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小城之春》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小城之春》的比较

《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小城之春》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并且这两部电影上映的时间差不多,即导演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同,影片中的时代背景也类似,都是战争中或战后所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两部电影表达的主题和叙述方式却大相径庭。

《一江春水向东流》包括《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是蔡楚声和郑君里联合编导的,1947年10月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这部影片以战争为时代背景,可它并没有用太多镜头去展现战争的残酷场面,而是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家庭为基准的个人命运变化,反映社会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该影片以软弱的知识分子张忠良和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美德的素芬为主要人物,以他们的家庭悲欢离合的遭遇为载体,以三条情节线索,讲述了人们经历过的不堪回首的艰苦十年。该影片的三条线索:第一条是素芬及其母子三人在上海沦陷区的艰苦谋生;第二条是张忠良由一个抗日的热血青年转变成混迹于官僚阶级的腐败青年;第三条线索比较隐蔽,是忠良弟弟向上的革命游击生活。戏剧冲突达到高潮时,是张忠良和素芬的意外见面,然后素芬接受不了自己的丈夫腐败堕落的打击,投河自尽了,在投河前,她告诫自己儿子,不要学他的爸爸,要向他的叔叔学习。

《一江春水向东流》虽是一个悲剧结局,但是,导演最后借助素芬告诫自己的儿子来为观众交代了隐形的出路,表面上没有结局的电影实际上

已经隐藏着结局,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张忠良抵御不住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而走向腐败来鞭挞现实的。

然而,《小城之春》描绘的角度完全不同。

《小城之春》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费穆为中国电影艺术宝库贡献的一部极其优美的电影精品,上映于1948年,它为我国的电影事业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影片的突出特征在于以优美、精致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伦理、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整部影片贯穿着一条情与理的冲突线,然而却以“发乎情止于礼”终结。

《小城之春》从人的内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识,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影片中只出现了妻子、丈夫、朋友、妹妹、仆人5个人物,在小城中再未出现其他人影,这样的环境表现,表面看似不真实,然而它正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净化的造型风格。这是为了更突出、更集中、更清晰地体现感情世界的人物关系。但影片中的人物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知识人士,不论他们在感情上经受多大痛苦,最终总是服从礼义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这是符合中国文化人的做人准则的,因而也是令人信服的。影片在艺术表现上是细腻的、优美的,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完美的人性美。影片中多次展现荒凉的小城城头,既含蓄地隐喻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烘托着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了一种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它的结局并不是悲剧:在一个春日的早晨,妻子、丈夫,还有妹妹在城头上为朋友送行,他们目送朋友向外面的世界走去。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外部环境切入,从家庭的角度反思时代,批判社会。它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也创造了艺术和商业都丰收的完美奇迹。而《小城之春》是由人的内心世界的切入,从一个女人的内心变化,来表达对传统婚姻思想观念的不满。它是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心理写实主义、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这两部电影都写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都属于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让我们明晰了抗战和内战时期的历史和国家命运及个人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