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曼 国家创新体系

合集下载

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演变

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演变

石油危机爆发, 西方工业国经济出现衰落, 与此同时, 日本、 韩
熊彼特创新理论
国、 中 国台湾 等 新 兴工 业化 国家和 地 区的经 济 快 速 发 展 。 这 些 现 象给 技 术创 新 理论 的研 究者们 提 出 了新 的研 究课 题 。 众 多 学
熊彼特最早将 “ 创新” 思想引入经济学。 熊彼特认为经济 者从不 同角度 研 究 这一 现 象 , 试 图 找 到相 关 的理 论 解 释 , 并 提 发展不只是由外部要素推动 的, 他建立了以“ 创新 ” 为核心 的 出了许 多理 论 。 2 0 世纪8 0 年代, 学者 们 在 研 究 日本 经济 发 展 经
经济 发 展 理论 , 来 解 释 资本 主 义 经 济 发 展 规 律 和 世 界 经 济 不 验 的基 础 上 提 出了国家技 术 创新 系统 。 均 衡 增 长 问题 。 熊彼 特 认 为 , “ 创新” 是指 新 技 术、 新 发 明在 生
国家创 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克 里斯托弗 ・ 弗里曼在 1 9 8 7
经 验研 究
论国家创新系统 的理论演变
苗 向 荣
【 摘要 】 “ 国 家创新系 统” 理论的提出, 经历了 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2 0 世纪初熊 彼特提出“ 创新” 学 说, 8 f ) 年代弗 里
曼首次提 出国家创新 系统的概念, 但i 塞 ・时期学者们研 究的重点是技术创新 系统。 2 0 世 纪9 ( 1 年代之后, 世界进 入知识 经济时代 , 这一变化给学者带来了 许 多新的研究课题 , 这些研 究促使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内涵得到了 进一步的深化 。
产中的首次应用, 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 , 是 年首先提出来 的。 弗里曼通过研 究日本企业组织、 生产组织、 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熊彼特还 区分了发 明与创造 ,

国家创新体系 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   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布时间:2008-10-31] [已浏览:165次] [文章来源:营口市图书馆]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弗里曼对日本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我国着力构筑国家创新体系(2002年9月25日《中国审计报》)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界将全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工作发展思路将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

强调自主创新,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关系。

经验告诉我们,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只能下决心自主创新;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和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

——围绕构建技术支持体系,进一步调整科技力量布局结构,构建互动有效的国家研发体系。

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进程;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联合共建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基地。

——在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人才问题特别是尖子人才对于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当前,关键是要完善和实施以人为本的若干重大政策,力争在科研院所人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各种创新创业产权激励政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内容摘要: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但在我国这一理论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

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概念、演变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最后,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向创新主体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国家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

目前在国际上,NIS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弗里曼和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

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

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冯之浚教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

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

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研究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强调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却是一致的。

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最大创新绩效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一)李斯特的国家体系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研究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以及落后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所应该采取的政治经济对策等问题时,首次从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怎样看待国家创新系统

怎样看待国家创新系统

怎样看待国家创新系统近年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不仅由于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与知识生产相关机构的大量增加,而且是由于人们对知识的重要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

国家创新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使用。

在人类历史中,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再到日本、美国,这种追赶、跨越的转移,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通过对日本发展的多年研究,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国家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

正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上,他于1987年率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中各种机构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

”之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迅速兴起,并很快传播开来,成为分析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和绩效,制定创新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

国家创新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引擎。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一方面开展创新活动,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知识运用的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则主要从事知积生产及传播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配置创新资源,建立创新制度和进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都不能照搬他国的现成模式,要善于立足自身文化、制度特点,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创新系统,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一、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讨论全球化对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在强大的全球化压力下,国家或区域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力不断减少,不同的创新系统趋于相同;二是无视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仍强调国家创新系统的封闭性。

关于对全球化评估,关键是要明确塑造创新系统的区域,国家和国际要素如何相互作用。

创新系统概念已经足够灵活,使我们能考虑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技术创新理论——弗里曼4.24-5

技术创新理论——弗里曼4.24-5


学派及生平简介
——克里斯托夫· 弗里曼(Chris Freeman),经济学 家和社会科学家(1921-2010)
学派及生平简介

1921年9月11日生于英格兰谢菲尔德,先后就读于斯塔福德郡
Abbotsholme学校、伦敦经济学院 。

二战期间,学业中断,参加了盟军,在匈牙利服役直至1956年苏联 入侵匈牙利

获得1987年贝纳尔奖,1988年熊彼特奖,1993年国际未来奖,2001年
世界技术政策奖。
学术研究重点

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如 何影响经济发展,如何 影响就业

国家应通过怎样的政 策和机制来促进技术 创新的发展
技术-经济长波理论

总结分析了第四个和第五个康德拉季耶夫经济长波,成为其 产业创新经济学体系的基础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1987年,出版《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的经验》一 书,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 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

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 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 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 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 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克里斯托夫· 弗里曼
目 录
1 学派及生平简介 2 学术研究重点 3 理论成果
(1) 技术-经济长波理论 (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3) 产业创新经济学理论
学派及生平简介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主要观点:技术创新 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 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 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 系统推动的。

熊波特与弗里曼的创新思想及其比较研究

熊波特与弗里曼的创新思想及其比较研究
3.3
3.3
7弗里曼创新思想的局限性…………………………………………一26 8弗里曼创新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7
4熊彼特与弗里曼创新思想的比较研究…………………………….28
4.1熊比特与弗里曼创新思想的渊源与历史演变……………………………・28 4.2熊彼特和弗里曼创新思想的异与同………………………………………29 4.3熊彼特和弗里曼创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3l 4.4熊彼特和弗里曼创新思想的思路和方法……………………。…………・32 4.5熊彼特和弗里曼创新思想模式的异与同…………………………………34 4.5.1熊彼特的创新模型…………………………………………………”34 4.5.2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的模型………………………………………・35 4.6从熊彼特和弗旱曼的思想对比看创新思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意
2.6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局限性…………………………………………………12 2.7熊彼特创新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5
111


3弗里曼创新思想研究………………………………………………18
3.1弗里曼创新理论的提出……………………………………………………・18 3.2弗罩曼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渊源和提出…………………………………18 3.3弗里曼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20 3.3.1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的方法论特征………………………………”20 3.3.2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所蕴含的创新观……………………………”21 3.3.3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的先进性………………………………………22 3.3.4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构成要素特征………………………”23 3.3.5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领域…………………………………”24 3.3.6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适用性………………………………“25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国家创新系统层级研究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国家创新系统层级研究
技 术经济 与管理研 究 2 1 年 第 7 01 期
基于演 化经济学 的 国家创新 系统层级研究
吴晓 园 ,许 明 星 ,钟 俊 娟
(. 1 福州大学八方 物流学 院,福建 福州 3 0 0 ; 2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 建 福州 3 0 0 ) 5 18 , 518
摘 要 :国 家创新 系统是一个复杂的 大系统 ,多层次性是 其主要特征 。本文从演化经济 学的视 角出发 ,用动态的观 点探 析
国 家创 新 系统 的 层 级 结 构 、功 能及 层 次之 间的 作 用机 理 。 认 为 国 家创 新 系统 不仅 是 一 个 自上 而 下 的 过 程 ,还 应 当是 一 个 自下
而上 的过程 ,并将这一过程描述 为小生境 中创新的产生 、社会技 术体制对创新 的选择 和社会技 术地景对创新的选择 三个阶段 。
而后 分别从企业 、区域 与国家三个层 级进 一步考察 新技 术的产 生、发展 、改进和 扩散 的演化过程 ,指 出层级 间个人 或集体行
为有机联 系并相 互作 用 ,使 国家创新 系统有 效运行 。最后 ,在 分析 的基础上提 出国家应根据 不同层次影响创新 因素的特征进 行有效政 策定位 ,并给 出相 关的政 策建议 。
W U io y a ’ Xa - u n ,XU Mig xn z HON J n ja n - ig,Z G u -u n (. tg nL gsc s tt F z o nvri ,F z o uin30 0 ,C ia 1 Oca o o i i I t ue u h uU ies y uh uF j 5 1 8 hn ; ts n i t a 2 C n odU vri ol e F Ja r l iv ri ,F z o uin3 0 0 ,C ia . o cr n e t C l g , u inNoma Un esy u h uF j 5 1 8 hn ) i sy e t a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作者:黄晨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7期摘要: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研究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结合多个创新主体,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虽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坚持这一体系有利于我们以整体观念,立足深层次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内外联系制度,同时推进创新社会氛围的形成,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关键词: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55-0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

而世界上现有的“创新型”理论不乏少数,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强调思想建设对技术创新的指导、国家政策法规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这些无一不与我国现行的宏观调控等政策相切合。

加深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较多的启示作用。

一、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进行改革,到1955年GDP位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七位,再到1967年跃居第二位,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使一些人相信,日本会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榜样[1]。

此外,日本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不像西方国家一样,有着亚当·斯密伟大理论为基础,运用西方所信奉的经济理论难以解释日本的现象。

因此,这一新现象为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从日本制度变迁的角度揭示了其在20世纪迅速崛起的原因[2]。

1987年,弗里曼出版了他的著作《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该书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NSI)的概念[3],并概括为一种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等机构共同组成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在系统内部不断活动并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扩散。

经济学家关于创新的观点

经济学家关于创新的观点

经济学家关于创新的观点
经济学家对于创新的观点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约瑟夫·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他提出,创新是指引入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即新的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结构的重新组合。

这种创新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2.弗里曼的创新观点:弗里曼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涉及到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的互动。

他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并认为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教育和投资等方式来促进创新。

3.索洛的创新观点:索洛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他提出,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4.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诺斯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带来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

他认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政府在促进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教育和投资等方式来推动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文章编号:1003-2053(2003)05-0533-06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王春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732)摘 要:根据拉卡托斯有关理论体系的理论硬核及其保护带的论述,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八个基本假定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认识。

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这种流动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国家边界对于这种科技知识的流动是有影响的;国家专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种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与方向;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又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增长实绩;国家创新体系也存在着制度失效问题;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硬核;基本假定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08-05作者简介:王春法(1963)),男,山东乳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创新研究。

根据拉卡托斯的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应该有其理论硬核和保护带。

其中,理论硬核是由一个或一组核心命题组成的,它既是该理论赖以进行理论推演的出发点,又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南。

不仅如此,这种理论内核本身又是不可反驳的。

一旦出现了对于这种理论内核的挑战,则意味着该理论体系需要进行重大修正,以适应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的需要。

与此相反,保护带是可以挑战并且不断进行修正的。

在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主要表现为对这种保护层的丰富和完善。

[1]那么,具体到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而言,其理论硬核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硬核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基本假定。

1 国家创新体系首先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应该承认,所谓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 -tion System,NIS)就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就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以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诸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产生和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从而找出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服务创新作为上述“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外围条件,关系到该体系能否存在于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之中。

但是服务行业及服务行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日益上升,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应该被低估:它一方面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它本身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大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更是不容轻视。

本文试图从弗里曼的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服务创新在该体系中地位提升的可能性,达到理论改进的目的。

一、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渊源(一)、创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

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人经济活动中”。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破坏(cfeature destruction)”。

在“国家经济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上,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技术进步本身由什么因素决定?以戴维斯和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承认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地位的同时强调,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制度安排。

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大量史实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 s)的提出1987年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随之便被OECD正式接受,1996年,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换句话说就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旨在成功引入、扩散知识与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

第三届中俄社会科学论坛“中俄经济:机遇与创新”分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俄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实验室主任、院士波尔杰洛维奇内容摘要: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国民经济创新体系中的基本任务是西方技术和经营方法有效融合和逐步过渡到创新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提高国家在调节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专利知识、抑制智力外流、不断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建立执行计划的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提出和实现大规模的多部门改造计划。

合理组织的国家创新体系将成为走出危机的最重要引擎。

近20年来学者们和国务活动家们越来越关注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问题。

这一概念的首倡者克里斯托菲.弗里曼的界定是,如同“国有和私人领域在新工艺创意、进口、革新和扩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面一整套的体制机制网络”[1]。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工艺”是指一些经营方法,所谓体制机制,则是指经济政策工具。

技术进口——国家创新体系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体制机制的形成战略分3种:休克疗法型,逐渐培育型和中间型。

理论和众多的案例表明,后一种战略的成功概率最大,它是循序渐进的机制建设模式,其最终要素就是地国家创新体系,从效果方面评价,不输西方的创新体系[2]。

这种循序渐进性的中间要素应该与国家发展阶段相匹配。

同时,俄罗斯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事实上是实施的休克疗法式的方法——同时彻底地改变各种体制机制。

其证明就是,快速地毫无章节地出台技术园区、孵化器、风险基金、经济特区等各种《发展机制》。

不久前又建立了国家发展银行,投资基金,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俄罗斯纳米技术公司等等。

然而,这些新玩意中很多都没有确立应有的目标和任务,基本的经营方向和工具,效率和监测评价范畴,支持项目选择的标准和程序等均不清楚。

显然,这与其他如何制度体系一样,国家创新体系不可能通过从外型上复制发达国家的经济法规的方法来构建。

∗本报告系本人发表在《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杂志(2008年第11期)的文章基础上修改而成;还可在《经济与数学方法》杂志(2009年第2期)上看到更为详细的相关内容。

创新型经济和结构跃迁的理论梳理

创新型经济和结构跃迁的理论梳理

创新型经济和结构跃迁的理论梳理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许多学者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迄今为止,创新理论已经发展成两个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进化理论的主题下,这两个分支又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这些思想对江苏省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技术创新理论及其新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

1912 年,熊彼特在其以德文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开创了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发展的先河。

他认为,经济若没有创新,则是一个静态的、没有发展和增长的经济。

经济之所以不断发展,是因为在经济体系中不断地引入创新。

此后,许多的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表述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具有两方面基本内涵:一是新颖和非连续性,二是必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

纵观国外经济学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技术创新源动力、创新与市场结构选择、扩散问题等诸多方面。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

其新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赛·施瓦茨、理查德·列文、海莱纳等等。

他们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1)新技术推广模式。

这主要是爱德温·曼斯菲尔德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

对新技术推广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了影响新技术在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推广的经济因素。

他对“模仿”和“守成”的研究是他对创新理论的重要发展。

2)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

熊彼特在论述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是假定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实现的,他没有就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问题作出具体说明。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以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诸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产生和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从而找出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服务创新作为上述“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外围条件,关系到该体系能否存在于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之中。

但是服务行业及服务行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日益上升,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应该被低估:它一方面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它本身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大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更是不容轻视。

本文试图从弗里曼的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服务创新在该体系中地位提升的可能性,达到理论改进的目的。

一、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渊源(一)、创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

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人经济活动中”。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破坏(cfeature destruction)”。

在“国家经济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上,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技术进步本身由什么因素决定?以戴维斯和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承认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地位的同时强调,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制度安排。

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大量史实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 s)的提出1987年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随之便被OECD正式接受,1996年,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换句话说就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旨在成功引入、扩散知识与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

谈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与过程机制

谈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与过程机制

谈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与过程机制内容摘要:本文在弗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含义。

并在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过程机制。

最后对如何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产业创新创新路径创新过程产业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产业创新理论。

他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对电力、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电子和计算机等产业的创新做了实证研究并构建了产业创新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高技术产业创新问题日益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而高技术产业具有传统产业明显不同的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高渗透性等特点由此其创新也呈现出新的规律性。

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与过程机制揭示其创新的有关规律性问题对于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以及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和发展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含义和特征(一)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含义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弗里曼指出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

产业创新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产业创新是指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而微观层次的产业创新是指一个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项目的能力。

我国有学者将产业创新理解为介于宏观层次的国家创新与微观层次的企业创新之间、连接二者承上启下的中观层次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是企业突破已结构化的产业的约束运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及组合创新等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的过程。

根据上述关于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理论观点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可将高技术产业创新定义为:高技术产业创新就是从高技术研发经过技术创新和扩散到形成高技术产业的突变过程。

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申报过程中如何论证和阐述?(III)
(3)项目产业化前景分析 *产品形态(最终消费品、工业产品、工业中间产品、技术贸易(服务),以及用 途、性能、比较优势等等) *现阶段项目经济效益状况:(新增就业人数、累计新产品销售收入、累计净利润、 累计上缴税收总额、累计创汇)
(4)项目产品生产方式及条件: 生产:(自我加工、委托加工) 条件:自我加工的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流程(软件除外)、委托加工必备生产条 件 项目产品实施计划
三、若干重点政策解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相关财税金融政策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宏观环境
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认识:一场以企业为主,但单个企业绝对打 不赢的战争
国家创新体系简介
•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率先使用“国家创新系 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概念。20世纪 90年代以后,“国家创新系统” 成为各国推进科 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策工具。
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 ——生物技术产业: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
重大问题。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
纳米技术、重大装备等。 ——部分传统产业的振兴为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工艺创新:钢
铁、
申报过程中如何论证和阐述?(I)
• 专家评价的几个方面: ——开发(创业)者及管理团队 ——技术创新 ——市场前景 ——计划目标的合理性 ——实施项目的基本(资金)条件
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系统
政策体系
财政直接投入 财政间接投入 创业风险投资 资本市场 科技贷款 科技保险
综合性政策
政府采购 科技税收
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投融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笔者的记忆中,第一个人使用表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本特- 阿克伦德瓦尔,他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发人深省的书(1992)对这个问题的编辑器。

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是第一个同意(并作为伦德瓦尔自己指出的)的想法要追溯到至少李斯特的构想政治经济学的“举国体制”(1841),这可能一样好被称为“创新的举国体制”。

list主要关注的是德国赶超英国,他主张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还要扩宽政策制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关注与学习新的技术和应用它。

这本书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色彩都在强烈对比的是古典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的国际主义国际化的方式和列表的信念,荷兰和丹麦应加入德国“外滩”和收购,因为他们的“血统和整个人物的德国国籍在当今的欧洲共同体读取有些奇怪。

然而,尽管他的观点,这些不吸引人的特点,他清楚地预见许多现代理论。

回顾经济学家不断变化的想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在几年之后,世界银行(1991)的结论是,它是无形的投资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因为是在相信一次(页面33-35)。

报告援引了“新增长理论(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支持这一观点,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其实只是迟纳入新古典主义模型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的假设间的经济史学家和新Schumpcterian经济学家。

事实上,它也可以同样有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谁在批评从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说:进一步该国目前的状态是一切发现,发明,改进,这已经住在我们面前的所有代之完善和卖力的积累的结果:他们形成了智力资本的存在人类,每一个单独的民族,是生产力只有在比例中,它已经知道如何适当的前几代的造诣,并通过它自己的*,以取得他们增加列表的明确承认有形和无形投资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的调制解调器环。

他还看到,行业应与教育科学的正规院校:目前几乎存在制造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力学,化学,数学或艺术设计等,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可以在这些学科进行由一百行业和流程不能可以提高或改变。

在制造国,因此,科学和艺术必然成为流行由于list和他志同道合的经济学家的宣传,德国开发了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系统之历史悠久的普鲁士系统一。

该系统不仅根据许多历史学家,(如朗德,1970;巴尼特,1988;霍布斯鲍姆,1968年)的主要因素,德国众多行业劳动力的技艺超群和高效生产力,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超越英国,(PRAIS,1981)。

许多英国教育培训的政策已超过一个世纪的,但仍未赶上德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制度List不仅预测到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特征,他也承认国外的进口技术和国内技术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国家不仅要吸收其他更先进的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成果。

同样,已经有这种方法来学习技术在普鲁士一个很好的模式:收购机床技术。

这是英国工程师(尤其是莫兹利),谁负责的关键创新机床技术在十九世纪的第一季度力学。

这项技术是由Paulinyi(1982)描述为“Alpha和现代机器制造的欧米茄,因为它使设计和施工的金属加工精密机械对所有其他行业。

有关人士试图保持相当的隐蔽性,但它的重要性是由普鲁士政府,谁采取了果断措施,获得技术认可,尽管英国政府试图禁止机床出口(与实施的重罚违反)普鲁士政府,成立了技术培训学院(GewerbeInstitut),确信他们收到了英国进口的机床进行逆向工程和培训德国工匠,谁再散布该技术在德国工业(Paulinyi,1982)。

英国工匠们也吸引到普鲁士,尽可能多的技术依赖于隐性知识。

(四分之三的领先的机床企业家在英国,当时的自己已经花费数年时间与Mawdslay在自己的工作室。

)技术推广和普鲁士国家协调的传递是非常成功的:德国机床工业和机器建筑被证明是能够设计和制造必须使蒸汽机车在19世纪40年代和19世纪50年代的机器。

这组普鲁士(后来的帝国德国)以及在道路上超车英国的。

因此,虽然他没有提到这个特殊的例子,列出不是说在工业化和技术转让,但关于这是在他眼前展开的过程的纯粹抽象的方式。

它总结了兰德斯(1970 只有政府有能力派遣官员视察远在美国的昂贵之旅;提供必要的建筑物和设备;食物,衣物,住房,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支付学生几年的时间。

此外,这些教学机构只是一部分,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引入新的技术,并通过经济上扩散更大的教育体系;也有非教学院校,博物馆,而且,最重要的也许是,论述。

最后,政府提供技术咨询和援助,获得补助金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移民,机械赐予的礼物,让职务退税和免税的工业设备的进口。

一些这只是一个延续经济发展的直接国家利益的强大传统的过去,一个遗产。

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德国特别是有症状的一个强烈的愿望,组织和加快追赶的过程。

在就这种宣传工作强调建立研究合理的标准工业和表现,这是对未来的最大意义,不仅清单分析创新的国家制度,它们在当代研究(教育培训机构,科学,技术机构,用户制作互动式学习,积累知识,以适应引进技术的心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功能,等),他还十分强调国家的协调和贯彻的产业和经济长期政策的作用。

在这里,很多时候,他带着让·巴蒂斯特·萨伊,最喜欢的目标在他的论战与古典学派,谁曾认为,政府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以消极的方式问题。

美国当然更是在十九世纪和列表的下半年赶超英国从他在美国,特别是从制成品汉密尔顿(1791)报告住所学到了很多比德国成功的。

广泛的宣传教育(虽然不是工业培训)更为显着,在美国比在德国。

然而,廉价,方便的材料,能源和土地的丰度与移民浪潮前无古人在欧洲传递到美国的国家制度的一些具体特征。

国家的积极作用是更大的,而德国的外国投资在美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虽然名单预计约(尽管他的用语是不同的)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当代辩论的许多功能,这将是荒谬的想象,他可以预见,在世界经济在未来世纪的所有更改国家经济半。

特别是,他没有预见到内部专业化研究与发展(R&D)行业,多国(或跨国)企业(跨国公司)的兴起还是少,工作在许多不同的国家生产场所,并越来越多地同时崛起设立研发其原有的基地外。

这些都是深深影响的国家系统的整体概念新的重大进展。

本文将讨论R&D的上升,第2节和类型的国家系统,这也导致在第3节的比较将讨论跨国公司的作用,以及它们可能会影响在不同的国家经济表现的方法大陆在第4节。

2.专门研发的崛起比约恩·约翰逊(1992年)在伦德瓦尔书中对“国家创新体系”的优良章强调,机构往往简单地认为的“制度拖”(即惯性系统),而源的重要一点当然,制度创新也可能带来新的动力,以技术和经济变革。

恰当地说是在德国的内部产业R&D部门的重大制度创新中引入了1870年。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以企业发生的,当然对于之前一个多世纪,但它是德国染料工业(啤酒,1959年),它第一次意识到,这可能是有利可图把研究的新产品和新化学工艺开发的企业,在定期,系统化,专业化的基础。

赫司特,拜耳和巴斯夫继续并加强这一传统下降到目前的一天,当他们的研发实验室,现在雇用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和创新合成靛蓝,其他许多合成染料,制药和哈伯- 博施过程中化肥是在之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德国化工行业的领先地位的主要因素。

当这三家公司在1926年合并组建的巨型法本信托他们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R&D(弗里曼,1974),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创新合成材料,纤维和橡胶(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脲- 甲醛,丁腈橡胶,等)。

德国化学工业的巨大成功导致仿制研发部门的社会创新在其他国家的化工企业(如汽巴在瑞士)。

酒店内的R&D实验室也出现在了同样需要来自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获得基本的研究成果,并开发自己的新产品等行业。

在美国和德国电气行业,在企业内部研发实验室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但合同的实验室,如爱迪生的研究所,在美国系统(休斯,1989)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从他们在化工和电力等行业的起源逐渐在十九世纪的第一个二十,专业研发实验室的一半,后期成为了虽然不是小公司,绝大多数的大多数大型企业特征的制造业(或的服务行业)(莫厄,1980,1983);图表Hounshell,1982;休斯,1989年)。

这种变化在工业行为和政府实验室的独立合同研究机构和大学研究的发展,印象深刻许多观察家并导致评论被一家领先的物理学家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发明本身的方法。

一个伟大的许多发明了当然是做了几百年或甚至数千年的1870年之前,但新的专业研发实验室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进步。

这种看法是有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强。

科学已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更重要的重要的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时候,但它是曼哈顿计划和它在广岛的结果而折服于世界各地的人们科学的力量,尤其是,因为它似乎,大科学。

两边的许多其他方面的发展,如雷达,计算机,火箭和炸药,造成大型研发项目,动员包括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组织的,专业的研发形成非常高的气候的声望。

一个有远见的物理学家(贝尔纳,1939)提出的建议,以提高英国研发了一个数量级显得荒谬的乌托邦的时间,但这个是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的政治气候下实现的。

类似的快速扩张发生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在50年代和60年代(表1),甚至在第三世界国家有一个趋势,建立研究理事会,国家的R&D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做核物理,在某些情况下,以试图制造核武器(如阿根廷,印度,巴西,以色列,南斯拉夫)。

这是不足为奇的,要么科学与技术“推”的简单线性模型往往占主导地位,在新的科学委员会的建议的政府。

它似乎很明显,原子弹(并希望核能发电)是一个连锁反应的结果:基本物理- >规模化发展的大实验室- >应用与创新(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

在“线性模式”以万尼瓦尔·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影响力的报告是专门批准(见斯托克斯,1993)。

这意味着,研发体系被看作是创新的一种来源,是通过测量其采用了系统强化,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美国,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所有其他经合组织国家。

这是由所谓的“弗拉斯卡蒂手册”(OECD,1963A),以及标准化尽管作者指出,技术变革并不仅仅依靠研发,但在其他许多相关的活动,如教育,培训,生产工程,设计,质量控制,等等,等等,但都非常常用来替代所有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工艺研发的措施。

此外,所有的反馈回路的重要性,从市场,从生产到研发体系经常被忽略或遗忘。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研发措施是唯一的,是可以增强这种倾向。

其效果可以看到在很多国家报告,以及在“科学政策审查”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