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原创).doc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举例举例按指标性质分类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
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2.按空间尺度大小划分的区域类型(1)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2)大尺度的区域可以包含若干个较小尺度的区域(3)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区域空间的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及实践意义1.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统一整体。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一、引入区域是地球表面上空间范围的划分,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特征。
区域的划分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中国的区域划分、各种自然地理区域和人文地理区域。
二、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介绍中国的区域划分;2.能够描述中国各种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征;3.能够描述中国各种人文地理区域的特征;4.能够分析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三、学习内容1.中国的区域划分大陆地球在地理上被划分为七个大洲,其下各有小区域,不同的地理区域有不同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区域划分如下:•主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域划分–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南地区•其他区域划分–港澳台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内陆地区:包括川西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
2.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是以地球自然环境为划分范围的区域。
中国面积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主要自然地理区域如下:(1)北方平原北方平原分为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中国的农业基地,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
(2)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广阔,河流纵横,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
(3)长白山—河北山地长白山—河北山地是中国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山地,也是东亚的重要分水岭。
(4)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的锰和铅锌资源主产地。
(5)横断山区横断山区横跨中国的东西两端,是中国的农业和林业资源重要产区。
3. 中国的人文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区域是以人类活动和文化为基础的一种区域分类。
中国地理区域变化明显,主要人文地理区域如下:(1)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农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工业区之一。
(2)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也是中国的“三角洲工业区”。
(4)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特别丰富,是中国的重要林业产区和旅游胜地。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第1节 认识区域同步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了解区域的含义、类型及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概念中的两个“一定”⎩⎪⎨⎪⎧一定范围的①地理空间一定的划分②指标 2.区域划分的两个指标⎩⎪⎨⎪⎧ 单一指标与③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与④人文要素特征3.区域特点的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面积,⑤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⑥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 区域⑦有所区别二、区域的类型 三、区域的特征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 区域的含义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答案 B解析可逐项分析突破。
A项:图甲中三类干湿地区基本各自独立,水田、旱地、牧区之间以差异为主,没有内在联系;B项: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相对一致性;C项:图甲中三类干湿地区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D项:三个干湿地区的界线是一个过渡带,而并非是明确的界线。
2.2009年8月份,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项目,获得国家测绘局的批准,图乙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
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 C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大致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
知识点二区域的类型3.以下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 )①我国的北方方言区②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③京津唐工业基地④东北平原区⑤浦东新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答案 B解析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故①②④均为均质区。
而京津唐工业基地与浦东新区均属功能区,即都是由区域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区域。
鲁教必修三1.1认识区域教案设计
1.1认识区域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明白区域的内涵。
2.通过对教材讲解,能够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用案例法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的含义,掌握区域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设计互动探究活动,理解区域的三大特征。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通过展示青藏高原图片材料,提出问题进行新课的导入。
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地方有什么不同吗?再展示中国温度带图、干湿区等图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地带又是如何划分的呢?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设计探究问题: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2.甘肃省四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与800 mm、400 mm、200 mm等降水量线并不完全一致,原因是什么?3.干湿区的划分指标是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其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深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之间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学生甲展示1题答案:甘肃省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充沛;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学生相互改进。
学生乙展示2题答案:干湿地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的。
学生一致认可。
学生丙展示3题答案:单一指标。
干湿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其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这部分内容。
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加深对区域含义的理解。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知识点二区域的特征区域的特征大屏幕展示探究内容: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有三大特征,三个经济地带学生合作完成,小组代表展示答案,互纠改进。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设计(鲁教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教学设计
【配餐教学设计】高中新课程标准•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第一节认识区域编写设计: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高一地理学科组---张闻雯组员:李军、杨祖林、杨文庆、成培豫、关学会、彭正玲、张闻雯学科长:李军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认识区域2、解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区域的含义、区域的类型和区域特征三大教学内容,区域的含义主要从区域的概念入手,结合一些区域的实例和划分指标及区域特点的介绍加深对区域的认识,最终明确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空间。
区域的类型主要是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从而能够判断相应的区域实例。
区域的特征有差异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这一部分也主要是联系实例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三大特征。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区域的含义,明确区域的划分是以某一指标为依据的。
目标2:结合实例,识别均质区和功能区。
目标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二)目标解析1、区域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因此明确区域划分是以某指标为依据的这一点很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例分析,理解区域的含义并能够说出区域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归纳并形成理性认识。
2、通过教学中一些简要的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实例分析对比,使学生能够说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以及划分方法。
并且能够判断均质区和功能区。
3、通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记住区域的三个主要特征,并能进行案例的分析说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对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可能会有障碍,教学中要通过一些直观的实例帮助学生克服次障碍,加深对两类区域的理解。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相应的实例以及借助多媒体设备补充相关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问题情境设置→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学生训练→师生共同总结→目标检测(二)教学情境【主干基础知识梳理】要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划分出来的。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鲁教版必修三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分析区域鲁教版必修三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3.通过教学案例学习和应用教材内容。
二、教学内容:1.基本情况和特点:2.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区域鲁教版必修三》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六个学科的内容。
教学目标主要有: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4)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参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为教学过程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好学科教案、教学实验、黑板报、教具等。
2.教学实施:按照课堂设计及时组织并实施教学内容,注意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案例:以英语教学为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Unit 1 "Dream Homes" 1a-2d教学目标:学习描述房屋的词汇,学会使用there is /are描述家中的房间和物品。
教学步骤:1)提问,让学生回忆并介绍家中的房间和物品。
2)通过展示图片和单词卡片的形式,教授房屋和物品的词汇,边教边学。
3)让学生自主学习there is/are的用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1a的听力任务。
4)让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谈论家中的房间和物品,并介绍给全班同学。
6)完成2d的听力和口语任务,进行角色扮演。
第二课时:Unit 2 "Only a Game" 1a-2c教学目标:学习和运用关于体育运动的词汇,学习谈论体育比赛的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1)通过观看体育比赛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节《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教材分析本节共三局部,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
“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
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
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开展的影响。
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
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构造,然后分别进展讲述。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可以表达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进步读图分析的才能,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照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展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程度大差距。
有些学生根底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拟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老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鲁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第一节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节认识区域第一课时【能力训练】1.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A.甘肃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D.青藏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珠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是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据此回答2~3题。
2.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A.黄淮海平原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渭河平原3.该地的气候类型及耕作土壤分别是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4.有关东北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B.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C.农业区搞加工业、经济效益较差D.加强大豆榨油、甜菜制糖等食品工业5.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是A.季风活动使光、热、水相当丰富,配合较好,没有农业气象灾害!B.生物品种丰富多份,生长快,更新能力强C.土地类型多样,但水土流失严重D.红壤广布,有机质丰富,为高产土壤之一6.下列关于山西能源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基地和最大的火电基地B.目前,山西所产原煤大多就地转化为火电输出C.制约山西火电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D.目前,山西煤炭主要输往东南沿海、华北和西北地区7.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国各个区域之间的已有基础与发展水平相似B.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C.黄淮海平原应着重改良红壤等酸性土壤D.西南地区需要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8.浦东新区A.没有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相对突出C.第三产业相对突出D.今后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9.对海南特色经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有A.位置偏、交通不便B.热量丰富而光照不足C.台风活动和低温天气D.鱼类品种多、生长快、汛期长10.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11.有关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①城市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基础作用②城市是有等级差别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是相同的③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是一定地区范围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④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都比较发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因素②地形、地貌条件③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④国标地位和军事因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政治B.气候C.交通D.地形14.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主要集中了区域的①第一产业②第二产业③第三产业④种植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5.下列哪项不是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A.管理作用B.服务作用C.带动经济增长作用D.宗教信仰作用1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有A.地租高低B.收入多少C.社会知名度D.历史背景读“世界文化发源地图”,完成17~20题:17.图中所示的文化发源地属于A.文化景观源地B.非物质文化源地C.文化系统源地D.文化现象源地18.下列文化源地的名称与图中文化源地的代号相符合的是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平原④恒河平原⑤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⑥中美洲地区⑦西非地区⑧安第斯山区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③⑤⑥⑧D.①②③⑤19.正确反映世界文化发源地各自文化要素叙述的是A.古埃及发明了甲骨文B.古巴比伦发明了楔形文字C.古希腊发明了象形文字D.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拼音文字20.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发源地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共同特点是A.河流的冲积平原B.气候温暖湿润C.气候炎热干燥,水源充足D.沿海平原【能力拓展】21.读“中国目前经济文化区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
认识区域-鲁教版必修三教案一、区域的概念1. 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一片地域空间。
2. 区域的属性区域的特征主要由区域内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组成。
同时,区域还有着自然、科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属性。
3. 区域的分类由于区域的特征和联系不同,因此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人文区域和功能区域三大类。
其中,自然区域主要由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人文区域则主要包括人口布局、社会结构、文化特征等;功能区域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划分出来的。
二、鲁教版必修三教案鲁教版必修三《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属性和分类,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阐述。
1. 区域的概念与前文所述的相同,教案中也将区域定义为“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一片地域空间”。
2. 区域的属性教案中认为,区域的属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等,人文要素则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
3. 区域的分类教案中将区域的分类分为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两大类。
其中,自然区域主要由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确定;人文区域则主要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等因素所决定。
三、区域认识的意义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属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把握历史、把握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世界认识通过区域认识,可以了解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区域经济等情况,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
2. 社会认识区域是由人们活动所形成的,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色等都有所不同。
通过区域认识,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3. 历史认识区域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需要被保护和传承的珍贵财富。
通过对区域的认识,可以更好的了解和保护历史文物。
4. 经济认识各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特色。
通过了解和认识区域,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四、总结区域的本质是地域空间中的一片拥有一定特征和联系的区域。
最新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1)
最新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1)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2.知道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下图为“我国气候资源类型等级图”。每个气候资源类型用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左边一位为水资源,中间一位为热量资源,右边一位为光资源,数字1~4分别表示资源的质量等级,数字越大,质量越优。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分析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四川盆地气候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3.划分
(1)指标
(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思考 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 不一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读教材P2图1-1-2和图1-1-3,完成下列问题。
(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2)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是依据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还是过渡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课标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就专门介绍这一概念。
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
【教材分析】
“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区域的概念;一个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的目的。
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
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半特征。
知识结构如下:
【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阅读课本P3,知道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目标】
目标1评价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下列区域具有明显的界限的是()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
目标2评价题:
1.有关均质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质区是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
B.均质区内的组成要素可以不一致
C.均质区只能按照人文要素来区分
D.均质区内的要素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2.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
A.方言区
B.旱作农业区
C.城市经济区
D.东亚文化区
目标3评价题:
1、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C.基本的相似性
D.相同的特色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体现了区域的特征是()
A.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
B.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
C.开放性和综合性特征
D.综合性和整体性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