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梯形(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点A(m,3)与B(4,n)关于x轴对称,则m,n的值分别为( )A.4,3B.-4,-3C.-4,3D.4,-32.下列交通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下列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线段B.等边三角形C.五角星D.圆4.下列三角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B.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C.两内角分别是30°,120°的三角形D.两内角分别是30°,75°的三角形5.如图,ABCD 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AD、BC 边与对角线AC重叠,且顶点B、D恰好落在同一点0上,折痕分别是CE、AF,则AE等于( )EBA.√3B.2C.1.5D.√26.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 )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高的交点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7.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BC,AB=CD,AC=BD,AC平分∠BCD,若∠ABC=72°,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A.8个B.6个C.4个D.2个8.如图,在△ABC 中,AB<AC,BC边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交AC 于E,连BE,AB=6cm,△ABE 的周长为14cm,则AC的长为( )A.4cmB.6cmC.8cmD.10cm9.如图,已知AB=AC=BD,则∠1与∠2的关系是( )A.∠1=2∠2B.2∠1+∠2=180°C.∠1+3∠2=180°D.3∠1-∠2=180°10.如图,在△ABC中,∠BAC=90,AB=AC,BD平分∠ABC交AC于D,AE⊥BD,交BC于E,下列说法:①AB=BE;②∠CAE=1∠C;③AD=CE;④CD=CE.其中正确的是( )2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已知点A(m-1,3)与点B(2,n+1)关于x轴对称,则m=_________,n=__________.1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度.13.在△ABC 中.①若AB=BC=CA,则△ABC为等边三角形;②若∠A=∠B=∠C,则△ABC 为等边三角形;③有两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有__个.14.如图,在△ABC 中,∠A=90°,∠ABC=60°,∠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OE // AB交BC于E,OF //AC交BC于F,若AB=1,则△OEF 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15.如图,AD是等边△ABC底边上的中线,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E,交AD于点F ,若AD=9,则DF长为____.16.已知Rt△ABC 中,∠C=90°,∠A=30°.在直线BC或AC上取一点P,使得△PAB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P点有________个.三、解答题(72分)17.(8分)如图,△ABC 中,点D是BC边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BE=CF.求证:∠BAD=∠CAD.18.(8分)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C,AB边上的点,BD,CE相交于点0,给出下列条件:①∠EBO=∠DCO;②∠BEO=∠CDO;③BE=CD;④OB=OC.(1)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的情形);(2)选择(1)中的一种情形,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19.(8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3,0),B(-3,-4),C(-1,-4).(1)求△ABC的面积;(2)在图中作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DEF,并写出D,E,F 的坐标.20.(8分)如图,在△ABC中,∠ACB=2∠B,∠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过C作CN⊥AD交AD于H,交AB于N.(1) 求证:△ANC为等腰三角形;(2)试判断BN与C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1.(8分)已知如图,在△ABC中,AB=BC=2,∠ABC=120°,BC//x轴,点B的坐标是(一3,1).(1)写出顶点C的坐标;(2)作出△ABC 关于y轴对称的△A'B'C';(3)求以点A,B,B',A'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周长.22.(10 分)在△ABC 中,AB=CB.(1)若AC=AB,如图1,CM⊥AB 于点M,MN⊥AC 于点N,NP ⊥BC 于点P.若CP=2,则BP=_______;(2)若∠BAC=45°,如图2,CD平分∠ACB交AB于点D,过边AC上一点E作EF //CD,交AB于点F,AG是△AEF的高,探究高AG与边EF的数量关系;(3)若∠ABC=90°,点E是射线BC上的一个动点,作AF⊥AE且AF=AE,连CF交直线AB于点G.若BCCE =53,则AGBG=__________.23.(10分)图1,在△ABC中,AB=AC,∠BAC=30°,点D 是△ABC内一点,DB=DC,∠DCB=30°,点E是BD延长线上一点,AE=AB.(1)直接写出∠ADE 的度数___________;(2)求证:DE=AD+DC;(3)作BP 平分∠ABE,EF⊥BP,垂足为F(如图2),若EF=3,求BP 的长.24.(12分)如图1,A 是OB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P为y轴上一点,且∠OPB=∠OAB.(1)若∠AOB=60°,PB=4,求点P的坐标;(2)在(1)的条件下,求证:PA+PO=PB;(3)如图2,若点A是OB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已知A(2,5),∠OPB=∠OAB,求PO+PB 的值.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讲义梯形及等腰梯形(含解析)(2020年最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讲义梯形及等腰梯形(含解析)(2020年最新)

第19讲梯形及等腰梯形知识定位讲解用时:3分钟A、适用范围:人教版初二,基础较好;B、知识点概述:本讲义主要用于人教版初二新课,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梯形及等腰梯形。

梯形和等腰梯形属于四边形章节,选择填空中会涉及到,也经常出现在几何大题中,是中考考查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熟练掌握一般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及它们的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并处理含梯形的综合类型题目.知识梳理讲解用时:20分钟梯形的认识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概念记清楚哦)一般梯形梯形标注: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哦梯形的分类2、梯形的分类:一般梯形、特殊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AB//CD AB//CDAD≠BC AD=BCAD⊥CD AD不平行BC梯形的中位线3、梯形的中位线:连接梯形两腰上的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你知道怎么证明吗?EF//AB//CDEF=12(AB+CD)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性质3:等腰梯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边的垂直平分线)∠A=∠B AC=BD 虚线为等腰梯形的对称轴∠C=∠D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1:同一底边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判定3:利用定义课堂精讲精练【例题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D=4,AB=CD=6,∠B=60°,那么下底BC的长为.【答案】10【解析】首先过A作AE∥DC交BC与E,可以证明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到CE=AD=4,再证明△ABE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到BE=AB=6,从而得到答案.解:如图,过A作AE∥DC交BC与E,∵AD∥BC,∴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AD=EC=4,AE=CD,∵AB=CD=6,∴AE=AB=6,∵∠B=60°,∴△ABE是等边三角形,∴BE=AB=6,∴BC=6+4=10.故答案为:10.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了梯形,关键是掌握梯形中的重要辅助线,过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学建议:利用梯形的知识作辅助线构造出平行四边形和等边三角形.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普陀区期中年份:2017【练习1.1】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B=30°,∠C=75°,AD=2,BC=7,那么AB= .【答案】5【解析】过点D作DE∥AB交BC于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DEC=∠B=3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EDC=75°,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得DE=CE.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则AB=DE=CE=7﹣2=5,从而求解.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E,∴∠DEC=∠B=30°.又∵∠C=75°,∴∠CDE=75°.∴DE=CE.∵AD∥BC,DE∥AB,∴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AD=BE=2.﹣BE=BC﹣AD=7﹣2=5.∴AB=DE=CE=BC故答案为:5.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综合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教学建议:利用梯形的知识作辅助线构造出平行四边形进行求解.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潍坊三模年份:2016【例题2】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BC=90°,如果AB=5,BC=4,CD=3,那么AD= .【答案】2【解析】试题分析:过点D作DE⊥AB于点E,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答案.解:过点D作DE⊥AB于点E,如下图所示:则DE=BC=4,AE=AB﹣EB=AB﹣DC=2,AD==2.故答案为:2.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梯形及勾股定理的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教学建议:利用梯形和勾股定理的知识进行求解.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普陀区期末年份:2016【练习2.1】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E为AB中点,DE⊥EC.求证:(1)DE平分∠ADC;(2)AD+BC=DC.【答案】(1)DE平分∠ADC;(2)AD+BC=DC【解析】试题分析:(1)延长DE交CB的延长线于F,可证得△AED≌△BEF,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出CD=CF,推出∠CDF=∠F,由∠ADF=∠F即可证明;(2)由△AED≌△BEF,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出CD=CF,进而利用等线段的代换可证得结论;证明:(1)延长DE交CB的延长线于F,∵AD∥CF,∴∠A=∠ABF,∠ADE=∠F.在△AED与△BEF中,,∴△AED≌△BEF,∴AD=BF,DE=EF,∵CE⊥DF,∴∠CDF=∠F,∵AD∥CF,∴∠ADE=∠F,∴∠ADE=∠CDF,∴ED平分∠ADC.(2)∵△AED≌△BEF,∴AD=BF,DE=EF,∵CE⊥DF,∴CD=CF=BC+BF,∴AD+BC=DC.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梯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因为点E是中点,所以应该联想到构造全等三角形,这是经常用到的解题思路,同学们要注意掌握.教学建议:学会运用梯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解题.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松江区期末年份:2017【例题3】如图,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BD与中位线EF交于点G,若AD=2,EF=5,那么FG= .【答案】4【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梯形中位线性质得出EF∥AD∥BC,推出DG=BG,则EG 是△ABD的中位线,即可求得EG的长,则FG即可求得.解:∵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EF∥AD∥BC,∴DG=BG,∴EG=AD=×2=1,∴FG=EF﹣EG=5﹣1=4.故答案是:4.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建议:熟练掌握梯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并灵活运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3.1】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中,E、F是边AD、AB的中点,连接CE,取CE中点G,那么FG= .【答案】6【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E边AD的中点,可得出AE、BC的长;又由点F、G分别是AB、CE的中点,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出FG的长;解: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E、F是边AD、AB的中点,∴AE=4,BC=8,又∵点G是CE的中点,∴FG为梯形ABCE的中位线,∴EF==×(4+8)=6.故答案为:6.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熟练掌握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教学建议:学会应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4】在梯形ABCD中.AB∥CD,EF为中位线,则△AEF的面积与梯形ABCD的面积之比是.【答案】1:4【解析】试题分析:过A作AG⊥BC于G,交EF于H,再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及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解:过A作AG⊥BC于G,交EF于H,∵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AD+BC=2EF,AG=2AH,设△AEF的面积为xcm2,即EF?AH=xcm2,∴EF?AH=2xcm2,∴S梯形ABCD=(AD+BC)?AG=×2EF×2AH=2EF?AH=2×2xcm2=4xcm2.∴△AEF的面积与梯形ABCD的面积之比为:1:4.故答案为:1:4.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比较简单,注意掌握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即是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教学建议:学会应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六安期末年份:2013【练习4.1】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边AB、CD的中点.如果AD=5,EF=11,那么BC= .【答案】17【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长是上下底和的一半”,进行计算.解:根据梯形中位线定理,得EF=(AD+BC),则BC=2EF﹣AD=2×11﹣5=17.讲解用时:2分钟解题思路: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并应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难度: 2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5】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DC∥AB,AD=BC=2,BD平分∠ABC,∠A=60°.求:梯形ABCD的周长.【答案】10【解析】试题分析: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出∴∠ABC=∠A=60°.周长∠ABD=∠CBD=30°,∠ADB=9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AB.AB=2AD=4.证出∠CDB=∠CBD.得出CD=BC=2.即可求出梯形ABCD的周长.解:在梯形ABCD中,∵DC∥AB,AD=BC=2,∠A=60°.∴∠ABC=∠A=60°.∵BD平分∠ABC,∴∠ABD=∠CBD=30°,∴∠ADB=90°,∴AD=AB.∴AB=2AD=4.又 DC∥AB,∴∠CDB=∠ABD,又∠ABD=∠CBD,∴∠CDB=∠CBD.∴CD=BC=2..∴梯形ABCD的周长=AB+BC+CD+AD=4+2+2+2=10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DC=BC是解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并灵活运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5.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DC∥AB,AD=BC=2,∠A=60°,对角线BD平分∠ABC.(1)求对角线BD的长;(2)求梯形ABCD的面积.【答案】(1)2√3;(2)3√3【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等腰梯形的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可求得∠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ABD是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即可求解;(2)过点D、C分别作DH⊥AB,CG⊥AB,垂足为点H、G,在直角△ADB中求得DH和AH的长,则AB即可求得,然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解.解:(1)∵DC∥AB,AD=BC,∴∠A=∠ABC.∵BD平分∠ABC,∠A=60°,∴∠ABD=∠ABC=30°.∴∠ADB=90°.∵AD=2,∴AB=2AD=4.∴BD=.(2)过点D、C分别作DH⊥AB,CG⊥AB,垂足为点H、G.∵DC∥AB,BD平分∠ABC,∴∠CDB=∠ABD=∠CBD.∵BC=2,∴DC=BC=2.在RT△ADH和RT△BCG中,,∴RT△ADH≌RT△BCG.∴AH=BG.∵∠A=60°,∴∠ADH=30°.∴AH=AD=1,DH=.∵DC=HG=2,∴AB=4.∴.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DC=BC是解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并灵活应用.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6】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DC∥AB,AD=BC=2,BD平分∠ABC.∠A=60°,求对角线BD的长和梯形ABCD的面积.【答案】3√3【解析】根据等腰梯形的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可求得∠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ABD是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过点D、C分别作DH⊥AB,CG⊥AB,垂足为点H、G,在直角△ADB中求得DH和AH的长,则AB即可求得,然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解.解:∵DC∥AB,AD=BC,∴∠A=∠ABC.∵BD平分∠ABC,∠A=60°,∴∠ABD=∠ABC=30°.∴∠ADB=90°.∵AD=2,∴AB=2AD=4.∴BD=.过点D、C分别作DH⊥AB,CG⊥AB,垂足为点H、G.∵DC∥AB,BD平分∠ABC,∴∠CDB=∠ABD=∠CBD.∵BC=2,∴DC=BC=2.在Rt△ADH和Rt△BCG中,,∴Rt△ADH≌Rt△BCG.∴AH=BG.∵∠A=60°,∴∠ADH=30°.∴AH=AD=1,DH=.∵DC=HG=2,∴AB=4.∴梯形ABCD的面积=.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DC=BC是解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地运用等腰梯形、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题.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6.1】已知: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6cm,对角线BD平分∠ADC,下底BC的长比等腰梯形的周长小20cm,求上底AD的长.【答案】4cm【解析】试题分析: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出AB=DC,AD∥BC,得出∠ADB=∠CBD,,由已知再由已知条件得出BC=DC=AB,由梯形中位线定理得出AD+BC=2EF=12cm条件求出BC,即可得出AD的长.解:∵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DC,AD∥BC,∴∠ADB=∠CBD,∵BD平分∠ADC,∴∠ADB=∠CDB,∴∠CBD=∠CDB,∴BC=DC=AB,∵EF是等腰梯形的中位线,,∴AD+BC=2EF=12cm∵下底BC的长比等腰梯形的周长小20cm,﹣20,∴BC=AB+BC+CD+AD即BC=AB+DC﹣8,∴BC=8cm,∴AD=4cm.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梯形中位线定理;熟练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进行推理论证与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建议:利用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梯形中位线等知识点进行解题.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7】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点E为边BC上一点,且AE=DC.(1)求证: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2)当∠B=2∠DCA时,求证:四边形AECD是菱形.【答案】(1)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2)四边形AECD是菱形【解析】试题分析:(1)由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角相等),可得∠B=∠DCB,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证得∠DCB=∠AEB,即可得AE∥DC,则四边形AECD为平行四边形;(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易得∠EAC=∠DCA,又由已知,由等量代换即可证得∠EAC=∠ECA,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得AE=CE,则四边形AECD为菱形.证明:(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B=∠DCB,∵AE=DC,∴AE=AB,∴∠B=∠AEB,∴∠DCB=∠AEB,∴AE∥DC,∴四边形AECD为平行四边形;(2)∵AE∥DC,∴∠EAC=∠DCA,∵∠B=2∠DCA,∠B=∠DCB,∴∠DCB=2∠DCA,∴∠ECA=∠DCA,∴∠EAC=∠ECA,∴AE=CE,∵四边形AECD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ECD为菱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识图,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教学建议:利用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等知识点进行解题.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连云港校级模拟年份:2010【练习7.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A=AD=DC,点E在边CB的延长线上,并且BE=AD,点F在边BC上.(1)求证:AC=AE;(2)如果∠AFB=2∠AEF,求证:四边形AFCD是菱形.【答案】(1)AC=AE;(2)四边形AFCD是菱形【解析】试题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判定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给出的条件利用SAS可判定△ABE≌△ADC,从而可证得结论;,所以四边形AFCD是菱形.(2)由(1)和外角和定理可证得AD=DC=AF=CF证明:(1)∵AD∥BC,BA=AD=D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CE,∵∠ABE+∠ABC=180°,∠DCE+∠D=180°,∴∠D=∠ABE,又∵BE=AD,∴△ABE≌△ADC,∴AC=AE.(2)∵∠AFB=∠CAF+∠FCA,∠AFB=2∠E,∴2∠E=∠CAF+∠FCA,∵∠E=∠DAC=∠DCA,又∵AD∥BC,∴∠DAC=∠FCA,,∴AD=DC=AF=CF∴四边形AFCD是菱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解答此类综合题目还需从基本做起,掌握一些基本性质是解答此类题目必备的.教学建议: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进行解题.难度: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课后作业【作业1】如果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一条底边长为8,那么另一条底边长等于.【答案】4【解析】只需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进行计算.解: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另一底边长=中位线×2﹣一底边长=2×6﹣8=4.故答案为:4难度:2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金山区二模年份:2018【作业2】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为144,AD∥BC,AB=DC,且AC⊥BD.求等腰梯形ABCD的高.【答案】12【解析】过点D 分别作DE∥AC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DF⊥BC,垂足为点F,将等腰梯形的面积转化为△DBE的面积,从而求得三角形的高即可得到等腰梯形的高.解:过点D 分别作DE∥AC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DF⊥BC,垂足为点F.∵AD∥BC,∴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AD=CE,AC=DE.又∵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C=BD.∴BD=DE.∴BF=FE.∵AC⊥BD,∴∠BGC=∠BDE=90°.∴.又∵AB=CD,∴△ADB≌△CED.∴S△BED=S梯形ABCD=144,∵BE?DF=144,∴×2DF2=144∴等腰梯形ABCD的高等于12.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普陀区期末年份:2014【作业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C、BD是对角线,△ABD≌△ABE.求证: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答案】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解析】根据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易得AC=BD,又由△ABD≌△ABE,易得AD=AE,BD=BE,则可证得AE=BC,AC=BE,根据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证得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D=BC,AC=BD,又∵△ABD≌△ABE,∴AD=AE,BD=BE,∴AE=BC,AC=BE,∴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香坊区期末年份:2011。

上海八年级数学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2021年整理)

上海八年级数学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2021年整理)

上海八年级数学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上海八年级数学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上海八年级数学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初二数学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上海科技版教学内容: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 二. 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难点: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应用. 三. 具体过程(一)梯形的有关概念1.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注:(1)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2)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短边为上底,长边为下底,与位置无关,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它是一底上的一点向另一底作的垂线段的长度。

3. 梯形的分类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一般梯形(1)直角梯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梯形为直角梯形(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二)梯形的性质 1. 一般梯形的性质在梯形ABCD 中,AD ∥BC ,则∠A+∠B=︒180,∠C+∠D=︒180 2。

直角梯形具有的特征在直角梯形ABCD 中,若AD ∥BC ,∠B=︒90,则∠A=︒90,∠C+∠D=︒180 3. 等腰梯形具有的性质(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3)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的对称轴是两底中点所在的直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18.3.2等腰梯形的判定》优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18.3.2等腰梯形的判定》优课件
A
E
D
B
CF
练习:
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则再添加条件 AB=CD(或∠B=∠C)(或∠A=∠D),则可判定梯
形ABCD为等腰梯形。(不添加辅助线)
2、如图2,在梯形ABCD中,BC∥AD,DE∥AB,DE=DC, ∠A=1000,则∠B= 80° ,∠C= 80°,∠ADC= 100。°
BA
E
C
DF
小结 1、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1)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2)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梯形常用的辅助线添加方法:
平移一腰
作一底边上 的两条高
延长两腰
平移对角线
3、转化思想
P109 7 课外:P108.练习
P109-110. 3、8、9、10 《突破》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3日星期日2022/4/32022/4/32022/4/3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32022/4/32022/4/34/3/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32022/4/3April 3,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2、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 ∥ BC, ∠A + ∠C =180° 则梯形ABCD是_等__腰___梯形.
3、如图2,△AOD和△BOC是边长不相等的两个等边三 角形,且点A、O、C在同一直线上,点B、O、D也 在同一直线上,则四边形ABCD是 等腰梯形 . AD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一章 梯形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一章 梯形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梯形知识点总
结 (新版)新人教版
1. 梯形的定义
梯形是指有两条平行边的四边形。

其中,较长的两边叫做上底和下底,两条连接上底和下底的斜边叫做腰,而两条腰的交点叫做顶点。

2. 梯形的分类
根据上底和下底的长度关系,梯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等腰梯形:上底和下底长度相等的梯形。

- 直角梯形:腰和底边之间有直角的梯形。

- 一般梯形:除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以外的其他梯形。

3. 梯形的性质
- 梯形的对边平行:一条边和与之不共顶点的另一条边平行。

- 梯形的底角和顶角互补:底边的两个邻角和顶边的两个邻角互补,即它们的和为180度。

-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底角相等,顶角相等,且底边中点连线与顶边中点连线平行。

4. 梯形的面积计算
梯形的面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面积 = [(上底 + 下底) ×高] ÷ 2
5. 梯形的周长计算
梯形的周长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周长 = 上底 + 下底 + 两条腰的长度
以上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梯形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和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五个章节的内容。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1)“边角边”简称“SAS”(2)“角边角”简称“ASA”(3)“边边边”简称“SSS”(4)“角角边”简称“AAS”(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

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

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等腰梯形的性质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等腰梯形的性质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课题日期教学目标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教法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角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引人新课】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中,,,求证:(1)如图,过点作、,交于,得,所以得.(2)作高、,通过证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

引导学生口述证明方法,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种证明方法AB CD推出.教学过程(3)分别延长、交于点,则与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由此我们想到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已知:在梯形中,,,求证:.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定理就容易证明了.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1)梯形性质和判定定理(2)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3)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八年级数学下等腰梯形的判定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等腰梯形的判定课件人教版

A
D
B
E
F C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 已知 如图,在梯形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C=BD 中 ∥ ,
求证:梯形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是等腰梯形 证明:过点 作 ∥ 交 的延长线于点 的延长线于点E 证明: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 ∵ AD∥BC 则ACED是平行四边形 ∥ 是平行四边形 ∴DE=AC=BD ∴∠E=∠ ∴∠ ∠DBE 又∠ACB=∠E A ∠ ∴∠DBE=∠ACB ∴∠ ∠ BC=CB ∵AC=BD ∴△ABC≌△DCB ≌ ∴AB=DC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B ∴四边形 是等腰梯形
分析: 分析:证Rt△ABE≌Rt△DFC △ ≌ △ ∴AB=DC. 即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是等腰梯形 即梯形
E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 已知 如图,在梯形 如图,在梯形ABCD中, 中 AD∥BC,∠B= ∠C ∥ , = 求证:梯形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是等腰梯形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A D
已知: 已知
B E F C
如图,在梯形 如图,在梯形ABCD中, 中 AD∥BC,∠B= ∠C ∥ , =
求证:梯形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是等腰梯形 证明: 证明:作AE⊥BC于E,DF⊥CB于F ⊥ 于 , ⊥ 于
D
C
E
A
D
符号语言: 符号语言:
在梯形ABCD中, 中 在梯形 ∵AD∥BC ∥ ∠A= ∠D = AB= ∠C = ∠B= CD =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梯形 是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 . )

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梯形(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梯形(人教版)
通过亲自操作,得出结论,锻炼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猜想
张开想象的翅膀
猜想:请你通过以上操作,大胆猜想一下等腰梯形有些什么性质?
让学生通过上一步的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找出自认为正确的结论。
性质
探讨: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归纳:(定义)等腰梯形的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性质定理:
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实施Hale Waihona Puke 法及说明引入拼图游戏:
请你把下列各们图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片
智力迁移:大坝为什么做成下宽上窄的梯形?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引入新课。
复习
1、什么是梯形;什么是梯形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何性质?
学生回答
操作
跟我做:动口不如动手,请大家跟我一起
操作。画等腰梯形,并裁剪下来对折
拓展训练学生课堂分析,课外完成。
小结
等腰梯形
本节课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堂设计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讨论:以上两个定理的证明。
拓展训练(1)
让学生结合猜想进行归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并逐步完善。度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和结论。定理的证明分小组讨论,后请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定理证明作为学习小组活动内容课后完成。)
拓展训练学生课堂分析,课外完成。
判定
探索:请你根据性质和判定的关系,结合前面研究几何图形常用的方法,你能探索出如何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吗?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1、在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对角线相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本章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和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平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会使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三角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5.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八年级数学暑假专题 梯形、梯形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 人教版 知识精讲

八年级数学暑假专题 梯形、梯形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 人教版 知识精讲

八年级数学暑假专题——梯形、梯形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 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梯形、梯形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2个推论二. 重点、难点:1.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2个推论的应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2. 难点:等腰梯形性质的综合应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2个推论的应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综合应用。

三. 知识结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性质()两腰相等()在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基本性质()两个等腰三角形()延长两腰形成一等腰三角形()拔高性质对称:等腰梯形为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为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角相等的梯形为等腰梯形可直接用()对角线相等的梯形为等腰梯形——简单证明后可用1234561232⎫⎬⎪⎭⎪=-⎫⎬⎪⎪⎪⎪⎪⎪⎪⎭⎪⎪⎪⎪⎪⎪⎪⎧⎨⎪⎪⎪⎪⎪⎪⎪⎪⎪⎪⎪⎩⎪⎪⎪⎪⎪⎪⎪⎪⎪⎪⎪⎫⎬⎭⎧⎨⎪⎩⎪⎧⎨⎪⎪⎪⎪⎪⎪⎪⎪⎪⎪⎪⎪⎪⎪⎩⎪⎪⎪⎪⎪⎪⎪⎪⎪⎪⎪⎪⎪⎪BE BC AD A D O B D C A D B E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推论: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12⎧⎨⎪⎪⎪⎪⎪⎪⎪⎪⎪⎪⎩⎪⎪⎪⎪⎪⎪⎪⎪⎪⎪A DEBAEB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

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面积:(为中位线)··S a b h l h l=+=⎧⎨⎪⎪⎩⎪⎪12【典型例题】例1. 已知一个等腰梯形的高是2m,它的中位线长是5m,一个底角是45°,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和上、下底边的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稳定性、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2. 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边长与角度的关系,如a:b:c=sinA:sinB:sinC。

第二章: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三边全等)、SAS(两边及夹角全等)、ASA(两角及夹边全等)、AAS(两角及非夹边全等)、HL(直角边斜边公理)。

3.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第三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1.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2.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与证明。

3.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四边形
1. 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的基本性质。

2. 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五章: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基本概念:自变量、因变量、常数。

2. 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3. 一次函数的图象表示方法。

4.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求法。

5. 一次函数的应用:求最值、求交点等。

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比较大小、求解最值等。

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讲义 梯形及等腰梯形 (含解析)

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讲义  梯形及等腰梯形 (含解析)

第19讲 梯形及等腰梯形知识定位讲解用时:3分钟A 、适用范围:人教版初二,基础较好;B 、知识点概述:本讲义主要用于人教版初二新课,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梯形及等腰梯形。

梯形和等腰梯形属于四边形章节,选择填空中会涉及到,也经常出现在几何大题中,是中考考查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熟练掌握一般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及它们的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并处理含梯形的综合类型题目.知识梳理讲解用时:20分钟梯形的认识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概念记清楚哦)一般梯形梯形标注: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哦2、梯形的分类:一般梯形、特殊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AB//CD AB//CD AD ≠BC AD=BC AD ⊥CD AD 不平行BC3、梯形的中位线:连接梯形两腰上的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你知道怎么证明吗?EF//AB//CD EF=12(AB+CD )1、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性质3:等腰梯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边的垂直平分线)∠A=∠B AC=BD 虚线为等腰梯形的对称轴∠C=∠D2、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判定定理1:同一底边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判定3:利用定义课堂精讲精练【例题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D=4,AB=CD=6,∠B=60°,那么下底BC的长为.【答案】10【解析】首先过A作AE∥DC交BC与E,可以证明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到CE=AD=4,再证明△ABE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到BE=AB=6,从而得到答案.解:如图,过A作AE∥DC交BC与E,∵AD∥BC,∴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AD=EC=4,AE=CD,∵AB=CD=6,∴AE=AB=6,∵∠B=60°,∴△ABE是等边三角形,∴BE=AB=6,∴BC=6+4=10.故答案为:10.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了梯形,关键是掌握梯形中的重要辅助线,过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学建议:利用梯形的知识作辅助线构造出平行四边形和等边三角形.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普陀区期中年份:2017【练习1.1】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B=30°,∠C=75°,AD=2,BC=7,那么AB= .【答案】5【解析】过点D作DE∥AB交BC于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DEC=∠B=3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EDC=75°,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得DE=CE.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则AB=DE=CE=7﹣2=5,从而求解.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E,∴∠DEC=∠B=30°.又∵∠C=75°,∴∠CDE=75°.∴DE=CE.∵AD∥BC,DE∥AB,∴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AD=BE=2.∴AB=DE=CE=BC﹣BE=BC﹣AD=7﹣2=5.故答案为:5.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综合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教学建议:利用梯形的知识作辅助线构造出平行四边形进行求解.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潍坊三模年份:2016【例题2】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BC=90°,如果AB=5,BC=4,CD=3,那么AD= .【答案】2【解析】试题分析:过点D作DE⊥AB于点E,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答案.解:过点D作DE⊥AB于点E,如下图所示:则DE=BC=4,AE=AB﹣EB=AB﹣DC=2,AD==2.故答案为:2.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梯形及勾股定理的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教学建议:利用梯形和勾股定理的知识进行求解.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普陀区期末年份:2016【练习2.1】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E为AB中点,DE⊥EC.求证:(1)DE平分∠ADC;(2)AD+BC=DC.【答案】(1)DE平分∠ADC;(2)AD+BC=DC【解析】试题分析:(1)延长DE交CB的延长线于F,可证得△AED≌△BEF,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出CD=CF,推出∠CDF=∠F,由∠ADF=∠F即可证明;(2)由△AED≌△BEF,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出CD=CF,进而利用等线段的代换可证得结论;证明:(1)延长DE交CB的延长线于F,∵AD∥CF,∴∠A=∠ABF,∠ADE=∠F.在△AED与△BEF中,,∴△AED≌△BEF,∴AD=BF,DE=EF,∵CE⊥DF,∴∠CDF=∠F,∵AD∥CF,∴∠ADE=∠F,∴∠ADE=∠CDF,∴ED平分∠ADC.(2)∵△AED≌△BEF,∴AD=BF,DE=EF,∵CE⊥DF,∴CD=CF=BC+BF,∴AD+BC=DC.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梯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因为点E是中点,所以应该联想到构造全等三角形,这是经常用到的解题思路,同学们要注意掌握.教学建议:学会运用梯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解题.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松江区期末年份:2017【例题3】如图,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BD与中位线EF交于点G,若AD=2,EF=5,那么FG= .【答案】4【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梯形中位线性质得出EF∥AD∥BC,推出DG=BG,则EG 是△ABD的中位线,即可求得EG的长,则FG即可求得.解:∵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EF∥AD∥BC,∴DG=BG,∴EG=AD=×2=1,∴FG=EF﹣EG=5﹣1=4.故答案是:4.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建议:熟练掌握梯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并灵活运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3.1】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中,E、F是边AD、AB的中点,连接CE,取CE中点G,那么FG= .【答案】6【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E边AD的中点,可得出AE、BC的长;又由点F、G分别是AB、CE的中点,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出FG的长;解: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E、F是边AD、AB的中点,∴AE=4,BC=8,又∵点G是CE的中点,∴FG为梯形ABCE的中位线,∴EF==×(4+8)=6.故答案为:6.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熟练掌握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教学建议:学会应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4】在梯形ABCD中.AB∥CD,EF为中位线,则△AEF的面积与梯形ABCD的面积之比是.【答案】1:4【解析】试题分析:过A作AG⊥BC于G,交EF于H,再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及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解:过A作AG⊥BC于G,交EF于H,∵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AD+BC=2EF,AG=2AH,设△AEF的面积为xcm2,即EF•AH=xcm2,∴EF•AH=2xcm2,∴S=(AD+BC)•AG=×2EF×2AH=2EF•AH=2×2xcm2=4xcm2.梯形ABCD∴△AEF的面积与梯形ABCD的面积之比为:1:4.故答案为:1:4.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比较简单,注意掌握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即是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教学建议:学会应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六安期末年份:2013【练习4.1】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边AB、CD的中点.如果AD=5,EF=11,那么BC= .【答案】17【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长是上下底和的一半”,进行计算.解:根据梯形中位线定理,得EF=(AD+BC),则BC=2EF﹣AD=2×11﹣5=17.讲解用时:2分钟解题思路: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并应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难度: 2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5】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DC∥AB,AD=BC=2,BD平分∠ABC,∠A=60°.求:梯形ABCD的周长.【答案】10【解析】试题分析: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出∴∠ABC=∠A=60°.周长∠ABD=∠CBD=30°,∠ADB=90°,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AB.AB=2AD=4.证出∠CDB=∠CBD.得出CD=BC=2.即可求出梯形ABCD的周长.解:在梯形ABCD中,∵DC∥AB,AD=BC=2,∠A=60°.∴∠ABC=∠A=60°.∵BD平分∠ABC,∴∠ABD=∠CBD=30°,∴∠ADB=90°,∴AD=AB.∴AB=2AD=4.又 DC∥AB,∴∠CDB=∠ABD,又∠ABD=∠CBD,∴∠CDB=∠CBD.∴CD=BC=2.∴梯形ABCD的周长=AB+BC+CD+AD=4+2+2+2=10.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DC=BC是解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并灵活运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5.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DC∥AB,AD=BC=2,∠A=60°,对角线BD平分∠ABC.(1)求对角线BD的长;(2)求梯形ABCD的面积.【答案】(1)2√3;(2)3√3【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等腰梯形的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可求得∠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ABD是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即可求解;(2)过点D、C分别作DH⊥AB,CG⊥AB,垂足为点H、G,在直角△ADB中求得DH和AH的长,则AB即可求得,然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解.解:(1)∵DC∥AB,AD=BC,∴∠A=∠ABC.∵BD平分∠ABC,∠A=60°,∴∠ABD=∠ABC=30°.∴∠ADB=90°.∵AD=2,∴AB=2AD=4.∴BD=.(2)过点D、C分别作DH⊥AB,CG⊥AB,垂足为点H、G.∵DC∥AB,BD平分∠ABC,∴∠CDB=∠ABD=∠CBD.∵BC=2,∴DC=BC=2.在RT△ADH和RT△BCG中,,∴RT△ADH≌RT△BCG.∴AH=BG.∵∠A=60°,∴∠ADH=30°.∴AH=AD=1,DH=.∵DC=HG=2,∴AB=4.∴.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DC=BC是解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并灵活应用.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6】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DC∥AB,AD=BC=2,BD平分∠ABC.∠A=60°,求对角线BD的长和梯形ABCD的面积.【答案】3√3【解析】根据等腰梯形的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可求得∠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ABD是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过点D、C分别作DH⊥AB,CG⊥AB,垂足为点H、G,在直角△ADB中求得DH和AH的长,则AB即可求得,然后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求解.解:∵DC∥AB,AD=BC,∴∠A=∠ABC.∵BD平分∠ABC,∠A=60°,∴∠ABD=∠ABC=30°.∴∠ADB=90°.∵AD=2,∴AB=2AD=4.∴BD=.过点D、C分别作DH⊥AB,CG⊥AB,垂足为点H、G.∵DC∥AB,BD平分∠ABC,∴∠CDB=∠ABD=∠CBD.∵BC=2,∴DC=BC=2.在Rt△ADH和Rt△BCG中,,∴Rt△ADH≌Rt△BCG.∴AH=BG.∵∠A=60°,∴∠ADH=30°.∴AH=AD=1,DH=.∵DC=HG=2,∴AB=4.∴梯形ABCD的面积=.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DC=BC是解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地运用等腰梯形、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题.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6.1】已知: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6cm,对角线BD平分∠ADC,下底BC的长比等腰梯形的周长小20cm,求上底AD的长.【答案】4cm【解析】试题分析: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出AB=DC,AD∥BC,得出∠ADB=∠CBD,再由已知条件得出BC=DC=AB,由梯形中位线定理得出AD+BC=2EF=12cm,由已知条件求出BC,即可得出AD的长.解:∵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DC,AD∥BC,∴∠ADB=∠CBD,∵BD平分∠ADC,∴∠ADB=∠CDB,∴∠CBD=∠CDB,∴BC=DC=AB,∵EF是等腰梯形的中位线,∴AD+BC=2EF=12cm,∵下底BC的长比等腰梯形的周长小20cm,∴BC=AB+BC+CD+AD﹣20,即BC=AB+DC﹣8,∴BC=8cm,∴AD=4cm.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梯形中位线定理;熟练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进行推理论证与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建议:利用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梯形中位线等知识点进行解题.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7】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点E为边BC上一点,且AE=DC.(1)求证: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2)当∠B=2∠DCA时,求证:四边形AECD是菱形.【答案】(1)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2)四边形AECD是菱形【解析】试题分析:(1)由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角相等),可得∠B=∠DCB,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证得∠DCB=∠AEB,即可得AE∥DC,则四边形AECD为平行四边形;(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易得∠EAC=∠DCA,又由已知,由等量代换即可证得∠EAC=∠ECA,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得AE=CE,则四边形AECD为菱形.证明:(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B=∠DCB,∵AE=DC,∴AE=AB,∴∠B=∠AEB,∴∠DCB=∠AEB,∴AE∥DC,∴四边形AECD为平行四边形;(2)∵AE∥DC,∴∠EAC=∠DCA,∵∠B=2∠DCA,∠B=∠DCB,∴∠DCB=2∠DCA,∴∠ECA=∠DCA,∴∠EAC=∠ECA,∴AE=CE,∵四边形AECD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ECD为菱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识图,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教学建议:利用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等知识点进行解题.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连云港校级模拟年份:2010【练习7.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A=AD=DC,点E在边CB的延长线上,并且BE=AD,点F在边BC上.(1)求证:AC=AE;(2)如果∠AFB=2∠AEF,求证:四边形AFCD是菱形.【答案】(1)AC=AE;(2)四边形AFCD是菱形【解析】试题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判定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给出的条件利用SAS可判定△ABE≌△ADC,从而可证得结论;(2)由(1)和外角和定理可证得AD=DC=AF=CF,所以四边形AFCD是菱形.证明:(1)∵AD∥BC,BA=AD=DC,∴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CE,∵∠ABE+∠ABC=180°,∠DCE+∠D=180°,∴∠D=∠ABE,又∵BE=AD,∴△ABE≌△ADC,∴AC=AE.(2)∵∠AFB=∠CAF+∠FCA,∠AFB=2∠E,∴2∠E=∠CAF+∠FCA,∵∠E=∠DAC=∠DCA,又∵AD∥BC,∴∠DAC=∠FCA,∴AD=DC=AF=CF,∴四边形AFCD是菱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解答此类综合题目还需从基本做起,掌握一些基本性质是解答此类题目必备的.教学建议: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进行解题.难度: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课后作业【作业1】如果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一条底边长为8,那么另一条底边长等于.【答案】4【解析】只需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进行计算.解: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另一底边长=中位线×2﹣一底边长=2×6﹣8=4.故答案为:4难度:2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金山区二模年份:2018【作业2】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为144,AD∥BC,AB=DC,且AC⊥BD.求等腰梯形ABCD的高.【答案】12【解析】过点D 分别作DE∥AC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DF⊥BC,垂足为点F,将等腰梯形的面积转化为△DBE的面积,从而求得三角形的高即可得到等腰梯形的高.解:过点D 分别作DE∥AC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DF⊥BC,垂足为点F.∵AD∥BC,∴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AD=CE,AC=DE.又∵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C=BD.∴BD=DE.∴BF=FE.∵AC⊥BD,∴∠BGC=∠BDE=90°.∴.又∵AB=CD,∴△ADB≌△CED.∴S△BED =S梯形ABCD=144,∵BE•DF=144,∴×2DF2=144∴等腰梯形ABCD的高等于12.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普陀区期末年份:2014【作业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C、BD是对角线,△ABD≌△ABE.求证: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答案】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解析】根据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易得AC=BD,又由△ABD≌△ABE,易得AD=AE,BD=BE,则可证得AE=BC,AC=BE,根据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证得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D=BC,AC=BD,又∵△ABD≌△ABE,∴AD=AE,BD=BE,∴AE=BC,AC=BE,∴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香坊区期末年份:2011。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篇1一、变量与函数1.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常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函数: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

Y的值叫函数值。

4.函数解析式:表示x与y的函数关系的式子,叫函数解析式。

自变量的取值不能使函数解析式的分母为0。

5.函数的图像: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6.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步骤: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表示函数的方法:①列表法、②解析式法、③图像法。

二、一次函数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图象:正比例函数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 kx 。

(2)性质:当k>0时,直线y= 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 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 x的增大y反而减小。

3.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4.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

相当于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2-2)(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2-2)(人教版)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二)教学目的:1、能说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梯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用推理论证的方法证明这个定理。

2、会用梯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3、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把不规则的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和特殊的四边形的方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此外,进一步领悟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梯形中位线定理与应用;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如图4.11-6,E、F分别是AB、AC的中点,则线段EF是ΔABC的线,EF与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过点A作AD∥BC交过点F的直线于点D,DF交BC于点G,则DF=FG,AD=CG,为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到,EF既是ΔABC的中位线,而在梯形ABGD中,EF也是一条很特殊的线段。

二、新授:一、阅读课本第184-185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叫作梯形的中位线。

问题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并且。

已知:求证:证明:问题3: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1)(2)。

因为任意多边形都可以通过辅助线把它分割成,所以可以应用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任意多边形的面积。

二、例题评析:例1: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图4.11-7),测得AB=26m,BC=10m,CD=5m,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

求这块地的面积。

例2、已知一个等腰梯形的腰是4cm,它的中位线长是5cm,一个底角是45°,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和上、下底边的长。

已知:求:例3:已知:如图4.11-8,梯形ABCD 中,E 、F 分别是腰AB 、DC 的中点,EF 分别交BD 、AC 于点G 、H ,AD=a ,BC=b ,求EF 、FH 、GH 的长。

课堂练习:课本例后练习.三、巩固练习1、选择题:(1)直角梯形一腰与下底都等于a ,且它们的夹角为60°,则其中位线长为( )A、 a 43 B、 a 32 C、a 21 D 、a2、填空题(1)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8cm ,下底与上底的差为4cm ,则其上底为 ,下底为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2章 轴对称图形 单元培优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2章   轴对称图形    单元培优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章轴对称图形单元培优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图形:①等腰三角形;②平行四边形;③等边三角形;④等腰梯形;⑤长方形.其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2个B.3个C.4个D.5个2.在等腰△ABC中,AB=AC,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12两个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7 B.11 C.7或11 D.7或103.下列图形(含阴影部分)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PA=PB B.OA=OB C.PO平分∠APB D.AB垂直平分OP5.如图,AC=AD,BC=BD,则有()A.AB垂直平分CD B.CD垂直平分AB 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 D.CD平分∠ACB6.琪琪在镜中看到身后墙上的时钟如下,你认为实际时间最接近8:00的是()A.B.C.D.7.如图,在△ABC中,AB=AC,∠A=36°,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A.6个B.7个C.8个D.9个8.如图,已知△ABC,求作一点P,使P到∠A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且PA=PB,下列确定P点的方法正确的是()A.P是∠A与∠B两角平分线的交点 B.P为∠A的角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P为AC、AB两边上的高的交点 D.P为AC、AB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9.如图所示,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图形是()A.B.C.D.10.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DE⊥AB,DF⊥AC,E、F为垂足,则下列五个结论:①∠DEF=∠DFE;②AE=AF;③AD垂直平分EF;④EF垂直平分AD;⑤△ABD与△ACD的面积相等.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4 B.3 C.2 D.1二.填空题(共8小题)11.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和中线长分别是5cm,6cm,则它的面积等于cm2.12.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0,另一边长为5,则它的周长是.13.如图,镜子中号码的实际号码是.14.如图,AB=AC=4cm,DB=DC,若∠ABC为60度,则BE为.15.如图,在△ABC中,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点E、F.(1)若△AEF的周长为10cm,则BC的长为cm.(2)若∠EAF=100°,则∠BAC .16.如图,在∠MON的两边上顺次取点.使DE=CD=BC=AB=OA,若∠MON=22°,则∠NDE=°.17.(1)如图,在Rt△ABC中,∠C=90°,BD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交AC于点D,AD=2.2cm,AC=3.7cm,则点D到AB边的距离是cm.(2)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到锐角为50°,则∠B的度数为.18.如图,△ABC中,∠A=75°,∠B=6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若∠1=20°,则∠2的度数是.三.解答题(共4小题)19.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36°.求∠BAC,∠C的度数.20.用圆规和直尺作图,不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一辆汽车在直线型的公路AB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村庄,汽车行驶到哪一点时,与村庄M、N的距离相等?请在图上找到这一点.(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1.如图,已知:△ABC中,AD是高,CE是中线,DC=BE,DG⊥CE,G是垂足.求证:(1)G是CE的中点;(2)∠B=2∠BCE.22.如图,点P、Q分别是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端点除外),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运动速度相同,连接AQ、CP交于点M.(1)求证:△ABQ≌△CAP;(2)当点P、Q分别在AB、BC边上运动时,∠QMC的大小变化吗?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它的度数.(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交点为M,则∠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你把下列各们图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片
智力迁移:大坝为什么做成下宽上窄的梯形?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引入新课。
复习
1、什么是梯形;什么是梯形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有何性质?
学生回答
操作
跟我做:动口不如动手,请大家跟我一起
操作。画等腰梯形,并裁剪下来对折
通过亲自操作,得出结论,锻炼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等腰梯形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我的教学设计思想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和探究,再展开积极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什么是等腰梯形,什么是直角梯形;
2、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逻辑创造性思维能力
拓展训练学生课堂分析,课外完成。
小结
等腰梯形
本节课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堂设计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思想目标:养成积极思考认真钻研的学习习惯,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难点: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论证。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操作型”探究、“类比型”探究(详见拙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实施方法及说明
引入
拼图游戏: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1、在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对角线相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小组讨论:如何证明以上两个定理呢?开动你的大脑,你是否能找到不同的证明方法?
拓展训练(2)
在初中几何中,研究对图形的判定基本是由性质和判定的关系,先写出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再论证其正确性。学生对这种方法已经十分熟悉,因此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讨论定理的证明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寻求多种方法解题。
讨论:以上两个定理的证明。
拓展训练(1)
让学生结合猜想进行归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并逐步完善。度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和结论。定理的证明分小组讨论,后请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定理证明作为学习小组活动内容课后完成。)
拓展训练学生课堂分析,课外完成。
判定
探索:请你根据性质和判定的关系,结合前面研究几何图形常用的方法,你能探索出如何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吗?
猜想
张开想象的翅膀
猜想:请你通过以上操作,大胆猜想一下等腰梯形有些什么性质?
让学生通过上一步的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找出自认为正确的结论。
性质
探讨: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归纳:(定义)等腰梯形的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性质定理:
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