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扶贫现状及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成为了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作为我国贫困地区的重要代表之一,云南和贵州的教育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地域和人口等各种原因的限制,这两个省份的教育扶贫工作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这一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方面,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在一些知名学校,而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往往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甚至严重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因素,一些地处高海拔、山区、盆地的地区,交通条件差,教育资源更加贫乏。

2. 教师队伍师资不足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部分学校一些课程可能无法安排合格的教师授课,进而影响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质量。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相对较少,而且缺乏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

3.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云贵贫困地区的家庭普遍经济状况较差,一些学生在家长经济条件的制约下,无法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学生数量辍学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4. 教育投入不足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明显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二、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对策分析1.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对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

通过加大对学校建设、教育设施、教育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 提高教师队伍师资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通过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定期教师进修培训、引进一些优秀的教师等方式,提高云贵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比例。

我国教育扶贫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教育扶贫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教育扶贫问题及其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的生活,但是在我国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而教育是摆脱贫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却一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教育扶贫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贫困地区往往缺乏教育资源,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材教法相对滞后。

相比之下,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大了贫困地区脱贫的难度。

2.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贫困地区,许多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的原因,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他们更多的时间用于劳动或者是赚取生活费用。

这导致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学习,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3. 教育观念落后在贫困地区,一些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早早地出去工作,为家庭挣钱。

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配合,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妥善的照顾。

二、应对策略1. 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建设标准,配备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到贫困地区工作。

2. 推行免费教育政策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政府可以推行免费教育政策,包括教材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

这将有助于减轻家庭的负担,鼓励更多的学生踏入校园。

3. 深入开展对家庭的教育宣传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贫困地区,政府可以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学生走职业发展的道路。

职业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5.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以十堰市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以十堰市为例

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5期78㊀㊀基金项目:湖北省 十三五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7G B 116);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2018G B 10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8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D C 2018071);湖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810525039).作者简介:梁浩(1998-),男,湖北襄阳人,市场营销专业;李桂贤(1997-),男,四川南充人,市场营销专业;罗成功(1998-),湖北随州人,市场营销专业;黄煌(1997-),男,湖北汉川人,市场营销专业;邓洋(1994-),男,湖北十堰人,市场营销专业;毛帅(1986-),男,湖北襄阳人,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通讯作者).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以十堰市为例梁㊀浩㊀李桂贤㊀罗成功㊀黄㊀煌㊀邓㊀洋㊀毛㊀帅(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摘㊀要:以十堰市三所本科院校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扶贫;模式;路径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9.15.0351㊀引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现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决胜阶段, 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㊁扶智相结合 ,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策略. 注重扶贫同扶志㊁扶智相结合 则必须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 2020年)»,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汇聚了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是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扶贫同扶志㊁扶智结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等教育作为层次鲜明的大学体系,不同层次的大学因掌握的资源不同,在教育扶贫中承担的责任也应有所区别.地方本科院校依托所在区域的经济而发展,对当地资源㊁贫困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拥有其他高校没有的独特优势.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扶贫中,很少有将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重点纳入各地扶贫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让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参与当地教育扶贫工作,对推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有着重要作用.2㊀十堰市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模式分析十堰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2014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脱贫64.7万人,2019年计划完成17.46万人脱贫㊁108个村出列任务.而该部分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于竹山县㊁竹溪县和房县等深山地区,脱贫难度较大,且返贫现象严重.十堰市现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㊁湖北医药学院和汉江师范学院三所本科院校.近年来,三所院校分别与郧西县羊尾镇石门村㊁丹江口市龙山镇土台村和竹山县柳林乡公祖村展开结对帮扶工作.2.1㊀强化组织领导为保证扶贫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十堰市三所本科高校均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队,选派优秀人员到结对帮扶村驻村蹲点,在此期间服从镇㊁村工作统一安排.各高校要求工作队定期汇报㊁总结帮扶工作成效,深入了解县㊁镇㊁村情和当地风土人情,为村级发展出谋划策,进村入户务实开展扶贫工作,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有实效.同时各高校还多次组织学校领导干部㊁党员和教师代表等分期分批进村入户,调访民情,因户分类开展 结穷亲 对口帮扶工作.2.2㊀贫困生精准资助十堰市三所本科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十堰各贫困山区.为保证该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大学生,三所高校均建立了详细贫困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以摸清核准学生家庭背景㊁学业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在校期间,不仅给予助学金最高标准补助,而且点对点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鼓励贫困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并且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同时,受家庭经济状况及地理因素影响,该群体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导致自身学习基础差,因此,各高校对受助后的贫困生均进行了动态追踪及结对帮扶.2.3㊀加大教育培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三所高校结合自身学科设置特点及专业优势,对贫困村展开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调查发现,贫困村中接受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㊁专业生产技能培训㊁基础教育普及和创业知识培训的贫困户分别为51.16%㊁34 88%㊁9 3%和4.65%.其中79.07%的受访者表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5期79㊀示教育培训效果比较有效和非常有效.如针对贫困偏远山区正确医疗救助知识常识缺乏等问题,湖北医药学院多次开展疾病护理知识培训,教授村里妇女护理知识.同时,该校自2015年还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工程,先后分期分批完成丹江口市近300名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2.4㊀提供技术支持十堰市三所本科院校以自身涵盖多学科的特点,为贫困地区在特色产业选定㊁发展规划制定及经济效益提高方面提供了相应技术支持.如湖北医药学院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土台村的土壤㊁气候特别适合种植七叶树㊁天丁等中药材.为此,该校协调多方资源与土台村综合开发荒山坡地500亩用于种植中药材,指导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中药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通过开展 汽院服务地方行 科技服务活动,组织专家团为十堰市科技扶贫工作建言献策,选派多名教师组建专家团队,针对十堰扶贫工作的特殊性,撰写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建议书»,提出了完整的方案和合理的建议.汉江师范学院围绕公祖村旅游规划,乡村振兴等问题,先后就该村的地理环境㊁人文历史㊁特色产业㊁旅游开发以及帮扶需求等问题展开研讨.2.5㊀大学生支教贫困与贫困群众的受教育程度㊁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密切相关.而高校在教育帮扶过程中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其拥有雄厚的教育资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春蕾爱心支教服务团 ,汉江师范学院 青年志愿者联合会 和湖北医药学院 怡敏义务支教志愿服务队 等大学生支教团队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前往贫困地区从事支教活动,传递自己的爱心.每学期频繁的支教活动,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知识面㊁开阔了贫困学生的视野.通过调查发现,超过60%的贫困户对大学生支教较为认可.3㊀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3.1㊀切实发挥各方利益主体作用精准扶贫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涉及到政府㊁高校㊁企业和农户等.政府在教育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提供政策组织保障与项目资金支持,可促进高校形成以教育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新平台.高校可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及教育资源,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从而有效提升农户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自身素质;同时,高校也可利用自身优势,充分联系社会资源为农户提供合作平台.企业通过参与扶贫,扩展生产基地,培养农户的生产㊁加工和销售等技能,从而促进农户更好地发展.农户是扶贫的对象和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农户的愿望和需求,扶贫项目才能获得农户的支持和参与.高校应当整合内外部的智力㊁技术等资源,建立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户支持的帮扶团体,以发挥其在教育扶贫实践中的作用.3.2㊀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高校通过积极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选送科技特派员㊁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和技术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育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在帮助贫困村实施农村实用技术㊁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等项目培训;并针对帮扶村资源特色,围绕种植养殖㊁农副产品加工㊁旅游业等产业,帮助引进㊁打造㊁推广脱贫致富重点项目;同时加强产学研究合作,在帮扶村庄建立产业基地㊁示范基地或工作室,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开展咨询服务为村民提供有效帮助,并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应用.在建设地区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发挥高校智力和科研优势,以培养农村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努力把科学技术留在农村.3.3㊀增强高校教育扶贫的契合度地方本科院校依托所在区域的经济而发展,对当地资源㊁贫困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拥有其他高校没有的独特优势.地方本科院校在参与教育扶贫时,应加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加强高校帮扶内容与贫困群体需求的契合度.在活动开展㊁技术指导及项目对接等方面,详细调查扶贫对象的需求情况和接受程度,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或优势.同时,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应当与地方经济需求相吻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时,应充分尊重地方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使人才的知识技能应与地方经济需求结构性相匹配.3.4㊀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为保障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教育扶贫的持续高效运行,应当构建相应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首先,高校应根据扶贫对象的动态发展和自身状况,建立动态帮扶机制,成立专门机构,选派优秀人才,对不同阶段的帮扶项目持续跟进,并及时调整,以保证帮扶项目的正常有效运行;其次,为充分发挥高校的自身资源,特别是庞大的校友资源,应构建与社会力量联动机制,充分鼓励政府㊁高校㊁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参与,整合各方资源在扶贫中的作用,全力帮助贫困地区提升 造血 功能;最后,为保障扶贫资金及项目的合理高效运行,应建立专门的教育扶贫资金财务机制.参考文献[1]程华东,刘堃.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7G22+149G150.[2]崔玉丽.河南省校地结对帮扶战略下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J ].决策探索(下),2018,(11):93G94.[3]檀学文.中国教育扶贫:进展㊁经验与政策再建构[J ].社会发展研究,2018,5(03):223G241+246.[4]李期.以 精准培训 推进 精准扶贫 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应担当的责任[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4):119G123.[5]潘志方.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教育扶贫路径研究[J ].乡村科技,2018,(19):15G17.。

高校大学生教育资助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路径

高校大学生教育资助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路径

高校大学生教育资助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路径作者:宋梦秋来源:《公关世界》2023年第21期摘要: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公平的发展机会。

文章以高校资助育人机制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资助育人机制的内涵实质、基本形式及主要特点;从资助管理、教育帮扶、资助方式等层面梳理了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资助育人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结合高校资助育人现状,提出了系统化、全程化、协同化的资助育人优化改进应对策略,旨在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强化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校;资助;机制构建;教育公平;德育素养构建完善的高校资助机制,是当下实现高校大学生教育扶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校教育机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扶贫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类教育扶贫政策的有力支撑,为高校构建资助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基于此,本文集中探讨目前高校资助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资助工作长效性发展思路对其提出优化改进路径,为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了有效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早在2019年,《人民日报》刊发了《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1],强调了资助工作的开展,应重点围绕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进行机制构建。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亦为推动高校学生资助机制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3];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民政厅等十四個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工作指导意见》,重点指出高校要建立资助的常规工作机制、救助清单制度、育人导师制度、专项研究制度、监测预警机制等[4],探索和完善发展型的资助机制,亦为高校资助体系优化改进和机制完善提供了导向思路。

当下,伴随着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飞速发展,资助工作也在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及内涵式发展,其模式、内容和资助方式也在从传统经济资助逐步朝着内生性资助、教育型资助、发展型资助进行转变。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贫困地区是指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导致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

其中,教育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提出改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1、教育资源不足在贫困地区,学校的数量和教育资源都相对匮乏,一些学习条件较差的孩子难以获得正确的教育信息和态度,并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同时,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的主要因素。

2、师资力量不足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和经济状况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由于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当地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使人才流失与老师职业发展成为了社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3、教育水平低下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一些贫穷家庭的孩子缺乏教育与培训的机会,长期处于教育短缺状态。

此外,一些学校的质量不好,学生的科学基础和语文能力欠缺,对于竞争力高的社会而言,他们的竞争优势较低。

1、增加财政支出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补贴力度,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提高一些贫困地区教育的设施和师资水平,使得教育资源在一些贫困地区能够平等地优化分配。

社会力量在帮助解决教育困境中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由一些爱心组织设立的援助基金可以为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提供帮助,并且使教育帮助行动更加实现地地贯彻到位。

3、完善师资培养为了增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力量,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和职业对教师进行更多的培训和激励,以便他们能够成功地投身教育教学。

4、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和方式进行对家庭教育的留意,对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家长可以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5、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贫困地区的教育也要重点从教师和学校整体上进行提高和改善。

通过借鉴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山区到山村,教育扶贫精准化的问题与出路--以J县T镇M村为例

从山区到山村,教育扶贫精准化的问题与出路--以J县T镇M村为例

扶贫的供给端包括政府、民营资本、志愿者等ꎮ 教学设施给予了大量投入ꎬ除了翻修教室ꎬ还购
若结合 M 村封闭、偏远的地理环境以及少数民 进了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ꎮ 仅教学设施来说ꎬ
族聚集区的特殊情况ꎬ宗族网络、乡里耆宿在教 M 村硬件水平已经不低ꎮ 但是仔细观察学校
育扶贫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ꎮ 在 M 村教 周边不难发现ꎬ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却无法跟
之教育扶贫ꎬ而非狭义之教育扶贫ꎬ包括“ 以教育扶贫” 与“ 扶教育之贫” 两
部分ꎬ教育在扶贫的过程中具有目标与手段的双重属性[1] )
关于教育扶贫的基本路径ꎬ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了教育扶贫的四
个维度ꎬ该观点初步回答了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2] ꎮ 教育扶贫的基本路
径ꎬ应当由供给端、需求端、内容、手段四个要素组成ꎬ这四个要素之间构成 山
划分ꎮ 某些特定领域ꎬ只能由政府主导ꎮ 而另 一些领域ꎬ则应大胆地交由社会力量来做[7] ꎬ
的广义性ꎬ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对象不仅是学生ꎬ 也应该拓展至学生背后的家庭ꎮ 学生的教育本
政府仅作为统筹协调者ꎬ起到反馈、监督作用即 可(比如幼儿教育领域)ꎮ 但目前 M 村教育扶
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ꎬ家庭在 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9] ꎮ 一则ꎬ学生最初所受
学生也只能进入乡镇中学ꎬ而不能进入更好的 教老师ꎬ无疑是不切实际的ꎬ民营资本的参与是
县中读书ꎮ
解决当地幼教难题唯一可行的方案ꎮ
(2) 忽视特岗教师待遇:目前ꎬ我国的山村
3. 宗族网络、乡里耆宿的影响错位ꎮ 不同
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ꎬ即在编教师与特岗教 于平原地区ꎬ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长
师ꎮ M 村共有 12 名教师ꎬ除支教的 6 名老师 期处于封闭状态ꎬ信息来源闭塞ꎬ宗族网络、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路径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路径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路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了经济困难的境地。

其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教育保障和居民生活水平,政府和学校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扶贫政策。

而其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认定,确保救助政策能够向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倾斜。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的高校在读学生。

通常认为,这类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5000元/人)即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但这个标准并不是固定的,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为了更准确的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各级政府和高校教育部门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认定标准。

例如:1、家庭住房情况:用于住房的花费,如果占到家庭收入的比例很高,就可以证明家庭负担比较重。

2、家庭收入与人口数量的比例: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数量之间的比例是判断家庭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

3、家庭的欠债情况:如果家庭的负债累积(贷款、借款等)比例很高,就可以认为这家庭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

以上只是粗略的示例,每个地区的具体认定标准略有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认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好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知道可以获得教育援助;二是根据认定标准,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经济状况,确保政策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1、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政策已经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然而,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不知道他们可以获得这些援助,或者不知道如何申请这些援助。

因此,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宣传工作,让这部分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政策内容,并积极参与申请流程。

高校可以开展以下几种宣传工作:(1)刊发相关宣传材料:高校可以通过刊发海报、宣传册等宣传材料,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政策、救助标准、申请流程等相关信息。

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精准梳理工作模式探究

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精准梳理工作模式探究

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精准梳理工作模式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精准梳理工作模式探究引言近年来,随着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进行梳理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需要充分了解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梳理工作需要一个科学和有效的模式来指导实施。

本文旨在探究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精准梳理工作模式,为高校教育扶贫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针对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精准梳理工作模式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这一工作模式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为提高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概念的内涵和涵义,探讨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指向和作用。

2. 揭示精准梳理工作模式的基本流程,考察其流程设计和操作实践,分析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3. 借助具体案例分析,探讨精准梳理工作模式的运作机制和效果,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效益。

4. 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优化高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工作的推进路径和效果。

通过以上目的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精准梳理工作模式的实质和特点,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完善工作机制和提升工作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2. 正文2.1 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概念解析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是指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

建档立卡是指政府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进行认定,并给予一定的帮扶政策和措施。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承担起培养人才、帮助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因此对于高校建档立卡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高校建档立卡学生通常具有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条件艰苦的特点,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其中教育扶贫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云南和贵州作为中国的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云贵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展开讨论。

一、现状分析1.教育资源不均衡在云贵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教学设备等,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贫困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短缺,教学条件较差,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质量差距较大。

2.教育投入不足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尽管政府一直在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教育经费依然难以满足需求。

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备都存在短板,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3.师资力量短缺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面临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

由于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贫困地区任教,导致了师资力量的匮乏。

而且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无法保证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4.学生辍学率高云贵贫困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很多家庭无法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导致了学生辍学率较高。

一些地区的交通不便,给学生上学带来困难,也是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分析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了改善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增加教育经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教育条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贫困地区教师的政策支持,提高其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加强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和改造学校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比如修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育扶贫的实施路径及经验总结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育扶贫的实施路径及经验总结

管理与标准化/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育扶贫的实施路径及经验总结朱艺丹,闫高丽,陈杨,高兰,刘泽,方丽捷(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38)摘要:高等学校在我国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够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贫困地区提供 智力、技术等多方支持。

陕西省各民办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主要通过经济、智力和思想三方面对贫 困地区进行帮扶,并由此总结经验: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实施“陕西特色”的扶贫举措;立足人才培养,提升发展内驱力;详细制定并落实帮扶计划,实现经济文化齐发展,关键词:教育扶贫;文化脱贫;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顺应时代发展,在稳步向前推进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着“扶 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的理念,教育部指出,科教 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重要战略部署,有助于科 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

2013年7月,国 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 程意见的通知》,正式实施“教育抉贫工程”。

《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在人才、科技、智力、消费、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其服 务能力和教育质量。

”由此,陕西省委、省政府积极 响应国家政策,立足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在前期高校 参与扶贫工作的基础上,部署了多项工作安排,以由 此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1高校教育扶贫的意义教育扶贫在我国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 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打赢脱贫攻 坚战的新策略。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进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素养、基础教育发展的 根本动力。

1.1教育帮扶增智慧,助力文化脱贫扶贫首先要将扶智和扶志摆在首位。

高校能够给 予地方各类资源支持。

大学生有效参与精准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亳州学院“荧光筑梦”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大学生有效参与精准教育扶贫模式探究--以亳州学院“荧光筑梦”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1.活动背景1.1 2020年作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一直以来,教育都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教育扶贫成为当前扶贫脱贫的力量源泉。

1.2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线上教学充分发展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系统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开展线上课堂形式的教学、开放免费的学习资源等多种方式,来给学生提供居家学习的条件。

而贫困乡村地区由于较发达城市教育水平落后,在此刻更应抓住机会不掉队,为疫情后开学做好准备。

1.3 教育扶贫在脱贫扶贫中地位特殊且重要教育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治本之策。

扶贫的根本途径是培育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的能力。

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即将结束的最后关头,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单靠产业帮扶、靠资助、靠政府兜底保障就能解决的,物质上的绝对贫困消除已经实现,然而精神上的贫困消除依旧任重道远。

教育扶贫是更为实质上的脱贫扶贫举措,是“斩断穷根”的利器。

“一人成才,全家脱贫”,一次成功的教育扶贫往往能让一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扶贫举措,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无论从思想文化素质还是金融水平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活动目的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科学文化的优势,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尚,促进广大学生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来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建国伟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学术研讨121赭准获癸背景下乡的B小寧教师专驰发展加顼兵攬及路径选怪◊宝鸡文理学院李彩利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为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但遗憾的是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社会支持体系匮乏,教师培训实践脱节,学校管理模式落后,教师发展意识薄弱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困境。

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要完善社会政策支持体系,营造专业发展氛围;实现培训体系的精准化,扩展专业发展空间;创新乡村学校管理模式,激发专业发展潜能;提升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激活专业发展动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精准扶贫的核心在教育。

扶贫先扶智,扶智必扶教育,扶教育必扶教师,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决定国家的未来。

乡村教师中小学专雌展是实现乡楓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问题提出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师资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乡村教师约占义务教育教师总量的25%,乡村教师中小学专业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然而乡村是基础教育薄弱之处,师资力量薄弱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因此促进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疑尤为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要重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

2015年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阵)》对乡村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予以高度重视%2018年的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培养”和“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

一系列精准扶贫制度的出台为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对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国家通过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城乡差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和补贴力度。

比如2012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31亿元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投入约140亿元建设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24.4万套,可入住教师30万人豐农村办学条件得以改善,才儿童净入舒避U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9%[31…同时,国家和教育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对提升乡村教师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乡村中小学教师专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仍存在一些问题。

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有效性的路径研究【摘要】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有效性仍有待提升。

本文通过对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应用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其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相关案例分析部分展示了成功案例,并结合政策建议提出了改善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建议。

文章还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展望进行了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为促进地区教育的公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音乐网络教育、教育扶贫、有效性、路径研究、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政策建议、结论总结、未来展望、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的背景下,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影响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因素,探讨有效的路径和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有效性的路径,为推动音乐教育普及和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有效性的路径,从而为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具体包括分析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应用情况,剖析影响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及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议,为实现教育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机制和运行模式,为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通过提升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有效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教育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意义音乐网络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有效性对于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音乐网络教育,可以减轻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执行困境与治理路径——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执行困境与治理路径——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年第1期(总第205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2021General.No.205收稿日期:2020-12-0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博士项目(1253b006);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KGB201005)作者简介:荆玲玲(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赵晓鹏(199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推手。

教育扶贫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在制度逻辑视角下,形成了中央政府的逻辑、地方政府的逻辑和各地高校的逻辑,三方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进行博弈以达到各自的目标,造成了教育扶贫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

因此,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治理路径要着眼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这三个层面,结合贫困地区的具体实际,使三方利益主体形成合力,共同为教育扶贫政策的高效执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而努力。

一、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发展脉络(一)教育扶贫的初步发展阶段(1984—2000年)教育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注重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98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教育扶贫”,指明了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方向和途径。

1996年10月,《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体现了教育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阶段,相继出台有关教育扶贫的政策,积极开展扫盲教育、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初步认识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

(二)教育扶贫的规范发展阶段(2001—2012年)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0—2010年)》强调要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

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模式分析

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模式分析

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模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成绩举世瞩目。

但是,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

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采取了多种模式定点帮扶,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文重点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定点扶贫中采取的几种模式进行归纳和分析。

标签: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模式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我国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1年至2015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人、贫困发生率降低11.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1]但是,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

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

[2]再加之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贫困地区财力薄弱,产业发展活力不强等问题,实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显得任务艰巨。

在国家确定的若干扶贫工作中,教育和科技扶贫一直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分析表明,90%的贫困人口为初中以下学历,其中小学、半文盲、文盲的比例超过5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贫困地区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组织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挂职任教,组织科研单位到贫困乡、村宣传普及农业技术。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迅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特别是进入了精准扶贫的脱贫攻坚阶段,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定点扶贫工作中,逐渐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教育扶贫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述。

在探讨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定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

在详细分析了教育扶贫的政策与措施、现状与挑战、实证研究、影响评估以及路径与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教育扶贫的成效、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育扶贫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育扶贫、政策、措施、现状、挑战、实证研究、影响评估、路径、展望、成效、不足、建议。

1. 引言1.1 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教育扶贫可以打破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贫困现象。

通过教育,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改变贫困家庭的命运。

这种积极的影响不仅在个体层面上显著,也在社会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扶贫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教育扶贫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只有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扶贫和社会进步。

1.2 教育扶贫的定义教育扶贫的定义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它是利用教育资源和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从而改善其生活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教育扶贫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公平和贫困群众的全面发展,旨在消除教育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目标。

教育扶贫不仅仅是提供教育资源和机会,更是要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育扶贫包括了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措施。

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就业率、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的可行性与路径探析——基于实践育人视角

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的可行性与路径探析——基于实践育人视角

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的可行性与路径探析——基于实践育人视角吴奶金;林萍萍;刘飞翔【摘要】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志愿服务是高等院校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开发,有利于缓解基层扶贫工作活力不足、人才匮乏等扶贫困境,也是精准扶贫可持续的重要环节.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社区营造、参与式发展为基础,理顺农村发展、实践育人和基层事务管理的内在联系;并从政策基础、人才培养与大学生自我要求等角度解析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并指出障碍性因素.文章最后提出党小组帮扶模式、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与高校扶贫科研课题组等路径,探析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路径.【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13)001【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扶贫开发;路径选择【作者】吴奶金;林萍萍;刘飞翔【作者单位】龙岩学院,福建龙岩 364000;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5一、引言随着社会治理转型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服务的主动性不断增强,社会需求明显提升。

在扶贫工作全民化的背景下,引导数量庞大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到基层扶贫工作意义重大。

探讨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的可行性,并构建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扶贫工作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式。

戴育滨提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以农民为主体,在校大学生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认为构建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机制,完善激励体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与建设[1]。

祝军、杨平则从影响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因素的维度分析参与度与满意度,提出大学生参与基层服务意愿受政府政策优惠力度、职业发展潜力等因素影响[2]。

可文彤欣、张廷君提出为了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面,应当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基层服务,激励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有助于缓解基层人才紧缺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3]。

贵州省高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帮扶现状及路径研究

贵州省高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帮扶现状及路径研究

238WISDOM EXCHANG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尹晗昕,生于1993年,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贵州医科大学202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20GYDSZ02)贵州省高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帮扶现状及路径研究贵州医科大学 尹晗昕摘要:贫困生就业问题,一方面是一个关乎社会整体发展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当下,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高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帮扶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贫困生的就业意愿及贫困生就业帮扶现状,针对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5-0238-0001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2021年预计超过909万人,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持续深入,高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脱贫攻坚即将顺利完成、我国进入“后脱贫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创新高校就业帮扶工作机制,促进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亟需思考的课题。

本研究基于对贵州省高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帮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校在就业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贫困生就业不断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问卷调查对象为贵州省高校建档立卡贫困生,根据学生是否为应届毕业生设计两类问卷,一是通过问卷调查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现状,二是了解非毕业年级贫困生就业意愿。

访谈主要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针对贫困生、家长、“一对一”帮扶老师、辅导员、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等进行,以达到深入了解学生就业现状、帮扶现状等的目的。

最终通过问卷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69份,其中毕业生128份,非毕业生241份。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作者:杨立雄来源:《速读·下旬》2021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然后根据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希望通过文章的探讨能够为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精准扶贫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使得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然而却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这便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促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在乡村振兴中,教育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具体体现以下方面,如表1所示。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的解决路径(一)加强教师资源投入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教育上所存在最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方面。

为了能够促使城乡在教育资源上能够得以稳定发展,以免出现师资力量差距过大的问题,而这也是展开精准扶贫非常重要的目标。

当地政府部门应当通过使用立法的方式构建轮岗制度,为乡村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师资源,保障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1]。

面对此种情况,应当: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轮岗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促使教师可以实现有效轮转;其次,根据教师自身的年龄与性别以及身体健康情况,制定有效轮岗方案;最后,对轮岗制度进行宣传,促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此项制度在教育精准扶贫中所具有的意义,使其能够在心理与行动两个方面都给予支持。

如此一来,便能够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形成多方主体参与只依赖于政府是难以真正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出各个主体所具有的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对自身的职能有一个准确定位。

政府部门应当对相关制度建设加以完善,在协调、管理等方面制度上提高制度供给能力,为精准教育扶贫提供充足资金[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育扶贫现状及路径研究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教育扶贫是高校开展社会帮扶的一项重要手段。

高校不仅集中了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硬件设施,还具有丰富的科技文化资源。

近年来,全国部分高校陆续开展了“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教育扶贫现状,很多现实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从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现况出发,通过对高校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强化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

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不仅要加大物质资本的保障,更要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才素质和教育水平。

教育扶贫关系长远,关乎根本。

高校储备着大量的人才资源,能为贫困地区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支持,且高校基本都拥有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室,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以及海量的图书资源,因此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校教育扶贫现状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当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但是扶贫的实施效果有待加强,扶贫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问题。

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扶贫形式单一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教育扶贫工作都是以“三下乡”、“三支一扶”等实践活动为载体,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由于大部分高校和受助地区远隔数千里,地理位置成为了最大的阻碍,也限制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高校想要在实地组织活动,只能选择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假期,且受物质条件的约束,实地派遣的人员有限,这些条件下,教育扶贫工作形式只能通过最简单的形式来进行,很难“广而深”的开展。

(二)教育扶贫对象同质化
教育扶贫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高校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应该帮助谁,又能帮什么。

目前来看,高校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时,主要帮扶对象就是家庭条件艰苦、无力支付学费的贫困大学生。

但帮扶对象同质化,只能解决短期的燃眉之急。

有的贫困生入学后并不努力学习,荒废学业后更是无法改变命运脱贫致富,这种帮扶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想要解决问题还要从根本和源头入手。

教育扶贫的对象不应局限于贫困大学生,应当拓展为贫困地区的教师、贫困家庭的家长,双管齐下才能获得最大的成果。

(三)教育扶贫内容表面化
扶贫活动易受限于各种物质条件,具有周期短、范围小、深度差等问题。

高校老师的支教时间较短,除去师生间彼此的适应过程,真正有效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时间十分有限的。

教学的知识没有后续的复习和强化。

且在贫困地区教学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老师只能纸上谈兵,无法将内容实际操作下去,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帮扶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入。

二、高校教育扶贫实践路径
高校精准扶贫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高校教育扶贫应发挥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不同类型高校也应该承担不同的扶贫责任。

(一)多方面充实教育扶贫内容
创新驱动发展,要扎实有效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就应不断创新扶贫内容和形式。

大部分高校和众多企业都有着多项科研合作,可以借助这一平台,组织专家团队及商务考察团实地调研,为贫困地区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为当地企业带来商机,带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

此外可以开展定向特色教育培训,为当地不同需求的人才带来对口的专业知识,使其在其经营的领域不断强化。

如农林业师生可开展农作物养植培训工作,深入农民田地做专业指导,帮助提高农作物产量。

计算机专业师生可以开展互联网知识讲座,普及互联网知识,同时帮助贫困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开网店、做电商,使“互联网+”的模式在农村领域推广,帮助农民将田地里的特色产品直接搬进互联网用户的购物车中。

(二)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教育扶贫
高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是有效筛选贫困学生。

随着数据密集科学的发展,大数据可以为各项决策提供精准科学的数据支撑。

因此可以建立大数据平台,将学生信息进行收集并建模处理,为深入开展帮扶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具体而言,可建立大数据处理中心,定期关注并分析学生的校园卡使用情况,若某同学消费持续低于校园平均水平就激发对应的预警机制,学校将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排查,核实情况后对其进行对应的补助。

同时,教育精准扶贫功能的实现,不仅是识别身份,更要形成对应的解决反馈机制。

比如将勤工俭学扶持信息对接给贫困学生。

(三)完善教育扶贫激励和保障制度
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且条件艰苦,应逐步提高扶贫教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如提供生活补助、在各类评优及职称提升时优先考虑具有扶贫支教背景的教师。

同时,加强支教老师和受助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不仅局限于教学经验交流,还应鼓励受助学校教师共同参与高校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实现教学帮带和科研协作的并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教育扶贫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借鉴到教育扶贫领域,高校可以利用远程教学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长期、穩定的教学,支教老师可以在所属学校或者在家里给受助学校的学生上课。

这种远程教学不局限于“一对一”的模式,即一名教师可以同时在多个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极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

且这种远程课堂不需要采取实时直播式教学,支教老师可以在学生开展其他教学活动时,提前录制好后期课程,减少了时间冲突,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扶贫教育应该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充分发挥高校优势,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切实担当起教育扶贫的重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