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教案、讲稿

循环系统教案、讲稿
循环系统教案、讲稿

教案首页

教案末页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1)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教师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今天我们就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2、心脏的基本结构:(课件)两心房、两心室,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房连肺动脉。 3、心脏内血流方向:(课件)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4、体循环途径:(课件) 5、肺循环途径:(课件) 6、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7、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课件) 8、总结:(课件) 9、练习:

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花卉学讲稿:总论(一二三章)

总论 第一章花卉分类 第一节按生态习性分类 生物学特性:植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如叶、枝、花等。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用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对植物进行分类。如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及塔克他间系统。 生态学习性:植物长期生长于某一外界环境中引起的适应性。 按生态习性来分类: (一)露地花卉: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完成其全部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不需要其他的保护措施。 1.一年生花卉:一年内可以由种子发育到种子,即一个生长季内完成其全部生长发育过程。从播种、发芽、开花、结实到枯死。这类花卉一般都在春天播种,夏秋开花,接着就枯死。所以又叫做春播花卉。如鸡冠花、波斯菊、百日草、凤仙花、万寿菊、麦杆菊、半支莲等。 2.二年生花卉:在两个生长季节里或整个生命史超过12个月的花卉,秋季播种,春夏开花,如金鱼草、雏菊、金盏菊、三色堇、紫罗兰、石竹等。其特点是抗寒性强,抗热性差,大多夏季枯死。 3.宿根花卉:生长期超过两年,也叫做多年生花卉。一次播种,多年开花,北方的宿根花卉越冬时地上部分枯死,如萱草、芍药、鸢尾、菊、玉簪、耧斗菜,荷包牡丹、福禄考等。 4.球根花卉:也是一种多年生花卉,区别在于地下根、茎膨大成球、块状。如水仙、唐菖蒲、大理花、百合、郁金香、球根鸢尾等。主要是气候的变化、雨量分布不均造成的,像地中海气候这样半年干旱半年湿润。球根花卉膨大的根茎可以贮存水分以度过干旱季节。 5.水生花卉:生活在各种水域之中的花卉植物,包括沼生和两栖的,如荷、睡莲、芡实、王莲、萍等。 6.岩生花卉:耐旱性强,适于在岩石园栽培的花卉。大多来自高山,所以低矮、匍匐,有宿根、灌木、半灌木等。 (二)温室花卉: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不能完成其全部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在保护地中生长,如温室,温床,阳畦等。 1.一、二年生花卉:在原产地多为多年生花卉,温室中做一、二年栽培。一般种子繁殖。因为多年栽培会退化,故做一、二年栽培。如报春花、瓜叶菊、蒲包花等。 2.宿根花卉:生长期超过两年,也叫做多年生花卉。一次播种,多年开花。如八宝、一叶兰、万年青、鹤望兰、君子兰、火鹤等。 3.球根花卉:也是一种多年生花卉,区别在于地下根、茎膨大成球、块状。如马蹄莲、朱顶红、仙客来、大岩桐、球根花卉等。 4.半灌木:介于草本与木本之间的花卉。茎基部木质化,如香石竹、文竹、倒挂金钟、天竺葵等。 5.木本花卉:包括木质化的灌、藤、小乔、盆景等。如茶、含笑、杜鹃、变叶木、龙血树、发财树、长春藤等。其中有些是观叶花木。 6.兰科花卉:主要分地生、附生(气生)、腐生三大类。前两种是主要的观赏种。也有因为地生兰为我国主要栽培而叫做国兰的:春兰、建兰、惠兰、墨兰、寒兰。花小色淡,味香,叶细长而飘逸。附生兰主要是国外生产,如石斛、卡特兰、万带兰、蝴蝶兰等。多做

循环系统叙述

第一节概述 一、组成和主要功能: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执行运输功能的相互连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的一套密闭的管道系统,内有血液循环流动。主要功能将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氧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又将它们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运送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1、心:heart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并具内分泌功能. 2、动脉:artery运送血出心的管道,管壁厚,弹性好,逐渐分支; 3、静脉:vein引导血回心的管道,管壁薄,弹性差,容量大,逐渐接受属支; 4、毛细血管:capillary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管道,彼此吻合成网,数量多,管壁簿,血流缓慢。 (二)淋巴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简单介绍): 二、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注意叙述起止点的问题。) 三、血管吻合及测支循环: 1、动脉间吻合:动脉环(如:脑底动脉Willis环)、动脉网(如:肩关节网、肘、膝关节网)、动脉弓(如:掌浅、深弓),缩短循环时间调节血流量。 2、静脉间吻合:除与动脉相似的吻合形式外还有静脉丛(如:食管丛、直肠丛、子宫阴道丛),保证在脏器扩大或腔壁受压时血流通畅。 3、动静脉吻合:小动、静脉间借血管支直接通连,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和体温。 4、侧支吻合:发自主干近侧端的侧副管,又汇合于主干的远侧端,称侧支吻合,当主干阻塞时通过侧支建立的循环叫侧支循环。保证器官病理状态下的血供。 第二节心血管系统 一、心 一)心的外形:了解心的解剖学知识对于医学生至关重要。它是理解心生理、病理的基础。 心外形:心近似倒置、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大小似本人拳头。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有三条浅沟。

消化系统总论讲稿

消化系统总论讲稿 组成:主要包括食管、胃、肠、肝、胆囊、胰腺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 功能: (1)消化、吸收(最重要) (2)尚能分泌多种激素,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3)参与机体免疫反应,有一定清除有害物质和致病微生物的能力。 疾病特点: (1)包含器官多,且与外界沟通,发病率较高。 (2)病因非常复杂,可有一种或多种病因。 (3)多数呈慢性病程,易造成消化功能障碍。 (4)急性变化如出血、穿孔、肝衰、急性胰腺炎等可致死。 (5)与其他系统、器官密切联系,也可引起消化系统病变等。 护理要点: (1)强调整体,关注心理护理,因发病与精神密切相关。 (2)发病与饮食密切相关,故饮食护理也为重点之一。 (3)许多药物对胃肠道、肝有损害,应注意药物适应症、副反应和禁忌症。 (4)密切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简述现代医学在消化系统的进展,对护理要求更高,如特殊检查前的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饮食限制、服药指导、用物准备等。 [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略P188—190) 强调:(1)胃四种细胞的分泌物质及功能 (2)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线 (3)肝脏的血供特点及肝脏的主要功能 (4)胰腺的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体征及护理 一、恶心与呕吐:两者可单独发生,但多数先有恶心,继而呕吐。 恶心(nausea)——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先兆。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 呕吐(vomiting)——是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道、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可排出胃内有毒物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又可引起脱水,电介质紊乱及营养障碍等不良后果。 [病因]按发病机制可分类: 1、胃、肠源性呕吐: ①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胃肠炎、溃疡、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 等。 ②肠道疾病:阑尾炎、肠梗阻、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2、反射性呕吐(1实际也是,因其病因明确、表现典型而单列) ①咽部受刺激:如吸烟、剧咳、鼻咽部炎症或溢脓等 ②肝胆胰疾病:急性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等 ③腹膜及肠系膜疾病:如急性腹膜炎

石油钻井连续循环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石油钻井连续循环系统 连续循环系统是在钻井过程中,起下钻或接单根时,可以不停泵而保持井眼处于连续循环状态的系统,它以钻台为基础,适用于任何带有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的井架。 该系统主要包括连续循环连接器、钻井液分流及输送装置、顶部驱动连接工具、控制系统和液压动力系统。 常规钻井过程中,钻杆上卸扣时 IJ一由于泥浆循环通道中断,被迫停止泥浆的循环. 造成不利影响: 一是造成环空中产生动态压差,导致泥浆循环漏失。 二是造成井底压力下降,有时会引起井涌。 三是循环恢复时井底压力剧增对敏感性地层可能引起循环漏失。 四是钻屑的沉降会减小有效井径并增加钻柱的扭矩和阻力。 五是欠平衡钻井时气体连续循环,会导致环空内的压力极不稳定。 上述影响会产生诸如井眼不稳定、井壁坍塌、卡钻、地层裂缝以及泥浆漏失等问题。 严重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 而采用连续循环系统,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连续循环系统解决了井底压力控制、孔隙压力与破裂压力窄小、井眼鼓胀、油气意外入侵井眼等问题。 主要是在保持钻井液连续循环和压井的条件下,使井下由于泥 1 / 5

浆的中断而产生的许多问题得到解决。 ,连续衙环系统的纰成与原理连续循环系统是 sheIuK、 BP、Siafoll、 BG、 TOIa 以及 En 共同合作开发的。 首台连续循环系统在意大利和埃及海上已成功地完成 2 次独立的钻井作业。 在 2005年的海洋技术会议上,介绍了连续循环系统(获世界石油杂志 2004 年新视野奖)商业性应用情况。 迄今为止,该系统在钻进和起下钻过程中已在 600 次连接中保持连续循环。 这项新技术是谢非尔公司与 BP 公司、英国天然气公司、壳牌商业公司和道达尔公司合资开发的。 连续循环系统把 3 个闸板防喷器与类似于铁钻工的设备和整体钻杆卡瓦结合在一起,在接单根时保持连续循环。 该系统利用光导纤维在系统内传递信号并带有操作者控制的触感屏幕用户界面。 在接单根期间,连续循环系统不用停泵来保持恒压。 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地在孔隙压力与破裂压力窗口很窄的条件下钻进,而在此之前在这些地区钻进是困难的或用常规钻井技术是无法钻进的。 连续循环系统还减少了卡钻事故。 连续循环减轻了井眼的鼓胀效应并可避免油气意外侵入井眼的可能性。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 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 本课内容:总论 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 授课教师:曹月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 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3.心血管病的分类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

1.教学内容 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 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详尽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讨论的主题,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程 (一)循环系统疾病总论(掌握,2分钟) 1. 循环系统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 2. 循环系统功能: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并将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3. 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 4.心肌细胞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发挥重要的心血管功能调节作用。 5.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二)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了解,3分钟。PPT结合板书) 用经典的名人明星心脏猝死引出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以引起学

智慧树知到《循环系统功能与疾病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循环系统功能与疾病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A:对 B:错 答案: 对 2、循环系统、脉管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是不同学科对一个系统的不同侧重的描述。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有关下肢浅静脉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浅静脉 B:大隐静脉行经内踝的前方 C:大隐静脉与隐神经伴行 D:小隐静脉行经外踝的前方 答案: 小隐静脉行经外踝的前方 2、不属于肝门静脉属支的是 A:肝静脉 B:胃左静脉 C:脾静脉 D:肠系膜上静脉

答案: 肝静脉 3、行经三角胸大肌间沟的上肢浅静脉是 A:头静脉 B:贵要静脉 C:肘正中静脉 D:肱静脉 答案: 头静脉 4、关于中动脉哪项是错误的? A:内弹性膜不明显 B:中膜无弹性膜 C:管径约为1~10mm D:可调节到各器官的血流量 E:又称肌性动脉 答案: 内弹性膜不明显 5、电镜下毛细血管可分为 A: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B: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真毛细血管 C: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直接通路 D:连续毛细血管,血窦和真毛细血管 E:窦状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和直接通路 答案: 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6、下列各项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HDL B:LDL C:VLDL D:TG 答案: LDL 7、下列哪项不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的? A:肺动脉 B:主动脉 C:冠状动脉 D:脑动脉 答案: 肺动脉 8、颅脑动脉粥样硬化不会直接导致 A:脑供血不足 B:脑栓塞 C:脑萎缩 D:血管性痴呆 E:脑水肿 答案: 脑水肿 9、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病变多位于主动脉各分支开口处 B:可引起夹层动脉瘤 C:胸主动脉病变最严重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善 于分析、把握本学科课程特点,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的原理,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 心脏的跳动。二、主要解决“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 的功能。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由于认识 对象处于人体内部,认识起来增加了难度,所以,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顺序,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等手段来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表及里就是通过学生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血液循的外在表现;借助模型、多媒体,让 学生看到本来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 教学方法梳理: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学情分析: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态度: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

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6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7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总论等重组为治疗学基础

总论等重组为治疗学基础。并在学科整合后的传授过程中,采用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师生平等、互动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设问—解答等过程,逐渐培养求新、创新的意识。 2.医学临床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临床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之一。社区全科医生是以医院门诊治疗和社区保健医疗为主要目的的全科医学人才,他们除了要掌握常用的医疗技能和必要的医学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群体的社会交往能力,辨别人群心理、态度、意图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医生而不是医匠,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人文学科与医科的互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带领学生进病房、进社区,以不同类型的个案病例为基础,通过与患者、居民的交谈、体检、病例讨论、健康咨询、保健指导等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无力支付昂贵住院费用和得不到基本医疗照顾的人越来越多,能否用既经济又有效实用的方法保证人群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成为一大焦点。我们一改医学院校长期以来把学生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只放在医院进行的做法,而是在医院各科实习完成后,再用1~2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下乡镇,入家庭,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状况,了解接受不同层次治疗的病人,掌握整个社区医疗服务过程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学会如何在城乡社区创办医疗服务网点,为居民提供优质经济的全方位医疗服务。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教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从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与环境这一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这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本身是一致的。我们必须构建全新的教育环境,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内到课外,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燕.创造性思维和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 2002,6. [2]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杂志,2003, 24. (收稿日期:2003-05-19 修回日期:2003-07-30) (编辑:梁明佩) 文章编号:1003-1383(2003)04-040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循证医学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邓小华 (广东省梅州市卫生学校,广东梅州514031) 【摘要】 本文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循证医学的认识,阐述循证医学在临床带教中应用的作用和意义,充分利用循证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到科学的工作方法,能够充分运用前辈们的临床经验和专家们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将这些新知识用于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关键词】 循证医学;临床带教 循证医学即是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其中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地运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是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及病人治疗价值三者之间的结合。而最好的证据来自于医学基础学科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生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到诊断疾病的最适合和最有力的证据。通过严谨的科学的判断得出最适宜的诊断、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把它应用于每个具体的病人。 一、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循证医学在国内、外发展十分迅速,自1992年首先在英国成立cochrane中心,1993年成立cochrane中心协作网后,循证医学应用到临床医学、儿童保健、病理、护理、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诸如循证外科学、循证内科学、循证儿科学、循证护理学等多个学科。我国自1996年开始创建循证 作者简介:邓小华(1968-),男,江西省临川县人,讲师,主治医师,医学学士。 ? 4 ?Y oujiang Medical Journal2003,Vol.31No.4

7方药总论讲解

第八章方药总论 第一节中药总论 一、概述: (一)何谓中药?*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 简之:凡是按照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来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二).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 起源: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和形成,是和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活、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和“医食同源”之说。 发展: 植物药火-------陶器------汤液 自然生长药------人工栽培 动物药------- 猎兽、禽------人工驯养 矿物药-------化学药品 酿酒、炼丹 天然药------人工栽培------国外进口 剂型-----汤剂 其它: 膏、丹、丸、散、片、胶囊、冲剂、糖浆、颗粒剂、针剂等。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作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中药的疗效,发展了中国医药学。 我国地广物博,有丰富的、种类繁多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盛产药材的国家。 中药誉称为“中华民族的国宝”。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365种。 唐代《新修本草》850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 ●现代《中药大辞典》5767种。 二、中药的命名:(了解) 1. 因形得名: 2. 因色得名: 3. 因气得名: 4. 因味得名: 5. 因部得名: 6. 因时得名: 7. 因地得名: 8. 因效得名: 9. 因人得名: 10.因音得名: 11.因故得名: 三、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了解)

道地药材---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 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四、中药的性能:*(重点) 中药的性能-----主指中药性味和功能。 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一).四气(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 温热属阳,温次于热;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平性:药性平和 (二).五味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还有淡味和涩味,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习称五味。 五味的作用: 能散:发散----治疗表证的药物:麻黄、薄荷。 辛 ----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 香附、川芎。 能补:补益----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 甘能缓:缓急止痛----饴糖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甘草调和诸药淡 能渗:渗湿----薏苡仁 (附于甘)能利:利水、消肿----猪苓、茯苓 能收:收敛----敛汗、敛气,用于体虚多汗, 酸肺虚久咳,五味子 能涩:固涩----止泻、涩精、缩尿、止带、止血 通泄----通泻大便:大黄通下泻火 能泄----降泄肺气:杏仁降气平喘 苦清泄----清泄热毒:栀子清热泻火 能燥温燥----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 寒燥----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能坚阴:泻火存阴----黄柏、知母咸能软软坚散结:瘰疬、瘿瘤、痰核: 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 能下----泻下:芒硝泻下通便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三).升降浮沉(了解)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升____上升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课稿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 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益同减) (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 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 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5、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6、 7、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8、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 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相互通用。 第四章复式记账 1、 2、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借贷哪方登记增加与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及结构。 3、资产、成本、损益(费用)增加为借,减少为贷,负债、所有都权益、损益(收入)增加为贷,减少为借。 4、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5、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6、

各种因心血管血液循环系统而引起的疾病讲课讲稿

各种因心血管血液循环系统而引起的疾病

各种因心血管血液循环系统而引起的疾病 高血压 我们来看看高血压这个疾病,它形成的一个机制,首先,一个身体正常的人他的血压呢在高压120,低压大约在70、80、90、之间都算是正常的,可是当一个人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通常他的血压也会逐渐变得不稳定,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血压不稳定呢?我们知道血压是帮助身体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的血压正常的时候就可以支持血液的循环正确,这里有个条件,血液循环正常的时候就可以支持血液的循环正确,,但这里有个条件,血液循环才是我们的关键,血液循环正常比血压正常更为重要,因为血压是服务于血液循环,对吗?好了,所以我们现在把高血压这个疾病的重点先转移出来。 转过来看,血液循环才是高血压这个疾病的关键问题,那么血液循环受哪些因素影响,首先受到血管的弹性影响,假设血管没有什么弹性,那么血液要想正常循环,就有困难。各位有没有看到,水管如果软塌榻地在那里,水就很难流动,如果水管笔直,很有弹性,水就冲的比较远,对吧?玩过水的人都知道,如果要让水射的比较远它就要把前面那个端口压一下加一下水压,对吗? 影响血液循环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血液的粘度,在江,河,湖泊里面水越干净就流的越快,水越脏就流的慢。好了,我们现在理解一下血液循环的目的,血液循环的目的是要把营养和氧气送到全身每个细胞,令到每个细胞都能够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血液当中的有害物质。比如说,脂肪过高,胆固醇过高,游离的钙过高,血粘度过高,那么当血液当中的粘度增加,那么血液相对它的流动速度就会下降。另外一个当血管变得逐渐硬化,逐渐失去弹性的时候,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好了,记住,我前面讲的人的血压是服务于血液循环的,当一个人年纪增加他的血粘度上升,血管硬化的时候,他的血液循环会减慢,他的养分供应速度会减慢,可是减慢是要不得的,因为一减慢就意味着全身细胞得不到及时的营养,各位你知道不知道那些细胞差几分钟

循环系统影像诊断

循环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技术 ?普通X线检查:透视+摄片 ?心超 ?心血管造影 ?超快速CT ?MRI ?放射性核素检查 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透视可转动病人从不同角度观察 动态观察心脏血管搏动情况 ◆摄片射线量小,永久记录 后前位,左前斜位,左侧位及 右前斜位 检查方法 2、心血管造影和DSA ◆通过快速注射造影剂,显示心脏大血管腔内解剖、运动及血流情况 ◆传统金标准,有创性检查技术 ◆有并发症和禁忌症 DSA: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检查方法 3、CT ◆计算机体层扫描,做横断面扫描 ◆常用于心包病变和主动脉病变的检查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大血管(CTA)已接近DSA ◆超快速CT显示冠脉, 心内结构,功能检查 ◆无创性检查技术 检查方法 4、MRI ◆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成像 ◆可作横、矢、冠、斜面扫描 ◆流空现象,组织分辨率高 ◆无创性检查心血管系统病变 ◆速度大为提高 ◆形态和功能检查 ◆MRA 检查方法 5、USG ?分二维、频谱多谱勒、彩色多谱勒、经食道、血管内、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多种 ?实时观察心血管形态、血流和运动

?对心腔内病变显示佳 检查方法 6.放射性核素 ?心室造影 ?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 正常X线表现及造影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正常投影 正常X线表现及造影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 正常投影 正常X线表现及造影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 正常投影 正常X线表现及造影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 正常投影 正常造影表现 ?CT技术发展迅猛: 电子束CT 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

心脏病变CT检查的适应征 1. 显示心脏和大血管钙化,包括心脏瓣膜,心肌,血管壁,腔内血栓,心包及冠脉钙化。 2. 冠脉成像,可显示冠脉钙化和斑块。 3. 心脏肿瘤或血栓。 4. 心肌病,尤其肥厚型可显示病变部位、程度和范围等。 5. 心包病变,如积液,增厚缩窄心包缺如等。 心脏病变CT检查的适应征 ?复杂先心,MSCT横断位成像及三维重建能很好显示解剖学关系。同时可发现伴发的内脏改变,对内脏转位复杂先心畸形的节段分析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心外大血管异常极具诊断价值。并可显示冠脉起源及走向异常。 ?显示瓣膜和功能检查 ?心肌缺血和梗死 正常左心室 正常左心室 肺循环 正常肺动/静脉 心脏MR检查优势 1. 无电离辐射 2. 可以不用造影剂 3. 多方位成像 4. 形态和功能检查 目前MRI已成为心脏病变的首选检查技术之一。在先心病的诊断中其价值也越显优越,单纯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与心超相仿,在某些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和术后随访上,优于心超,可达到或超过心血管造影效果。 心脏MR检查序列 一、SE,FSE序列 为常规心脏MR检查序列,利用流空效应,显示心内外解剖结构,用于形态学诊断,一般以T1WI为主。

血液循环教学案例

课题《血液循环》第三课时 主讲教师:陈磊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了解脉搏产生的原因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动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某同学因不讲究卫生引起下肢皮肤发炎,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在手背输液,那么,你能分析手背静脉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达下肢皮肤发炎处的吗?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已有知识经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途径和人体内心脏血管的相关知识。为使问题顺利解决,教师可将问题分层细化(分五个步骤进行): (1)抗生素在人体内的起始点在哪里?(手背的静脉内,存在于血液中) (2)手背中的血液在流动吗?流向哪儿?教师引导学生从静脉的概念入手,因学生已知静脉是与心房相连,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

脏的血管,故不难回答流回到了心脏(抗生素也就自然到达心脏,必须指出回到右心房,进入右心室)。 (3)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什么?它能把血送到下肢吗?与右心室连接的血管是肺动脉,而送到下肢去的动脉应是主(体)动脉。故仍不能送到下肢,而是送到了肺部。 (4)从上可知送到下肢的血液应是从主动脉出来,而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也就是说肺部的血液只有回到左心室,才能最后到达下肢;问题是肺部的血液如何回到左心室?同理回到心脏的应是静脉,与左心房连的是肺静脉,即血液由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进入左心室。 (5)左心室的血液通过主动脉,然后逐级分支到达下肢毛细血管(由于内环境知识要在第六册讲解,教师只要讲到毛细血管即可,如有好奇学生问题可简单介绍)。 在以上分析时,为加强理解,防止遗忘,教师可在黑板上作如下记录并用多媒体展示整个过程: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三)概况总结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人体共有八大系统,它们分别是: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使得我们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今天,我们来了解血液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是血液。淋巴系统内流动的是淋巴液。淋巴液沿着一系列的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入静脉,因此淋巴系统也可认为是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 1、心脏

心脏的内部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同心房和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是互相隔开的。 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由此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在心房和心室之同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血管和心脏的结地点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2、血管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3、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网中 循环流动,这程就是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等。 根据人体血液循环路径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 肺循环两部分。 血液由左心室进人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的循环称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最后由 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称为肺循环。

总论讲稿:

总论讲稿: 总论讲稿: 具体的教学内容: 一、医学影像学的概念: 1、提问什么是医学影像学? 2、简述医学影像学概念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X线、磁共振和超声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官在疾病过程中显示出来形态、密度的异常影像和功能的改变,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些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病变性质的一门专业学科。 二、X 线的发现: 1、先提问:X线由谁发现? 2、利用幻灯历史图片《令人惊奇的图像》简述伦琴发现X射线: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晚,在黑暗的实验室研究通过低压气体放电而产生阴极射线的效应时偶然发现:置于离放电管约两米之外的涂有氰亚铂酸钡的纸屏幕表面发荧光,而当时已经把气体放电的可见光和紫外线都屏蔽掉了。于是他推断有一种不可见的辐射从管中穿出并在屏幕上产生荧光,当把自己的手放在射线经过的路径上时,在纸屏上看到了骨骼的影像―――《令人惊奇的图像》。他将这种新奇的强射线命名为X射线,即表示是性质未知的射线。经过研究,伦琴确定了X射线的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X射线能够不同程度地射透各种完全不透光的物质。正是这种性质,使得X射线成为医疗诊断上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工具。伦琴为此于1901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3、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 ①提问:目前有那些检查属于影像学检查范畴? ②用幻灯图片简单讲解医学影象发展史,重点讲述近年来的发展变:?1895年,发现X射线-―――放射诊断学?20世纪50-60年代:超声波成 8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像?20世纪70-80年代发展CT (X-ray CT)? 20世纪70年代介入放射学 20世纪80年代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 (S20世纪80年代发射体层(ECT)? PECT)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PET) 100年形成了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Imaging 数字化放射科及其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半导体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医学诊断影像领域实现了技术上的数字化,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DR 及PACS是指对数字化医学影像图像和数据及其应用实施自动化信息管理的一套专业化网络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