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狱相顺正谊明道_春秋繁露_的修己治人之道

合集下载

千古名篇《春秋繁露》

千古名篇《春秋繁露》

千古名篇《春秋繁露》【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董仲舒是西汉有名的大儒,他所著的《春秋繁露》在历史上较有影响力,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1. 匿病者,不得良医。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

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生病的人,不会有高明的医生为其治疗。

这句话用来比喻掩饰自己的过失。

2. 圣人积聚众善以为功。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

圣人善于积聚众人的力量而成就大业。

此言治国安邦要发挥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众人的作用。

3. 无伐名木,无斩山林。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

无,不要。

不要砍伐名贵珍稀的树木,不要伐尽山上的林木。

这个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即要保护珍稀树木,反对滥伐山林。

4. 不能致功,虽有贤名,不予之赏。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

虽,即使。

之,他。

不能立功,即使有贤名,也不能给予他奖赏。

此言奖赏要依功而行,而不能根据一个人的名誉好坏。

5.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

不懂的就要问,不会的就要学。

6.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道,指理论或学说。

有,通“又”。

善于为人师的,既要使自己的理论或学说臻至完美,又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

此言良师应当为人师表,道德文章并重。

7.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

得志成功之时,不能不有所警惕。

此言得志成功更应谨慎,切不可得志忘形,否则便会祸生患至。

8. 卵待复而为雏,茧待缲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

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

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

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噫!持此辩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三疑之。

今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足下诋诮希文为人。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

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

《春秋繁露》仁义法29诗解1仁在爱人义在正我

《春秋繁露》仁义法29诗解1仁在爱人义在正我

《春秋繁露》仁义法29诗解1仁在爱人义在正我题文诗:春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为言人,义为言我,言名以别.仁之与人,义之于我,不可不察,至察自察,众人不察,以仁自裕,以义设人,诡处逆理,鲜不乱矣.人莫欲乱,大抵常乱.闇人我分,不省仁义.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昔晋灵公,杀其膳宰,以淑饮食,射弹大夫,以娱其意,厚自爱也,不爱人也,不为淑人.质於爱民,以下至於,鸟兽昆虫.不爱非仁,仁者爱人.兵已加焉,往救弗美.未至豫备,至备常备,有备无患,则加美之,善其救先.救蚤而先,害无由起,天下无害.观物之动,先觉其萌,绝乱塞害,於将未形,春秋之志,其明至矣.非尧舜智,知礼之本,孰能当此,救害先知.公之恤远,春秋美之.详美恤远,天地之间,快其仁矣.仁义法第二十九 1《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

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1),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2)矣。

仁之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

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3),而以义设(4)人。

诡(5)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

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

凡以闇(6)於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是故《春秋》为仁义法。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

人不被其爱(7),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昔者晋灵公杀膳宰以淑(8)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

质(9)於爱民,以下至於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

嶲(10),《传》无大之之辞。

自为追,则善其所恤远也。

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弗美。

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

夫救蚤而先之(11),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

然则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12),绝乱塞害於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明至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全文翻译

董仲舒《春秋繁露》全文翻译

董仲舒《春秋繁露》全文翻译《春秋繁露》原文:《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

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

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

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仁者,爱人也。

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

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春秋》弗美。

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

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

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

其至明矣。

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

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

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

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

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

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

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

潞子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

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是义与仁殊。

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

君子求仁义之别,然后辨乎内外之分。

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

《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

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

故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

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

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

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

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

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注释:【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

《春秋繁露》19立元神诗解2本立国安

《春秋繁露》19立元神诗解2本立国安

《春秋繁露》19立元神诗解2本立国安题文诗:明主贤君,必于其信,肃慎三本.郊祀致敬,恭事祖祢,举显孝梯,表彰孝行,以奉天本;秉耒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谷,以足衣食,以奉地本;辟雍庠序,修孝敬让,明以教化,感以礼乐,以奉人本.三者皆奉,民如子弟,不敢自专,邦如父母,爱不待恩,使不须严,野居露宿,厚於宫室.君安枕卧,莫助自强,莫绥自安,自然赏致.以德为国,甘於饴密,固於膠漆,圣贤真情,真情勤勉,崇本不失.君者国征,不可先倡,感而后应.居倡之位,不行倡势,官人不官,事人不事,不居和职,以和为德,常尽其下,下义辅佐,故能为上.体国之道,在於尊神.尊者奉政,神者就化,不尊不畏,不神不化.欲为尊者,在于任贤;欲为神者,在于同心.贤备股肱,君尊国安,同心相承,变化若神,莫见所为,功德自成.正文:明主贤君必于其信,是故肃慎三本。

郊祀致敬,共(15)事祖祢,举显孝梯,表异孝行,所以奉天本也。

秉耒(16)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谷,开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

立辟雍庠序 (17),修孝悌敬让,明以教化,感以礼乐,所以奉人本也。

三者皆奉,则民如子弟,不敢自专,邦(18)如父母,不待恩而爱,不须严而使,虽野居露宿,厚於宫室。

如是者,其君安枕而卧,莫之助而自强,莫之绥(19)而自安,是谓自然之赏。

自然之赏至,虽退让委国而去,百姓襁负其子随而君,之君亦不得离也。

故以德为国者,甘於饴密,固於膠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

君人者,国之证(20)也,不可先倡,感而后应。

故居倡之位而不行倡之势,不居和之职而以和为德,常尽其下,故能为之上也。

体国(21)之道,在於尊神。

尊者所以奉其政也,神者所以就其化也,故不尊不畏,不神不化。

夫欲为尊者在于任贤, 欲为神者在于同心。

贤者备股肱则君尊严而国安,同心相承则变化若神,莫见其所为而功德成,是谓尊神也。

【注释】 (15) 共:同“恭”,恭敬。

祖祢:此指宗庙。

祢:奉祀父亲的宗庙。

(16) 秉耒: 手执农具。

春秋繁露第十次仁义法第二十九至天容第四十五...

春秋繁露第十次仁义法第二十九至天容第四十五...

「春秋繁露」第十次〈仁義法第二十九至天容第四十五〉篇研讀會記錄主持人:鄭卜五教授接下來是第十場春秋繁露研讀會,這一場由研究生何恭佑及蔡忠道教授來導讀,但恭佑因有事至教育部開會,故這一場導讀範圍由仁義法第二十九至天容第四十五,由蔡忠道教授來作導讀及探討。

在這之前先由黃忠天所長來談談貴元等,汪治平教授的蝴蝶效應也留到十一月份的研讀會,再來作總結探討。

黃忠天所長:上次姬秀珠教授提到相關的問題,如春秋為何變一為元,我來作些補充。

公羊傳言「春,王正月」,元的概念是相當深,在董仲舒特別重視,楚莊王第一談到「春秋變一謂之元」;王道第六談到「元者,始也」;二端第十五談到「春秋之道,以元之深來證天之端」;包括晉書郭璞列傳第四二亦提及「臣聞春秋之義,貴元慎始」,我們要關注的是為何貴元,這其實是由易經來的,周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所謂元,即原始的概念,但易經有三個概念,第一是開始之始,一是元是大小之大,另一是善,元者是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掌人,上位者要能體物、體仁才配當領導人,體仁即體元,因為元亨利貞相當於春夏秋冬,人事上而言相當於仁禮義智,易經講大哉乾元,人則是奉哉人元,奉哉即是奉天,法天,即人道之始也。

責天即奉天,奉天即奉元,故改一為元即奉元以成事,即成就萬事萬物,故奉即是效之意。

若只言始,其所言則太低。

董仲舒最終言仁道之關懷,就心而言曰仁心,就政治而言曰仁政,就道德而言曰仁德,故元即仁之概念。

蔡忠道教授:黃所長、鄭教授及在坐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在嘉義待了五六年,今天來這裡參加研讀會也算是開擴視野,很高興來作導讀,就個人閱讀後提出的幾個重點及想法來和大家共同討論及思索。

我個人理解整個漢代的思想有兩個很重要的特徵,一個是由道而術,由先秦論道較多,至漢代談統治之術,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曾說:「六家思想是務為治者也」談道家也說「指君人南面之術」故其談術是較多的。

漢代思想整個是要回應大一統的新政治局面,所以他們很關心自己思想在新的新的政治局面下如何去立足,在各思想競爭的過程如何去成為一個領導,成為一個統治者的上層思想;另一個是思想混融,這在戰國後期就已經開始了,包括我們所知的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這樣的混融一直到秦受到些許壓抑,但在漢朝整個漢初的文化相對來說是較寬鬆的,整個漢朝的文化階級基本上文化是較低的,他們為了因應新的政治局勢,秦朝用法家思想的實驗其實是失敗的,所以漢朝一開始的文化還是較寬鬆的,所以各家思想在漢朝有一段時間是較復興的,漢初武帝時是儒家和道家的競爭,但都非純儒或純道,都是混融的。

廷试策——王十朋

廷试策——王十朋

廷试策——王十朋廷(雍正本、四库本作御。

)试策问:盖闻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仰惟祖宗以来,立经陈纪,百度着明,细大毕举,皆列圣相授之模,焉万世不刊之典。

朕缆绍丕图,恪守洪业,凡一号令,一施为,靡不稽诸故实,惟祖宗成法是宪是若。

然画一之禁,赏刑之具犹昔也,而奸弊未尽革;赋敛之制,经常之度犹昔也,而财(原误作则,据雍正本、四库本改。

)用未甚裕;取士之科,作成之法犹昔也,而人才尚未盛;黜陟之典,训迪之方犹昔也,而官师或未励。

其咎安在?岂道虽久而不渝,法有时而或弊,损益之宜有不可已邪?抑推而行之者非其人耶?朕欲参稽典册之训,讲明推行之要,俾祖宗之治复见于今,其必有道。

子大夫学古入官,明于治道,蕴畜以待问久矣,详着于篇,朕将亲览。

臣对:臣闻有家法,有天下法。

人臣以家法为一家之法,人君以家法为天下之法。

人君与人臣,虽名分不同,而法有小大之异。

至于能世守其法者,则皆口权而已。

人臣能执一家之权,守一家之法,以示其子孙,则必世为名家。

人君能执天下之权,守其家法以为天下法,贻厥子孙,而施诸罔极,则必世为有道之国。

盖法者治家治天下之大具,而权者又持法之要术也。

今陛下亲屈至尊,廷集多士,访治道于清问之中,首以监于先王成宪、恪守祖宗之法为言,是则陛下欲守家法以为天下法者,固已得之矣。

臣获以一介草茅,与子大大之列,仰承圣诏,其敢不尽底蕴,茂明大对,以为陛下遵祖宗守成法之献耶!臣之所欲言者无他焉,亦口揽权而已。

尝谓君者天也,天之所以为天者,以其聪明刚健,司庆赏刑威之权而不昧也。

君之所以为君者,以其能宪天聪明,体天刚健,司庆赏刑威之权而不下移也。

天执天之权而为天,君执君之权而为君,故天与君同称大于域中,而君之名号必以天配。

以天道而王天下也,则谓之天王;以天德而子兆民也,则谓之天子;居九五正中之位,则谓之天位;享万寿无疆之禄,则谓之天禄;五服五章者谓之天命;五刑五用者谓之天讨;就之如日者谓之天表;畏之如神者谓之天威;居曰天阙,器曰天仗;法曰天宪;诏曰天语。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0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0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中)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B.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途径答案 B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诸子百家代表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纷纷著书立说,他们以结束战乱,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故选B项。

A、C、D三项不是核心问题,均排除。

2.(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理想的臣民应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这一学派应该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 C解析根据“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可知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

材料与儒家、法家和墨家思想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3.(2018·湖南岳阳适应性训练)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答案 B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材料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以“仁”为思想核心,C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秦进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原文刊载于《衡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摘要:从考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与《汉书·董仲舒传》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入手,认为正谊明道是董仲舒针对诸侯王咨询越国三仁问题的答复,其本义是董仲舒关于仁人标准的看法。

古往今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可归纳为高度赞扬、严厉批判、平实看待3种。

追根溯源,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来源于先秦诸子的思想,被后人视为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语言,直至现代仍有其生命力。

关键词:董仲舒;正谊明道;语境本义;评价;义利观作者简介:秦进才(1953-),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衡水学院特聘教授。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作:“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记述大体相同,文字亦有相异之处,含义也有区别。

古往今来,学者们做出了无数的解读,写出了数不尽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儒家重义轻利的典型,有人说是义利对立的言论,无论是赞成者或反对者都振振有词。

笔者不揣浅陋,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略述管窥蠡测之见,以请教于大家。

一、董仲舒所言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董仲舒曾两相骄王——江都王、胶西王,在任上曾有一次重要的回答,而《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和《汉书·董仲舒传》有着大致相同的记述,也存在着相异之处。

一是提问者不同。

《春秋繁露》记载董仲舒所回答的是胶西王,《汉书·董仲舒传》记述发问者是江都王。

笔者认为似乎当以江都王为是。

二是记载的字数多少、详略不同。

《春秋繁露》记载有360余字,《汉书》记述仅210余字。

总体来看,《春秋繁露》详细,《汉书》简略。

当是《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成文在前,《汉书·董仲舒传》根据《春秋繁露》进行了删削润饰。

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原文: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

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

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

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

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

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

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

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

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译文:我(欧阳修)顿首禀告乐秀才足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经典十句,天人感应,儒术独尊!

董仲舒《春秋繁露》经典十句,天人感应,儒术独尊!

董仲舒《春秋繁露》经典十句,天人感应,儒术独尊!《春秋繁露》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为汉代中央集权1、躬自厚而薄责于外。

选自《春秋繁露·仁义法第二十九》。

【译文】反躬自问要严厉一点,而责备别人要宽松一点。

2、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选自《春秋繁露·度制第二十七》。

【译文】过分富贵就容易骄奢,过分贫穷就容易忧愁。

3、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

选自《春秋繁露·服制像第十四》。

【译文】天地生育万物是用来养活人的。

4、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选自《春秋繁露·盟会要第十》。

【译文】善事没有因为小而不作的,恶事没有因为小而不去除的。

5、乱国之臣,虽不墓杀,其罪皆宜死。

选自《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

【译文】扰乱国家的臣子,即使不是篡权就君,他的罪过也该处死。

6、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

选自《春秋繁露’玉杯第二》。

【译文】如果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那么儿子就不像儿子的样子:如果君主不像个君主的样子,那么臣子就不像的臣子的样子。

7、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选自《春秋繁露·玉杯第二》。

【译文】使百姓服从君主,使君主服从于天,这是春秋的大义啊。

8、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选自《春秋繁露·灭国上第七》。

【译文】能够让万民之心归往,得到天下万民的拥戴,一定是无敌于天下的。

9、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选自《春秋繁露·仁义法第二十九》。

【译文】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

10、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选自《春秋繁露·通国身第二十二》。

【译文】气中的纯净部分是精华,人中的纯洁者是贤才,修身养性的以积累精气为宝贵,治理国家的以聚拢贤才为原则。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是汉代重要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没有《春秋繁露》书名。

《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现存《春秋繁露》中有《玉杯》、《竹林》等80余篇。

没有《闻举》、《蕃露》、《清明》、等篇。

"蕃露"与书名"繁露"相近。

今本有"精华"篇而无"清明"。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一书认为《春秋繁露》是伪书。

这种说法不为学术界承认。

日本学者田中麻纱已从《春秋繁路》论五行的九篇中发现前四篇与后五篇的思想是抵触的,因此怀疑这些文章可能不是董仲舒的著作。

这些问题还需要讨论。

学术界董学研究者一般还是认为《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所著,是研究董学的基本可信的资料。

董仲舒作为经学大师,下帷讲经,学者云集。

他颇有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培养的学生很多。

通五经,为博士,任梁相的有褚大;精通《春秋》的有吕步舒。

任长史,奉命处理淮南狱,以(《春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另一学生吾丘寿王从董子学《春秋》后,高材通明。

在汉武帝面前出谋划策,汉武帝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

在朝廷上曾驳公孙弘,违群僚议,都得到汉武帝的赞赏。

还有赢公"守学不失师法",在昭帝时任谏大夫,授徒传业,成为名师。

学生为郎、谒者、掌故者有一百多人。

董氏子孙"皆以学至大官"。

学生成才,证明董仲舒教育的成功。

在《春秋繁露》中,教育思想比较丰富,约有以下八个方面:(一)重德教,辅刑罚统治者对待被统治者总要使用软硬两手,软的是德化教育,硬的是刑法惩治。

教狱相顺 正谊明道——《春秋繁露》的修己治人之道

教狱相顺 正谊明道——《春秋繁露》的修己治人之道
13篇 , 2 大部 分 已 亡 佚 。流 传 至 今 的 只有 一 部 由
提供理论的根据。照《 春秋繁露》 的说法, 由于人
是 天 的一部 分 , 以人 的行 为的根 据 , 定要在 天 所 一 的行 为 中寻 找 。他 采 用 了 阴 阳家 的思 想 , 为 天 认 与人之 间存 在 密 切联 系。从 这 个前 提 出发 , 把 他 主要来 源于 阴 阳家 的形 上 学 的根据 与儒 家政 治 、 社 会哲 学结合 起来 。 汉语 的 “ ” , 时 译 为 Hevn 主 宰 之 天 字 有 ae ( 天 ) 有 时译 为 ntr( 、 a e 自然 之 天 ) 而 在董 仲舒 哲 u , 学 中两者 兼 而 有 之 。他 认 为 “ ” 宇宙 人 间 的 天 是
施 克 灿
(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 京 10 7 ) 北 0 8 5

要: 董仲舒是 汉代 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 一, 哲学 家和教育 家, “ 有 汉代孔子 ” 之称。在先秦儒 学向汉代经 学
的转 变过程 中, 董仲舒起 了十分 重要 的作用 , 的作用 主要 表现 在通过 主 张“ 尊儒 术” 他 独 使儒 学神 学化、 学 经
后 人辑 录 的《 秋 繁露 》 7卷 8 春 1 2篇 , 于 书 中篇 由
名和《 汉书 ・ 董仲舒传》 所载“ 《 说 春秋》 事得失 , 《 闻举》 《 、玉杯》 《 露》 《 、蕃 、 清明》 《 、 竹林》 之属, 复数十篇 , 十余万 言, 皆传于后世 ” 不尽相 同, 现 存《 春秋繁露》 中有《 玉杯》 《 、 竹林》 等篇名 , 而无 《 闻举》 《 、蕃露》 《 明》 、清 等篇 , 故后人疑其不 尽 出 自董仲舒一人之手。《 春秋繁露》 系后人辑 录 董 仲舒 遗文 而成 书 , 书名为 辑 录者所加 , 隋唐 以后

春秋繁露第十次仁义法第二十九至天容第四十五...

春秋繁露第十次仁义法第二十九至天容第四十五...

「春秋繁露」第十次〈仁義法第二十九至天容第四十五〉篇研讀會記錄主持人:鄭卜五教授接下來是第十場春秋繁露研讀會,這一場由研究生何恭佑及蔡忠道教授來導讀,但恭佑因有事至教育部開會,故這一場導讀範圍由仁義法第二十九至天容第四十五,由蔡忠道教授來作導讀及探討。

在這之前先由黃忠天所長來談談貴元等,汪治平教授的蝴蝶效應也留到十一月份的研讀會,再來作總結探討。

黃忠天所長:上次姬秀珠教授提到相關的問題,如春秋為何變一為元,我來作些補充。

公羊傳言「春,王正月」,元的概念是相當深,在董仲舒特別重視,楚莊王第一談到「春秋變一謂之元」;王道第六談到「元者,始也」;二端第十五談到「春秋之道,以元之深來證天之端」;包括晉書郭璞列傳第四二亦提及「臣聞春秋之義,貴元慎始」,我們要關注的是為何貴元,這其實是由易經來的,周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所謂元,即原始的概念,但易經有三個概念,第一是開始之始,一是元是大小之大,另一是善,元者是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掌人,上位者要能體物、體仁才配當領導人,體仁即體元,因為元亨利貞相當於春夏秋冬,人事上而言相當於仁禮義智,易經講大哉乾元,人則是奉哉人元,奉哉即是奉天,法天,即人道之始也。

責天即奉天,奉天即奉元,故改一為元即奉元以成事,即成就萬事萬物,故奉即是效之意。

若只言始,其所言則太低。

董仲舒最終言仁道之關懷,就心而言曰仁心,就政治而言曰仁政,就道德而言曰仁德,故元即仁之概念。

蔡忠道教授:黃所長、鄭教授及在坐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在嘉義待了五六年,今天來這裡參加研讀會也算是開擴視野,很高興來作導讀,就個人閱讀後提出的幾個重點及想法來和大家共同討論及思索。

我個人理解整個漢代的思想有兩個很重要的特徵,一個是由道而術,由先秦論道較多,至漢代談統治之術,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曾說:「六家思想是務為治者也」談道家也說「指君人南面之術」故其談術是較多的。

漢代思想整個是要回應大一統的新政治局面,所以他們很關心自己思想在新的新的政治局面下如何去立足,在各思想競爭的過程如何去成為一個領導,成為一個統治者的上層思想;另一個是思想混融,這在戰國後期就已經開始了,包括我們所知的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這樣的混融一直到秦受到些許壓抑,但在漢朝整個漢初的文化相對來說是較寬鬆的,整個漢朝的文化階級基本上文化是較低的,他們為了因應新的政治局勢,秦朝用法家思想的實驗其實是失敗的,所以漢朝一開始的文化還是較寬鬆的,所以各家思想在漢朝有一段時間是較復興的,漢初武帝時是儒家和道家的競爭,但都非純儒或純道,都是混融的。

《春秋繁露》天道施第82诗解1礼义法天性以安情

《春秋繁露》天道施第82诗解1礼义法天性以安情

《春秋繁露》天道施第82诗解1礼义法天性以安情题文诗:天之道施,地之道化,人之道义.圣人至明,见端知本,精之至也;得一应万,类之治也.动其本者,不知静末;受其始者,不能辞终.利者盗本,妄者乱始,受乱之始,动盗之本,欲民之静,不可得也.君子至正,非礼不言,非礼不动.好色易流,饮食易争,流争则乱,无礼所致,礼出乎义,义出乎天,天性至情,礼体性情,而防乱者.民之情也,不能制欲,使之度礼.目视正色,耳听正声,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之情,所以安情.变谓之情,虽特异物,本性不变.变变之情,变谓之外.情随物变,真情不变.外物动性,若神不守.积习渐靡,物之微者.其人不知,习忘天真,常然若性,不可不察.纯知轻思,思虑通达.节欲顺行,则伦常得,以谏正人,僴静为宅,礼义为道,文彩自得.至诚遗物,本性不变.躬宽无争,不与俗推,众强物欲,弗之能入.蝉蜕浊秽,含命施理,与物迁徙,不自失者,圣人之心,童心天性,至性至情,情真义深.天道施第八十二 1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

圣人见端而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1)也。

动其本者不知静其末(2),受其始者不能辞其终。

利者盗之本也,妄(3)者乱之始也。

夫受乱之始,动盗之本,而欲民之静,不可(4)得也。

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

好色而无礼则流(5),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

夫礼,体情(6)而防乱者也。

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7)礼。

目视正色(8),耳听正声(9),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之情(10)也,所以安其情也。

变(11)谓之情,虽持异物(12),性亦然者,故曰内(13)也。

变变之变(14),谓之外。

故虽以情,然不为性说(15)。

故曰:外物之动性,若神之不守也。

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

其人人不知,习忘乃为(16),常然若性,不可不察也。

纯知轻思则虑达(17),节欲顺行则伦(18)得,以谏争(19)僴静为宅,以礼义为道则文德(20)。

是故至诚遗物而不与(21)变,躬宽无争而不以与俗推(22) ,众强(23)弗能人。

春秋繁露作者

春秋繁露作者

春秋繁露作者《春秋繁露·仁义法》云:“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儒家思想不仅提倡“施报”,还主张“报以德”。

所谓“仁德”即是孔子“仁者爱人”、“泛爱众”的道德观念,后世儒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

德者何?孔子之道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知新,敦厚朴实,乐道人善,谦恭礼让,仁民爱物,天下归仁焉。

”可见,“德”乃为“道”之本也。

道为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之规律也。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德之一。

先秦儒家讲“仁”,就是在这种大自然观指导下提出来的。

有了大自然才有万物,因此,大自然为天下至德。

老子之道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认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把握客观规律,无为而治,才能“与民同乐”,如此才能“与天地相似,与四时相副。

”当然,老子之道也存在着局限性,但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儒家又讲“义”,此处的“义”并非狭义的道德范畴。

它还包含了法、术、势三个层面。

从内涵上看,“义”指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从形式上看,指合理、合乎情理的各种举止行为;从作用上看,义表现为“宜”。

孔子之道,既是一种追求社会正义的价值理想,也是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纲领,同时也是一种倡导道德修养的修身之道。

从而达到保证社会秩序的目的。

关于“法”的内涵,我们已在《春秋繁露》中作过详细的解说。

“道法自然”、“为而不争”等理论要点,都已在上述章节中涉及。

“术”、“势”内涵虽较复杂,但在具体分析其原则时,则又不难区分。

“势”即权谋术数,其基本精神就是审时度势、择机行事。

《老子》曰:“智者善任势,愚者好自用。

”《韩非子》曰:“立必胜之势,而夺敌人之心。

”《孙子兵法》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总之,法所指是天下之大道,即是以天下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为研究对象。

故,仁与义也好,智与法也罢,实际上是一回事。

只是儒家对“仁”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升华,使之成为一种道德规范。

《老子道德经》全文繁体

《老子道德经》全文繁体

《老子道德经》全文繁体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春秋繁露·二端第十五注

春秋繁露·二端第十五注

春秋繁露·二端第十五注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从起,亦未可与论灾异也,小大微著之分也。

(至者,达也。

由此而达彼也。

春秋之意,论小而达大,明微而知著。

二端者,阴阳两意,生死殊途也。

)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将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

(二端皆起于无端,此阴阳生于太极,太极生于无极之意也。

)吉凶未形,圣人所独立也,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此之谓也。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之语出《论语·子罕》,由便是从,本是颜渊自叹,圣人之学问道德,犹高山仰止,虽心欲从之,力有所未逮。

此句旧注皆谓为上下不相承,当是旁注误窜入。

仔细研析,却是未必。

其言立,今多解为树立,其实当是起意于细微之意。

《易·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隂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便是圣人本二端之言也。

吉凶未形之时,常人不能体其精微,唯神人独独能起意而立也。

后引论语之言为佐。

整个文意调顺畅然,如何妄下“妄窜无疑”之论?)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顺数而往,必迎来而受之者,授受之义也。

(授者给予,受者接受。

顺数而往者,授也,禅也。

迎来而受之者,受也,代也。

古为君者,必通天文,明历法,知生死,晓人事。

农业社会,四时之序以应农时,关系到国计民生。

故新君登基,必先校核旧有历法,所以有改正朔之礼。

俗儒有三正相承之言,无非是冬至点变换之序,却妄系于人事,成三正之乱言,其误后人多也。

)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著也。

(《吕氏春秋·慎大览》云:“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易·坤》云:“履霜,坚冰至。

”皆见微知著之言也。

董子此处主要指推灾异而明祸乱。

)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此便是正朔之意义。

)故书日蚀,星陨,有蜮,(《左传·庄公十八年》:“秋,有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 第1期2010年1月高 校 教 育 管 理Journa l of H i ghe r Educa ti on M anag e m entV o.l 4N o .1Jan .2010教狱相顺正谊明道)))5春秋繁露6的修己治人之道施 克 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摘 要: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0之称。

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0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

董仲舒的主要著作5春秋繁露6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0,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董仲舒;5春秋繁露6;教狱相顺;正谊明道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0)01-0061-05收稿日期:2009-11-07作者简介:施克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生活在/文景之治0和/雄才大略之武帝0的汉王朝极盛时代,他对5公羊春秋6与5易经阴阳6学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

汉景帝时,因专精5春秋6而被选任为博士,但因景帝崇高黄老之术,故其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下帷讲诵0。

武帝时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士以备咨询,董仲舒连对三策,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故称/天人三策0。

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许。

对策后,他担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他对刘非讲了/春秋大一统0的精神,提出/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0,以此暗示刘非不要称霸,应尊重中央皇权。

公元前125年,董仲舒又做了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后于公元前121年辞职回家,从此结束了他的仕禄生活。

晚年致仕在家,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

董仲舒一生著述甚多,5汉书#艺文志6著录123篇,大部分已亡佚。

流传至今的只有一部由后人辑录的5春秋繁露6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5汉书#董仲舒传6所载/说5春秋6事得失,5闻举6、5玉杯6、5蕃露6、5清明6、5竹林6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0不尽相同,现存5春秋繁露6中有5玉杯6、5竹林6等篇名,而无5闻举6、5蕃露6、5清明6等篇,故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

5春秋繁露6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现存最早的5春秋繁露6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传本很多,主要有清5四库全书6本,光绪五年(1879年)定州王氏谦德堂刻5畿辅丛书6本,附张驹贤5校正6十七卷,又有5四部备要6本及197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最详尽的是苏舆所撰5春秋繁露义证6点校本收入中华书局5新编诸子集成6中。

一、5春秋繁露6及其思想倾向董仲舒潜心钻研5公羊春秋6,学识渊博。

5春秋繁露6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

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

董仲舒毕生致力于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

照5春秋繁露6的说法,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他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儒家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汉语的/天0字,有时译为H eaven (主宰之天)、有时译为nature(自然之天),而在董仲舒哲学中两者兼而有之。

他认为/天0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百神之大君也0。

/天0既有神学人格性,又有自然物质性。

5春秋繁露6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0的思想。

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

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天人感应0论,即天人之间相互感应,天能对人类进行严格的赏罚。

在他看来,皇帝是天给人类社会设立的最高统治者,是天之子,/替天行道0,是唯一合法执行/天意0的人,要服从/天意0,就要服从皇帝,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0思想。

代天而治民的君主,其行为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天。

如君主施行仁政,上天就会降下/符瑞0或/祥瑞0现象,以示天的奖励或授命;如果君主施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异现象,以示/谴告0,而这种谴告也是天对君主的爱护与挽救。

董仲舒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了人格,而这种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为了论证封建王朝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之间的统一性,他认为天人之间的彼此感应、协调统一,才能取得整个/天人0结构的均衡、稳定和持久,这既是/天道0,也是/人道0;既是自然事物的运行法规,也是人间世事的统治秩序。

5春秋繁露6还用五行相生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认为/天0的意志是通过/阴阳五行0来表现的。

其准则是/阳贵而阴贱0,/亲阳而疏阴0,他用这套理论来说明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如君、父、夫属阳,臣、子、妻属阴,是配合君、父、夫的存在而存在的,要绝对服从。

/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

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

0(5春秋繁露#基义6)虽然它承认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性质、地位不同,但阳和阴双方,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不可改变的,更不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0,/天不变,道亦不变0。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三纲五常0思想,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0为/三纲0,以/仁、义、礼、智、信0为/五常0。

所谓/纲0,网之大绳也,即纲领、主宰。

五常是三纲的调整和补充,/常0有不变的意思,五常是五种不变的德性。

董仲舒还进一步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0,他认为/三纲0来源于/天0,其目的是从理论上确证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君臣父子的严格的统治秩序。

5春秋繁露6的贡献在于适应了当时政治上统一的需要,把战国以来的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5春秋6公羊学的名义下融汇起来,以哲学上的神学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为基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作为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理论依据。

尽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这一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二、5春秋繁露6中的修己之道(一)万民之性、待教而善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通过人性来论证教育功能的思想。

在人性论问题上,他调和孟荀的/性善0论和/性恶0论,认为人性是/天0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可善可恶,他说: /性者,天质之朴也0(5春秋繁露#实性6)。

人的这种素质,包括性和情两方面,由性而有仁,由情而有贪。

性相当于天的阳,情相当于天的阴,故/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0 (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

这就是说,天有阴阳,故人性中亦有善与恶的要素。

董仲舒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他说:/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

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天所为,有所至于止。

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0(5春秋繁露#实性6)。

正如米与禾的关系一样,要使性成善,由/可能0变为/现实0,需通过人为的教育活动,才能使之进而为善,故曰:/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0(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

既然人们的性有待于外加的教育才能为善,则善当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不属于性的范畴。

董仲舒认为教育不但可以防止恶性,培养善性,而且还可以把人培养成任何类型的人。

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0说,他把人性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圣人之性为上品,认为这是天生的/过善0之性,是其他人先天不可能、后天又不可及的,指的是统治阶级最上层的比较少数的一些人,如帝王、周公、孔子一类人物。

斗筲之性为下品,他认为下品无善质,近于禽兽,教化是无用的,只能采用刑法对付他们。

/中民之性0代表万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即待圣王教化后方能成/善0,但却不可能成为圣人,他们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王者的教化就是对人性的加工,王者是奉天命来教化人民的。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轹而不可得革也。

是故虽有至贤,能为君亲62高校教育管理第4卷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

0(5春秋繁露#玉杯6)王者不重视教化,就是/弃重任而违天命0。

他认为孟子性善论是/世长者之所误出也0(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孟子性善论使教育失去依据,而荀子性恶论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董仲舒认为性恶论有较多的合理性。

董仲舒讲人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性待教而为善0,就是从人性论方面阐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0董仲舒认为义利是人天生的需要,/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0(5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6)。

他认为,利是养身体的,物质是生理的需要。

义是养心的,道义是精神的需要。

所以,养心的/义0比养体的/利0更重要,/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0(5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6)。

作为/圣人0和统治者应该/显德以示民0,做义的表率,来教育感化人民。

董仲舒提出:/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

可谓仁圣矣。

0(5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6)这段话经班固修改润色后,成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0(5汉书#董仲舒传6),实质上是要求臣民重义轻利,不要追求物质利益、计较个人得失,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统治者的利益[1]253。

义利之辩是儒家关于行为价值观方面的重大论题,以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0为发端,追求功利的行为总是被视为不合道义的。

董仲舒认为要强调义,统治者重义,才能引导人民重义。

凡处事应以正义、明道为行为动机及准则,而不应考虑功利得失。

董仲舒在考察历史人物时,往往只注意其志向,认为只要志向正确,即使结果不理想,甚至走向反面,也不应受到谴责,相反,如果动机恶劣,即使意外地出现好的结果,也应受到谴责。

如何正谊明道?董仲舒提出了/仁义之法0,他说:/5春秋6之所治,人与我也。

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0(5春秋繁露#仁义法6)。

仁侧重于人际关系,提倡宽和,义侧重于个人的行为规范,提倡行为要正直。

具体来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0(5春秋繁露#仁义法6)。

人人要攻自己的恶,不要攻别人的恶,要自责不要责人。

这是教导人们修己待人的态度,要求养成严于责己和宽以待人的德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