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
一年级语文课件-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七步诗》课件3 最新
曹操
君 臣 亲兄弟
字孟德,汉 献帝时官拜 丞相,后被 封为魏王。
曹植
字子建,曹操 之子,曹丕的 亲弟弟。
曹丕
pī
字子恒,曹操之子,与曹植为一 母同胞,曹操死后即位称文帝, 废汉建魏。善军事,也喜文学。
写作背景:
据《世说新语· 文学》记载: 曹植的哥哥曹丕即位后,欲迫 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 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否 则就惩罚曹植。曹植应声咏出 这首《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煎何太急?”
在《七步诗》中,‘豆’和‘萁’比喻 什么?
兄弟之情 朋友之情 父子之情 答案
“ 萁”指的是曹丕 “豆”指的?”
熬,折磨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
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曹植诗文详解
曹植诗文详解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qiáo)郡(今安徽毫(bó)州人)。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
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
及曹丕、曹龊(chuò)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
曹植的诗歌善用比兴,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对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七步诗《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
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词语注释①持:用来、用作。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
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
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白话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创作背景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 曹植原文四句
七步诗曹植原文四句七步诗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2.煎:煎熬,隐喻迫害.--------------------------------------------------------------------------------[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2.煎:煎熬,隐喻迫害.[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七步诗简析]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三国·魏]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七步诗简析]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典故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记载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
世说新语曹植七步诗
世说新语曹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那叫一个绝!就像一把利剑,直戳人心。
”出处:《世说新语》。
意思是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的诗非常厉害,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子:我和朋友聊起古代诗词,我说:“曹植的七步诗,那叫一个绝!就像一把利剑,直戳人心。
”朋友好奇地问:“为啥这么说呢?”我回答:“你想想啊,在那么紧张的情况下,还能作出那么有深意的诗,多厉害呀!”“七步诗里的情感,哇塞,那可真是复杂得很呢!有无奈,有悲伤,还有对兄弟之情的渴望。
”出处:《世说新语》。
意思是七步诗表达了曹植复杂的情感。
例子:我在看关于曹植的故事时,不禁感叹:“七步诗里的情感,哇塞,那可真是复杂得很呢!有无奈,有悲伤,还有对兄弟之情的渴望。
”旁边的同学说:“是啊,要是换做我,可能都作不出这样的诗来。
”“曹植七步成诗,这本事,简直逆天了好不好!就像魔术师瞬间变出奇迹。
”出处:《世说新语》。
意思是曹植作诗的速度和才华令人惊叹。
例子:我给弟弟讲曹植的故事,说:“曹植七步成诗,这本事,简直逆天了好不好!就像魔术师瞬间变出奇迹。
”弟弟睁大眼睛问:“真有那么厉害吗?”我肯定地说:“那当然啦!”“七步诗,那是曹植的心声啊!仿佛在诉说着他的痛苦和挣扎。
”出处:《世说新语》。
意思是七步诗反映了曹植当时的内心感受。
例子:我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讲七步诗,心里想:“七步诗,那是曹植的心声啊!仿佛在诉说着他的痛苦和挣扎。
”同桌小声说:“唉,曹植真可怜。
”“曹植的七步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
”出处:《世说新语》。
意思是七步诗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
例子:我和爸爸讨论古代文学作品,我说:“曹植的七步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
”爸爸点头说:“没错,这首诗确实很经典。
”“七步诗里的兄弟情,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这可比电视剧里的还精彩呢。
”出处:《世说新语》。
意思是七步诗中体现的兄弟之情很让人感动。
例子:我看完曹植的故事后,对妈妈说:“七步诗里的兄弟情,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这可比电视剧里的还精彩呢。
七步成诗的文言文翻译
七步成诗的文言文翻译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步成诗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七步成诗的文言文翻译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
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文帝: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魏文学家。
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合称“三曹”。
东阿王:曹植,字子建,封为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
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煮豆持作羹:煮熟了豆子做豆羹。
羹,有浓汁的食品。
漉菽以为汁:滤去豆渣做成豆羹汁。
漉,过滤。
菽,豆类的总称。
萁:豆秸。
釜:锅。
然:同“燃”,烧。
典故本则故事写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为了加害亲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见曹丕是多么狠毒。
但曹植“应声便为诗”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皇兄的讽喻,读来实在感人肺腑!所以,连心胸狭隘,残忍自私的曹丕听了这诗以后,脸上也露出了羞耻的表情。
曹操2死后长子曹丕继位。
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
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
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1:七步诗(曹植)
• 诗人简介:
他是曹操的第六个儿子,曹丕之弟,是三 国时著名的文学家。由于曹植才气横溢,深得 曹操宠爱,本想立为太子,因此曹丕忌恨,屡 蒙陷害。传说《七步诗》就是曹丕立为魏文帝 以后,阴谋陷害亲胞弟,限他七步之内作出诗, 如作不出来,就要杀头。曹植悲愤填膺,在七 步之内吟成了七步诗,使曹丕当众出丑,不得 不封曹植为陈王,实则软禁。曹植多次上书请 求任用,终未如愿,最后忧郁而死。
《七步诗》的表达特点
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 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 比喻诗人的哥哥曹丕;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 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 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或者说, 你认为兄弟手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 互相猜忌、迫害,而应互相帮 助、和睦相处。
萁在釜(fǔ)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jiān)何太急?
读诗四部曲: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3、读出自己对诗的初步感受; 4、读出诗情
gēng 羹 古人吃羊羔肉,大补。诗中类似八宝
粥。
lù 漉 锯断鹿骨头作过滤酒的酒器。诗中为
动词,过滤。
shū 菽 豆的总称。
学古诗,我们更要会运用古诗里的名句: ①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老人财产而大打出手 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声: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 急? ②我们还想对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子,说一声:
③我们更想对那些企图分裂中国的西藏喇嘛们, 说一声 :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萁成灰,豆成汁两 个都痛苦,一个兄、一个弟,骨肉相连、血脉相通, 是什么让他们这样?
qí 萁 植物的茎。如豆杆。
fǔ 釜 锅。如釜底抽薪、破釜沉舟
七步有多远
七步有多远
曹植聪慧、博学,极富文学才能,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谢灵运誉之为“才高八斗”。
他也确实无愧为建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其“词彩华茂”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七步诗》,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话。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愧色。
”
文中的东阿王即曹植。
曹植自曹丕代汉自立为帝后,一直深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次被贬爵和移封。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三年,徙封东阿;六年,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
根据《世说新语》中对曹植的称谓,可知这首诗写于太和三年至太和六年之间。
曹植七步成诗,足见其文思之敏捷,学问之深厚。
我们在感叹之余,不妨算一算,七步到底有多远。
古代的一步指的是两足各举一次的距离,现代的一步指的是行走时两足间的距离。
步在古代还是长度单位,周朝以八尺为步,秦汉以六尺为步,三国曹魏时期仍以六尺为步。
根据《隋书·律历志》记载:“魏尺,杜夔所用调律,比晋前尺一尺四分七厘。
”换算为厘米,1尺=24.2cm。
根据1979年江西南昌高荣墓出土的吴银乳钉竹尺,1尺=24.2cm。
文献记载的长度和出土实物的长度告诉我们,七步成诗的七步等于现在的10.164m。
曹植的七步诗拼音版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曹植的七步诗拼音版整理曹植的七步诗拼音版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开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曹植的七步诗拼音版,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曹植的七步诗拼音版qī bù shī七步诗cáo zhí曹植zhǔ dòu rán dòu qí,lù chǐ yǐ wéi zhī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qí zài fǔ xià rán ,dòu zài fù zhōng qì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běn shì tóng gēn shēng ,xiāng jiān hé tài j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步诗曹植全诗的诗意锅里煮着豆子,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原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七步诗的由来七步诗的`典故来源:《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曹植是曹操四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曹操过世后,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由于曹植和弟弟曹熊在父亲亡的时候没来探望,曹丕一再追问此事,曹熊由于可怕自杀身亡,曹植被押进朝廷。
最终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牵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成诗,否则杀无赦。
曹植便念出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明白其中弟弟暗指兄弟情意,只好放了曹植。
这个典故的释义:现形容人才思灵敏。
扩展: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的诗(共10篇)
曹植的诗(共10篇)曹植的诗(一): 曹植的诗乐府代表作品箜篌引升天行(二首)仙人篇妾薄命(二首)白马篇薤露行丹霞蔽日行种葛篇名都篇美女篇飞龙篇惟汉行曹植的诗(二): 曹植的七步诗到底原诗是什么样的啊关于《七步诗》及其产生的背景,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可知在刘宋时代,此诗尚颇为人们熟知,且有故事流传.好诗总是禁而不止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高水平的名著,其中的材料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史料.据此则《七步诗》自应确认为真.又《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其中《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只是此诗的文本有繁简之别,另有一种四句本,《文选》卷六十任彦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李善注引《世说》云: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里文字比较简略,不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还是他在引用时有所删节.由六句压为四句,很像一首唐人的五绝.古书注释中的引文往往并不严格按照原文引录,为简明起见可以有所省略,而为了引文的通妥流畅起见,又相应地改易少数几个字.这种作风到晚近以来还有,某些老派学者的引文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就是这种老传统在起作用.与六句本原诗相比,李善注所录之四句本保留了它的主要内容,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删掉了.删掉这两句,诗的妙喻仍在,主要意思也没有变化: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现在是亲兄弟相煎甚急,令人不胜感慨.此后更流行的文本则将李善注所引本的首句改为“煮豆燃豆萁”(《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这样一来,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更便于为下文张本,看上去要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稳妥自然一些.这一改动不知出于何许人,其人实为高手.曹植原作六句本显得比较古朴.这首诗的生长点在于燃豆萁煮豆子,那么煮豆子是要做什么呢,诗的前两句说得很明白:“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是当时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先把豆子煮熟,然后让它发酵,加上盐和若干香料,做成“豆豉”或称“盐豉”,不加盐的则为淡豉,均为美味,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汁液,尤为常用的调味品(详见《齐民要术》卷八《作豉》).在魏晋时代,豆豉算是新兴的美味,所以曹植在诗中详细言之.而到唐人或更后的读者心目当中,“豆豉”乃是十分普通的东西,“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些话完全可以不去多说.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文学创作总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从《七步诗》的变迁看去,改诗有时同科技水平之与时俱进也不无关系.《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西晋的一个小故事:“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蓴羹,但未下盐豉耳!’”北方贵公子王济(武子)看不起从南方来的“亡国之馀”陆机,以羊酪为天下美味,而陆机则以蓴(莼)羹来与之对垒.做蓴羹须下盐豉,味道才能勾得出来;陆机认为羊酪虽好,也就相当于未下盐豉的蓴羹——北方的美味乃是二流货色.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北人南人互存偏见,所以往往有这样斗法式的问答,现在看去颇不足为训,但由此可知盐豉在魏晋时代的地位甚高,也可知曹植写诗时为什么那样不惜笔墨.这样看来,今天重编注曹植的诗,《七步诗》应予录入,并当以《世说新语·文学》所引之六句本为准;至于后来的变成四句的删节本(李善注所引者)和进一步修改本(《诗纪》所引者),可以不管,也可以作为附录列入备考.前人或谓《七步诗》“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其说颇有见地,但乃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用心良苦,手法甚多,原因无非是曹植曾经是他的竞争对手,一度似有可能继承父王曹操的地位.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曹植防范、报复甚严,无所不用其极.帝王式的思维往往如此.专制主义导致人性严重异化,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叔侄、兄弟们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史不绝书;但是就此写诗的人不多,好的更少,此《七步诗》所以可贵而传诵甚广也.■顾农曹植的诗(三): 曹植诗词的评价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的诗(四): 古诗《七步诗》曹植的简单注释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一些词语的解释豆萁:豆秸.釜:锅.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曹植的诗(五): 谁知道曹植的《七步诗》和诗意,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曹植的诗】《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版本一(曹植原版):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做成的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地加害于我呢版本二(后人缩略版):煮豆子时把豆茎当作燃料,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曹植是曹操的四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因为曹植和曹熊(第五子)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曹丕便再追问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便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就念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于是便放了曹植.曹植的诗(六): 视死如归的诗(一定要曹植的诗)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诗(七): 曹植写手足情深的诗有哪些急用!《赠白马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王彪》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於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赠白马王彪》一诗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后期的生活和感情.《赠白马王彪》一诗,最早见於西晋初年陈寿所撰《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诗前有云:是时待遇诸侯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按,即「兄弟」之意)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此后,梁代萧统又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李善还注称:「集曰於圈城(按,当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於圈城作》;今题,当为后人据《序》所改.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於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后人於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或谓曹彪於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黄节,见《曹子建诗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今不详述.《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於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於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於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岂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著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第2章共8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麼深重.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恰在此时马又得了玄黄的病.困难加剧,矛盾激化,东行归藩的路途竟然如此充满险阻,有如唐诗人李白《行路难》说的那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约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麼坎坷不平.第3章共12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著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愁闷郁结.心情愁闷还想些什麼呢於是提出「亲爱在离居」,即和亲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团聚的问题,点明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途中派有监国使者灌均,灌均使他们弟兄「离居」.灌均其人,过去就曾经:「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叙兄弟情谊,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对他恨之人骨.把他比做鸱枭、豺狼、苍蝇.他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之间都疏远了.这里当然有难言之隐和违心之论.由於当时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名份的限制,诗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对曹丕的不满,而只能把满腔怒火烧向使他们「亲爱在离居」的监国使者灌均之流.诗人表面还要回护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对他们本来很好,是「谗巧令亲疏」的.「中更不克俱」是说中途才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的,似乎说曹丕本来是没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的.曹植的这种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受到这帮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拉起绳在那里徘徊犹豫.第4章12句,诗人於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但在这里又有什麼可以留恋的呢自己不禁发问.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相思」指弟兄之间的关怀,也就是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陷入相思的苦痛之中,又面对著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派肃杀凄清景色.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归鸟有林可赴,孤兽有群可归,鸟兽尚且各自寻求归宿,然而曹植本人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感触,这就是「感物伤我怀」.最后只能「抚心长太息」,拍著胸脯长叹罢了,现实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第5章共14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章接触到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叹息又有什麼用呢好像上天安排的命运故意和他作对.何以产生这种念头呢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哪里会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一道来到洛阳就突然死去了呢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的.其实这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曹彰突然间就死去,活著的人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人生一世,只不过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太阳出来一照就乾了.而且进入晚年,时光流逝更快得惊人.诗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长寿,只能叹息悲伤.我们知道,曹植写作此诗时年龄不过32岁,正在有为的壮年,然而居然认为「年在桑榆间」,到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反常的心理,是他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为汉代末年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思想.《古诗十九首》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的诗句,但较之曹植的忧愤深广就显得肤浅得多了.第6章共12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於忧伤之中,於身无益,於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我们相信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定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为什麼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七步诗曹植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导读】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作不出来就杀头。
结果曹植走不到七步,就吟出了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暗示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迫害,使曹丕“深有惭色”。
此诗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流传最广的为四句。
【原诗】煮豆燃豆萁①,豆在釜中泣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③!【解释】①萁(qí):豆茎,豆秸。
②釜(fǔ):古代一种平底锅。
③煎:煎熬,暗喻迫害。
用萁豆的同根相煎暗讽曹丕骨肉相残。
【译诗】煮豆子燃烧的是豆萁,豆子正在锅里面哭泣:“我俩本是同条根上生,你煎熬我为何这样急!”【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在短短走七步路的时间,使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用同根生长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母生的亲兄弟。
开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两句就描述了萁豆相煎的现象,让人产生联想:本是同根相生的萁和豆,为什么会成为敌对两方,一方无情摧残,一方受尽煎熬?从而暗示自己受到哥哥残酷迫害的事实。
一个“燃”字,一个“泣”字,形象地刻画出一方的凶残和另一方的惨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句写作为弟弟的“豆”发出的悲愤控诉,语意双关,揭示主旨。
表面上是“豆”指责“豆萁”,实际上是控诉曹丕对自己的迫害。
这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语意警切,感情激愤,含而不露。
这首诗歌使用比兴手法,语言浅显,寓意明畅,充分体现了“才高八斗”的曹植的才气。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普遍用语。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自曹植的七步诗,意思是:我们是同根同种的亲兄弟,这样为难我,是不是太残忍了?
[三国·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①
豆在釜中泣:②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③
注释:
①燃:烧。
豆萁(qí):豆杆,豆秸。
②釜:古时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泣:小声哭。
③煎:煮,煎熬。
何:为何,为什么。
点评:
这首诗用同根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胞兄弟,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相残。
由于这一比喻非常浅显生动,常被后人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友爱亲情的人。
阅读延伸:
1.《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这段记载近乎传说,不一定可信。
但是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非常形象真切。
2.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将此诗缩减为四句,更为精警。
3.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周恩来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借用《七步诗》这个典故,以悲愤的心情,控诉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的迫害。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植《七步诗》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七步诗》原文、译文、赏析七步诗三国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简介]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国谯(qiáoǚ今安徽亳(bó)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
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
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juàn)城王。
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
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
如《白马篇》、《送应氏》等。
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浓厚的消极思想。
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也善辞赋、散文。
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曹植的《七步诗》情采并茂,语言精练,用语浅显。
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时曾有人称赞:天下的才共有十斗,曹植一人就占了七斗。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
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
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注释]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七步诗赏析简短
七步诗赏析简短1.《七步诗》的意思与赏析(赏析尽量简短一些也不要太少)《七步诗》的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古诗1《七步诗》
写作背景:
据《世说新语· 文学》记载: 曹植的哥哥曹丕即位后,欲迫 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 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否 则就杀头。曹植应声咏出这首 《七步诗》。
煮豆 //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练习:注音
• 羹
gēng lù
• • • • •
漉 菽 萁 釜 煎
shū qí
fǔ jiān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或查工 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 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Hale Waihona Puke 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 得好。)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解释字意:
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菽: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 羹。
句意: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
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 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 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 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 流传极广。
句意: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 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解释字意: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句意: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释字意: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凶残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七步诗故事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
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
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
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
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
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
名为吟物,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诗。
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
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曹植才高八斗,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
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
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
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对我有帮助29回答时间:2009-7-17 17:51 | 我来评论向TA求助回答者: batxgt1133 | 二级擅长领域:暂未定制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相关内容2006-3-8 曹植七步诗解释 2372008-3-26 曹植七步诗原文的解释 822010-4-26 曹植[三国.魏]七步诗的解释马上要!!! 92010-6-13 曹植写七步诗是希望什么?2010-6-1 曹植的七步诗中提到的本为同胞的事物有几件 6更多相关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曹植七步诗解释等待您来回答1回答邮件中信息霸王条款夺走了我的小长假,老婆还用霸王条款约束我1回答10TCL A906手机怎么破解?里面自带的流氓软件太多,又卸不掉,真是烦人啊1回答喜欢守护甜心加我12536246780回答1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简介说下课文中3个故事0回答被夺走的刻印里的大师戒指只能那一个吗在线等0回答诺基亚亚太版OVI套件更新设备软件后原机里固件集成的流氓软件会消失...1回答流氓夺走我的吻全文阅读2回答雅典奥运会,中国夺得6枚跳水金牌,还有两枚被谁夺走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其他回答共3条《七步诗》的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回答者:千岛云 | 十七级 | 2009-7-17 17:44曹植的《七步诗》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说:曹植的大哥想夺权篡位,而父亲这时生在病中,不能主持大政,而曹丕身为大哥,理应代替父亲。
可是父亲一但归天,而父亲特别溺爱曹植,大哥生怕自己的皇位让弟弟夺去,便想找时机除掉这棵障碍草。
正好有一天所有的大臣都在议事,曹丕就想在各大臣的面前让曹植出丑也好借机除掉他。
于是他就对曹植说:听说弟弟被所有的人都封为才子,那么我也给你出一道题,命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作出不来,就别怪我这个做大哥的不顾手足之情(含义是要杀了他)。
”曹植当时非常愤怒,而当他走到第七步时,曹丕以为他作不出来了,还没来得及说话,曹植就把诗读了出来,以就是上面的诗。
最后曹植离开了他的故乡(相传)。
回答者:何以为妖 | 一级 | 2009-7-17 17:57煮豆持作羹, :把豆子煮了用来做糊状食物,漉菽以为汁。
:把残渣过滤后留下汁做豆浆,萁在釜下燃, :茎在锅底下燃烧着。
豆在釜中泣。
:而豆在锅里哭着说:本是同根生, :我们本来是同一个根里生出来的,相煎何太急。
:为什么这么急着煮了我呢?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回答者: yyjb5 | 一级 | 2009-7-19 19:28分享到: everything1998一级我的提问我的回答积分商城(0)条消息等待处理今天你做任务了没?全部任务劳动节当劳模 +10爱劳动爱奉献 +10新手任务之回答篇 +20新秀集训 +10进入个人中心来百度推广文化/艺术©2011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知道协议任务提醒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