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
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讨论法互动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鲁迅及其作品”。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选自《呐喊》(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
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huìcháxíng jiàng huān péng biǎn kuàbìniàn dài wǎng
阴晦猹五行装弶獾猪篷隙竹匾胯下髀骨廿年深黛惘然
èchīlínglìhèsèxùn bǐgǒng mójìn zìsuīchán
愕然嗤笑伶俐吓瑟索潮汛秕谷打拱隔膜寒噤恣睢潺潺
(二)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讨论课文段落: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第二日”(P56第五自然段),“这样的过了三、四天”(P62第一自然段),“又过了九日”(P65第七自然段)等。)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全文共分三部分。(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顺序)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4.文章中的“我”是鲁迅本人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不是鲁迅本人。“我”是小说中串联全文的重要角色,是线索人物。文章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故乡和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出来的。因此, “我”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还是串联全文的重要角色。)
第二课时
三、课文分析
(一)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语句,简要概括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人物分析(一)闰土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利落干脆,说话脱口而出,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印证)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送“我”贝壳和鸟毛,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小结: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