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对现代社会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对于科尔伯格理论的重新审视和解读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进行重新解读,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基于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之上,强调了个体在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上的认知发展。
其理论包括了六个阶段,分别是:1. 前道德阶段:儿童的行为由外在奖惩所控制,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和准则。
2. 个人相关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自身利益,行为受到个人利益和期望的影响。
3. 互惠关怀阶段:儿童开始关注社会规范,理解“眼还眼,齿还齿”的概念,强调相互尊重和平等。
4. 社会秩序维护阶段:儿童开始重视社会规范和法律,认为这些规范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5. 社会契约和权利阶段:儿童开始思考社会规范和法律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具备了对社会制度和规范的批判性思维。
6. 普世道德原则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普世的道德原则,关注道德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需要重新审视和解读。
科尔伯格的理论是基于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建立的,对于非西方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量。
科尔伯格的理论将道德认知发展视为单一线性的过程,而现实生活中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往往是多元化和并存的,可能存在跳跃和回归的情况。
对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需要进行重新解读和补充。
在当代社会和教育领域,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上不断提升和成长。
要重视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自身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实现道德认知的发展和成长。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后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确认的 理性化的伦理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这一阶段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儿童认为法律是 为了保护大家的权利而制定的;第二 阶段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认为 只有基于普遍的伦理原则做出的决定 才是正确的。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1 2
04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 意义
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指导教育者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 阶段和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学生
需求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
帮助教育者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道 德认知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引
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醒教育者关注学生的道德判断 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拓展跨文化、跨领域的研 究
深化个体差异的研究
结合神经科学和基因研究
培养道德判断力
研究不同文化、不同领域(如商业、教育 、医疗等)中道德认知的发展和应用。
进一步探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个体差异 的原因、表现和影响,为教育和心理咨询 提供指导。
探究道德认知发展的神经和基因基础,为 深入理解道德认知提供更多依据。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理论背景 •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意义 • 结论与展望
01
理论背景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概念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过程。
它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并提出了道德发 展的三个阶段。
强调了道德认知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思考: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
该是什么?为什么?
• 研究方法: 两难推理故事 • 研究结果: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第二, 道德目标的设定不能从实际出发, 不能根据道德主 体的需求来设定, 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科尔伯格认为, 道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变的、普遍的顺 序阶段。在一切文化中,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 发展总 是依序向前发展,不能逆退, 也不能逾越。
• 第三,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 把学生看作单纯的受动方, 无视其兴趣和需要, 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和丰富性就会消失殆尽。在道 德教育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 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进步, 即在 教学中,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第四, 柯尔伯格的科学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为我国道 德教育提供了借鉴。柯尔伯格把实证研究植入传统的道 德教育之中, 增强了其科学性, 使道德教育研究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谢谢欣赏!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法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 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 定的, 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 缺 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 否则妻子家的人 会来打他, 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 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 被抓住就会受到严 厉的惩罚。
柯尔伯格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人物介绍 研究方法 发展阶段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推移与道德教育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1. 引言1.1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介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是他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理论主要研究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认为道德认知与认知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主要以避免惩罚和获取奖励为导向,道德取向较为简单。
在传统阶段,个体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而在后传统阶段,个体则能够独立思考和建立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仅考虑法律和社会规范,还能够基于普世的道德原则做出决定。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理解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对于是否存在后传统阶段的讨论,以及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是否受到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字数:215】2. 正文2.1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三个层次1. 预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受到外部权威和规则的约束,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惩罚和奖励的。
个体的道德判断往往是出于对权威的顺从或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缺乏自我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建立。
2. 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道德观念更多地围绕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展开。
个体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但仍然受到传统的规则和习俗的束缚,无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道德问题。
3. 后传统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超越传统的道德框架,开始注重普遍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建立。
个体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道德问题,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并能够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
个体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不受传统规则和权威的束缚,作出符合良知和普遍原则的道德选择。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从行动的具体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选手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
他们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
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在做有关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
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是他们能获得积极地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做出道德问题的决定。
他们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儿童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反一般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他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说来,这一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和个人良心办事。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思考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思考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人类道德思维和行为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张,道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们经历着不同的阶段,从而逐步形成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个体情感和认知上的变化,还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对个体如何认知道德、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对于教育、道德教化和管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阶段、影响因素和启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反思。
首先,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包括三个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主要关注自身需要和利益,没有意识到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
在传统阶段,个体意识到了社会和集体意识,遵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权威规定。
在后传统阶段,个体开始自主思考,产生独立思考和道德判断。
这三个阶段代表了人类道德意识和思维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
其次,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到个体自身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
个体成长经历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理念的形成,需要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个体自身成长经历起着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作用。
在个体自身成长经历方面,家庭教育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
父母的道德教育和行为是孩子认知和学习道德的先导。
学校教育也是有重要作用的,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此外,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也对个体道德的认知和习惯产生巨大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方式。
最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如何培养好的文明公民和领导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需要建立社会道德规范和公正法制,强制执行遵守道德准则的行为。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个体道德认知和行为进行培养和引导。
此外,也需要重视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地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公民素质,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 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识获得过程的重要理论。
而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则着眼于个体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对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认知发展理论的概述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描述人类思维能力的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认知方面的发展过程。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代表了人类认知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渐提升。
第二部分: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主要研究人类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的发展过程。
他的理论将人类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在的奖罚和社会规则。
他们的道德观念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主要以避免惩罚和获得奖励为导向。
在传统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并遵守这些规则。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社会对于行为的评价和社会规范,个体关注道德义务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后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超越了传统的社会规范,开始基于道德原则和个人价值观。
他们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关注正义和人权等道德价值。
第三部分: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人类道德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涵盖教育、心理咨询、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为其提供相应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他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儿童到成年人的道德思维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前传统层次、传统层次和后传统层次。
在前传统层次,儿童的道德思维主要是基于对权威的顺从和避免惩罚。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是基于外部规则和权威的命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这个层次,道德观念是非常简单和单一的,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避免惩罚。
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逐渐进入传统层次。
在这个层次,儿童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感受。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试图遵守这些规范。
他们的道德判断开始基于公正和合作,他们会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和需要。
然而,在这个层次,他们的道德判断还是相对简单和表面的,缺乏对道德冲突的深入思考。
儿童进入后传统层次,他们的道德思维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
在这个层次,个体开始关注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并能够进行抽象和理论上的思考。
他们能够考虑到不同的道德观点和利益冲突,并能够找到平衡和解决的方法。
他们的道德判断不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更注重道德原则和伦理价值。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道德思维方式和判断依据。
这个过程是逐渐的,需要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地接触和思考道德问题。
同时,个体的道德思维发展也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产生影响。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培养良好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逐渐发展出更加成熟和复杂的道德思维。
教育者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儿童思考和解决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提供正面的道德榜样和引导,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道德思维的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Kohlberg,1927-1987)。
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本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
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
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科氏出生于美国,早年是一所私立中学的优秀生,战前在一艘运送犹太人难民的船上当副机械师。
1952年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后又攻读博士学位。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皮亚杰20多年前的著作《儿童道德判断》,激起了他致力探讨当时出现的极其尖锐的德育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立即进行研究。
经过5年工作,他以充分的材料再证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完成了博士论文。
但很意外的是,论文评价虽高但外界反映冷淡,这反而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的决心。
经过约16年的研究,考察比较了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的近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实证材料,同时他又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学校德育理论进行认真的重新研究和评比,批判了美德袋的文化传递理论只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方法,肯定了以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为主体的杜威进步主义德育思想,提出了他的完整理论体系。
在尔后的近20年中他继续研究探讨,不断修改完善,直到1981年他把近30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编辑为《道德发展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时,仍对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定义进行修订,反映了他治学严谨和理论体系的深化。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旨在解释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过程。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类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特征。
三种水平分别为:
1.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包括两个阶段,即惩罚与后果水平和相对主义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或避免惩罚,而不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
2.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包括两个阶段,即社会秩序与权威水平和社会契约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道德判断中。
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也包括两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准则水平和道德自治水平。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道德判断不再基于社会规范或个人利益,而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并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科尔伯格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并且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他还提出了一些方法,如“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不同的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道德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20世纪后期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被称为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描述了人类在道德决策和行为中的认知发展过程。
本文将对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理论概述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种认知构建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着不同的道德思考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总共有六个道德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依次为:前传统道德阶段、传统道德阶段和后传统道德阶段。
二、前传统道德阶段1. 个体主义与机械权威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考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和所受到的权威的规定。
个体主义阶段下的道德决策是基于自己是否能从中获益,而机械权威主义阶段下的道德决策是基于权威的规则是否被违反。
2. 交换与互利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考开始考虑到如何满足他人的需求以及互惠关系的建立。
个体开始关注到交换和利益互惠,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决策。
三、传统道德阶段3. 社会规范维持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权威的维持。
他们告诉自己应该遵守规则并为社会利益而行动。
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秩序和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4. 社会契约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思考正义和由社会契约形成的规则。
他们开始考虑社会契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道德决策。
四、后传统道德阶段5. 人为权益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关注人权和道德原则的维护。
他们认为道德是基于普遍的人权和原则,并试图通过这些原则来决策和行动。
6. 普世原则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考超越了社会规范和个体权益。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一个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儿童在道德认知方面的阶段性发展和道德决策的模式。
这一理论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本文将就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阐述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一,了解儿童道德认知的阶段性发展。
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前传统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非常简单,往往只根据结果来判断是非好坏;在传统阶段,儿童开始注重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意义,并遵守这些规则,以符合他人的期望;在后传统阶段,儿童开始通过反思和抽象思维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基于对儿童道德认知的了解,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来设计相应的道德教育活动。
对于处于前传统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引导他们思考行为的结果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对于处于传统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规则制定和引导他们明确规则背后的道德价值观;对于处于后传统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讨论复杂的道德问题和鼓励他们进行道德反思来促进其道德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推理”这一概念,即儿童在面对道德决策时所使用的思维过程。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道德决策情境中使用不同类型的道德推理。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真实的道德决策情境,引导儿童进行道德推理,并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道德判断和决策。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可以运用科尔伯格的理论来设计一系列的情境问题,让儿童参与讨论和决策。
通过参与这些情境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儿童可以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同时,在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儿童理解道德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道德价值观。
第三,关注儿童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仅涉及道德认知,还包括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他将道德情感定义为对他人的关怀和关注,将道德价值观定义为对道德问题的价值判断。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描述个体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成长。
这一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主要阶段:前传统期、传统期和后传统期。
近年来有学者对科尔伯格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理论强调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过程。
在前传统期,个体的道德判断完全依赖于外部权威和规则。
在传统期,个体开始考虑道德规则的存在和合理性,并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在后传统期,个体的道德判断不仅考虑了规则和权威,还考虑了普遍的原则和价值观。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认知发展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重新解读科尔伯格的理论可以发现道德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理论过于强调了阶段之间的线性演变,忽视了个体的道德判断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实际上,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的,同一阶段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我们应该在重新解读科尔伯格的理论时注重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和多样的道德判断。
科尔伯格的理论对于道德教育和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社会和交互中形成的。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通过提供合适的社会和教育环境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
在前传统期,教育者可以通过强调规则和权威来帮助个体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
在传统期,教育者可以鼓励个体思考和探索道德价值观,并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
在后传统期,教育者应该引导个体深入思考关于普遍原则和价值观的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更加成熟和全面的道德判断。
科尔伯格的理论还提醒我们要关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
不同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偏好和倾向。
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尊重个体的道德差异,并在教育和研究中考虑到个体的多样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促进其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对于我们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以及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及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1958年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这一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
科尔伯格的理论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六个阶段,从最初简单的直觉判断到后来的自我认知和原则性判断,这些阶段描述了个体在道德认知上的逐渐成熟和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需要不断重新解读和应用。
理解科尔伯格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
重新解读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一个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时代,科尔伯格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了解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重新解读和探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道德发展的机制,从而为道德教育和道德冲突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科尔伯格理论的重新解读也有助于我们对更广泛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比较和升华,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本研究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进行重新解读,探讨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实际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科尔伯格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旨在深入理解道德认知发展的本质规律,为道德教育和个体道德发展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方法。
我们还希望能够揭示科尔伯格理论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德育学说科尔伯格
习俗水平 (9-20岁)
3
以人际和谐为准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 也称为“好孩子” 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 取向 辱 以法律和秩序为 准则 以法定的社会契 约为准则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 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 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 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 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 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 责之外的好行为。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 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 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 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后习俗水平: 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 的境界。 阶段5 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尊重法制,同时相信法制是 人定的,如果法制不适于社会的时候理应修正。 阶段6 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会超越某些规章制度。 更多考虑的是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原则。
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 性质不同但有相互关联的三种水平和六个 阶段; 上述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按照不变的顺序 由低到高逐步展开; 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 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
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
(1)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2)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3)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性 (4)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难问题必须遵循的要求:
(1)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而 且必须是学生所能理解的。 (2)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 包含两条道德规范。不宜用过于复杂的道德冲突来 促进其道德发展。 (3)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 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假两难”不会引起学生道德 认 知上的失衡,难以发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的 作用。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推理理论对教育旳启示
问题1:究竟什么是道德(不同文化背景 可能有不同旳含义)
问题2:教师对不同年级旳水平旳学生应 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原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 选择旳原则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旳一套原则 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 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 旳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旳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 人们旳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极少人到达这一水平。
阶段1:服从和处罚定向
小朋友评估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旳成果,以为受赞 扬旳行为就是好旳,受处罚旳行为就是坏旳
阶段2:朴素旳利己主义定向
小朋友评估行为旳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旳 要求和利益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水平二: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根据行为是 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别人愿望进行道 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以为正确旳规则)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观点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旳道德发
展理论,把小朋友旳道德发展看成是整 个认知发展旳一部分,以为小朋友旳道 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旳发展过程。 研究措施:两难故事法 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自我为中心旳道德推理水 平(根据行为旳直接后果和本身旳利害关系判断好 坏是非)
阶段3:好孩子定向
小朋友以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别人 愿望旳行为是好旳,不然就是坏旳(他们旳推理受 众人旳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旳定向
小朋友以为,正确旳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 权威,维护社会秩序,不然就是错误旳(他们已经 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旳主要性)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由心理学家杰瑞德·科尔伯格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描述人类道德理解的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认为,人类道德理解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特征。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包括五个阶段:
1.安慰型道德: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婴儿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内主要关心自
己的感受和感官满足。
2.法制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并且会尝试遵
守这些规则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3.好朋友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且会尽力
保护他人的利益。
4.公正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道德问题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
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
人们也会开始重视公平和正义。
5.全球型道德: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考虑全球性问题,如人权和环境保护,
并且会致力于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人们在这个阶段内会更加愿意为达成公平和正义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理论,但也有许多批评。
有些人认为这个理论忽略了文化差异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并且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某个阶段内表现得比其他人更优秀。
尽管如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仍然是心理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且对于理解人类道德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道德领域发展的理论。
科尔伯格的理论以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思维为出发点,但也可以应用于成年人的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的理论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道德思维是在认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的。
科尔伯格将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道德思维的复杂度和普遍性进行排序。
1. 前社会化阶段(Preconventional Level):这一阶段的道德思维主要由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奖罚机制驱动。
在第一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违反规定的惩罚的敏感性。
在第二阶段,儿童会考虑行为的利益和回报对自己的影响。
2. 社会契约与个人对立阶段(Conventional Level):在这一阶段,个体的道德思维开始从道德规则中脱离,转向考虑法律和社会的秩序和权威。
在第三阶段,个人会始终遵守法律规定。
在第四阶段,个人开始考虑社会利益和组织的维持。
这时个人追求的是社会责任感和秩序。
3. 自身道德原则阶段(Postconventional, Autonomous, or Principled Level):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思考个人的道德原则和人权。
在第五阶段,个体会考虑到社会权益与法律冲突时如何平衡。
在第六阶段,个体会考虑到道德的普遍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法律和伦理决策中。
值得注意的是,科尔伯格的理论并不是线性的,并且个人可以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
个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线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基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哲学家的道德思想,通过对道德判断和行为发展的研究,揭示了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
科尔伯格将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分别是:服从与惩罚、个人利益、社会规范维持、社会契约、道德原则、普世道德原则。
在第一阶段,即服从与惩罚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在的权威和惩罚,他们认为正确与错误是由权威决定的。
在第二阶段,即个人利益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合理与否取决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进入第三阶段,即社会规范维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考虑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意见,他们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社会规范和他人的评价。
然而,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仍然是基于外在的规则和他人的期望。
当个体进入第四阶段,即社会契约阶段时,他们的道德判断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法律的约束。
个体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社会契约和法律的规定。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是通过协商和共识形成的,他们开始考虑公平、权利和义务等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进入第五阶段,即道德原则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不再仅仅依赖于外在的规则和法律,而是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个体开始考虑公正、人权和尊重等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个体进入第六阶段,即普世道德原则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基于普世的道德原则和伦理价值,他们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全球公平正义。
个体在这个阶段具有高度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 neeKohlberg,1927-1987 )。
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本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
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
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科氏出生于美国,早年是一所私立中学的优秀生,战前在一艘运送犹太人难民的船上当副机械师。
1952年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后又攻读博士学位。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皮亚杰20多年前的著作《儿童道德判断》,激起了他致力探讨当时出现的极其尖锐的德育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立即进行研究。
经过5年工作,他以充分的材料再证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完成了博士论文。
但很意外的是,论文评价虽高但外界反映冷淡,这反而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的决心。
经过约16年的研究,考察比较了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的近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实证材料,同时他又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学校德育理论进行认真的重新研究和评比,批判了美德袋的文化传递理论只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方法,肯定了以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为主体的杜威进步主义德育思想,提出了他的完整理论体系。
在尔后的近20年中他继续研究探讨,不断修改完善,直到1981年他把近30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编辑为《道德发展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时,仍对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定义进行修订,反映了他治学严谨和理论体系的深化。
在科尔伯格的献身下,道德认知发展论极大促进了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世界上各种主要文字出版,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和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二、主要的理论观点(一)认知一一发展的理论观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
他说,我这种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为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
可以说,认知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其观点可归结为:(1)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2)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两者并不等同,智力发展不等于道德认知发展,后者不可能从前者中自发产生;(3)德性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是在社会激发下原有认知力发展的结果;(4)德性发展在本质上不受文化的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德性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5)德性发展是受其现实文化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并与儿童认同和承担道德角色的质量有关。
科尔伯格认为,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儿童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参与道德行动,就不可能进行道德判断活动,也就不能促进其道德发展。
他认为,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并从而决定他的道德行动,只有成熟的道德判断才能产生成熟的道德行动,而不是相反。
他之所以重视道德判断主要有三个理由:(1)道德判断不是决定道德行为的唯一因素,但却是决定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因素;(2)在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中,道德判断是唯一同道德问题有密切关系的因素,而其他如意志、动机、情绪、情景压力和个人喜恶等因素则没有;(3)道德判断的发展具有稳定性,不会倒退和丧失,但其他因素是可以改变的,道德行动也很容易因时因地而变化,但道德判断的水平却是不变的,因为它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科尔伯格在早期博士论文中对为何把道德判断发展作为道德发展的重点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必先有价值判断,才会有道德行动;道德判断(即是非对错)都比其他价值判断重要;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与自我判断某事好坏有重大关系;道德判断以普遍理性为基础而不会局限于特定情景;道德判断具有较大的广泛性、普适性、一致性和包容性;道德判断由于以普遍理性为基础,因而具有客观性,不受性格和主观兴趣的影响。
科尔伯格通过研究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并表现为特定的阶段模式,表现其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逻辑规律是以公正为准则的,他从个体的公正观出发,详尽地探讨了阶段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发展顺序等问题。
(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的,这种阶段表明了道德判断的特定的结构水平,这种结构水平就是作出道德判断和作出怎样的道德判断的认知框架,表明着道德认知的平衡适切度。
科氏把阶段看成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转型,是一种标明社会认同的尺度。
他以是否了解和认同遵守习俗以及对习俗约束力的反应来作为衡量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的中心度,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现根据他几次不同定义和划分标准,作一概括归纳。
水平I:前习俗道德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文化的规则和标记中的善恶是非观念十分敏感,但却是根据行为的实质结果或权利来解释标记的。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道德判断的内容]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避免惩罚,不造成实际伤害。
1、所谓对的,就是不违反规则,为服从而服从,不对人和物造成损害。
2、做得对的理由是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
[社会观点]本阶段的儿童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行为者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依据物质后果来裁判其行动,把自己观点与权威者观点相混同。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道德判断的内容]所谓对的,便是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体交换原则作公平交易。
1、所谓对的,就是遵守会给某人带来即时利益的规则。
一切能满足自己利益和需求的行为就是对的,并且也赞允别人这样一来做。
对的也就是公平的,既一种平等的交换、交易和协2、做得对的理由是在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利益的同时还应必须认可别人也有着同样的权利。
[社会观点]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
他能把自己、权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相区别,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各自利益和观点,并且最终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作决定。
所以对的都是相对的,个人只有通过等量的公平交换来满足各自需要,整合各自冲突。
水平n:习俗道德水平这时个体已内化现行社会规则,即认为规则是正确的,能遵从现行社会秩序,且有维护这种秩序的内在愿望,行为价值是以遵守规则的程序为依据。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道德判断内容]所谓对的,就是扮演一个好角色,关心别人、珍惜别人的感情,信赖和忠实于伙伴,鞭策自己遵守规则和期望。
1所谓对的,就是不辜负亲人期望,“做好”是至关重要的,意指有良好动机、关心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信任、忠实、尊敬和感恩的美德。
2、做得对的理由是,要做自己和别人心目中的好人,如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是希望自己有善的行为(金箴)。
[社会观点]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与他人发生关系中的个人观。
他意识到人所共享有情感、协议和期望高于一般的利益。
按“金箴”,即从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希望维持和谐的关系,但没有普遍化的“制度”观。
如强调海因茨是“想救人”,“爱妻子” “迫不得已”才偷药,药剂师见死不救应判刑。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道德判断内容]所谓对的,是对社会尽职尽责,恪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或群体的福利。
1所谓对的,就是履行个人承诺的义务,严格守法,除非它们出现同规定的权利相冲突的极端情况。
对的,也指对社会、群体有所贡献。
2、做得对的理由即致力于使机构作为一个整体运行。
自尊和良心系指履行个人既定的义务,或考虑这种后果:“假如每人都这样做,会怎样?”[社会观点]本阶段的人的人际关系已与社会观点相分化。
他受纳制度观,根据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角色、规则和人际关系,强调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否则就会内疚。
他既同情海因茨,又陷入触犯法律要坐牢的困境之中。
水平n /m:过渡水平亦称41/2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但仍未具有原则性特征。
[道德判断内容]这时,选择带有个人的和主观的性质,且以情绪为基础。
良心被看成是随意且相对的。
[社会观点]这时,个体受纳了一个超脱于他所处社会的观点,把自己看成一个个别的决策者,不受任何普遍化的社会义务或契约束缚。
他能按特定社会规定来承担和选择契约,但不具备相应的选择原则。
水平m:后习俗与原则道德水平在这一水平中,道德决策取决于平等社会中全部成员一致认可的那些权利、价值和原则。
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道德判断内容]所谓对的,就是要维护基本的权利、价值观和合法的社会契约,甚至在它们与所属群体的具体规则和法律相冲突时也如此。
1、所谓对的,就是认识到每个人均有不同的价值和观点,并基于相对所属群体。
但是唯有在这些规则是公平的时候才应该遵守,因为它们是一种社会契约。
而对于诸如自由和生命的价值,则应是不管他人意见如何都应遵守的。
2、做得对的理由,一般认为,应有义务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应来发展人类福利和保护所有人权利的。
家庭、友谊、信任及工作义务也是以尊重别人权利为前提的自由协定的承诺和契约。
个人对法律和责任的考虑,是赋予对人类整体功利:“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
[社会观点]本阶段的人受纳了一种超前的社会观,比起阶段四绝对地信奉法律来,有更灵活普适的倾向,认为如果法律不适于社会,可通过协商或民主程序来改造。
这时个体往往会产生个人评价甚至可以高于法律的意识,力图通过约定、契约及公平来整合各种观点,但他既要考虑道德又要考虑法律,在回答海因茨偷药中会碰到根本的困惑,既意识到个人要对法律有一个深刻的理性承诺,又意识到遵循维护生命权利这一更高的原则。
他承认这一冲突,感到整合的困难。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道德判断内容]本阶段的人受一种全人类都应遵从的普遍伦理原则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