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解”定义考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Vol. 33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1 ──────────

收稿日期:2011-02-24

作者简介:张学涛(1980-),男,山东青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4-

“集解”定义考辨

张学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摘 要:从学术史的视角,对“集解”的定义进行研究,旨在阐明“集解”外延模糊性产生的原因。通过结合时代背景的历时性的分析与描述,发现学术自身的发展与学术氛围的改变,“集解”这一术语在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其外延发生了其发明者未可预料地变化,这种认识有助于古老学科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集解;训诂学;术语;训诂体式 中图分类号: 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4-0004-04

The Definition of Collected Annotations

ZHANG Xue-tao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It studies the definition of collected annotations from the history of philological exegetics, aimed to explain the engenderer of its blurring extension. It shows that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doesn’t lead to the change of collected annotations’ connotation. But its extension changed unexpectedly. This view will hel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study from ancient study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ollected annotations; philological exegetics; terminology; form of philological exegesis

一、“集解”特征举证

“集解”是训诂学中的一个古老的术语,自何晏在《论语集解序》发明它以来,已有1 700多年的历史①。今人对于这一术语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

(一)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词典》

1. 集解:训诂学术语,古书注释的体式。重要的一些著作,往往有很多人注解,把各家的注解选集到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是集解,或称“集注”。魏何晏《论语集解序》说:“集诸家之说,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这类注释中比较著名的有范宁《谷梁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裴駰《史记集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把《春秋》和《左传》编集到一起进行注解,和汇集众说的集解不同。

2. 集释:训诂学术语,古书注释的体式。也叫集解,集注,是一种汇集众说的注释。如郭庆藩《庄子集释》、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参见“集解”。

3. 集注:训诂学术语,也叫集解,古书注释的体式。

把各家的注解选集到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一书。如朱熹《论语集注》。参见“集解”。

(二)王宁《训诂学名词术语及解释·训诂体式》②

集解:(1)汇集各家对同一部经典的注释,有时也补充汇集者自己阐释的训诂体式类别,包括集解、集注等。如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宋代朱熹《四书集注》。(2)合经与传注兼而解之的编纂样式。如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学者一致认为,“集解”有两个义项:(1)何晏开创的汇集众说进行注释的训诂体式,这种体式被后代的学者们所仿效,出现了一大批集解类型的注释书;(2)由杜预创立的把《春秋》与《左传》合并在一起进行注释的训诂体式,从现存的资料看,这种命名仅杜预一家。所以,训诂学中的“集解”,通常是指其第一个义项。下文所要详细论述考辨的“集解”的定义,也仅限于其第一个义项。

从“集解”的定义可以提取出“集解”基本的特征,即“集解”的出现有赖于一个前提条件:被注释的某部著作,前人已经做过多种注解。在此基础上,注释者才可以有目的、

张学涛:“集解”定义考辨

-5-

有选择地汇集众说,有时再加上自己的注解,形成某部书的“集解”。

1.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论语集解序》称: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大守马融亦为之训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何晏认为,尽管当时已经有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的《论语》注,但是这些注释“互有得失”,而何晏新注的原则是“集诸家之善”,即对于前人的注释,只选取正确的说法,并且注明是谁的说法。对于那些何晏认为不稳妥的前人注释,则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修订。

2. [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 《史记集解序》称:

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具列异同,兼述训解,粗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聊以愚管,增演徐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以徐为本,号曰《集解》,未详则阙,弗敢臆说。

裴駰认为晋朝徐广的《史记音义》固然很好,但内容单薄,他的《集解》就是依托徐广《音义》,广泛采择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增补其《音义》而成。从裴注的正文看,他征引的前人注释,一概表明出处,而凡是他自己的注解,也一律用“骃案”二字作为标识,以示区分。

二、“集解”特征在其他训诂体式中的存在

古代的很多经典,往往会有很多学者去做注解,所以当后人针对某一著作做注解时,他一定会参考前人的注释,从中汲取灵感与养分,也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采纳前人的注释(不论是作为正面的采纳还是反面的批判材料),从而使自己的注释体现出“集解”的特征,即使其著作并没有冠以“集解”的名称。

(一)[战国]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据何休《公羊传序》之徐彦《疏》引戴宏《序》,《公羊传》的传授情况是:

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

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书于竹帛。

可见它是一个几代师说累积的产物,其中就有极少量的内容明确标明是传承自哪位祖师,比如有两次表明是子公羊子的师说:

(1)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桓六年) (2)子公羊子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宣五年)

与之类似的标识出的祖师还有:子沈子(3处)、子司马子(1处)、子女子曰(1处)、子北宫子曰(1处)、高子曰(2处)、鲁子曰(6处)。

由于从战国初年的子夏到西汉初的胡毋子,期间长达数百年,因此《公羊传》的最终定本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而且是口耳相传的积累过程。虽然最后的写定本中很少出现祖师门的名字,但无法否认的是,《公羊传》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历代师说的汇集,具有集解的特征。

(二)[东汉]郑玄《周礼注》 《周礼注序》云:

世祖以来,通人达士大中大夫郑少赣,名兴,及子大司农仲师,名众,故议郎卫次仲、侍中贾君景伯、南郡太守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玄窃观二三君子之文章,顾省竹帛之浮辞,其所变易,灼然如晦之见明,其所弥缝,奄然如合符复析,斯可谓雅达广揽者也。然犹有参错,同事相违,则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谓二郑者,同宗之大儒,明理于典籍,粗识皇祖大经《周官》之义,存古字,发疑正读,亦信多善,徒寡且约,用不显传于世。今赞而辨之,庶成此家世所训也。

郑玄认为,之前的郑兴及郑众、卫宏、贾逵、马融,虽著有《周礼解诂》,但都犹有不足,所以他根据前人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为《周礼》重新作注。其中他自己的注释,是以“玄谓”为标识的。

郑玄《周礼注》在现存的汉代注释中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之前的注释书,在注释中基本不会注明所征引的前代注释者的姓名,但是《周礼注》中却大量的标识出注释内容的来源,将各家的注释区别开来,具有明显的集解特征。所以赵振铎《训诂学史略》认为,《周礼注》“具备了集解的格局”,只是“没有采用集解的名称”而已。

(三)[唐]唐玄宗《孝经注》 其《孝经注序》称:

近观《孝经》旧注,踳驳尤甚。至於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