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01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单选)A.唐·王冰B.宋·陈无择C.汉·张仲景D.晋·陶弘景E.宋·钱乙答案与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
属于记忆性题目,较简单。
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0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单选)A.四时不正之气B.湿雾瘴气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答案与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六淫的含义。
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0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多选)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C.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答案与解析:BCD。
本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选项A属于疫疠之气致病的特点。
0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单选)A.季节性B.地域性C.相兼性D.传染性答案与解析:D。
此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
05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单选)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答案与解析:A。
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
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
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
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病因与发病(一)(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考点一: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2.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病因与发病中医基础理论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病因概念
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 称致病因素或病原。
病因分类
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 产物性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大类 。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太过 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人致病,则成为六淫。
内生五邪
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 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由于病 生于内,故分别与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合称为“ 内生五邪”。
热证
热邪与火邪相似,但程度较轻。 热邪致病亦易伤津耗气,导致发 热、口渴等症状。常见病因有外
感热邪、阴虚内热等。
痰饮、瘀血等复杂证候病因
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致病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常见病因有外感寒湿之邪、 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水液停聚而成痰饮。
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而瘀滞于某处。瘀血致病易导致疼痛、肿块、出血等症状。 常见病因有外伤出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
三因制宜思想应用
01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调整治疗方法和用药。例如,夏季炎热多汗,
治疗时应注重清暑益气;冬季寒冷干燥,治疗时应注重温阳润燥。
02 03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适合当地 人的治疗方法和用药。例如,湿热地区的人们容易感受湿热之邪,治疗 时应注重清热利湿。
PART 02
发病原理探讨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发病类型
复发
旧病复发(重新发作的疾病,称“复病”) 证候类似初病,但不仅是原病理,是诱因
作用于宿根,再次的病理损害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常留下后遗症
(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与主病有因果联 系)
发病类型
复发
引起复发的三大因素
余邪未尽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新感、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
性质
致病特点
阴邪 阻碍气机
损伤阳气
重浊 周身困重
粘滞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 清
症状的粘滞性
趋下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常见症状 症状多 腹泻,水肿 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浑浊,大便溏泻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苔腻 病程长、反复发作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水肿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阻碍脏腑、经络气机 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 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 浊--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症状黏滞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
三、饮食偏嗜
五味偏嗜 偏寒偏热 偏嗜饮酒 偏嗜异物
劳逸失度
一、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伤筋骨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伤肾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神气衰弱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饮
1、痰饮的基本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瘀血的形成
外邪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症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唇舌糜烂等是由于A.热邪侵扰心神B.热邪伤津耗气C.热邪易生风D.火热之邪燔灼趋上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2.房劳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B.脾C.肝D.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3.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瘀血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4.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A.热邪B.风邪C.疠气D.寒邪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5.首先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的医家是A.医和B.张仲景C.葛洪D.巢元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6.下列因素中,易于蒙蔽心神的是A.瘀血B.痰饮C.结石D.积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7.外感性疾病中多见于“伏而后发”类型的是A.伏气寒病B.伏气温病C.伏气阴病D.伏气血病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8.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是A.辨证求因B.问而求因C.整体性D.相对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病因与发病9.易致心神耗伤、脾气郁结的原因是A.思虑过度B.喜乐过度C.恼怒过度D.悲伤过度正确答案:A解析: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
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
知识模块:病因与发病10.根据《素问·宣明五气》所述,“久行”易伤的是A.血B.筋C.骨D.肉正确答案:B解析:《素问·宣明五气》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知识模块:病因与发病11.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的病机是A.悲则气消B.恐则气下C.惊则气乱D.喜则气缓正确答案:D解析: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
中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中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其基于五行学说、阴阳理论与经络脏腑学说,旨在通过身体的内外环境、心身状态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与治疗疾病。
其中,中医的病因学与发病机理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精准治疗的重要依据。
下面,本文将会从中医的病因学、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学中医的病因学主要包括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指外界因素引起身体的异常,而内因则是指身体内部因素引起身体的异常。
1.外因外因包括七情、饮食、气候、外伤、疫疠等因素。
其中,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如果过度、长期地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就会导致身体的不适。
饮食是指人们日常摄入的各种食物,在中医中说服舒逆,调和阴阳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饮食不当,则会导致身体内环境紊乱。
气候是指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如春寒、夏热、秋凉、冬寒等,如果身体不能适应这些气候,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外伤是指各种外部因素引起的身体损伤,如骨折、烧伤、创伤等,这些外伤在不同程度上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疫疠则是由传染病引起的疫情,如霍乱、鼠疫和致命的病毒性感染等,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内因内因主要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指遗传因素,也就是人一出生时所具备的天资,包括遗传性疾病和体质类型等。
后天因素则是指后天的生活习惯、环境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它们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如果身体的先天优势与后天环境不相容,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以上,就是中医病因学的概述。
可以看出,中医的病因学非常综合,它关注的是人体从外到内的各种变化,强调动态平衡的调节与改善,具有指导治疗的实际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的发病机理。
二、发病机理中医的发病机理主要分为“过度不足”和“寒热虚实”两个方面。
前者强调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过度或不足,造成人体整体的失调;后者则是强调人体内部环境异常,导致身体功能失调。
1.“过度不足”“过度不足”是中医理论制定的一个核心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后世影响很大
“不内外因” 饮食劳
倦、跌仆金刃以及虫
兽所伤
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 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过激、饮食所 伤、劳逸)
将病因分为 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痰饮、瘀血)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推求 病因的方法。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感受风邪 致颜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
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挛缩
③暑多夹湿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亦为阳邪 暑邪伤人,致人体阳热亢盛——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腠理开泄而多汗 伤津:汗出过多则伤津,津液亏损不足—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 少 耗气:大量汗出,气随津泄 气虚—— 气短乏力、懒言
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
有关,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不绝对
夏季虽多暑热病,但也有寒、湿病的发生
(3)地方性: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
久处潮湿环境,常有湿邪为病;
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环境作业,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
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
(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造成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体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旳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19
3、七情旳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难过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3、七情旳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3)影响病情变化
悲则气消 思则气结
21
(二)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22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分 劳神过分 房劳过分
2、过逸
23
三、其他致病原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旳病理产物
24
可致病旳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25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26
不同旳病证有不同旳病机
正邪相争
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 产生多种病理变化
4
病因
一、外感致病原因 二、内伤致病原因 三、其他致病原因
5
一、外感致病原因
六淫
疠气
6
(一) 六淫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 病邪旳统称。
内生五邪: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7
(一) 六淫
致病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和发病-文档资料
2024/7/27
27
4、疫病发生的类型及特点
⑴温疫:主要表现为高热、自汗而渴,不恶寒, 或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头疼身 痛,脉数。 ⑵寒疫: 主要表现为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 热,虽发热而不甚渴,或咳嗽气壅,或鼻塞声 重。 ⑶湿热疫:主要表现为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 出胸痞,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身重头痛,目 黄,胸满丹疹,泄泻等,多与季节气候的过热挟 湿有关。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发病
2024/7/27
1
第一节 病因
学习要求
1、掌握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2、掌握内伤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4、了解疠气的形成分类和疫病流行的因素,及其他
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2024/7/27
2024/7/27
33
(二)饮食失宜
1、饥饮不节 ; 2、饮食不洁 ; 3、饮食偏嗜 。
2024/7/27
34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⑴劳力过度 ⑵劳神过度 ⑶房劳过度 2、过逸
2024/7/27
35
(四)禀赋异常
⑴禀赋不足:小儿禀受父母的精气不足,致使精 气血虚弱,发育障碍、不良或畸形而言。 ⑵禀赋缺失:小儿禀受父母的精气偏颇或不足, 致使出生时即存在的某脏器组织的缺失;或各种 形态和结构异常,可以是某一脏器、脏器的一个 部分或人体较大区域的异常。
2024/7/27
28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指能直接伤及脏腑气血阴阳而发病 的一类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主要在 于邪气来源、侵入途径、致病特点等有所差异。 此类病因所致疾病非外邪所侵,病起于内,故所 致疾病称为内伤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暑
(1)暑的概念:
A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
先夏至日为病温
B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独见于夏令 后夏至日为病暑
C炎夏季节,气温过高
或烈日之下,长时间露天作业
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
或工作环境闷热
D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2)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郁遏卫阳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外寒 :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 外寒损伤阳气导致内
寒病
寒病证阳虚内寒之体,
内寒: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
容易感受外寒
(2)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 ③寒性收引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 ——“阴盛则寒” 阴寒偏盛,阳气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被寒邪损伤—“阴胜则 阳病”。 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 ——恶寒; 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
四、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取决于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体质、精神状态、生活
环境及营养锻炼 1中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
邪气盛是发病的外部条件。某些情况下邪气起决定性作用 2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 3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②寒性凝滞:
“凝滞” 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偏盛,经脉气血为寒邪所 凝
结阻滞,不通则痛 寒邪伤人—— 多见疼痛症状。
③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袭人,可使气机收敛,腠理、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恶寒发 热,无汗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头身疼痛、脉紧 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④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中主要致病因素,凡
外感风寒、
寒湿燥热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风热、风湿
风邪亦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
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2.寒
(1)寒的概念 :寒为冬季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 气温骤降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 感受寒邪。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转化条件 2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
2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机体,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2)季节性: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性主动
④风为百病之长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阳邪: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头痛
其性开泄:是指风邪易使腠理疏松而开张。 上部(头面) 汗出
袭阳位:风性升发,向上向外,常伤及人 阳经
恶风
肌表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
1《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内所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
2汉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为三个途径 “外所因” 把病变局限于四
肢九窍等相对表浅的部位
第三类 把房室、金刃虫兽所
伤归属于
“外所因” 六淫邪气 把致病因素与发病
3宋代陈无择 提出“三因学说” “内所因” 情志所伤 途径结合起来 分类对
风寒感冒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 湿热泄泻
风寒湿痹
(5)转化性: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1.风
(1)风的概念: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春季多风病,
其它季节亦有风病,风邪外袭外风病证。(2)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
③暑多夹湿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亦为阳邪 暑邪伤人,致人体阳热亢盛——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腠理开泄而多汗 伤津:汗出过多则伤津,津液亏损不足—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 少 耗气:大量汗出,气随津泄 气虚—— 气短乏力、懒言
(一)六淫 (二)疠气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三、其它致病因素
(一)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二)痰饮(三)瘀血
(一)六淫
1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正常 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即 太过和侵淫之意。
后世影响很大
“不内外因” 饮食劳
倦、跌仆金刃以及虫
兽所伤
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 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过激、饮食所 伤、劳逸)
将病因分为 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痰饮、瘀血)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推求 病因的方法。
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
有关,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不绝对
夏季虽多暑热病,但也有寒、湿病的发生
(3)地方性: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
久处潮湿环境,常有湿邪为病;
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环境作业,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
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
(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感受风邪 致颜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 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挛缩
(优选)中医基础 理论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1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 素、病源、病邪等。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 劳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如痰饮、瘀血) 等。
2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 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
二、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