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联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2.通过案例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影响,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3.引导学生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3.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经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19世纪欧洲的社会风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环境。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理论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话题进行探讨。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话题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巩固所学内容。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布置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讨论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概述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

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制度形态的诞生。

本教案将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意义和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2.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

它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保障个人权利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1.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实现国家和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下,以计划经济为主,并适当发展市场经济,旨在保障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全民共同富裕。

3.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代表,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国家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建立初期,主要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利;2.高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3.中期调整,加强计划经济的调控作用,并适当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4.改革开放后,适当扩大私营经济,鼓励和支持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意义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公平正义的机会,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使每个人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份子。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1.讲授法: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基本特点、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更直观的理解;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缺点、发展进程和未来前景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3.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践,例如拟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方案、理性选举领导人等。

初中政治优秀教案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oc

初中政治优秀教案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oc

初中政治优秀教案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对象、意义。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重温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岁月、和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历程以及社会主义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学生真正从情感态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结论的正确性、历史必然性,而不是仅仅把这些结论停留在口号、大道理层面上去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觉悟。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是以三块内容有机的衔接起来的。

即:新中国成
立后,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是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所以,对这三块内容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能力培养:1)通过对“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运用图、表格、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正确使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各抒己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创新的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认识,坚定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2、通过对模范人物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法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实施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问题设计:1、读书回答:过渡时期是指哪段时间?这个时期社会形态发生怎样变化?2、读书思考回答: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时间提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思考:“一化”与“三改造”的关系怎样?思考回答: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4、阅读教材思考回答: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涌现出哪些劳动模范?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向他(她)们学习什么?思考回答:经过1947年和1950年两次土改,中国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民的经济政治地位有那些改善?阅读材料分析概括:对农业改造的原因有那些?指导学生读书回答问题:对农业改造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步骤和方法?8、思考回答: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怎样的步骤?9、各抒己见:你如何看待和平赎买政策?10、出示材料讨论: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11、学生读书思考回答:三大改造有什么意义?12、学生思考回答:宪法诞生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什么文件?二者关系怎样?13、阅读书上材料分析并回答:宪法规定了怎样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有那些意义?出示材料(一):材料::1)土改后,农村出现了部分新情况: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人有重病,或无力耕种等出卖自己的土地……据调查:1954年浙江省龙游村,90户农民经济条件下降的有29户,34户中农下降的有11户,6户富农上升的有5户,全村真正困难的有32户…… 2)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18课,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挫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示例篇1教学目标1、学问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同学了解或把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方案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概念;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一五”方案的超额完成及其重大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宪法的制定。

2、力量方面:(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教学,培育同学运用所学学问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

(2)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育同学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力量。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育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重工业在“一五”方案工业化建设中突出地位的教学,对同学进行正确熟悉国情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引导同学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使同学学会多角度思索问题的方法。

(2)通过引导同学把握“一五”方案期间的建设成就,培育同学归纳,概括学问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这一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和本章第一、二节的内容有直接联系,要引导同学联系这些学问,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及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三大改造对工业化建设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熟悉进行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同学理解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力量。

2、难点分析:三大改造所实行的方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可通过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与其它国家所面临的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同国情的比较,引导同学理解党和政府在三大改造中所实行的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选择,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展。

通过教学培育同学比较、分析问题的力量。

课堂教学设计师: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统一大陆、民族团结保家卫国满足农民需要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第一个五年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第1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一、课题:1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特点及内涵;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结法。

六、学法指导:
1.学习要有目的,要把握要点;
2.要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解与应用相结合;
3.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际出发;
4.要把握重点和难点,重视思维训练;
5.要注重交流探讨,共同掌握学习内容;
6.总结归纳,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七、课时安排:
1.第一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特点及内涵;
2.第二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3.第三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2. 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

3.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三、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社会主义制度的利弊、困难与克服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思考。

研究活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就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2. 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分享彼此的讨论结果。

3.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讨论观点,并带领学生总结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拓展延伸活动(15分钟)1. 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和基本特点。

2. 针对视频中展示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课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事件,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历史的兴趣。

研究活动(2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小组之间进行汇报和分享,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和纠正,促进全面理解。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过程和关键事件,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巩固和整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巩固:夯实基础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概括就是“一化三改”。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是自愿互利;步骤是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

4.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1.①时间:1953年至1957年。

②成就:各项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2.①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主要工业项目有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

②农业:按计划完成任务。

③交通运输业成就有新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涌现出王崇伦、赵梦桃、李顺达等劳动模范。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五、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1.外交政策成熟: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成就: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亚非会议。

理解:要点诠释考点一: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问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阶段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2.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现实、追求真理的态度。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避免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形成独立、客观、理性的价值观念。
3.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先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教学目的: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3.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4.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3.课堂练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报告:各小组针对课堂讨论的话题,整理讨论成果,形成一份报告,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字数在1000字左右。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克思主义。
5.创设互动式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师生互动。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6.注重课后反思,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3)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如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过渡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2.在教师指导下,总结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培养1、学会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赎买政策的学习培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史实、分析原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的制定;3、三大改造的完成;4、经济建设成就;5、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三)情感教育1、认识中国共产党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决心和勇气。

2、说明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从,而使学生提高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3、认识宪法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板书设计建设保护三、教学导入回顾前两节内容导入1、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党和政府领导人民通过哪些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基本解放大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农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2、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四、内容教学(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度1、问:过渡时期是哪一历史阶段,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问: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什么?(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好转)3、问: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1953年,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它有哪些主要规定?(学生阅读回答。

略)4、导:“相当长的时期”。

当时估计至少要用15年的时间(实际上只用了3年)。

这说明当时党犯了右倾保守错误吗?(不是,新中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基础不雄厚,党充分估计了建设困难,做到了实事求是)5、导:总路线中“一化三改造”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化”和“三改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不可偏废)6、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思想和理论上解决了新民主义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则已在实践上推进了这个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004-12-12知识重点:1.三大改造的完成与意义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1954年宪法知识难点:1.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的分析2.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3.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条件的分析知识结构: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过渡时期的含义: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

2、必要性: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

3、可能性:建国初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发展4,总路线的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总路线的特点: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6,总路线的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的同时并举。

其本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问题:总路线提出以后,实施的情况如何?二、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思考:建国初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措施?有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原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是粮食问题日益严重。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步骤——经历由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初级农业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业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阶段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平赎买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原因直接原因是随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加工定货统购代销,国营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企业外部发生联系)途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联系合作)特点——和平改造,即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 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掌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事件;- 分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

2.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事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

3.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点和建立过程,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 视频观看:选择相关的历史资料或纪录片,展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过程和影响。

- 个案分析:选取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实践经验、成功因素和困难挑战。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 引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定义和特点,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国家的案例,如中国、苏联、古巴等,让他们研究该国家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实践经验和挑战。

-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视频观看(15分钟)- 播放相关的历史资料或纪录片,展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过程和影响。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并与他们之前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讨论。

5. 教学评估:-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质量和深度;- 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

6.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实践经验,并进行比较分析;- 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演变和变革,以及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导入新课】
[提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哪些任务?”
【教学过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度的制定
教师运用指导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过渡时期的实质及提出总路线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2、过渡时期的时间,从我国的实践情况看,大致用了7年。

其中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总路线规定的任务是“一化三改”。

“一化”与“三改”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的统一,说明了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4、利用教材上楷体字段及图表中提供的数字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5、联系建国以后土改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确土改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体手工业的状况同个体农民基本一样,为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在一五计划中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