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心肺复苏术预后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2008年由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 等多个相关学会将心脏骤停患者 ROSC 后出现的病理 生理状态统一命名为PCAS.
PCAS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 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ROSC后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明显改善PCAS患者的 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PCAS治疗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7:心脏骤停后ROSC 仍然昏迷的患者需进 行 TTM。
❖ 在TTM中可选择并维持32-36℃中的某一恒定温度。 在达到目标温度后温度管理需至少维持 24h。
❖ 复温时,复温速度维持0.25℃/h直至正常体温。 ❖ 复温后继续控制核心体温在37.5℃以下至少持续
72h,避免体温反弹。 ❖ 不建议在院前常规快速静脉注入冰盐水对ROSC患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Logo
一.定义
心脏骤停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 氧,炎症因子释放,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自主循环恢 复后,(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 紊乱或障碍,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主要表现 ❖ 心脏指数下降 ❖ 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 右室功能不全等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心脏超声表现PAMD分为三种类型: ❖ 心室壁弥漫运动减退 ❖ 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 应激性心肌病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 ❖心肌缺血 – 再灌注损伤、 ❖ 血儿茶酚胺诱导的心肌损伤、 ❖ 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血管功能障碍
4.持续致病性病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NPCPR纳入>36000例心脏骤停者,有ROSC记录的 19819例成人院内死亡率为67%,524例儿童死亡率 为55%
过去的半个世纨里,心脏骤停后获得ROSC的患者的 死亡率没有明显的变化
PCAS的分期
第1期:约50%PCAS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心血 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大脑和微血管异常状态持续 存在
发病机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免疫系统激活,触发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引起 细胞因子释放,全身炎性反应和代偿性抗炎反应 之间的失衡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内毒素、氧自由基等调 节物→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引起凝血激活、微循 环微血栓形成
PCAS脑损伤
表现: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脑水肿,部分病例为肌
PCAS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SIRS、血管调节 受损、血液高凝、 肾上腺皮质抑制、 组织氧输送和利用 受损、对感染的耐 受性下降
进行性组织低氧/ 缺血、低血压、发 热、高血糖、多器 官衰竭、感染
早期血流动力学优 化、静脉输液、血 管活性药物、血液 滤过、TTM、血 糖管理、氧合管理 、使用抗生素治疗 感染等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 ,PR-MODS)、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等称呼 2008年:国际复苏委员会(ILCOR)于里斯本正式发表《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共识报告》
PCAS流行病学资料
第2期:1~3天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 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增加,易发生脓毒血症。如同时多 个器官有严重的功能损害,特别是肝、肾、胰腺的损 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家庭护理指导内容
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基本的心肺 复苏技能和急救知识,以便在 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施救。
指导患者家属关注患者的病情 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症 状观察等,及时发现并应对异 常情况。
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 护理,包括饮食调整、康复训 练、心理支持等,促进患者康 复。
社会支持资源利用建议
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是常见的呼 吸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机械
通气时间长、误吸、卧床等。
肾功能不全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易出现急性 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无尿等 。危险因素包括低血压、缺血再灌
注损伤等。
预防措施与建议
加强神经保护
维持血压稳定,避免脑灌注压过 低;控制体温,避免高温加重脑 损伤;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分析
相互补充
减少并发症
西医治疗可迅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中医 治疗可调节患者脏腑功能,两者相互补充 ,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单一治疗可能带来 的并发症,如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促进康复
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 势,如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 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如加入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互助组织 、参加康复训练课程等,以获得更多的
帮助和支持。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建议政府加大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 的医疗保障力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07 总结与展望
共识主要成果总结
完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搏骤停后综合 征的疗效评价标准尚不统一,需 要制定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标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弱,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理压力
患者可能经历心理压力和焦虑,需要支持和心理治疗。
3 再次心脏骤停风险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在未来面临更高的再度心脏骤停的风险。
诊断和评估方法
为了诊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测试和评估: • 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波 • 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和生化指标 • 心脏监测和24小时内的血压监测
研究和未来发展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因和治 疗方法。未来的发展可能包括个性化医疗和更有效的药物治疗。
预后和存活率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因个体而异。一些患者可能恢复正常心脏功能,而另一些患者则可 能需要持续的监护和治疗。
症状和表现
心脏不适
患者可能感到心脏疼痛、闷 闷不乐或心悸。
呼吸困难
呼吸可能变得急促或困难, 患者可能感到气短。
乏力和体力下降
患者可能感到疲劳、无精打 采,并且容易疲倦。
危害和影响
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1
早期复苏和干预
提高心肺复苏率和早期干预可以降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2
心脏康复计划
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并改善生活质量。
3
药物治疗和监护
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并进行定期的心脏监护和随访。
康复和恢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康复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包括身体锻炼、心理支持和 生活方式改变。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它在心脏骤停后出现,导 致心脏功能异常。
定义和概述
什么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心脏是人最重要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
所以,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一、什么是心脏骤停综合征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指发生心脏骤停后经抢救治疗自主心跳恢复,但由于心脏停跳期间心脏射血的中断、减少,会引起脑损伤、心脏损伤以及全身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骤停期间脑血流中断,而大脑对缺血、缺氧较敏感,可引起大脑微循环障碍、脑梗塞,表现为昏迷、肢体抽搐、肌阵挛,甚至脑死亡等,还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功能损害等。
心脏骤停后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停止,会引起相应的功能受损表现,心跳恢复后还会出现全身缺血性再灌注损伤。
二、造成心脏骤停的原因1.主要病因(1)心源性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冠心病是导致成人心搏骤停的主要病因,约80%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有器质性心脏病影响心脏电活动和生理功能,或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或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或导致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搏骤停。
也可见于心肌疾病,比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性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
(2)非心源性病因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损伤或者影响心肌电活动所致,如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脏的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严重创伤导致低血容引起心肌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均可引发心搏骤停。
心脏骤停综合征标准作业流程
心脏骤停综合征标准作业流程一、什么是心脏骤停综合征。
咱们先得知道啥是心脏骤停综合征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心脏突然不跳了,这之后引发的一系列身体的状况就叫心脏骤停综合征。
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就像一辆车突然发动机熄火了,然后车的其他部件也会跟着出问题一样。
当心脏骤停的时候,身体各个器官就像失去了动力源,会迅速陷入危机。
比如说大脑,心脏一停,大脑很快就会缺血缺氧,要是不赶紧处理,那大脑的功能可能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人可能就会变傻,甚至醒不过来呢。
二、发现心脏骤停的情况。
那怎么知道有人心脏骤停了呢?这时候就需要咱们多留个心眼啦。
要是看到有人突然倒地,没了意识,那可就要警惕起来喽。
再去摸摸他的脉搏,要是脉搏也摸不到,还有呼吸也停止或者变得很微弱,那大概率就是心脏骤停啦。
就像你看到一个平时活蹦乱跳的小动物突然不动了,你得赶紧去看看是不是出大事儿了一样。
这个时候啊,可千万不能慌,虽然情况很紧急,但咱们得冷静应对。
三、呼叫急救。
发现这种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就得呼叫急救。
这就好比遇到危险得喊救命一样。
大声喊人来帮忙,然后赶紧拨打120。
在打电话的时候呢,要把位置说清楚,可不能让救护车找不到地方呀。
要是周围有其他人,也让他们一起帮忙。
比如说,让一个人在路口等着救护车,这样救护车就能更快地找到事发地点。
这时候大家齐心协力,就像一个团队一样,每个人都出份力,就有可能把这个危机给化解掉。
四、心肺复苏。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时候,心肺复苏就非常关键啦。
这心肺复苏可是救命的本事呢。
咱们得把患者平放在硬的地方,比如说地上或者硬板床上。
然后双手交叠,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用力按压。
按压的时候要注意频率,就像有节奏地敲鼓一样,每分钟大概100 - 120次。
按压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深度,至少要5厘米,但也不能太用力,把人家骨头按断了可不好。
每按压30次,就给患者做2次人工呼吸。
做人工呼吸的时候,要把患者的头后仰,捏住鼻子,然后嘴对嘴吹气,看到患者的胸廓起伏了,就说明气吹进去了。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然而,基于“复苏”之概念现今广泛应用,如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各种休克复苏等,而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循环的停止;另外,从字面意义上讲,“复苏后”似乎意味着复苏过程的结束,而实际上,正如上述,心脏骤停经CPR而ROSC后,机体又进入到一个需要进一步复苏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
因此,由国际多个相关学会中有代表性的专家形成新的学术共识,将心脏骤停ROSC后的异常病理生理状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
1 PCA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1.1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是患者死亡与神经致残的常见原因。
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脑血流突然停止(临床)15秒即可昏迷;1分钟脑干功能停止(终末期呼吸、瞳孔固定);2~4分钟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4~6分钟ATP消耗殆尽,所有需能反应(钠泵、新陈代谢、生命活动)停止,损伤不可逆。
持续较长时间的心脏骤停在ROSC后即使提供较高的灌注压,一方面,脑部灌注压的升高与脑血管自身调节的障碍通常会引起脑部再灌注性充血,由此导致脑水肿与再灌注损伤;另一方面,仍可见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灶性梗死。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表现为昏迷、抽搐、肌阵挛、认知障碍、脑卒中、植物状态、脑死亡等,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元兴奋毒性、钙离子失衡、自由基形成、病理性蛋白酶级联反应、以及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等。
1.2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害: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血液动力学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心排血量降低、低血压、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包括心肌功能不全、血管内容量减少与血管自身调节失常。
应当认识到,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出现的心肌功能障碍,主要缘自弥漫性心肌运动减弱(心肌顿抑),是可逆的与可治的。
1.3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肺复苏或胸部按压只能部分解决氧与营养物质的输送与排出问题,即使在ROSC后,由于心肌功能不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与微循环障碍等,组织氧供不足也是持续存在的。
心脏骤停后治疗ppt课件
心脏骤停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 脑损伤
❖ 心肌损伤
❖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 心脏骤停的原发疾病
❖Neumar RW, et al. Circulation, 2008.
-
13
心脏骤停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 脑损伤
❖ 心肌损伤
❖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 心脏骤停的原发疾病
❖Neumar RW, et al. Circulation, 2008.
26
内环境监测与管理
血糖
原理:检测高血糖或低血糖。 不宜在低范围4.4 ~6.1 mmol/L,增加低血糖的危险。 (ClassⅢ) 目标血糖8~10 mmol/L。(ClassⅡb)
-
27
内环境监测与管理
血清钾、肌酐
原理:避免低钾或高钾血症,监测急性肾损伤。 维持K+ 3.5~5.5 mEq/L; 有指征即肾脏替代治疗。(ClassⅡb)
-
14
心脏骤停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伤
❖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伤
❖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 心脏骤停的原发疾病
❖Neumar RW, et al. Circulation, 2008.
-
15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
❖后治疗
❖心脏骤停后治疗
❖(PCAC) ❖心脏骤停存活者的预后及评估
激素、地西泮等
床证据
降低核心体温至32℃~34℃, 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
持续12~24 h(ClassⅠ)
临床研究表明能改善神
经学预后
-
29
利 中多 心中、 ❖低温改善心脏骤停患者长期存活率 随心、 机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
后l J 2 。为 减 少心 脏 负 担 , 平 均 动 脉 压 限 制 在 可 为 中枢 神 将
经 系 统 ( ) 供 适 当氧输 送 的最 低 限 度 (5~ 5 m g为 宜 。 脑 提 6 7m H )
综 合 征 (ot a i r s Snr e P A ) 以 往 称 “ 苏 后 疾 PsC ra Ar t ydo ,C S , - d c e m 复 病” 。但当心脏骤停 的病 人再次 获得 自主循 环后 , 第二个 、 更
复 杂 复 苏 阶段 刚 刚 开始 。为 T引 起 临 床 医 生 对 心 脏 骤 停 后 综
22 中心 静 脉 压 : 心 静 脉 压 一 般 控 制 8—1c H 0 为 宜 。 . 中 2m 2
一
般来说 , 自主循 环恢 复后 , 常需要进行 扩容 , 是救治 在 通 但
合征的高度重视 , 高心脏骤停病 人 的生存 率与存 活者的生 提
活 质量 , 际复 苏 联 络 委员 会 发 表 《 脏骤 停 后 综 合 征 共 识 个独 特 而 复杂 的病 理 生 理 过 , 程 , 括 心 脏 骤 停 后 脑 损 伤 、 脏 骤 停 后 心 肌 功 能 障 碍 、 身 包 心 全 性缺血/ 再灌注反应 、 持续诱 因性病变【 。 I 心 脏骤 停 后 综 合 征 由 于全 身 性 缺 血 与 再 灌 泞 的病 理 牛 理 变化 的影 响 , 在 血 流 动 力 学 障 饵 , 此 , 存 凶 对 期 血 流 动 力 学
I :0 3 6 / . s .0 98 6 2 1 . . I 1 .9 9 ji n 10 — 1X. 0 0 2 OI s 0 6 4
心 脏 骤 停 者 由 于 受 到 全 身 性 缺 血 与 再 灌 注 的影 响 , 自 在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课件
临床观察与随访
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 进行长期观察和随访,评 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新技术与新疗法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心 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进行 基因治疗,改善疾病进程 。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修 复受损的心脏组织,改善 心功能。
免疫治疗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 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延 缓疾病进展。
建立随访机制,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长期药物治疗计划,并 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心脏骤 停后综合征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05
的科研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 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PT课件
目录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概述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防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护理与康复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科研进展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指心脏骤停 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和临 床变化,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 免疫系统紊乱和心理障碍等。
分类
根据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表现和 病程,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 和后遗症期。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多 个方面,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炎 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细胞功能紊 乱等。
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包 括全身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和 细胞凋亡等,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导 致病情复杂化。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课件
Circulation 1997;95:2610—3
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
心脏骤停后全身性缺血产生的氧债,引 起广泛的免疫和凝血途径 活化,进一步 增加了多器官衰竭和感染的风险Ann Surg 1953;137:731—44.
半个多世纪后,心脏骤停的定位、原因 和治疗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50多年来,危重病处理也取得了新进展 ROSC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加拿大危重病研究网治疗,766例心跳骤停 后入住ICU患者,院内死亡率65%。
英国,8987例院外心跳骤停后入住ICU患 者,出院前死亡率71%。
PCAS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PCAS患者由于全身器官经受缺血再灌注 过程,其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的 损伤:
脑损伤 心肌功能障碍 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 各种因素致心脏骤停复发
脑损伤
心脏骤停和复苏触发脑损伤的机制复杂 多样,其中许多过程在ROSC后的数小时 至数天内发生,提示心脏骤停后的神经 保护治疗有一个较宽的时间窗。
2.高级血液动力学监测 超声心动图、心排出量(无创或有创性监测)
3. 大脑监护 脑电图、CT、MRI
PCAS治疗
二、血液动力学早期治疗目标 1、平均动脉压(MAP):65-90 mmHg 需保证脑灌注,又不能加重心脏负担
综合已发表的报道,ROSC后2h内MAP与预 后有关,低至65-75mmHg、高至90-100mmHg 有益;而ROSC后5分钟内MAP>100mmHg不能 使神经系统预后改善
2008年国际复苏联盟、美国心脏协会等 多个学会专家形成的学术共识,将心脏 骤停复苏后的异常病理状态命名为心脏 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1例
次 院 内外 会诊 , 严 密监 测生 命体 征、 中心 静脉 压 ( C V P ) 、 尿量 、 腹腔引流量 , 禁食禁水 ; 胃肠减压 , 保 持腹腔引流管 的通 畅; 监测膀胱压 , 防止腹腔 间隙
院就诊 , 腹部 B 超示 : 脾包膜下可见少许暗 区。给 予止痛对症治疗后未进一步复查。结合患者平 素
改变 , 左 下肺不 张 , 双侧 少量 胸 腔 积液 ; 肠 管 胀 气 明 显提示 不 全 性 麻 痹 性 肠 梗 阻 。诊 断 : ( 1 ) 心跳 呼 吸
未发现明显异 常。人院后 1 小时复查血常规红细 胞计数( R B c ) 由4 . 2 3 ×1 o l 2 / L 降至 3 . 6 9 X 1 0 / L , 血红 蛋 白( H b ) 由1 3 2 g / L降至 1 1 2 g / L , 血细胞 比容 ( H c t )
心脏骤 停后综合征 1 例
李雁 君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 1 3 医院 , 浙江 宁波 3 1 5 0 4 0 )
心 脏 骤 停 自主 循 环 恢 复 ( r e s t o r a t i o n o f s p o n t a —
后休克难 以纠正 、 动态血 常规 变化和其 他辅助 检 查 排除肺栓塞、 急性冠脉综合征( A C S ) 、 中毒 、 恶性 心律失常和严重水 电解质 、 酸碱平衡紊乱等导致 的
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所致 , 急诊备血 、 行剖腹探查手 术。患者于人院 1 小时 3 0分钟后在全麻下行剖腹
探 查 及脾 脏 切 除术 , 术 中腹 腔 内 吸 出约 3 5 0 0 m L鲜 血和 4 0 0 g 血凝 块 , 手 术顺 利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课件
2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3 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再次心脏骤停可以减少患者的风险并改善生活质量。
3 发生率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症状
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
低氧血症
2
呼吸困难。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血液中氧气含
量可能降低。
3
肺水肿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肺部水
心功导致心脏功能下
肺通气支持治疗
肺通气支持治疗可用于维持患者 的呼吸功能。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
1 预后不良因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和合并症。
2 提高预后的治疗手段
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可以提高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
3 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的措施
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再次心脏骤停的风险。
结论
1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 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定义、病因和治疗,以及提高预后和预防再次心脏骤 停的措施。
什么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1 定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在心脏骤停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2 病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通常由心肺复苏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
降。
5
再次心脏骤停的风险增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面临再次心脏骤 停的风险增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展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
目前的治疗方法
心肺复苏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目前治疗 PACCS的关键步骤。
药物治疗
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强心药物 等,用于维持心脏功能。
机械循环支持
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 于维持人体的氧合和循环功能。
新的治疗策略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进 展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ACCS)是指心脏骤停后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后续并 发症。本演示将介绍PACCS的治疗进展,包括治疗方法和针对其发生机制的新 策略。
定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ACCS)是指心脏骤停后导致的不可逆心功能衰竭,包括 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和低心排。
发生机制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涉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和神经内分泌 紊乱等多个因素。
临床表现
1 心功能不全
2 心律失常
心肌损伤导致心脏泵血功 能下降,表现为呼吸困难、 乏力和水肿等症状。
心脏骤停后容易出现心律 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 心房颤动。
3 低灌注状态
心脏骤停后会导致全身组 织器官灌注不足,表现为 低血压和冠状动脉灌注不 良。
诊断和评估方法
心电图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异常。
1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
2
免疫调节
通过免疫治疗调节炎症反应,减少心肌损伤。
3
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调节技术调节心脏神经活动,改善心脏功能。
展望与结论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治疗领域正在不断进展,新的治疗方法可望改善PACCS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3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心搏骤停(ca rdiacarrest,CA)是指未预料到的短时间内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循环征象消失的一种严重临床事件,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全球重大医学难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成人CA的平均发病率为55/10万[1],我国CA发病率约为40.7/10万[2],2018年美国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OHCA)发病率为74.3/10万[3]。
尽管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和急救技术不断改进,CA早期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 ROSC)率有所升高,但出院存活率仍很低。
2018年美国统计数据显示,O HCA患者存活出院率为10.4%,功能状态良好出院率为8.2%[3]。
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OHCA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存活出院率更低4,5]。
国内一项针对北京地区9897例OHCA患者的研究显示,复苏成功率为5%,存活出院率仅为1.3%,神经功能良好者仅占1%[4]。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9万成年人发生院内心搏骤停(in-hospitalcardiacarrest, IHCA), 2017年美国GWTG-R(getwiththeguidelines-resuscitation) 数据库登记处的IHCA患者出院存活率为25%,其中85%的存活患者出院时神经学结果良好6]。
2014年北京12家医院582242例患者中JHCA 发病率为1.75%,ROS(率为35.5%,存活出院率为9.1%,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为6.4%[7]。
CA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更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提高CA患者的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是急危重症临床工作的重大挑战。
CA患者救治结果取决千患者的原发病、目击者高质量心肺复苏CP R)及复苏生存链的每一个环节。
wmx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死亡率 (78%vs 50%) % %
-D.F. Gaieski et al: Resuscitation 80 (2009) 418–A
治疗性低温的共识
诱导低温: 诱导低温:ROSC后<6h,体表+静滴 后 ,体表+静滴30ml/kg 冰盐水,静滴5 硫酸镁(>5 控制寒战 冰盐水,静滴5g硫酸镁 h)控制寒战 维持低温:32-34℃,12-24h 维持低温: - ℃ - 复温: 复温:0.25-0.5℃/h,8.5-10.5h ℃ ,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及应对策略
——关注微循环障碍及线粒体功能障碍 ——关注微循环障碍及线粒体功能障碍
CCU 吴明祥
内容摘要
心肺复苏现状及指南的更新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定义及历史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应对策略 2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病例分享
心肺复苏现状
2007 英国 24132例 71%
肺动脉温度
颈静脉温度
鼻咽部低温降脑温
8-10℃
-Covaciu L,et al: resuscitation.2007.07.002
先头部降温优于后全身降温
头部组 96h % 96h存活率 100% 体表组 85.7% 对照组 28.6%
心肌损伤 , 脑损伤 ( 0=正常,400=脑死亡 正常, 脑死亡) 正常 脑死亡
-R W. Neumar et al: Circulation, 2008, 118:2452-2483. 国际复苏会议
PACS的应对策略
CPR的三个阶段
早期电活动阶段 早期血流动力学阶段 早期代谢阶段(恢复微循环及细胞 代谢)
PACS的治疗 战略上 PACS的治疗---战略上 的治疗--抢四个时间---尽早恢复 抢四个时间 尽早恢复ROSC和组织微循 尽早恢复 和组织微循 环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会 中有 代表性 的专家 形 成 新 的学 术 共 识 , 心脏 骤 将
停 RS O C后 的异 常病理 生理状 态命 名为 心脏 骤停 后 综 合征 ( ot a i r s sn rm ,C S 。 p s cr a ar t y do e P A ) — d c e
1 PA C S的主 要病理 生理 改变
谢、 生命 活动 ) 损 伤 不 可 逆 。R S , O C后 即使 提 供 较 高 的灌注压 , 方面 , 一 脑部灌 注压 的升 高与脑 血管 自 身调节 的障碍通 常会 引起 脑 部再 灌 注性 充 血 , 由此
环 恢 复 ( et a o o sotno s i ua o , rs rt n f pna eu cr l i o i c tn
杂 , 括神经 元兴 奋毒 性 、 离子 失衡 、 包 钙 自由基 形成 、
肌损害、 全身性缺血/ 再灌注损伤、 导致 或促发心脏 骤停 的 尚 未 消 除 的各 种 原 有 疾 病 ( 病 因 ) ¨ 。 或 等 早在 2 0世纪 7 0年 代 , l i r 授 就 认 识 到 复 苏 V a mi教 d 后R S O C由于 全身缺 血 和再灌 注损伤 而 产生 的各 种
时 间以及基 础疾病 等 。 然而 , 今 “ 苏 ” 念 广 泛应 用 , 严 重脓 毒 现 复 概 如 症液体复苏、 各种休克复苏等, 但这些情况都不存在 循环 的停止 ; 另外 , 字面 意义 上 讲 ,复 苏后 ” 乎 从 “ 似 意 味 着 复 苏 过 程 的 结 束 , 实 际 上 , 脏 骤 停 经 而 心 C R而 R S P O C后 , 机体 又 进人 到 一 个 需 要 进一 步 复
・
3 0 ・ 4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② 心脏骤停-复苏可激活凝血/纤溶系统,内源性纤 维蛋白缺乏是造成微循环障碍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
③肾功效衰竭:多可在28天内逐步恢复,如有加重恶化, 处理和普通肾功效衰竭一致。
④感染:肺部感染最常见,处理同其它危重病感染一致。
⑤可植入性心脏电复律器-除颤器放置。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第30页
当前提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替换上述概念。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第3页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按时间分期:
1.即刻(Immediate):自主循环恢复~20min;
2.早期(Early)
20min~6/12 h,脑、全身血液动力学、代 谢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但最近心脏骤停溶栓试验(TROICA),与 抚慰剂相比,给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使 用替奈普酶,并未增加30天存活率。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第8页
③ 再灌注初始阶段,过多氧会经过产生自 由基和线粒体损伤而恶化神经损伤。
④脑灌注压升高和脑自动调整受损,会出 现充血性再灌注,加重脑水肿和再灌注损伤。
⑤低血压,低氧血症,发烧,高血糖和抽 搐/惊厥,均是心脏骤停后常见加重脑损伤 原因。
3.中期(Intermediate):
6/12 h~72 h,心血管功效趋于正常、脑 功效损害连续、微循环严重受损、代谢紊乱 连续存在,约50%患者可因再次心脏骤停、 出血、脑水肿或肺水肿而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性神经介质(谷氨酸)过度释放
¤花生四烯酸及脂质过氧化产物 抑制谷氨酸再摄取 ¤细胞内Ca++超载 促进谷氨酸释放 导致对神经元受体反复刺激而损伤神经元
PCAS的脑损害表现
表现谱宽
立即清醒 深昏迷且无呼吸 部分病人有抽搐 80%以上有时间不等昏迷
脑功能预后实验室评估
ROSC后死亡分析
脑因性:
28%-36% 脑外因素:64%-72% 心因性:44%-53% 其它: 19%-20%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1972年Foladimier Negovsky首先提出: Postresuscitation disease 认为属于疾病分类学的独立实体 之后欧美学者提出 Postresuscitation 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 而今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4、一项研究证实( LOE2): PEA or Asystole患者复苏后昏迷经降温治疗
改善了代谢终点——乳酸和氧摄取
2005CPR指南
1、 (1)院外VF所致CA 应予32~34 ℃ 12~24h (2)院内CA及院外任何 其它心律所致 CA同样考虑32 ~34℃ 12~24h
2、 对复苏后血液动力学正常,但低体温者
提出以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代之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指:ROSC 后组织灌注衰竭和脏器功能衰竭 CA持续时间 病情因 CPR时间 而不同 原发病 表现谱广:从立即清醒到深昏迷且无呼吸 属MODS特例 预后:80%以上均有时间不等的昏迷 完全神经功能恢复罕见
PCAS—— 四个病理生理过程之综合
ALIVE 3%
CA
(259 cases)
CA/CPR结局:3585例
Cardiac arrest(CA) 30% ROSC 70% DEATH 10% DEATH 15% DEATH
20% ADMISS后院内死亡率无改善
2006.年美国 National Regist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NRCPR): 成人19 819 例,儿童524例 ROSC后 院内死亡率 67% 和 55% 2008年英国:24 132例 ROSC 后 院内死亡率71%.
(oxygen
delivery index)
PCAS共识推荐 目标治疗——证据欠充分
MAP of 65 to 100 mm Hg CVP8 to 12 mm Hg ScvO2 >70%
尿量>1 mL · kg–1 ·h–1
乳酸正常 Hb有待确定
氧和2008PCAS共识
避免不必要的高血氧浓度 避免高通气 氧饱和度达94% to 96%.
全身抽搐或癫痫
确保气道通畅,防止窒息 药物控制:
安定——一线抗癫痫药
静注15秒后血清浓度明显升高,可抑制异常放电 8分钟达峰值 治疗半衰期15分 剂量0.25mg/Kg 速度﹤5mg/min
大仑丁——仅可溶于NS,不能伍用其他药物
负荷量18mg/Kg, 速度﹤50mg/min,约20-30分推注完毕
1、2组临床实验证明:
低体温改善了某些患者的临床后果,高体温有害可致缺血性脑损 伤恶化(LOE1、2)
VF 患者ROSC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予以低温治疗,33℃ or 32℃-34℃ 24hr
2、实验:
体温超过37 ℃越多不利神经后果越严重(LOE4)
3、两个实验(LOE1,2,)证明:
院外VF-CA复苏后仍昏迷者数分至数小时 低体温 和体温持续检测改善了患者临床后果
蛋白和酶破坏(细胞支架损害) 核酸破坏 染色体畸变 血管内皮损伤——No PMN激活
reflow
PMN激活
激活磷脂酶A2 粘附分子表达 酶性颗粒释放
(明胶、胶元、弹力硬蛋白酶水解)
自由基产生增加 凝血连锁反应激活
蛋白质合成抑制
缺血期:ATP、GTP不足 再灌注期: 真核启动因子磷酸化
新核糖体转录复合物形成异常
不必行升温治疗
镇静
镇静剂使用:机械通气 治疗性低温 维持低温 复温 神经肌肉阻断剂有助于实现低温
持续静脉输注应予以EGG监测
充分镇静防止低温颤抖——特别重要
镇静量表监测甚有帮助
癫痫和肌阵挛的处理
1、癫痫和肌阵挛在ROSC后常见 2、共识(LOE4、5、8) 癫痫和肌阵挛——再次VF等
呼吸骤停 3、除外颅内出血、电解质紊乱后立即 改善通气、镇静剂(肌松剂治疗)
二者均示预后不良——
死亡或植物人状态
(2 000例)
评估预后的其它指标
全身肌阵挛—
脑水肿、脑梗死或皮质易感区缺血 示预后不良 EEG: G-δ活动,无α活动 δ低电压 突出,无反应α活动( α 昏迷) 平坦,等电位线 均示预后不良
PCAS一般治疗
参照感染性休克之目标治疗
CVP8 to 12 mm Hg MAP of 65 to 90 mm Hg ScvO2 >70%, HCT >30% 或 Hb>8 g/dL 乳酸2 mmol/L 尿量0.5 mL·kg–1·h–1, 氧供指数>600 mL ·min–1 ·m–2.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及 其治疗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A Consensus Statement 2008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心脏学会 复苏学会 心血管急症治疗委员会 心外科和麻醉学会 心肺 围手术和危重症治疗学会
(Vladimir Negovsky描述)
共识作者们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似较恰当
CA经CPR后结局
DEATH 70% Death 15% Admission 20% ROSC 30% Discharge 5%
CA
Death 10%
OPTIMAL 7% ROSC 25% 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 18% DEAD 15% NO-ROSC 75%
(1)EEG:昏迷早期检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 18个临床研究证明 缺失者则难以从缺氧性昏迷中恢复,特异性达 100% (2)神经胶质蛋白S100:钙结合蛋白 神经及心肌细胞等均可释出 调节神经变异、 衍生、凋亡 低值示预后良好
评估预后的临床方法
(1)24Hr后瞳孔对光反射未恢复 (2)72Hr后运动反射未恢复 (疼痛刺激无反应)
1、CA后脑损伤 2、CA后心功能不全 3、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 4、持续的诱发病
Nigovsky对PRS的描述
6-9小时:脑功能抑制 血流动力学损害 血液流变学损害 代谢紊乱 24小时: 循环功能趋于正常 脑功能损害如故 微循环损害严重 代谢紊乱 50%病人死亡(再CA,出血,脑水肿、肺水肿) 1-3天: 肠通透性增强 肺、肝、肾、胰功能受损 3天后: 感染(后期死亡原因)
脑损害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神经细胞内Ca++超载 神经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蛋白合成抑制 细胞凋亡 兴奋性神经介质过度释放
神经细胞内Ca++超载
供氧中断-ATP、CP耗竭 Ca++泵 Na+泵 Na+ Ca++ ↑ (内Na+ 增加之故 ) SR摄Ca++ —— 受体激活之钙离子通道开放(N甲基-D-天门冬氨酸)
细胞内钙超载
促进细胞凋亡
1、蛋白酶、脂酶、核酸酶被激活 激活白介素转化酶ICE或P350
(对细胞凋亡有关键作用的基因和基因产物)
灭活正常时抑制这一过程的基因产物 2、钙离子激活NO合酶而产生NO NO与过氧化酶结合而产生自由基ONOO- ONOO-和·OH 引起(1)DNA损伤 (2)导致细胞凋亡
American
Australian New Zealand European Canada Asia Southern Africa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取代 复苏后综合征
缘于:
1、复苏多用于指各类休克治疗 2、复苏后综合征 字面意义——复苏“行为”停止后之病理生理过程 事实——复杂的继ROSC后复苏期病生理过程刚开始
2005心肺复苏指南
通气治疗:5个人类研究(LOE2,3,5,7) 大量动物实验证明: 低Pco2 加重脑缺血性损害 建议:由脑损伤后患者治疗后果推论—— 常规通气,正常Pco2 为适宜 避免高通气造成低Pco2
(Levels of evidenceLOE)
治疗性低温
32°C to 34°C
3、建议:检测血糖,避免治疗高血糖时发生 低血糖
以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但避免低血糖 目标血糖120-150mg/dl(待肯定)
脑损害治疗
稳定血流动力学:纠正低血压,避免高血压 改善氧合:辅助通气
避免过度氧合 接近正常水平
针对“高颅压”治疗无必要:
不必使用高通气和渗透性利尿剂(恢复灌注期颅内压未升高)
稳定内环境: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高血糖 改善其它脏器功能
控制血糖
目标: 4.4 to 6.1 mmol/L or 80 to 110 mg/Dl SICU证据多; 院内死亡率降低 保护神经功能 必须监测血糖: 开始胰岛素治疗时 降温中 复温中
2005CPR指南
1、ROSC后高血糖和不良神经后果密切相关
(LOE4, 5 ,7)
2、低体温多导致高血糖(LOE 2)
(细胞内Ca++超载激活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