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融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融资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融资调研报告篇一: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就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讲,如何做到以中心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中心集镇建设为依托,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滑县始终按照统筹城乡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区域性影响力中等城市目标,按照“中心县城、明星乡镇、小康村落”的城镇发展布局,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着力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县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和“市级文明县城”。
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4平方公里发展到28平方公里。
(一)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是高起点谋划,城镇规划逐步完善。
2005年,滑县全面启动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及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物控制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
同时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对1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评审和报批;二是县城空间逐步拓展。
将道口镇、城关镇、小铺乡所辖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县城规划控制范围,县城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趋向合理。
(二)县城初具中等城市规模
一是加强道路建设。
滑县投入建设资金3亿多元,对县城16条主干道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对城区大部分背街小巷进行了治理;二是抓好配套设施建设。
开发建设了宾北广场、戏曲广场、敬老广场等10个休闲广场和农副产品批发等7个专业市场。
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是全力搞好新区建设。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区建设,支持新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五园、四区、三中心”的框架,建成区面积达到了10平方公里。
四是大力实施旧城改造。
(三)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各乡镇进一步加大道路、学校、敬老院、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市场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改善。
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白道口镇滨河新村社区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已全面启动。
锦和新城建设,涉及33个行政村,10063户,39980人,原村庄占地9451亩,新城占地2476亩,节约土地6975亩。
二、产业集聚区整合土地、村庄的主要做法
为给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县委、县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先后将原隶属城关镇、小铺乡管理的37个行政村4万
多农业人口划归产业集聚区全权代管。
代管的这些村庄,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一个新课题。
按照“以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文明建设为保证”的建设方向,通过对代管的行政村进行村庄、土地双整合,全面启动了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二是民主决策,积极稳妥城镇化进
程;三是政策鼓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是筹集资金,破解锦和新城建设资金匮乏难题;五是整合土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三、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执法刚性不足
县城及乡镇建设普遍缺乏控制性详规指导,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滞后,致使规划控制缺乏依据。
同时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员的监控和指导,规划实施难以落实,规划执法刚性不足。
部分居民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辐射带动力不强
全县除县城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
(三)产业建设滞后
县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缺失,竞争力不强。
(四)城管机制不够健全
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绿化、美化、亮化标准还比较低,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参与管理意识不强,社区建设比较滞后。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修编,促进科学发展
城镇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推进城镇化的基础。
突出重点抓好县城、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编制好交通、供电、通讯、环保、绿化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健全城镇服务功能。
(二)发展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快速提升城镇实力,增大城镇辐射、带动、集聚作用。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塑料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光伏、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
(三)理顺建设体制,探索城镇管理与经营新途径按照县城发展策略,抓好城市资产经营,做大做强城建投资公司,提高融资和经营城市的能力。
加强城市土地储备,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发展。
加快县城管理体制改革,撤消县城区内建制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全面推进村改居工作,实行城市化管理。
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道路。
(四)制定优惠政策,打造城镇建设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帮助进城农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和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制定进城农民放弃宅基地、放弃承包土地补偿机制。
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园区以外,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新型城镇化融资调研报告篇二: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调研报告
卢氏县发改委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
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建设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两省八县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县辖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3112个居民组,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
1.2亩。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城乡规划全面启动。
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分阶段实施,多角度宣传,初步形
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
一是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
2003年,县委、县政府委托河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对县城规划进行了第三次修编。
2008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
在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政府常务会、县四大班子会讨论研究及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后,确定了“一轴一带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将城区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
同时,我们还对城市局部规划进行专项修编,如城镇供排水、停车场、水体景观、重点建筑等,力求使规划更合理、更完善,体现人民意愿,贴近群众生活。
二是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
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要求,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3.9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呈报省政府批准,从而使城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100%。
三是完成了重点集镇、重点村等规划。
按照村镇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特点,由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各乡镇集镇规划和全县确定的61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
同时,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完成了全县所有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县城、重点镇、小集镇同步建设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
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按照
“一城三镇”的发展格局,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特色新山城”的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
先后投资近20多亿元,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6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0平方公里。
完成了靖华大道、新建路、迎宾路、文明路、东明路、柳林路、翰林路、桃花谷路、
莘源西路等一批城市道路项目,对龙山路、南北大街、休闲路、伏牛路、解放路、虢都路等城市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县城改造和新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4.5公里,形成了“六横十三纵”的城区路网格局,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建设了洛苑小区、苏地花园、玉皇花园、教师公寓、东城住宅小区等一大批住宅工程,建成了聚贤花园、迎宾馆和新建的信用联社办公大楼、电力调度中心等20多栋标志性建筑高楼,为县城增添了现代化气息。
二是小集镇建设步伐加快。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小集镇建设,官道口、五里川、范里、官坡、杜关等乡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向重点集镇集中。
其中五里川镇街道达到4条,美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被省确定为重点集镇。
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16.5%提高到2010年末的27.7%。
三是农村集镇建设得到加强。
官坡的兰草、庙台,徐家的松木,双龙湾的上店、龙驹,范里的三门等农村集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市场。
(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按照“一街一景”的要求,对县城区建成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亮化、绿化,主次干道硬化率达100%,人行道铺设率达到95%以上,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建成
了洛神公园、滨河绿化带、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和占地190亩的旅游文化广场等一批休闲娱乐设施,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县迎宾馆、康元大酒店等一批宾馆饭店建成投用,四星级金色假日酒店和县宾馆异地建设项目正在装修施工,接待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建成了2.2万平方米的廉租住宅小区,使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得到了保障;建成了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区垃圾收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一高新校区、东城初中、育才中学、洛苑小区幼儿园、县医院门诊大楼、县中医院病房楼、县妇幼保健院已建成投用,学生上学、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餐饮、文
化、娱乐等服务业不断繁荣,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和品位进一步提高。
(四)城市管理不断强化。
在城市管理上,立足提升城市形象,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治理。
大力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等一系列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引导市民树立“爱家园、促和谐”的意识,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市民素质,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使城市管理由单一的卫生环境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结合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实行了县直各部门“包街路巷”和沿街各商户“门前四包”责任制,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保持了城市的卫生整洁,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五)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繁荣了经济,增加了居民收入,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县委、县政府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载体来抓,集中力量完
善基础设施,吸引项目入驻,为农村人口就业和转移创造了条件。
同时,近年来,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
建成了西关建材市场、温州商贸城和南新村农贸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了万家乐、民生、大众、爱家、银基百联等一批超市、连锁经营店和专业商店,南北大街、东西大街、解放路、新建路等精品商业区逐步形成,吸引了大批商户投资开店。
据不完全统计,县城区各类专业门店达到1万多家,大型餐饮酒店近20家,可就业人数达到3万多人,带动了一批农村人口到县城转移就业。
同时,各重点集镇、边贸集镇的繁荣,也吸引了一批边远群众就近发展商业、农产品交易等批发零售,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
五年来,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通水、通电、通电话,80%以上的村、组实现移动信号、有线电视、宽带全覆盖,城乡电网实现同网同价,水库加固、河堤加固、小流域治理、耕地恢复、人畜安全饮水等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相继竣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结合移民搬迁、倒房重建、危房改造、整村推进、温暖工程的实施,捆绑整合使用资金,建成了13个集中安臵点、20个新农村示范村,完成了8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
对所有村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搞好美化、亮化、硬化,拆除私搭乱建,扶持建设沼气、安全饮水等生活设施,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农村环境
新型城镇化融资调研报告篇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走势分析报告(2016版)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cninfo360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2016-2022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走势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
第1章新型城镇化内涵阐述
第一节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第二节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二、集约高效的城镇化
三、多元推动的城镇化
四、产城融合的城镇化
五、城乡统筹的城镇化
六、低碳生态的城镇化
七、全面协调的城镇化
八、上下互动的城镇化
第2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分析
第一节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全球经济形势
二、中国经济形势
三、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推进的特殊性
一、人口规模庞大
二、城镇化压力重
三、城乡差异特殊
四、城乡户籍制度
五、阶段性征复杂
第三节中国城镇化转型的迫切性
一、外部挑战
二、内在要求
三、基础条件
第四节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及障碍
一、政府主导
二、市场牵引
三、农民推动
四、约束性因素
第3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现状分析第一节近年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
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
三、土地利用及管制方面
四、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方面
五、城镇化领域国际合作方面
六、国家城镇化规划的编制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一、城镇化率及发展历程
二、城镇化率正稳步提升
三、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并举
五、成为社会转型新标志
六、城镇体系及空间布局
七、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
八、城镇建设的成效明显
第三节中国城镇化建设效率分析
一、城镇化与聚集效应
二、低效的资本利用
三、不完整的人口迁移
四、低效的土地利用
五、城镇化与内需
第四节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包容性分析
一、不平等激发社会矛盾
二、户籍制度的约束
三、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四、住房供给
五、农村地区的服务供给
第五节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一、城市污染
二、资源紧张
三、全球背景
四、环境监管和治理
第4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分析第一节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一、小城镇发展模式
二、大城市发展模式
三、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分析
一、动力机制分析
二、空间发展方式
三、与国外的区别
四、理论研究回顾
五、多元推进模式
六、推进模式的评价
第三节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模式
一、长三角城镇化模式
二、珠三角城镇化模式
三、京津冀城镇化模式
第四节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
一、成都模式
二、天津模式
三、广东模式
四、苏南模式
五、温州模式
第五节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自发迁移型城镇化
二、开发式非迁移型城镇化
三、投入式非迁移型城镇化
四、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的思考
一、特色城镇化模式的内生革命
二、特色城镇化模式的内在灵魂
三、特色城镇化模式的技术支持
四、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
第5章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特征分析
第一节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整体分析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特征
二、城镇等级规模特征
三、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四、城市群发展特征
第二节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
一、东部地区
二、东北地区
三、中部地区
四、西南地区
五、西北地区
第三节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一、开放程度
二、所有制结构
三、产业结构
四、基础设施建设
五、人力资本投资
第四节中国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选择
一、东部地区
二、东北地区
三、中部地区
四、西北地区
五、西南地区
第6章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的户籍、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分析第一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析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