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合集下载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9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9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考点49儒学成为正统【十年真题】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六)董仲舒的“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的主张,开创了我国科举取士之先河
(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春秋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春秋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理解判断,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的。它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和阴,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更不可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即维护封建统治者的道和天是一样的,是永远不变的。
2.为人臣者应该绝对忠于君主。《春秋繁露·王道》曰:“观乎鲁隐、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根据《公羊传》记载,鲁隐公代桓而立,始终有还政之意;祭仲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惜冒骂名危险,以郑国大局为重;卫叔武在卫君被逐期间代君位,卫侯复国而还政;宋孔父、仇牧和晋荀息,都是在国君遭遇危险时,不惜杀身成仁,为主捐躯。《春秋》在记载中对此有褒扬之意,董仲舒认为,这些都是真正忠诚的行为。
政权对北方边疆的威胁,同时也使被匈奴统治的诸多北方少数民族开始陆续与汉王朝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间的融合,并且对今天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间的和谐相处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王者爱及四夷,以德服夷。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曰:“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故王者爱及四夷。”又说:“与之厚利以没其意,与盟于天以坚其约,质其爱子以累其心。”这说明董仲舒主张用和平的方法来处理汉王朝与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这对汉代的民族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汉武帝不断招抚少数民族降将,争取、联合少数民族的和平进步力量,以德服夷。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因单于欲杀己,故与休屠王等商议欲降汉,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并合并其众共四万余人降汉。武帝对此非常重视。《史记·汲黯列传》记载:“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迎接,赏赐降众,封浑邪王为漯阳侯,并将少数王、将封为侯安置于相应郡县。其余人员则分别安置在北边五郡故塞外,作为汉的属国。武帝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深得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认可和拥护,对团结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以德服夷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功臣表》记载,汉武帝封侯共75人,且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这种以德服夷的政策也为其后的君主所继承。

董仲舒经济思想研究(上)

董仲舒经济思想研究(上)

董仲舒经济思想研究(上)【摘要】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从董仲舒的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经济哲学思想、社会秩序观、对经济政策的探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董仲舒经济思想的独特性在于其强调礼乐和教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评价董仲舒经济思想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贡献和局限性。

展望董仲舒经济思想的研究方向,可以深入挖掘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探讨其对现代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借鉴意义。

董仲舒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经济哲学、社会秩序观、经济政策、影响、独特性、评价、研究方向1. 引言1.1 董仲舒经济思想研究(上)董仲舒,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在经济领域,董仲舒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董仲舒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经济哲学思想、社会秩序观、对经济政策的探讨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董仲舒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揭示董仲舒在经济领域所具有的独特性,对其经济思想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对董仲舒经济思想研究的方向。

希望通过对董仲舒经济思想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启迪和借鉴。

2. 正文2.1 董仲舒的经济思想发展历程董仲舒的经济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他是儒家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经济问题也开始关注和讨论。

董仲舒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思想。

董仲舒早期主要关注社会秩序和人的道德伦理。

他强调礼乐教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化人民的道德水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也提倡“仁政”,即通过君主的仁德和治理,来带领国家实现繁荣和进步。

董仲舒王道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与启示——以《春秋繁露》为中心

董仲舒王道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与启示——以《春秋繁露》为中心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是儒学史上的里程碑,是汉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作为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哲学思想体系以天人哲学为基础,枝繁叶茂,影响深远。

《春秋繁露》①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最基本资料,本文仅从其“王道”的政治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发掘其中的生态智慧,以期对当今生态保护有所启示。

一、王道及其最高价值与生态智慧(一)王道及其最高价值。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对王和王道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

”在这里董仲舒从“王”字的造字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将天地人贯穿起来就是王,将天道贯彻实施于自然和人类中并使之和谐共生就是王道,实施王道是王与生俱来的根本职责。

即将天道应用于自然与人类的伦理法则就是王道。

董仲舒又进一步说明了王道的渊源即天道,其表现为:“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生溉其乐以养,死溉其哀以藏,为人子者也。

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阴阳之理,圣人之法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王作为天之子,秉承了上天赋予的因循天道管理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使天地人和谐共处。

王在贯魏彦红【摘要】董仲舒王道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

董仲舒认为王道即天道,王道实施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天道。

仁是天道和王道的最高价值诉求。

遵循天道进行国家治理,会使社会和谐顺畅,风调雨顺,民风美好。

董仲舒的王道思想呈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即我们要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天地人“三位一体”是生态保护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董仲舒王道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生态保护*魏彦红,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教授。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字子張,中国西汉初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对儒家经典《春秋》的注释和解释,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在读完《春秋繁露》后,我深受触动,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主张推崇“天人感应”、“治气致治体”的思想,对于官吏和统治者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素质对于治理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天下百姓。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到了“常恒”这个概念,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秩序。

他主张人们应当遵循这种规律,以恒定的态度面对世界,从而达到安定与和平。

他警告君主和官吏们不能够以权谋私,追求短暂的功名利禄,而应当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着想。

此外,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还提出了“正名”和“尊贤使能”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一国之治必须从整体上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他呼吁各级官员要实事求是,力主公正廉洁,做到了“尊贤使能”,选用适任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在阅读《春秋繁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们应当如何修身养性,还关注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试图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不仅对于西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官员们具有重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在管理社会和国家时,应当注重道德修养和品质塑造,力求实事求是,为人民谋福利。

总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本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后,我深刻领悟到了他关于道德修养、社会治理和为政的精神实质。

对于今天的社会和世界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

西汉丞相董仲舒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影响西汉时期,董仲舒是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对于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教育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探讨董仲舒儒家思想对于汉朝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皇帝权威的强化:董仲舒主张君主是合乎天命的,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

这种思想对于皇帝权威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君主在政治上更加稳固,神化的色彩更加浓厚。

2. 德治政策的推行:受董仲舒思想影响,汉朝实行了“德治”,即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更加稳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

同时,德治政策也影响到了后世的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国思想。

**二、教育影响**1. 建立官学体制:董仲舒提出了“教化之学”的思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

在他的倡导下,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官学体制,推动了儒家教育的发展。

这对于培养人才、传承儒家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推广儒家经典:董仲舒对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整理,对于推广儒家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将《尚书》、《周易》等经典纳入到官方教育中,提倡经史子集的学习,对于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道德影响**1. 倡导仁义道德:董仲舒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在个人和社会行为中应当体现出仁、义的精神。

这种思想的传播,对于社会道德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和谐。

2. 强调君臣关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等著作中强调了君臣的关系,主张君臣应当相互尊重、忠诚守信。

这种思想对于强化君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于汉朝政治、教育以及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汉朝的统治者有指导作用,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汉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得以繁荣与发展。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作者:孔蕾来源:《商业文化》2019年第19期《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

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其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他主张,西汉王朝应当放弃汉初以来的黄老之治,改弦易张,推行儒术,走出西周以后的社会动乱,弘扬王道。

实现王道的基本方法是礼乐教化。

他通过对《春秋公羊传》的阐释,突出大一统观念,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把阴阳五行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以灾异儆戒作为判断尘世是非的标准,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真正做到不与民争利,移风易俗,重建社会伦理。

他强调历史的进程是三统更替循环,孔子作《春秋》是为汉代立法,论证了孔子的改制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培养人才,改变选官制度,由此形成了他的政治儒学体系。

董仲舒认为,人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为善,而教化由王者通过国家组织进行,其行为应当根据天意展开。

可以说,《春秋繁露》的诞生是在大一统王朝的背景下对儒学治国理念的新解释。

后世的人性学说、谶纬学说、德主刑辅观点,都从董仲舒这里延伸。

在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董仲舒的思想是由在野到在朝的转折标志,外王开始压倒内圣,直到宋代理学问世后才有了新的变动。

儒学新篇汉之初立,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

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读书心得——《春秋繁露》中的易医思想研究

读书心得——《春秋繁露》中的易医思想研究

读书心得——《春秋繁露》中的易医思想研究《春秋繁露》为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政治哲学著作。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论是其主要哲学思想所在。

对于董仲舒的学术思想,两汉时期的学者已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司马迁说其为学三年“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力行则“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王充甚至直接将其与孔子齐观,“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由此得之其学力精纯,至诚专一,欲为万世立法开太平的“拳拳之心”是何其恳切真挚了。

《春秋》推天施而顺人理,与《周易》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相一致。

董仲舒本人亦言:不明乎《易》,不能明《春秋》。

《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至隐;《易》以天道下济人事,《春秋》以人事反之天道;实则隐显不二,天人一理。

故《易》与《春秋》者,圣人之全体大用也。

《春秋》始元终麟,犹《易》之首《乾》《坤》而终《既》《未》也。

由此得之,《春秋》即《易》也。

若能合而参之,则于天道与人事可穷幽洞微,知本达末,明乎不二之旨也。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为易学与中医学的角度,从人副天数、循天之道、天人合德三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具体阐述,以求全新的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1 人副天数——求天之数,莫若于人对于生命的构造与来源及其价值,一直是古往今来众多哲学家苦苦思索与不断探求的问题之一。

“认识你自己”是镌刻在古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目的是在告诫世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人之为人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本有的价值与神圣的使命。

对于这一问题,董仲舒亦作了深入的思考,并认为“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其在《人副天数第五十六章》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字休山,汉朝初年儒学学者。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一部以传统经典《春秋》为基础,探讨天人关系、人伦道德、政治治理等问题的重要著作。

我在阅读《春秋繁露》后,深受其启发和感悟。

第一章:天人合一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顺应天地的规律和原则,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董仲舒的理念提醒我们应当关注整体利益,追求共同发展,以实现内外的和谐。

第二章:人伦道德董仲舒非常关注人伦道德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应当发扬仁爱之心,以和平、友爱、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私自利,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董仲舒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德观,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第三章:政治治理《春秋繁露》中一部分内容涉及政治治理的问题。

董仲舒强调君主应当遵循仁爱之道,以民为本,依法治国。

这一思想启发了我对于政治的理解和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腐败、权力滥用的现象。

董仲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只有以公正、平等和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稳定和繁荣。

第四章:自我修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只有如此,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在现代社会,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追求,而忽视了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内心的平静。

结语:通过阅读《春秋繁露》,我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天人合一、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刍议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刍议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刍议
宋艳萍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
【摘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来源于《公羊传》,并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阐发和深化。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两种内涵,在《春秋繁露》中,“大一统”之意,为以一统为大,而一统,就是三统中的一统,所以“统”为“统绪”之意;而在“天
人三策”中,“大一统”有了“大统一”的蕴含,以迎合汉武帝雄才大略,欲统一政治、思想领域的需求。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汉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两种
内涵皆有学者加以秉承和延续。

随着历史的演进,“大一统”的“统绪”之意日渐
模糊,而“大统一”之意占据了主流。

【总页数】8页(P49-56)
【作者】宋艳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1
【相关文献】
1.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
2.论西汉时期“大共同体本位”之构建——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为视角
3.《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
“大一统”思想的构建4.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5.作为经学式宪制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宪制思想发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

大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
县 ,有 诸侯统 治的封 国。封 国之 中,既有 同姓( 刘 氏) 居 国,窃 如故号 ”。至佗 曾孙时 ,仍藏 “ 其 先武帝文 匈奴 始终是北方 强敌 。高祖 时,有 平城之 围;高 西汉 初 期政 治 上 实行 郡 国制 ,有 中央 直辖 的郡 帝 玺 ” 。 诸侯 ,又有异姓诸侯 。中央直接统治的地区不过 1 5个 后 时,单 于欺侮太后 女主 , “ 欲游 中国”;文帝 时, 郡 ,仅 占全 国土 地 的 1 / 3 。而诸 侯大 的如齐 、楚、吴 云 中、辽东地 区,每 年被 杀被掳达万人 以上 。所 以, 等,有五六个郡、几十个城。诸侯国除了由中央委派丞 汉皇帝不过 是 “ 以皇帝之号 ,为戎人诸侯而 已”。
经济 、历 史与民族等各 个方面 。他 的这些思 想,在 当时产 生 了巨大的现 实意 义:奉 “ 元 ”而起的祭祀 、封禅 、改历;促
进 了汉 民族 的形成 与奠定 了中华民族融合之 思想基础 ;司马迁 的 ( ( 史记》 受董 仲舒思想 的影响深刻 ;改变王侯将 相养 士
风 气与废 除诸侯 政治上 的权力 ;君 主爱 民为 民,官 吏奉公 廉洁; ( ( 春秋 决狱 、断事深入人 心 ,君 臣 普 遍遵循 ;独尊儒
董仲舒更予以热情天下诸侯各以其职万方数据华友根大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13来祭贡地上所有二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奠定了中华民族融春秋繁露王道合之思想基础后来汉武帝见到司马相如的遗书中谈到封禅之董仲舒提倡忠孝仁义不仅使各家各派知识分子事就与倪宽及其师褚大一起研究封禅具体事宜公认接受君主百官万民尊信实行就是少数民并于元封元年从;开创 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学时代。而且,在以后的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上都
有极 其深刻的影响 。
关键 词 :董仲舒;儒学;统一思想;经学;更化;循环论;三纲五常;仁政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解题要旨:
(2010· 北京文综·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 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013年重庆文综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 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 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014上海单科)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 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题要旨:审题干,
识记人物主张 识记人物:我国古 代一位学者 识记主张: “天人 合一”的理论,为 统治提供了“天命 攸(所)归”的神 学依据
(2013· 高考重庆文综卷) 析选项,判断人物主张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法 董仲舒提出 战国时期儒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 南宋理学代 家代表人物, “天人合 提供了“天命攸(所)归” 家代表人物, 表人物,建 主张加强中 一”、“天 主张仁政, 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 立了理学体 央集权,主 人感应”与 提出民贵君 是 系,其思想 张法治,与 题干“天人 轻思想与题 主张与题干 A.韩非子 题干主张不 合一”理论 干主张不符, 主张不符理 B.孟子 符, 吻合, A错误。 C正 B 错误。 论吻合,D C.董仲舒 确。 不正确。 D.朱熹
思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采取的措施?
4、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史论互证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摘要:董仲舒作为西汉最著名的公羊经师,其思想集中体现于《春秋繁露》中。

他继承了传统的公羊学说,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许多独特阐释,提出了天道阴阳等诸多理论。

所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西汉中期封建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继承了汉初的法治政策,以尊“公羊家”为口号创造了“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模式。

他出师征伐,变更制度,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使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整合,帝业臻于鼎盛,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大义;阴阳理论;西汉政治一、《春秋繁露》的创作背景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

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建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在思想文化方面,武帝时期相对宽松,广开献书之路,使大批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藏起来的典籍得以再现;大批隐退于民间的学者得以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

汉武帝讲文治,修武功,举贤良对策笼络人才。

董仲舒围绕天人关系和大一统问题,回答武帝策问,颇得汉武帝的赏识。

由此,奠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模式,使儒学为统一的中央集权服务。

董仲舒以阐发孔子《春秋》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也应运而生,并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春秋繁露》中。

二、《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董仲舒根据孔子观点归纳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春秋大义”,在《春秋繁露》中主要为:(一)为臣之义在于忠诚无僭越1.为人臣者不得有损君主的绝对权威。

诸侯不得专执,不得专地,不得舞天子之乐等,都是此意。

为人臣者必须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天子的指挥,不得蔑视更不得损害王权。

如“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得专讨也。

”陈夏征舒犯弑君之罪,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有讨贼之义,本应肯定,但《春秋》贬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是汉代重要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没有《春秋繁露》书名。

《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现存《春秋繁露》中有《玉杯》、《竹林》等80余篇。

没有《闻举》、《蕃露》、《清明》、等篇。

"蕃露"与书名"繁露"相近。

今本有"精华"篇而无"清明"。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一书认为《春秋繁露》是伪书。

这种说法不为学术界承认。

日本学者田中麻纱已从《春秋繁路》论五行的九篇中发现前四篇与后五篇的思想是抵触的,因此怀疑这些文章可能不是董仲舒的著作。

这些问题还需要讨论。

学术界董学研究者一般还是认为《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所著,是研究董学的基本可信的资料。

董仲舒作为经学大师,下帷讲经,学者云集。

他颇有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培养的学生很多。

通五经,为博士,任梁相的有褚大;精通《春秋》的有吕步舒。

任长史,奉命处理淮南狱,以(《春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另一学生吾丘寿王从董子学《春秋》后,高材通明。

在汉武帝面前出谋划策,汉武帝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

在朝廷上曾驳公孙弘,违群僚议,都得到汉武帝的赞赏。

还有赢公"守学不失师法",在昭帝时任谏大夫,授徒传业,成为名师。

学生为郎、谒者、掌故者有一百多人。

董氏子孙"皆以学至大官"。

学生成才,证明董仲舒教育的成功。

在《春秋繁露》中,教育思想比较丰富,约有以下八个方面:(一)重德教,辅刑罚统治者对待被统治者总要使用软硬两手,软的是德化教育,硬的是刑法惩治。

西汉中期董仲舒作春秋繁露,较系统地阐述

西汉中期董仲舒作春秋繁露,较系统地阐述

董仲舒《春秋繁露》简析《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

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

《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一、《春秋繁露》的创作初衷作者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他不仅博学多识,担任过朝廷的大官,而且“居庙堂之高则思其民”,决心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促进国家的强盛。

而且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人民因为战争而终日慌乱不安的心也终于平静。

经济得到发展,政治上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急需一种理论体系来巩固,于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应运而生。

董仲舒在当时的社会上不仅是远近闻名、人人尊重的大学者,而且他做官理事的能力又非常出色,他曾两任汉朝分封国的国相。

因此,有这样一位能力不俗,又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为汉代武帝出谋划策,皇帝当然会欣然接受。

《春秋繁露》作为董仲舒的代表作,主张在以往儒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集权统治,这样的思想正是汉武帝想要的。

汉武帝有着建立千秋大业的雄伟壮志,首先就要有支持他统治的完备思想体系的支持。

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规范人伦道德。

3.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主张儒学独尊,实行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三、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论点: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四、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图解历史】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信息提取:相较先秦儒学而言,董仲舒新儒学是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在西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摘要]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减缓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保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庞大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社会背景;历史意义董仲舒是我国汉代闻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独尊儒术、免除百家”的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一、“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大一统”的概念是《公羊传》第一次提出的。

《春秋经》开篇首句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阐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谒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大”即以何为重,以何为大义,引申为重视、尊重。

“一”指统一、合一,指万物的全然。

“统”即纲纪意。

“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与周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更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以统一天下,因此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已受之于天也。

王者受命而王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后经进一步发挥,董仲舒以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1]如此“大一统”思想不仅有了与生俱来的合理性,而且还为广大人民所同意,开始作为统治手腕和主流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要紧体此刻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他主张成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在董仲舒看来,君主是上天之子,代表天的意志统治人民,臣民服从君主确实是服从上天,而君也要服从天的意志,不然天就会以阴阳灾异来进行处惩,要求君主“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一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铁专卖是汉武帝为解决长期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搜刮性政策,加速了社会贫困化进程,引起了各个阶层的不满。董仲舒认为,国家“与民争利”必然导致百姓“皆趋利而不趋义,”这不是王道教化之道,而是秦亡之道。所以他在《春秋》重民之义的旗帜下明确提出了“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说“古井田法虽难卒于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主张废除此制度,但未被武帝采纳。武帝死后,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继承了董仲舒的观点并对此提出了激烈的批评。《盐铁论·本议》:“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同时分析了政府专卖盐铁的诸多弊端,《盐铁论·禁耕》中有:“铁器失其44宜,而农民失其便”,铁器农具由“县官笼而一之”政府专卖统一规格的农具,不适应当地需要,使“农民失其便。”另外,《盐铁论·国疾》:“车器难就而易败,车不累期,器不终岁。一车千石,一衣十钟。”农具由政府专卖,质劣价高,增加了农民负担,不利于农业生产。贤良文学们主张还利于民,反对于民争利,如《盐铁论·能言》:“罢利官,一归之于民”,“利官”就是指盐铁官。此种观点和看法是深受董仲舒经济思想影响的,是董仲舒对“盐铁皆归于民”的反对汉武帝盐铁政策的意见的翻版。
三、《春秋繁露》中的哲学思想
《春秋繁露》中的哲学思想以神学蒙昧主义、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主要为:
(一)“天人合一”思想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至高无上的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它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
(四)董仲舒“德刑兼用”的治国思想,对汉代及后世法律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初的法律制度承秦而来,虽然陆续有所修改,但大体规模未变。秦制以严刑峻法著称,汉初也大致如此。景帝时期的《公羊传》集成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倡导“以德化民”,董仲舒对此又有发展,倡导“德刑并用”。他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骀蜜,固于胶漆。”并认为刑罚不可偏废,同等重要。如《春秋繁露·四时之副》中说:“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那么刑又怎么使用才稳妥呢,董仲舒又给出了答案,《春秋繁露·精华》:“《春秋》之所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春秋繁露·玉杯》中说:“《春秋》之论事,莫重于志。”《春秋繁露·正贯》中说:“论罪源深浅定法诛。”董仲舒的这些观点对汉代及后世法律的制定和治狱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二)攘夷狄意在先治诸夏而后统一夷狄
董仲舒认为《春秋》褒扬中国礼仪文明,反对夷狄侵扰中原,因此在《春秋繁露·王道》中曰:“桓公存邢、卫、杞,不见《春秋》,内心予之,……。桓公救中国,攘夷狄,卒服楚,至为王事者。”齐桓公存邢、卫、杞,是抵御北狄;召陵之会服楚,是对南蛮的反击。董仲舒对这些“攘夷狄”的举动给予肯定。《春秋》成公十五年载:“叔孙侨如会晋士、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鰌、邾娄人,会吴于钟离。”《传》曰:“竭为殊会吴?外吴也,竭为外吴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董仲舒接受并发展了此种说法。《春秋繁露·王道》曰:“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董仲舒认为这是王道的体现,即王者要统一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然后统一“诸夏”,最后将蛮夷戎狄收入王者版图,这也正是孔子为后世王者统一天下设计的方略。董仲舒将《春秋》攘夷、外夷狄之义解释为王道,主张分步骤实现统一,也有劝谏之意,因为董仲舒所处的时代天下早已统一,但周边落后民族的侵扰依然存在。攘夷具有深远意义。
2.为人臣者应该绝对忠于君主。《春秋繁露·王道》曰:“观乎鲁隐、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根据《公羊传》记载,鲁隐公代桓而立,始终有还政之意;祭仲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惜冒骂名危险,以郑国大局为重;卫叔武在卫君被逐期间代君位,卫侯复国而还政;宋孔父、仇牧和晋荀息,都是在国君遭遇危险时,不惜杀身成仁,为主捐躯。《春秋》在记载中对此有褒扬之意,董仲舒认为,这些都是真正忠诚的行为。
四、董仲舒思想的社会影响
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及其哲学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使儒学走向独尊之路,并确立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地位,对后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政策及管制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择要罗列如下:
(一)董仲舒“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成为民众反盐铁专卖的理论武器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摘要:董仲舒作为西汉最著名的公羊经师,其思想集中体现于《春秋繁露》中。他继承了传统的公羊学说,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许多独特阐释,提出了天道阴阳等诸多理论。所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西汉中期封建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汉武帝继承了汉初的法治政策,以尊“公羊家”为口号创造了“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模式。他出师征伐,变更制度,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使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整合,帝业臻于鼎盛,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王道、人道实际共为一套和谐治国之理念
所谓“人道”,是指以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准则;所谓“王道”,是指最高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理论和制度。记叙鲁国242年历史的《春秋》完备地体现了人道和王道,这是董仲舒对《春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春秋繁露·玉杯》曰:“《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挟而王道备。法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为采。”又《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春秋》曰:‘杞柏来朝。’王者之后称公,杞何以称伯?《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其中体现了王道制道,为新王立法。在董仲舒的观念中,《春秋》包含着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理论准则,《春秋》的每一条经文,经文中的每一个事件、人物,甚至字词都蕴含着孔子的治国理念,孔子著《春秋》就是为了后来的继周者王朝设想的政治蓝图,《春秋》也为汉朝统治者确定“汉道”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三)董仲舒的农业经济思想对西汉政策的制定影响巨大
董仲舒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遣谒者劝遭水灾的郡种宿麦,也是受到了董仲舒的影响。《春秋繁露·立元神》:“兼沫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古,开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而衣食之源以五谷为主,五谷之中麦与禾又是最重要的,故董仲舒上书武帝:“《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兼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可见,其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极为深刻的。另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述之经济主张对武帝以后汉代诸帝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具有深远影响。如元帝时有什一而税、岁役三日之制;哀帝时有限田之议;王莽时期有“奴婢令”和“王田令”,可见,董仲舒的经济思想对西汉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巨大。
二、《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
董仲舒根据孔子观点归纳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春秋大义”,在《春秋繁露》中主要为:
(一)为臣之义在于忠诚无僭越
1.为人臣者不得有损君主的绝对权威。诸侯不得专执,不得专地,不得舞天子之乐等,都是此意。为人臣者必须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天子的指挥,不得蔑视更不得损害王权。如“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得专讨也。”陈夏征舒犯弑君之罪,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有讨贼之义,本应肯定,但《春秋》贬之。是因为在没有得到周天子允许的情况下,同为诸侯国的杀伐,是僭越君权的行为,是为“专讨”。
3.为人臣者应该知权,即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君主的行为方式。《春秋繁露·王道》曰:“鲁隐公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公子目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气义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所谓执权存国者,以祭仲之事最具代表性。《春秋》桓公十一年载:“宋人执政祭仲。”《公羊传》曰:“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祭仲在宋国威逼下,“出忽而立突”,使国家变亡为存,行权者的动机和效果都有利于君主,是谓“知权”,达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目的。
(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春秋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春秋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理解判断,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的。它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和阴,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更不可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即维护封建统治者的道和天是一样的,是永远不变的。
(二)董仲舒的天谴说为督促帝王改正错误和查处恶吏提供了合理的追查口实
董仲舒利用《春秋》灾异说指出兼并的危害。《春秋繁露·王道》中说:“强奄弱,众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不能禁止。日为之食,星陨如雨,雨椥,沙鹿崩。……《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通过言灾异对皇帝给予警示。对此,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派博士褚大、徐偃等人巡视地方郡国,查处兼并土地与民争利的贵族官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十三州刺史,以六条问事,解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董仲舒所言日食、星陨、风沙灾异天谴警示的督查。
1.直接影响到西汉法律的制定。汉武帝时任用张汤、赵禹修订律令。《汉书·刑法志》:武帝“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另外,《史记·酷吏列传》中:“(张汤)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拘守职之史。”关于其修订律令的情况记载,《汉书·刑法志》做了描述:“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讹,禁网寝密。”又《晋书·刑法志》载《魏律序》曰:“律之初制,无免坐之文。张汤、赵禹始作监临部主,见知故纵之例,其见知而不举劾,各与同罪,失不举劾,各以赎论,其不见不知,不生也,是以文约而例通。”由此可知张汤、赵禹更定律令与董仲舒所言:“《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后其志”相符。《春秋决狱》原情定罪的本意是对汉初的严刑峻法的修正修改,以重志之义为偶然因素触犯法律者解脱。董仲舒还直接参与律令的制定,由此观之,汉武帝修订的法律是受《春秋决狱》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