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课程版)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社会研究设计(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_风笑天)

第四章 社会研究设计(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_风笑天)
同一个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可采用不同的 研究方式进行。
第四节 分析单位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分析单位: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被研究的人或事物 调查对象: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 调查内容:分析单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个人: 大学生 ;中学生 ; 工人;农民; 企业家;军人; 个体经营者; 城市居民; 老年人 ; 妇女 ; 少年犯……
三、解释性研究
目的: 发现或证明社会现象之间是否 具有相关关系(说明关系)或 因果关系(解释原因)。
特点: 理论性强:理论—调研—理论 研究设计复杂
要求: 调查内容要有针对性 围绕自己的理论假设
第二节、研究性质
理论性研究 (基础研究) 发展知识
应用性研究 (应用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
一、理论性研究
如:歌曲、图片、婚礼、课堂教学、家庭制度 、文化传统等等。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层次谬误(Ecological fallacy)
研究者在一种比较高的、集群的分析单位上收 集资料,而在一个比较低的、非集群的单位上 下结论的现象。
层次谬误(Ecological fallacy) 城市 —— 流动人口越多犯罪率越高
个人 —— 流动的人容易犯罪 村庄 —— 越穷的村庄生育率越高 个人 —— 越穷的农民生的孩子越多
简化论(reductionism)
研究者在一种比较低的、个人性的分析单位上做 调查,而在一个比较高的、宏观层次的分析单位 上下结论的现象。
个人 ——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能取得 较大的成就
国家 —— 一个国家贫穷,是因为这个国家的 人不具有看重成就的个性
第五节 时间维度
一、横向研究
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统计分析后用来描 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 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研究方法(双语):研究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双语):研究设计

Three Purposes of Research
1.
2. 3.
Exploration Description Explanation
Purpose of Exploratory Studies



探索性研究是试图对现象有一个初步的、粗略的 了解。 多数社会研究都要探讨某个议题,并提供对该议 题的初步认识。当研究者讨论某个陌生的议题时, 尤其如此。 例如,假设很多纳税人由于不满政府而爆发反抗 运动。开始时,人们拒绝纳税,并为此组织起来。 也许你们想对这个运动知道得更多:范围多大, 社区支持程度如何,如何组织的,谁最活跃?为 此,你需要做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5.
6.
7. 8. 9.
Decide whom or what to study. Collect empirical data. Process the data. Analyze the data. Report your findings.
Elements of a Research Proposal
Time Studies时点观察,也可以选 择一段时间观察。 Cross-sectional studies(截面研究) Observations of a sample, or cross-section of a population or phenomena that are made at one point in time. ( U.S. Census) Longitudinal Studies(历时研究) Permits observations of the same phenomenon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field-research projects,实地调查研究项目)

社会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课程通过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介绍,旨在让学生从方法论、研究方式以及具体方法和技术三大层面,以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范式出发,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逻辑框架以及科学程序,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变为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撰写研究设计并具体实施。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课件、书本以及音像材料进行课堂讲授,包括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界定、不同研究方法简介等概念性知识。

(2)研讨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讨论某类研究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学术文献,以课件形式呈现对论文的阅读情况与自身思考。

(4)实践环节:通过模拟个体访谈以及集体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实地调研的具体方法,锻炼学生运用方法的技巧与能力。

四、参考书目
1、袁方、王汉生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北京:华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范明林等著:《质性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5、李连江著:《戏说统计:文科生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17
年。

五、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20%(PPT呈现、课堂参与、出勤率)期中考试:30%(论文:读书报告)
期末考试:50%(论文:研究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教学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教学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学生能够: - 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掌握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常见的研究方法;- 学会如何设计、实施和分析一个社会科学研究; - 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社会研究方法概论•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义与特点•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社会研究的本质要素2.2 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的定义和分类•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处理2.3 访谈法•访谈法的定义和种类•访谈的准备工作和技巧•访谈记录和数据分析2.4 观察法•观察法的定义和种类•观察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观察数据的整理和分析2.5 综合应用方法•总体设计的构思•数据整合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的呈现和报告三、教学方法3.1 学生中心的教学法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小组讨论等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3.2 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每个主题都配备案例和练习,以应用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3.3 技术性介入教学法学生将接受在线教学,完第五章应用高级研究方法的练习。

同时,学生还将接触到进一步的知识,例如SPSS(研究所使用的统计软件)的统计、跨文化研究、民意调查和呈现结果。

四、教学时长本课程安排为16个学时,包括讲授和实践,每周2个学时。

五、教学评价通过阶段性测评、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考核,并将综合评价的结果纳入终评成绩的计算。

教师会在课程结束前向学生反馈测评归档以及教学进程和评价结果。

六、参考教材•Alan Bryman,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William D. Crano,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Evaluatinga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ey, 2015.•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3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3.七、教学辅助工具•SPSS•Limesurvey•Moodle以上是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教学设计,本课程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通过实践和案例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完整word版)03350社会研究方法精讲课件

(完整word版)03350社会研究方法精讲课件

03350《社会研究方法》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一、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1、社会研究的定义”社会研究”是人们有目的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及规律的全过程,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社会研究包括:收集资料-通过收集事实资料而把握社会现象的过程。

分析资料—通过分析和加工事实资料而把握社会现象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过程。

一、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2、一些相近的概念(1)”社会调查":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了解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把握有关社会现状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社会调查的特点:在社会调查活动中,调查者直接接触被调查者,通过具体的访谈等方法去了解被调查者的有关情况,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资料.社会调查的目的:通过社会调查,人们可以获得有关某一社会现象的系统资料,进而较全面地掌握所调查问题和现象的实际情况。

(2)”社会调查研究"a。

等同于"社会调查”的概念;b.指以直接的社会调查为资料来源的社会研究活动,而不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

(3)"社会研究”概念与”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研究”概念的关系—-——社会研究概念比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概念更为宽泛.首先,社会研究要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但不止步于社会调查所得到的经验资料,而是要通过对经验资料的分析而得出对社会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其次,与社会调查研究不同,社会研究活动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

因此,社会研究活动比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内容更广泛.二、社会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经验性、理论性、社会性)1、目的性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是为了了解某一方面的社会状况,或解决某一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而有目的地进行的社会认识活动。

2、经验性当代社会研究的”经验性"特征的含义:是指社会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

社会研究设计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社会研究设计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社会研究设计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社会研究设计报告中,概述部分旨在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社会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调查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旨在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社会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问题,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或问题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研究主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其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可能包括个人、群体、组织或社会制度等,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我们可以深入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趋势。

在社会研究设计报告中,概述部分还应包括对研究背景和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总结,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阐述。

通过对研究主题和问题进行明确定义,我们可以为研究提供清晰的方向和目标,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研究的展开,我们有望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将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社会研究设计的重要性。

随后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清晰的阅读路线。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

首先会说明选择该主题的原因和研究的重点,然后介绍研究对象的范围和选取标准,最后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本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讨论其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意义和启示,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读者将获得对该研究的结论和展望,对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社会中某一特定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的行为、态度和观念,从而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同时,通过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高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探索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探索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探索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研究生社会学课程学时:36学时教学对象:研究生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论;2.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3.掌握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4.能够分析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5.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介绍2.社会变迁的概念和理论3.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理论4.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5.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论。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中应用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研究报告:要求学生独立进行社会学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1.书面考试:对学生的理论基础进行考核。

2.课堂参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3.研究报告:对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和撰写报告的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计划:第一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介绍(2学时)-社会学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第二节:社会变迁的概念和理论(4学时)-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与依赖理论、社会演化理论-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和动力第三节: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理论(4学时)-社会结构的定义和特点-社会结构的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互动主义理论-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层次第四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6学时)-社会变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结构对社会变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的相互适应和矛盾关系第五节: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8学时)-社会变迁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社会结构对个体机会和选择的影响-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六节:研究报告答辩(12学时)-学生独立进行社会学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学生进行研究报告答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论,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分析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和研究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7章 实验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7章 实验研究

第7章实验研究(5学时)第一节实验的概念与逻辑一、实验及其基本要素实验定义: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备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它比其他几种社会研究方式更自接地基于实证主义的背景和原理。

尤其是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实验研究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这是因为,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在实验研究的方式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满足。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

这就是;(1)实验组与控制组;(2)前测与后测:(3)自变量与因变量。

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故也称做原因变量。

而因变量则称做结果变量。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

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

2.前测与后测在—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

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

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

3. 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

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

控制组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我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实验组将会发生什么。

二、实验的逻辑如果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命题得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或者我们根据经验事实和主观判断,推测现象X是造成现象Y的原因,即:X -> Y。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我们首先观察Y的变化情况。

即先测量在没有受到X的影响之前,Y的情况如何,然后,通过操纵某些条件,引入被看作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引入X,接着再对引入X以后Y的情况进行测量,并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发生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X是导致Y变化的原因,即有X一一>Y。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8章 文献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8章 文献研究

第8章文献研究(4学时)第一节文献与文献研究一、文献的类型所谓文献,其原义主要指包含各种信息的书而材料或文字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而,我们可以将文献定义为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

根据文献具体形式和来源的不同,我们既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三大类,也可以把它分为原始文献(也称为初级文献或第一手文献)和二次文献(也称次级文献或第二手文献)两大类。

还可以划分成现时性的文献和回顾性的文献,或者文字文献、画面文献、声音文献等等。

文献分类说明见表8—1。

表8-1 按两个标准划分的文献类型以下我们对社会研究中几种常用的文献类型略作说明。

1.日记、回忆录和自传这三者都是当事人亲自所写的第一手文献。

人们记日记的原因多种多样。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记日记主要是把每天所发生的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将来回亿过去的时光时往事又会历历在目。

日记属于个人隐私的范围,不经主人允许,其他人不能随意翻阅,所以,这也给利用日记进行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日记这一文献资科的利用所受的局限很大。

回忆录和自传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区别。

回亿录往往是作者对于自己在某一时期中的一些特殊经历的描述。

在这一描述中,作者本人心以不是中心的人物;自传是对作者从小到大,直至目前的生活历史,按时间顺序给出的连续性记述,传主是记述中惟一的中心人物。

回忆录对于研究过去发生的某一事件或运动以及社会变迁来说,有较高的价值。

而利用自传来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最杰出的例子也许就是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纳涅斯基所作的波兰农民的研究了。

当然,这种做法的科学性也受到人们的质疑。

有的人提出,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中,究竟有多少受过教育的27岁的青年能写出长达三百多页的生活历史? 2.信件信件也常常作为一种描述事件或者描述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个人感情的资料。

利用信件来进行社会研究的做法,同样受到不少人的指责,对于特定的社会学目的来说,现在几乎没有什么类型的通信可以很容易地被利用,也没有什么类型的通信对社会研究有价值。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3章 研究设计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3章 研究设计

第3章研究设计(4学时)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研究目的社会研究者在对各种特定现象进行研究时,其研究的具体目的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

但是,所有这些研究的更为一般性的目的,都可以归结到以下三种之一,这就是:探索、描述和解释。

一、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探索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进行考察,达到对这—现象的初步了解。

同时,它还可以为更深入、更系统、更周密的研究提供指导和线索。

探索性研究的直接成果包括:(1)形成关于所研究现象或问题的初始命题或假设;(2)发展和尝试可用于更为深入的研究中的方法;(3)探讨进行更为系统、更为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探索性研究常常成为一种先导性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成果往往为后继的研究开辟道路、指示方向和提供途径。

探索性研究在方法上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不大严格。

所研究的对象的规模通常都比较小,从资料中所得出的各种结果,并不用来推论研究对象所取自的总体,也不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而主要用来“探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一项探索性研究所得到的各种结果和结论都只是有关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初步印象”,它难以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提供比较系统、比较肯定相比较满意的答案。

或者说,探索性研究的结果,往往只是新的、更为系统的、也更加专门的研究的一种背景或起点。

二、描述性研究社会研究最经常地被用于对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的目的。

这种描述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概述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概述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

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研究设计:学习如何确定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假设,以及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和制定研究计划。

2. 研究方法:介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技巧。

3. 研究伦理:探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如研究对象的权利保护、研究者的诚信和责任等。

4. 研究报告撰写:学习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包括报告的结构、内容和格式要求。

通过学习《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学生将能够具备独立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意十足的社会研究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创意十足的社会研究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创意十足的社会研究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社会研究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意识的重要一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本文将分享一些创意十足的社会研究教学设计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提高课堂效果。

案例一:角色扮演式辩论在社会研究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式的辩论项目。

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如政府官员,环保活动家,企业代表等)。

然后,给予学生们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并让他们准备和展开辩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学习到辩论技巧、思辨能力以及表达观点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

案例二:社区调查研究社区调查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现状和背后的原因。

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分析和总结调查结果。

最后,学生将调查结果呈现给全班,展开讨论和分享。

通过这种实践和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提高数据收集、分析和表达能力。

案例三: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另一种创意的社会研究教学设计案例。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然后让学生分成控辩双方,模拟法庭审理的过程。

学生们需要准备辩词、找出相关的法律依据,并在庭审中展开辩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了解法律体系的运作,培养法律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案例四: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研究课程中加入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创意的教学设计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社会组织、企业或参与志愿者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并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在社会研究教学中,创新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式辩论、社区调查研究、模拟法庭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意教学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社会问题,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研究设计方案

社会研究设计方案

社会研究设计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研究也成为了一门越来越重要的学科。

社会研究的目标是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而社会研究的设计方案则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目的是社会研究的出发点,它是研究者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行的,能够指导后续的研究。

在明确研究目的后,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能够回答研究目的,并且能够通过研究数据得到验证。

二、研究对象和样本研究对象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的基础。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可以是人、事件、组织等,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进行选择。

除了明确研究对象外,还需要确定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的一部分,它能反映整个研究对象的特点。

在确定研究样本时,需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研究方法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需要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进行选择。

除了选择研究方法外,还需要确定数据收集方式。

数据收集方式可以是在线调查、电话访谈、面对面访谈等,需要根据研究对象和样本进行选择。

四、研究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研究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揭示研究问题和目的的答案。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数据分析方法和报告撰写方式。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类型进行选择。

报告撰写方式包括书面报告、演示报告等,需要根据研究对象和受众进行选择。

社会研究设计方案是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对象和样本、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研究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方面,以确保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课程版)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课程版)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设计方案一、教学方法(一)课程目标: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二)教学宗旨:1、全面介绍研究设计中的四种研究方式,分别是实验设计、纵向设计、横向设计与个案研究设计,同时就每种研究设计提出相应的方法论议题。

2、社会研究方法与具体案例研究相结合,把方法融入案例之中。

二、课程考核(一)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

如果全勤,无条件得到5分,可允许2次因故缺课(如因病事先或委托别人请假)。

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过2次点名不到者将没有考勤成绩。

(二)研究设计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0%。

以小组(不准超过5人)或个人方式完成一份研究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演示时间为15分钟,讨论15分钟,随后由讲课老师提出指导性建议。

(三)研究论文评论考核:占全部成绩的45%,每人针对以往学者论文中的瑕疵给出评论性意见,尤其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必读文献:1、戴维,德沃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四、推荐文献1、艾尔·巴比(美).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2、谢宇.奥迪斯٠邓肯的学术成就:社会科学中用于定量推理的人口学方法.社会,2008,3:1-263、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李永贤、张蘅参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4、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5、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张志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一、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二)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因果关系二、实验研究设计(一)实验设计的类型及内容(二)实验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三、纵向研究设计(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四、横向研究设计(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五、个案研究设计(一)个案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个案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第二部分课堂讨论(第11周-第13周)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本书目标“1、使社会科学的学生清楚地了解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设计方案一、教学方法(一)课程目标: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二)教学宗旨:1、全面介绍研究设计中的四种研究方式,分别是实验设计、纵向设计、横向设计与个案研究设计,同时就每种研究设计提出相应的方法论议题。

2、社会研究方法与具体案例研究相结合,把方法融入案例之中。

二、课程考核(一)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

如果全勤,无条件得到5分,可允许2次因故缺课(如因病事先或委托别人请假)。

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过2次点名不到者将没有考勤成绩。

(二)研究设计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0%。

以小组(不准超过5人)或个人方式完成一份研究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演示时间为15分钟,讨论15分钟,随后由讲课老师提出指导性建议。

(三)研究论文评论考核:占全部成绩的45%,每人针对以往学者论文中的瑕疵给出评论性意见,尤其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必读文献:1、戴维,德沃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四、推荐文献1、艾尔·巴比(美).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2、谢宇.奥迪斯٠邓肯的学术成就:社会科学中用于定量推理的人口学方法.社会,2008,3:1-263、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李永贤、张蘅参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4、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5、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张志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一、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二)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因果关系二、实验研究设计(一)实验设计的类型及内容(二)实验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三、纵向研究设计(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四、横向研究设计(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五、个案研究设计(一)个案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个案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第二部分课堂讨论(第11周-第13周)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本书目标“1、使社会科学的学生清楚地了解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

2、描述社会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设计类型。

3、讨论设计的内在原理,使学生与研究者有能力评估特定的设计策略,并根据手边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设计策略。

4、提供设计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及研究者能有效地调整设计来满足实际研究情况中各项问题的需要。

5、给学生及研究者提供一种评估各种设计策略优缺点的工具。

6、利用各种设计策略来突显各种分析已搜集的资料的主要技术,并对如何选择虽适合的分析方法提供一种认识。

”(德沃斯2008:)第一章研究设计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数据结论1、研究设计的内容1)描述和解释2)理论检验和理论建构3)研究设计4)研究设计的关键步骤2、研究设计与因果关系1)推论因果关系的准则2)因果模式的类型3)因果推论与比较的逻辑4)研究设计的维度:六个核心要素5)研究设计的范畴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一)描述和解释1、描述性研究:发生了什么?1)必要性:丰富了我们有关社会形态和本质的知识;提出竞争性的社会描述挑战人们的常识;细致的描述可以为解释性研究提供准备。

2)内容:人口普查、社会指标和经济信息3)类型:具体描述与抽象描述案例1:一个村庄的人口年龄变化、性别变化或者出生率变化。

案例2:男女不平等程度是增强还是减弱?2、解释性研究:为什么会发生?1)预测、相关和因果1.1相关和因果:第三个变量导致1.2预测和因果“好的预测并非基于因果关系,准确预测的能力也不表示任何因果性”(德沃斯2008:2)2)因果关系的决定论和概率论1.1因果决定论:变量X导致Y,并且X总是导致Y。

1.2规律表述的两个形式:“在某些条件下,规律才会起作用”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1.3因果概率论:一个既定因素的增加或减少了另一个特定结果出现的概率。

“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前提条件来改善概率性解释,即X是在这些条件下,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Y,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实现完全的或决定性的解释。

人类行为既是有意愿的又是有缘由的: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两面性特征。

人们构筑他们的社会世界,人们的行为具有创新性,但是这种自由和能动性总是受制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结构。

正因为行为不是完全决定性的,故我们无法实现决定性解释。

然而,因为行为是受到限制的,故我们可以实现概率性的解释。

我们可以说一个给定的因素会增加一个特定结果出现的概率性,但结果没有必然性”(德沃斯2008:6)(二) 理论检验和理论建构1、理论建构 理论建构取向 经验层次归纳推理 概念抽象层次理论检验取向 概念抽象层次演绎推理 经验层次研究中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德沃斯2008:7)2、理论检验 检验理论起始点构建理论起始点 研究过程原理(德沃斯2008:9)(三)研究设计观察1观察2观察3观察N理论理论 观察1观察1观察1观察N理论新理论假设的推断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假设分析测量,抽样等“研究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会详述完成该科研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但工作计划也是依据研究设计产生的。

研究设计的功能就是确保已获得的证据能使我们尽可能清晰地回答最初的问题。

获取相关证据需要需要明确证据类型,这些证据会用来回答研究问题、检验理论、评估项目或准确地描述某些现象。

换句话说,我们设计研究时需要问:针对这个研究问题或理论,需要哪种类型的证据来回答问题或检验理论才是令人信服的?”(德沃斯2008:10)1、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不等于研究方法:如何收集资料与研究设计原理无关。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设计类型 积累数据 的方法研究设计和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的关系(德沃斯2008:11)2、事实与理论解释之间的关系 1)竞争性假设:排除还是接受 因果关系替代性解释:孩子内在能力的选择实验 个案研究 纵贯设计 截面设计问卷 访谈(结构或松散结构) 观察 文献分析 无接触方式 问卷 访谈(结构或松散结构) 观察 文献分析 无接触方式 问卷访谈(结构或松散结构)观察文献分析无接触方式问卷 访谈(结构或松散结构) 观察 文献分析 无接触方式 学校类型 学业成就孩子的能力学校类型学业成就替代性解释:家庭资源替代性解释:教育价值观学校类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因果和非因果解释(德沃斯2008:13) “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在收集资料之前应该预测到数个具有竞争力的解释,以便收集到评估这些竞争性解释优点的信息。

在学校和学业成就这一例子中,事先考虑可替代的看似合理的解释,可以促使我们去发现父母的经济资源、家中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父母和孩子对教育的态度以及孩子在入学之间的学习能力”(德沃斯2008:13)。

2)下结论时的谬误 逻辑结构1:如果A 是真的,那么B 将随之发生。

我们观察到了B 。

所以A 是真的。

逻辑结构2:如果A(或C ,或D ,或E),那么B 。

我们观察到了B 。

所以A (或C ,或D ,或E )是真的。

3)证据:证伪理论而非证实理论 4)理论证据的可修正本质 证伪逻辑结构父母的资源学业成就家中学习设施学校类型 父母的价值观子女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类型学业成就如果理论A是真的,那么B应该随之发生。

B没有发生。

所以A不是真的“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单独的事实或观察不适合就拒绝了一个理论。

因为我们拒绝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论,需要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样本、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进行多重证伪。

” (德沃斯2008:15)“原则上讲,任何一种研究设计都可以利用任一种资料收集方法,并可以使用定量或定性的资料。

研究设计涉及的是一个研究的框架结构:是原理性的而非执行性的” (德沃斯2008:15)“研究设计的主要角色被认为是尽可能减少从资料中做出错误的因果推论的概率。

设计是一项逻辑工作,所承担的任务是确保收集到的资料能尽可能清晰地回答问题或检验理论。

在设计研究时,必须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确认回答问题所需资料的类型。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收集那些与特定理论或解释相一致的证据。

研究应以这样一种方式被结构化,即证据能够包容各种竞争性解释,以使我们可以确认哪种解释从经验上是最有说服力的”(德沃斯2008:15-16)。

(四)研究设计的关键步骤1、提出研究问题(以青少年厌学为案例)1)描述性研究问题:确定所描述问题的范围1.1核心概念的范围是什么?概念界定1.2描述的时间框架是什么?过去?现在?1.3描述的地理位置在哪里?1.4描述的普遍性有多高?1.5话题的什么方面引起你的兴趣?1.6论题的抽象程度有多高?1.7分析单位是什么?2)解释性研究问题1.1目的探求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1.2因变量,结果变量。

1.3自变量,解释变量。

1.4中介变量,介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

1.5外部变量,第三变量。

3)因果模型与研究问题1.1我想要解释的问题是什么?因变量1.2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自变量1.3我要探讨哪些原因。

1.4哪些可能的作用机制连接了假设的原因与结果?中介变量4)特例式解释与通则式解释1.1特例式解释:一个特定个案的全部解释。

1.2通则式解释:一组个案的部分解释,考察大量个案相对较少的因果因素。

2、建立可能的竞争性假设1)理论的和实质的竞争性假设1.1理论文献的积累:不同的理论视角1.2有关同一主题的其它视角1.3从业者、关键的知情者、政策制定者和倡导者1.4本人的经验、预感和直觉2)技术的或方法论的竞争性假设(戈登堡1992;转引自德沃斯2008:22-23)1.1情境的需求特性1.2短暂的个人特性:例如被访者的情绪,注意的范围和健康状况。

1.3情境因素:例如匿名,收集数据时是否有人在场,调查者与被访者的性别、年龄1.4项目的取样:概念是否被很好地测量?1.5样本的性质:根据样本能进行推论吗?1.6工具的清晰度:问题是否清楚而没有歧义?1.7资料收集方式:结果是资料收集方法的结果吗?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能发现其它不同的模式吗?1.8工具使用的变动:出现在跨时间的追踪研究中。

1.9处理或分析的失误。

3、概念化与操作化1)澄清概念: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1.1名义定义:给出定义的类型,需要详细说明概念的意义,避免它过于抽象。

包括三个方面的步骤,分别是获得定义的范围,确定一个定义和描述定义的维度。

概念 维度 次级维度再次级维度 指标将儿童幸福的概念维度化(德沃斯2008:24)1.2操作定义:测量概念的观察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