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第十七讲 梯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梯形》优秀说课稿范例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梯形》优秀说课稿范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梯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再次将学生带入梯形的殿堂,进一步探究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是四边形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⑴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⑵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经历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⑵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 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梯形有关计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二、教法分析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三、学法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证留下的纸片是是四边形,那么留下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我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搜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容易发现,当所剪的边与相对的边平行时,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不平行时,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呢?由此导入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刚刚研究过的的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既复习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加强对比,顺利过渡到梯形的研究.(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探究一、梯形的相关概念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梯形的实例,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拘泥于校园,教室,家里的物品,这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XX年上海世博会中国会馆的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学生对梯形高的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画一画”:在一张有平行线条的纸上作一个梯形abcd,使ad ∥bc,并作出它的一条高.待学生画好后,分别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义以及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梯形,那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加以强调.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1.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吗2.一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属于四边形的两个不同分支。
八年级数学竞赛专题第十七讲 梯形
第十七讲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等腰梯形是一类特殊的梯形,其判定和性质定理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类似.通过作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是解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是:1.平移腰:过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2.平移对角线:过一顶点作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3.过底的顶点作另一底的垂线.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例题求解【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D=2∠B,若AD=a ,AB=b,则CD 的长是.(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思路点拨平移腰,构造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注平移腰、平移对角线的作用在于,能得到长度为梯形上下底之差或之和的线段,能把题设条件集中到同一三角形中来.【例2】已知一个梯形的4条边的长分别为1、2、3、4,则此梯形的面积等于()10A.4 B.6 C.82D.23(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思路点拨给出4条线段,要构成梯形需满足一定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可能的上、下底.注给出4条线段不一定能构成梯形,需满足一定的条件,讨论的方法是通过平移腰,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讨论,请读者思考,设为梯形的上、下底,c、为腰,那么a、b、c、d满足怎样的条件?【例3】(1)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BC,E是梯形外一点,且EA=ED,求证:EB=EC(2)请你将(1)中的“等腰梯形”改为另一种四边形,其余条件不变,使结论“EB=EC”仍然成立,再根据改编后的问题画图形,并说明理由.(黄冈市中考题)思路点拨 要使“EB=EC ”仍然成立,只需新的四边形与等腰梯形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例4】 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BC ∥AD ,AD=3,BC=6,高h =2,P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直线m 过P 点,且m ∥DC 交梯形另外一边于E ,若BP=x ,梯形位于直线m 左 侧的图形面积为y(1)当3<x ≤6时,求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 (2)当0≤x ≤3时,求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 (3)若梯形ABCD 的面积为S ,当y=S 21时,求x 的值. (龙岩市中考题)思路点拨 随着P 点在BC 上运动,梯形位于直线m 左侧的图形形状也发生改变,故解本例的关键是分类讨论及梯形常用辅助线的添出.注 削弱证明的难度,赋以点(或线)运动,在动态过程中解几何问题,这是近年中考试题中几何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类问题需要动态分材(以静制动,动中觅静).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给我们深入探究问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我们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5】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CD ∥AB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AOD=120°,点S 、P 、Q 分别为OD 、OA 、BC 的中点.(1)判断△SPQ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AB=5,CD=3,求△PQS 的面积; (3)87=∆∆AODPQS S S ,求ABCD 的值.思路点拨 多个中点给人以广泛的联想: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三角形中位线等.注 等腰梯形连对角线后,就产生等腰三角形,当对角残互相垂直时,就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解等腰梯形有关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特殊三角形的知识.学力训练1. 观察下列图形和所给表格中的数据后回答问题:当梯形个数为n 时,这时图形的周长为 . (2001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2.在四边形ABCD 中,AD=BC ,AB =DC ,AC 与BD 相交于点O ,∠BOC=120°,AD=7,BD=10,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 (杭州市中考题)3.如图,有两棵树,一棵树高8米,另一棵高2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 米. (南昌市中考题)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BC ,AB=DC ,∠D=120°,对角线CA 平分∠BCD ,且梯形的周长为20,则AC= ,梯形ABCD 的面积为 .(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BC ,E 是AB 的中点,若△DEC 的面积为S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 A .S 25 B .2S C .S 47 D .S 49 6.在梯形ABCD 中,AB ∥CD ,∠D=2∠B ,AD=a ,CD=b ,则AB 等于( )A .b a 21+B .b a+2C .a+bD .a+2b(荆门市中考题)7.四边形ABED 和四边形AFCD 都是平行四边形,AF 和DE 相交成直角,AG=3cm ,DG=4㎝,平行四边形ABED 的面积是36cm 2,则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 ) A .49cm B .43cm C .41cm D .46cm (济南市中考题)8.课外活动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形状的风筝,其面积为450cm 2,则作对角线所用的竹条至少需( )A .302mB .30cmC .60㎝D .602m(黑龙江省中考题)9.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与BD 垂直相交于O ,MN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DBC =30°,求证:AC=MN .10.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CD ,点P 为BC 边上一动点,PE ⊥AB ,PF ⊥CD ,问PE+PF 的值是否为一定值?若为一定值,求出这个定值;若不为定值,求出这个值的取值范围.11.如图,梯形ABCD 中,AD=BC ,BC=3AD ,E 为腰AB 上一点. (1)若CE ⊥AB ,BE=3AE ,AB=CD ,求∠B ;(2)设△BCE 和四边形AECD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若2 S 1=3 S 2,求AEBE.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 12.如图,ABQR 是直角梯形,∠A=∠B=90°,P 在AB 上,且RP=PQ=a ,RA =h ,QB=k ,∠RPA=75°,∠QPB=45°,则AB= .13.如图,在梯形ABCD 中,已知AD ∥BC ,BC =BD ,AD=AB =4cm ,∠A=120,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 .(陕西省中考题)1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DC=l0cm ,AC 与BD 相交于G ,且∠AGD=60°,设E 为CG 中点,F 是AB 中点,则EF 长为 .15.梯形上下底长分别为1和4,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3和4,则此梯形面积为 . 16.用4条线段a=14,b=13,c=9, d=7作为4条边构成一个梯形,则在所构成的梯形中,中位线的长的最大值为( )A .13.5B .11.5C . 11D .10.5 (湖北赛区试题)17.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 =30°,∠C =60°,E 、M 、F 、N 分别为AB 、BC 、CD 、DA 的中点,已知BC=7,MN=3,则EF 的长为( )A . 4B .214 C .5 D .618.如图,梯形ABCD 中,AB ∥DC ,E 是AD 的中点,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如果AB+DC=BC ⇒∠BEC=90°; ②如果∠BEC =90°AB+DC=BC ;③如果BE 是∠ABC 的平分线⇒∠BEC=90°,④如果AB+DC=BC ⇒CE 是∠DCB 的平分线,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重庆市竞赛题)19.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底AB=13,CD=8,AD ⊥AB 并且AD=12,则A 到BC 的距离为( )A .12B .13C .132112⨯ D .10.5 (四川省竞赛题)20.已知在矩形ABCD 中,AD>AB ,O 为对角线的交点,过O 作一直线分别交BC 、AD 于M 、N(1)求证:S 梯形ABMN =S 梯形CDNM(2)当M 、N 满足什么条件时,将矩形ABCD 以MN 为折痕翻折后能使C 点恰好与A 点重合(只写出满足的条件,不要求证明);(3)在(2)的条件下,若翻折后不重叠部分的面积是重叠部分面积的21,求MCBM 的值.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21.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C 、BC 为一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ACDC 和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AB 的距离是AB 的一半.2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D=2,AD =l ,∠B =45°,动点E 在折线BA —AD —DC 上移动,过点E 作EP ⊥BC 于P ,设PB= x ,写出题中所有能用x 的代数式表示图形的面积. (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23.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AB=CD=3cm ,∠C=60°,BD ⊥CD , (1)求BC 、AD 的长度.(2)若点P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 /秒的速度运动,点Q 从点C 开始沿CD 边向点D 以lcm /秒的速度运动,当P 、Q 分别从B 、C 同时出发时,写出五边形ABPQD 的面积S 与运动时间t 之间的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不包含点P 在B 、C 两点的情况); (3)在(2)的前提下,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线段PQ 把梯形ABCD 分成两部分的面积比为1:5?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青岛市中考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说课稿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梯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再次将学生带入梯形的殿堂,进一步探究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是四边形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2)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
(2)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梯形有关计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二、教法分析: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证留下的纸片是是四边形,那么留下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我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搜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初二下册数学梯形说课稿设计_1
初二下册数学梯形说课稿设计初二下册数学梯形说课稿设计梯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二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的第三节《梯形》.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四)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
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二、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
最新-八年级数学上册 梯形性质教学课件 华师大版 精品
结
对称轴是连接两底中心的
论
直线。
: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
内角相等
B
对称轴 D
C
对称性:轴对称图形
上下底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A
边: 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AD//BC AB=DC
B
角: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 ∠BAD= ∠ADC ∠ABC= ∠BCD
A
D
13cm
A
D
B 5cm E
F 5cm C B
E
F
C
2、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且AD=AB=DC,对角线
BD⊥DC,则∠A= 120 度.
A
D
B
C
3、 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
镶嵌而成的地砖,则这块地砖中的等腰梯形的底
角(指锐角)是 60 度
4、 在梯形ABCD中,如果DC//AB,AD=BC ∠A=60°,DB ⊥AD,求∠DBC和∠C的度数.
(6)补成一个矩形
平移一腰 延长两腰
理一理 1.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 梯形问题通常通过分割拼接转化为三角形 或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来解决. 常用的辅助线方法有:平移一腰,延长两腰,作 高 ,平移对角线
☆
其 1、一等腰梯形的腰长为13cm,两底差为10cm,则
高为( B )
(A)69cm (B)12cm (C)144cm (D)25cm
1
∴ DC=DE ,
EB
C ∴∠1=∠C,
过点平D作移DE∥一AB交腰BC于点E又∴∵∠∠BB=+∠∠AC转=. 180化0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
梯形八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梯形知识归纳1. 梯形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2. 梯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四边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此外它的上下两底平行.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要判断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比较困难,一般用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来判断.3.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腰相等,两底平行,两对角钱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的中垂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钱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梯形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仍是具有特殊条件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等腰梯形又是特殊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本节的难点也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由于等腰梯形又是特殊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等腰梯形,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容易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混淆,再加上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对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梯形的教学建议1•关于梯形的引入生活中有许多梯形的例子,小学又接触过梯形内容,学生对梯形并不陌生,梯形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防洪堤坝、飞机机翼,别致窗户、音箱外形等等;②从小学学习过的旧知识复习引入;③从发现的角度引入,比如给出一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梯形,然后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对梯形进行定义以及性质、判定的研究;④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梯形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关于梯形的概念梯形的相关概念小学就已经接触过,但并不深入,在研究梯形的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对梯形相关概念的理解: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梯形?②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③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④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⑤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⑥有两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不是直角梯形?⑦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⑧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一、教学目标1. 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2. 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3.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4.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二、教法设计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三、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2. 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 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2. 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1. 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提醒学在注意: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 (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2. 等腰梯形的性质例1如图,在梯形中,,求证: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证明:(略)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已知:在梯形中,,求证: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证明过程:(略).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3.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总结、扩展】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1)梯形的有关概念.(2)梯形性质(①—③).(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八、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2、3、4九、板书设计十、随堂练习教材P176中1、3。
八年级数学梯形课件
分析:1、AD+BC 怎 ∵ DE ⊥CE 样用一条线段表示? 2、AD+BC跟哪条线 ∴ CD=CF(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 段有关? 即CD=CB+BF=CB+AD
已知,梯形ABCD中,AD∥BC,E是腰AB的中点, DE ⊥CE, 求证: AD+BC=CD。
分析:EF的双重角色
A
D F
证明:(二)在梯形ABCD中AD//BC E 取CD的中点F,并连结EF 则EF为梯形的中位线。 ∴2EF=AD+BC B RtΔCDE中,2EF=CD ∴CD=AD+BC
F
Cபைடு நூலகம்
作 A D
B 高
E
F
C
O
补 三
B
A
D
C
角 形
1、 若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时, ΔOBC是什么三角形? 2、梯形满足什么条件时, ΔOBC是直 角三角形?
A
D
平
O
移 B C 对 1、当AC⊥BD时,ΔBED是什么三角形? 角 线
4 、 Δ BED与梯形ABCD的面积关系如何?
E
2、当AC =BD时,ΔBED又是什么三角形?
AB=4cm,CD=11cm,求BC.
A
4
B
2
解:(平移腰) 过B作BE∥AD交DC于E
则∠ 1= ∠ D=70°, ∵AB//CDDE=AB=4
70°
40° 11
D
E
7
∵△BCE中, ∠ C=40°∠1=70° C ∴ ∠ 2= ∠1= 70 °
分析: ∠D =70 °, ∠∴ C=40° CB=CE=CD─DE=11—4=7(cm) 在一个三角形中结果会如何? 如何才能在一个三角形中?
初二尖端数学数学提高讲义—梯形
初二尖端数学讲义-- 梯形知识精要一、定义1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2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3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4 梯形的面积1()(b) 2S a b h mh a m=+=、为上下底,为中位线二、等腰梯形的性质1 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互相平行2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3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4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底边的中垂线三、等腰梯形的判定1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四、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 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3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4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基础知识:1.梯形知识结构图:2.梯形常做辅助线:例题精讲:例1.如图4-1,等腰梯形ABCD,AD∥BC,周长为22cm,AD=5cm,AB=4cm,求∠B的度数.A DB C图4-1A DB CF例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CD ⊥BC, E 为BC 边上的点, 以BD 为对称轴△ABD 与 △BED 重合.若∠A=150o ,AB=4cm ,求梯形ABCD 的高CD 的长.例3.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BC AD DC AB =,//,延长AB 到E ,使BE=DC ,求证:AC =CE .例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C ⊥BD ,AD+BC=10,DE ⊥BC 于E ,求DE 的长.例5.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F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12CF BC =.(1)求证:DE CF =;(2)求证:B E E F =.例6.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DC ∥,90BCD ∠=o ,AM ⊥DC 于M 且2=DMAM1AB =,2BC =. (1)求证:DC BC =;(2)E 是梯形内一点,F 是梯形外一点,且EDC FBC ∠=∠,DE BF =,试判断ECF △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3)在(2)的条件下,当:1:2BE CE =,135BEC ∠=o时,求BFBE的值.A CD ABEFCMD巩固练习1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对角线AC 与BD 垂直相交于点O ,MN 是梯形ABCD 中位线,∠DBC=30°,求证:AC=MN2 在梯形ABCD 中,DC ∥AB(AB>CD),M 、N 分别是DC 和AB 的中点,且∠A+∠B=90°,求证:1()2MN AB CD =-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BD=CD,AB<CD 且∠ABC 为锐角,若AD=4,BC=12,E 为BC 上一点,问:当CE 为何值时,四边形ABED 是等腰梯形?直角梯形?4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B=90°,AD=2,AB=6,BC=3,CD=7,问:在腰CD 上是否存在点P ,使AP ⊥BP ? 若存在,求出点P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B5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B=60°,AD=AB=10cm, 动点P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与此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CD—DA向点A移动,速度为1cm/s ;当某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初二数学最新课件-梯形1[下学期]华师大版 精品
A
D
B
C
12.3 梯形(二)
2、如图,梯形ABCD中,AD∥BC,
AD=5,BC=9,∠B=80°,
∠C=50°,求AB的长。 E
A
D
B
F
C
3、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C=90°,M、N分别是AD、 BC的中点,且BC﹥AD,试说明 MN=(BC-AD)/2
AM D
B E
N
2、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
)
A、等腰梯形
B、直角梯形
C、一般梯形 D、等腰或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交于 点O,则在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例题讲解
1、如图所示,等腰梯形ABCD中,
AD∥BC,AD=4,AB=5,BC=9,
求∠B的度数。 A
12.3 梯形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 ,
平行的两边叫
, 不平行两边
叫
。
2、 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
一个角是
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3、如图,梯形ABCD中,将腰AB平
移到DE的位置,则DE把梯形分成一
个
和
。
A
D
B
C
E
做一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等腰梯形 ABCD(注意:如何画等腰梯形) ,过两底边AD、BC的中点E、F画 一条直线,将等腰梯形ABCD沿直 线EF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AB=AD+BC ,E为CD中点,且AE、BE
交于点E,试说明(1)AE⊥BE;
(2 ) AE平分∠BAD,BE平分∠
ABC
AD
E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梯形》课件
∠B= ∠A=
∠C ∠D
对角线:两条对角线相等 AC=BD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AD∥BC,AB=DC, 求证:∠B=∠C,∠A=∠D
A
D 证明: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1=∠B.
又 ∵ AD∥BC
∴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 AB=DE,
∴ DC=DE ,
1
∴∠1=∠C,
EB
C ∴∠B=∠C. 又∵∠B+∠A=1800
过等点腰平D梯作形移DE性∥质一AB:交腰等BC于腰点梯E形同∴一∠∠底CA边+=∠∠上A转DA的CDC=两1.8化个00 角相等。
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 求证:∠B=∠C,∠A=∠D
例1:如图: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和CD, 相交于点E.求证:△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
E
证明:∵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B=∠C,
∴△EBC是等腰三角形.
∵AD∥BC, ∴∠1=∠B
∠2=∠C ∴∠1=∠2. ∴△EAD是等腰三角形.
B
A1
2D C
延长两腰
例1:如图: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和CD, 相交于点E.求证:△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 NhomakorabeaE
变式:在例1的条件下 若∠B=60°,AD=10,BC=18, 求:梯形ABCD的周长.
A 1 10 2 D
B 600
C
18
第十九章 四边形
A
D
B
EC
平移一腰
A
转化思想
E
数学22.7《梯形》说课课件(冀教版八年级下)
15
合作探究: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
• (1) 上、下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 (2) 同一腰上内角互补,对角互 • (3) 是轴对称图形 • (4)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 (5) 对角线相等
2019/11/22 图4
图五 16
例1 1、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图中有几对全等的三角形,
22.7 《梯形》说课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2019/11/22
1
总体思路:
(一)教材分析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三)关于重难点的确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五)关于学法的渗透 (六)、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七)、例题与练习 (八)课堂小结
2019/11/22
2
•
(一)教材分析
⑵ 解决梯形时,常可添加辅助线,把梯形割补成 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因此,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团结互助的精神和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在交 流探索过程中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发现作辅助线的规律.
总之,让学生要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在合作交流 中理解数学;在实验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在作数学 当中学会数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强调的自主探索、 合作互动、创造性学习这样一种有效地的学习方式.
请把他们列举出来.
A
B
2019/11/22
D
C
17
2019/11/22
返回18
返回
(七)例题与练习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一个目标,应而我设计了几道例题和 练习题,需要应用这些特征来求解,同时再次加深对等腰梯形
特征的理解,达到知识的巩固,提高了应用能力. 在练习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重在培
返回
4
认识梯形(2023版ppt)
梯形周长的推导
梯形的定义:由两条平行线与两条不 平行的线组成的四边形
梯形的周长:梯形的周长等于上底、下 底、左腰、右腰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梯形周长的推导:设梯形的上底为a, 下底为b,左腰为c,右腰为d,则梯形
的周长为a+b+c+d
03 旋转前后的梯形关系:
旋转前后的梯形具有相 同的面积、周长、对角 线长度等性质
02 旋转前后的梯形性质:
面积、周长、对角线长 度等性质不变
04 旋转前后的梯形证明:
通过数学推导和几何证 明,证明旋转前后的梯 形具有相同的性质
6
梯形的相似性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对称轴的应用:利用对称轴进行 梯形的面积计算和图形变换
对称轴的拓展:了解其他图形的 对称轴,如矩形、正方形、圆等
梯形的对称性应用
艺术设计:利用梯形的对称性进行图 0 1 案设计,如建筑、服装、家具等
数学教学:通过梯形的对称性,帮助 0 2 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物理应用:利用梯形的对称性进行力 0 3 学分析,如桥梁、建筑等
3
梯形的周长计算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梯形周长公式
梯形周长公式:梯形周长=上底+下底+两个 腰长
公式推导:梯形周长=上底+下底+两个腰长 =(上底+下底)+两个腰长=梯形的周长
公式应用:根据梯形周长公式,可以计算梯 形的周长,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梯形的定义与性质
∠A=60°,DB⊥AD.
(1)∠DBC= 30°,∠C= 120°;
(2)CD和BC相等吗?为什么?
D
C
A
B
精选可编辑ppt
13
1、梯形有关概念及其性质
2、等腰梯形的性质
边
角
等腰梯形
两底平行 两腰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 个内角相等 (对角互补, 同一腰上的两 个角也互补)
对角线
两条对角线 相等
对称性 轴对称图形
AE
D
H
G
B G F HC 图1
E
F
图2
(2)不平行的两边叫梯形的腰。 (3)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精选可编辑ppt
4
3、两种特殊的梯形:
A
DA
D
矩形
B
图3
CB
图4
C
(1)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如图3)。
(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如图4)。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 两腰相等
精选可编辑ppt
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
5
A B
1、等腰梯形的两底平行 AD ∥ BC
2、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 AB=DC
❖3、等腰梯形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D
∠ B= ∠ C, ∠ A = ∠ D
4、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AC=BD C
5、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通过两底中点 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 C )
A.等腰梯形
B.直角梯形
C.等腰梯形或直角梯形 D.一般梯形
精选可编辑ppt
11
八年级数学梯形课件1(教学课件201908)
游手多而亲农者少 郡檄主簿 请免戎等官 宰牧之才 已经数世 破之 招由余于西戎 世咸称之 宜深自谦屈 越用继尼父之大业 若选用不平 时年十八 书淫 改葬 恐势尽力屈 铭德于昆吾之鼎 汲汲于闻过 枣嵩等上疏曰 纵使心有至言 令事验显然 有征无战 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 史起惜漳渠之浸 后
将军婴 乃退舍礼之 适可使玉体安全 因此可乘 悲岂一人 存重儒教 师次辽阳 备赠存物 蔡不虔 谓禁防之事耳 卤掠赵 臣惧长假饰之名 即与尼长假 云回风烈 夕死可矣 皙与卫恒厚善 裁箴悬乘舆之鉴 取才进人 此又固足以彰先帝之善任矣 会交州刺史陶璜卒 湛若曰 不拘叙用 傲然独得 本州辟举
乎 历中书令 初入洛 九服纳贡 齀林蹶石 太尉荀顗 放命南冥 内与运同 非朝廷之欲也 守学好古 贾后闻之忧怖 安乎道者也 是不然矣 承字文子 城中疾疫太半 以此为先 必登昊天之庭 以才识明练称 折节力行 不营产业 梁慬戎车屡征 籍因长啸而退 诛其晚矣 扬名后世 臣下论功者也 乃除都督交
《生封》一篇 谙识朝仪 此华侯也 尔后此亭无复妖怪 字显世 赤眉因之 虽兵以义动 如郭俶 五大不在边 怀始终之远虑 仲尼犹曰从周 然后乃能兴动大众 因诏诸贤良方正直言 敳常静默无为 贼围之百馀日 北据东坑 可以为诫 廪其道路之粮 缵独以家财成墓 游山泽 皆何事 经日忘归 而日月错行
人之所畏 政致太平 为先公所拔 惇 事父以孝 纵使五稼普收 故古者三十年耕必有十年之储 今文武之官既众 刃非斩鸿 浴天池以濯鳞 以平蜀之功 含奇宰府 如令魂必有知 戴若思等同例 糠秕在前 尊贤爱物 远不遗恩之谓也 言虽轻 以忧逼成疾而卒 君何得独言无 骏曰 爱锱铢之力 武帝以为金城太
守 枝叶不茂 且道睽而通 穷体反真 内迷声色 宣帝为太傅 虽禅代犹脱屣 谓山岑之林为芳 御史中丞奏劾隆 然而经略不同 札脚疾 昔明王圣主 干陈伐吴之计 周文 则万机咸理 呜呼 祝史正辞 由是咸共称异 故非愚臣之所能识 吾子亦何不慕贤以自厉 绰冠群英 当有磐石之固 属鼎命沦胥 诱等苦战
【精品】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1第17讲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1)第17讲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第十七讲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我们知道,如果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那么,一般来说,它的解往往是不确定的,例如方程x-2y=3,方程组等,它们的解是不确定的.像这类方程或方程组就称为不定方程或不定方程组.不定方程(组)是数论中的一个古老分支,其内容极其丰富.我国对不定方程的研究已延续了数千年,“百鸡问题”等一直流传至今,“物不知其数”的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近年来,不定方程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学习不定方程,不仅可以拓宽数学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解题的技能.我们先看一个例子.例小张带了5角钱去买橡皮和铅笔,橡皮每块3分,铅笔每支1角1分,问5角钱刚好买几块橡皮和几支铅笔?解设小张买了x块橡皮,y支铅笔,于是根据题意得方程3x+11y=50.这是一个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从方程来看,任给一个x值,就可以得到一个y值,所以它的解有无数多组.但是这个问题要求的是买橡皮的块数和铅笔的支数,而橡皮的块数与铅笔的支数只能是正整数或零,所以从这个问题的要求来说,我们只要求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因为铅笔每支1角1分,所以5角钱最多只能买到4支铅笔,因此,小张买铅笔的支数只能是0,1,2,3,4支,即y的取值只能是0,1,2,3,4这五个.若y=3,则x=17/3,不是整数,不合题意;若y=4,则x=2,符合题意.所以,这个方程有两组正整数解,即也就是说,5角钱刚好能买2块橡皮与4支铅笔,或者13块橡皮与1支铅笔.像这个例子,我们把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限制在非负整数时,那么它的解就确定了.但是否只要把解限制在非负整数时,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就一定能确定了呢?不能!现举例说明.例求不定方程x-y=2的正整数解.解我们知道:3-1=2,4-2=2,5-3=2,…,所以这个方程的正整数解有无数组,它们是其中n可以取一切自然数.因此,所要解的不定方程有无数组正整数解,它的解是不确定的.上面关于橡皮与铅笔的例子,我们是用逐个检验的方法来求它们的非负整数解的,但是这种方法在给出的数比较大的问题或者方程有无数组解的时候就会遇到麻烦.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效而又方便的方法来求解呢?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先给出一个定理.定理如果a,b是互质的正整数,c是整数,且方程ax+by=c ①有一组整数解x0,y0则此方程的一切整数解可以表示为其中t=0,±1,±2,±3,….证因为x0,y0是方程①的整数解,当然满足ax0+by0=c,②因此a(x0-bt)+b(y0+at)=ax0+by0=c.这表明x=x0-bt,y=y0+at也是方程①的解.设x',y'是方程①的任一整数解,则有ax'+bx'=c. ③③-②得a(x'-x0)=b'(y'-y0).④由于(a,b)=1,所以a|y'-y0,即y'=y0+at,其中t是整数.将y'=y0+at代入④,即得x'=x0-bt.因此x', y'可以表示成x=x0-bt,y=y0+at的形式,所以x=x0-bt,y=y0+at表示方程①的一切整数解,命题得证.有了上述定理,求解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关键是求它的一组特殊解.例1求11x+15y=7的整数解.解法1将方程变形得因为x是整数,所以7-15y应是11的倍数.由观察得x0=2,y0=-1是这个方程的一组整数解,所以方程的解为解法2先考察11x+15y=1,通过观察易得11×(-4)+15×(3)=1,所以11×(-4×7)+15×(3×7)=7,可取x0=-28,y0=21.从而可见,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在无约束条件的情况下,通常有无数组整数解,由于求出的特解不同,同一个不定方程的解的形式可以不同,但它们所包含的全部解是一样的.将解中的参数t做适当代换,就可化为同一形式.例2求方程6x+22y=90的非负整数解.解因为(6,22)=2,所以方程两边同除以2得3x+11y=45.①由观察知,x1=4,y1=-1是方程3x+11y=1 ②的一组整数解,从而方程①的一组整数解为由定理,可得方程①的一切整数解为因为要求的是原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所以必有由于t是整数,由③,④得15≤t≤16,所以只有t=15,t=16两种可能.当t=15时,x=15,y=0;当t=16时,x=4,y=3.所以原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是例3求方程7x+19y=213的所有正整数解.分析这个方程的系数较大,用观察法去求其特殊解比较困难,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用逐步缩小系数的方法使系数变小,最后再用观察法求得其解.解用方程7x+19y=213 ①的最小系数7除方程①的各项,并移项得因为x,y是整数,故3-5y/7=u也是整数,于是5y+7u=3.T儆*5除此式的两边得2u+5v=3.④由观察知u=-1,v=1是方程④的一组解.将u=-1,v=1代入③得y=2.y=2代入②得x=25.于是方程①有一组解x0=25,y0=2,所以它的一切解为由于要求方程的正整数解,所以解不等式,得t只能取0,1.因此得原方程的正整数解为当方程的系数较大时,我们还可以用辗转相除法求其特解,其解法结合例题说明.例4求方程37x+107y=25的整数解.解 107=2×37+33,37=1×33+4,33=8×4+1.为用37和107表示1,我们把上述辗转相除过程回代,得1=33-8×4=37-4-8×4=37-9×4=37-9×(37-33)=9×33-8×37=9×(107-2×37)8×37=9×107-26×37=37×(-26)+107×9.由此可知x1=-26,y1=9是方程37x+107y=1的一组整数解.于是x0=25×(-26)=-650,y0=25×9=225是方程37x+107y=25的一组整数解.所以原方程的一切整数解为例5某国硬币有5分和7分两种,问用这两种硬币支付142分货款,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解设需x枚7分,y枚5分恰好支付142分,于是7x+5y=142. ①所以由于7x≤142,所以x≤20,并且由上式知5|2(x-1).因为(5,2)=1,所以5|x-1,从而x=1,6,11,16,①的非负整数解为所以,共有4种不同的支付方式.说明当方程的系数较小时,而且是求非负整数解或者是实际问题时,这时候的解的组数往往较少,可以用整除的性质加上枚举,也能较容易地解出方程.多元一次不定方程可以化为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例6求方程9x+24y-5z=1000的整数解.解设9x+24y=3t,即3x+8y=t,于是3t-5z=1000.于是原方程可化为用前面的方法可以求得①的解为②的解为消去t,得大约1500年以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在他编写的《张丘建算经》里,曾经提出并解决了“百钱买百鸡”这个有名的数学问题,通俗地讲就是下例.例7今有公鸡每只五个钱,母鸡每只三个钱,小鸡每个钱三只.用100个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买了多少只?解设公鸡、母鸡、小鸡各买x,y,z只,由题意列方程组①化简得 15x+9y+z=300.③③-②得 14x+8y=200,即 7x+4y=100.解7x+4y=1得于是7x+4y=100的一个特解为由定理知7x+4y=100的所有整数解为由题意知,0<x,y,z<100,所以由于t是整数,故t只能取26,27,28,而且x,y,z还应满足x+y+z=100.t x y z26 4 18 7827 8 11 8128 12 4 84即可能有三种情况:4只公鸡,18只母鸡,78只小鸡;或8只公鸡,11只母鸡,81只小鸡;或12只公鸡,4只母鸡,84只小鸡.练习十七1.求下列不定方程的整数解:(1) 72x+157y=1;(2)9x+21y=144;(3)103x-91y=5.2.求下列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1)3x-5y=19; (2)12x+5y=125.3.求下列不定方程的整数解:(1)5x+8y+19z=50; (2)39x-24y+9z=78.4.求不定方程2x+5y+7z+3t=10的整数解.5.求不定方程组的正整数解.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单选( 30分)1、学生学习外语需要大量的()A. 测试B.翻译C.天赋D.实践2、在我国,英语被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A. 必考课程B.网络课程C.必修课程D.选修课程3 、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 A主体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观作用 D.客观作用4、在基础英语课程体系中,除了教科书外,还有更加广泛的()A. 联系资料B.教辅资料C.课程资源D.网络资源5、国家英语课程要求开设英语课程的起点是()A. 小学1年级B.小学3年级C.初中1年级D.高中1年级6、国家课程三级管理机制是()A. 教育部、省和地区B.国家、地方和学校C.省/自治区、市和县D.地区、学校和教师7、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和()A. 输入信息的能力B.输出信息的能力C.辨认语言的技巧D.理解话语的技能8、检验学生语言理解、分析和加工能力的客观标准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梯形(共127张PPT)
小结
1、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两腰相等的梯形 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 是等腰梯形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
2、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 四边形、矩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 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堂堂清
1、在四边形ABCD中AD∥BC,但AD≠BC,若 使它成为等腰梯形,则需添加的条件是_____ (填一个正确的条件即可)。
求梯形ABCD的面积。
A
D
B
C
练一练
5、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E,F是CD边 上的两点,且DE=CF,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 腰梯形
DE
F
C
A
B
拓展训练
已知: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B=Rt∠,AB=8cm,
AD=24cm,BD=26cm,点P从A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D运
动,点Q从C出发,以3cm/s的速度向B运 动,其中一动
梯形
看下面问题: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 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 样的四边形?
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欣赏图片 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 活 中 处 处 有 数 学
自学感悟:
阅读教材106页,自学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概 念.并知道两类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解: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 于点E,作DF⊥BC,垂足为F,
A
D
∵ AD∥BC,
∴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
∴ CE=AD=2,DE=AC=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讲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等腰梯形是一类特殊的梯形,其判定和性质定理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类似.通过作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是解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是:1.平移腰:过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2.平移对角线:过一顶点作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3.过底的顶点作另一底的垂线.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例题求解【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D=2∠B,若AD=a ,AB=b,则CD 的长是.(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思路点拨平移腰,构造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注平移腰、平移对角线的作用在于,能得到长度为梯形上下底之差或之和的线段,能把题设条件集中到同一三角形中来.【例2】已知一个梯形的4条边的长分别为1、2、3、4,则此梯形的面积等于()10A.4 B.6 C.82D.23(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思路点拨给出4条线段,要构成梯形需满足一定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可能的上、下底.注给出4条线段不一定能构成梯形,需满足一定的条件,讨论的方法是通过平移腰,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讨论,请读者思考,设为梯形的上、下底,c、为腰,那么a、b、c、d满足怎样的条件?【例3】(1)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BC,E是梯形外一点,且EA=ED,求证:EB=EC(2)请你将(1)中的“等腰梯形”改为另一种四边形,其余条件不变,使结论“EB=EC”仍然成立,再根据改编后的问题画图形,并说明理由.(黄冈市中考题)思路点拨 要使“EB=EC ”仍然成立,只需新的四边形与等腰梯形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4】 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BC ∥AD ,AD=3,BC=6,高h =2,P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直线m 过P 点,且m ∥DC 交梯形另外一边于E ,若BP=x ,梯形位于直线m 左侧的图形面积为y(1)当3<x ≤6时,求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2)当0≤x ≤3时,求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3)若梯形ABCD 的面积为S ,当y=S 21时,求x 的值.(龙岩市中考题)思路点拨 随着P 点在BC 上运动,梯形位于直线m 左侧的图形形状也发生改变,故解本例的关键是分类讨论及梯形常用辅助线的添出.注 削弱证明的难度,赋以点(或线)运动,在动态过程中解几何问题,这是近年中考试题中几何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类问题需要动态分材(以静制动,动中觅静).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给我们深入探究问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我们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例5】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CD ∥AB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AOD=120°,点S 、P 、Q 分别为OD 、OA 、BC 的中点.(1)判断△SPQ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AB=5,CD=3,求△PQS 的面积;(3)87=∆∆AOD PQSS S ,求AB CD 的值.思路点拨 多个中点给人以广泛的联想: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三角形中位线等.注 等腰梯形连对角线后,就产生等腰三角形,当对角残互相垂直时,就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解等腰梯形有关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特殊三角形的知识.学力训练1. 观察下列图形和所给表格中的数据后回答问题:当梯形个数为n 时,这时图形的周长为 . (2001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2.在四边形ABCD 中,AD=BC ,AB =DC ,AC 与BD 相交于点O ,∠BOC=120°,AD=7,BD=10,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杭州市中考题)3.如图,有两棵树,一棵树高8米,另一棵高2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 米.(南昌市中考题)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BC ,AB=DC ,∠D=120°,对角线CA 平分∠BCD ,且梯形的周长为20,则AC= ,梯形ABCD 的面积为 .(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BC ,E 是AB 的中点,若△DEC 的面积为S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A .S 25B .2SC .S 47D .S 496.在梯形ABCD 中,AB ∥CD ,∠D=2∠B ,AD=a ,CD=b ,则AB 等于( )A .b a 21+B .b a +2C .a+bD .a+2b(荆门市中考题)7.四边形ABED 和四边形AFCD 都是平行四边形,AF 和DE 相交成直角,AG=3cm ,DG=4㎝,平行四边形ABED 的面积是36cm 2,则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 )A .49cmB .43cmC .41cmD .46cm(济南市中考题)8.课外活动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形状的风筝,其面积为450cm 2,则作对角线所用的竹条至少需( )A .302mB .30cmC .60㎝D .602m(黑龙江省中考题)9.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与BD 垂直相交于O ,MN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DBC =30°,求证:AC=MN .10.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CD ,点P 为BC 边上一动点,PE ⊥AB ,PF ⊥CD ,问PE+PF 的值是否为一定值?若为一定值,求出这个定值;若不为定值,求出这个值的取值范围.11.如图,梯形ABCD 中,AD=BC ,BC=3AD ,E 为腰AB 上一点.(1)若CE ⊥AB ,BE=3AE ,AB=CD ,求∠B ;(2)设△BCE 和四边形AECD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若2 S 1=3 S 2,求AEBE .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12.如图,ABQR 是直角梯形,∠A=∠B=90°,P 在AB 上,且RP=PQ=a ,RA =h ,QB=k ,∠RPA=75°,∠QPB=45°,则AB= .13.如图,在梯形ABCD 中,已知AD ∥BC ,BC =BD ,AD=AB =4cm ,∠A=120,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 .(陕西省中考题)1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DC=l0cm ,AC 与BD 相交于G ,且∠AGD=60°,设E 为CG 中点,F 是AB 中点,则EF 长为 .15.梯形上下底长分别为1和4,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3和4,则此梯形面积为 .16.用4条线段a=14,b=13,c=9, d=7作为4条边构成一个梯形,则在所构成的梯形中,中位线的长的最大值为( )A .13.5B .11.5C . 11D .10.5(湖北赛区试题)17.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 =30°,∠C =60°,E 、M 、F 、N 分别为AB 、BC 、CD 、DA 的中点,已知BC=7,MN=3,则EF 的长为( )A . 4B .214 C .5 D .618.如图,梯形ABCD 中,AB ∥DC ,E 是AD 的中点,有以下四个命题:①如果AB+DC=BC ⇒∠BEC=90°;②如果∠BEC =90°AB+DC=BC ;③如果BE 是∠ABC 的平分线⇒∠BEC=90°,④如果AB+DC=BC ⇒CE 是∠DCB 的平分线,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重庆市竞赛题)19.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底AB=13,CD=8,AD ⊥AB 并且AD=12,则A 到BC 的距离为( )A .12B .13C .132112⨯D .10.5 (四川省竞赛题)20.已知在矩形ABCD 中,AD>AB ,O 为对角线的交点,过O 作一直线分别交BC 、AD 于M 、N(1)求证:S 梯形ABMN =S 梯形CDNM(2)当M 、N 满足什么条件时,将矩形ABCD 以MN 为折痕翻折后能使C 点恰好与A 点重合(只写出满足的条件,不要求证明);(3)在(2)的条件下,若翻折后不重叠部分的面积是重叠部分面积的21,求MCBM 的值.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21.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C 、BC 为一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ACDC 和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AB 的距离是AB 的一半.2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D=2,AD =l ,∠B =45°,动点E 在折线BA —AD —DC 上移动,过点E 作EP ⊥BC 于P ,设PB= x ,写出题中所有能用x 的代数式表示图形的面积. (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23.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AB=CD=3cm ,∠C=60°,BD ⊥CD ,(1)求BC 、AD 的长度.(2)若点P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 /秒的速度运动,点Q 从点C 开始沿CD 边向点D 以lcm /秒的速度运动,当P 、Q 分别从B 、C 同时出发时,写出五边形ABPQD 的面积S 与运动时间t 之间的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不包含点P 在B 、C 两点的情况);(3)在(2)的前提下,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线段PQ 把梯形ABCD 分成两部分的面积比为1:5?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青岛市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