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剧本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通过戏剧表演、教师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 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戏剧表演的教学重点: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戏剧表演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提问:你们看过戏剧吗?你们喜欢戏剧吗?为什么? - 引出课题:《枣儿》。

2. 讲授新课 - 作者简介 - 介绍作者孙鸿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 强调《枣儿》是孙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 作品简介 - 介绍《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强调《枣儿》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戏剧知识 - 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戏剧的定义、分类、构成要素、表演形式等。

- 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和主题。

- 阅读剧本 - 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本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小主人公与枣儿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趣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生活场景。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段落大意概括及主旨思想提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主旨思想的理解,对词句含义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农村的枣树,让学生猜一猜,引出本课课题《枣儿》。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词句含义,概括段落大意。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课文内容。

5.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问题,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3. 句子解析:……4. 段落大意:……5. 主旨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围绕课文主题,写一篇日记。

2. 答案:(1)略(2)例:“枣儿红遍了山坡,像一颗颗玛瑙。

”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和样子,让人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2024版年度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2024版年度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教案背景与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案•学生参与体验活动设置目•资源整合与利用策略•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录教案背景与目的01介绍《枣儿》的作者、创作年代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

作者与创作背景剧情梗概艺术特点简述话剧《枣儿》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该剧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表演形式等。

030201话剧《枣儿》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话剧《枣儿》的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话剧、分析剧本、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体会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在分析剧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表演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话剧的艺术魅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话剧《枣儿》的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人性的美好和复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情感熏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编排校园话剧、参加文艺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拓展与延伸教案设计思路及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02讲解《枣儿》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本内涵。

剧本背景介绍分析剧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及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世界。

角色性格剖析针对剧本中的经典台词进行解读,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台词解读剧本解读与角色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等语言要素,准确传达角色的思想感情。

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情绪变化和戏剧冲突。

肢体动作讲解面部表情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面部表情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

面部表情表演技巧指导情感传递讲解情感传递的途径和技巧,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营造共鸣。

2024年《枣儿》教案

2024年《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枣儿》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5年。

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

2.主要内容: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母亲为他摘枣儿的故事。

枣儿成熟时,母亲为了让孩子吃到新鲜的枣儿,不顾自己的劳累,攀爬到树上摘枣儿。

鲁迅在树下看着母亲的身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手法:作品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抒情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年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4.写作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5.思维训练: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话剧《枣儿》优秀教案(精选6篇)《枣儿》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

概括剧情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

“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

“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

《枣儿》教学设计(2024)

《枣儿》教学设计(2024)

引言概述:《枣儿》教学设计(二)是针对小学音乐课程中的一节教学内容进行的设计,旨在通过《枣儿》这首经典曲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他们的听觉感知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歌曲简介和音乐特点1.歌曲背景介绍:《枣儿》是一首中国古典民歌,歌词简洁明快,曲调婉转动人。

2.音乐特点:《枣儿》在曲调和伴奏上均富有情感,节奏明确,音域适中。

二、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枣儿》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民歌的魅力,感知曲目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析:本节课的目标适用于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感受音乐的表达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准确歌唱《枣儿》,感受曲目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曲目的情感内涵,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学生学唱《枣儿》的歌词和曲调。

(2)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和内涵。

(3)进行声乐练习,提高学生的音准和音感。

(4)熟悉伴奏的音乐要素,进行合唱表演。

2.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老师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歌唱方式和情感表达。

(2)整体教学法:通过整体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情感。

(3)个别辅导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通过播放《枣儿》的音乐片段,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2.学唱歌词和曲调:分段教学,先教唱歌词,再逐步学习曲调和节奏。

3.理解情感表达:通过讨论歌词内容、曲调和伴奏等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4.声乐练习:进行音阶和音准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5.合唱表演:分组合作,学生分角色进行合唱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和感受。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枣儿》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感受到民歌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枣儿》教案《枣儿》教案(精选12篇)《枣儿》教案篇1【教学目标】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024版年度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

2024版年度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

2024/2/3
实施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14
多媒体手段运用及优化建议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 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 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
力。
针对多媒体手段运用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优化建议,如加强师生 互动、注意节奏控制等,以进一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 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024/2/3
19
05
知识点巩固与拓展延伸方案
2024/2/3
20
课后作业设计思路及要求
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 课后作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 学习需求。
2024/2/3
要求
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 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教师及时批改作业, 并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反馈和指导。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
2024/2/3
1
目录
2024/2/3
• 教学设计背景与目的 • 教材分析与选用依据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点 • 课堂互动与氛围营造策略 • 知识点巩固与拓展延伸方案 • 总结反思与未来改进方向
2
01
教学设计背景与目的
2024/2/3
3
背景介绍
枣儿作为一种传统果品,具有 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文化内涵。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28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 学习需求。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中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选修材料《枣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短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目标:从本文中发现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来加深理解,考虑故事内涵等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短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守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先通过试听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生僻汉字、熟悉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等。

2.阅读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读《枣儿》的大意,然后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冲突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提出一些扩展式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1)武王的出仕以及感恩报答散(2)王季的生命境界和人格魅力(3)枣儿的感受和成长过程3.表达讲解:教师通过教学幻灯片介绍以及对文本语言、修辞运用及其他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4.扩展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完形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等,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

5.语言实操:引导学生根据《枣儿》文本内容创作一篇“我的收获”小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和能力。

6.课后作业:学生应根据“我的收获”小作文的写作轮廓,结合实际经历,再次深度感受《枣儿》的情感和智慧,并自主完成一篇作文。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主题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四段,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

3. 教育学生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响设备。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挂图。

4.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入,让学生认识枣儿,了解枣儿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记录疑问,准备课堂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枣儿”的短文。

思考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2. 答案:生字词抄写略。

短文示例:我心中的枣儿,红彤彤的,甜滋滋的,它象征着家乡的味道,让我倍感亲切。

课后习题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枣儿》一文主要内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生动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生动描写,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乡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美好时光,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文章基本情节,同时注意文章中细节描写。

3. 分析课文:a.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奶奶和小团圆形象特点,探讨他们之间感情。

b. 语言特点分析:挑选文章中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c.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一段描写为例,讲解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一段描写进行仿写。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枣儿》——家乡情,祖孙情。

2. 人物形象:奶奶——慈爱、勤劳;小团圆——天真、善良。

3. 语言特点:生动描写、情感真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家乡回忆”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附加作业:收集关于萧红作品,解她创作风格,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例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但在语言特点分析方面,部分学生掌握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萧红《兰河传》,深入解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物形象分析1. 提供文中具体描述,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奶奶慈爱和勤劳语句,以及展现小团圆天真和善良细节。

枣儿教案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枣儿教案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枣儿教案设计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如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等。

体会“枣儿”在剧中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分析剧中的台词,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剧中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体会老一辈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的坚守。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戏剧的主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剧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表演法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红枣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枣儿,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课题《枣儿》。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剧情梗概。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问题。

3、了解戏剧常识简单介绍戏剧的定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悲剧、喜剧、正剧)等。

4、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老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老人:善良、疼爱孩子、怀旧、孤独、对故乡和传统充满眷恋。

孩子:天真、活泼、渴望亲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5、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组织学生思考“枣儿”在剧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引导学生从“枣儿”与亲情、故乡、传统等方面的联系进行探讨。

“枣儿”象征着亲情,是老人和孩子情感的寄托;“枣儿”象征着故乡,代表着老人对故乡的思念;“枣儿”也象征着传统,反映了老人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坚守。

6、分角色朗读与表演选择部分段落,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语调、情感的把握。

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分角色表演,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枣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枣儿》。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爷爷之间的亲情故事,通过回忆童年时与爷爷一起种枣、摘枣、卖枣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怀念。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分析课文,体会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关于红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对红枣有什么了解?接着,教师简要介绍红枣的特点和营养价值,激发学生对红枣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概括作者与爷爷之间的亲情故事。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口语表达:学生以“我和爷爷”为主题,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教师点评并指导表达方法。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亲情体验,写一篇题为《我和爷爷》的短文。

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枣儿》板书内容:1. 亲情故事:种枣、摘枣、卖枣2. 亲情感悟:珍惜亲情,怀念故乡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故事,体会亲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枣儿》,让学生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和故乡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在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掌握、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课文分析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迁。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主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文分析表格,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示课文结构。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课文结构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结构的认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结合课文学习,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本教案中,教学重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掌握、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而教学难点则集中在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枣儿》,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学会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点和喜好。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分享,懂得珍惜。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生词:japanese,candy,sour,juicy,banana,apple,grape,orange,mango,pear2.短语:looklike,tastelike,smelllike,feellike3.句型:Ilikebecause4.课文:《枣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学会用英语描述水果的特点和喜好。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2)如何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学习(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

(3)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

3.口语练习(10分钟)(1)学生两人一组,用英语描述自己喜欢的水果。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3)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4.任务活动(10分钟)(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水果及原因。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3)教师总结,强调口语表达的注意事项。

5.课后作业(5分钟)(1)抄写生词、短语和句型。

(2)用英语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水果的短文。

2024版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024版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枣儿》一文。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涉及教材章节:第七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出的形象。

3. 探讨课文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体会课文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枣实物,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辅导朗读技巧,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运用的对比、衬托等手法。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

7.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爱国情怀,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修辞手法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三遍。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练习题:A. 选择题B. 简答题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爱国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主题思想的部分。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分析课文结构和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4. 板书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布局。

5. 作业设计中的练习题类型和答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掌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剧本,理解剧本的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亲情的温暖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剧本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剧本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和重要性。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和亲人分开过的经历?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剧本是《枣儿》,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

讲授新课 (1)初读剧本,整体感知 ① 学生自由朗读剧本,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剧本的内容。

②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馋、囫、囵、蓦、咀嚼、翘、愣、凝视、踌躇、蹑手蹑脚”等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③ 让学生说说剧本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再读剧本,深入理解 ① 学生默读剧本,思考以下问题:老人和男孩分别有什么愿望?老人为什么要给男孩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男孩为什么要离开家乡?老人和男孩之间的感情是怎样的? ②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

(3)精读剧本,体会情感 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剧本,重点体会老人和男孩之间的深厚情感。

②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

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剧本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4)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①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原文,了解更多关于剧本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② 让学生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生字词、剧本内容、主题、情感等。

(2)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1. 2. 3. 1. 2. 1. 2. 1. 2. 3. 4. 1.布置作业 (1)让学生背诵剧本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说课稿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
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
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
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

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

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

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