等专业学校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篇目。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
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
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三、教学目标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根据大纲要求,依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2.让学生了解母亲爱,感受母亲情,体会母亲之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母亲。
四、在重点、难点中1.目标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2.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母亲的不易。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德育教育,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一致的。
优秀的作品要仔细地揣摩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才能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而揣摩和品味要以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为基础,中专学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恰恰缺少这样的人文素养,因此,揣摩和品味本课语言并且让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在生活中的点滴,从而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一),初步学习课文的语言(目标二)。
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语言(完成目标二),在这两课时中渗透教学目标三,下面对第一课时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具体说明。
1、教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
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颂、怀念之情,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而且要重视对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可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2、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中将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
自学讨论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发现并讨论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
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了解老舍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教学程序(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a.回忆生活,引入学习问题:在你的生活中,在与母亲的相处或交谈中,是否有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请谈谈你的感受(请一位学生讲述)。
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b.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轻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
后续环节都是在落实好这个前提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阅读之后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A.本文记叙了母亲一生的哪几件主要的事情?B.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这些问题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就可找到答案。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达成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c.交流感受,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两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亲子之爱,爱母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优秀的一种传统文化。
要表现这样一种流动在母子间的融融亲情,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精心组织材料,从多角度描写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字字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构筑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通过合作和讨论,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1.学生朗读文章第八段,老师引导学生探讨。
朗读前的要求: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词语或句子,主动思考问题。
比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引导:此处运用白描手法从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
再次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它不求华丽,务求朴实。
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的学习目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学生朗读,自主发现运用白描的句子。
推选用得好的词语。
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词语:“鲜红微肿”(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现出来)“终年”(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作者老舍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初步把握作者的语言风特点。
归纳的时候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上。
(三)分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分组学习,互相交流。
提出要求:在学生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母亲、尊敬母亲、体谅关心母亲,与母亲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母亲。
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谈谈自己的母亲与全班共享:通过学习文章《我的母亲》,向大家谈谈自己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培养学生感恩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孝心,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不把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付诸东流。
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懂得“尊重”的道理。
(四)阅读体验,探究学习。
学生学习的经验从体验和感悟中来,即体验和感悟充满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综合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涉及了学生对事物和自身的评价和观点,触及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1.文章中哪些语句是饱含深情的,说出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你对你的母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教学感想:《我的母亲》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在教学之前,我再三吟诵,反复咀嚼,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那种爱是无私的,是全部的,是永远的,是不计回报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母亲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
人生的最大的悲哀是子欲善而亲不在,本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如果说以前要求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如果说以前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在倡导德育教育的今天,更应强调的是对学生疼爱、尊重母亲为主体的学习,即充分发挥学生对亲人的疼爱之情,孝敬之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
现在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学生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不能体会母亲的心意,更不懂得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们对母亲的健康不关心,对母亲缺少礼貌,特别是不能尊重母亲的意见,与家长产生意见之后,又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
为增进子女与母亲间的了解,使学生体悟亲情便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老舍《我的母亲》,启发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理解母亲的心意。
使感恩教育不仅成为现今构建和谐社会风尚,更应该成为培育孩子做人的基本素质;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悟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母亲在自己生命成长中付出的心血,懂得要感激和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