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后殖民主义

合集下载

后殖民主义PPT课件

后殖民主义PPT课件
2021/3/25



主 义
授课:XXX
1
▲ 社会历史背景 ▲ 思想来源 ▲ 基本特征 ▲ 主要内容 ▲ 代表人物 ▲ 评价
内容
2021/3/25
授课:XXX
2
殖民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殖民主义
前殖民主 义阶段
新殖民主 义阶段
后殖民主 义阶段
2021/3/25
授课:XXX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后殖民主义
▲ 后殖民主义,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 话语。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 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 之意。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 的全球文化状态。
▲ 代表人物:
▲ 艾梅·赛萨尔《殖民主义话语》
▲ 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地球上不幸的人们》 《走向非洲革命》
▲ 希努亚·阿契比《崩溃》《后殖民主义批评》
2021/3/25
授课:XXX
9
2. 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 马克思对殖民主义历史的批判性思考 , 《 不列颠在印度 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对后殖民 理论家产生重大影响。
界 ▲ 3. 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 ▲ 4.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

2021/3/25
授课:XXX
7
思想来源
▲ 1. 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 2. 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 3.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 ▲ 4.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2021/3/25
授课:XXX
授课:XXX
14
2. 文本分析的研究方式

后殖民主义讲稿

后殖民主义讲稿
“他们不能表 达他们自己,他 们只能由别人 来代为表达” ——马克思
后殖民主义
Post-colonialism
目录
概 发 念 展 定 过 义 程








概念定义
后殖民主义
含义丰富,颇难界定
[English] post-colonialism
目前学界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后殖民
法侬的“民族文化” • 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的起点
对后殖民主义的影响
1. 2.
• 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受殖民者造成的 文化心理创伤
• 意识的殖民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殖民 • 对非洲民族资本主义剥削非洲民族无产阶级和农民而成为寄生 的阶级,加以尖锐地批判,并对殖民生义和遭受殖民统治的民 为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创了新视域,提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族及其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关系的变幻
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 方学术界
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 追寻
理论来源
斯本格勒的“西方的衰落”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论 巴赫金的对话诗学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弗洛伊德、拉康等人的精 神分析理论 。。。。。。
主义从来不只是主义,
它是一种,
生活的选择。
谢谢
•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提出了进行反抗斗争的可行性 为后殖民主义文化和文论反思提供了一个思想起点 • 只有将民族文化与暴力斗争相互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反殖民解 放斗争的根本目的。
福柯的“话语权力“
对 后 殖 民 主 义 的 影 响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葛兰西的着眼点是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领导权问题 , 主要围绕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来探讨意 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问题的重要性 ;
后殖民主义将葛兰西的这一思想推演到对世界范围的东西方之 间的文化霸权关系的考察 , 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西方对于东方 的整个殖民主义过程。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核心是话语、知识与权力的 关系)
霍米.巴巴 (Bhabha Homi)
《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
主要观点及发展
后殖民主义的“后”,要害是在文化、知识和 精神领域里。(王宁,1995)
照当今一些学者的考察,后殖民主义理论并没 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批评方法,而是“采用各种不 同的方法,由于其与另一些批评理论方法之关 系密切故很难将其予以区别” 。(王宁,1995)
话语权与混杂性(Hybridity)
知识:如何生产、如何影响社会的?
动态的思考过程:怎样的知识,谁的知 识,如何产生,如何作用,结果如何, 权力从何而来……
主流与非主流知识:公平性问题
后殖民理论发现了非主流知识的“失 语”,对其如何发出声音却没有做更 多的探索。
权威的问题(中心-边缘) 知识的独特性问题(Grain,2008) 跨文化交际、文明间对话的问题
侧重话语反抗,忽视“革命”和殖民的有效 抵抗。
以概念或理论替代真实经验,纸上谈兵
注重文化“杂交性”,掩盖不平等和权力差 异。
谁在杂交谁?杂交的主体是什么?谁有权杂交?
忽视阶级分析,没有指明反殖民的主体
(徐辉,2008)
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目的 知识观 课程观 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教育全球化 比较教育:视野、主题与方法
弗朗兹.法侬(Frants Fanon):《黑皮肤,白面具》,《地球上 不幸的人们》-最有名的一章《论民族文化 》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Much valuable work has been done in terms of theme study.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cholars have given out insightful explanations such as the contrasts between love and hatred,humanity and inhumanity, the inevitable death, and anti-heroism proposed by Marek Vit; other themes such as anti-war, illogicality of human beings, fatalism, alienation and desolation, destructiveness of war, etc. have been carefully studied, presented by several literary websites such as and . Besides, in “Thoughts in Slaughterhouse-Five” written by Wu Congju, the author reveals one of the themes-war. Zhao Xiulan digs into the text and giv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to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erms of the novel’s structure, many efforts have been given to the fragmentary and circular structures represented by the scholars such as Jason Dowley and Wayne McGinnis. Except all these, the postmodern techniques employed in the novel also have been heavily explored. Black humor,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novel struc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a new one have been analyzed by many scholars, both internationally and domestically. Professor Yang Renjing and other Chinese scholars set us an good example in their book “ The American Postmodern Fiction”. However, I do not think they have covered all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concentrating the study of Slaughterhouse-Five. And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explored. After a hard reading and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Slaughterhouse-Five, I have developed a position which enables me to approach the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tragedy.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dig into the text and find the tragic elements. Besides, the creation of those tragic elements will also b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efore the argumentation, the views of modern tragedy are to be carefully analyzed. It is just according to the views of modern tragedy that we can prove that there do be tragic elements in the novel and gives a reasonable study of those tragic elements.ConclusionFrom the discussions above, we know that tragedies have gone through profound changes with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Entering the modern period, thematically, the tragedies of lofty heroes are changed into the living tragedies of small figures; the expressions of the tragic meanings changes from internal conflict to the tragic feeling of the subject to the living alienation; irony is changed into the theme. The carrying of this modern concept of tragedies makes the whole western modern literature tragic. The tragic elements are aesthetic qualities in all literary forms. The tragic atmosphere can also permeate in novels.Vonnegut’s novel Slaughterhouse-Five is just a good example of modern tragedy. As a novel finished in 1960s, it deeply exposes the tragic essenc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Vonnegut, a veteran from World War II, fully discloses the destructive forces of war caused by the inhumanity among human beings. He worries about man’s alienation and desolation. Moral decline and spiritual crisis are t he trag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western world. Man’s life is absurd.In order to expose all these, Vonnegut combines two kinds of nonlinear structures to stress the tragic elements. His use of two metaphors for death strengthens the tragic atmosphere. Besides, two analogies with The Children’s Crusade and The Pilgrim’s Progress deepen the tragic themes of the novel.As a postmodern fiction, Slaughterhouse-Five is not only an antiwar novel but also a tragedy in which moral decline, spiritual crises, inhumanity, destruction of the war, and de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deeply revealed.当代文化研究1970年代之后,西方的“文化研究”从早期对工人阶级及其亚文化的关注扩展开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性别、种族、阶级等文化领域中复杂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等问题上,关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以及媒体在个人、国家、民族、种族、阶级、性别意识中的文化生产和建构作用,运用社会学、文学理论、美学、影像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论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 “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 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 题。 如果说,殖民主义主要是对经济、政治、军事和国家主权 进行侵略、控制和干涉的话,那后殖民主义则是强调对文化、 知识、语言和文化霸权方面的控制。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 方面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获得自身的独立和发展是后殖 民理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般认为,19世纪后半叶就已经萌发后殖民主义,1947年 印度独立后出现一种新意识和新理论,其成熟以萨义德的《东 方主义》为标志。其后,汤姆林森以其《文化帝国主义》开始 了对后殖民主义的媒体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全球资本主 义和现代性话语批判,从多维文化权力层面,分析揭示出文化 殖民主义的内蕴及其历史走向。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其 中,同时非洲、印度、日本、中国等学者也在探讨。
赛义德将福柯的“话语理论”与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结 合起来,强调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结构,但他不同意福柯关于 “主体死亡”的命题,强调恢复“人”的范畴,并承认个人经 验在提供理论和政治基础方面具有有效性。他在东方主义研究 中重视种族分析和政治干预,肯定了文化政治与帝国主义利欲 的一致性。东方主义者打入第一世界文化政治的高层,使“东 方主义”对东方的整体误读出现了裂缝。同样,东方主义者的 对抗,也意味着西方自己内部的混乱。东方主义表现了西方文 化内部出现了多种声音,也表明西方主义曲解东方的企图日益 落空。
意义:一方面,他勾画出心理分析中的文化心理由被动转 化为主动地可能性。另一方面,划出了所谓“跨文化比较”中 的边界,因为一切忽视文化差异的结果,一切抹平少数话语的 立场的做法,其最终结果都可能是复制老牌的帝国主义的政治 和文化,使得全球性文化丧失差异而变成一种平面的模块,那 将是人类文化的末日。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

按照A.德里克等人的解释,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状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仍然存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二是指准“第三世界”的当代社会状况,即以先前第三世界为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会,也有非殖民地社会)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统治的状况;三是指一种全球状态,亦即在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状况。

所以,后殖民主义主要就是以先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以及生活在第一世界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关怀和文化倾向。

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后殖民主义 (自动保存的)

后殖民主义 (自动保存的)

第五讲后殖民主义主要内容:引子:概念分析一、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二、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三、对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评价学时:4学时重点:后殖民主义的评价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称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以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一书为标识。

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问题。

后殖民主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模式,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何为后殖民主义?从一开始的发起者也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与后殖民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背景和自身理论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其理论本身就带有模糊性。

后来的研究者受立场和视角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就更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论。

更有甚者,不少研究者结合自己研究课题的需要,随意曲解概念、自我划定范围,以自我定义法来迎合自己的研究需要。

后殖民主义的概念更是众说纷纭,也使得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和概念延伸变得更加的具有模糊性,为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后殖民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增加不少的误导。

但是后殖民主义并不是没有所指,琢磨不定,我们结合理论,客观分析,还是可以找到更符合原意的阐释。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我们知道原先的殖民主义主要是以直接强权的军事霸占的形式进行殖民掠夺,通过出兵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武力直接把这一国家或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实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对殖民地的侵夺。

但是随着广大亚非拉民族人民的觉醒,各种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各殖民地国家相继取得独立,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资本主义国家再想通过直接的武装占领模式的殖民统治已是不再可能。

但是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和掠夺的本性,又促使他们不得不建立新的掠夺体系,后殖民主义应运而生。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的权力话语思想,东方主义是指西方统治、重建、支配东方的方式,它
把东方作为一种话语,依据西方的文化、制度和政府管理机构,在文化 上乃至意识形态上表述和再现东方。东方主义的特点表现在自我衍生发
展、不受个人支配而形成统一系统的自足性;被传统视为客观知识体系,
使东方主义者始终以西方权力代言人的身份发言的政治功能;以福柯的 话语分析为武器,认为语言具有描绘、构造、再现一系列力量 规范的对象的话语性。东方主义带来的后果,首先是东方 与西方人为的划分与对立,其次是将东方抽象于文本化, 将东方描绘成不开化、不文明、不进步和
一、后殖民主义的兴起(理论来源)
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 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 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 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 来实现的。
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穿 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 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应对后殖民主义的策略
(二),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
取双方之精华,促自我之成长。当代中国文 化建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本国传统民族文化的 学习借鉴上,应立足于当前国内、国际的发展现 实,客观看待东西方文化发展,做到“吸其精华, 去其糟粕”。对于我们的民族遗产我们要寻找它 的现实生长点,从而并入到当代文化中去。对西 方文化的引进并不能死板的照搬,引进的目的是 为了借鉴和创造,应做到灵活运用,从而促进中 西方文化融汇。
二,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4,反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
后殖民理论家根据历史现实,反对把东方和西方截然 对立起来的类型化概括,认为过于强调民族和文明的独特性, 就很容易陷入地域狭隘主义、本土蒙昧主义,凶而主张在彼 此尊重差异和普及个体权利的基础上,异质共存,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PPT课件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PPT课件
23
• 葛兰西主要是围绕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来探讨文化问 题的重要性的,而且,他的着眼点是民族国家 内部的文化斗争 。
24
• 后殖民理论家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推演到世界范围,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 主义的整个过程 ,在后殖民时代, 文化控制仍 然是帝国主义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 , 殖民地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 ,把帝 国主义文化霸权转换为自己对于文化的领 导权是非常关键的。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詹姆士?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佛朗茨法农?圣三位一体爱德华赛义德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詹姆士cyrillionelrobertjames19011989生于英属特立尼达1938年去美国因参加过共产党被迫在1953年离开美国去英国1969年重回美国任教在体育批评文学批评加勒比史泛非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著述颇丰
19
文化霸权理论
•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18911937)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艺 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 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葛兰 西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基础。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 《狱中来信》 《葛兰西文集》
20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 ),或称“文化 领导权”、“领导权”。 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 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 到了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 用于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 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
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发表则标 志着后殖民主义的形成。 斯皮瓦克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 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 和歪曲。 巴巴的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 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 ,即 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PPT课件
19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後殖民主義
什麼是殖民?(‘The West,’ ‘The Orient,’ 種族主義,內部殖民) 後殖民是解殖民後的歷史階段(美國是不是後 殖民國家)?還是一種抗拒殖民的態度與行動 ?和殖民/新殖民/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何在? 解殖民可能嗎? 後殖民理論 vs. 後殖民文學;後殖民文學vs. 典 律 後殖民主義、後殖民性(postcoloniality) Margins vs. centers; 殖民者vs. 被殖民者;The Subaltern, 離散族群, 第三世界知識份子。 抗拒/解殖民策略。
English as a "father tongue"
English is my mother tongue. A mother tongue is not not a foreign lan lan lang language l/anguish anguish —a foreign anguish. English is my father tongue. A father tongue is a foreign language, therefore English is a foreign language not a mother tongue. (She Tries 30)
後現代主義與後殖民主義: 相似點
質疑權力中心 雙重語言、多元文化 戲擬、含混、沾 染(contamination).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
万雪飞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4(043)001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具有异质性、浮动性、杂糅性和迁徙性等特征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来看,它先后被用做具有时间性的历史分期的术语;指称殖民地社会文化互动的后殖民文学;殖民话语分析的后殖民理论;描述殖民主义时期之后全球状况的一种话语;以及反对全球化时代下不平等的激进主义的政治和哲学.其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政治学领域转向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并经发展具有了广泛的跨学科性质.后殖民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其特质就在于它对殖民主义的检讨深入到了“文化的层面”.它既要对殖民主义赖以运作和发挥效力的意识形态机制加以分析和批判;又要将这一批判性视域引入现时代全球权力的结构中,以质疑全球化时代下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从文化和知识层面探寻对抗的可能.
【总页数】8页(P69-76)
【作者】万雪飞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J], 雷志梅
2.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思想资源与理论特征 [J], 张立波
3.西方文化霸权的历史性、根源性和空间性——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后殖民主义的历
史价值 [J], 刘莉
4.浅析操纵理论的理论实质演变——以操纵学派、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翻译三段时期为例 [J], 李小青
5.从旅行理论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 [J], 王智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 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并不局限 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 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 关系的方式。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 级的利益,而且还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之中, 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 “常识”。
正如赛义德所说,“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 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 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 来围堵、再现东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 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 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文明” 一方的。
2、贯穿时间的目的论叙事
①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罗马帝国,黑暗的 中世纪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资本主义发 展史,这个叙事开始并终结于西方的经典文 化,西方成为“上帝的选民。 ②西方的进步完全源于其内在的特质:科学 理性、新教伦理,工业革命,议会民主,市 场经济等,对于殖民主义在西方发展史上并 不光彩的作用只字不提。
3、西方文化普遍化情节下的种族优越论
2、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①不平等的信息流,即作为一种媒介帝国主义论述的 文化帝国主义; ②第二,对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威胁,即作为一种民 族性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③第三,消费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即作为一种全 球资本主义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④第四,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即作 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文化帝国主义;

在西方的强势文化面前, “东方”失去了古老神奇 迷人的光环而沦落为 现代“灰姑娘”。
四.后殖民主义关键词
1身份/认同(Identity)
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想 象的地理和历史”(例如殖民探险者和小说 家们讲述的故事)有助于“精神通过把附近 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 自身的感觉”,“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 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存在方式”。 ( 想象秩序与象征秩序)
康拉德
吉卜林
奈保尔
库切
六、体现后殖民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家:
康拉德、吉卜林、奈保尔、库切 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很多国家摆脱帝国主义的 殖民统治后建立的共和国,但是这些年轻共和国却 相继发生了不可扼制的动乱与失控。冷战结束后, 美国政府关于“世界新秩序” 的修辞,它那种孤 芳自享的气味、难以掩饰的胜利情绪和它对责任的 庄严承诺,都是康拉德在作品中所描写过的:我们 是老大,我们注定要领导别人,我们代表着自由与 秩序,等等

福柯表明了人仅是一种由话语生产出来的形式,而 在《规训与惩戒》中,福柯进而指出,主体不仅是 一种知识形式,它更是一种权力的建构,它通过一 整套技术、方法、知识、描述、方案和数据,对躯 体和灵魂进行塑造。这种积极的权力还表现在知识 的生产,权力同知识结成同盟,互相促进,权力操 控着知识的生产,知识反过来又帮助权力扩张社会 控制。因此,没有中立的、完全客观的知识,知识 无不受到权力的浸染。所谓的“真理”实际上是权 力的产物。
第十四章 后殖民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概述:拒斥总体叙事而强 调“异质性”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 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 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 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 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 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 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 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三, 后殖民主义的思想特征
1、西方特权视角下的世界: 西方中心主义是从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来审视这 个世界的。通过把世界从空间上划分为作为世界中 心和唯一意义源泉的欧美与“笼罩在黑暗愚昧的阴 影之中”的、“成为恐怖、毁灭、邪恶、乌合的野 蛮的象征”的剩下其他地区。通过运用一套复杂的 语言与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如文明与 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 对世界加以描述。
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 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 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 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 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后殖民主义主要体现为不同经济体、不同肤色 之间互相观照的态度上,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黑 人与白人、男人与女人、西方人与东方人、香港人、 日本人、美国人与印第安人和中国人等等。
文化霸权首要的不是一个争夺“领导”的问 题,而是一个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是使 自身领导合法化的问题。因此,就必须借助 于政治与文化的力量,超越自身经济的局限 性,体现为一种精神和道德的统治。因此, 文化霸权是一项全面的统治工程,既是一个 文化或政治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的问题。
2、知识──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