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
女性翻译主义的文本意义浅析(2)
英语知识也就是说,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
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
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姚斯,1987)。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一)现代阐释学:“视界融合”拓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在”视界融合”的理论下,接受者通过”期待视野”在阅读和诠释中,过滤掉自身不需要的东西,改造异文本中的某些因素,吸收其有用且能与自身价值观相结合的部分。
译者原有“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与“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乐黛云,1995:110)。
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上,译者极力提倡“重写”(rewriting),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极大地拓展了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
女性主义者一般通过三种翻译策略完成其“重写”过程:第一是“补偿”(supplementing),指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性别立场或信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
第二是通过“前言”和“脚注”对文本进行干预。
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前言来解释原作的主旨,说明自己选材和翻译的目的,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
第三是“劫持”(hijacking)或“挪用”(appropriation),指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改写。
让伽达默尔的“视界”(“先见”)挑战我们的“视界”(“先见”),让我们与伽达默尔的文本在双方“视界融合”的游戏之中“忘乎所以”。
这或许是我们对伽达默尔最好的纪念。
(二)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论”奠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读者阅读活动中所伴随的理解是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作者原意、文本本意、读者意义与翻译
创作 的 ,是 作者而非 读者赋 予文本 以意义 ,理 解的任务 是
去 把 握 文 本 自身 的意 义 ,而 不 是 生 成 文 本 的意 义 : 文 本 一 经 产 生 ,其 意 义 不 变 , … … ” ( 金 福 , 20 )与 此 相 对 王 08 应 的传 统 的翻 译 原 则 一 般 认 为 ,翻 译 应 “ 实 ”。 忠 我 国 支 谦 在 《 句 经 序 》 中 提 出 “ 循 本 旨, 不 加 文 法 因
如袁洪庚在阐释学与翻译中刘必庆在翻译与语言哲学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芒迪在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中张桥在重审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客观性阐释学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研究中叶海霞在哲学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中向坤茂谭云飞在阐释学视野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中覃芳芳在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内涌中吴迪龙在译者主体性之哲学思辨中等等都谈论了哲学阐释学观念下的译者主体性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丰体性的存在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并认为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
_ ] _厂! 1_ 墼
作者原意 、文本本意 、读者意义与翻译
张 榕
( 南 大 学 ,重 庆 4 0 1 ) 西 0 7 5
摘
要 :文学作 品有三个层 面的意义—— 作 者原 意、文 本本意和读者 意 义。译 者在翻译 过程 中应把 作者原 意视 为根 本,
使译 文准确表达 出作者原 意。 关键词 :作 者原 意 ;文 本本意 ;读者 意义 ;翻译
方式不 同,但都包含 了 “ 忠实于原文 ”之意。 而 国外 ,多雷在 《 论如何 出色地 从一种语 言翻 译到 另
雅 ”、朱 生 豪在 《 莎士 比亚戏 剧 全集 译 者 自序 》 中提 出 “ 韵 ”说 、 傅雷 在 《 高 老头 > 神 < 重译 本序 》 中提 出 “ 神
理解与解释:新闻文本的诠释学意义
既 不 同于社 会 科 学 的实 证 研 究 ,也 不 同 于 文 学 艺术 的虚构想 象 ,新 闻文 本 似乎介 于 二者 之 间 ,
它 既 有 实 证 研 究 的 客 观 性 要 求 , 又 不 可 避 免 地 有
记者 对新 闻事 件 的采 访 报道 ,就 是 寻求 对 新 闻事 件 的理 解 与解 释 。根据 诠 释 学 观 点 ,文 本不 是简 单地 摆放 在 那 里 的一 个 中立 的 客体 ,而 是需
社会 科 学研 究
20 . . 06 3
理解与 解释: 文本的 学意义 新闻 诠释
贺建平
[ 诠释学作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和文化思潮 ,被广泛地应 用于社会科 学和人文 摘要) 科学的研究。诠释学用以理解和解释 文本和一切 可以视为文本的事件和活动。本文试图将新 闻 作为考察对象,运用诠释 学的观点和方法加 以解释。新闻报道产生的过程有两步 :第一步,从
特 定 的 社 会 群 体 中 ,人 和 事 是 被 置 于 一 个 使 其
“ 值 化 ” 的概 括 性 范 畴 中 进 行 认 识 和处 理 的 。 价
要在 特殊 的意 义 上 进行 解 释 的对 象 。传 播学 理论 认 为 , “ 释 是 大 脑 的 一 个 积 极 、有 序 的过 程 , 诠
记 者个 人 的 主观 价值 涉入 。新 闻文 本 作 为 对 客 观 世 界 的真 实 、准 确 、客 观 的陈 述 ,它要 求 尽 可 能 地做 到使 读者 或观 众 在 解读 同一 文 本 时 有 相 同的 理解 ,这 就 要 求 记 者 在 报 道 社 会 现 象 和 事 件 时 , 不 带 有任 何 主 观色 彩 和 价值 倾 向。但 是 , 由于 社 会现 象和 事件 本 身 的 复杂 性 ,使 得 对 事 件 的 理 解 因人 而异 ;加 之记 者 和 受 众个 体 或群 体 的文 化 价 值等 差 异 ,即使 是 如 同 自然 科 学 研 究 般 的 客 观 , 也无 法避 免理 解 的多 样性 。因 为 在新 闻记 者 这 个
关于文学翻译中文本意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探析
、
自足的实体 ; 意义具有确定性 、 统一性和单一性 ;
解和阐发 。近年来 , 不少译论 者借助于 当代解释学 和解 构 主义理 论 , 为文本 的意 义是 不确 定 的 , 疑 认 质 传统 的 翻译 文本 观 , 忠 实 ” 则 , 王 东 风 等 J 即“ 原 如 。 本文在评述传统解释学和当代解释学对文学 翻译文 本观 影 响的 基础 上 , 考 并 阐 明 自己对 文 学 翻译 中 思 文本 意 义确定 性 和不 确定 性 的看法 及观 点 。
J n 01 u .2 1
Vo . 4 No. 11 3
关于 文学翻译中文本 意义确定性和不确 定性 的探析
陆 五 九
( 西安文理学院 外 国语 言文学 系, 陕西 西安 摘 70 6 ) 105
要: 传统解 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 。它认 为 文本意义 的确定 性 , 解释者 必须 消除并 超越其 自身 的前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3—2 1
重建才能被发现。解释者必须消除并超越其 自身的 前理 解 历史性 , 以达 到对原 文本 客观 准确 的理 解 , 即
通过 创造 性 直 觉 重建 作 者 的创 造 过 程 从 而避 免 误
作者简介 : 五九 (9 7 ) 男 , 陆 16 一 , 陕西富平 人 , 西安文理学 院副教授 , 语言学硕 士。
主义性 质 的解 释学 是一 致 的 。
、
传 统 解 释学 的 文本 意 义确 定 性观 与
传统 的解 释 学 中的古 典释 义学 主要 研究 基督 教 经 书的 理解 和释 义 问题 , 中 最 根 本 的 目的是 解 释 其 作者 的原 意或 作 品 的原 意 。l l 纪之 交 的德 国 8、9世
训诂、诠释与文化发展
从“翻译”看“训诂”与“诠释”——兼论“圣作贤述”的诠释原则本次会议将“训诂”与“诠释”并列讨论。
其中,“训诂”的含义是明确的,它是中国“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相比之下,“诠释”的意思则不太明确:它既可以指“训诂”理论的诠释规则,又可以被视为对西方诠释学的Auslegung或interpretation概念的翻译。
作为“外语概念”的“诠释”代表着西方的哲学学问,即Hermeneutics,诠释学。
基于对“诠释”的这种歧义性理解,国内学界的相关讨论也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对传统“训诂学”的讨论;其二是将这种汉语诠释传统与西方的“诠释之学”进行“格义”的讨论。
后一层面的讨论在我们这里似乎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因为,如果不考虑西方诠释学的存在,中国“训诂”理论本可以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专门学科而“独立”发展,对它的研究与我们大体无关。
只有引入西方诠释学这一参照,我们才会思考:(1)中国是否具有自己的、作为西方Hermeneutics之对应物的诠释理论?(2)一旦考虑到西方诠释学的提问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诠释理论中可以开辟出哪些新的问题域?本文将循着这两个向度的问题进行讨论。
1、从“翻译”角度看“训诂”与“诠释”中国是否具有自己的、作为西方Hermeneutics之对应物的诠释理论?对此,国内学界近年来多有讨论。
这里兹列举两种对立观点。
汤一介先生在建立“中国诠释学”等五篇文章中认为,西方诠释理论作为现代之“学”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中国的包括训诂理论在内的文本诠释理论由来已久。
现在需要对后者进行转化,以建立一种“中国诠释学”。
这个思路显然与西方诠释学的启发有关。
而余敦康先生在《诠释学是哲学和哲学史的唯一进路》讲座中对汤先生的看法提出质疑:“现在有种看法,认为诠释学好像西方才有,中国没有。
汤一介说要建立中国的诠释学,还要你来建立?早就有了。
中国的经典诠释学,从先秦就有了。
这还要你建立吗?所以那个说法本身就不对。
Interpretation:对“诠释”的诠释
Interpretation:对“诠释”的诠释-哲学Interpretation:对“诠释”的诠释张浩军【摘要】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
对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的核心。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的同义词。
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的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
虽然作为翻译的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的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
从诠释学的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呼应和补充:语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的理解与解释。
关键词诠释;诠释学;理解;解释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082-08作者简介:张浩军,甘肃武威人,哲学博士,(北京102249)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引言依照《哲学历史词典》,“intrepretation”是希腊语的拉丁语(interpretatio,interpres,interpretari)同义词,最初来源于罗马的商业和法律语言。
①一般认为,这个词的日常意义“解释、说明”(Auslegung)、“注释、阐明”(Ausdeutung)是从作为“神圣解释者”(interpretes divum)的占卜者和释梦者那里来的。
②后来,“interpretation”被看作“文字记录的生命表达之合乎技艺的理解”(kunstmβiges Verstehen schriftlich fixierter Lebens uβerung)。
③因此,这一“解释模型”(Interpretation-Modell)便有了对文本进行解释的含义。
文本意义的诠释
阅读 作 为 一 种境 遇 ,它 具 有 情境 的规 定性 ,每 个 谓 我 何 求 。 悠 悠 苍 天 ,此 何 人哉?” 意 为 :心 中 读 者 都是 用 一种 先 在 的 思 想和 情 感 去 感 知 与理 解 有 牵 挂 , 因 此走 路 都 走 不 稳 理 解我 的 人知 道 我
不敢 , 怛他 常 常 想 念您 ” 魂 文侯 接 为 什 “ 一 千个 读 者 就 有 一 千 个 哈 姆 雷 特 ” 赵 仓 唐说 :“
呢? 从诠 释 学 的角 度 看 . 文本 的意 义并 非 静 止 不 着又念 《 黍 离 》诗 :“ 彼 黍 离 离,彼 稷 之苗 。 行迈
动 的东 西 , 它通过 主 体 与 客体 的互 动 而得 到呈 现
交给 赵 仓唐 带 回去 给 中 L l J 君 他特 别 交代 :一 定
.赵仓 唐 回到 中L , 中 山 其典 型特 点就 是形 象性 与 多义性 语 言 的 形 象性 要 在 天亮鸡 鸣之 前 送 到 导 致 意 义 呈现 开 放 性 , 不 同 的读 者 、不 同 的心 境 君 量 赐拜 领 ,打 开 一 看 ,发 现 下 身的裳 放在 上 面 , 会 有 不 同 的 感 受 与体 悟。 文 本意 义的 这 种 非 确 定 _ 卜身的 衣反 而放 在底 下 中山君 立 时说 :“ 勾我 备 性 归根 到 底 来 自语 言 的 多义 性 . 它使 文 本的 意义 车 , 我薯进 国部去 见我 父亲 了 ”
魂 文侯 问:“ 中 山君如何 呢?” 赵 仓唐 回答 :“ 中山 非所 有 这 些 意 义都 具 有 合理 性 。 恰 当地 理 解 文 本
善读 ” 。所 谓 “ 善读 ” 就 君 身体 很好 ” 魏 文侯再 问 :“ 中 山君现 在长 得 比我 的意 义 ,关键 在 于是 否 “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
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经典文本。
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
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P20)。
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义加以解明。
”(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的训诂,潘德荣(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
从二元对立的解构走向主体间的和谐对话——后结构主义视域中翻译研究的思考
从二元对立 的解构走 向主体 间的和谐对话
— —
后结构主义视域 中翻译研究 的思考
陈 宋 洪
( 莆田学 院 外语系 , 福建 莆田 3 5 1 1 0 0 )
摘
要 :在结构 主义二元对立的思潮 中, 翻译被视 为从原语向译入语 等值转换 的科 学过程 , 翻译 中的人 文因素因此
被长期忽略。胡塞尔 、 德里达与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消解 了结构主义二元对立 的思想根 基 , 启发了对翻译 主体 因素的思 考。翻译是作者 、 译者 、 读者围绕文本展开 的多元对话过程 。在多元 对话的翻译模 式 中, 翻译 中的各 主客体 因素和谐共
一
、
二元对立与翻译中的等值思想
结构主义起源于语言学家索绪尔和雅各布森 的著作 , 后经列维 一 斯特劳斯的发展 , 成为了人类 学中一种文化分析的方法论。到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 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发展到了顶峰 , 其影响也 逐 步深 入到社 会科 学 的各个领 域 。结构 主义 把握 世界的基本模式之一就是二元对立 。所谓二元对 立, 即是对项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等级关系, 其中某 单项在价值 、 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单项 , 绝无 两个对项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 J 。例如 , 从二元
2 0 1 3年 6月
第3 2卷第 3期
安庆 师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n r a l o f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m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批 评 与挑 战 。这 些哲 学思 想消解 了结 构主 义二元 对立 的基 础 , 而 其 中关 于语 言 意 义 与主 体 性 的理
阐释学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
阐释学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一、引言当今译界在经历了语文学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的研究阶段后,进入了后结构主义范式的研究阶段,翻译也从作者中心论转移到了译者中心论。
译者走出了原文文本的小天地,走进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
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我们也看到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否定原文意义,认为意义在读者理解中产生或由读者赋予的现象。
在译界,出现了翻译是改写、操纵或征服的看法。
翻译好像挣脱了原文的束缚,在译者的阐释里渐行渐远。
我们耳边也会响起这样的声音:"根本就不存在文本原义这样的东西 ","(文本)只是一次'野餐'会:作者带去语词,而由读者带去意义 . "那么,究竟有没有原文意义存在? 如果原文意义存在,是什么呢? 阐释学,这门关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学科应该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阐释学主要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阐释学经历了四个阶段:传统阐释学,包括局部阐释学和一般阐释学;现代阐释学,包括哲学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阐释学。
虽然不同发展阶段的阐释学理论都视理解为研究对象,但它们对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及文本意义的看法是不同的。
局部阐释学主要针对宗教和法律文本进行阐释,在阐释《圣经》时,认为意义就是神意。
一般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
施莱尔马赫把阐释学的对象拓展为一切文字文本,力图制定适用一切文本理解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他认为把握文本意义意味着把握作者意图。
为此提出了两种释义方法:语法释义和心理释义。
他认识到由于时间距离,文本的词义发生变化,而且词义本身也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要用语法释义确定词语的真正含义。
他还提出了个别与整体的阐释学循环,认为文本中的个别词义要根据其周围词义来确定。
这一方法即使在当今也有其积极意义,不过相对于这种语法释义,施莱尔马赫更强调的是心理释义。
认为语词虽然传达思想,但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无法传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潜意识的欲说之言。
诠释学方法
诠释学方法
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哲学方法,用于解释和理解文本、语言、文化和人类行为等现象。
它强调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不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义,还包括作者的意图、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读者的背景和经验等因素。
诠释学方法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它认为任何文本或现象都具有多层次的意义,这些意义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才能被揭示出来。
诠释学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文本分析: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包括对词汇、语法、结构和主题等方面的研究。
2. 背景研究:了解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背景。
3. 意义解释:通过对文本和背景的研究,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所传达的意义。
4. 综合理解:将个人的理解与其他读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和综合,形成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诠释学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文学、艺术、宗教、法律、社会学等。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文本和现象,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诠释学方法强调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它也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和翻译方法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和翻译方法翻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意思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而文本分析则是一种对原文本进行深度剖析和理解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入手,探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和翻译方法,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一、文本分析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文本分析是对原文本进行细致剖析和理解的过程,是理解原文本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翻译技术还是翻译质量,都与文本分析密切相关。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原文本进行充分的文本分析,翻译结果可能会出现单词、短语或语言习惯的错误。
同时,文本分析也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的准确含义,从而更快地翻译和更出色的翻译质量。
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逻辑和语言风格,翻译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本的含义和符号。
识别文本中使用的技术术语、行业术语和俚语也是文本分析的重要目标。
二、文本分析的方法1、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一种对原文本句子进行分析的方法。
翻译者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有时候,翻译工作者还需要添加一些不在原文本中的单词和语法成分,以便将原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正确句子。
2、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一种对原文本语言的意义和含义进行分析的方法。
翻译工作者可以通过检查单词和信号词的含义,理解原文本的意义以及与其相关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语义分析需要翻译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各个行业和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描述。
3、文化分析文化分析是一种对原文本背景和文化环境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源语言的文化特性以及目标语言的文化特性。
虽然同一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更为明显。
翻译工作者需要通过对宗教、社会习俗、历史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了解,调整翻译文本的语言风格,以避免翻译不当的尴尬和问题。
三、翻译中的翻译技巧1、遵循意译原则意译原则是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以维护原文本的核心含义。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阐释学、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I. 阐释学,又称解释学,或诠释学(hermeneutics)•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1884~1976)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1. 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由“先有”(Vorhabe)、“先见”(V orsicht) 、“先识”(有的译为“先设”,V orgriff)三部分构成。
•“先有”是指预先已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所处的风俗、传统等。
对于译者:指译者特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这些会对译者理解原文产生影响。
•“先见”指的是预先已有的概念系统,大体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先识”指的是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前见”: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 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
(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一致)•通俗地讲,就是理解者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融有个人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知识、观点、情趣等要素,每个理解者自身所具有的前见不同, 造成他们理解对象时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
••2)“合法偏见”:他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观念出发,认为“我的前见出自我的偏颇”,没有“偏颇”,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认为读者决不是处在一种“中立”的不受制约的状态下进行理解的,读者的意识在理解文本时决不是一张“白纸”,读者的理解活动要受到前见或前理解的影响或制约。
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 1 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阐释 学”( “hermeneutics”) 一词的起源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赫尔默 斯( Hermes) 有关。赫尔默斯是来往于人神之间的信使,负责将 神的旨意传递 到 人 间。 由 于 神 和 人 说 的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语 言,所 以,在传递的时候 要 进 行 翻 译,将 神 的 语 言 转 换 成 人 的 语 言,同 时,由于神的旨意晦暗不明,在转换的时候又要进行解释,将其中 的微言大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阐释 学,则是在 19 世纪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密切的关系,阐释学一 般都要处理翻译问题。
( 李倩( 1986 - ) 女,汉族,四川省泸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硕 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 蓬勃( 1984 - ) 男,汉族,四 川省广安市人,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外国 语科学方法重 建 当 时 的 历 史 环 境,才 能 把 隐 没 的 意 义 再 现 出 来。从本质上说,他的阐释学是一种重建的阐释学,它把文本的 语言看作代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东西的密码,比如创造性的个性 或者作者的世界观。阐释学不仅在语法成面上是理解的艺术,而 且它还是一种心理的艺术。是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思想的艺术和 从作者本身的视角理解其思想的艺术。
阐释学与翻译
李倩,蓬勃
(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
摘要: 阐释学是翻译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将对阐释 学的缘起,阐释学与翻译之联系以及主要阐释学家的观点做一个 整体的梳理,以期对阐释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 阐释学、翻译、翻译哲学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0) 05 - 0212 - 01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一.翻译中要达到完全等值是否可能?为什么?翻译中不能达到完全等值。
卡特福德对翻译的定义如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替换”与“等值”之间具有逻辑的联系,翻译既然可以等值,就只是一种替换行为。
苏联的费道罗夫明确提出“等值论”:翻译的等值,就是表现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
语际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因素多、范围广的复杂实践活动。
其中的许多问题,如翻译者的主观因素、语言转换中的文化移植、影响翻译的社会、政治因素等问题,在语言学层面难以展开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翻译历史上的众多现象也无法做出辩证的解释。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途径暴露出的这些局限,使其他学科理论的介入显得非常必要。
二.何为狭义的翻译过程?试结合本章对狭义翻译过程经验性认识和理论性探索,谈谈你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看法。
狭义的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对具体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在翻译者选择了一个要翻译的文本之后,将该文本由出发语向目的语转换的过程。
对狭义翻译过程经验性认识:1 但凡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特别关注者,一般来说都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他们的认识往往是对自身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例如: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奈达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翻译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翻译程序”形成了独特的认识。
他对“翻译程序”的理解和阐述从狭义的层面来说,狭义的“翻译程序”即他所说的“基本翻译过程”,包括:(1)分析原文;(2)将原语转换为译语;(3)重新调整原文;(4)约请有代表性的读者检验译文。
奈达的论述具体实在,对译者的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 旅美翻译家思果在《翻译研究》一书的“总论”中,从如何翻译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经验,就翻译的具体步骤及我们所关心的翻译程序提出了非常具体而又可资资借鉴的做法。
诠释学的文本概念
诠释学的文本概念诠释学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关注,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准确、完整、有目的地传递源语言(SL)文本的意义和信息给目标语言(TL)的读者。
诠释学的研究对象是文本,而文本在诠释学中被定义为语言材料在交际中的应用,即被从一个社会群体转移到另一个社会群体时所用的语言材料。
在诠释学观念中,文本是被视为一种实体,其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和关系。
文本概念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最主要的媒介之一。
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诠释学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意义传递,即如何准确、准确地转换和再现源语言文本的意义。
因此,语言的准确性和恰当性是诠释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社会和文化背景,因为文本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和使用的。
诠释学认为,文本和文本之间的意义是与其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和背景,以便更好地传递源语言文本的意义。
此外,诠释学还强调翻译的目的性。
翻译是一个目的导向的行为,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做出选择和决策。
诠释学认为,翻译的目的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的目的可能导致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当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可能更关注于再现作者的风格和意图;而在商业翻译中,准确传达信息和实现商业目标可能更加重要。
在诠释学的观念中,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
翻译者不仅需要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还需要考虑其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到最佳的方式将意义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可能涉及到修改、增加甚至重写源语言文本,以适应目标文化和语言的需求。
因此,诠释学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总之,诠释学是研究翻译的一个重要学科,关注如何在跨文化翻译中准确、完整地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诠释学的文本概念强调语言、社会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翻译者需要灵活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诠释学: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体系
• 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对 诠释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现代诠释学关注文本与理解者之 间的关系,强调理解过程中的主客 观因素相互作用
诠释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存在主义诠释学:以**海德格尔(Heidegger)**为代表
• 强调理解过程中的存在主义观点,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 重视对文本背后的作者意图和历史背景的研究
诠释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
• 尊重多元:尊重不同的理解观点和解释方法,实现诠释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 保持反思:对科学主义、方法论、价值观等进行反思,保持诠释学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 强调理解与应用:关注文本与理解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理解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提 高诠释学的应用价值
谢谢观看
诠释学在艺术与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诠释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 对艺术作品的主题、风格、技巧等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 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意图、观众反应等进行研 究
诠释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 对心理现象、过程、机制等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 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观、客观性等进行研究
04
诠释学的挑战与未来
诠释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
诠释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 科学主义的挑战:如何克服科学主义对诠释学的侵蚀,保持诠释学的独特性和独 立性 • 方法论的挑战:如何发展更加有效、合理的方法论,提高诠释学的解释力 • 多元化的挑战:如何面对多元化的理解观点和解释方法,实现诠释学的包容性和 开放性
诠释学: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体 系
01
诠释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诠释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 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 体系
影响文本意义再现的翻译因素
影响文本意义再现的翻译因素
张阿林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下》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翻译是译者从一种语言出发,经过反复研磨,精心润色,辗转表达,最终到达目的语的漫长旅程。
其间,影响文本意义再现的因素可谓层出不穷。
文章从译者自身特殊性,社会文化风俗,上下文语境制约,译文读者预期等视角,探讨翻译中影响译者再现文本意义的多重要素。
【总页数】1页(P302-302)
【作者】张阿林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影响WTO法律文本英汉翻译的文外因素分析
2.影响文本意义再现的翻译因素
3.翻译中影响语境意义再生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4.意识形态因素对2008北京奥运会汉译英文本翻译的影响
5.意义再生视角下花艺文本翻译的美感再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
文学翻译的本质就是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诠释,就是将源语文本的艺术形象移植于译语文本之中,这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
翻译研究实质上就是探索和分析文本意义诠释与转换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从理论上描述和揭示运用不同的文学语言塑造同一艺术形象时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
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诠释的学科,诠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质上也是文本的意义,其根本任务就是探索意义理解和诠释的本质特征。
就这个意义而言,当代诠释学所展现出的全新理论视野,理所当然应该视为翻译研究的他山之石。
当然,作为不同的理论学科,诠释学与翻译理论针对文本意义的研究在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各自关注的侧重点并非一样,这也正是我们借助诠释学理论研究翻译问题应该辩证理解诠释学理论内涵的宗旨所在,也是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视域。
作为主要针对文本意义语内理解、阐释和研究的诠释学究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为翻译视角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诠释带来了哪些思想洞见,翻译过程涉及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如何借鉴诠释学原理予以解释,文本意义的语内诠释与语际诠释有哪些不同,如何才能将诠释学理论有机地运用于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诠释之中——所有这些都是翻译研究应该思考的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这些问题,以诠释学关于文学文本的意义理解为理论基础,将诠释学原理应用性地阐释和阐释性地应用于文本意义的翻译研究中,这是本文最重要的表述方式。
同时,在诠释学基本理论框架下,根据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进行针
对性的探讨,其基本观点也作为本文探讨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重要理论参照,这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本文将运用诠释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即文本意义的诠释及其翻译转换,本文始终
将文本意义作为核心概念贯穿于本文的论述之中,其中对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方面,譬如意义含义的理解、文本意义的概念内涵以及主客观属性、文本意义的形态结构特征、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主客观因素、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合适度、文本意义翻译转换的特点等诸多问题,尝试以新的视角做出系统全面的探讨和阐述。
本文共分前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四个部分。
“前言”。
这一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新意、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所借鉴的语料来源。
第一章“绪论:文本意义的诠释学向度”。
本章为本文理论阐述的核心部分。
首先简要叙述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的内在联系并回顾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的选题目的以及研究价值。
本章阐述的理论重点在于以下几点,1.从哲学层面阐述意义的多层含义及其基本特征;2.基于哲学层面的意义含义,界定诠释学视角文本意
义的概念内涵,进而论述文本意义客观性与主观性辩证统一的本质特征;3.在区分意义与含义异同的基础上论述文本本意与文本意义和作者本意与文本本意之间的辩证关系;4.简述语内诠释与语际诠释的区别,进而提出借助诠释学理论研究翻译问题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客观因素”。
本章基于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与未定性,即文本意义的客观因素,运用文本理论中的“图式论”分析文本意义的形态结构特征。
本章重点在于从理论上论述文本的意义具
有确定与未定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构成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未定性。
然后借助语言哲学理论阐述意义结构的语言文化表现形式,结合翻译实例论述文本意义在翻译诠释的理解阶段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从而论证翻译诠释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与翻译诠释有效性之间的
辩证关系。
第三章“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主观因素”。
本章基于文本意义既具有开放性同时又具有确定性的辩证关系,从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主体,即译者角度对文本意义诠释过程中体现出的主体性问题进行论述。
本章重点在于运用诠释学理论中所谓“前见”和“视域融合”的观点,结合翻译实例阐述译者视域在翻译诠释理解阶段的表现特点,进而论证文本意义的未定性与翻译诠释的差异性以及文本意义的确
定性与翻译诠释的限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文本意义翻译诠释的合适度”。
本章从译者视域差的角度探讨翻译诠释度的问题。
本章重点在于从视域差与诠释度之间的关系角度,通过分析诠释不足和诠释过度的原因来探讨实际诠释度与理想诠释度不相吻合的主客观
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所谓“诠释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进而证明所谓翻译标准的动态性,同时说明传统翻译理论中所谓“忠实”标准并不符合文学翻译的实际情况。
第五章“文本意义翻译转换的特点”。
本章侧重于翻译诠释的表达层面,即文本意义诠释的译语表达阶段。
本章首先从视域融合角度探讨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辩证关系,通过源语文本、译语文本和译者三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论证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为“同源不同像,相似不相同”,然后从语言文化角度阐述形象转换过程中的重塑性问题。
“结束语”。
这一部分
主要对本文所探讨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指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创新点,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以及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列出本文的主要参考书目、论文题目和语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