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酮酸脱氢酶系
丙酮酸+辅酶A
乙酰CoA
第三节 线粒体的功能 ⑷
㈢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脱掉
4Fra Baidu bibliotek2H进入呼吸链
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异柠檬酸
↑
↓
苹果酸←延胡索酸←琥珀酸
该过程生成2ATP
第三节 线粒体的功能 ⑸
㈣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膜上 进行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它是一组酶的 复合体,包括NAD、FMN、FAD、辅酶Q、 细胞色素b、c1、c、a、a3,在电子逐级传 递过程中,完成氧化还原并释放能量。
形成柄的一部分。
大鼠肝细胞ATP合 成酶的电镜照片
牛心脏细胞基 粒的电镜照片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⑹
⑸ 膜间腔(inter membrane space) ——内、外膜之间的间隙,宽6~8nm,其中有 可溶性酶,底物等。
⑹ 嵴间腔(intercristal space) ——嵴与嵴之间的腔,也称内腔或内室。其内充 满基质。
酶蛋白等
第二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⑵
㈡ 脂类:占线粒体干重的25~30%,以磷脂为主。 外膜:脂类52%,蛋白质48% 内膜:脂类24%,蛋白质76%
㈢ 水:线粒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成分。其功能—— ①酶促反应的溶剂 ②物理介质
㈣ 其它:辅酶Q,NAD,FMN。FAD等成分
第二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⑶
外膜
核糖体
嵴间腔
内膜
膜间腔
基粒
嵴内 腔
DNA
基质
嵴 基质 颗粒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⑶
二.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电镜下,线粒体是两层单位膜围成的封闭的 囊状结构。
⑴ 外膜(outer membrane) ——位于线粒体外表面,一层单位膜,厚6~7nm, 含有很多运输蛋白,构成小溶质分子可以穿 过的通道。
⑺ 嵴内腔(intracristal space) ——由嵴膜包围,与膜间腔相通。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⑺
⑻ 基质(matrix) ——内腔中所充满的较致密的物质。
⑼ 基质颗粒(matrical granule) ——位于基质中的一种较大的颗粒,能调节 线粒体内离子环境。
⑽ 核糖体 ——存在于内腔中。
葡萄糖
细
2ATP
胞 氧
丙酮酸
化
CO2
⑾ DNA ——线粒体的DNA,存在于内腔中。
外膜
核糖体
嵴间腔
内膜
膜间腔
基粒
嵴内 腔
DNA
基质
嵴 基质 颗粒
第二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⑴
一.化学组成——蛋白质,脂类,水等。 ㈠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
内膜含量最多。 可溶性——基质中的酶,外周蛋白
(膜表面) 不溶性——膜镶嵌蛋白,结构蛋白,
二. 酶的分布 线粒体中约有120种酶(参见表8-1) 线粒体各部分的标志酶 外膜——单胺氧化酶 膜间腔——腺苷酸激酶 内膜——琥珀酸脱氢酶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
第三节 线粒体的功能 ⑴
主要功能——细胞氧化和能量转换 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
——靠酶的催化,O2将细胞内各种供能物质 (糖、脂肪、氨基酸等)氧化并释放能量的过 程。也称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能量转换 ——在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过程中),将 氧化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成细胞可利用的ATP的 过程。
第六章 线 粒 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⑴
一. 线粒体的基本性质 1894年,Altmann,生命小体(bioblast) 1897年,Benda命名线粒体(mitochondria)
㈠ 形态:光镜下多种多样,有线状,短杆状, 粒状,圆形,哑铃形等。与细胞种类 和生理状态有关。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⑷
⑵ 内膜(inner membrane) ——位于外膜的内侧,一层单位膜,厚
5~6nm,蛋白质与脂类的比例为3.8∶1。 ⑶ 嵴(cristae)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有管状,板层状两 种类型。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⑸
⑷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位于内膜和嵴的基质面的带柄的圆形颗粒,
第三节 线粒体的功能 ⑵
细胞氧化过程包括—— 糖酵解 乙酰CoA生成 三羧酸循环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氧化偶联磷酸化产生ATP
Glucose
第三节 线粒体的功能 ⑶
㈠ 糖酵解: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脱掉2H进入呼吸 链
酵解酶系
1分子葡萄糖
2分子丙酮酸+2ATP
㈡ 乙酰CoA生成: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脱掉2H进入 呼吸链
㈡ 大小:一般直径在0.5~1.0μm,长3μm, 最长的8~10μm。与细胞种类、生理 状态及环境条件有关。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⑵
㈢ 数目:正常细胞一般有1000~2000个 线粒体。与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 有关。
㈣ 分布:与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有关。线 粒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常 分布在功能旺盛,需能较多的部 位。
其实质是ATP酶复合体,是偶联磷酸化的关键装 置。包括:
头部——含可溶性ATP酶(F1),有合成 ATP的功能,其上部有一个抑制多肽。
柄部——是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OSCP) 基片——嵌入内膜,为疏水蛋白(HP)
内膜上的特殊结构——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在内膜和嵴上有许多带柄的小体称为基粒,又称为ATP酶复合体。
第三节 线粒体的功能 ⑹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氧化所释放出来的能 量被磷酸化转换成ATP(ADP+Pi+能量 →ATP),这种伴随电子传递链的氧化过程所 进行的能量转换和ATP的生成就是氧化磷酸化。 该过程产生34ATP。 线粒体内形成ATP,并贮存能量。1分子 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净产生 38 ATP。
F1
F0
• F1 由5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3 3 1 1 1。 交替环状排列,形 成球形头部; 形成柄部, 贯穿 于头部并形成柄的一部分。
• F0 由3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 1a 2b 12c。
c 亚单位形成膜上可移动的环; a 亚单位可作为质子的通道; b 亚单位嵌入脂质双层,并延伸到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